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每日一题 16 (3)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三)·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三)答案·解析--答案速查--1—3 CDA 6—7 CA 10 EHI 11—12 BC 15 A--详细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C【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题目详解】C.“其教化效果更好”错。
原文为“‘言志’散文的‘寓教于乐’,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包含着‘载道’的功能,但与‘载道’散文比较起来,更侧重于发挥‘休闲’的功能”,“载道”散文与“言志”散文,各具特色,在教化效果上无高下之分。
故选C。
2.D【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题目详解】A.“注重从‘养气’入手来提升文章的‘情趣’”错误。
原文“另一方面又喜欢寄情于山水民间,讲究闲情逸致,注重文章的情趣”,可见是通过“寄情于山水民间,讲究闲情逸致”来提升文章的“情趣”。
B.“‘人格’的高低决定着‘文格’的优劣”错误。
原文“高的‘人格’需要高的‘文格’来显现”,并不是说“人格”的高低决定“文格”的高低,“人格”的高低决定的是散文的好坏。
C.“不是事实的真实”错,原文是“不必是事实的真实”。
故选D。
3.A【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题目详解】材料二的观点是“散文是人与文的合一”。
A.意思是“孔融风韵气度高雅超俗,有过人之处,然而不善立论,词采胜过说理”。
并不是“人与文的合一”。
故选A。
4.①吸纳中国散文传统“天人合一”的“原型”精神,即“自由无待,随物赋形”“崇尚自然,物我合一”“诗性智慧”和“造气”“造势”之内功。
②既注重散文“载道”的教化功能,也强调文人“言志”的情趣,弘扬散文的“休闲”功能。
③以“人—文”为核心,坚守“人文一体”,追求散文的个性、自由、直实、诗意等。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题目详解】结合材料一第一段“中国从先秦开始,就有一个‘文’的传统,也存在着一种独一无二的、往往被学界忽视的散文‘原型’——文化的‘天人合一’”“主要体现在几个层面:其一,自由无待,随物赋形……其二,崇尚自然,物我合一……其三,诗性智慧……其四,是‘造气’‘造势’之内功”可知可以吸纳中国散文传统“天人合一”的“原型”精神,即“自由无待,随物赋形”“崇尚自然,物我合一”“诗性智慧”和“造气”“造势”之内功。
全国新高考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刷题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全国新高考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刷题卷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孔子仅仅是一个夫子。
夫子是什么呢?一个老师。
当时他的影响不是很大。
到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地位提高了;从汉到唐略有提高,唐代给孔子封了个“文宣王”;到了宋代,在文宣王前面加了“至圣”二字;到了元朝,地位有所下降;到了明朝,叫“至圣先师”;到了清朝,把历代称赞孔子的最好称呼全集中起来了:“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
可是好景不长,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又到谷底了。
而今天,是个直线上升的状态,孔子的学说在今天受到很多人的尊重和推崇。
今天为什么这么多人学国学、学孔子、学《论语》?其实主要原因是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主流价值观不是很明显,甚至变化幅度非常之大,所以人们自然而然地转向我们古老的智慧,去寻求一种能够持久地指导我们心灵和行为规范的东西,孔子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行为举止、价值体系的总设计师。
今天的祭孔和过去的祭孔不同,往昔祭孔是希望孔子的光环能造就一个礼乐并举的盛世,而今天的祭孔是要弘扬儒学中理想的道德观、秩序化的社会和谐观,以及礼与仁相为表里的教育观。
今天我们不会将孔子重新罩上神的外衣,对孔子最准确的评价是:他是一位伟大的往哲。
现在国学虽然比较热,但是公众对它的接受程度还是比较低,它是一个小众化的东西。
我们要把国学更好地继承下去,让它变成一个大众化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文化人之间的讨论。
中国过去的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动员了全国所有的知识分子专注地研究这一门学问,从幼儿就开始,到最后功成名就。
这样的时代和条件已不复存在了,所以我们对儒学的教育方法,如果采取过去那种方式,我认为是愚不可及的。
除去功利心,反而可以真正返本归元地继承我们祖先的文化精髓。
时代在前进,文化在发展。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大的转型时代,这个转型不仅包括社会制度,也包含科技的研究。
202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16成语六选三含解析

成语六选三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党员干部享有的“特权”,既不是颐指气使的权力地位,也不是灯红酒绿....的奢侈享受,而是时时刻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行动自觉。
②在故宫博物院景仁宫,有一张书写捐赠文物人姓名的“景仁榜”。
