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备考:4月中旬深圳二模作文“自视视角”“他视视角”讲评及范文
2023届高考语文作文写作备考:“俯视、仰视和平等” 导写及范文示例

高考作文写作备考:“俯视、仰视和平等” 导写及范文示例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作家汪曾祺在《谈一谈创作》里说:“作家与其作品中的人物有三种态度:一种是仰视的,另一种是俯视的,还有一种是平等的。
而我认为作家与人物要采取平等态度。
你不要有意去歌颂他,也不要有意去批判他,你只有理解他,才可能把人物写得亲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材料解读材料是汪曾祺的创作观,分为三句话:第一句为是综述作家对作品的三种态度:仰视、俯视、平等看待(平视);第二句和第三句话是汪曾祺自己的创作观,要平等看待(平视),也就是材料中所说的理解,不要用仰视与俯视的眼光来看待。
只有这样,才能把笔下的人物写活,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这是一种创作态度,又何尝不是一种为人处世的生活态度。
理解,这是最好的相处之道,是生命与生命之间平等的一种体现。
在这个材料中,对平等这个概念的内涵就是理解。
这是对材料的最好的把握与解读。
概念解读平等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一个崇高的社会目标。
《现代汉语词典》对平等的解释: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的待遇,泛指地位相等,如平等互利、男女平等。
而在英语语境中,“平等”一词一般被解释为平等、相等、同等。
因此,从中可以看出,平等的基本含义是社会主体能够获得同等的待遇。
结合材料所言,平等,是对作品中人物的平等看待,也就是平视。
能认同自己与作品中的人物(也可看成是他人,社会,自然)的平等,不因身份地位差异而拜高踩低,是一种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自信力的考验,能以平等姿态交流、以平常心去品评人的格调与心性。
作家杨绛也曾对“平视”二字有过一段趣谈,她说:“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
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
2024年广东省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语文作文导写含答案

2024年4月广东高三二模作文导学案模考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包浆”是中国文物鉴赏中的术语,指器物经过人的反复揩磨,并在长久的时间之后形成的光泽。
包浆富有韵味,深得文物爱好者的喜欢。
包浆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读材料: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解释了“包浆”术语的含义,指器物经过人的反复揩磨,并在长久的时间之后形成的光泽。
其中两个条件尤为重要:反复揩磨,时间沉淀。
第二句话“包浆富有韵味,深得文物爱好者的喜欢。
”这个韵味是什么?人们的启示又是什么,联系第一句话中“包浆”的含义“反复揩磨,时间沉淀”,就明白了。
立意时必须紧扣这个两个条件。
这是一道一元关键词作文,考生要围绕“包浆”这个关键词展开思考和写作。
引导语说“包浆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说明考生不能只停留在文物鉴赏领域来探讨“包浆”,应该由此及彼,想到其他领域中的“包浆”现象,比如个人的发展、企业的壮大、国家的发展等等。
从材料来看,要形成“包浆”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反复揩磨”,一个是“长久时间”。
由此引申出来,“反复揩磨”可以理解为不断磨砺,不断打磨,“长久时间”说明“包浆”的形成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完成,要经过时间的沉淀。
综合来说,就是只有不断打磨、不断磨砺,并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形成“包浆”。
文物是如此,一个人的成才、一个企业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壮大亦是如此。
岁月的打磨让人生更丰富,国家也在时光的激荡中,更加波澜壮阔。
立意参考:【立意一:时光磨坊,成就非凡】有包浆之物,无论是自然形成,还是人之腐砺,都会进入人的视野,为人所用、所赏,递相延传,于是就有了时间刻度一作伪者是无法做出时间的。
它们是古物,是老物,也是“时间之物”。
