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梦
【2018最新】蝴蝶梦简介-实用word文档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蝴蝶梦简介篇一:《蝴蝶梦》主要简介《蝴蝶梦》主要简介《蝴蝶梦》原名《吕蓓卡》(又译《丽贝卡》),是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发表于1938年。
达夫妮·杜穆里埃在本书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颇富神秘色彩的女性吕蓓卡的形象。
主人公吕蓓卡于小说开始时即已死去,从未在书中出现,却时时处处音容宛在,并能通过其忠仆、情夫等继续控制曼陀丽庄园,直至最后将这个庄园烧毁。
一方面是缠绵悱恻的怀乡忆旧,另一方面是阴森压抑的绝望恐怖,加之全书悬念不断,使该书成为多年畅销不衰的浪漫主义名著。
《蝴蝶梦》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向人们描述了发生在曼德利庄园里的一段扑朔迷离的故事。
“我”梦游曼德利,庄园已经面目全非,残垣断壁,杂草丛生,颓败而凄凉,勾起了“我”对昔日庄园生活的回忆。
“我”二十一岁那年,与长“我”二十余岁的德温特先生萍水相逢。
两人虽然年龄悬殊,但情投意合,不久便双双坠人爱河,既而结为连理同返曼德利庄园。
丹弗斯夫人是庄园的女管家,曾经服侍过德温特的前妻丽贝卡。
丽贝卡驾艇出海遇难后,女管家忠心不改,庄园里的生活起居皆依循丽贝卡生前的方式,任何人不得变动。
丹弗斯夫人一袭黑色长裙。
不苟言笑。
“我”在她面前,如芒刺在背,经常手足无措,唯恐触犯庄园里的“清规戒律”。
她全然不把“我”视为庄园的女主人,相反在“我”面前盛气凌人,对“我”或百般刁难,或暗中算计,处处设置障碍。
一次,曼德利举办一场规模盛大的化装晚会,丹弗斯夫人怂恿“我”借机表现。
当“我”身着丹弗斯夫人推荐的晚礼服亮相时,全场一片愕然,德温特也怒容满面。
事后“我”才知道,这套晚礼服与丽贝卡某次化装晚会穿的服装毫无二致。
“我”沮丧到了极点,只好独自外出漫步于庄园四周和海滩,以消除烦闷。
待内心平静下来,“我”开始梳理在曼德利的种种经历:脸色阴沉的女管家,死后阴魂不散的丽贝卡,凄凉的海滨小屋,还有一位自称是丽贝卡表兄的不速之客,等等等等。
蝴蝶梦(节选)

上。
许多年后,舔马汗的人死了,说马语的人死了,仰天长嘶,闪电、雷雨、黑暗,降临诗篇中。
从潦倒中掏出才华与昔日的辉煌,为马写诗的人也死了,为马守身如玉的人也死了。
悬崖勒马吗?悬崖是我陡峭的背脊;天马行空吗?天空是我呼啸的校场。
风沙在响鼻中,唱楚歌的人,眼眶里流出粘稠的月光。
一匹马的骨骼,可以建一个王国;一匹马的血,可以养活一个时代。
卸掉马掌,重新钉在火焰上;割下马尾,拉响一把沙哑的二胡,我在琴筒里,江山忍受声音的分割。
就这样,一匹汗血马,活在英雄的宝剑上,死在艺术的礼赞中。
啊!以画马为名的人成了大师。
画马的皮毛,画马的骨骼,画马的精神,但是他从没有画过马的灵魂。
我在你们的内心里,没有谁能摒弃肉身,见到过真正的自己。
天空在远逝的马影中,被镜头推向模糊。
只有摄像师,能捕捉每一次诅咒。
樱桃雪河发源于樱桃花蕊,听水,流淌旋律,只有鹅卵石藏匿芬芳;桥沉默生死轮回,看风,打开春天,只有固执的樱桃树,挂满白色经文,面对大千,洁如菩提。
樱桃之心,走不出的命定乡愁。
放眼,白色的风,白色的阳光,满山之白,安静、舒畅。
被樱桃花赞美的人,那些尘埃之骨,在春色中也还原了干净的白。
古典之白,雅致之白,无我之白。
拟一片白,作信笺,写信给没恋爱的远方。
抚摸白宽敞之心,人间在一朵雪上,没有岁月。
多年前,赏花的人,从身子里取出自己,置放在枝头。
无数白色的小宫殿,在三月沐浴音乐。
总有一朵樱桃花,能准确叫出她的名字,总有一张亲切的脸与昨日重叠。
也总有漫长的人生,被它们映照。
三月,抒情漫过人间,给影子镶上银边。
呼唤在山间化作鸟鸣,它有多洁白,春鸟之音就有多清脆;步履在夜晚化作星辰,它有多芬芳,星辰之语就有多少滑落至梦境。