正是这张榜上一个又一个平凡的名字,让故宫的馆藏赢得以丰满,让名垂青史....的佳作得以传世。
③“漂亮乡村”因有了“乡愁”,城里人也憧憬。
如此对于改善生活、吸引游客、保留历史文脉来讲,也能一举多得....。
④要想让中国环保企业能和“威立雅”或者是“苏伊士”一视同仁....,还须要政府进一步加大相关政策支持和系统性规划的力度。
⑤中国自今年初接棒金砖国家主席国以来,和其他成员国一道总结阅历,同心同德....,规划将来合作新蓝图。
⑥安徽省属媒体统一开设“德耀江淮”道德模范专题专栏,引领着全社会共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A.①③⑥B.②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⑤2、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小王脑筋敏捷,学习上从不死记硬背,他很快便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并且在考试中屡试不爽。
②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③在网络上有一些别有专心的人,总是发一些虚假贴子,但是三人成虎,当很多网站都转载的时候,很多人都信任了。
④没想到,由于楼房的工程质量不过关,结果造成了严峻的倒塌事故,死伤惨重,真是祸起萧墙。
⑤孔子的学生颜回,身无长物,生活在陋巷,但是哪怕只有“一箪食,一瓢饮”,他也依旧过得很欢乐。
孔子不由得赞美道“贤哉!回也” 。
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为了身心的自由和愉悦,而选择逃离官场,求田问舍,起先了闲适的隐居生活。
A.①④⑥B.②④⑤C.③④⑥D.①③⑤3、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运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些地方贪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名,对简洁从数字上反映出来的、能够吹糠见米的成果特别用力,对打基础、管长远的项目不感爱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每日一题(第01周)周末培优(2021年最新整理)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01周)周末培优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01周)周末培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01周)周末培优的全部内容。
2017年7月8日周末培优1.【2015年高考重庆卷】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亲和力声名鹊起闹别.(biè)扭称.(chēng)心如意B.倒胃口皇天后土瞭.(liǎo)望哨金蝉脱壳.(qiào)C.哈蜜瓜明眸皓齿撑.(chēng)场面姹.(chà)紫嫣红D.敞篷车异彩纷呈差.(chà)不多白雪皑皑.(ái)D【解析】A项,“称"读chèn;B项,“瞭”读liào;C项,“蜜"应为“密”。
2.【2014年高考福建卷改编】阅读第二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和叫绝的,除了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和准确对应,还有它的一个个具有田园风味和充满诗歌韵味的名称,它们体现了汉语的简约性和表意美。
这真让我们这些后世的汉语使用者不仅感到骄傲,也感到惭愧。
“惊蛰”,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 你可以暇想:在远方那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chǎng)开了各自的门户。
仿佛为了响应这一富于“革命”意味的节气,天,豁然晴朗了。
整面天空像一个深隐林中的蓝色湖泊。
2021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小题天天练16含答案

2021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小题天天练16含答案小题天天练161.下列句子中成语的用法不正确①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②2021年起浙江省开始在高中阶段尝试打破原有的“教学班”,实行“必修课选课走班制”的育人模式,当时人们对此种改革举措莫衷一是。
....③ 虽然人才市场上有很多求职者,但雇主要找到真正胜任这份工作的人并不容易④浙江省一名喜欢画马的男子在路上被三轮车追尾。
如此美妙的事故甚至让交警感到困难。
一些旁观者认为这种惩罚不值得犯罪,建议双方自行解决⑤三星note7手机因发生爆炸不得不在全球召回和停售,然而最初的这个“全球”偏偏不包括中国。
这种厚此薄彼的政策引起中国质检总局和消费者的强烈不满。
....⑥ 虽然这是一套知识点极其密集的大型专业书籍,但它太大了,不合适。
我们仍然可以从复杂的知识网络系统中找到每个难题的答案。
a.①②③c.①⑤⑥b。
②④⑤d。
③④⑥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熟语)的能力。
①振聋发聩: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
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褒义词。
使用正确。
②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
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使用正确。
③不稂不莠:稂,狼尾草;莠,狗尾草。
本指禾苗中无野草。
后比喻人不成才,没出息。
使用错误。
④罚不当罪:当,相当,抵挡。
处罚和罪行不相当。
使用错误。
⑤厚此薄彼:重视或优待一方,轻视或怠慢另一方。
比喻对两方面的待遇不同。
