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阅读答案
语文统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0课 往事依依 课时练03测试卷含答案

《往事依依》1.在加粗字后的括号内填写正确的拼音。
①我们徜徉( )在一幅幅新奇而美妙的民俗风情画卷里,感受着多样的生活方式、多彩的地域文化。
②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 )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2.根据拼音在横线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①年华似流水,很多重要的事情会随时间流逝而变得模糊,即使_________(sōu)索枯肠仍不可得。
②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_________(miǎo),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3.在下列句子横线处填写正确的选项。
①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_________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犹如_________,真是_________。
A.走投无路B.身历其境C.茫茫荡荡D.津津有味E.狼狈逃窜②“红紫芳菲”“_________”“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_________,_________。
脑海里常常浮现_________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_________。
A.心旷神怡B.浓浓郁郁C.橙黄橘绿D.五彩纷呈E.眼花缭乱4.为促进《文心》进一步发展,编辑组特设留言专区供同学们交流想法,同学们纷纷留言,以上留言中加粗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同学B.乙同学C.丙同学D.丁同学5.宣传组从同学们的投稿中选出了以下两幅书法作品作为海报。
对于这两幅书法作品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甲作品为行书,笔画连绵,潇洒飘逸,体现阅读文学作品须有端正的态度。
B.甲作品为草书,结构简省,苍劲有力,展现出文学可助人获得成长的力量。
C.乙作品为楷书,笔画平直,严整端正,正如好的文学作品可启心智、正品格。
D.乙作品为隶书,笔画圆转,古朴典雅,表现文学能带给人诗意与美的体验。
小语和小文拟参加“少年正是读书时”主题活动,邀你一起完成下面的任务。
6.小语和小文设计了下面的调查问卷,你认为他们设计的三个问题中哪一个不恰当?请说明理由。
《往事依依》的阅读答案

《往事依依》的阅读答案在作者的往事中,老师是让他难忘的人。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往事依依》的。
希望大家喜欢。
往事依依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
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
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
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此后,我对新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于漪《往事依依》)10、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
(2分)11文段中的“雕镂”和“镌刻”在注释中都解释为“雕刻”,既然意思相同,为什么不用同一个呢?谈谈你的理解。
(2分)12、根据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填表。
(3分)国文老师朗读课文时的特点学生们的感受对“我”产生的'主要影响教古文的老师代课老师13、仅根据上文内容,试简要归纳出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观。
(2分)14、联系实际,敞开心扉,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语文老师简要说说他的教课特点。
(3分)参考答案10描写了两位国文老师生动的读书情景和对自己一生的影响11为了避免重复,使语言富于变化(1)。
两词各有侧重,雕镂侧重于雕刻的精细,镌刻侧重于刻的印迹深。
(1)12、(3分,答对2格得1分,不设0.5分。
《往事依依》阅读答案

《往事依依》阅读答案《往事依依》阅读答案汇总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往事依依》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往事依依》阅读答案 1阅读于漪的《往事依依》(节选)完成题目。
(10分)①年华似流水。
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②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
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
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
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
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
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淼,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
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作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
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
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小题1】概括选文中“历历在目”的几件事。
(4分)【小题2】第①段中划线词“搜索枯肠”用得好,说说理由。
(3分)【小题3】小屋里一幅极普通的山水画,小时候的“我”为什么竟能百看不厌?(3分)答案【小题1】①小时候看山水画,仿佛进入画中;②看《水浒传》插图,犹如身历其境。
(或:小时候看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历其境。
)【小题1】搜索枯肠表明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衬托出文中写的事情留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刻。
【小题1】“我”用心看了,看画时融入了自己的想像,仿佛自己走进了画中,在山水间徜徉,享受到无限乐趣。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往事依依》阅读与写作片段训练(附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往事依依》阅读与写作片段训练(附答案)[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老师人情人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
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
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同的。
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
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雕镂.()慷慨.()模.糊()镌.刻()2.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3.文中有两句是写自己的“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同的”和“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这样写的表达作用是什么?4.本段写了两位国文老师的讲课,选材精当,请你分析一下两个例子的异同点。
5.本文饱含哲深情,富有哲理。
读了本段文字,你在阅读方面受到了哪些启发?[课外延读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读出声儿来(节选)钱钢1我们中国人,把“看书”叫做“读书”。
《往事依依》阅读答案