你还在等待什么?在这里,十里春光,借花献佛,还是借花还魂?樱桃花开,行走大地的我们,放慢人生,掬水,在河边清洗眼睛。
那些没有根,漂浮于天空中的云,多么希望降落在一朵花上。
扯风,晃荡着阳光,编织故乡。
最初的樱桃树,被光荣地称作:母亲树。
《蝴蝶梦》新析

作者: 武文玉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34-35页
主题词: 《蝴蝶梦》 戏剧 关汉卿 杂剧
摘要:关汉卿的杂剧《蝴蝶梦》对中西方戏剧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故事讲述开封府中牟县恶霸葛彪骑马撞了平民王老汉,反诬王老汉“冲着”了他的马头,将其活活打死。
王婆婆带三个儿子去收尸,探知是葛彪打死了丈夫,要扯葛彪见官,葛彪却蛮横地说:“就是我来!我不怕你”,恶人的嚣张惹怒王大兄弟,愤怒中打死了葛彪,因此王大兄弟被捕:开封府包拯在审案前做了一个梦,相继看到。
《蝴蝶梦》赏析

浅析《蝴蝶梦》中的冷色调因素文学院2010级9班29号王丽萍《蝴蝶梦》是英国女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该书自问世以来,多次被改编为电视剧,并广为流传,在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熠熠生辉。
该书通过描写“我”到曼陀丽庄园的举止表现和心理感受引出另一位女主角——吕蓓卡,她虽然是一位未出场,已经死去的人物,但仍让人感到她时时处处音容宛在,宛若幽灵般无孔不入,颇富神秘色彩。
笔者读完此书,对其中的冷色调感慨颇多,现做以下简要分析。
一、冷色调的具体表现1、题目的虚无缥缈感这部作品的题目是“蝴蝶梦”,它易使人联想到中国的庄周梦蝶,在意象选择上作者有意识的选择了“蝴蝶”和“梦”这一轻盈飘渺,转瞬即逝的物象,给人以空灵虚无,朦胧而神秘的感觉,并且它们都美好且易支离破碎,这就为作品笼罩上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2、阴冷幽暗的气氛渲染文章反复写到教堂外青苔丛生的石阶,大海凄神入骨的涛声,关的严严实实的玻璃窗和百叶窗,鹅卵石被击打后低沉而悲怆的淙淙声。
这些描写在感觉、视觉、听觉等方面就已经让人感受到了曼陀丽庄园的阴森压抑的氛围。
在塑造曼陀丽的沧桑,沉寂上起到了以动衬静,“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
3、季节性因素的合理应用作品中的众多情节都以冬季为背景,如“我”和迈克西姆在旅馆的不期而遇,吕蓓卡的沉船事故,迈克西姆的罪行险被暴露等故事均发生在寒冷的冬天,作者选取这一季节,实则别有用心,它很好的烘托了吕蓓卡的神秘,也为整部作品营造了低沉感伤的冷色调氛围。
4、以虚写实手法的成功应用文中的吕蓓卡在文章一开始就已经死去,她从未出场,但作者通过“我”对她的好奇,猜测,遐想,让人感受到吕蓓卡像一个幽灵般无处不在,在偌大的曼陀丽庄园中仍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当我在一次晚会中无意的穿着吕蓓卡曾经穿过的服装时,众人惊诧的表情,这件事让人无限制的去想象吕蓓卡的真实模样和她的品行,为本来就寂寥,阴沉的曼陀丽庄园平添了积分神秘的氛围和压抑恐怖的色彩。
蝴蝶梦作文共九篇

蝴蝶梦蝴蝶梦(一)我的身体软软的,一截截的像火车,表皮还略带透明,可以看出我体内涌动的液体。
还有棕黑色的头,身下无数只脚有序地挪动着。
我的样子也许很可怕,因为每当有人看见我后,都会发出带刺的尖叫:“天那,你们快来看,多么可怕的东西呀!”“哦,该死的虫子。
”“啊!妈妈,我好害怕这个东西。
”一只彩色的蝴蝶从我身边翩翩而过。
“哇,多么漂亮的蝴蝶呀!”“你们看,多像一个小天使。
”“妈妈,我喜欢这只蝴蝶。
”蝴蝶真的好美,但我和它就像是天壤之别,永远都不可能相提并论。
我恨自己,我要寻找解脱,要我唯一的解脱,就是死。
前面有一小团火,虽然很小,但足够把我烧死。