使用正确。
⑥大而无当:指虽然大,但是不合用。
此处望文生义。
回答:D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有些人觉得反复润色一件作品不值得,也不划算。
这不仅会使低俗作品走红,造成劣质产品驱逐良品的现象,而且会误导创作。
b.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使我国的木屑颗粒机需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态势,木屑颗粒机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c、据各种可靠消息来源称,铁路总公司最近召开会议,讨论恢复时速350公里的中国高铁运营。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答案·解析--答案速查--1—3 CCA 6—7 CD 10 CHM 11—12 CB 15 B--详细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C【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和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题目详解】C.“但这促使大众传媒加速崛起”强加因果关系。
原文为“每一代大众传媒的崛起无不伴随或强或弱的非议”,是“伴随”非议,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C。
2.C【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目详解】C.假设推理不严密。
从材料一“另一些通俗文化成功地占领了中心位置,获得‘雅’的收编和改造”等内容看,应是通俗文化先占领了中心位置,然后才获得“雅”的收编和改造。
故选C。
3.A【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并对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做出合理推断的能力。
【题目详解】A.李贺这两句诗体现其想象奇特、刻意雕琢、追求险怪的诗歌语言风格。
而BCD三项中的诗句都运用了口语词,通俗浅近。
故选A。
4.示例一:都运用了引证法。
材料一第③段援引巴赫金有关“狂欢节”的论断,来论析“底层大众所热衷的‘俗’往往隐含某种狂欢性质”这一观点。
材料二第③段援引黄图珌的有关戏曲语言和词的语言相比较的论断,来论析“白描本色”的内涵,阐释“化俗为雅”的观点。
示例二:都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材料一第③段将“狂欢节”内涵的“俗”与“雅”的庄重和严肃相比较,突出“俗”对“雅”的反抗和突破。
材料二第③段将戏曲语言和词的语言相比较,阐明曲与词、戏曲文学与文人文学都需要语言的“雅”,指出戏曲文学的“雅”形成的前提条件,揭示了化俗为雅、雅俗相融的道理。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论证手法及其过程进行分析的能力。
【题目详解】都运用了引证法。
材料一第③段“相对于‘雅’的庄重与严肃,底层大众所热衷的‘俗’往往隐含某种狂欢性质。
由于巴赫金的阐述,‘狂欢节’概念业已成为理论史的一个著名范畴”“狂欢节不是艺术的戏剧演出形式,而似乎是生活本身现实的(但也是暂时的)形式,人们不只是表演这种形式,而是几乎实际上(在狂欢节期间)就那样生活”,援引巴赫金有关“狂欢节”的论断,来论析“底层大众所热衷的‘俗’往往隐含某种狂欢性质”这一观点;材料二第③段,“他说:‘宋尚以词,元尚以曲,春兰秋菊,各茂一时。
高三语文每日一练3(附答案)

高三语文每日一练3(附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30分)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 从9月30日至10月3日,一股让人始料未及的楼市限购风潮,在全国各大城市间________,9个城市先后发布楼市调控新政策,多地重启限购限贷。
(2) 他因为家里开着棋社,从小就________,对下棋颇有心得。
(3) 家具市场产品________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网购平台上售卖仿冒名品家具的卖家也越来越多,有关部门有必要展开一轮彻查严打的行动了。
A. 曼延耳熟能详良莠不齐B. 蔓延耳濡目染鱼目混珠C. 曼延耳濡目染鱼目混珠D. 蔓延耳熟能详良莠不齐答案. B (蔓延:像蔓草一样地延伸,引申为传播分布。
曼延:曼,长,延长。
连绵不断。
多指山脉、河流、道路等接连不断。
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耳熟能详:听得次数多了,熟悉得可以详尽地记下来。
良莠不齐:喻指好人坏人混在一起。
鱼目混珠:喻指以假乱真,以次充好)2. 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这次“国十条”明确叫停了上述“因噎废食”的做法,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不得自行出台限制创业投资企业和创业投资管理企业市场准入和开展。
B. 只是,假如这种道德行为不是出自于自觉,而是持之以强力,而且加以推广,那么可能又是另一回事了。
C. 《读者来信》的话题新颖,贴近生活,关注社会。
不仅中学生阅读这些鲜活故事和案例感到亲切,看到小学生的来信也能变成报纸上的铅字文章,很多人还会生出跃跃欲试的想法。
D. 在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是西周时期的,价值非常高,热烈欢送感兴趣的观众可以到馆参观。
答案. B (A项成分残缺,“开展”后加“的有关政策”。
C项语序不当,将“不仅”放到“感到亲切”的前面。
D项句式杂糅)3. 以下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 男儿何不带吴钩B. 千树万树梨花开C. 长江万里白如练D. 疑是银河落九天答案. A (A项是借代,其他是比喻)4.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汉字是方块字,是图像性的文字。
