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的男性气概 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浅析《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的男性气概--文献综述1【范本模板】

浅析《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的男性气概--文献综述1【范本模板】

浅析《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的男性气概摘要:《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早期代表作,被誉为现代文学的经典名篇.此书以海明威根据自己的参战经历,以战争与爱情为主线,描述了美国青年弗雷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志愿到意大利北部战争担任救护车驾驶员,期间与英国护士凯瑟琳·巴克莱相识相爱的故事。

本文以男性气概为主题,从勇气、意志力、自我控制力、自信、责任心和荣誉感六个角度深入分析主人公亨利的性格特点,以及从他对生活、对战争和对爱情的态度中所体现出来的典型的男性气概。

关键词:《永别了,武器》;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弗雷德里克·亨利;男性气概A Brief Analysi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Manliness inA Farewell to ArmsAbstracts:A Farewell to Arms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novels of Hemingway in his early time,which was also praised as a classic masterpiece of modern literature。

According to Hemingway’s own experience of the war,with war and love as the main line,this book talks about the American youth Frederic Henry went to northern Italy volunteered as an ambulance driver during World War I , and the love story between Henry and the British nurse Catherine Barkley. This paper takes manliness as the theme,analyzes Henry's person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urage,willpower,self-control,self-confidence, responsibility and honor, as well as his attitude to life,war and love.Key words:A Farewell to Arms; Ernest Miller Hemingway;Frederic Henry;manlinessLiterature Review1.Ernest Miller Hemingway and A Farewell to ArmsErnest Miller Hemingway (1899–1961)was an American novelist,short story writer,and journalist. His economical and understated style had a strong influence on 20th-century fiction, while his life of adventure and his public image influenced later generations. Hemingway produced most of his work s between the mid—1920s and the mid-1950s, and won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n 1954. He published seven novels, six short story collections, and two non-fiction works。