这象征着只有通过时间的考验和不断的努力,才能成就非凡【立意二: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从包浆作为文物盛赏中的术语出发,探讨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对完美的追求,文物爱好者喜欢包浆的韵味。
高考模拟作文写作:“仰视平视俯视” 导写(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

高考模拟作文写作:“仰视平视俯视”导写(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仿真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如何看待世界上的人与事?有人认为有三种视角,即仰视、平视、俯视。
看待人与事,有人赞成仰视,有人赞成平视,也有人赞成俯视。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名师题解】写作本题,关键在于对三个概念的内涵要有准确的理解。
“仰视”,在形态上是向上看,实质含有敬畏之意。
需要“仰视”的不只是具体的人,还有抽象的法律道德、人格尊严等等。
“平视”表示一种客观、冷静的视角,比如许多追星族,他们是在“仰视”明星,其实明星也是人,我们不必被他们的光环所迷惑,应当用“平视”的眼光打量他们。
“俯视”是用居高临下的眼光去看待人与事,许多人喜欢俯视芸芸众生,其实,普通小人物身上有许多可贵的东西,他们也是民族的脊梁,对他们需要“仰视”,至少应当“平视”。
总之,关键词“平视”“仰视”“俯视”,这是人生的三种姿态。
这三种姿态意蕴丰富,不同的姿态,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映照出不同的人生未来,我们要从多角度来理解这三个关键词的内涵。
角度一:侧重从“仰视”这一角度论述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仰视”?面对法律法规,面对大自然,面对真理与智慧,面对高尚的行为精神;在成就面前,在伟人、前辈面前,在精神的巨人面前……为什么要“仰视”?仰视,是对高尚灵魂的崇敬和敬仰。
可以借鉴前辈的经验和精华,为我所用,让我们谦恭地取得更大的成就;让我们展望理想前景,不断进取,从中汲取精神的力量,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怎样才能做到“仰视”?需要积极进取,不满足于现状的决心和信念;需要雄心壮志,有大志,有大追求;需要谦卑好学的态度;需要虚心谦恭的心态……选材小贴士:可以选择敬畏自然的例子,也可以选择仰视前辈伟人,并以他们为榜样努力进取的例子。
这类人与事大量存在,同学们选择一些典型的人与事加以分析即可。
2022年深圳高三二模高分作文点评(一)七篇范文

2022年深圳高三二模高分作文点评(一)七篇范文本文作者:葛福安团队2022年深圳高三二模高分作文点评(一)深圳市教科院葛福安 2022-05-02目录序号题目点评人学校01怀自谦自尊之志做新时代新青年高映东翠园中学02自尊自谦合一青年自强不息陈浩兴第七高级中学03自尊与自谦合一新青年自强不息陈薇龙华高级中学04谦达远瞩尊行无疆姜舟斌龙华高级中学05做自尊与自谦合一的青年王艺羲龙华高级中学06自尊以笃志自谦以致远钟正岚龙华高级中学07自尊亦自谦方能恒自强卢春怡龙华高级中学编号:01号考生号:0303108412 得分:55怀自谦自尊之志,做新时代新青年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一看到今日班会课的标题(符合发言稿的规矩,情景意识强),朱光潜先生的教诲便在我耳旁响起。
朱光潜先生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写到:“意识到人性的尊严而自尊,意识到自我的渺小而自谦,自尊与自谦合一。
于是法天行健,自强不息。
”今天,我希望与大家分享我的感受:自尊自谦做新青年。
(行文脉络顺畅,作文题目、自拟题目和以下文章在“重心”上保持一致,即先讲自尊、再讲自谦、再后讲如何做新青年,文章大厦的基础框架搭建得不错。
)何为自尊?自尊是放弃安逸的条件,自觉投身于一条抵抗力大的道路,是勇敢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挑战与挫折,(用“是”阐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以乐观无畏态度不断突破自我极限。
你看那汶川地震中失去一条腿的女孩儿牛钰,在黑暗中无边无际的等待与疼痛,在醒来后失去一条腿的残酷现实没能将她击倒。
13年后,她以一条机械腿的形式出现在上海时装周的秀台上,自信昂扬,获得无数称赞。
再看那路灯下的芭蕾女孩儿姚启凤,家境贫寒,仍怀揣一颗追梦之心,最终走向中央电视台的广阔舞台。
(素材相对新鲜)他们怀揣一颗自尊之心,化作弓矢划破黑夜,照亮了前方的路。
(总结有效,呼应对“自尊”的阐释。
可见,段内的“小逻辑”需要“自给自足”)何为自谦?自谦是客观冷静地看待取得的成功,不骄傲自满,不自我夸耀(用“不”反向阐释);是理性分析后不断地前行。
