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朝诗歌创作

合集下载

唐代诗词创作的社会背景研究

唐代诗词创作的社会背景研究

唐代诗词创作的社会背景研究简介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也是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的时期。

在唐朝,大量优秀的诗人相继出现,他们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社会、生活和情感的追求与思考。

了解唐代诗词创作的社会背景是理解和欣赏这些杰出作品的重要前提。

社会背景经济繁荣与城市发展唐代是一个经济繁荣、城市发展迅速的时期。

贞观年间,国家实行了一系列开拓政策,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长安、洛阳等城市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聚集其中。

社会制度变革和士族地位提升唐代经历了从隋朝建立后逐渐演变为中央集权制度,并试图消除隋朝和北周遗留下来的封建豪强势力。

随着士族阶层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地位提升,士人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通过咏史抒怀的诗歌表达对社会变革的观察和思考。

文化繁荣与科技进步唐代对于文化艺术的推崇使得文人们得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创作。

随着翰墨之风的兴盛,成立了许多文学社团和诗社,提供了交流和发表作品的平台。

此外,科技方面的进步如印刷术的引入也极大地促进了诗歌作品在社会中传播。

影响因素儒家思想与士人身份认同唐代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士人们普遍接受儒家教育并深受其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倡导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

因此,许多诗人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对传统伦理道德、尊严与责任感等方面的关注与探索。

宫廷文化和帝王赏识唐代的宫廷文化是中国古代文人创作活动的重要背景之一。

许多杰出的诗人担任宫廷职位,他们以诗歌为帝王庆贺、表达忠诚和抒发情感,同时也受到帝王们的关注和赏识。

这些宫廷的祭祀、宴会和礼仪等活动成为他们写作灵感的来源。

社会风气与时尚潮流唐朝社会风气开放豪放,崇尚自由奔放、享乐逍遥的生活态度。

此外,时尚潮流方面相较于前朝更加多样丰富,在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呈现了独特而多元化的特点。

这些社会风气和时尚潮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当时诗人们对美和幸福的追求。

结论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最为繁荣兴盛的一个时期,其背后有着丰富多样、复杂而深厚的社会背景。

浅谈唐代的诗歌创作

浅谈唐代的诗歌创作

浅谈唐代的诗歌创作唐代的诗歌创作是我国古代诗词创作的一个巅峰。

现存的唐诗大约有近5万首,它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唐诗创作的历史背景1.经济因素: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

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各种机构也开始出现。

工商业的发展不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为唐代的诗歌创作和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政治因素:唐代初期,中央集权的加强使社会稳定,生产力不断发展。

隋唐时期的选官、用官制度的改革;科举考试中以歌赋为主的规定。

在这两点综合作用下,文化的发展得到支持,唐代的诗歌创作因而迅速成熟并且繁荣起来。

二.唐诗的特色1.多风格多流派:浪漫派:以李白为代表作者,代表作《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送友人》等,诗歌多追求光明和理想,歌颂祖国大好河山。

现实派:以杜甫为代表作者,代表作“三史”、“三别”,诗歌深刻的反映急剧变化时期的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的炽热之情。

边塞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作者,代表作《除夜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歌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达边塞将士的报国之志和对家乡的思念。

山水田园派:代表作者白居易、孟浩然,代表作品有《暮江吟》、《过故人庄》等,诗歌描写秀美山水,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高洁品质或寄喻人生哲理。

2.内容丰富多彩:抒发人生理想,同情民间疾苦,描绘田园生活,表达报国之志,记述边塞生活,展现思想哲理……3.格式多样:律诗,绝句,乐府诗,歌行体……三.唐诗的影响,地位影响:1.唐诗创作使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趋于多风格,多体裁,多题材的方向发展2.唐诗创作的繁华推动着唐代文化的繁荣,文化的繁荣又促进着唐诗创作的进步与成熟,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地位:唐代的诗歌作品在其内容,形式,艺术手法,表现力度和思想内涵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和高度。

唐代的诗歌创作是我国古代诗词创作的一个巅峰。

唐朝的诗词创作与文学流派

唐朝的诗词创作与文学流派

唐朝的诗词创作与文学流派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而且在文学艺术领域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诗词作为唐代文学的一大特色,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一、初唐诗派在唐代初期,由于社会的安定与国家的富强,使得一大批优秀的文人相继出现,以刘长卿、王之涣、王维等人为代表的“初唐诗派”应运而生。

