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案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新)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执教:陶静教学目标:1、通过重点段落的品读和圈划,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通过细节品读,感受蔡元培先生“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通过重点段落的品读和圈划,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对蔡元培先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内涵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抢答导入1、蔡孑民是谁?孑民是他的?他的字是?为什么不直呼其名而称他的号?(古人称呼他人有严格的规范,依照尊重程度依次应为号、字、名,即号至尊,字次之,名最次。
礼仪之邦崇尚礼仪,所以,称呼他人一般是有号一般称号,无号方称字;若直接叫人家的名字,应该是傲慢无礼的,只有对仇人、小辈才可能直呼其名。
)2、蔡元培在文中的身份是什么?作者冯友兰当时的身份是什么?3、学生是怎样评价这位北大校长的?——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二、初读课文,把握思路1、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作者认为其“最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23段)2、文章哪些部分在讲前者,哪些部分在讲后者?2-9段春风化雨10-22段兼容并包三、精读课文,理解“春风化雨”1、作者在本文中更推崇蔡先生的哪一方面?为什么?(引导朗读第23段。
)2、“春风化雨”太难了,作者主要写了几件事情来表现的?明确:(1)过道初逢——蔼然仁者,慈祥诚恳(1917年)(2)求见办证——超乎事务,萧然物外(1918年)(3)纽约接待——书生本色,慈祥诚恳,言语风趣(1922年)3、通过这3件事情,谈谈你所理解的“春风化雨”。
提示:(1)不言之教(2)身教(3)言传身教通过第9段“极高明而道中庸”来加强对春风化雨的理解。
补充材料:介绍作家冯友兰:(PPT显示)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
在学术上,他是著名哲学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7.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课前预习
1、你了解蔡元培先生吗?
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造者,自他开始,中国有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的“”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
2、梳理本文的结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作者为什么说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文章通过哪些事例来展示蔡先生作为教育家的风采的?
5、齐读第9自然段,理解“极高明而道中庸”内涵。
<第二课时>
1、作者与蔡元培仅一面之交时,就感到蔡先生是一位“慈祥诚恳”的“蔼然仁者”,这种印象可靠吗?说说你的看法。
2、文章第22自然段写道:从1917年到1919年仅仅两年多时间,蔡先生就把北大从一个官僚养成所变成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把死气沉沉的北大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战斗堡垒。这里的“名副其实”具体指什么?“战斗”指什么?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人格之大:事业之大:
第一印象:
第二印象:
第三印象:
第四印象:
2、“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这是两大端是否可以交换顺序?为什么?
3、蔡先生作为近代最大的教育家,其业绩和事迹可谓超然卓著,但作者似乎多写细小平凡之事,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4、在表现“春风雨化”和“兼容并包”的教育两大端时,文章所用的表达方式是否相同?
3、本文在写人记事时适当地插入议论的语句,请找出一处,谈谈其表达效果。
4、蔡先生下车伊始,就在北大树立了新的学风,有口号曰:“为学求而学术”,但后来蔡先生又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似乎涉及了政治。这是否自相矛盾?请说说你的理解。
资料补充
作者简介:
蔡元培(1868—1940),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17岁考取秀才,后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1898年弃官从教。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1904年组织光复会,次年参加同盟会。1907年赴德莱比锡大学进修。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32年,与宋庆龄等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高中语文高二语文上册《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课文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文《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结构框架,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典故,分析蔡孑民先生的为人、学识及其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多元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运用角色扮演、情景剧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利用网络资源、课外阅读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5.