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参考答案仅供参考”写作解析与范文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参考答案仅供参考”写作解析与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参考答案仅供参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解析本次考试作文得分普遍较低,很多作文都有偏题跑题的嫌疑。
尽管高考对立意放得比较宽,但是还是应该引导学生审准题目。
首先,明确概念。
什么是“参考答案”?思考生活中,“参考答案”起到什么作用,是我们做题对照答案正确与否的标准,是我们没有思路时的启示,同时,是会限制我们思考方向的有限思维,因此很难想到与参考答案完全不同的新思路。
总结,参考答案有优点有缺点,“参考答案仅供参考”,参考答案可以为我所用,但更要学会超越参考答案,想出新点子,或者截然不同的新思路,最终得到自己的答案。
其次,两句话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仅供参考”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的前提,思维背景,不能忽视两者关系。
本次考试中有很多同学忽视两者关系,只写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进而从“怎样得出自己的答案”构思,“用坚持得出自己的答案”“用耐心、拼搏、奋斗”等等。
我们认为很偏题,有的写“用自信、不盲从、创新得出自己的答案”,我们认为这些立意与前半句关系密切,立意恰当。
优秀范文一参他人之经验书自我之答案“和鸾雍雍,万福攸同。
”在大势如砥,大道如潮的时代中,有太多所谓的标准答案,有太多值得借鉴的参考答案。
然俯颔深思,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独一无二的戏剧,主角由自己担任,答案由自己书写,所以青春的我们,当执如椽之笔,不做莽撞行走客,去书写独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
择参考答案之优,扬其长,让自我答案有如唐棣之华。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苏洵在《六国论》中之言振聋发聩。
的确,有前人的经验作为参考,可以让自己的答案更为完整。
君不见,唐太宗秉“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之信条,乐于借鉴臣之谏言,使得大唐河清海曼,昌和盛世;君不见,李大钊、陈独秀借鉴苏联马克思主义思想,让共和之帆航起新中国之船;君不见,邓小平择世界开放答之优,让1979年的春天见证了中国的崛起。
深圳二模单则材料作文解读及例文

2021作文训练:火光灿烂多姿——深圳二模单则材料作文解读及例文【深圳二模原题呈现】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
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
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
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一.【作文题型:】1.暗含权衡比较的思辨类单则材料作文。
特点:有比较评价,有辩证分析;有对材料的解剖,也需围绕材料发散引申。
此外有意转向为纯粹的单则材料作文。
这种转向是切合2018年全国2卷的考查内容:逻辑思维和思辨思维。
2.现实指向突出:深圳二模的作文命题则而审美的缺失在当下的中国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有观点甚至认为审美力的缺乏,是一种新的无知,因此可以说深二模的作文直击社会问题,现实指向也非常突出。
相比之下,这样一个已被疏远多年的考查方式和相对陌生的话题,对高三学生作文备考的训练很有价值。
3.增加了审题难度:(1)命题求变、求新、求巧。
故意省去了命题常式“现实生活中物质与精神、实用与审美历来是人们争论的话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权衡比较,说出你的看法”这些写作导引语句。
这一省略,无疑增加了审题阅读理解的难度。
(2)某些语言的直白性和含蓄性的互换,也成了考生审题理解与概括的拦路虎。
比如,两位古人类生存学家的话怎样概括?(物质的实用价值)尤其是哪位数学家的富有诗意的哲理句究竟象征什么?(物质的审美价值)由于不少考生一时弄不明白4.回避热点。
回避大主题,有陌生化效应,但又类似2018全国二卷,没有情境、不设任务,全凭材料打天下,必须重视阅读理解,整体把握。
二.【审题立意】论辩话题:保存火种的意义。
