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教案
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教案

主备教师
审核教师
授课周次
授课时间
课题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教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及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师: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
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
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
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官渡之战:时间: ------年
蜀221年称帝 成都 刘备;
吴 222年称王 建业 孙权
三国经济的发展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4、小结。
5、作业
板书设计:
一、官渡之战200年袁绍与曹操
二、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
三、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过程、策略):
【讲授新课】
3、讲述新课:
师: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
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教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三国鼎立出现的背景、形成过程及结果。
2、掌握历史事件: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历史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3、学会从书本提取有效信息。
(二)方法与过程:通过图片、视频、设问等形式实现教师的点拔,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原因的分析,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懂得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
2、了解曹操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初步学会用辩证法评价历史人物3、通过史实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难点和重点本课的重点是: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以评价曹操为突破方法)。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运用讲述法、探究法,通过师生的互动,进行能力训练和情感价值观渗透。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过程:一、导入请问:历史上谁跑得最快?()其实在历史上曹操是确有其人。
但并不是跑得特别快啦!那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第18课《三国鼎立》的学习。
(板书:第18课三国鼎立)二、新授(一)三国鼎立的背景教师:在前面的历史课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东汉末年,由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十分黑暗,加上天灾连年,大量农民无衣无食,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而当时摇摇欲坠的东汉政府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先后给予一些重要的地方官员领兵治民之权,这样一来,原来各州的官员便成了各霸一方的军阀,(看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图)他们彼此长期混战。
这在102页的第一段文字中有交代。
而在北方的军阀中,比较有势力的主要集中在袁绍和曹操。
教师:其实曹操在军阀中原来也只是一位不起眼的人物,他的势力得以迅速发展是他从政治、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生再次浏览课文相关章节找出结果并回答:(展示)xx小结: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招募流亡农民恳荒,组织士兵耕田。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Lesson 16 Lesson 16 of history of Grade 7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三国鼎立范文通用版2、篇章2:三国鼎立模板标准版3、篇章3:三国鼎立范文标准版篇章1:三国鼎立范文通用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这一历史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三国鼎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掌握主要历史人物的特征和作用,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的分析,以及历史事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2. 准备一些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和服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活动。
3. 准备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观看《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请学生简单描述自己了解的三国人物及故事。
2. 导入新课: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有很多闻名的人物和事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
(二)讲授新课1. 介绍三国鼎立背景:东汉末年政治混乱,各方割据势力开始形成。
曹操、刘备、孙权分别占据了北方的一部分地区,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2. 分析三国形势:曹操占据中原,孙权稳固江东,刘备虽然弱小,但得到了诸葛亮的帮助,通过赤壁之战,奠定了蜀国的基业。
3. 讲述重要历史人物:介绍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人的生平事迹和影响。
4. 探讨历史事件:介绍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分析其对三国形势的影响。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后世的影响。
6. 教室小结: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三国时期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三)教室互动1. 提问: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例如:“你认为三国时期最闻名的人物是谁?为什么?”“你认为三国时期最闻名的战役是哪一次?为什么?”2. 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其他同砚进行讨论交流。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下面是整理的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以供借鉴。
三国鼎立说课稿1一、教学分析A.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
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
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目标定位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A.“鱼”: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课标内容标准】B.“渔”: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C.“欲”: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2.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
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新授—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主要战役及重要历史人物。
2.学生能够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观看视频,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实证意识。
2.通过绘制时间线、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时间观念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态度。
2.引导学生认识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主要战役。
•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三国鼎立的复杂政治局势。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三国时期历史事件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
•三国鼎立的相关史料、图片、视频。
•绘制时间线所需材料。
•角色扮演剧本。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时间线绘制法:让学生动手绘制三国鼎立时间线,增强时间观念。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或历史人物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与哪个历史时期有关吗?它们代表了什么?”引出新课主题。
2.新课教学•三国鼎立的形成•讲授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和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史料,了解三国鼎立的背景。
•时间线绘制:让学生动手绘制三国鼎立时间线,标注重要事件和年份。
•结构图示:三国鼎立(东汉末年动荡→三国形成→重要事件→时间线)。
•主要战役与重要历史人物•讲授三国时期的主要战役,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
•分析重要历史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及其在三国鼎立中的作用。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体验当时的历史情境。
•结构图示:主要战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其他战役)→重要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其他人物)。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2023-2024学年浙江省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2023-2024学年浙江省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课为浙江省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的第16课《三国鼎立》。本节课主要内容围绕着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其特点展开。通过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的了解,让学生掌握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理解三国鼎立的特点,以及认识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趋势。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三国鼎立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三国鼎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三国鼎立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三国鼎立学习状态。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三国鼎立时期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看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三国鼎立时期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史料实证意识。
②关键词:
1.曹操、刘备、孙权:三国鼎立的主要势力领导者。
2.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战役。
3.政治独立、经济竞争、文化交流:三国鼎立的特点。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上册-[教学设计]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上册-[教学设计]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https://img.taocdn.com/s3/m/8993f600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4f.png)
第16课 三国鼎立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学生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通过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学习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通过阅读《三国演义》片段,使学生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
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的史实。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影响。
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出示曹操写的《观沧海》,请学生齐诵诗歌。
提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戏剧舞台上的曹操被刻画成一个疑心极重、冷酷无情的白脸奸臣。
史书中的曹操,是一个多谋善断、雄才大略的人物。
同一个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看法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新知探究一、官渡之战(一)背景【教师活动】出示曹操诗歌《蒿里行》,提问: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根据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学生活动】解读诗歌,回答《蒿里行》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百姓生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活困苦的社会现实。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东汉末期,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
【教师活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给东汉政权以沉重打击。
朝廷在无力镇压的情况下,令各地豪强地主与地方长官自行组织武装对抗起义军。
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地方势力逐渐膨胀,形成了独霸一方的军阀。
出示材料,提问:曹操为壮大势力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解读及对材料的理解,知道曹操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经济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二)概况【教师活动】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出示《官渡之战示意图》,引导学生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填写表格,知道官渡之战的基本史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教案第一三国鼎立教案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
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
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时]1时
[型]新授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
今天我们学习第21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的内容。
3、讲述新: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
有兴趣,先从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
(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
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
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
展示知识点汇萃
、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
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
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
6、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官渡之战200年袁绍与曹操
二、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
三、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