课后拓展,巩固提高:布置相关研究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蔡孑民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6.关注个体差异,分层教学:针对学生在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应制定分层教学计划,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1.对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教育思想了解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2.对近现代历史背景的认识不够深刻,可能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4.部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7.评价与反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展示蔡孑民先生的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蔡孑民先生能成为一位受人敬仰的教育家,他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4.情境创设: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案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学习本文以平庸见深远勾画人物,以叙议联合的方式表达感情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品读法、发问法感情、态度、价值观:感觉蔡元培先生的人品魅力,领会作者对他的敬慕之情教课时数: 2 教时教课步骤:一、导入:北大未名湖畔,静静地屹立着一座铜像,他即是北大老校长,有名教育家蔡元培。
他在人们心中有着极高的声威,是由于知识渊博还是人品伟大?《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是一篇记人散文,作者是作为哲学家的冯友兰先生——蔡先生的学生,我们看他是如何来写蔡先生的。
二、整体阅读,思虑:1、“我”所认识的蔡先生是一个如何的人?他拥有什么特色?——中国近代、现代的最大的教育家。
教育有两大端:春风化雨,兼容并包。
2、作为教育家,他对中国近代、现代终归有着如何的贡献?——从一九一七年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运动的主将3、蔡先生对中国近代、现代的贡献是有什么来决定的?——最后一段将课文分红“春风化雨,兼容并包”两大多数,要点研读第一部分三、阅读、领会:1、读第一段,“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这是我从和他直接接触的感觉中所得的结论,作者写了他和蔡先生接触的哪几件事?——写作者与蔡元培的三次接触。
第一次接触是写与校长的一面之缘。
第二次是我去找校长开证明。
第三次接触是写蔡先生和留学生在一同的情形。
研读:第一次接触是写与校长的一面之缘。
整体容颜如何?———蔼然仁者、慈爱诚心第二次是我去找校长开证明。
先写入门前的情形,如何?——两道门虚掩,门前空无一人,让我们对主人的平和感变得实在而深切,也自然引出了我对校长的感觉——一介寒儒,书生本色,超乎事务,萧然物外。
如何理解“一介寒儒,书生本色”——身为校长一心为办教育,不为官,显现朴素、平和的形象。
去校长室开证明引出了我对校长的感觉:一介寒儒,书生本色,以他的地位之尊,写他的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蔼然仁者、慈爱诚心”的详细化。
第三次接触是写蔡先生和留学生在一同的情形。
高中语文教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高中语文教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提高学生对我国近代史上著名教育家的认识。
2. 通过学习蔡孑民先生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人物传记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蔡孑民先生的生平简介:出生背景、教育经历、工作经历等。
2. 蔡孑民先生的教育贡献:改革北京大学、提倡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教育等。
3. 蔡孑民先生的教育理念:平民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等。
4. 蔡孑民先生的人格魅力:热爱祖国、敢于创新、关爱学生等。
三、教学重点1. 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2. 蔡孑民先生的教育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蔡孑民先生的教育理念。
2. 如何激发学生对蔡孑民先生的敬仰之情。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教育贡献和教育理念。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蔡孑民先生的教育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蔡孑民先生在教育改革中的具体做法和成果。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教材《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课文。
2. 参考资料:关于蔡孑民先生的相关书籍、文章、纪录片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蔡孑民先生的生平、贡献和理念。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蔡孑民先生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蔡孑民先生的教育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案例分析:分析蔡孑民先生在教育改革中的具体做法和成果。
6. 总结:概括蔡孑民先生的教育贡献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向他学习。
八、课堂练习1.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简要概括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
2. 让学生谈谈对蔡孑民先生教育理念的理解和感悟。
3. 让学生以蔡孑民先生为榜样,谈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追求和目标。