双方看法:第一类人“古人类生存学家”:取暖御寒、烧出鲜美的肉食(实用角度);第二类人“数学家”: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2020年深圳市二模作文试题解读及评分建议

2020年深圳市二模作文试题解读及评分建议一、作文试题阅读下面文字,从材料内含的丰富意蕴中选择一个角度作文.题目自拟,文体自选,字数不少于800字.一只四处漂泊的老鼠在佛塔顶上安了家.佛塔里的生活实在是幸福极了,它既可以在各层之间随意穿越,又可以享受到丰富的供品.它甚至还享有别人所无法想象的特权,那些不为人知的秘笈,它可以随意咀嚼;人们不敢正视的佛像,它可以自由休闲,兴起之时,甚至还可以在佛像头上留些排泄物.每当善男信女们烧香叩头的时候,这只老鼠总是看着那令人陶醉的烟气,慢慢升起,它猛抽着鼻子,心中暗笑:“可笑的人类,膝盖竟然这样柔软,说跪就跪下了!”有一天,一只饿极了的野猫闯了进来,它一把将老鼠抓住.“你不能吃我!你应该向我跪拜!我代表着佛!”这位高贵的俘虏抗议道.“人们向你跪拜,只是因为你所占的位置,不是因为你!”野猫讥讽道,然后,它像掰开一个汉堡包那样把老鼠掰成了两半.二、作文试题解读作文试题属于寓言类材料作文.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作用.(《现代汉语词典》第1544页)寓言的主旨多是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此喻彼.它看似浅显、生动、幽默,却含蓄、深刻、具有感染力.考生需要理清寓言故事的脉络,分析寓言中的角色,故事情节,进而把握寓言故事的寓意,明确材料暗示的目标性、引导性,在此基础上选择立意的角度.寓言结构:这则“佛塔上的老鼠”的寓言情节可分四部分:(1)四处漂泊的老鼠在佛塔顶上安了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还享有特权.(2)老鼠却利用人们对佛像的敬畏与膜拜,对善男信女们的嘲笑,嘲笑人类的膝盖的柔软.(3)故事的转折是一只饿极了的野猫闯进佛塔,寓言借猫之口说出它的主导寓意:“人们向你跪拜,只是因为你所占的位置,不是因为你!”(4)最后是曾经高贵而有特权的老鼠被吃掉,这是故事的结局.寓言价值指向:讽刺与劝诫.寓言寓意句:“人们向你跪拜,只是因为你所占的位置,不是因为你!”句意阐释:“人们”:就是普通的信众,善男信女,他们因向佛而拜佛.“你”:寓言中指老鼠,还以借指那些借助高位而作恶,却又在高位不谋善事反而作恶的丑陋的小人.“跪拜”:因无条件崇敬“位置”而产生的失自我意识的盲目行为.“位置”:指佛像之上,可拓展至权势、威势、地位等;思维角度:1.“老鼠”的角度:老鼠在佛塔上安了家,获得了一定的位置,却因看到信众的跪拜而狂妄,以为自己便是佛的代表和化身.2.“善男信女们”的角度:因为信佛而跪拜佛塔,却让寄居的老鼠承受了跪拜,并且得到老鼠的嘲笑.3.“位置”的角度:因为佛而佛塔受人敬仰,因为佛塔的位置而寄居于此的老鼠获得人们的跪拜.原因阐释:1.老鼠为什么觉得自己代表着佛?因为老鼠居于佛塔之上的位置,而善男信女的跪拜给它这样一个印象,他就自以为自己代表着佛.他不清楚,人们跪拜的是佛,它没有自己知,因而狂妄,因而亵渎他所在的位置,最终自然会失去这个位置,即便没有野猫.2.人类的膝盖什么会这样柔软,说跪就跪了?第一,因为佛塔本身代表着佛,代表着人们的信仰;第二,因为盲信,在信仰面前失去自我.这是盲目崇拜的通病.3.位置为什么会引得人们跪拜?“位置”一般代表着一定价值、能力、力量、威信、威严.获得一定的位置,也是获得超过众人地位、获得相应的物质权利以及相应精神价值如信心、威严等的标志,因而,位置自然会引发人们的崇拜敬之心,而自然会有跪拜的行为.4.谁给了老鼠特权?未必是佛给了老鼠这样的位置,老鼠是流窜到佛塔之上.老鼠产生嘲笑众人的心理,是众人的盲目崇拜行为让它产生的自我幻觉,因而,这不是真正的位置,也不代表真正的能力,它必然在野猫的利爪下破灭.据上述解读,作文可从以下角度立意:1.“老鼠”的角度:(1)清醒与自知(2)在其位而不损其位(3)让品德与能力与所处位置相符(4)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5)放弃虚伪的高贵,回到属于自己的位置(6)践踏自己的位置就是践踏自己2.“位置”的角度:(1)能力与位置(2)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3)撼动特权思想(4)位置的力量应该是什么(5)根治位置综合症的力量何在?3.“善男信女”的角度:(1)思想决定膝盖(2)尽信佛不如不信佛(3)做清醒的善男信女(4)他信力是怎样建立的(5)打破位置崇拜(6)信真佛而不是信位置作文试题写作中容易出现的偏差与问题1.本次写作为讽刺性寓言材料的写作,它的讽刺性价值指向明显,学生在确定中心观点或核心立意时,思维需要进行较大转换,有相当难度.学生容易仅仅围绕讽刺内容而写作,或者拓展至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进行平向滑行.思维缺乏深度,或在思想态度上不端正,在观点上走偏,在举例方面不当.内容项二等中下或者三等给分.2.材料中对于老鼠的位置是不是佛的给予并没有明确表示,考生可能针对提供老鼠“好的位置”而对“佛”进行批判,这不是这则寓言的主要价值指向.