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诗情境中感受美

从古诗情境中感受美
从古诗情境中感受美

从古诗情境中感受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编入的古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感情,千百年来广为传颂。诗中的语言美画面美与意境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感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现就初中古诗的教学谈谈我的体会。

一、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抒情,诗人则用语言达意。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融诗情画意于一体,这就是古诗动人之处。盛唐王维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他的名作《送元二使安西》就营造了这样一个典型环境:朗润的清晨,优雅的旅舍,轻柔的杨柳,斜飞的雨,沾湿的轻尘,诗人将平常的眼前景物集结在一起,使人如在画中,可谓景也依依,人也依依,情也依依,离愁别绪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寄寓于这如画的春景之中了。

古诗的语言凝练而传神。假如学生只通过语言的接触来学习古诗,那么对古诗的画面理解就会非常笼统、含糊。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凭借语言设法将“诗”与“画”结合起来,直观地再现古诗的画意,鼓励学生驰骋想象,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让学生一边读诗,一边想象作画。与此同时,我还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作画、学生自画、师生共画等,来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比如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江南春》、《惠崇》都写到了春景,但所选春景又各有千秋。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诗人融情于景、景随情生的创作意图,我分别采用了上述三种作画的形式来配合教学。

苏轼的《惠崇》是一首题画诗。我先引导学生把握诗意,然后鼓励他们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情、诗境。如“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既富有自然的情趣,又蕴含了生活的哲理。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鸭先知”的寓意,我让学生自由讨论:有的说,我们要有探索精神;有的说,实践出真知;有的说,只有自己亲手试试才会成为先知者。于是我趁机让学生自由作画:有的将竹林、桃花、流水、小鸭进行了艺术的组合;有的还画上了初升的太阳,着上了朦胧的色彩;有的描绘了一群戏水的鸭,有的鸭子还眯着双眼,似乎在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自然与人和谐地融为一体,学生越画兴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也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二、析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

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以言志,情感是诗的生命、诗的灵魂。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着重引导

读古诗词心得体会

读古诗词心得体会 王小江 古诗,以她那丰富的内容,深远的意境,优美的韵律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但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往往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介绍讲解,强调字词,逐句解释。学生埋头笔记,学会的标准就以会背、会解释来衡量。学生究竟从诗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无从谈起;究竟得到多少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无从落实。其实,古诗的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让古诗教学也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从整体入手,启发学生思维有些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一般从字词着手,逐词逐句理解,往往把一首完整的古诗弄得支离破碎,也使学生学习失去了新鲜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探索性。我认为只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从全篇着手,从整体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例如,教学《惠崇春江晚景》这一首诗时,教师精心设计了这一问题:你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古诗,兴趣倍增。他们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相互讨论等办法寻求答案,各抒已见,教师再适当加以点拨,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选入小学教材的好多古诗,大多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如《小儿垂钓》、《蝉》等,在教学这些古诗时,不妨让学生自己来表演诗中的人物动作,使学生在开开心心演小品的过程中,体会诗中所描写的内容,增加对诗意的理解。再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山行》等诗时,教师也可以运用简笔画来辅助教学。教师画上一座高高的白帝城,学生添上朵朵彩云;教师画上一条长江,请学生加上一叶小舟,再画上重重高山;或是请学生动动脑,画出其中一句的画面。在作画过程中,学生在逐步加深对字词、诗句的理解,同时因为动脑又动手,兴趣浓,积极性高。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多种媒体都可以参与到古诗教学中来。学生可以从屏幕上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也可以在音响中感受"处处闻啼鸟"。不管用什么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古诗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 三、抓住朗读环节,让学生品味诗意经常听学生读古诗如小和尚念经,咿咿呀呀,拿腔拖调。其实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它和仄压韵,本身的节奏、音律就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通过正确朗读,更能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表达的意境。在古诗的朗读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古诗朗读的基本技巧,如停顿、重音、语速等,同时明确相对应的符号,如停顿" / ",重音用" ·",延长用"---"等。在古诗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古诗不断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动手动口,给古诗加上各种朗读符号,自己练读,再同学间互读,接着全班试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领略诗的音乐美,并发挥想象,感受诗的意境。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练习朗读,不光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还能加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不是俗语有云:"熟读

在古诗词教学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李焕香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生活中不乏美,古诗中更是充盈着美。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经过时间长河淘洗之后的耀眼真金,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中的美呢?一.从直观的形象中感受画面美中国古代诗歌讲究以画法入诗,将语言中包含的意象借助画面直观地表现出来。唐代的王维等人就在以画法入诗的写法上颇具成就。读诗就像看画,如崔颢的《黄鹤楼》开篇呈现于眼前的是鹤去楼空,惟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飘忽不定。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独伫楼台、翘首苍天,凭栏凝思的身影。诗人抒发渺茫之感后,马上收住,而变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画面,于是思乡之情和身世之慨由感而生,很自然将满腹乡愁寄托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画境之中。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一词中“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溪头卧剥莲蓬”就画面的经营构造来说,显得极为匀称和谐,清新自然。作者将一条覆满荷叶、莲蓬的清溪纵贯画面中心。这一点颇似西洋画法中的焦点透视。其他景物都由这“溪上、溪东、溪头”铺展开去,那低小的茅屋、如茵的青草、旺盛...... 古典诗词对于中国读书人来说,是一道不可缺少的“精神佳肴”。但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让我感觉到,孩子们对古典诗词是既爱又怕。既爱她的美好清晰、朗朗上口、易读易记,又怕她在语文试卷中以变幻莫测的题型出现,让自己痛失考分。本着让学生对古典诗词既保持浓厚兴趣,又不至于因考试题而对它生厌的目的,我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先让学生广泛

