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与反思_化学教学反思.doc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

学生已经从宏观的角度学习了物质的分类、性质和变化,能对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加以区分;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了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物质,能建立起微粒之间的联系;知道元素符号、化学式、反应表达式等化学语言,能用化学用语表述相关的信息。“宏观、微观、符号”在学生的认知上相对独立,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不能很好地加以综合应用。本课题旨在引导学生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并运用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
教学案例设计参与人员
分工(可修改)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实施者
学科指导者
信息技术指导者
课件制作者
课程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结合方面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将生活中的化学引入课堂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比如拍摄生活中的现象引入课堂,或通过网络搜集一些生产中的素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本课题中涉及的物质的多样性、物质的微粒性和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化学考查的主干知识。本节课采用“概念比较—讲练结合—综合提升”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将“宏观、微观、符号”形成系统。课堂上借助直观的化学实验和化学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的概念和原理,形成“宏观—微观—符号”的化学思维。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活动,教师适时加以点拨指导,形成“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良好课堂氛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建立物质的微粒观,关注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相互联系。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 【精品】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
.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
那么我
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为什么不会是酚酞从烧杯中挥发,扩散到浓氨水与蒸馏水的混合,
问:
等于100mL
质的微粒间具有间隙
一定的空隙。
微粒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间隙,。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的教学设计方案一、设计思想1.学生已掌握以下内容:(1)在小学自然课及初中物理课中学习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2)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各种物质都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
2.教学思想(1)学完了我们身边的物质,知道了它们的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设问:“物质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明确本章学习的内容及所要达到的目的。
能否激发学生探究物质构成奥秘的欲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要求,这在一定水准上决定本章的学习成功与否。
(2)微观世界对初中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如何带领学生从宏观进入微观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想象、类比、模型化方法的综合使用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有效途径。
(3)教学中要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方面选择教学活动素材,由生动、直观进入抽象的思维。
二、教学内容分析教材总体内容描述: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学习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第二部分微粒是持续运动的;第三部分微粒之间有间隙。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动者。
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为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积极地探索,用自己的实践去亲自感悟。
教学过程体现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三、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持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微粒间有作用力;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3.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过程与方法: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实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2.用实验的手段理解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提出假设,实行初步的探究;3.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实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对物质的微观构成的探究欲,初步体验科学的物质观,物质的微粒观;2.感受世界是物质的与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教学重点:(1)理解物质的微粒性。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实验探究教学设计淮安外国语学校胡一平一、学情和教材分析:学生对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见物质已有初浅的认识,他们很想知道物质为什么发生变化?物质是由什么构成?是怎样结构的?要搞清这些问题,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用微粒观点看物质。