《往事依依》阅读答案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
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
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
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此后,我对新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于漪《往事依依》)22、用一句话简要括上文的主要内容。
(2分)23、根据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填表。
(6分)国文老师朗读课文时的特点学生们的感受对“我”产生的主要影响教古文的`老师代课老师24、仅根据上文内容,试简要归纳出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观。
(2分)25、联系实际,敞开心扉,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语文老师简要说说他的教课特点。
(2分)参考答案:22、回忆初中时听国文老师讲课而激起课处阅读兴趣的情景。
23、国文老师朗读课文时的特点学生们的感受对“我”产生的主要影响教古文的老师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开始爱读辛弃疾词代课老师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对新文学更有兴趣,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24、讲课有感情、能培养学生兴趣……25、26、略。
部编2024版七年级上册-专题01 新增课文《往事依依》(原卷版+解析版)

专题01 《往事依依》1.给加点的字注音。
徜徉..( )浩淼.( )镌.刻( )如晦.( )芳菲.( )雕镂.( )婵.娟( )萦.绕( )绚.丽( )谆谆.( )【答案】cháng yáng miǎo juān huì fēi lòu chán yíng xuànzhūn【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徜徉(cháng yáng):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浩淼(hào miǎo):水面辽阔无边。
镌刻(juān kè):雕刻。
如晦(rú huì):像晚上一样。
芳菲(fāng fēi):花草的芳香,或花草。
雕镂(diāo lòu):雕刻。
婵娟(chán juān):形容姿态美好;古诗文里多用来形容女子,也形容月亮、花等。
萦绕(yíng rào):盘旋往复;往复缠绕;比喻声音在什么东西旁边旋转、回复。
绚丽(xuàn lì):耀眼而华丽。
谆谆(zhūn zhūn):形容恳切教导。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xuàn()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瞭乱,(指心胸开阔,精神愉快)。
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节选自于漪《往事依依》)(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xuàn 丽沉浸.(2)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改为(3)根据括号里的内容,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成语。
【答案】(1)绚jìn (2)(1分)瞭—缭(3)(1分)心旷神怡【详解】本题考查根据汉字写拼音,解答时要读懂上下文,结合语境的意思,填写正确的字音。
所以根据句意填写字形至关重要。
注意“绚”不要写成“炫”。
10往事依依—语文人教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随堂测试(含解析)

10 往事依依—语文人教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随堂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的作家之路①童年时代,我跟好多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孩子一样,打弹子,飞香烟牌子,打康乐球,抽转轴儿,滚铁环……哪样不玩啊!光是这样玩玩也不够味儿,我经常想新花样,不是到绍兴路上那不花钱的小花园去玩“官兵捉强盗”,就是穿过襄阳南路或岳阳路,到肇嘉浜去摸螃蟹、捉小鱼……②别人不敢往楠竹竿的顶上爬,我能爬上去,还往下做鬼脸;别人不敢从丈来高的围墙上往下跳,我敢跳下来,明明脚板心好痛,我还嘻嘻笑;下一节课的时候,我经常在偷偷地做上一节课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等到放了学,我把家庭作业做完了,于是就拉着没做作业的同学一起去玩。
我爸老是叹气说,这么发展下去的话,长大了会变成个什么样子……③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本少儿期刊《儿童时代》。
这本有字有画的书,很快吸引了我。
里面的小故事、寓言、猜谜语、小游戏,还有念起来朗朗上口的小诗,比我那调皮捣蛋的生活有趣多了;比我们那条长长的弄堂,比弄堂外灰白色的柏油马路,也有趣多了。
从这本薄薄的书上,我知道了世界上有高山、大海、冰川。
啊,原来书里面有这么多吸引人的东西呢!读了这一本书,我又开始寻找另外一本。
我读了一本又一本《儿童时代》,还津津有味地学着做那上面刊登的小游戏,挖空心思猜着上面的谜语。
④就这样,《儿童时代》给我打开了通向世界的门户。
每读到一本,我总是又惊喜、又震动,读完了,还兴致勃勃地给小伙伴讲呢!书本以它壮丽绚烂的境界给我描绘了一幅又一幅图画,给我叙述了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它逐渐深深地吸引了我。
空闲时的我,差不多都扑到书本上去了。
爱上了书,弄堂里小伙伴们的喧哗声我听不见了,滚铁环、踢足球的声响也不会惹得我心痒了。
⑤随着日子过去,书越读越多,差不多已经脱离了顽童行列的我,开始变得好幻想起来了。
⑥在儿童时代的这一时期,我做过多少梦啊。
读了描写天空生活的书,我想着长大了当一个飞行员;读了描写大海生活的书,我立志要当一个体魄强壮的海员;读了描写战争的书,我又想着该当一名司令员……⑦所有的梦都像肥皂泡那样一个一个破灭了。
于漪《往事依依》阅读答案

