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梦溪笔谈二则翻译

合集下载

《梦溪笔谈》神奇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神奇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神奇原文及译文神奇原文作者:沈括世人有得雷斧、雷楔者,云:“雷神所坠,多于震雷之下得之。

”而未尝亲见。

元丰中,予居随州,夏月大雷震一木折,其下乃得一楔,信如所传。

凡雷斧多以铜铁为之;楔乃石耳,似斧而无孔。

世传雷州多雷,有雷祠在焉,其间多雷斧、雷楔。

按《图经》,雷州境内有雷、擎二水,雷水贯城下,遂以名州。

如此,则“雷”自是水名,言“多雷”乃妄也。

然高州有电白县,乃是邻境,又何谓也?越州应天寺有鳗井,在一大磐石上,其高数丈,井才方数寸,乃一石窍也,其深不可知,唐徐浩诗云:“深泉鳗井开。

”即此也,其来亦远矣。

鳗时出游,人取之置怀袖间,了无惊猜。

如鳗而有鳞,两耳甚大,尾有刃迹。

相传云:“黄巢曾以剑佛之。

”凡鳗出游,越中必有水旱疫疠之灾,乡人常以此候之。

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

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

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

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

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

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

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

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

王无咎为之传甚详。

山阳有一女巫,其神极灵。

予伯氏尝召问之,凡人间物,虽在千里之外,问之皆能言。

乃至人中心萌一意,已能知之。

坐客方弈棋,试数白黑棋握手中,问其数,莫不符合。

更漫取一把棋,不数而问之,是亦不能知数。

盖人心所知者,彼则知之;心所无,则莫能知。

如季咸之见壶子,大耳三藏观忠国师也。

又问以巾箧中物,皆能悉数。

时伯氏有《金刚经》百册,盛一大箧中,指以问之:“其中何物?”则曰:“空箧也。

”伯氏乃发以示之,曰:“此有百册佛经,安得曰空箧?”鬼良久又曰:“空箧耳,安得欺我!”此所谓文字相空,因真心以显非相,宜其鬼神所不能窥也。

神仙之说,传闻固多,余之目睹二事。

供奉官陈允任衢州监酒务日,允已老,发秃齿脱。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梦溪笔谈》二则翻译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梦溪笔谈》二则翻译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梦溪笔谈》二则翻译苏教版
《梦溪笔谈二则》翻译
《以虫治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域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突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 狗蝎 \' ,嘴上长有钳,不计其数,遍地都是;它们碰上子方虫,就用
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格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景所以而获
得大丰产。

这类虫过去以前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 傍不愿 \' 。

《梵天寺木塔》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筑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
它晃动。

工匠师傅说:\' 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边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设
在塔上,可是木塔还像当初同样晃动。

没有方法时,匠师就奥密地派他的老婆去见喻皓的妻
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探询木塔晃动的原由。

喻皓笑着说:\' 这很简单啊,只需逐
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 工匠师傅依照他的话( 去办 ) ,塔身就稳固了。

由于钉牢了木板,上下更为密切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相互连结就像只箱子,
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周围板壁相互支撑,( 塔 ) 自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钦佩喻皓的高妙。

1。

梦溪笔谈原文及注释

梦溪笔谈原文及注释

梦溪笔谈原文及注释梦溪笔谈原文及注释内容简介: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原文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翻译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都隐蔽在土里;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出处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

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作者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进士。

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

熙宁五年(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

熙宁八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

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

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

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原创版)
目录
1.梦溪笔谈简介
2.梦溪笔谈的翻译
3.梦溪笔谈原文
正文
【1.梦溪笔谈简介】
《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传世之作,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笔记体著作。

全书共分 30 卷,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研究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梦溪笔谈的翻译】
由于《梦溪笔谈》的内容丰富且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因此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英文版《梦溪笔谈》的译名为"Dream 溪 Talk",法文版译名为"Mengxi Bitang"。

这些翻译都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和意境,以便让世界各地的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这部著作。

【3.梦溪笔谈原文】
《梦溪笔谈》的原文为文言文,其中一些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以下是其中的一段原文:
“世人谓鹊噪吉,鸦鸣凶。