我拖着沉重的脚步艰难地向前走着,我停下了,因为妈妈在后面叫我,她把我拉回了家里:“孩子,你这是为什么呀?”“妈妈,我对不起你,我无法忍受大家对我的评价,我只是一只没用的虫!”妈妈哭了,沉思片刻,说道:“孩子,你其实是一只蝴蝶,一只美丽的蝴蝶。
”我笑了:“妈妈,这太可笑了,你是一只毛毛虫,我怎么会是蝴蝶呢?”“那是因为你不是我的孩子。
”“妈妈,你别骗我了,我知道您是好心。
”“我没有骗你,你就是一只蝴蝶,你是在出生的时候被我捡到的。
”“但……”“别问了。
”“可……”“你长大了,该去哪去哪吧!”这句话说得铿镪有力,也怪,我听完后心里轻松了很多,丝毫不为失去妈妈而伤心,因为我可以肯定,我是一只蝴蝶,我一直羡慕的蝴蝶。
我真的走了,离开了妈妈,我不想再给她增加负担。
我想我应该找一个地方安心的结茧,然后变成一只蝴蝶,在花丛中自由自在的飞翔。
那时候就会有很多羡慕、赞叹的话在我的耳边回荡。
我走后过得很愉快,虽然还有不少人对着我尖叫,但是我总能骄傲的抬着头大叫“我是一只蝴蝶,只是还没有结茧罢了。
”我不管他们听得懂不懂,我只知道说出来我会很开心。
一天里,我总是不断的想像自己变成蝴蝶后会是什么样,在我的脸上找不出半点忧愁。
我只要一看见蝴蝶,我便会很亲切的向他们问好,见到毛毛虫,就会告诉他们我是一只蝴蝶,并安慰他们不要伤心,要勇敢的活下去。
关于《蝴蝶梦》

作者: Xysj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摘要: 剧情简介影片从梦中的女主人公——第一人称的“我”回忆往事开始。
夜里,我又梦回曼德利。
面对这堆被焚的中世纪建筑废墟,我又想起很多过去……那是从法国开始的。
做
为“陪伴”的我跟随范霍夫太太来到蒙特卡洛。
一天,在海边我看到一个在陡崖边徘徊的男子。
我以为他要投海,就叫出了声。
他向我投宋愤怒的一瞥。
我知道我想错了,他可真是一个怪人。
很巧,他竟同我们住在同一个饭店里。
从范霍夫太太那里,我知道他是著名的曼德利庄园的主人德文特先生。
他。
关汉卿《蝴蝶梦》故事梗概

关汉卿《蝴蝶梦》故事梗概关汉卿的《蝴蝶梦》是一部充满戏剧性的作品,它以梦境作为主题,展现了一个富有想象力和深度的故事。
以下是对《蝴蝶梦》故事梗概的介绍:故事以庄周为主角,他是一个虚构的历史人物,是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因在哲学和思想上的成就而广受尊敬。
他通过讲述自己的一个梦境来展现故事的核心情节。
在庄周的梦中,他遇到了三位贤士,分别是赵干、庄子和孔丘。
他们四人成为了朋友,共同探讨天地宇宙、人生意义等哲学问题。
庄周在梦中还遇到了自己的妻子,但她却变成了一个名叫蝴蝶的生物,翩翩起舞,与庄周互动。
随着故事的深入,庄周逐渐意识到自己与蝴蝶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
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了解蝴蝶,以及自己与蝴蝶之间的关系。
庄周开始探索蝴蝶的内心世界,并试图了解她的思想和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庄周逐渐认识到自己与蝴蝶之间的互动并不是真正的交流,而是庄周自己的想象和期望。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并逐渐认识到自己与妻子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问题。
庄周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和责任,以及如何处理自己与妻子之间的关系。
在故事的结尾,庄周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最终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和责任。
他决定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并与妻子重新建立起健康的关系。
