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分析
心血管检验临床方法及应注意事项

心血管检验临床方法及应注意事项目的通过对心血管进行临床检验评价,以便使今后该病的临床诊治有更多的重要参考依据。
方法系统的选取我院诊治中70例心血管临床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这所医院身体健康测试中心70位健康者为对照组,对其展开心血管的检测,并且对比分析两组的检测结果;分析和比较各个组心血管临床检测后的各项指数。
结果选取的未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组RBC变形性相对心血管组来说比较高,但是RBC聚集指数、血浆黏度却要比心血管组的低的多;心血管组各个项目指数没有特别明显的不同;前一组TC、TG、LDL-C则要比心血管组低,HDL-C 与ApoA1要比心血管组高;心血管组其中的指数没有明特别明显的不同。
结论这对患者的心血管临床,可以为心血管的临床治疗提供大量的参考依据,有利于指导医师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有助于大力推广和应用这种方法。
标签:临床方法;检验;心血管随着社会发展,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增长,这些疾病给我们生活以及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隐患。
血脂是人体血浆中类脂与脂肪的合称,他是人体细胞进行生命代谢的重要物质,遍及整个人体的各个部位。
伴随着科学的深入探究,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了心脑血管疾病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血脂都会随之产生各种异常的情况[1],很多科研人员认为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高危因子中高血脂一直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危险因子而的单独存在的,不过直到今天这个结论依然没有得到业内的共同认可。
在此次调研中通过对心血管进行临床检验评价为目的,探究其疗效,对医院接收治疗的心血管患者进行了临床检验,并且对结果进行了对照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7月~2014年9月本院接收治疗时70例心血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34~79岁,平均年龄(53.4±12.6)岁,病程4个月~9年,平均病程(3.4±0.5)年,选取得患者没有肝病、肾病、糖尿病等其他病史。
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

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中医护理方案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运用中医学原理和方法,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手段,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
本文将就中医护理方案的护理效果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一、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势中医护理方案相较于传统西医护理方案具有以下优势:1. 个体化护理:中医护理方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特点进行个体化护理,针对性强,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2. 综合治疗:中医护理方案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能够从多个方面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3. 强调疾病根本原因:中医护理方案注重探究疾病的根本原因,通过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健康状态。
二、中医护理方案在各类疾病中的护理效果1. 呼吸系统疾病:中医护理方案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例如,在支气管炎患者中,中医护理方案可以通过中药治疗和穴位按摩等手段,缓解患者的咳嗽、气促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消化系统疾病:中医护理方案对于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通过调整饮食习惯、采用中药调理,可以缓解患者的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3. 神经系统疾病:中医护理方案对于神经系统疾病如偏头痛、失眠等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中医护理方案通过中药治疗、按摩推拿等手段,可以舒缓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
4. 心脑血管疾病:中医护理方案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护理中表现出较好的效果。
通过中药治疗和针灸,可以调节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指标,减少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三、中医护理方案的推广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势和疗效使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应用。
在许多医疗机构中,中医护理方案已经被纳入常规护理措施中,用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和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还有一些专门的中医护理机构,专门提供中医护理方案服务,为广大患者提供个体化、综合化的护理。
然而,中医护理方案在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心血管护理研究的热点及趋势分析

心血管护理研究的热点及趋势分析摘要:我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中指出,心血管疾病致死占比仍处于临床患者死亡的首位,且未来十年患病人数会继续增长,社会负担也会持续加重。
了解心血管护理领域的热点有利于推进临床研究,具有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为明确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利用互联网技术及文献数据库等一切可利用资源。
关键词:心血管护理;研究热点;心血管疾病;护理质量心血管疾病不是某一种疾病,而是心脏血管与周围血管疾病的统称,其潜在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疾病类型,诱因较复杂,临床方面在诊断、治疗、护理等多方面都有创新性探索。
在心血管护理领域之中,搜索后得出的高频词包括老年、风险管理、延续护理以及并发症等多个,此中便包含了许多研究热点。
一、心血管护理研究热点(一)双心肌病的护理双心疾病患者就是指心脏器质性疾病伴随心理、精神方面的问题,护理工作的难点在于患者的依从性及配合度不高,且抑郁等心理因素本身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应当得到更多关注[1]。
在护理过程中,常配合药物干预及健康指导,但需要注意与原发性疾病治疗药物之间的配伍问题,并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