考生可能会以此涉及社会上一些官员窃取位置而恣意作恶的例证材料,要分析辩证,不能过于偏激.根据偏题内容多少,内容项二等中下或者三等给分.3.野猫能看清佛塔上的老鼠所处位置的真相,因为野猫清楚知道,无论放在哪个位置,老鼠终究是老鼠.野猫的出现是为了揭示寓言的寓意的,也不是这则寓言的主要价值指向.考生如果立意为“做一个勇敢的斗士”“戳破特权背后的虚伪”,也在二等或三等给分.4.如果学生立意为“要珍惜自己所处的位置”或“要感恩集体给予自己的位置”,属于偏离题意.5.善男信女跪拜的对象是佛像而不是佛像上的老鼠,考生在评论善男信女的时候,不应立意为“批判人们拜错了倚仗特权的小人”进而挞伐善男信女.6.文体不清.表达项二类下或三类给分.三【说明】①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所选文体的要求.②发展等级评分,依据4个评分点,不求全面,只需一点突出,即可按等级评分,直至满分.③未拟标题扣2分.出现错别字,1-2个不扣分,3个扣1分,4个扣2分,5个扣3分,6个以上(含6个)扣4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④抄袭的文章,“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关于扣字数分的评分细则】①写了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②写了400字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③写了300字的文章,15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④写了200字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⑤写了100字的文章,5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⑥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⑦只写标题的,给1分,不评0分.⑧完全空白的,评0分.。
高考作文模拟题及范文:平衡 “自我” 与 “他视”,奏响和谐之音(写作指导+范文展示)

一、作文题目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跨国界的交流已成为常态。
面对多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人们往往在“自我”与“他人”的认知之间徘徊。
有人主张应站在他人角度看世界,认为这能促进理解与沟通,化解矛盾,达成共识;也有人坚持无需刻意如此,以避免在无尽的他人视角中自我内耗,甚至迷失自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写作指导(一)审题指导本次作文材料围绕“站在他人角度看世界”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材料既阐述了其积极意义,如“促进理解与沟通,化解矛盾,达成共识”,又指出了潜在弊端,即“造成内耗,在他人无尽的视野中迷失自己”。
这种对同一事物多面性的呈现,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理性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复杂情境中权衡利弊,避免片面看待事物,体现了思辨性在写作中的重要地位。
本题是典型的材料作文题,其背景设定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的当下。
材料聚焦于人们在面对多元世界观和价值观时,在“自我”与“他人”认知方面呈现出的不同态度。
关键信息涵盖了“全球化”“跨文化、跨国界交流常态化”这一宏观背景,以及人们在“自我”与“他人”认知间“徘徊”的状态,同时详细列举了“站在他人角度看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和可能存在的消极影响,这些都是审题时需要重点关注和深入分析的内容。
(二)立意分析1.基本符合题意的立意若作文围绕材料中反复提及的“站在他人角度”这一关键内容展开写作,并且能够提及对“自我”产生的好处、影响等相关内容,可基本符合题意。
但此类立意可能相对较为局限,仅停留在对材料表面信息的简单处理,缺乏更深入的思考和拓展。
2.准确立意当文章不仅谈到“站在他人角度看世界”这一行为,还能围绕“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述,形成综合性的认识时,可视为准确立意。
这种立意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在文中进行合理阐述,体现出对材料的准确把握和适度挖掘,有望在作文中获得较高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