他们的作品往往表达了对社会风尚的批判和对人生的疑思,情感深沉,意境优美,被称为唐代“琼岛诗派”。

二、花间派花间派是唐代文学史上一支重要的文学流派,以诗人元稹和杜牧为代表。

他们以描写美女、唱咏春天为主题,以细腻的描写、流畅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将唐代诗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三、玄言派玄言派是唐代最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以王勃、杨炯、卢纶为代表。

他们的作品寓意深远,语言简练,用字丰富,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同时也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四、乐府体乐府体是唐代文学的一大创新,是汉乐府诗的发展和继承。

唐代乐府体诗以民间大众的生活经验为题材,描绘了唐代社会百姓的生活和心声,表达了他们对时代的热切期望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在唐代后期,乐府体诗逐渐演变成南岳体和奉和体等诗体,给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咏史怀古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许多诗人以咏史怀古为题材,描写了古代的英雄事迹、历史名人和古代文化。

他们以深沉的思考、雄浑的气势和华丽的语言,创作出了许多感人肺腑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总结起来,唐朝的诗词创作与文学流派丰富多样,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创新,而且在主题和表达方式上也有所突破。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和传承唐朝的诗词文化,将其发扬光大,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传承做出我们的努力。

杜牧创作思想论略

杜牧创作思想论略

杜牧创作思想论略杜牧是中国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创作思想在当时非常具有影响力。

杜牧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杜牧的创作思想受到儒家传统的影响,他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的道德品质和美好的情感。

他崇尚“仁”、“义”、“礼”、“智”这四种儒家传统的价值观,并将其融入他的诗歌创作之中。

杜牧认为,真正优秀的诗歌应该能够传达出人的道德品质,并且能够引导人们走上正途。

此外,杜牧还注重诗歌的艺术性,他认为诗歌应该具有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结构。

他提倡使用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形象来表达思想,同时也注重诗歌的音乐性。

杜牧的诗歌中常常使用对仗、平仄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节奏感和和谐感。

杜牧还非常重视诗歌的内容,他认为诗歌应该反映现实生活,具有现实意义。

杜牧的诗歌中经常涉及日常生活、自然景观、古代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他善于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另外,杜牧还认为诗歌应该具有感染力和艺术价值。

他善于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诗歌具有感人至深的效果。

同时,杜牧还注重诗歌的艺术性,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结构,从而使诗歌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杜牧的创作思想在当时非常具有影响力,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至今仍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他的诗歌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精美的文学作品,而且也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思想和理念。

杜牧的创作思想在当今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对于我们来说,他的诗歌既是一部经典之作,也是一部深刻的思想之作。

杜牧在诗歌创作中还注重意境的表现。

他认为诗歌应该能够表现出作者的心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杜牧的诗歌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友情的珍视等等,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真挚渴望和对未来的希望。

此外,杜牧还注重诗歌的象征意义。

他认为诗歌应该能够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使诗歌具有更深刻的内涵。

杜牧的诗歌中常常使用花、树、鸟、虫等自然景观作为象征,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

唐朝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唐朝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唐朝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唐朝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而唐诗更是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占据了中国诗歌史上一席之地。

唐诗大量的创作和传承,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密不可分的。

本文通过对唐朝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的分析,探讨唐诗的源头和今天的价值所在。

一、唐朝的社会背景1. 大唐帝国的崛起: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盛世之一,统一了当时的中原和丝绸之路沿线的多民族地区,形成了一个较为统一的国家。

这时期的皇帝,如唐太宗和唐玄宗,采用了以贤臣为辅、以谋士为辅的管理策略,通过睿智的政策和文治武功平定天下战乱,极大地降低了民众生活的物质和精神压力。

2. 社会经济的变化: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与其他封建社会相比,唐朝时期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唐朝经济的特点是兴旺繁荣,物质生产通过自然增长和商品交换得到了迅速发展。

由于水力技术的发明和田地的开垦,农业生产提高了灌溉水平,收成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基础也在不断地扩大,商羽流通不断改善,并且出现了新的行业和工匠阶层。