高中语文教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五篇)

高中语文教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五篇)第一篇:高中语文教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平凡之中见深远、叙议结合的写人记事的笔法。
2、理解蔡元培先生作为“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说明:当今天的教育正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中的痛时,再一次缅怀渐行渐远的蔡元培先生显得多么的重要。
冯友兰先生以哲学的方式走近了蔡元培,提炼出蔡先生崇高人格的整体特征:“极高明而道中庸”。
最可贵处更在于作者没有因为人物精神的抽象而流于平板,而是以平白朴素的语言叙事议论,于平凡处见人物的境界,而这种精神境界正是蔡先生成为“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原因。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圈点品读、勾划重点词句和具体段落,学习本文以平凡见深远勾画人物,以叙议结合的方式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2、难点:对蔡元培先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内涵的理解。
说明:高中阶段学习写人的文章,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写出了怎样的一个人,更应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写出一个人的精神品质!蔡元培先生的精神境界之高令后人仰视,对其精神境界内涵的理解是难点。
高明的作者巧妙地选取平凡的事例来勾画一位“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大教育家形象,又以精粹的议论恰当地点出了蔡先生的精神境界的内涵。
这是本文的独到之处,我们要重点领会。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感知人物1、你了解蔡元培先生吗?交流一下。
2、今天我们来学习〈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文中我所认识的蔡元培先生是怎么样一个人?用文中一句话来概括。
1、交流蔡元培先生的事迹,(学生对蔡先生的了解可能是肤浅的,这不要紧,只要初步了解人物的生平、学业、事业、人格即可。
)2、作者认为“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
1、让学生初步感知人物,为此后学生能层层深入地理解蔡先生的品格精神作铺垫。
2、抓住关键句,迅速切入本课的重要内容,朗读课文,品读重点段落、词句,把握人物形象。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案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几处文字的品读理解来学习叙议结合、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并在以小见大的理解过程中,感受蔡先生的人格魅力。
并且,理解蔡先生的言行和精神境界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在写人的手法,这是本文的一特色;难点在如何感受到那种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
[文本分析和教学设想]本文的目标不是简单地明白叙议结合、以小见大,而是如何以小见大,议论与叙述有何关联。
对的理解如下:本文有两个大的部分组成,一是“春风化雨”,二是“”兼容并包。
第一部分记叙了三件事,以第一件最为简略模糊,非身临其境,无以体会。
可暂且放过。
后两件事反映出的蔡先生的人格魅力,欲理解之,有数途径焉。
一是品读作者强调的语言(3-4节),进入当时的场景。
如“没有…没有”,凡七处(其中2处在第5节,此点重复与《世间最美的坟墓》相似)。
以见其平实,并见其本色。
理解了这一点,则第一件事便可明了,处校长室风范若此,则处过道之中,必然益加蔼然慈祥,不言自明,此谓“不言之教”。
又如“亲切”,凡两处。
此对普通一学子的态度。
再加以自然流转的语言动作,见其蔼然之外的“办事从容不迫,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
二是品读当时人们的反应(第7节)。
“一进”“呼的一声”“都站了起来”“整齐”“都怀着自发的敬仰之心,不约而同地一起站起来了”。
此正人格的感染所致,此处是以结果写原因。
三是品读蔡先生的发言(第7节)。
讲笑话以及谈希望,既见其风趣,又见其诚恳。
同时,所谈希望,十分切合“大教育家”的身份,与人格和精神上的“不言之教”形成“实践行为”上的呼应。
---------“最大的教育家”是绝对不可以忽视的,这既是作者的评价,也是作者感受后得到的必然的结论。
我们感受他的人格,也必然应会得到这样的结论。
四,以上三途径是就文本而言,另有一途径也足以帮助我们体会蔡先生的魅力,就是比较的方法。
如与我们平时接触的人物进行比较,尤其是与有地位的人的比较,行为的不同,即是人格精神的不同。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记人的散文。
同时也体现了冯友兰作为哲学家在行文结构上的严谨和层次上的分明,显示了高度的概括能力。
整篇文章紧紧围绕着“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样一个精神境界展开描写。
作者用平白朴素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蔡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所起的作用,以及北大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所具有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从“蔼然仁者,慈祥诚恳”中理解本文作者对蔡先生的崇敬之情;2)学习本文“以平凡见深远”的写人记事的特点;3)品味文章“春风化雨”般亲切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讨论法、多媒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生活层面理解“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内涵,学习蔡先生的高尚人格。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以平凡见深远”的写人记事、抒发情感的写作风格。