押全国卷3第16题 名句名篇默写-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解析版)

押全国卷3第16题名篇名句默写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是指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进行考查,意在引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及熏陶,提高人文素质,考查方式为默写。
所考内容朝代上侧重于先秦和唐宋,文体上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内容上侧重于思想性、教育性和审美性。
从试题特点看,近年名句名篇默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材料来源以高中课本为主、初中课本为辅。
②考查方式以默写为主,由单句默写向整体默写转换。
③要求越来越高,由单纯默写向考查对名句内涵的理解转化。
④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结合起来考查。
考生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误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平时阅读量小,缺乏名言名句的存储,积累不厚实;②没有“依纲据本”的意识,没有把《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课本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当作复习的重点;③没有“准确”意识,识记不准确,一知半解,似是而非;④书写错误,经常写一些错字和别字;⑤临场心态不良,由于平时做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题时出错率偏高,临场心有余悸、望题生畏,不能正确发掘应试潜能。
名句名篇默写复习技巧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边背边写。
在平常的读书背诵过程中,一定要首先读通读懂,理解文意之后再背诵,这样记得牢固,而且不容易写错字。
生僻难写字写错造成失分的情况很常见,所以平时要克服懒惰思想,勤于动笔,重点突破,可以边背诵边用笔在草稿纸上写出上下句或句子中的关键词。
2.要注意同音异义词。
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地存在着,这也是命题人“设伏”的热点。
这就要求考生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又知其意。
3.要关注同义异形词。
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它对考生有着很大的迷惑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4.要留意具体语境。
名句名篇的背诵与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学生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5.要留心语句顺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每日一练(十四)时间:47分钟分值:4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拆还是不拆?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
以往,推平村庄建设城市是常见做法,而伴随着反思和乡村价值的再认识,这个问题有了新答案。
比如河南孟州的产业聚集区,没有拆掉莫沟村,而是引入乡建设计团队进行修复,在重塑村庄面貌的同时,让城市发展更有质量。
这样的案例启示我们,城市化并不是“毁村”运动。
城市化是一个综合性过程,其中土地是关键因素。
纵观中国城市化进程,不论是早期政策导向的人口聚集,还是改革开放中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繁荣带来人口激增,抑或是如今多元的城镇化模式探索,解决土地问题都避免不了“征地—补偿—拆迁”的循环。
轰鸣的推土机铲平一个又一个村庄,鳞次栉比的高楼越来越密集……据了解,近10年我国有90余万个自然村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80到100个村庄在版图上被抹去。
有的城市决策者,以城市化的名义,毫无顾忌、毫不留情地把城郊众多肥沃的田地规划成楼盘,把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村庄夷为平地。
当然拆迁的确让不少村民一夜暴富,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土地利益纠纷、强拆等问题,这些问题是中国城市化从高速推进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关卡。
拆字当头的确可以使城市短暂扩张,但损失的是城市长期发展的潜力和质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各州就通过立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注重郊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以风景如画的郊区环境吸引中产阶级居住,更形成了城乡一体、多元互动的城市发展格局。
不可否认,在中国的不少地方还存在热衷于大广场、大马路、大高楼的城市化,这样易导致“钢铁建筑、水泥路面、千城一面”的出现。
正因如此,河南孟州把乡村打造成城市发展亮丽名片的做法,提醒我们因地制宜做好城市规划,突出特色做好产业布局,乡村不仅不会成为城市化建设的“拦路虎”,更会为城市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价值不容忽视。