3. 文化氛围的浓厚:唐朝是不同民族和文化习惯之间交流和融合非常活跃的时期。

这时,唐都长安成为了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文化交流得到了发展。

通过突厥人、突厥西府大台薛华之、高昌北荒鹫龟鲁曲径等人的传授,唐朝创造的文化成果有了卓越的质量。

唐朝思想家着手创制文学,形成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描写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二、唐诗的文化特点1. 以情为主:唐诗大部分是以感情为主旨,体现了诗人如同情绪倾泻成诗。

情感丰富,有激情、怨恨、欣喜、离愁等种类。

这些情感,或由作者的经历、感受、心境所引申。

2. 崇尚自然:唐诗大量地描写了人与自然界的互动,使人们的审美意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唐诗将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扬,反映出作者对自然的深厚感悟。

3. 含义深远:唐诗大多数写得深远意味,通过具体情境所折射出来的音韵、形式、情感,以及书写起来的风格等,表现出诗人的社会意识、自由自在和学识等方面的追求,这些含义对于古代社会的思想文化而言,有着难以媲美的深度和生命力。

论唐太宗东北边塞诗创作

论唐太宗东北边塞诗创作

科 学 版
摘 要 : 太 宗 李世 民不仅 是 我 国历 史 上 杰 出 的政 治 家 、 唐 军事 家 , 时也 是 初 唐 时 期 的 一 座诗 同 坛 重 镇 . 以其 独 有 的 风格 特 征推 动 了唐 诗 的发 展 。异 乎 常人 的丰 富 阅历 与 帝 王胸 怀 , 他在 并 使
取平 壤 ; 陆路 由李 世 劫 指挥 , 出柳城 ( 辽 宁省 今 辽 阳 )渡辽 河 至玄菟 城 ( 辽 宁省 抚顺 市 劳动 、 今 公 园旧城址 ) 。唐 太宗本人 也亲 至辽东 , 军攻 率
取 白岩城 ( 今辽 宁省辽 阳市 东太子河 北岸 ) 之 , 后 进迫 安 市城 ( 辽 宁省 海城 英 城子 )在 广 阔 今 ,
罗 朝贡唐 朝 的道 路 。 太宗 曾派使者 对其劝诫 , 唐
但 盖 苏文一 意孤行 ,拒不奉 诏 ,决 意与唐 朝对
抗 。其种种倒行逆施之举最终使唐太宗下定亲 征高句 丽 的决 , t。 l

间的递相攻 伐扰 乱 了唐 政权在 朝鲜半 岛的正 常

唐 太 宗 有 关 东北 边 塞 的 诗歌 创 作
之 处 如 此种 种 . 皆对 于后 世 诗 歌 创 作 产 生 了积极 的影 响 。 关键 词 : 太 宗 ; 唐 东北 边塞 ; 歌 创 作 诗
中图 分 类号 :2 62 IO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 8 5 2 O) 5 0 8 — 5 1 7 — 2 4(Ol 0 — 0 6 0
年 ) 月 , 军在 安 市 战事 不 利 , 致 东取 乌 骨 五 唐 导 山 ( 辽 宁省 凤 城 县凤 凰 山 ) 计划 未 能 完成 , 今 的


(精选)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

(精选)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

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摘要】杜甫生活在唐朝的中晚期,历经了唐王朝由兴盛转向衰落的整个历史进程,饱受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他是一名伟大的现实主义的诗人,是一名集大成和继往开来的诗人,与李白一贯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顶峰,同时也组成了唐诗的分野。

他的诗歌创作的主导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前夕,而滋擅长其后数十年天下瓦解、遍地哀嚎的苦难当中。

杜甫的诗歌真实地刻画了时期的面貌及自己的苦难经历,具有“诗史”性和自传性的特点,艺术风格上形成了“沉郁抑扬”的特色。

【关键词】杜甫安史之乱“诗史”性自传性沉郁抑扬Abstract: Du fu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the life, after the Tang dynasty to decline by the prosperity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history, haunted by the suffering caused to the people's works. He is a great realistic poet, is a link and epitomized the poet, and Li Bai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two of the tang poetry in the peak they, at the same time also constitute the dividing line between the tang poetry. His poetry creation of the dominant style formed in an eve, and to grow in the next several decades collapse, and the land howl misery. Du fu's poetry real described the face of the era, and their own suffering experience, have "epic" sex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tobiographical, art style formed "melancholy voice" features.Keywords:DuFu AnLuShan Rebellion "Epic" sex Autobiographic Melancholy voice杜甫(712—710),字子美,原是襄阳人,借居于巩县。