浅析《永别了武器》中的文学表现形式与精神内涵

浅析《永别了武器》中的文学表现形式与精神内涵

( 南 京 信 息 职 业 技 术学 院 , 江苏 南京
摘 要 :小说 《 永别 了, 武 器》 是 美 国作 家海 明 威 于 1 9 2 9
2 1 0 0 2 3 )
年 撰 写 的 中篇 小说 , 作 者 用 独 创 的“ 冰 山原 则 ” 式精练的语言 , 以 第一 次世 界 大战 为 背景 ,全 面 而 系统 地 批 判 了战 争 的 残 酷
五难以磨灭的人道主义精神内涵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笔下的永别了武器描写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典型的美国热血青年亨利参加意军的经历以年轻人的第一视角时时刻刻地关注着人本身所厌恶的战争和所渴望的爱情到处流露出人道主义关怀
浅 析《 永 别 了武 器 》 中 的 文 学 表 现 形 式 与 精 神 内涵
反对之外 , 作者还描写 了战争背景下的众生相 . 点 面 结 合 地 描 写 了被 战争 摧 残 的 一 条 条 鲜 活 而 年 轻 的 生命 .引 读 者 唏 嘘 不 已。 在意大利军队开始溃退的时候 . 年 轻 人 还 面 临 宪 兵 队 的 督 战, 无 论 转 向何 方 都 难 逃 死 路 , 绝 望 之 中 亨 利 拖 着 伤 腿 跳 人 冰 冷 的 河 水 ,他 意 识 到 随 河 水 一 起 冲刷 而 走 的 还 有 他 作 为 士 兵 的义务 , 他 终 于 可 以 向手 中 的武 器 说 “ 永别 了 ! ” 。作 者 巧 妙 地
《 永 别 了 ,武 器 》 ( A F a r e w e l l t o A r m s )是 诺 贝尔 文 学 家得 主、 著 名 美 国 作 家 海 明威 ( E r n e s t M i l l e r H e m i n g w a y ) 于1 9 2 9 年 撰 写 的 中篇 小 说 . 作者用独创的“ 冰山原则” 式 精练的语言 , 以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战 为 背 景 ,全 面 而 系 统 地 批 判 了战 争 的残 酷性 和反 人 道 主 义 行 为 . 成 为 广 泛 流传 的 优 秀 战争 题 材 小说 。 半 自传 式 小 说 的情 节 安 排技 巧 小 说 讲 述 的是 美 国 青 年 亨 利 在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战 期 间 在 国 家 的政 治 宣 传 下 受 到鼓 舞 ,前 往 意 大 利 北 部 担 任 军 队 的 驾 驶 员. 期 间 与护 士 凯 瑟 琳认 识 。 不幸的是 , 亨 利 在一 次 执 行 军 务 的 过 程 中被 从 天 而 降 的炮 火 炸 断 一 条 腿 , 被 紧 急 送 到后 方 的 医院 就 医. 碰 巧 又 遇 到 凯 瑟 琳 小 姐 在 该 医 院担 任 护 士 , 从 此一 发 不 可 收拾 的两 个 年 轻 人 坠 入 爱 河 。熟 悉 作 者 海 明威 的 读 者 可 能 知道 . 如 此 情 节 的 安 排 简 直 是 作 者 自身 经 历 的 真 实 写 作 , 因 为 海 明威 在 年 轻 时 就 曾 因 为美 国的 所 谓 战争 宣 传 , 放弃 报 社 工 作 投笔从戎 , 漂 洋 过 海 加 入 到 轰轰 烈 烈 的盟 国抗 击 法西 斯 侵 略 的 伟大事业 中, 期 间 也 遇 到 了 自己心 仪 的对 象 。 可 以说 , 自传 体 式 的小 说 写 法 和情 节 安排 , 增强 了小说的写真性和可读性 , 作 者 本 身 的亲 身 经 历 也 为 小说 提 供 了真 实 的 写作 素材 和 创 作 灵感 。 曾有 人说 , 往 往 正 式 报 道 中 隐藏 了部 分情 况 , 而 小 说 恰 恰 是 真 实情 况 的写 照 。 海 明 威笔 下 的亨 利 和 凯 瑟琳 , 成 为他 个 人 青 年 生 涯 的真 实 写 照 . 这 样 的 叙 述方 式 更 能 引 发 当 代 读者 的共 鸣 。 二、 反 战 思 想 的艺 术 表 现 形 式 作 为 一部 历 经 近 一 年 才 撰 写 修 改 完 成 的 中 篇 巨 作 , 《 永 别 了 武器 》 以其 写 实 般 的战 争 题 材 和旗 帜 鲜 明 的 反 战 色 彩 , 一 经 发 表便 受 到 了 各方 的 密切 关 注 . 获 得 了很 高 的 评 价 。由于 作 者 的 亲 身经 历 , 对 战 争 本 质 有 独 特 的认 识 , 因此 对 战 争 有 极 强 的 厌 恶 情绪 .通 过 小 说 中 的 各 式 人 物 的 经历 淋 漓 尽致 地 表 现 了 出来 。 男主角亨利本来在美国安分地做着记者工作 , 由于 国家 有导 向 的 宣传 将 他 鼓 动 到 意 大 利 加 入 到反 法 西 斯 战 争 中 。虽 然 不 是 一 线作 战 的 士 兵 . 在 经历短暂的新奇之后 , 亨 利 也 不 能 幸 免 地被 敌方 炮 火 炸 伤 一 条 腿 。给 自己 的 日后 生 活 带 来 了极 大的变化 . 成 为 人 生 命 运 的转 折 点 。 因此 男 主 角 对 战 争 有 着 不 可磨 灭 的 生理 创 伤 。几 个 月 生 不 如 死 的感 受 成 为 作 者 表 达 反 战思 想 的最 好 渠 道 。 除 了 借 助 主 人 公 之 口 明确 表 示 对 战 争 的