这种价值不仅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诉求,也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反思,更是对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继承延续。
安徽徽州的乡村古宅曾被当地人视为“废物”,在城市化进程中被铲除不少,但随着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再发现,当地从“破坏”变成“守护”,通过引入艺术家修复改造、区域村落的整体规划,让这些老宅子焕发了生机,使其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宝藏。
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浪潮中,乡村依然有着存在的意义,不论如何变化,不变的应当是对价值的坚守和对历史的敬畏。
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并不对立,二者可以相互促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目标的同时,让乡村承载更多绿水青山和精神文化的期待,我们就能以高质量发展托举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编自沈慎《城市化不是“毁村”运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往推平村庄建设城市的做法将被乡建设计团队修复重塑村庄面貌的做法取代。
B.中国城市化要想得到高质量的发展,就必须解决土地利益纠纷、强拆等一系列问题。
C.近10年我国已有90余万个自然村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村庄消失的平均值将不断增加。
D.在城市化进程中,各地都以拆字当头,这使我们的城市发展失去了长期发展的潜力和质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针对城镇化进程中推平村庄建设城市的常见做法,结合河南孟州的经验提出观点。
B.文章分析了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城市规划、乡村保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C.文章第三段提到河南孟州的经验,意在强调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及完善郊区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D.文章最后一段指出城市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尽管我们对乡村价值有了新认识,但仍然无法改变乡村成为城市化建设的“拦路虎”的现实。
B.安徽徽州对乡村古宅从“破坏”变成“守护”,是因为当地对传统文化价值有了再发现。
C.在城市化浪潮中,乡村依然有着存在的意义,这主要是由乡村的传统文化价值决定的。
D.如果能将城市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就有可能避免强拆文化乡村事件的发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目前,养老保险还是省级统筹为主。
全国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虽然达到4万多亿元,但是省与省之间不平衡,有的省份养老金结余较多,有的省份已面临支付困难。
全国统筹,有助于实现互助共济,均衡地区养老负担畸轻畸重、增强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对建立人工成本公平的企业竞争环境、形成顺畅流动的劳动力大市场,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统筹基金,更需要统一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技术,这就需要多方面的协调推进。
(摘自人民日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如何加强》)材料二:(摘自中国产业网)注:老年抚养比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中老年部分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
老年人口抚养比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人口老化社会后果的指标之一。
材料三: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
因此,在建立面向整个人群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有必要为老年人制定有关政策,以保障老年人医疗的基本需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退休人员的养老功能基本上由单位和家庭承担。
我国“入世”之后,企业不仅面对国内竞争,而且面对国际竞争,企业中的“小社会”功能一定要向社区转移。
老年人口中的大多数已从过去的劳动岗位上退下来,活动范围圈在缩小,因此社区成为老年社会活动的基本领域。
社区养老服务包括提供家务劳动、医疗保健、老人护理,兴办老年食堂、托老所、法律咨询站以及文体设施等。
面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系列服务,努力做到老年人的小事不出家门,难事不出居委会,有些大事也不出街道。
老龄产业就是指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产业,它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等设施和经济活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产业尚未完全开发,企业经营者对老年消费市场需求攀升反应比较迟缓,政府部门对此也还没有相应的扶持引导政策。