唐代的大诗人与诗歌创作技法

唐代的大诗人与诗歌创作技法

唐代的大诗人与诗歌创作技法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

其中的诗歌创作更是有着极高的地位。

唐代的大诗人们以其杰出的才能和独特的诗歌创作技法,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文学遗产。

一、唐代大诗人的背景唐代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王朝。

唐朝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巅峰。

而在文学方面,唐代更是有着极高的成就。

唐代的大诗人们中,有的出身名门望族,有的则是平民百姓。

他们在学识、才华、能力等方面都具有超群的表现。

二、唐诗歌的创作唐代的诗歌创作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技法,包括韵律、意象、构思等等。

唐代的大诗人们对这些技法进行了巧妙的运用,使诗歌更富有魅力。

1.韵律唐诗的韵律是其最具特色的地方。

唐诗韵律分为平水韵和仄水韵两种。

平水韵包括平声和轻声的字,仄水韵则是包括了上声、去声和入声的字。

唐代的大诗人们对韵律的运用十分娴熟,他们能够根据需要恰当地运用平水韵和仄水韵,达到诗歌韵律的完美效果。

2.意象唐代诗人创作诗歌时,大都采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种联想的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通过描写楼中的景物和自己的心情,表达了对前途的渴望和对人生的思考。

3.构思唐代的大诗人们在诗歌构思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他们善于从自然、人物、历史等方面汲取灵感,以切合时代和人民需求的主题为中心,构思出朴实而有力的诗歌篇章。

三、唐代大诗人的代表作1.杜甫的《登高》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登高》是一首抒发追求理想的诗。

诗中杜甫通过描绘登山的经历,借景抒情地表现了自己对理想的追求。

2.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是一位文学家和诗人。

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优美的送别诗。

通过对古原、成长与别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深思念。

3.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之涣是唐代的诗人之一。

他的长篇诗《登鹳雀楼》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诗中王之涣通过描述登楼的过程及登楼时的思绪,表达了对前途的渴望和对人生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论唐朝诗歌创作
高二(3)班 1号陈珏安
众所周知,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最鼎盛的时期,在唐朝,涌现了无数优秀的诗人,同时也诞生了数不胜数的诗歌流派。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称“诗至唐而极其盛”。

新体诗运动到初唐完成,最终确定了五、七言古近体诗,成为当时和后世诗人常用的百代不易之体。

唐诗今存五万首之多,超出西周到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间存诗总数的二至三倍;知名诗人远逾两千之数,具有独特风格的诗人总数在五十人以上,超过从战国到南北朝著名诗人的总和,期间产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世界性的大诗人。

明胡应麟赞叹道:“甚矣,诗之盛与唐也。

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其格则高卑远近、浓淡浅深、巨细精粗、巧拙强弱,靡弗具矣;其调则飘逸浑雄、沉深博大、绮丽幽闲、新奇猥琐,靡弗诣矣;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

”因而被王国维称为“一代之文学”,谓“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唐诗的最大特点是内容的生活化、创作的社会化。

清王夫之说:“唐诗如旦晚间初脱墨砚者,今人出口便成陈言。

”诗歌在唐代曾是最具群众性的文艺样式,且有很高的社会应用价值——唐诗中送别、寄赠之作之多,就是很好的说明。

唐代诗人遍布社会各阶层,朝廷实行以诗赋举士的科举制度,加上帝王宫廷重视诗歌创作,上行下效,形成全社会尊重文艺的风气。

唐诗传播的方式,一是宴会赋咏,二是谱曲传唱。

优秀的唐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吟诵不已。

初唐诗的实绩主要表现在太宗、武后两朝。

贞观宫廷诗人如虞世南、李百药、陈叔达等,是初唐诗坛“元老派”人物。

虽多为陈隋旧人,但诗风仍有改良。

唐太宗认为国家兴亡的关键在于政治,于是倡导中和雅正的诗风,大体合乎南北合流的诗歌发展趋势。

武则天时代,由于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在宫廷以外崛起了新生代诗人——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而宫廷诗人的诗风也突破了齐梁的藩篱,渐入唐音。