开题报告《永别了,武器》

开题报告《永别了,武器》
《永别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主要描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死亡、破坏、伤残和痛苦。小说把亨利和凯瑟琳的爱情作为一条主线,把它与亨利的战争经历结合在一起,很容易让我们联想战争的残酷和个人的幸福之间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小说的主人公亨利对战争的态度由热情满怀到深恶痛绝的变化和对爱情的态度由毫不在意到真诚待人的变化,都可以表现出他一步步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孙树彪《通过<永别了,武器>来看海明威的战争观》中认为海明威在这部小说中阐述了他的战争观,他认为战争是一场灾难,一个名副其实的屠宰场。尹燕《战争带来的迷茫——评海明威<永别了,武器>》认为海明威在这部小说中也阐述了他对战争的观点。他认为战争一无是处,再没有比战争更糟糕的事了。它不仅伤害人的身体,还伤害人的精神。人在战争中还会失去爱情。总之进行战争是一件愚蠢的事。
[5]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 217-255.
[6]孙树彪.通过《永别了,武器》来看海明威的战争观[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6 (5): 92-94.
[7]王晓雁.“迷惘的一代”的心声[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6, 8 (2): 19-21.
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具有强烈的反战倾向。这部小说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告别战争,第二部分是告别爱情。海明威并没有用一大堆恐怖描写来谴责战争,而是集中凝炼地刻画某些战地细节:阴雨连绵的天气、士兵们的厌战情绪、野战医院里的痛苦呻吟等,从而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深深憎恶。小说的主人公虽然最后跟战争永别了,可是前途一片渺茫。海明威通过这部作品告诉人们,“迷惘的一代”的悲剧的社会根源是战争。海明威指出战争摧毁了人的幸福。即使是已告别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在黑暗中奋身跃进一条大河,受了死亡的浸礼而重生,逃亡到瑞士,享受世外桃源一般的幸福生活,但是最后爱人还是难免一死,因为作者认为“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战争必然会带来死亡和苦痛。一旦卷入战争,人们就永远无法从战争的阴影中摆脱出来。这种思想认为人生如梦幻般虚无缥缈,充满了悲观、痛苦与绝望,从而批判了战争的荒谬、虚无和非理性。

简析《永别了,武器》中凯瑟琳悲剧的原因

简析《永别了,武器》中凯瑟琳悲剧的原因

简析《永别了,武器》中凯瑟琳悲剧的原因《永别了,武器》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反战小说。

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描述美国志愿军弗雷德里克·亨利和英国护士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战争带来的残酷和毁灭,同时也带有对于爱情的思考与探讨。

其中,凯瑟琳的悲剧成为小说的重要线索之一。

那么,凯瑟琳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是战争的残酷和荒谬。

小说中,凯瑟琳之所以前来前线参战,并非出于个人的信仰或责任,而是出于对战争的荒谬的反叛心理。

可是,最终却成为了战争残酷的牺牲品。

随着战争的不断发展,凯瑟琳身心逐渐受到摧残,而当亨利被迫离开前线、贡献战争之后,凯瑟琳的生命也不复存在。

这种残酷的命运,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战争本身的荒谬以及对战争参与者生命的摧残与损毁。

其次,是凯瑟琳对于爱情的扭曲与沉溺。

在小说中,凯瑟琳与亨利之间的感情正是整个小说的核心。

她感受到的亨利的真情实感以及对生命的珍视,让她渴望在身心的恐惧中寻找心灵的安全感。

然而,凯瑟琳对于爱情的理解非常扭曲,她将爱情看作是拥有亨利的全部并为之而生存的唯一意义。

她开始对自己的厌恶感到愈发尖锐,同时又感到孤独、无助,于是倾尽所有的情感与感性利用亨利来消除自己的孤独和恐惧。

这种扭曲的爱情观念和沉溺,最终让她不自觉走向死亡。

最后,是凯瑟琳对于死亡的想法和崇拜。

小说中,凯瑟琳对于死亡的态度非常特殊,她常常觉得死亡是自由的表现,是结束所有苦痛和恐惧的唯一途径,这种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的心态与行动。