鹊之言吉,以其常先见人;鸦之言凶,以其恒后见人也。

鹊鸣于前,人则忻然;鸦鸣于后,人则慴然。

忻然者,喜也;慴然者,畏也。

喜则吉,畏则凶。

此世俗之论,固非理性之谈。


这段原文描述了人们对鹊和鸦的不同态度,以及鹊噪吉、鸦鸣凶的世
俗观念。

同时,沈括通过对鹊和鸦的观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这种观念并非理性之谈。

总之,《梦溪笔谈》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典古文』《梦溪笔谈》全文翻译目录

『经典古文』《梦溪笔谈》全文翻译目录

『经典古文』《梦溪笔谈》全文翻译目录《梦溪笔谈》全文翻译目录:
1.卷一故事一9.卷八象数二17.卷十六艺文三25.卷二十四杂志一
2.卷二故事二10.卷九人事一18.卷十七书画26.卷二十五杂志二
3.卷三辨证一11.卷十人事二19.卷十八技艺27.卷二十六药议
4.卷四辨证二12.卷十一官政一20.卷十九器用28.卷二十六补笔谈卷一
5.卷五乐律一13.卷十二官政二21.卷二十神奇29.卷二十六补笔谈卷二
6.六卷六乐律二14.卷十三权智22.卷二十一异事
(异疾附)
30.卷二十六补笔
谈卷三
7.卷七象数一15.卷十四艺文一23.卷二十二谬误
(谲诈附)
31.卷二十六续笔

8.卷七极星测量16.卷十五艺文二24.卷二十三讥谑。

关于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

关于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

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关于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

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

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已有多种外语译本。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梦溪笔谈三则及译文,需要的同学们可以看看!关于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李士衡不重财物【原文】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

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

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缣帛藉船底,然后实以己物,以避漏湿。

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

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

副使仓惶,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便不暇拣择。

约投及半,风息船定。

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注释】①李士衡(959—1032):字天均,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人。

官至尚书左丞。

②币:丝织品礼物。

遗(wèi):赠送。

③藉:垫。

【译文】李士衡为馆职时,出使高丽,一武人为副使。

高丽赠送给他们的礼品和其他物品,士衡都不在意,一切都让副使去管。

当时船底不严密,有些渗水,做副使的人就把高丽送给士衡的丝织品垫在船底,然后把自己所得的礼品放在上面,以防备被渗水打湿。

到了海上,遇到大风,船将要倾覆。

驾船的人大为恐慌,请求把船上所载的物品全部弃掉,不然船太重,必难免沉船一死。

副使仓皇不知所措,即取船中的财物投进海里,也来不及挑选。

约投了一半,风停了,船又稳定下来。

随即点检所投,发现都是副使的物品,士衡所得礼物在船底,一无所失。

贡举人群见不成班【原文】旧制,天下贡举人到阙,悉皆入对,数不下三千人,谓之“群见”。

远方士皆未知朝廷仪范,班列纷错,有司不能绳勒,见之日先设禁围于著位之前,举人皆拜于禁围之外。

盖欲限其前列也,至有更相抱持,以望黼座者。

有司患之,近岁遂止令解头入见,然尚不减数百人。

嘉祐中,予忝在解头,别为一班,最在前列,目见班中唯从前一两行稍应拜起之节,自余亦终不成班缀而罢。

每为閤门之累,常言殿庭中班列不可整齐者唯有三色,谓举人、蕃人、骆驼。

梦溪笔谈·杂志二原文注释及翻译

梦溪笔谈·杂志二原文注释及翻译

梦溪笔谈·杂志二原文注释及翻译海潮【原文】卢肇①论海潮,以谓日出没所激而成,此极无理。

若因日出没,当每日有常,安得复有早晚?予尝考其行节,每至月正临子、午②则潮生,候之万万无差。

(此以海上候之,得潮生之时,去海远即须据地理增添时刻。

)月正午而生者为潮,则正子而生者为汐;正子而生者为潮,则正午而生者为汐。

【注释】①卢肇:宜春(今属江西)人。

唐会昌三年(843)状元,官至弘文馆学士。

曾作《海潮赋》,序谓“日激水而潮生,月离日而潮大”。

②月正临子、午:指月亮正处在“上中天”和“下中天”的位置上。

古人称正午时分(午时中点)太阳所处的位置叫“上中天”,午夜时分(子时中点)太阳所处的位置叫“下中天”。

由于月亮每天东移,它与太阳通过“上中天”和“下中天”的时间就不一致。

这也影响到海潮发生的时间,使海潮的高潮每天延后约50分钟。

【译文】卢肇论海潮,以为海潮是由日出和日落的激荡而造成的,这说法极无道理。

如果是因为日出和日落,那么海潮的生成和退落应该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又怎么会有早有晚呢?我曾经考察海潮生成的时间规律,每到月亮正处在“下中天”和“上中天”的位置时它就会生成,这种观测结果万万无差错。