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是史家所谓盛唐时代,唐诗发展成跃进性趋势,短短半个世纪,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它的全盛时代。

所谓盛唐气象,全然是百年积强、两个文明得到高度发展的产物。

唐朝国土幅员辽阔,“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从太宗贞观之治到武后永徽之治、到玄宗开元盛世,一百四十年中物质文明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国家统一强盛,不但使人民具有空前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使得南北文化的融合有了可能以北方的贞刚之气,改造江左的绮靡,成为新王朝在文化上的自然要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唐代的诗人不是奢望,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唐朝开国百余年,政治开明、学术自由,人文科学的许多领域都有所突破和进展,经学、史学、法学、文学、艺术等领域所有突出成就。

当时诗人作家人数之多、分布之广,空前未有。

这种情况,脱离了文化相对普及的背景,也是不可想象的。

唐代统治者重视和提倡文艺创作,唐太宗先后开设过文学馆、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唱和吟咏;高宗、武后常常自制新词以入乐,宴集群臣赋诗竞奖;玄宗本人既是诗人又是音乐家;代宗亲自过问王维集的编纂;等等。

以诗赋取士的制度也促使士人去研习诗文,他们把文学创作当作一种基本训练,这对诗歌创作的普及是有作用的,而盛唐诗的艺术造诣,可以说正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

盛唐诗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又两种题材的诗歌——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令人刮目相看。

由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与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到唐代合流,出现了创作的繁荣,不是偶然的。

农村总体上呈现出安定、和平的景象。

隐居和漫游,是多数文人采取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漫游兼有交际求仕和游山玩水的双重目的,隐居则兼有读书磨砺、造就声名和官余休憩等生活内容。

相较而言,唐代文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更为密切和融洽,当然就能发现更多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又称王孟诗派。

孟浩然是年辈较高的盛唐诗人,又是唐代很少以布衣终老的诗人。

其诗取材于日常生活、亲身经历和观感,诸如高士的孤怀、隐居的幽寂、登临的清兴、静夜的相思等等,所作以五言诗为主,律诗、绝句较古体为多,一时“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

五言诗的特点适合自然的题材、质朴的语言风格、安恬的意境。

它的成熟,尤其是五言近体(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的定型,则给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提供了更加精美的诗体。

反过来,山水田园诗人的创作,又使五言近体诗由初唐的典丽精工,一变为澄淡精致,清空闲远,在艺术层次上得到再次的升华。

王维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是盛唐时代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代表人物。

他精通音乐,做过大乐丞;他是南宗山水的开派画家;其母奉佛,他本人亦深契禅机。

王维是一个天机清妙的诗人,能精确细致地感受、把握自然界美妙物色和神奇音响,善于用词设色,注意诗歌音调的和谐,在完美表现对象的同时,又赋予它神秘而庄严的意蕴。

王维兼擅五、七言各体诗歌,其诗同时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和禅味,尤其后期的山水田园诗,在艺术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较山水田园诗更能直接表现时代精神、集中体现盛唐气象的,无疑是盛唐的边塞诗。

初唐的边塞诗数量不多,质量不高。

盛唐时代,随着开疆扩土、军威四震,边塞军功成为向文士开放的一大出路;交通便利,各族人民交往增多;盛唐将帅多文武全才,幕下亦多延揽文学之士,边塞军中有浓厚的文化气氛,于是,边塞诗作便大量产生,
其在内容和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均为前人不可企及。

盛唐边塞诗主要反映边塞战争中将士们以身许国的热情及对和平盛和的渴望;反映边区生活风情,描述各名族间友好相处的生活场景;描写边塞风光和诗人对自然美的最新发现。

边塞诗俨然成为反映边地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和表现一代唐人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人道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主要诗种。

恰如山水田园诗人对五言情有独钟,盛唐的边塞诗人则对七言更有兴趣。

本来盛唐文艺就以诗和音乐为极诣,而七言绝句和七言古诗与乐府关系最深,与音乐的关系最密,信可发天地元气之奥。

所以,这两种诗体遂成为盛唐诗人尤其边塞诗人的拿手好戏。

参考文献:《唐诗鉴赏辞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