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华夏传统审美趣尚
中国传统美学中艺术与自然,现实生活的关系

中国传统美学中艺术与自然,现实生活的关系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与自然、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视为艺术的根源和灵感的来源,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自然界的美来创作艺术作品。
中国的山水画、花鸟画等作品常常以自然景色和生物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入的洞察力来表现自然中的美。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也得到了重视。
中国的传统艺术注重表达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和精神。
艺术家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将自己对社会、个人、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理解融入到艺术作品中。
因此,中国传统艺术往往不仅追求形式上的美感,更强调作品所承载的情感和性格。
此外,中国传统美学中还强调艺术与自然、现实生活的和谐统一。
艺术作品应该反映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呈现出宇宙万物相互照应、融合共生的状态。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中,将美与善、功德联系在一起,认为艺术应该具备一定的道德品质,通过艺术作品传达美好的价值观,启迪人们的思考和行为。
总之,中国传统美学中艺术与自然、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自然和现实生活是艺术的灵魂和创作的基石,艺术作品则是对自然和现实生活的表达和赞美。
中国古代如何言说自然美-最新资料

中国古代如何言说自然美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注意到自然美的民族之一,这与中华民族始祖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农业生产的民族之一有必然的联系。
不仅如此,中华民族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还陆续形成自己的关于自然的审美理论。
这些理论均是由某些文化人提出并且用文字形态表述出来,进而逐渐地为更多的人所理解,所接受,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精神财富。
本文试图从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挑出若干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并略作梳理。
其中有些看法与时下的公认的观点并不一样,提出来,一是就教于方家,二是另存一说。
一、《诗经》的自然美学观《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个诗歌集,这部诗集广泛地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有普通百姓的生活,也有王公贵族的生活,其中有一些涉及当时的政治大事,但绝大多数只是描绘当时的社会百态、风俗人情,其中最为精彩的是描写年轻人的爱情。
《诗经》专门写自然的诗没有,但是,至少有总数超过一半的诗描绘了自然。
按诗歌的表现手法来说,它的作用有三:一、说明故事发生的自然背景;二、烘托诗中人物的情感,三、比喻诗中所说的人物、事理。
如果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有关自然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美的喜爱。
我们试择两首诗来略作分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诗经》的第一首诗《关雎》中的头两句。
《关雎》是青年的恋歌,描写一位美丽的女子在河边采野菜,被一位男子看见了,心生爱慕。
全诗是以男子的角度来写的。
首先是鸠鸟的叫声,清脆动听,顺着叫声寻过去,那是河中的一片沙洲。
可以想见,那是多么美丽的风景!由探寻鸠鸟的叫声,目光在河畔扫描,发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身姿态窈窕,在河边采野菜,这位青年顿时她的美迷住了。
这两句诗的主旨是写姑娘的美,这鸠鸟、河洲,只是故事发生的地点,但是,如果不是鸠鸟声音美妙动听,男子会被吸引吗?搜寻鸠鸟时,眼光落在河中的沙洲上,鸠鸟不会露身在沙洲上,它肯定藏在沙洲上芦苇中。
正是因为藏身在芦苇之中,才需要寻找。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这沙洲藏鸣鸠的景象不也是挺迷人的吗?鸠鸟在鸣叫,这是一只雄鸟向着雌鸟的求情。
中国古代审美自然观

中国古代审美自然观
中国古代的审美自然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人合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相互关联、彼此渗透的,宇宙中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这种思想被称为“天人合一”。
2.“道法自然”: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代表的就是自然的规律,而“法”则是人与自然互动的方式和原则。
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只有遵从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的变化,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和谐。
3.“雅俗共赏”:在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中,有“雅”和“俗”之分,雅指的是高雅、文雅,俗则是通俗、民间的。
但是,中国古代人们不仅欣赏高雅的艺术,同样也欣赏俗世的艺术作品,这种欣赏方式被称为“雅俗共赏”,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审美情趣。
4.“山水田园”: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山水田园”是一种重要的审美主题,这种审美观念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的是自然中的平和、静谧或奇妙的美感。
总之,中国古代审美自然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追求自然之美,遵循自然规律,把“天人合一”作为价值标准,成为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传统。
中国自然景观的审美观念

中国自然景观的审美观念
中国自然景观的审美观念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即所谓的“天人合一”。
这种审美观念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尊重,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保护。
在中国,自然景观的审美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外在的美学特征,更在于其所蕴含的内在意义和哲学思想。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然景观常常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如山、水、竹、梅等元素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寓意和象征意义。
此外,中国的自然景观审美也强调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
例如,在园林设计中,设计师会根据地势、气候等自然条件来安排景观布局,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尊重自然。
同时,在欣赏自然景观时,人们也会注重观察和研究其自然规律和生态特征,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总之,中国自然景观的审美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特征,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以及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保护。
这种审美观念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也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自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意象