诵读古典诗词,并初步了解古典诗词作品的写作背景,初步感知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情感,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古典诗词加以再创造,形成新的作品。再将新作与原诗词进行比照,在比照中更深切地感悟古诗词的精髓与魅力。这样的教学实践能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无穷的魅力。一、广泛诵读,捕捉丰富意象我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十分丰富,而且有些意象已具备约定俗成的思想内涵。比如“落花”,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叹年华易逝,美丽繁华不再。从诗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中可以看出作者痛失国家,感叹繁华不再有的无可奈何之情。又比如“杜鹃”,在古典诗词中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用以表达思念之情、归家之念。“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为了让当代学生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养料,弘扬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怀,培养高尚品格,使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继续发扬光大,我认为作为中学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古诗词的教学。 一、多读诗词,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的习惯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多读古诗词能够让学生扩大知识面,通过读、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修养,学生边读边背,能够提高自身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性的阅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一般的诗词可以听读、略读、泛读,而对于古诗词中的经典名篇要进行精读,然后进行背诵,进而理解诗词的深远意境。不少古诗词以其丰厚的情感和精邃的哲理启迪后人、流传千古,不

音韵美

二、结合实例谈谈修辞的音韵美的类型。 答:节奏是节律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修辞中,我们知道,其节奏在语音链上的呈现形式,即音韵,有七种:即音顿律、平仄律、声韵律、长短律、快慢律、重轻律和扬抑律。 音顿律,就是由相等音节或相等音步有规律交替出现的节奏,形成语音链上等音长序列和音空。音顿律表现最明显的是诗歌,特别是等言体诗歌。如杜甫的《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音步由音节组成,汉语语音链上两个字一顿、两个字一顿的双音节音步是汉语音顿律节奏的主要倾向。语流中的音步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 平仄律,即以音高成素为主形成平声与仄声有规律的相互交替或上下句语段平仄相对出现,就形成语音链上的平仄节奏。自唐起,就开始采用四声二元对立的平仄律,把平声和上、去、入分为平仄两类,构成了实际上的平声字和非平声字的对立。 声韵律,即由音素的音色异同对立统一呈周期性组合,如同音节与异音节,同声母与异声母,或者同韵母与异韵母相间,就形成了同音色与异音色的有规律交替出现构成的声韵律节奏。 下面从音步节奏层和语段两个层面的声韵律,重点介绍汉语的双声、叠韵、叠音、押韵以及回文、顶针、对偶、排比、反复等辞格的运用,这些都可以形成语音链上音色异同相间、回环往复的声韵美。 音步节奏层的声韵律主要体现于双声、叠韵、叠音音步词。包括单纯词、合成词和词组等。汉语中无论是双声还是叠韵,都是双音节音步词中由音色的对立统一形成的声韵律节奏周期。双声词的声韵律音步节奏是:同声母+异韵母+同声母+异韵母。叠韵词的声韵律音步节奏是:异声母+同韵母+异声母+同韵母。而叠音是在一个音步中,由相同声母和相同韵母往复交替出现而形成的声韵律音步节奏。叠音词的声韵律音步节奏是:同声母+同韵母+同声母+同韵母。双声、叠韵、叠音都是乐音段,之所以好听,是因为音步中存在着声韵律节奏的同时,也伴随着音顿律,构成了音步中的复合节奏乐音段。我们汉民族自古便青睐用双声叠韵、叠音来建构语言的音乐感。《诗经》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如“流丽”、“蟋蟀”、“踟蹰”、“玄黄”等。叠韵有“崔嵬”、“仓庚”、“绸缪”等。 音步节奏层的声韵律有连绵词和非连绵词之别。连绵词是古人追求语音美而创造的一种单纯词。非连绵词是人们在语言实践中,由两个单音节组合产生的双声、叠韵、叠音的合成词。如“残年”、“读书”、“美满”、“星星”。因为它们和连绵词一样具有声韵律、音顿律音步节奏,所以,听起来也有一种乐音的效果。 在双音节词中,双声叠韵的分布相当广泛,其中以形容词和副词为最。如白居易《浩歌行》: 鬓发苍浪 ..牙齿疏,不觉身年四十七。 名词也有双声叠韵的。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叔湘》: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 还有一部分动词是双声叠韵的。如韩愈的《榴花》: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 ..青苔落绛英。 感叹词连用也能形成双声叠韵。如,《书·五子之歌》的: 呜呼 ..曷归! 叠音词在名词和动词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出现。如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 ..半江红。 而叠音词在象声、拟态词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如白居易《冬夜》:

诗词韵律表

平水韵部 上平一东 东同铜桐筒童僮瞳中衷忠虫终戎崇嵩弓躬宫融雄熊穹穷冯风枫丰充隆空公功工攻蒙笼聋珑洪红鸿虹丛翁聪通蓬烘潼胧砻峒螽梦讧冻忡酆恫总侗窿懵庞种盅芎倥艨绒葱匆骢 上平二冬 冬农宗钟龙舂松冲容蓉庸封胸雍浓重从逢缝踪茸峰锋烽蛩慵恭供淙侬松凶墉镛佣溶邛共憧喁邕壅纵龚枞脓淞匈汹禺蚣榕彤 上平三江

江扛窗邦缸降双庞逄腔撞幢桩淙豇 上平四支 支枝移为垂吹陂碑奇宜仪皮儿离施知驰池规危夷师姿迟眉悲之芝时诗棋旗辞词期祠基疑姬丝司葵医帷思滋持随痴维卮麋螭麾墀弥慈遗肌脂雌披嬉尸狸炊篱兹差疲茨卑亏蕤陲骑曦歧岐谁斯私窥熙欺疵赀笞羁彝颐资糜饥衰锥姨楣夔涯伊蓍追 上平四支 缁箕椎罴篪萎匙脾坻嶷治骊尸綦怡尼漪累牺饴而鸱推縻璃祁绥逵羲羸肢骐訾狮奇嗤咨堕其睢漓蠡噫馗辎胝鳍蛇陴淇淄丽筛厮氏痍貔比僖贻祺嘻鹂瓷琦嵋怩熹孜台蚩罹魑丕琪耆衰惟剂提禧居栀戏畸椅磁痿离佳虽仔寅委崎隋逶倭黎犁郦 上平五微 微薇晖徽挥韦围帏违霏菲妃绯飞非扉肥腓威畿机几讥矶稀希衣依沂巍归诽痱欷葳颀圻

上平六鱼 鱼渔初书舒居裾车渠余予誉舆胥狙锄疏蔬梳虚嘘徐猪闾庐驴诸除储如墟与畲疽苴于茹蛆且沮祛蜍榈淤好雎纾躇趄滁屠据匹咀衙涂虑 上平七虞 梧吴租卢鲈苏酥乌枯都铺禺诬竽吁瞿劬需俞逾觎揄萸臾渝岖镂娄夫孚桴俘迂姝拘摹糊鸪沽呱蛄驽逋舻垆徂孥泸栌嚅蚨诹扶母毋芙喁颅轳句邾洙麸机膜瓠恶芋呕驺喻枸侏龉葫懦帑拊 上平八齐 齐蛴脐黎犁梨黧妻萋凄堤低氐诋题提荑缔折篦鸡稽兮奚嵇蹊倪霓西栖犀嘶撕梯鼙批挤迷泥溪圭闺睽奎携畦骊鹂儿 上平九佳

佳街鞋牌柴钗差涯阶偕谐骸排乖怀淮豺侪埋霾斋娲蜗娃哇皆喈揩蛙楷槐俳 上平十灰 灰恢魁隈回徊枚梅媒煤瑰雷催摧堆陪杯醅嵬推开哀埃台苔该才材财裁来莱栽哉灾猜胎孩虺崔裴培坏垓陔徕皑傀崃诙煨桅唉颏能茴酶偎隗咳 上平十一真 真因茵辛新薪晨辰臣人仁神亲申伸绅身宾滨邻鳞麟珍尘陈春津秦频苹颦银垠筠巾民珉缗贫淳醇纯唇伦纶轮沦匀旬巡驯钧均臻榛姻寅彬鹑皴遵循振甄岷谆椿询恂峋 莘堙屯呻粼磷辚濒闽豳逡填狺泯洵溱夤荀竣娠纫鄞抡畛嶙斌氤 上平十二文 文闻纹云氛分纷芬焚坟群裙君军勤斤筋勋薰曛熏荤耘芸汾氲员欣芹