但我们应对老龄产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
(摘自中国产业网《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材料四:开展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教育,医学教育要兼顾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在医学院校、护士学校的课程中增加有关内容,使医务工作者系统掌握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疾病特点。
同时要培养一批适合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全科卫生工作者,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区成员提供初级医疗保健服务。
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除了加快经济发展、实现物质养老外,还必须重视文化养老。
发展老年文艺事业,是推动文化养老的一个重要方面,以文艺的形式对老年世界和人生进行诠释,寻找人类存在和人生发展的根据和意义,将使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得到滋养、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安抚。
(摘自中国产业网《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前实行的省级统筹为主的养老保险,存在地域之间的不平衡,有的省份养老金结余较多,有的省份已面临支付困难。
B.全国统筹,有助于实现互助共济,均衡地区养老负担畸轻畸重、增强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但并不适合中国国情。
C.材料二的图表显示,从2005年至2015年,老年抚养比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15至2050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D.材料二的图表显示,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将会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警示中国在养老问题上必须及早拿出相应对策。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医学教育要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医学院校、护士学校的课程里增加与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疾病相关的教学内容。
B.社区面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服务,使老年人的小事不出家门,难事不出居委会,大事也不出街道。
C.国家应该培养一批适合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全科卫生工作者,专门负责老年社区成员的初级医疗保健服务。
D.老年文艺事业应该成为养老事业的组成部分,只要让老年人欣赏老年文艺作品,就能使他们升华情感、完善道德。
6.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行路难》中引用姜太公钓鱼典故的句子是“____”;诗人相信总有一天,他能乘长风破万里浪,“____”。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____”一句包含时间、人物、地点,表明了全词抒写对象;下阕词人感叹人生犹如一场梦,只能“____”。
(3)《师说》中韩愈论证了无论长幼都可师从,因为生在自己之前的,“____”;生在自己之后的,“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植物都是不声不响地长大,即使遇到食草族的侵扰,也只有默默忍受。
其实不尽然。
植物是非常有智慧的,为了防止食草族的侵袭,它们有的浑身布刺,有的身披铠甲,而另一些则怀揣毒药,倘若有不知好歹的胆敢冒犯,定叫它吃不了兜着走。
除了防御,有些植物还会积极地组织反击。
当山艾树受到天蛾幼虫啃食时,它们会分泌一种物质。
摄入这种物质的天蛾幼虫,蛋白消化障碍和生长停滞等问题就出现了,从而无力继续为非作歹。
更让人称奇的是,有些植物在受到毛虫袭击时,( )。
其实,它们早就____,与这些食虫豪绅结成了互惠联盟。
结果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毛虫很快就会成为食虫族们的盘中美味。
比方野烟草是烟草天蛾幼虫的最爱。
当烟草天蛾幼虫在野烟草叶子上____的时候,野烟草受损的叶片会分泌一类叫绿叶挥发物的化学物质,这些绿叶挥发物发散到空气中,就成了野烟草的一种求救信号。
酷爱烟草天蛾卵子的大眼长椿则会闻讯赶来,搜捕幼虫附近尚未孵化的卵子,专门吸食里面的营养,从而解除了野烟草的____。
除了反击、求救,植物们还能搜索到同类的求救信号或抗击动态,得到“危险就在身边”的情报,这样它们才能及时巩固自己的防御系统,以避免危险来临时____。
例如上面提到的山艾树积极反击天蛾幼虫的例子,在这场反击战进行得十分激烈之时,山艾树周围的同类甚至异类们(例如野烟草)也嗅到了硝烟的味道,从而得以早早地备好胰蛋白酶抑制剂,以随时应战。
看来,植物远比我们想象的聪明得多。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摄入这种物质的天蛾幼虫,蛋白消化障碍和生长停滞等问题就会发生,从而无力继续为非作歹。
B.天蛾幼虫只有摄入这种物质,才会出现蛋白消化障碍和生长停滞等问题,因而无力继续为非作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