由于微粒小的不易被人察觉,所以只能通过物质在变化时的一些宏观现象推测微粒的特性,感受微粒的真实存在,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自我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助于学生轻松步入微观世界,从而使学生建立物质的微粒观,用微粒的观点认识物质三态间的转化实质,学会解释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化学现象。
学生们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描述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具备了一些基本实验操作的技能,对于开展小组式的同伴之间相互协作学习方式也有了一些体验。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使学生感知微粒的真实存在,初步理解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建立微粒观2.学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会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2.经历分组实验探究微粒的特征的活动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历程,感受科学的魅力2.使学生懂得如何关注、评价他人的见解,分享他人的研究成功3.学会反思、评价、阐述自己的观点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教学难点:运用有关物质的微粒观点进行想象和推理,解释一些相关化学问题四、教学用品烧杯、胶塞、大试管、注射器、导管、研钵;高锰酸钾、酒精、氨水、酚酞、水五、教学流程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很小、肉眼看不见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率越快三、微粒之间有空隙气态物质的微粒空隙比液态更大四、同种微粒性质相同,不同微粒性质不同八、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实践从学生学习过的物质入手,由宏观到微观,没有通过说教,而是通过实验、小组合作来化解难点,让学生易于接受物质的微粒观,通过实验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无限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会分析,学会表达,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课题:授课人:学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九年级化学课本(沪教版)(上)第三章第一节。
本节内容使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更深刻的认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知识,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的内容抽象,教材主要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通过想象进入微观世界,帮助学生建立起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
设计的背景和定位:课型:本节内容是探究性的学习课,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内容为2课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1课时,“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隙”1课时,用时90分钟。
学生:班级人数为50人,平时课堂纪律良好,大多数学生对化学课感兴趣,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为正态分布。
在几次探究课上,学生探究欲望强烈,思维活跃,讨论激烈。
基本掌握和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设计思路:依据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始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对本节课的教学做了入下安排:先设置情景,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生动、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设计有趣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方法,获得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享受到探究物质的乐趣。
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相关资源:教师参考用书: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新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浙江教育出版社;3、《初中化学方法和探究》,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仪器和药品:烧杯、研钵、玻璃棒、注射器、橡皮塞、大试管、高锰酸钾、浓氨水、蒸馏水、酚酞、酒精等(13份)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隙;(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3)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4)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进行想象和推理。
沪教版化学九年《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word优质教案

沪教版化学九年《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word优质教案江苏省泗阳中学魏征一、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2、能力目标:(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说明某些常见的现象(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3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说明二、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明白微观粒子在不断运动,粒子之间存在间隙。
2、能用微观粒子的观点说明某些常见的现象。
3、学会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进行想象和推理。