(二)优质护理的应用常规护理虽然具有普适性,但忽略了护理对象的特殊性,缺乏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临床方面才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提出了优质护理的概念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强调对于心理及生理的同等关注,对于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及职业道德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优质护理的应用价值也体现在减少医患纠纷等方面,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体现了新时代临床护理观的优化与发展。
(三)急诊的门诊护理心血管急性发作之时危险度较高,应尽可能缩短入院救治的时间,为此护理工作也延伸出了院前护理这一概念,在现场指导、转运安全、接诊分诊、院内急救等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提出了针对于不同类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对症护理措施,由于患者通常处于紧张、焦虑、恐惧的状态下,为此也强调了情绪安抚[2]。
抢救心脑血管疾病中护理隐患及解决策略

抢救心脑血管疾病中护理隐患及解决策略(湖北省竹山县中医院湖北竹山442200)【摘要】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护理十分重要,探讨临床中抢救心脑血管疾病的护理隐患,分析产生这些隐患的原因,对患者会带来的安全影响。
讨论针对性的消除护理隐患的策略,确保心脑血管患者在抢救中的生命安全。
探索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抢救中需要注意的具体事项,临床医护人员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技能,以防止抢救中的事故发生,增强临床护理质量,树立良好的医护形象,提升医院在患者心中的信任度。
【关键词】抢救;心脑血管疾病;护理隐患;策略【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353-01 心脑血管疾病是常见的一种严重疾病,其发病症状严重,病情多变化,并发症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患者的生命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临床中时常要进行抢救,临床护理要随时注意准备对心脑血管患者进行抢救。
在实际临床护理中,抢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探讨实际临床中的具体隐患,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策略,提高抢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安全程度,消除危险因素,确保患者在抢救中的生命安全。
1,抢救心脑血管疾病中规章制度执行不严的隐患及解决策略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抢救的是实际临床医护人员,人的活动往往存在很大的自主性。
在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抢救的时候,如果临床医护人员不严格要求自己,自己的责任心不强,则会出现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现象。
比如不按照规定书写抢救记录、危重病人交接不清楚、抢救制度落实不到位、查对不严格、急救物品完好率不达标、医嘱执行不及时、药品管理制度不符合要求等。
针对这些隐患,应该加强制度管理,提高防范意识。
要求临床医护人员在护理中严格执行医嘱,认真落实查对制度。
在护理中把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成小册子发放到每一个医护人员手中,并且要求每位医护人员认真学习,严格落实到实际临床护理中去。
要求医护人员严格实行告知护理,对手术中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风险等,以及手术的必要性等对患者家属进行详细、如实的告知,并待家属在手术书上签字后方可进行手术。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在临床护理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疑难病例,这些病例可能涉及病情复杂、治疗困难或者病因不明等问题,需要护士们进行深入的讨论与分析,以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本文将围绕护理疑难病例展开讨论,深入探讨其护理过程与策略。
1. 病例介绍我们这里选取了一位老年患者,患有多发性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
患者每次住院期间,都伴有一系列并发症,如低钾血症、高血糖、心律失常等。
这种疑难病例给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2. 护理评估针对这位病例,我们需要进行全面的护理评估,包括身体状况、病史、心理状态等方面。
通过对患者的全面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其病情变化趋势,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3. 护理干预针对患者的多发性疾病和并发症,我们需要结合医嘱与团队协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
比如,针对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我们可以通过药物控制和健康教育来控制病情;对于糖尿病患者,我们应该注意饮食控制和定时监测血糖;对于出现低钾血症的情况,及时给予钾补充等。
4. 护理疑难问题在护理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需要团队共同协商解决。
比如,患者可能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慢性疼痛难以缓解、情绪不稳定等情况。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及时处理,避免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
5. 护理效果评价最后,我们需要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持续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护理效果,及时调整护理计划,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护理效果和康复。
在护理疑难病例的过程中,护士们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灵活运用护理技能,与医疗团队密切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疑难病例,提高护理水平,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疗效分析

发生率和致死率也在不断的增加。老年人因为自身的生理特点 ,机体
的免疫 力 比较低 ,同时心血 管病程也 比较长 ,患者 的病情相对 复杂 , 症状 也不够典型 ,多次住 院很容易使得 患者产生一 定的心理 障碍与生
存质量 的下 降,这些都给 临床护理提 出了很多新 的问题 。对于 老年心
以缓解 患者 自身 的紧 张情绪 ,帮助 患者建立起早期运 动的信心 。同时
早 的做 出相 应保 护措施 ,甚至暂停进行运动 。
2 . 3健康教育
医护人 员要 医护患者不 同的病情对 患者开展必要 的健康教育 ,为