比如,在生命走向末期时,凯瑟琳的死亡谈不仅给亨利带来情感上的冲击,同时还影响到了后面战争恶化程度,乃至于整个故事的走向。

综上所述,凯瑟琳悲剧的原因,是受到战争的摧残和荒谬、对于爱情的扭曲与沉溺、对于死亡的想法和崇拜的共同影响。

这种在复杂而恶劣环境中的体验和感知,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充分地反映了海明威的创作思想和文学实践理念,同时也展现了一个在战争中苦苦挣扎的人类形象。

通过亨利的形象分析解读《永别了,武器》中的反战思想

通过亨利的形象分析解读《永别了,武器》中的反战思想

通过亨利的形象分析解读《永别了,武器》中的反战思想[摘要]文章基于文本分析手段,从战争和爱情两条线来分析《永别了,武器》中男主人公亨利的性格形成和变化,并挖掘了变化的深层原因——战争的残酷与毁灭性,从而体现小说的反战思想。

[关键词]亨利;战争;爱情;形象《永别了,武器》是美国著名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一部代表作品。

故事以一战中的意大利为背景,以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亨利,一名陆军中尉的曲折经历为主线。

这部小说带有浓厚的自传色彩,是作者一战时在意大利担任救护车司机经历的一个缩影:作者与主人公一样受到过炮弹重创,体验过美好的爱情。

这部作品充分体现了海明威的艺术风格,大量的自然环境描写配合战争中人们的思想和心理经历,大量的人物对话有意无意地吐露出战争的不得人心,文字简约却意味深远,将冰山原则发挥得淋漓尽致。

亨利是一位美国志愿兵,最初怀着崇高的理想参加战争,但随着战争的进行,渐渐发现战争的无情与冷酷,它摧残着一切,带给世界,带给人们的只有破坏和伤痛。

与此同时,亨利邂逅了战地护士凯瑟琳,开始了一段美丽的爱情,然而在这无情的战争年月里,幸福终究没能延续到最后,到头来只是一场战地春梦。

本文在空间上分战争和爱情两条线,再配合时间的推进,着重分析主人公亨利的形象特点,了解其内心的变化过程,并剖析变化的原因,使读者更清楚地了解故事的发展及主题的体现。

一、亨利的变化过程(一)战争中的亨利1.意大利从军初期。

从军初期的亨利是一个p后来的时光里,亨利的生活也存在着空虚和迷茫,他的理想变得模糊,甚至渐渐淡忘了参军的初衷。

他与其他军官也经常饮酒狎妓来打发时间。

在这期间,无论是与军官在餐厅饮酒作乐时,战前与司机们聊天时,或与凯瑟琳初次见面时,甚至与在路上遇到的掉队士兵交谈时,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向亨利表达出对战争的失望和厌恶,虽然亨利不置可否,但心中至少对战争有了一定的怀疑。

对意大利当局的无能以及对他们国王身材的描写也较好地讽刺了这场战争。

《永别了,武器》中的双性同体意识

《永别了,武器》中的双性同体意识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文章编号:2096-1901(2019)04-0058-06收稿日期:2018-09-28作者简介:何朝辉,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E -mail :906345684@qq.com 。

《永别了,武器》中的双性同体意识何朝辉(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06)摘要:根据“双性同体理论”的批评方式分析,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中的男女主人公由于不满虚伪的父权社会而呈现出强烈的双性同体意识。

“双性同体”强调消除男女之间的性别对立,实现两性和谐共处。

这从侧面反映出海明威对男女关系的忧虑与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积极尝试。

关键词:海明威;《永别了,武器》;双性同体意识中图分类号:I712.074文献标识码:A1929年,海明威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 )出版,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美国批评界好评如潮,海明威一跃成为一位划时代的小说家。

批评界对《永别了,武器》的评论,一开始围绕着战争与爱情这两大主题。

马尔科姆·考利评价《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第一部爱情小说,也是他第一部关于战争的长篇小说。

[1]50随着女权主义的蓬勃发展,许多女权主义者严厉批评海明威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甚至海明威本人。

伍尔夫就明言海明威“本身有大男子主义倾向”。

[2]195对《永别了,武器》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巴克莱,众多评论家批评她是“天使”,是男人的附庸。