于漪《往事依依》阅读答案于漪是一位与时俱进的教育家,一直扎根在基础教育的最前沿,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下面是为你带来的于漪《往事依依》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往事依依(9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
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
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
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于漪《往事依依》阅读答案一小题1: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小题2: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填表。
(4分)国文老师朗读课文时的特点学生们的感受对“我”产生的主要影响教古文的老师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代课的老师同学们都被深深感动小题3:“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这一句话,在这一段文字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参考答案:小题1:描写了两位国文老师生动的读书情景和对自己一生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往事依依阅读答案
阅读《往事依依》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0—13题。
(12)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
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
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
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于漪《往事依依》)10、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
(2分)11文段中的“雕镂”和“镌刻”在注释中都解释为“雕刻”,既然意思相同,为什么不用同一个呢?谈谈你的理解。
(2分)12、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填表。
(3分)13、仅根据上文内容,试简要归纳出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观。
(2分)14、联系实际,敞开心扉,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语文老师简要说说他的教课特点。
(3分)
参考答案:10描写了两位国文老师生动的读书情景和对自己一生的影响11为了避免重复,使语言富于变化(1)。
两词各有侧重,雕镂侧重于雕刻的精细,镌刻侧重于刻的印迹深。
(1)12、(3分,答对2格得1分,不设0.5分。
意思对即可,完全照搬原文扣1分。
)
同学们全被深深地打动对新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3不设统一答案。
答题要点:要以情动人,应以朗读为主,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4没有标准答案。
(3分。
按内容是否深刻、语言是否通顺分3、2、1给分*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篇二:往事依依阅读答案
篇三:往事依依阅读答案
《往事依依》的阅读答案七上语文课时特训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为什么都与书(画)有关?通读全文,作者在文中阐述了哪些读书的心得?请你具体说说作者的哪些读书心得能给你在读书上起_百度作业帮《往事依依》的阅读答案七上语文课时特训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为什么都与书(画)有关?通读全文,作者在文中阐述了哪些读书的心得?请你具体说说作者的哪些读书心得能给你在读书上起到借鉴的作用. 语文叶_惠君00202014-11-11 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为什么都与书(画)有关?作者回忆的是学生时代的生活,学生时代是读书学习的时代,回忆起来,自然离不开读书.再说,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作者在文中阐述了哪些读书的心得?自觉主动地、认认真真地多读书,读好书,学做人之理.篇四:往事依依阅读答案
阅读于漪的《往事依依》(节选),完成题目。
(10分)①年华似流水。
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②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
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
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
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
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
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淼,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
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
山一带风景当作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
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
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小题1】概括选文中“历历在目”的几件事。
(4分)【小题2】第①段中划线词“搜索枯肠”用得好,说说理由。
(3分)【小题3】小屋里一幅极普通的山水画,小时候的“我”为什么竟能百看不厌?(3分)
答案【小题1】①小时候看山水画,仿佛进入画中;②看《水浒传》插图,犹如身历其境。
(或:小时候看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历其境。
)【小题1】搜索枯肠表明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衬托出文中写的事情留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刻。
【小题1】“我”用心看了,看画时融入了自己的想像,仿佛自己走进了画中,在山水间徜徉,享受到无限乐趣。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概括”,语言要简练,“几件事”,注意文中所“看”之“物”的不同,一幅一,一本书,可以从这个角度概括。
考点:内容概括。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短小,便于阅读,问题简单,便于解答。
概括文章内容,首先要搞清作者说什么事,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然后按照作者思路去区分所说的事件不同,比如本文主要是讲作者小时候爱看书画,在这个大的内容里,有欣赏画有读小说,这样就概括出两件事来。
【小题1】试题分析:阅读中对文章某词语某句子的理解“好处”,一般从两个方面回答,一是什么意思,说了什么(字面的意思),二是有什么作用(含义)。
考点:理解词语作用。
点评:此题有难度,理由不好说,学生难于想到“衬托”。
理解文章中的词句的含义及作用,是阅读理解文章的基本能力,答好这类题目,平时就要在阅读时读得细,深究词句,注意词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做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说明解答的理由。
本题有一定的难度,一般来说学生缺乏语感,不知书面语与口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也不善于考察文章的语境。
【小题1】试题分析:抓住短文中“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
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这句话就可以理解,因为“入神”,产生浓厚的兴趣。
考点:理解人物情感。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有关键句子,稍加理解便可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