【教学难点】对文中“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语:从漫谈北大,从“五四运动”的新思潮谈起过渡到课文。
二、两点探讨:1、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
”你如何理解?2、蔡先生的教育有两大端,是什么?[教师提示]总括学生搜集的资料,教育经历、教育理念、教育成果。
两大端:一个是春风化雨,一个是兼容并包。
三、介绍作者:1、你所了解的作者,请同学先介绍。
(出示已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2、教师补充:蔡元培是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
字鹤卿,号孑民。
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创立爱国学社;1904年组织光复会;1905年参加同盟会;1917年任北大校长;1921年获文学、法学博士;1940年于香港病逝。
四、文章分析:1、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作者和蔡先生的几次接触?分别给作者留下怎样深刻的印象?[学生讨论、自主发言][教师提示]主要写了四次接触。
第一次:北大的“一个穿堂门的过道中”,“蔼然仁者,慈祥诚恳”,印象深刻;第二次:北大的校长室,“一介寒儒,书生本色;超乎事务,萧然物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第三次接触是写蔡先生和留学生在一起的情景。仍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没有、也没有、不惊动、也不惊动,和留学生对蔡先生的热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中年教育工作者的话(侧面描写),座无虚席的场面描写,不约而同地站起来的细节描写(通过学生们自发的敬仰,展现其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影响)写出了蔡先生的仁者风度。
教案
(参考体例)
课程名称:语文
课题: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主讲教师:苏晓丽
学校:群益职业技术学校
日期:2014 11
教案
教学对象
13级数控3班
授课日期
2014 11(第一周)
使用教材
中等职业学校教材试用本
出版单位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题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计划学时
2课时
教
学
目
标
学习本文以平凡见深远勾画人物,以叙议结合的方式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信息资源:其他书籍及网络上丰富的资源
人员资源:师生
设备资源:教具、黑板,多媒体
环境资源:教室
教学活动流程
教学步骤与内容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方法
达成目标
一、导入:北大未名湖畔,静静地伫立着一座铜像,他便是北大老校长,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他在人们心中有着极高的威望,是因为知识渊博还是人格伟大?《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是一篇记人散文,作者是作为哲学家的冯友兰先生——蔡先生的学生,我们看他是怎样来写蔡先生的。
学生交流PPT展示
讨论法
感受蔡元培先生的人格魅力
二、整体阅读,思考:
1、“我”所认识的蔡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具有什么特点?
——中国近代、现代的最大的教育家。教育有两大端:春风化雨,兼容并包。
2、作为教育家,他对中国近代、现代究竟有着怎样的贡献?
——从一九一七年……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运动的主将
3、蔡先生对中国近代、现代的贡献是有什么来决定的?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点拨
讨论法
体会作者对他的仰慕之情
四、研读:
第一次接触是写与校长的一面之交。总体面貌怎样?
———蔼然仁者、慈祥诚恳
第二次是我去找校长开证明。先写入门前的景象,怎样?
——两道门虚掩,门前空无一人,让我们对主人的亲切感变得实在而深切,也自然引出了我对校长的感受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点拨
讨论法、讲析法
课外作业
教学后记
知识
技能
态度
感受蔡元培先生的人格魅力
学会叙议结合的方式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体会作者对他的仰慕之情
教学重点
感受蔡元培先生的人格魅力,体会作者对他的仰慕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以叙议结合的方式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场景设计教室ppt) Nhomakorabea教学资源
时间资源:课前、课后及课内的设计与安排
材料资源:其他书籍及网络上丰富的资源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点拨
讨论法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三、阅读、体会:读第一段,
“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这是我从和他直接接触的感受中所得的结论,作者写了他和蔡先生接触的哪几件事?
——写作者与蔡元培的三次接触。第一次接触是写与校长的一面之交。第二次是我去找校长开证明。第三次接触是写蔡先生和留学生在一起的情景。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点拨
讨论法、讲析法、归纳法
这是“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具体化。
小结
本文的风格(平实而细腻)与平实质朴中体会其中的诚挚、深远。提起北大,就会想到蔡元培,提起中国教育,就不能忘了蔡元培。后人“以口为碑,以心为碑,以文为碑”(林语堂《想念蔡元培先生》,怀念着这位教育大家。
学生体会
朗读法
热爱读书,精神立人
感受蔡元培先生的春风化雨,兼容并包
五、怎样理解“一介寒儒,书生本色”
——身为校长一心为办教育,不为官,展现质朴、平易的形象。去校长室开证明引出了我对校长的感受:一介寒儒,书生本色,以他的地位之尊,写他的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具体化。
学生朗读、交流,教师点拨
讨论法、朗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