西奥多·巴达克认为凯瑟琳“更像传统女性”“表现出顺从和满足”。

[3]123南希·康姆莱和罗伯特·斯科尔斯甚至称凯瑟琳成为了亨利的“护士妓女”。

[4]37-391986年,海明威的《伊甸园》(The Garden of Eden )出版后,大家对海明威的作品有了新认识。

哈罗德·布鲁姆评价凯瑟琳是忧郁女神的漂亮翻版。

浅析《永别了,武器》的主题思想

浅析《永别了,武器》的主题思想

浅析《永别了,武器》的主题思想摘要:《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其中表现的反战思想和迷惘的悲观情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

关键词:《永别了,武器》主题思想海明威是20世纪世界文坛出现的最有个性的作家,也是一位把自己的传奇经历与创作完美结合的作家。

他在近40年的创作中给后人留下了十几部不朽的著作,无论是他早期的以“迷惘的一代”为主人公的小说,还是后来的以硬汉子性格为主题的作品,都始终充满了催人发奋的力量。

《永别了,武器》是一部自传色彩很浓的长篇小说,正面描写了战争。

其英文标题中的“arms”有两种含义:一指武器;二指情人的怀抱。

因此该小说暗示两个主题:战争与爱情。

它直接追溯一代人是如何在战争中失去天真的动机和淳朴的感情过程,表现了一代人的反战情绪和绝望心态。

一、战争、爱情与死亡——典型的海明威式的故事情节在《永别了,武器》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意大利,主人公亨利原本是个充满理想的美国青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亨利怀着光荣和神圣的梦想加入了意大利军队,成为了一名救护车司机。

战争期间,亨利在军中担任中尉,并在战斗中受到枪击,腿部受伤。

在米兰的医院中,亨利亲眼目睹了战争引起的病痛和死亡,他开始认识到战争的毫无意义,同时他也爱上了照顾他的护士凯瑟琳。

后来亨利的身份泄露,为了逃避追捕,他们逃到中立国瑞士,在那儿度过了三个月宁静的田园生活,熬过了一个冬天。

春天来了,凯瑟琳由于难产死在洛桑的医院里,新生的婴儿也死了,把亨利一个人孤零零地抛弃在世上。

经历了如此的生死变故之后,亨利对战争彻彻底底的憎恶达到了极点。

这是亨利对待战争的转折点,他变得厌战了,甚至不愿意去谈论战争。

战争毁灭了亨利的理想,也浇灭了他对生活的热情。

二、战争给年轻一代造成的绝望和幻灭感——强烈的反战思想从小说的表面来看,作品以一战中的意大利为背景,以亨利和凯瑟琳的恋爱为主线,通过亨利的恋爱悲剧和精神幻灭,不仅剖析了一代热血青年演变为“迷惘的一代”的过程,而且控诉了战争中人与人的相互残杀,战争对人精神的毁灭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扼杀,表达了强烈的反战倾向。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叙事学解读的开题报告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叙事学解读的开题报告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叙事学解读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作品风格独特,深受读者和评论
家的喜爱。

其中,小说《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创作的代表作之一,故事讲述了第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青年弗雷德和英国护士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故事。

然而,该小说
并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其中呈现出的复杂叙事结构也是一大特色,因此,对该小
说的叙事学解读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目的
本次论文旨在通过分析《永别了,武器》中的叙事结构,揭示海明威小说中的叙事特色和叙事方式,从而探究叙事对小说整体的意义和影响。

3. 研究内容
(1)解读小说的叙事结构,包括故事情节、时间安排、人物形象刻画等方面。

(2)通过分析海明威小说中的独特叙事方式,如直接叙述、间接叙述和意象叙述,探讨其叙事特色和对小说的影响。

(3)对小说叙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如情节不连贯、人物形象过于平淡等,从而提出相关的改进方案。

(4)运用叙事学理论,分析叙事与小说整体意义的关系,探究小说中探讨的主
题和意义。

4. 研究意义
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究海明威小说的叙事特色和叙事方式,并揭示其对小说整体意义的影响。