庄周意识到,真正的爱情和责任不仅是对对方的关心和照顾,更是对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探索和了解。
《蝴蝶梦》的故事梗概中充满了戏剧性和哲理性,它通过梦境来展现庄周的思考和探索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庄周不仅认识到了自己与蝴蝶之间的关系,还反思了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
他最终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和责任,并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妻子的关系。
这个故事不仅具有戏剧性,还充满了哲理性,让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蝴蝶梦》还通过梦境来展现了哲学思想的魅力。
庄周通过与三位贤士的交流,探讨了天地宇宙、人生意义等哲学问题。
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启示性的价值。
通过这个故事,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哲学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外国文学名著简介:蝴蝶梦

外国文学名著简介:蝴蝶梦《蝴蝶梦》是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发表于1938年,已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再版重印四十多次,并被改编搬上银幕,上映后经久不衰,足见其小说魅力。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颇富神秘色彩的女性吕蓓卡的形象,此人于小说开始时即已死去,除在倒叙段落中被间接提到外,从未在书中出现,但却时时处处音容宛在,并能通过其忠仆、情夫等继续控制曼陀丽庄园直至最后将这个庄园烧毁。
小说中另一女性,即以故事叙述者身份出现的第一人称,虽是喜怒哀乐俱全的活人,实际上却处处起着烘托吕蓓卡的作用,作者这种以“实有”陪衬“虚无”的手法颇为别致。
同时,作者通过刻画吕蓓卡那种放浪形骸之外的腐化生活,以及她与德温特的畸形婚姻,对英国上层社会中的享乐至上、尔虞我诈、穷奢极侈、势利伪善等现象作了生动的揭露。
作者还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比较成功地渲染了两种气氛:一方面是缠绵悱恻的怀乡忆旧,加之全书悬念不断,使本书成为一部多年畅销不衰的浪漫主义小说。
英国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生前曾是英国皇家文学会会员,写过十七部长篇小说以及几十种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1969年被授予大英帝国贵妇勋章。
她厌恶城市生活,长期住在英国西南部大西洋沿岸的康沃尔郡,她的不少作品即以此郡的社会习俗和风土人情为主题或背景,故有“康沃尔小说”之称。
达夫妮·杜穆里埃深受19世纪以神秘、恐怖等为主要特点的哥特派小说的影响,同时亦曾研究并刻意模仿勃朗特姐妹的小说创作手法,因此,“康沃尔小说”大多情节比较曲折,人物刻画比较细腻,在渲染神秘气氛的同时,夹杂着带有宿命论色彩的感伤主义。
美国联美公司1940年出品的影片《蝴蝶梦》根据英国女小说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同名小说改编。
这是一部古典的浪漫情节剧,故事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了一个曲折、传奇的爱情故事。
“我”父母双亡,担任范霍伯太太的侍女。