让古诗教学充满灵秀之美

让古诗教学充满灵秀之美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语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然而,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义、韵味很难通过语言描述,仅靠传统教学媒体几张图片和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领会诗歌的美。计算辅助教学的出现为古诗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课件以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创设古诗的意境,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弥补了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和乏味,让古诗教学充满灵秀之美,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灵秀"起来。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美。 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 我们可以按诗歌的内容、主题来确定各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运用多媒体设计不同的界面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中国古文化的魅力。如《登鹳雀楼》一诗,以淡化的鹳雀楼为底图,诗句设置为黑色或深咖啡色的隶书字体,配以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豪放、旷达、磅礴的气势,对理解诗意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教学杜甫的《绝句》时,为体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好景致,则可以色彩明丽的春景图为背景,配以轻快活泼的琵琶乐,将学生带入生机勃勃的春境。值得一提的是,对不同的古诗,选用不同字体,能够有助于表现不同的意境美:如黑体的方正沉稳,隶书的凝重端庄,草书的狂放不羁,行楷的活泼灵动,魏碑的古朴淳厚......营造出或悠远绵长的意境(如《山行》、《枫桥夜泊》),或悲凉凄惨的情境(如《蚕妇》、《陶者》),或愤懑激昂的氛围(如《杂诗》、《示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古诗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二、动态演示,让学生欣赏美。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通。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于一身,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 如教学《咏柳》一诗时,伴着行云流水般的古筝乐曲,展现这样一幅美景:明媚的阳光下,高高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随着微风轻轻地舞动,好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柳图"。学生在这种愉悦的情景中身心舒畅、融情入景,自然体会到作者对柳树的喜爱、赞美之情,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意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柳枝"和"绿丝绦"的相似之处,可用多媒体设计这样一个片段:千万条柔韧的柳枝轻轻飘动着,渐渐幻化成碧绿的丝带,飞舞的绿丝带又渐渐还原成碧绿的柳枝......借助美的形象,使学生充分获得美的享受,这就是多媒体的魅力所在。 又如教学《鹅》这首充满童趣的古诗时,先用多媒体演示这样一段动画:蓝天白云之下,绿草如茵的池塘边走来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白鹅;它步态蹒跚地迈入清澈碧绿的池塘中,红色的脚掌不停地拨动着绿水,绿水映衬着它雪白的羽毛;游得高兴时,它伸长脖子,拍拍翅膀,仰天长鸣......这绚丽多彩、富有童趣和生活气息的画面,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三、拓展意境,让学生想象美。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唯恐学生不能理解诗意,于是反复解说,还让学生解释背诵诗意,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学生害怕、讨厌古诗,更不用说体味诗的美感了。多媒体教学帮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比如《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从字面

运用多媒体创设音乐欣赏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美、感受美

运用多媒体创设音乐欣赏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美、感受美 多媒体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展示与欣赏内容相关的图画、动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知识的真实有趣,内容的形象实用,激发了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有助于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马刀舞》是一首由管弦乐曲改编的手风琴独奏曲。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体验音乐之“动”带来的无穷乐趣,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根据欣赏曲的特点,我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多媒体播放乐曲作为背景音乐进行作品介绍,然后让学生充分聆听,感受乐曲的情绪,同时出示相应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乐曲,再通过表演来体验炽热的舞曲气氛,画面中还将乐曲相同与不同部分加以对比表现出来,引起学生的欣赏兴趣,激发学生欣赏的积极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欣赏《在钟表店里》时,为了加强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教师事先用多媒体播放片段,让学生先用动作模仿钟表有节奏地摆动。?多媒体播放让学生初听时出示欣赏要求:听了这段音乐你仿佛来到什么地方?好像听到了什么?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后以多媒体形式再听再问:你听到了哪几种钟声?乐曲分为几段?随机进行分段欣赏:多媒体展示第一部分主题欣赏后说明:描绘了钟表店里各种钟表的声音,同时也表现了钟表工人愉快劳动的情景。再展示第三部分主题再现,情绪更为热烈,多媒体播放时让学生根据音乐的描述又合作表演钟表走动,展现了钟表店里热闹的景象。 实践证明:教师运用多媒体去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欣赏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体验到了多媒体与音乐欣赏整合所带来的乐趣,感受到了音乐的美。