同时,本研究还有助于发现小说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

最重要的是,本研究有助于推动叙事学理论在文学研究
中的应用和深入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Baker,Carlos.Ernest Hemingway:A Life Story,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69.
[4]Meyers,Jeffrey.Hemingway:A Biography,New York:Harper and Row,1985
2.1 对海明威及其作品的研究
国内外关于战争和文学创作之间关系的研究一直存在,很多学者在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发展时都会对“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海明威及其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探讨,研究成果颇多,综合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从传记研究角度,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海明威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同时担当着作家、士兵、战地记者、拳击手、渔夫、猎人等角色,总是可以轻易吸引众人的注意力。很少有作家像海明威一样,怎样生活就怎样创作,也很少有作家像海明威一样会与自己笔下的主人公密切相关。因此,关注其惊险、刺激的生命历程,也成为人们深入理解其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方式。国内外出版的关于海明威的传记不计其数。其中最有权威性的是卡洛斯·贝克(Carlos Baker,1909—1987)在1981年出版的《海明威书信选:1917-1961》,他经过多年努力,研究了大量海明威的信件和手稿,这些经过精心挑选的信件向读者展示出海明威的侠义柔情、敏锐感受,以及他幽默风趣的一面。在这之后还有1985年杰弗里·梅尔斯的《海明威传记》,从主题上把握了海明威生平与写作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1992年,詹姆斯·R·梅洛在《海明威:无足轻重的一生》中大量记录了1921至1930年间海明威在巴黎的生活,把他的作品置于他的生活背景之中进行解读。国内研究海明威生平的专著也是不胜枚举,杨仁敬的《海明威在中国》,以1941年海明威访华为中心,从中国、美国和海明威夫妇三方面,揭示了这位大作家访华之谜;董衡巽的《海明威评传》和《海明威研究》(资料汇编)也是国内比较权威的关于海明威生平及其文学作品评述的著作。
五. 本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通读了原版小说,掌握该小说的主旨大意及相关信息,并适当参阅了林疑今版本的译文;
其次,通过网络查询、全文期刊检索和图书馆调研等,对国内外发表的有关男性气概的研究资料和著作进行了收集、整理和研读,大致了解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方向和基本动态;并尽可能多地收集国内外学者的有关《永别了,武器》人物的文学评论,以达到分析过程的严谨规范以及全面;并在有关男子气概概念以及特征的指引下,再次深入文本,从文本中标注出其展现男子气概特征的具体内容,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相应的文本证据与内容支撑。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早期代表作。被誉为现代文学的经典名篇。此书以海明威根据自己的参战经历,以战争与爱情为主线,描述了美国青年弗雷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志愿到意大利北部战争担任救护车驾驶员,期间与英国护士凯瑟琳·巴克莱相识相爱的故事。此书中以年轻人亨利在战争时代中所经历的生活为发展线索一步步地深入主题,通过详细地描述亨利参战、恋爱、逃亡、失去心爱之事,来突出战争的可怕性,正是战争的爆发摧毁了年轻人亨利的美梦与愿望。海明威成功地塑造了饱受战争摧残的主人公亨利这样一个坚强勇敢而又困惑绝望的英雄形象。而主人公亨利对战争的态度以及对心爱之人的态度更是表现出了十足的男子气概,在战乱中不惧死亡,挺身而出保护自己心爱之人,这也正是海明威“硬汉形象”的体现。
三. 本研究的目标
综观上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均对男性气概作了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的分析。本研究拟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永别了,武器》中对主人公亨利的人物描写以及情节故事,从男性气概角度解读分析亨利这一小说角色,以丰富对此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 研究方法和资料收集
本研究是从特定角度分对作品的人物形象分析。研究资料结合了国外学者相关的文学著作和文学评论以及国内学者的相关评论。
[8]Benson, Jackson.Ernest Hemingway: The Life as Fiction and the Fiction as Life. American Literature. Volume 61, issue 3. 354–358,1989.
[9]Spanier,Sandra Whipple.”Catherine Barkley and the Hemingway Code:Ritual and Survival in A Farewell to Arms.”Modern Critical Interpretations:A Farewell to Arms,ed.Harold Bloom,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87,131-148.