在蒙特卡罗城认识了从曼德利庄园的主人麦克西姆。
麦克西姆爱上“我”,并将“我”带回庄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蝴蝶梦达夫妮·杜·穆里埃《蝴蝶梦》原名《吕蓓卡》(又译《丽贝卡》),是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发表于1938年。
达夫妮·杜穆里埃在该书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颇富神秘色彩的女性吕蓓卡的形象。
主人公吕蓓卡于小说开始时即已死去,从未在书中出现,却时时处处音容宛在,并能通过其忠仆、情夫等继续控制曼陀丽庄园,直至最后将这个庄园烧毁。
一方面是缠绵悱恻的怀乡忆旧,另一方面是阴森压抑的绝望恐怖,加之全书悬念不断,使该书成为多年畅销不衰的浪漫主义名著。
内容简介《蝴蝶梦》讲述了一对真诚相爱的夫妻如何克服重重阻碍,经受了考验,并且最终明白婚姻的真谛——平等、真诚和勇于献身的故事。
在法国的南部,年轻姑娘“我”偶遇英国贵族“老乡”迈克西姆。
俩人一见钟情,闪电结婚,然后一起回到迈克西姆的家——庞大而美丽、闻名于世的曼陀丽:这里虽然陈设豪华、仆人成群,但出身贫寒的“我”却很不习惯突然荣升为贵妇人的生活方式;而且前德温特夫人吕蓓卡陪嫁带来的女管家丹弗斯看不起“我”,经常对“我”投以冷眼;甚至连这里的西厢房——丽蓓卡的卧室还保持着她在世时的模样。
所有这些使得新任德温特夫人——年轻的“我”很痛苦。
同时在与丈夫的相处中,“我”发现丈夫有时心情很不好,常常发脾气,让“我”不禁怀疑他在怀念前妻。
为使丈夫快活,“我”提议要开一次化装舞会,让人们感觉到曼陀丽和往常一样,为给丈夫惊喜“我“轻易中了丹弗斯的圈套,设计了一套与吕蓓卡死前举办舞会时一模一样的装束。
当“我”出现在丈夫面前时,却受到了严厉的呵斥。
丹弗斯在旁冷嘲热讽——“我”根本设法和丽蓓卡相比,迈克西姆现在依然怀念丽蓓卡——并威逼“我”离开曼陀丽,甚至还诱导“我”跳楼自杀。
当丽蓓卡的尸体被发现时,迈克西姆向“我”坦白真相:“你以为我爱丽蓓卡?你这样想吗?丽蓓卡是个淫荡的女人,迈克西姆为了家族的荣誉,又不能和她离婚。
后来,丽蓓卡更放肆了,甚至带着表哥费弗尔经常在海边小屋幽会。
迈克西姆去小屋斥责丽蓓卡,却被丽蓓卡威胁说她怀孕了并且这个孩子将会以迈克西姆的儿子的名义被生下、抚养成人。
迈克西姆一怒之下一枪击中丽蓓卡的心脏,将丽蓓卡的尸体连同她小船沉入海底,以掩盖事实。
丽蓓卡的尸体打捞上岸以后,警察局局长朱利安上校经行调查,费弗尔指控迈克西姆谋杀了丽蓓卡。
他杀还是误杀,莫衷一是。
最后,经医生的证实,丽蓓卡因患癌症厌世自杀。
费弗尔把真相告诉了丹弗斯,这个有嫉妒心的女人纵火烧毁了曼陀丽这座大厦,不让迈克西姆和夫人再过愉快的生活。
从此,曼陀丽成了废墟,女主人公只能在梦中回忆这段奇妙的日子。
人物介绍吕蓓卡小说伊始时吕蓓卡已死去,作为贯穿全书始末的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吕蓓卡却始终处于缄默的状态,没有说话的权利。
她只在书中几个段落中被间接提到过,以致读者没有办法真实全面地了解她的情感、想法以及她的内心世界,可是读者觉得吕蓓片似乎并未真正死去,她的音容笑貌自始至终都在小说中萦绕。
她深深影响并控制着曼陀丽庄园的人,以致庄园最终被烧毁。
[2]“我”羞怯生涩的年轻女主人公“我”在一位贵妇人身边做帮工,虽然厌恶贵妇人的所作所为,但却迫于生计不得不做。
在机缘巧合之下女主人公和曼陀丽山庄的拥有者麦克西姆结识,慢慢坠入了爱河,随之女主人公就进入了这个代表了权利及恐怖的古堡之内。
从曼陀丽山庄之内,女主人公需要应对各个方面带来的风险及挑战。
从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中,女主人公虽然表现上非常地脆弱,但是内心非常强大,在恶劣的环境中始终保持自我,同时慢慢变作成熟、顽强、自主的女性。
作品鉴赏作品主题《蝴蝶梦》曾一纸风行。
对丽蓓卡这个人物的理解,以及这部小说的阐释,同样也是五花八门。
第一种最常见的阐释;这部小说受到18和19世纪流行于英国的哥特小说影响。