自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意象作者:吴珍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0年第6期吴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法律与政治系,合肥 230022)摘要:自然作为自在已然的存在,其本身具有物的价值,同时也具有情感意志,尤其在中国传统文化观照下,自然不断被赋予道德意识、情感意识、生命意识,自然具有了独立的人格主题,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中,自然的审美意境才是审美的至境。
关键词:自然;审美意象;生命意识;意境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0)12-0216-02“自然”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核心范畴,对自然的审美观照的产生过程也是中国美学迥乎西方美学的一个不同之处,深层次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诗性智慧的思维方式。
在中国美学史中,“自然”一方面是独立自在的本性存在,另一个方面,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自然”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感性、情感、意志的生命意识的存在,且时时刻刻与审美主体情感相通、志趣相投;艺术创作之中则更是把自然的时空构造而产生的意境之美当作自然审美的最高追求。
一、自然:自在已然的存在从中国语言文字的发展历史来看,自从有文字可考开始,“自然”作为与人类共存共生的宇宙本体的存在,而与西方或现代理解的那个被审视、被改造、被观察的,与人类相对而在的异己的客体对象的“自然事物的集体”的概念是完全不一样,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诗性思维。
作为词语的“自然”最早见于道家经典《老子》中,并作为一个核心意象贯穿与道家文化的始终。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是老子哲学的本源,然而“道法自然”,由此可见,“自然”则是“道”之“道”,是“道”的主体、核心,是老子哲学观的核心。
中国山水文化与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的形成

中国山水文化与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的形成提要追求自然、崇尚自然,这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种普遍的民族审美趣尚。
而在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趣味的形成过程中,山水作为一种自然对象,不但充当了从老庄哲学上的自然之道向艺术审美上的自然之美转化的中介,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自然观”的影响下,启发、促成了自然美审美理论丰富内涵的展开和发展。
关键词山水自然审美趣味崇尚自然、追求自然,是我国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趣味。
然而,我们民族审美趣味所崇尚的“自然”,其含义是非常丰富的。
概而言之,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艺术创作要有感而发,而不要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二是创作过程中追求自然感兴、“直致所得”,而不要苦吟雕润;三是美学型态上偏嗜自然清真乃至自然平淡,反对堆金积玉、一味求奇。
而且,这种追求、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的形成,其原因也是非常复杂的。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思想深入影响到艺术中的结果,是民族心理在艺术审美中的反映,也是艺术传统、特别是以陶渊明、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在文坛上取得高度成就、山水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这一艺术实践的结晶。
通过对自然美的内涵及其成因的考察,我们发现,除了讲求有感而发这方面的内涵以外,自然美的其它所有内容都与山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宋人龚相有一首题名为《学诗诗》的论诗诗,其中有二句云:“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依自然”,前一句是批评人工雕琢补衲的,而后一句则直接以高山流水来形象地展示自然美的内涵。
崇尚自然与自然中的山山水水确实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一、自然之道通过山水进入美学自然美的崇尚与追求,应该追溯到先秦道家身上。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把其哲学的最高范畴“道”解释为“自然”。
庄子更是进一步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知北游》)“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对于这种自然无为的境界,庄子还在《齐物论》中对“天籁”进行了颇为形象的描述,指出它“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否定了任何人力的推动,充分肯定了它的自生、自发、自然。
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美学

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美学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美的崇敬和追求,在其中的山水与自然美学更是被尊崇为至高境界。
山水之美,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的体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凝聚。
本文将通过对山水与自然美的探讨,展现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美学。
一、山水与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被视为自然界最为优美的景观之一。
山水既是一种自然景观,同时也是一种审美对象,人们通过欣赏、描绘山水,寄托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美好期望。
山水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象征,代表着高尚的人格和思想境界。
二、山水与自然美学自然美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美和自然景观美的学科,而山水美则是自然美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自然美学强调“自然”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山水美源于人们对大自然万物的独特感悟和审美体验,追求着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三、山水与心灵美山水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对人们心灵美的追求。
人们在欣赏山水时,不仅仅是关注其外在的美景,更是通过山水的印象,去感受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山水作为一种符号,能够触动人们内心的柔软,激发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山水与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道家思想对山水及自然美的理解给予了深刻的影响。
道家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道家思想中,山水被视为自然界的精华所在,是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依托。
五、山水与文化传承山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美,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不仅被用来表达审美情感,同时也被运用到绘画、摄影、诗词等各个艺术形式中,成为文化传统与创新的融合点。
通过对山水的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
总结: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美学是一种统一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态度,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体现。
山水作为一种表达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符号,承载了人们对自然和人文的美好向往。
通过对山水美的传承与发扬,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使现代人们更好地领悟和感受自然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的多重意蕴

连续体,是统一的,所以人才能领悟自然宇宙之洪规
涵盖了对人本身的认识,对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
(
“一画之法,乃自我立”
),才能掌握“一画”“从
,使画
的认识。这种认识可以用
“天人合一”
命题来表述。而
于心”、“万物著”。石涛“一画说”的理论基础无非就
“天人合一”
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即是说,
也被视为自然,即人的艺术行为活动、人的实践,也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文人山水画艺术关于自然的多重理解,体现的正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天人合一”观念。后现代思潮中某些派别的思想是与“天人合一”观相通相应的;这提醒我们,在思考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时,不能贸然割断和抛弃传统。
自然是文化之母。按理说,每一种文化,都应与自
,对于倪赞来
艺术的代名词。在文人画理论看来,画写山水是使人
说,是“写胸中逸气”
,现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说得更
(自然)与无限的自然世界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的理
明白:
“山水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显然,中
輥輰訛
想途径。在精神自由情感蕴藉的状态下,借助淋漓畅
国文人画家们不单把山水视为自然,且把作为主体的
(南北朝·王
风物。要真实地状写自然,所以就有“李思训写海外
微:叙画》⑧是故,他们要借助丹青水墨,表达对自然
《
)
山,董源写江南山,米元晖写南徐山,李唐写中州山,
的爱!
马远、
夏圭写钱塘山,赵吴兴写苕山,黄子久写海虞
二、
第二重自然:人或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山……”各有各的擅长;石涛则告诫说,凡写四时之
③
“
景,风味不同,阴晴各异,审时度候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