[5]Mellow,James R.Hemingway:A Life Without Consequence,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92
[6] Bederman, G.Manliness & Civilization: A Cultural History of Gender and Race in the
由此通过对《永别了,武器》中男主人公亨利的男性气概的分析,我们不但能够更深入地把握该人物性格特征,了解其性格特点对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性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识和了解作者对于男性气概的看法。
二.研究对象的研究现状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纯粹用动作和形象表现情绪,电文式的对话,简洁而真切的内心独白托讽于有意无意之间,简约洗练的文体以及经过锤炼的日常用语,构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中外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和他的反战思想上,以《永别了,武器》中男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为主,从男性气概角度进行分析解读的相对较为少见。
2.2 对男性气概的研究
国外学者哈维·曼斯菲尔德(Harvey Mansfield)的著作《男性气概》(Manliness,2006)的出版奠定了“男性气概”这一概念研究的基础。这本专著梳理了自古以来男性气概在西方思想史中的文化内涵,为男性气概研究的内容、评判标准、定义等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标志着人文学科在男性研究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国内学者对于“男性气概”这一概念的研究最为代表性的便是隋红升。他为我们从男性气概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提供了参考资料,隋红升以男性气概为角度,深入研究了多部西方文学和影视作品,他从男性气概相关概念辨析、男性气概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的文化基础、男性气概的定义和基本文化内涵、男性气概的文学书写传统和诗学特性四个方面对这一关键词的概念属性、价值取向、评判标准、历史与现实意义以及美学价值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2015),并提出了男性气概所涵盖的六要素,即勇气、意志力、自我控制力、自信、责任心和荣誉感。
第二,从文学角度,研究海明威作品中的多重叙事艺术。这一类别的研究包罗万象,综合分析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和论文,主要有以下两类:首先,从叙事手法方面,研究海明威作品中使用的多种现代主义创作技巧,代表作有:张薇的《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此书归纳总结了此前国内外关于海明威的研究,清楚地剖析了海明威的叙事艺术的精湛。其次,通过对作品主人公、情节、环境等要素的文本分析,探讨海明威作品中所涉及的虚无、爱情、战争、死亡四大主题,以及由此体现并引发的关于海明威本人人生观、战争观、女性观、生态观等价值取向的讨论。比如桑德拉·惠普尔·斯帕尼尔(Spanier Sandra Whipple)在其论文“凯瑟琳和海明威准则英雄: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宿规与生存”(1987)中研究了《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与亨利精神上的关系。她认为,凯瑟琳是书中的“准则英雄”,教导未谙世事的亨利,凯瑟琳在与亨利之间关系上起到了主宰作用。丁文《走出逆境重塑自我——试论<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精神信念的变化》论述了亨利在厄运之中,性格和精神日趋成熟。他逐渐领悟了生活的真谛,不再游离在现实之外,他学会了忍受孤独,以淡泊的心境来面对残酷的现实,对付命运的挑战。他在荣耀和挫折之间寻求着新的人生价值,从而摆脱了虚无颓废的困扰,成为海明威式的人物典型。侯晓艳《“硬汉”与“弱者”——海明威双重性格论》从他的生活经历、他及其作品中男主人公对待人生、女性和事业的态度等方面来揭示出海明威性格的双重性,特别是其软弱的一面。李正中,高游的《战争与恋爱的双重主题——评海明威的小说<永别了,武器>》从恋爱与战争两个方面来阐述小说的双重主题。林广泽《海明威:美国精神的变通者》,利用主人公亨利来讲述一个实在的做人原则——求存抗争,实际上成为了美国精神的变通者。
United States, 1880-1917[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7]Putnam, Thomas.Hemingway on War and Its Aftermath. The National Archives. Retrieved November 30, 2011.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论文题目(中文):浅析《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的男性气概
论文题目(英文):A Brief Analysi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Manliness inA Farewell to Arms
毕业论文(设计)研究的意义:
一.选题意义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