唐诗的音韵美

唐诗的音韵美 ——中国古典文学论文 中国向来有诗的国度之称,不仅因为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更是因为有才学的诗人辈出,文学派系林立,优秀作品繁多。不少诗歌作品,或音韵和谐、或气势磅礴、或意境幽美、或写物淋漓尽致、或达意感人肺腑,传唱至今。更重要的是诗歌在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一直占据非常特别和重要的地位。 一、诗歌的起源 中国的诗歌源于先秦,历经汉魏南北朝直至隋唐,诗歌开始步入盛世。中国传统诗歌的源头是先秦时期的乡野民歌,隶属于通俗文学。孔子择其精华删减成文,于是就有了《诗经》。先秦以后,出现了专门从事诗歌创作的文人,中国传统诗歌也由此迈入雅文学的行列。无论是?建安风骨?还是?汉魏乐府?,都将这一个雅字发挥得淋漓尽致。乃至后来的唐诗更是将中国传统诗歌推向雅文学的高峰。 二、诗歌的兴起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发展。乐府诗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在诗歌历史上有很大的文学价值。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进行创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三、盛唐诗风 如果把中国诗歌流变的历史,譬作九曲黄河,那么究其源始,犹如雪水消融,点点滴滴,接下来则如轻溪泻地,随意流转,灵动自如,终于在汉魏六朝间进入了一个汇湾,吸纳他源,积蓄能量,汗漫浩荡。直至隋唐则突然变化为飞瀑万卷,声势浩大,奔腾不息,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对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怎么估价都不算过分的。鲁迅答杨霁云函锐:?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甘而不必动手。?(《鲁迅书信集》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约300年中,流传下来的诗歌就将近5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的1600多年留下的诗篇多出2倍多。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以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歌成就最高,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令后世诗人豪士可望而不可及。这是中国诗歌的宝藏,也是中国诗歌的丰碑!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一首诗,一篇文,一席话,都是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声音符号,文字只不过是语音的书面形式而已。读者通过默读或朗读,受到感染和熏陶。优秀的诗词作品,读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韵味无穷,这是因为它具备了音韵之美。 我国的古典诗词,素有讲究音韵美的优良传统。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像《诗经》、《楚辞》这样内容丰富、韵律谐和的作品。《诗经》以四言为主,用韵形式多样而不杂乱;《楚辞》代表了战国后期南方诗歌的格式,已具有六、七言的句式了,并常带有“兮”字。先秦的诗歌中,韵字平仄分押的情况普遍存在,但平仄还没有构成诗句的固定格式。到了魏晋时代,诗人们从历代的诗歌创作中,发现了平仄交错构成音韵美的艺术手法,并吸收它来进行创作,推动着诗歌向格律化方向发展。到了唐代,近体诗的出现,把诗歌的音韵美推向了高峰。唐以后的宋词和元曲,也是唐代诗歌音韵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构成音韵的方法丰富多彩,押韵、平仄、句式、对偶、语调、回旋、重叠等,都可以增加语言的音韵美。本文将结合一些具体例子从韵律、声律、对仗、句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韵律。用韵是文学语言的重要表现手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是诗的国度,在诗词音韵美的创造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1]。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这种同韵部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构成了声音的回环之美,使作品声韵谐和,也方便记忆。 (一)诗的押韵 押韵是构成一首诗的主要因素,不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要求押韵,没有韵就不能成诗。 古体诗的用韵比较灵活,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双句用韵,一韵到底;句句用韵,一韵到底;转韵;通韵。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展现了上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并具有崇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在语言方面具有鲜明的音韵美。《诗经》用韵非常普遍而又灵活、协调。据粗略统计,在305篇诗中,只有《周颂》中的七篇祭祀诗没有用韵,其他则篇篇用韵。用韵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句未用韵、句中用韵、一章中一韵到底、逐句押韵、隔句押韵。如: 《秦风·蒹葭》第一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便是一韵到底的。 《魏风·硕鼠》第一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是逐句押韵。 近体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音韵美的最高成就,其韵律已经模式化了,也比较简明,值得注意的有四点:(1)偶句句末必须用韵,称为“韵脚”,奇句(除首句外)不用韵。(2)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3)必须一韵到底,不能转韵,不许出韵。(4)绝大多数都用平声韵(极少数用仄声韵)。 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常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首诗的首句入韵,押平声韵。这里的“苔”、“栽”、“来”押韵(押ai 韵),它们在相同位置上重复出现,从而造成一种和谐和回环的音韵之美,使作

关于古诗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关于古诗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古诗教学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关于古诗教学心得体会(1) 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一辈子都难以忘掉。 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习,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我们的老师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讲多了,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讲少了,我们的孩子们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古诗审美教学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反复吟诵,感受形象美。 通过反复吟诵来体会文章的美感。”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二、深入理解,体验情趣美。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古诗语言简洁所带来的一些特点,比如词序倒置、成分省略、语句浓缩、意思跳跃等,都构成了孩子们学古诗的障碍。先让孩子们理解重点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行诗、整句诗、整首诗的意思。解释时,只要将意思说通即可,不必按字的顺序来解释。通过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情趣美也就不难体会出来。 三、多方迁移,领悟意趣美。 我们在古诗教学中有时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我们何不让孩子们对内容做回味、做迁移呢? 1、将古诗改写成短文。 在孩子们领悟了古诗描绘的那种美的意境之后,让孩子们将古诗改写成短文。

【幼儿教育论文】让幼儿在大自然中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让幼儿在大自然中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正确把握方向,给予幼儿多方位、多元化的感知让他们去感受生活美和大自然美,激发他们的艺术情感,形成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强烈兴趣,现将我们如何实施美术教育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从感受美入手,让幼儿走出活动室走出园门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高幼儿美的意识,充分利用幼儿的第感官眼、耳、鼻、手让他们从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摆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美的对象,特别是大自然就可以实现这些要求,因此大自然是无处不美,无美不有,百花争艳,百鸟争鸣,小溪流水,高山怪石都能激发幼儿对美的意识,但从感觉美到意识美都要靠教师及时引导。例如:我们利用孩子饭后散步时他们常常被一群小蚂蚁吸引,这时我们抓住这一瞬间去引导幼儿观察蚂蚁排队、走路时抬食物。有趣的情境让幼儿感受对活动美和排列美,在这无形而兴奋感知活动中使幼儿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幼儿的美感意识。 二、在大自然中让幼儿感受丰富的色彩美,在小班时我们就教幼儿认识了十种颜色红、黄、蓝、绿、紫、橙等到中大班又教幼儿认识了色的深浅,但个别幼儿对色彩的理解,运用还是不够好,特别是女孩子常常偏爱红色,常为一朵美丽的小花兴奋,当你问她为什么喜欢这朵花时,她回答:“这花是红色很美丽”。为了让她们理解色彩的美,我们引导并深入细微的让他们观察,从中了解对一朵花之所以美要不仅有一种好看的颜色,它还有不同颜色的花蕊,还有绿色的花托和绿色叶子衬托,由