4、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三、教学方法探究法、合作法、启发式、自主式四、教学用品:从一些具体的课堂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引导学生能够总结出缘故和规律【讨论】1、高锰酸钾颗粒是否能够再分?已成粉状的高锰酸钾是否还能够再分?什么缘故烧杯中的全部液体最后全部呈紫红色?讨论:通过上述实验,你有哪些方法?【讨论】2.这些看不见的微粒是否存在?事实证明:世界上一切物质差不多上由微粒构成的,【板书】一、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现在我们差不多用科学的手段真实地拍到苯分子的照片。
【投影】【投影】常见物质微观结构记笔记领会物质的可分性通过刚才的实验,大伙儿明白物质差不多上由微粒构成的,还明白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那么物质是如何样溶解到水中的呢?现在一起来看大屏幕:【视频】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讨论】你从刚才的视频中,能得到哪些信息?【答】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2、微粒在不停的运动3、微粒之间有间隔……【教师】刚才大伙儿说,微粒是不断运动的,那么,现在就请你用实验来证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分组实验一:A:【师】该实验告诉我们什么?实验1中,酚酞滴入蒸馏水不变色,而滴入酚酞的氨水却能变成红色。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

一. 教课内容: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看法看物质二. 教课目的1.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是不停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2.能用微粒的看法解说简单的生活中的常有现象。
3.设计和达成能说明微粒是不停运动的简单实验。
要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会提出假定,设计实验考证假定。
3.能用微粒的看法解说常有生活中的问题。
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看法三. 详细内容经过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学习,我们已初步认识了什么是化学,也初步认识了身旁最常有的一些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的性质、变化、用途以及制取门路。
各种各种的物质组成的五彩斑斓的宏观世界:这么多物质是怎么组成的呢为何不一样的物质之间有些性质千差万别,有些物质性质却很相像呢为何同一种物质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呢这些问题都与物质的组成相关。
1.物质是什么组成的物质都是由极其渺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组成的。
2.组成物质的微粒有什么主要特点(1)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运动的。
(2)微粒之间有缝隙。
不一样物质微粒的缝隙大小不一样。
在固体、液体中微粒之间的距离比较小,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比较大。
因此气体比较简单被压缩,固体和液体物质不易被压缩。
3. 研究性实验(1)研究物质的可分性。
提出问题实验现象结论高锰酸钾的颗在研钵顶用杵研高锰酸钾的小颗粒高锰酸钾的微粒能否能够再碎高锰酸钾小颗已呈粉末状的渺小粒能够再分分粒颗粒已呈粉末状的取高锰酸钾的细试管中的液体所有一颗高锰酸钾渺小高锰酸钾小颗粒一颗,放变为红色的渺小颗粒,在颗粒能否还可入 10mL 水中,振水中被分别成以再分荡更小的颗粒在水中分别的将试管中变为红溶液变为浅紫红色说明高锰酸钾更小的高锰酸色的液体倒入装的微粒仍旧存钾颗粒能否可有 50mL 水的烧在以再分杯中以上实验说明:物质能够再分;物质是由极其渺小的微粒组成的。
(2)研究微粒的运动。
实验现象结论向蒸镏水中滴加酚蒸馏水不可以使酚酞变色酞没有明展现象,再滴加浓氨水,烧氨水的微粒扩散到整个杯中的液体变为红烧杯中,使此中的液体色变红过一会儿,装有蒸氨水中的微粒扩散到装馏水和酚酞的烧杯有蒸馏水和酚酞的烧杯中的液体变为红色中,使此中的液体变为红色以上实验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

第三章物组成的神秘第一用微粒的点看物学目:1.物的微粒性:物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不断运,微粒之有隔,微粒有作使劲。
2.认识物性与微粒之的关系:微粒的性决定了物的化学性。
能力目:1.能用微粒的点解某些常的象。
2.能或达成某些明物微粒性的。
3.能运用相关物的微知来行想象和推理。
感情目:1.使学生认识物的性是由微粒的构性决定的。
2.使学生擅长用已有的知周的一些象作出合理的解。
教课要点:物的微粒性与物化的系。
教课:引入:在前一段,我学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的性,它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
我能否会提出些:物什么能够生那么多的反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什么会有不一样的性,原由是什么物究竟由什么组成的世界是由物组成的,那么各种物能否有相同的组成⋯⋯些将会在我本章逐渐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组成的神秘,那么我学会用微的点来察和解宏的物或象。
一、物是由微粒组成的:研究物的可分性1.将高酸粉末拿出少部分,用研将高酸再研碎,成小粒。
2.将研磨的高酸粉末放入管中少许,加入少许的水,管中的固体粒逐少,直至消逝。
3.获得的高酸溶液中,逐加入水,溶液的紫色逐浅,直至无色。
剖析: 1.固体粒什么消逝答:高酸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的微粒,分别到水中。
2.溶液的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是什么答:浅直至无色,其实不是高酸消逝,而是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看不了。
也就是能明高酸固体是由肉眼看不的微粒组成的。
3.同是高酸溶液,有的色深,有的色浅,甚至无色。
那么我能否能同种物的微粒的物理性不一样答:不可以。
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之。
也就是,一种物的物理性必定是大批微粒齐集才能表出来的。
4.平时生活中,糖水是甜的,水是咸的,个象又能明什么答:在水的作用下,组成蔗糖和食的微粒被分别到水中。
同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明不一样物是由不一样微粒组成的,拥有不一样的化学性。
:物是由极其细小的、肉眼看不的微粒组成的1.物能够再分;2.物是由极其细小的微粒组成的;3.不一样的物质由不一样的微粒组成,拥有不一样的化学性质,即: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4.组成物质的微粒不可以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批微粒表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与反思_
化学教学反思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