患者创造舒适、安静的就医环境。同时还要向患者讲解疾病的一些特
点和 进行机体康复 的重要性 。在开 展用药指导 的时候 ,护士还应 当及 时 的询问患者 的用药情况 ,了解患者的用药情 况是否 正常 ,让 患者 知
好的 降低 患者的心血管 的发病率 。老 年人作为一个 比较 特殊 的设计群 体 ,在参 与体育锻炼 的时候 ,应 当依 据患者的实 际运动 反映确定对患 者的治疗 项 目,如呼 吸训练 、室 内外的不行训练等等 ,所以在运动开
始的 阶段 ,护理人员要 向患者 的家属 介绍整个活动 的重要性 ,以便 可
1 . 3评价方法 通 过 问卷调 查的方 式 ,调查患者 患病前 后的心理状 况和护理后 的
心理状况 ,同时对 健康相关的行 为进行 了相 应的对 比分析 。
1 . 4统计学分析 4结
通 过S P S S l 3 . 0 对数 据进行 了统计分 析 ,其 中 P<O . 0 5 为差异 具有 显
2 0 1 3年 7月第 1 1卷 第 2 1期
・
临床护理 ・ 3 4 7
中老年心脑血管病护理调查研究

中老年心脑血管病护理调查研究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调查中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特点,总结出其有效的护理措施。
方法:随机选取沧州市中心医院400例患者,统计心脑血管病患者数量,根据患者实际并且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结果:共统计出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80例,对患者应用常规、临床症状、心理等护理措施后,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对中老年心脑血管患者采取必要的护理,可以促进病情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脑血管病中老年护理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207【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229-01心脑血管作为临床中发病率非常高的一类疾病,主要有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主动脉瘤与其他外周血管病变等,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到人类身心健康,尤其是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非常高,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必须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提高其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选取沧州市中心医院的400例患者,其中男263例,女137例,年龄51~85岁,平均年龄(62.8±5.7)岁,对所有患者进行相关项目的询问调查,患者提供的资料都真实可靠。
1.1 方法。
1.1.1 调查方法。
①详细询问中老年患者具体病史情况,病史主要包括糖尿病、高血压、慢性病、冠心病等情况,熟悉患者生活习惯。
②检查患者各项身体指标,如患者体重、身高、心肺、心率和血压等指标的情况。
③并重点检查患者胸透、b超、心电图、甲微循环、尿常规和血液流变学。
1.1.2 护理方法。
根据患者治疗情况、病情具体发展时期,实施常规护理、临床症状护理和心理护理等,从各方面对中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进行护理工作,促进病情尽快恢复。
1.2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中医护理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预防和管理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02
中医护理在心脑血管疾病 预防中的应用
中医理论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中的指导作用
平衡阴阳
中医认为,阴阳失衡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心脑血管 疾病的预防中,通过调节饮食、起居、情绪等方面,保持 阴阳平衡,以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藏象养生
中医藏象学说强调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调理脏 腑功能,可以提升整体健康水平,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 生。
05
总结与展望
中医护理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与贡献
个体化调理
中医护理注重个体化调理,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有效预防和管理心脑血管 疾病。
独特的理论和技术
中医护理基于中医理论,采用独特的技术如针灸、拔罐、推拿等,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康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02
高致残率、致死率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质量和
预期寿命。
03
预防管理的重要性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管理是降低发病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的关键环节。中医护理作为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
防和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课件目的与学习内容概述
中医护理在心脑血管疾病康复期的应用
康复期调理
中医护理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期,通 过调理气血、阴阳平衡,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复发风险。
膳食调护
中医护理强调食物与药物的相互作用,针对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提 供个性化的膳食调护建议,促进康复。
养生指导
中医护理注重养生预防,教导患者掌握适合自身的锻炼方法、生活 规律,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疾病复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4-06-30T13:43:25.1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5期供稿作者:何秀华
[导读]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的疾病的统称,由脑血管和心血管慢性病变所致。
何秀华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四家子镇中心医院 024326)
【摘要】目的:分析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60例进行分析,随机分为甲组与乙组,甲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乙组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果:乙组患者经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的提高生活生存质量。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5-0216-01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的疾病的统称,由脑血管和心血管慢性病变所致。