充满幻想的年轻女孩、阴森的大宅、鬼祟的仆从、阴沉英俊的男主人公、不为人知的过往等哥特元素不一而足。
在此基础上,一种广泛的解读是《蝴蝶梦》其实是对《简爱》的改写。
又有人认为这是一部模仿莎士比亚的剧作《奥赛罗》的小说,德温特枪杀丽蓓卡,正好对照奥赛罗妒火攻心误杀苔丝德蒙娜。
然后,虽然杜·穆里埃本人向来注意与政治保持距离,但还是有人认为此书影射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时势——曼陀丽庄园盛况不再,对照大英帝国的衰落,丽蓓卡的不孕,又暗示着帝国后继无人的尴尬处境。
而按照《蝴蝶梦》1994年中译本的序言,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上流社会的极度奢华与铺张浪费。
[4] 故事的结局也是颇具匠心的。
曼陀丽被大火毁之一炬,但是作者并没有把起火的原因交代清楚,也没有写明迈克西姆和“我”以后的生活,只说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话:“火烧灰随着咸涩的海风朝我们这儿飘来。
”留给证者自己去沉思。
艺术手法视角因作者达夫妮·杜·穆里埃受到十九世纪哥特派小说和勃朗特姐妹文学作品的影响,《蝴蝶梦》既充斥着哥特式神秘、阴森的恐怖悬疑色彩,又充满了温柔缠绵的浪漫主义元素,这使《蝴蝶梦》在情节曲折的同时,人物又被刻画的十分细腻,在神秘的气氛中裹夹着淡淡的宿命论的忧愁。
例如,在《蝴蝶梦》的开篇,作者就写道,“曼陀丽是座坟墓,我们的恐惧和苦难都深埋在它的废墟之中,这一切再也不能死而复苏。
”达芙妮·杜穆里埃在作品的一开始就将曼陀丽庄园定义为坟墓,赋予庄园死亡的气息,“我”面对废墟中的庄园陷入了回忆,整个过程阴暗、痛苦,而从一开始就死去的丽蓓卡就是像是庄园上徘徊不散的阴魂,时刻影响着“我”的生活,甚至是以后的整个人生。
在小说创作中,首先遇到的是这个故事由谁来讲述。
一般来说,包述者可以分为三种:第一人称叙述者、全知叙述者和角色叙述者。
《蝴蝶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对叙述者的设计,达芙妮选择了小说中的“我”而非主人翁来叙述这个故事,且“我”的存在只是为了反衬丽蓓卡。
根据热奈持的叙事理论,叙述者可以置身故事之内,同时又独立于故事之外。
在《蝴蝶梦》中,“我”担任了双重角色,既是小说的叙述者,又是它的一个重要人物。
“我”在小说中实际上讲了两个人的故事:“我”与迈克西姆相识、相恋及婚后随他来到曼陀丽的故事,以及丽蓓卡的故事,而丽蓓卡的故事又是包含在“我”的故事之中的。
从包述的角度看,“我”的故事似乎是条主线,从头到尾贯穿整个小说,而丽蓓卡的故事只是“我”的故事的一部分;但从故事的内容和重心看,丽蓓卡的故事才是小说的主线,如果用“红花绿叶”来比喻它们的话,那丽蓓卡的故事无疑就是红花,“我”的故事只是扶衬的绿叶。
因此,小说的主线只是作为一个背景、一个舞台,实际上演的是丽蓓卡的“戏”。
这种叙述手法的安排和产生的艺术效果是颇具匠心的。
叙事视角是叙述者讲述故事的角度,它是文学作品叙事策略的关键。
选择合适的叙事视角需要高超的技巧,同时叙事视角也影响着小说的整体结构安排与艺术效果。
《蝴蝶梦》中叙事视角的选择无疑体现了达芙妮的创作功力,这也是作品大受欢迎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蝴蝶梦》中,“我”有着双重视角,一个是“我”作为叙述者从现在的角度回忆往事的视角即叙述视角;另一个是被回忆的“我”过去正在经历事件时的视角即经验视角。
全文总体结构是“我”的叙事视角和经验视角交替使用。
在叙述过去经历时,“我”还以现在全知的眼光对往事评论。
经验视角则包括“我”直接观察丽蓓卡的单一视角和其他人物的多重视角。
丽蓓卡在小说一开始就死了,“我”从未见过她,那“我”是如何观察他的呢?在这里达芙妮一方面通过曼陀丽内的自然景物去表述丽蓓卡,另一方面通过其他人物的多重视角,使得“我”把各种意象与丽蓓卡联系起来,从而呈现了一个完整的丽蓓卡。
[5] 丹弗斯太太是故事中关键的视角人物,她是死去的丽蓓卡在曼陀丽的化身。