于这么多颜色的组合才使这朵花更美,缺一就会逊色不美,这样幼儿对一种颜色的感受扩大到多种颜色的感受,幼儿对色彩的感受就更深了,并在绘画中能大胆表现,同时也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三、在大自然中让幼儿感受物体的形态美,自然中的物体是千姿百态的美,幼儿从自然中去感受物体形态美是很容易接受,例如在春天我们带孩子到郊外去春游,让他们在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特征,去感受春的气息,让自然美去净化他们的心灵,不同的幼儿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会被草丛中的小昆虫吸引,有的会蹲下来仔细地观察池塘,水中的动物、小鱼、小虾,由于我们随机让他们去捞鱼虾,引导他们将捞到的鱼虾放在地面上观察它们的形态,再放入水中看它们的形态,经过孩子们仔细的观察,知道虾放地上有时会爬,有时会弓着背跳,有时会向后退,有时向前。放在水里开始很快地游,有时弓着背不动,两条长长的触须划动优美极了,从而使幼儿感受到了动物形态的美,同时也为绘画动物提供了素材,提高了幼儿对美的感受力。 四、借助自然帮助幼儿理解,欣赏艺术作品,提高幼儿美的感受力,因为艺术作品大多来源于自然,例如在画风景画时,幼儿对远近不同的山水美难于理解,我们教师光凭嘴说幼儿是不能理解的,于是我们带他们到滨江公园,引导观察江边山水风景,帮助他们理解远近的关系,通过观察引导,提高了幼儿绘画的技能及欣赏美的能力。 五、《纲要》在艺术教育要求中提到: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要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发挥主动性是关键,主动性来源于兴趣,幼儿对事物一旦有了兴趣,往往会集中注意仔细观察事物,所以我们在自然中让幼儿感知各种形态的美,因为美在自然中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我们要开拓幼儿视野,让幼

创设音乐情境,感受音乐之美

创设音乐情境,感受音乐之美 人民艺术家冼星海告诉我们:“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命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音乐的海洋里,我们能尽情地想象,最大限度地激发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广度。通过欣赏音乐,不仅能让我们有美的感受、发现美的存在,还能在享受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 在现在的音乐教学中,音乐知识的讲解比较枯燥,学生不容易理解,这就与欣赏音乐给我们提供的各种美好感受发生了冲突。在学生中,喜欢听音乐、唱歌的人数很多,但他们却往往都不喜欢上音乐课。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单纯以灌输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在音乐课中添加流行音乐的元素,使他们把喜欢流行音乐的兴趣转移到音乐课中。同时,音乐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要以学生对音乐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课堂导入,使学生在接触音乐的初始,就对音乐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加他们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提高他们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一、更新教学观念,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 传统的教学中,音乐课只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其目的只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一些理论知识,与学生喜欢的流行歌

曲截然不同。在这种枯燥的授课过程中,本来对音乐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逐渐失去了对音乐课的期待,上课过程中也变得极为被动,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想象力的开发。要提高音乐课的课堂质量,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教师就要把课堂变为学生的课堂,使学生正在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要以人为本,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欣赏课的难度较大,就初中学生的音乐水平来说,在欣赏音乐时从哪方面去思考,如何对乐曲进行分析、体会都比较难。那么如何在较难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我们可以采取用故事进行导入的方式进行讲述。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我先给学生讲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凄美的爱情故事把学生深深吸引住了,他们对课堂中要学习和欣赏的曲子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主动去学习和欣赏这首曲子,并将听到的故事情节与曲子结合起来分析,更能体会曲子的意境,从而提高了音乐欣赏的能力和兴趣。 二、运用学科整合,提高学生音乐文化品味 在音乐教学中,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教育教学途径,开拓学生的视野。在进行其他学科的教学时可以和音乐欣赏结合起来,让音乐与各个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