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2)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简单的生活中常见现象。
(3)设计和完成有
关的简单实验。
2、过程与方法(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
理的想象和推理。
(2)用实验的手段认识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过
程中的重要作用,能提出假设,进行初步的探究。
(3)通过讨论
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1)激发对物质微粒构成的探究欲,初步体验科学
(2)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
二、教材分析1.教的物质观。
材的内容和特点(1)内容:本节内容选自九年级化学课本(沪
教版)(上)第三章第一节,教材主要内容是从微观的角度研究
物质的组成,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
(2)特点:本
节内容抽象,处理不当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
由于微粒小不易被
人察觉,所以只能通过物质在变化时一些宏观现象推测微粒的特
性,感受微粒的真实存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物质的微粒
性和微粒的性质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难以理解的观点,也
是用微粒观点看物质和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基础。
三、任务
分析1、起点能力(1)学生已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也了
解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生活中的问题。
3、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不同物质微粒的空隙大小不同。
四、课前准备本节课采用四人一组在实验室或教室完成(配合多媒体)1、每四人一组准备下列仪器药品纸带、烧杯、玻璃棒、注射器、浓氨水、蒸馏水、酚酞、酒精。
每组一份探究报告(共同填写,签名上交)2、备好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从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问:假如你能看到这些物质里面的样子,你猜想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是怎样构成的?观察大屏幕上各种物质的图片交流、讨论强调世界的物质观挖掘每个学生对物质组成的最原始的认识(创设情境)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进行一次比赛,请各组同学在10秒钟之内把桌上的纸条尽你们可能分成最小块,尽量保证每次均分,开始!动手实验(提醒学生不要乱丢纸屑)让学生构建微粒的观念适当评价、引入,当学生感到很难再分割下去时,追问:还能继续分吗?发表个人的看法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提问:在生活中,我们可不可以将物质分成极其细小的微粒级呢?比如你能将试剂瓶中的高锰酸钾小颗粒继续分吗?观察桌上试剂瓶中的
高锰酸钾小颗粒,用药匙取一小颗粒高锰酸钾观看、讨论、交流分割的方法初步形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念提示:用其他方法可不可以将它分细呢?例如:用水。
探究实验(一)(1)将高锰酸钾小颗粒研细,再取小颗粒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静置观察。
(2)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倒出一半在另一烧杯中,加水稀释、观察。
(3)重复(2)的操作,再稀释、观察。
(4)再继续下去,整个实验说明什么?确立物质的微粒性。
学生全员参与学会合作学习(小结)1、高锰酸钾粉末还可以继续再分;2、颜色变浅是因为高锰酸钾颗粒变小了;3、物质都是由极其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交流讨论、发表想法、填写探究报告以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认识物质的组成;使学生研究物质从宏观层面进入微观层面问: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观察到微粒的存在呢?解说:借助高科技手段,人们看到了构成物质的微粒。
观看屏幕上展示在硅的晶面上形成的最小的汉字“中国”及形成的各种图形进一步确立物质的微粒性。
问:为什么不同物质有不同性质呢?交流讨论、发表想法。
知道物质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问:既然物质是微粒构成的,那么微粒有什么样的特性呢?思考、讨论、猜测指导实验。
团结合作,完成探究实验(二):1、烧杯A 蒸馏水2-3滴酚酞试剂→2、烧杯B 适量的浓氨水→3、把烧杯A、B罩在一起→巩固实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不拘泥于书本上现有的结论。
各小组选出代表汇报结果,并将各种猜想说出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懂得科
学的研究方法更具有说服力引导:所有的猜想只有得到证实,才能被人们所接受。
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猜想,选择有代表性的假设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证明他们的猜想。
共同完成验证实验,填写探究报告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使学生明白科学的结论是建立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1.氨水遇到酚酞试剂会变红色;2.组成氨水的微粒从杯中跑出进入另一烧杯中与酚酞试剂发生化学变化颜色变红1、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2、使学生意识到构成物质的微粒是运动的问: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微粒不断运动的例子吧?举例、交流讨论进一步认识微粒的运动是客观存在的引入:下面我们继续探究微粒的性质巡视学生实验情况、及时指点、答疑根据大屏幕上的内容完成探究实验(三):等体积相同(或不同)液体混合观察体积变化,填写探究报告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2、演示:把分别装满黃豆和沙粒的两个烧杯中的物质混合均匀,再倒回烧杯中通过类比想象,寻找合理解释观察教师演示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形成物质微粒间有空隙的观点我们还能用什么实验证明物质微粒间有空隙呢?完成探究实验(三)(1)进一步明确组成物质微粒间有空隙(2)不同物质微粒间空隙不同动画模拟固、液、气态物质的微粒间的空隙观看、思考、讨论使学生明确同种物质的三态变化只是组成物质的微粒空隙大小不同,微粒本身没有变提问、小结:今天我们初探微观世界,有什么收获?得到了哪些结论?回
忆、总结、发言观看大屏幕小结(1)巩固练习(2)作业(3)整理仪器(1)形成物质微粒性观点(2)能用微粒观点解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