此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并发症状多的特点,临床上概括为“四高一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抽取年龄在65~80岁(平均73岁)的60例患者,病程在5—21年(平均病程14年)之间,包括女患者22例,男患者38例。
随机将其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乙组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基本状况以及病情和治疗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两者无明显区别。
1.2 干预方法
对甲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乙组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详细安排如下:
1.2.1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时间
适当的休息不仅能够缓解心脏负担,减轻症状,还能增加患者体内的氧气量。
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在护士指导下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有规律的生活,早睡早起,不要通宵或者熬夜,情绪波动不宜过大,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等。
还要预防由于脑血流量骤增或骤减发生的脑出血或脑缺血,保证血压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忽高忽低的现象。
护士要根据患者病情恰当的安排时间。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为避免其下肢出现静脉栓塞等并发症,要经常保持肢体运动。
1.2.2科学控制患者饮食
控制总量、合理安排结构是科学管理患者饮食的重中之重。
控制患者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在6g左右,多食用钙镁含量高的食品。
尤其对于肥胖患者,更应正确指导其饮食观念,为减轻患者的体重,必须减少热能的摄入,控制其血压在正常范围。
患者经常忽视控制脂肪、蛋白质以及零食量的摄入,普遍认为只要减少主食(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即可达到效果,但事实并非如此,必须确保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合适以及把总热量的摄入控制在一定范围。
1.2.3督促患者适当锻炼以及加强心理护理
研究表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和一直坚持有氧运动的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经常从事脑力劳动和缺乏体育锻炼的人[3]。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注意运动的强度。
一定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减轻体重,降低血脂,降低血压。
慢跑、骑自行车等小强度的有氧运动都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
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平常生活中适当加强锻炼,对患者的恢复更有促进作用。
护理还包括积极做好心理干预工作。
经常与患者沟通交流,进一步得知患者对于疾病的认识改变以及心理状态,为使患者正确看待自己的病情,医生应认真恰当的向患者解释清楚为什么要做检查以及治疗有什么意义,以便能消除患者的心理恐惧,让患者以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2.4做好日常观察
做好患者的日常观察工作,第一,护士要基本熟悉每一患者的个体情况,如病情和治疗程度,充分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其次,按照医生嘱托告诉患者及家属常用的关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不良反应以及禁忌症,若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必须马上停药,第一时间告诉医生。
1.3数据处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的测定表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
3到4周后再由负责人员进行评价。
1.4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统计。
2 结果
表1显示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生存质量的评分结果。
表格显示,护理干预数周后,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的乙组患者的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经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比较
组别例数社会功能情况躯体功能 QOL总分心理功能
甲组 30 27.11±3.29 48.29±3.33 137.92±5.44 29.83±3.38
乙组 30 11.29±3.94 22.29±4.83 57.20±4.33 10.73±3.09
P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临床上心脑血管专家对生存质量(QOL)的概念解释为:创造条件使患者活得更好[2]。
医学理论上定义生存质量为一个包括社会心理学以及生物医学内容的集体概念,是一种与健康有关的生活质量。
现阶段医学模式正在从以前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方向转变,医疗模式的迅速发展,也使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上升了一个高度,不再是单纯的身体没病或只消除身体的疾病,而是在身体没病的基础上同时提高生活质量,从社会功能、心理状态等方面也是完好的。
1990年,Rodin曾发表说:医学上的患病率指标和传统意义上的精神层面的测量肯定会不能完全反映心脑血管等一些慢性病的结果,但生活质量总分却可以综合地评价疾病的影响和结果[3]。
从这
些来看,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显著环节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指导患者改变生活方式,规律生活,合理安排工作,学会沟通,调整好人际关系,时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可积极预防或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寿命。
参考文献
[1]吴兆苏。
心血管系统疾病流行病学及防治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8~38.
[2] 刘俊,熊汉琴,陈瑛,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前后心脑血管患者健康状况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07(21).
[3] 王形花,于文源。
脑血栓患者的优质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9):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