古诗的音韵美

古诗的音韵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我们都知道,古诗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文章,它在乐曲的韵律,节奏,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等方面都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因此,对于新学的一首古诗,一定要充分的朗读,读出诗韵,读出它的音乐感。 1.押韵 韵是古典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所谓韵,就是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凡是同韵部的字都可以押韵,也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都放在句尾,所以也叫“韵脚”,一首诗里都用一个韵部的韵脚,就叫“押韵”。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在朗读的时候对韵脚就要恰当的重读,非韵脚的音要读得轻一点而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音韵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所以说,古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应该铿锵有声,自然而然的读出音乐感,让人能够感觉到悦耳顺畅的音韵之美! 2.节奏 诗人在诗歌中抒发情怀不是平板的,而是波澜起伏的,这诉之于文字便成了诗歌的节奏。伟大的诗人郭沫若说:“大概先扬后抑的节奏,便沉静我们;先抑后扬的节奏,便鼓舞我们。”《论节奏》一文中指出:“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型,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要想读出诗的节奏感,就一定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 在五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三顿,二二一或二一二句式。“2-2-1”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2-1-2”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七言诗的诵读,通常是四顿读,一是“2-2-2-1”如:梅子|金黄|杏子|肥。二是“2-2-1-2”如:泉眼|无声|惜|细流。三是“4-3”如三万里河|东入海。四是“2-2-3”如月落|乌啼|霜满天。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后面的三个字往往构成一个较大的间歇,俗称“三字尾”,在这三字尾的停顿处实为“音断气连”,即前面的字音虽然断了,但气息要缓缓地连接后面的“三字尾”。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实际的诵读中,收尾句的“三字尾”为了形成曲终音止的听觉,其音步常常一字一顿,读成“1 / 1 / 1”的节奏。 当然,古诗的诵读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一成不变的,但一般应该遵循顿不破词的原则。3.平仄 除了节奏和韵脚之外,诵读格律诗还应注意平仄。平仄是指声调的抑扬,平即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入声在普通话里已不复存在,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古人写诗,对平仄要求相当严格。有本句交替、对句对立、上下相黏之说。即一句之内平仄交替,一联之内上句和下句平仄相对,两联之间上联下句和下联上句平仄一致。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平仄平平仄),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层楼(仄仄仄平平)。” 平声字高扬,仄声字低抑。格律诗在字数、语节、韵脚已定情况下,有了平仄,诵读起来语势将更为错落有致,节奏回环也将更加鲜明。 诵读格律诗,强调平仄但不必拘泥平仄。这是指没有必要把入声字读成又短又促的古入声调子,而应按照普通话标准音读。入声字按照普通话标准音读,可能会出现上下句平仄不相对情况,这时只要通过适当的诵读技巧处理,就可以使平仄不相对情况得到改观。比如诵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本来上句的“识”是古入声字,和下句的平声字“缘”平仄相对,但“识”若按普通话标准音读阳平,就变得和“缘”不相对而相同了。怎么办?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的发展,达到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目的。 没有情感,求知欲望不强烈,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实现的,而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要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能保持极高的学习热情,思维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则要处处设置情境,以此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 以情燃情,引起共鸣。中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看似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报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读者与作者的感情要相互碰撞,激起火花,引起共鸣,学生对课文理解才会准确深入。比如在《背影》这一课中,处处洋溢着父子间深沉的感情,但学生难于体会,原因在于他们平时对于亲情感知的麻木与迟钝。因此,在教学中,每当分析到父亲蹒跚的为“我”买橘的背影时,我就会动情的

向学生讲述我的父母对我的关心,就会流泪。通过老师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像大海一样深沉,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站起来述说自己的父母亲。我通过自己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跳出课文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直观体验,激发热情。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创设课堂情感氛围的另一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借助多媒体,通过音乐、幻灯片、影视片段,可有效地营造课堂情感氛围。藤格尔一曲《父亲》,可以为阅读《背影》一文奠定情感基础,深深打动学生善感的心;一组优美动人的春景图,可以引发学生对美的向往,激发学生对朱自清的《春》的热情;《渡江战役》的一个精彩片段,其场面的恢弘与壮阔足以给学生以震撼,为学生阅读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营造情感的氛围……结合学习内容,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课堂情感氛围,可给学生更直观的感性体验,给学生以心灵的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联系实际,走进生活。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决不能满足于对课文的分析上,而是要求学生进入生活,去分析生活中的大语文现象。这个时候,同样需要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中。比如在《人类的语言》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句话,课文的介绍毕竟是有局限的,生活中变化无穷的语言比课本上要丰富多彩得多。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出来,到生活中去采撷变化无穷的语言之

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的心得体会

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的心得体会 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心得体会1 《新课标》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愈发地感到,创设适当的情境可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它可激起学生的情绪,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把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掌握知识,陶冶情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如果长时间在教师的语文教学中机械重复地学习,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厌学情绪。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改变学生“厌学”情绪,并激发学生“乐学”的情感,那么,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潜能将无法估量。那么,如何改变学生的“厌学”为“乐学”,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呢?为此,我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尊重学生,保证课堂教学有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 尊重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条重要的原则,是完成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大量事实的研究表明,当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绝对”权威自居时,往往会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或者行为来对待学生,从而加重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情绪紧张、焦虑和缺乏自信心,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让每个学生都抬