(这是从海上观察所得到的潮生时刻,如果离海较远,就须根据具体的地理位置增加时刻。

)如果以月亮正当“上中天”所生成的叫做潮,那么它正当“下中天”所生成的就是汐;如果以月亮正当“下中天”所生成的叫做潮,那么它正当“上中天”所生成的就是汐。

十二气历【原文】历法见于经者,唯《尧典》言“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置闰之法,以尧时始有,太古以前又未知如何。

置闰之法,先圣王所遗,固不当议,然事固有古人所未至而俟后世者。

如岁差①之类,方出于近世,此固无古今之嫌也。

凡日一出没,谓之一日;月一亏盈,谓之一月。

以日月纪天虽定名,然月行二十九日有奇复与日会,岁十二会而尚有余日;积三十二月复余一会,气与朔渐相远,中气②不在本月,名实相乖;加一月谓之闰,闰生于不得已,犹构舍之用橝楔③也。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是中国唐代文学家沈约的一部文集,涵盖了诗文、文论、笔记等内容,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理论方面的重要
著作之一。

这部书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关于翻译,《梦溪笔谈》一书早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其中最
著名的英文翻译是由洪骞和Norman J. Girardot合作完成的《Dream Pool Essays》。

这本英文翻译在西方学术界有着很高的地位,为西方读者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思想和观点。

至于原文,沈约的《梦溪笔谈》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充满了古
代文人的风采和智慧。

原文中包含了丰富的诗文、文论和笔记,展
现了沈约的博学多才和对文学艺术的深刻理解。

这部作品不仅在当
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文学批评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梦溪笔谈》二则沈括
以虫治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
..秋田之害
..。

界:地域,范围。

方:正当,正在。

为:成为。

之:结构助词,的。

害:危害。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
..有钳,千万蔽.地;其:它的。

喙:虫子的嘴。

钳:长在昆虫嘴上的钳状物。

蔽地:遍地。

蔽:遮盖。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则:就。

以:用。

悉:全,都。

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
..大穰。

旬日:十天。

皆尽:子方虫全部被消灭。

岁:年成。

以:因。

大穰:庄稼大丰收。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获得大丰收。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
..“傍不肯”。

其:这样,这种。

旧:过去,先前。

之:语气词,无义。

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

谓:称,叫。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据:统治。

于:在。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
方.二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方:才。

级:层。

之:正在建造的木塔。

患:嫌,担心。

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云:说。

布:铺排。

故如此:所以这样。

故:所以。

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乃以
..瓦布之,而.动如初.。

乃:于是。

以:用。

而:但是。

初:从前,当初。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无可奈何,密使其
...妻见喻皓之.妻,无可奈何:没有办法。

密:暗中,秘密地。

使:派。

其:他的,指匠师的。

之:结构助词,的。

没有办法时,匠师九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
贻以
..。

..金钗,问塔动之因
贻:赠给。

以:用,把。

之:结构助词,的。

因:原因。

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皓笑曰:“此易耳
...,但.逐层布板讫.,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

易:容易。

耳:语气词,不译。

但:只。

讫:终了,完毕。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
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
...,塔遂.定。

实:使坚实。

钉之:钉木板。

钉:用钉子钉。

之:木板。

如:遵照。

其:喻皓的。

言:上面喻皓讲的一番话。

遂:于是,就。

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工匠师傅按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
...胠箧,盖:因为。

弥束:紧密相束。

六幕:上下左右前后六面。

相:互相。

联:连接。

如:像。

胠箧:箱子。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
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精练。

履:走,踩踏。

其:那。

持:支撑。

....。

人皆伏其
自:自然,当然。

伏:通“服”,佩服。

其:喻皓。

精练:精熟。

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