通过她的视角,“我”看到了一个聪敏、勇敢、美丽的丽蓓卡。
她又高又瘦,脸色惨白,双手冰冷,总是穿着黑色的衣服,高贵而安详,这分明就是一个死人的模样,但有着丽蓓卡的体形和气质。
“我”虽然没有见过生前的丽蓓卡,可“我”却从丹弗斯太太身上看到了死后丽蓓卡的样子。
[5] 书中采用倒叙的方式向我们慢慢展开故事情节。
开头第一章就讲述了“我”的一个梦,告诉我们“曼陀丽已经不为我们所有了,曼陀丽已经不复存在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追寻为什么昔日繁华的亮丽的曼陀丽庄园不再存在,从而一幕幕的悬念由此铺开。
在《蝴蝶梦》中,悬疑色彩主要来自作者对丽蓓卡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小说中一开始,作者就交代丽蓓卡已经死去这一事实,并从未在文中对她进行正面描述,然而她短暂的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却如鬼魂一般萦绕在她曾经生活的地方,给她周边的人带去深刻的影响。
这般超强的影响力曾一度阻碍了小说中另一主人公“我”与迈克西姆的感情发展,给“我们”的婚姻带了众多的猜疑和悬念。
书中的悬念是由一条主线即丽蓓卡这一人物形象贯穿,继而分成三重:一重是丽蓓卡真如他人所说的是一个完美元缺的妻子?二重是麦克斯是真的爱丽蓓卡吗?三重是丽蓓卡是怎样死的?整个故事就此三重线路铺展开。
修辞《蝴蝶梦》是作为通俗小说问世的,然而,作者在这部小说中采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这个文本之外透露出的其他信息,说明这部小说与一般的通俗小说是有区别的。
如果阅读过作者的其他小说,会发现类似于丽蓓卡这种“正邪莫辨”类型的人物在她的创作很常见。
比较典型的有《我的表姐蕾切尔》中的蕾切尔和名为菲利普的叙述者“我”,《儒略》中的儒略,《法国人的港湾》里的贵妇朵拉等人。
并且这种类型的人物还有一个共同点:他们身上或带有真实作者本人的影子,或者以真实作者身边的亲人为原型。
达芙妮·杜·穆里埃一直被视为通俗小说家,她的很多小说在问世之初都是年度畅销作品。
受读者的欢迎,并不意味着同样受批评家的好评。
作者的小说艺术水平之所以遭到贬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说中总是会出现带有她和她的家族成员影子的人物形象。
“她的作品沉浸在一种怀乡病里”。
但是持这种态度的人们可能忽略了一个关键之处,这就是作者在小说中塑造的这些人物形象并不是那种能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正邪好坏的。
而一般说来,以作者本人和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原型和蓝本的通俗小说,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主人公塑造得高大、完美,即便是使其性格存在瑕疵,但总体上来说,都不会像达芙妮·杜·穆里埃的主人公这样,几乎到了病态的程度。
正是这一点,使得达芙妮·杜·穆里埃和她的小说,与一般的通俗小说家和通俗小说拉开了距离。
正如福斯特所言:“英国的小说家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像杜穆里埃这样打破通俗小说与纯文学的界限,让自己的作品同时满足这两种文学的共同需求。
”作品影响《蝴蝶梦》原名《吕蓓卡》,是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发表于1938年,已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再版重印四十多次,并被改编搬上银幕,由擅长饰演莎士比亚笔下角色的劳伦斯·奥利维尔爵士和琼·芳登分别饰演男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