起头”来学习语文,以良好的心理正确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不仅是老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还是协调师生关系,保证良好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 尊重学生重在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话当作“绝对的真理”,正确看待学生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利用业余时间与学生谈心,鼓励学生发现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建议。有的学生不善于用口头表达,可以用局面的形式,譬如用纸条之类的方式,让学生写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和对老师的建议,这样,可以及时收到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可以把这些意见和建议归纳整理,以便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工作加以权衡和改进。即使学生的语文成绩很差,相信在相互尊重的语文课堂环境中,也会收到良好的效益,促使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语文课堂教学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给学生创设“乐学”的情感。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就应该追求这样一个境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较为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乐学”是学生学习的内驱,也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着力渲染的内容。语文课堂教学与学习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美的熏陶,它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词语里,都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知识和文化的美,甚至它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词语里都有着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经常讲一些古代现代关于语文方面的故事以及有关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知识分享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 构成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一首诗,一篇文,一席话,都是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声音符号,文字只不过是语音的书面形式而已。读者通过默读或朗读,受到感染和熏陶。优秀的诗词作品,读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韵味无穷,这是因为它具备了音韵之美。 我国的古典诗词,素有讲究音韵美的优良传统。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像《诗经》、《楚辞》这样内容丰富、韵律谐和的作品。《诗经》以四言为主,用韵形式多样而不杂乱;《楚辞》代表了战国后期南方诗歌的格式,已具有六、七言的句式了,并常带有“兮”字。先秦的诗歌中,韵字平仄分押的情况普遍存在,但平仄还没有构成诗句的固定格式。到了魏晋时代,诗人们从历代的诗歌创作中,发现了平仄交错构成音韵美的艺术手法,并吸收它来进行创作,推动着诗歌向格律化方向发展。到了唐代,近体诗的出现,把诗歌的音韵美推向了高峰。唐以后的宋词和元曲,也是唐代诗歌音韵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构成音韵的方法丰富多彩,押韵、平仄、句式、对偶、语调、回旋、重叠等,都可以增加语言的音韵美。本文将结合一些具体例子从韵律、声律、对仗、句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韵律。用韵是文学语言的重要表现手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是诗的国度,在诗词音韵美的创造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1]。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这种同韵部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构成了声音的回环之美,使作品声韵谐和,也方便记忆。 (一)诗的押韵 押韵是构成一首诗的主要因素,不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要求押韵,没有韵就不能成诗。 古体诗的用韵比较灵活,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双句用韵,一韵到底;句句用韵,一韵到底;转韵;通韵。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展现了上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并具有崇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在语言方面具有鲜明的音韵美。《诗经》用韵非常普遍而又灵活、协调。据粗略统计,在305篇诗中,只有《周颂》中的七篇祭祀诗没有用韵,其他则篇篇用韵。用韵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句未用韵、句中用韵、一章中一韵到底、逐句押韵、隔句押韵。如:《秦风·蒹葭》第一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便是一韵到底的。 《魏风·硕鼠》第一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是逐句押韵。 近体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音韵美的最高成就,其韵律已经模式化了,也比较简明,值得注意的有四点:(1)偶句句末必须用韵,称为“韵脚”,奇句(除首句外)不用韵。(2)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3)必须一韵到底,不能转韵,不许出韵。(4)绝大多数都用平声韵(极少数用仄声韵)。

在阅读中感受美,在交流中领悟美——《荷花》教学有感

在阅读中感受美,在交流中领悟美——《荷花》教学有感 发表时间:2012-01-04T11:01:51.523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1年第9期供稿作者:赵平[导读]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作、探究、创新的理念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赵平(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达扎寺小学四川阿坝 624500)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1)09-025-01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作、探究、创新的理念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诵读方法,读懂文章,并积累文章语言,在阅读中去领悟、去交流。在课改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去创新、实践,让学生在课堂阅读中感受美,在交流中领悟美。 在《荷花》一文的教学时,我就与学生一同在阅读中感受了美,在交流中领悟了美。《荷花》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作者通过细致地观察把一池荷花写活了,并且用恰如其分的想象形象地写出荷花美。这篇课文不仅语言生动活泼,还配有很美的插图。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全体学生通过读一读、谈一谈;谈一谈,读一读相结合来进行读与说的训练。按照:整体感知--深入了解--细致体味--领悟深化的总体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理解和领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发现美、感受美和领悟美。几个过程互为前提,相互交融。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实践的: 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由读的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扫除阅读障碍后,主要是读懂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自由地诵读后,相互交流自己对句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做适当的点拨。 二、有感情的朗读:在完成了初读课文后让学生思考:假如自己就是文中的"我",这么美的荷花会吸引那些小动物赶来欣赏,想象它们会对你说些什么?这就要求学生要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理解,能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并进入角色。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想象思维打开了,纷纷踊跃发言:这个说"荷花你真美,我是燕子,我要用我的剪刀帮你剪掉枯叶……"、那个说"我是孔雀,是你的清香吸引了我……"我及时把握时机要求学生把这种体会、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真没想到学生朗读的是那么动人、那么流利。 三、品读体味:在学生陶醉在那美丽的幻境中时,我进一步引导他们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去发现、感受和领悟美。如"荷叶挨挨挤挤的","挨挨挤挤"一词不仅说明荷叶长得茂盛,同时形象地写出了荷叶像一群亲密的伙伴,因此要读出这份亲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个"冒出"而不是"长出"把一池的荷花都写活了,作者爱极了这美丽的荷花,那么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对荷花的爱。三个"有的"等重点词句细细品味。三个"有的"准确的写出了荷花的姿态美,在朗读时要读出对荷花美的惊叹。这样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品味作者是怎样用形象生动的词句描绘眼前美,体会作者笔下的文采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的感受:"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在朗读中与作者一同陶醉在这一池荷花的清香中,摇曳在清晨的微风中……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四、升华领悟: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荷花姿态,想象置身于这样美的环境中时"我的心情"。并让学生充分结合生活实际,从小生活在大草原,对大草原那如海的花儿非常熟悉。引导他们回想置身花海中的亲身体会和感触。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进行描述,然后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表达出来。这样,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在交流中感受美,领悟美。 总之,教学中阅读交流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是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在要求上逐步提高。开展时目的要明确,即要面向全体,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又要重点个别学生做重点指导。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可要求参加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阅读和交流。让全体同学通过阅读和交流去感受它内在的情--大自然的美,生活的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