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第九章力与运动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精品ppt课件-力与运动的关系

力是维持物体 运动的原因
5. 人类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识过程
二、力与运动的关系
公元16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采用实验和逻辑推 理相结合的方法,推翻了亚里土多德的许多结论。他认为: “任何速度一旦施加给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只要除去加速和 减速的外因,此速度就可保持不变”。实际上,在他的观念 中已经包含了惯性的概念以及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的思想。
牵引力F
支持力N 阻力f
重力G
小车的运动状态 向左匀速直线运动 向左加速直线运动 向左减速直线运动
2. 物体受非平衡力的运动情况
二、力与运动的关系
实例分析:
②当物体受到的力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 会改变运动方向,做曲线运动。
如图所示为掷出的实心球的运动轨迹, 掷出后的实心球由于受重力的作用,重力的 方向与抛出时的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所以 球做曲线运动,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二、惯性
A. 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不能做曲线运动,A错;
B. 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一定改变,可能速度的
大小发生改变,也可能速度的方向发生改变,还可能速度的大
小和方向都发生改变,即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不一定做曲线
运动,可能做变速直线运动,B错;
CD. 若物体只受一个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力的作用,且力
二、惯性
【例题4】关于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C )
A. 物体受平衡力作用也能做曲线运动 B. 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一定做曲线运动 C. 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若只受一个力的作用,力的大小和 方向可能都不变 D. 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若只受一个力的作用,力的大小可 能不变但方向一定改变
解析见下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九章 第三节、力与运动的关系 课件

1. 下列四个选项中表示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
是( D )
2、如图所示的四个力中,有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其他三个不同,它是
( C)
3、如图所示,在某一时刻风筝处于静止状态,如果它
三、力与运动的关系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三节
力和运动的关系
1. 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 2. 通过视察和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的兴趣,进一步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或改 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知道物体受平衡力时的运动状态;物体受力不平 衡时运动状态如何改变。
课堂探究导学/探究·课堂互动
课堂探究导学/探究·课堂互动 【自研自探·展示提升】
同学们视察这四 幅图片,当物体 不受外力作用时, 能处于匀速直线 运动状态,如果 物体受到力的作 用时,能不能处 于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呢?此时受 力的特点是什么?
课堂探究导学/探究·课堂互动 【自研自探·展示提升】
同学们视察这三幅图片,当物体受力不平衡时的运动状态如何? ①当动力大于阻力时物体做什么运动? ②当动力小于阻力时物体做什么运动? ③当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不一致时物体做什么运动?
【自研自探·展示提升】
同学们视察这六幅图 片,先试着独立总结 这些力产生了什么样 的作用效果?
课堂探究导学/探究·课堂互动
【自研自探·展示提升】
同学们再视察这六幅 图片,试着独立总结 这些力产生了什么样 的作用效果?
课堂探究导学/探究·课堂互动 【归纳提升】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 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力与运动 课件

c
F2
二力平衡
F2
F1
d
不共线
F2
F1
e
不等值
“高空王子”阿迪力
阿迪力在高空走钢丝时。 总是不断的调整自己的重心, 使重力作用线竖直向下通过 钢丝,这样阿迪力才能在重 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下处于平 衡状态。
课堂小结
1、平衡状态。
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 于平衡状态。
由于惯性
足球为什么会最终静止? 由于摩擦阻力f
f
思考两个观点对吗?
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受力运动,不受力静 止,受力大运动快,受力小运动慢。 ×
F
意大利伽利略的观点: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物体不受力可以静 止,也能运动。力只是在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F
猜想 不受任何力物体会怎样运动?
7.如图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过程。根据图中情景 可以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
A.①是假设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B.①②③④都是实验事实 C.①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D.①②是实验事实,③④是实验推论
教学课件
物理 八年级下册 江苏科技版
•第九章 力与运动
•三、力与运动的关系
7.小车在不同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不等,说明了什么? 接触面粗糙情况不同,摩擦力不同
8.这个实验可以直接得到的结论 阻力越小,小车滑行的距离越远
棉布
木板
f3
玻璃板
9.从这个实验可以推理得出什么结论? 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时会保持匀速
F 直线运动状态
10.实验中的方法有哪些?
控制变量法 理想实验推理法
G
11.实验为了让小车受到不同的阻力,采用的做法是? 使水平面的粗糙程度不同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 力与运动 三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课件 (新版)苏科版

力与运动 方向在同 一直线上
力与运动 方向相反
力与运动 方向相同
力与运动方向不在同一 直线上
物体 的运 动状
态
不变 改变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逐渐增大 速度逐渐减小 运动方向改变
物体不受力 物体受力平衡
物体受力不 平衡
受力情况
平衡力
非平衡力
动力大于阻力 动力小于阻力
力与运动不在同一直线
运动情况 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分析发现
运动状态不改变时,物体往往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处在平 衡状态。 如果物体受到的力不满足平衡条件,那么它的运动状态就 会发生改变。
自由探究:非平衡力作用下,力与运动的关系
实验器材: 细线扣着的乒乓球、轨道小车、 固定磁铁的小车、磁铁
力是否与运动方向在同 一直线上
是否加速
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减速
运动方向 是否改变
教学课件
物理 八年级下册 江苏科技版
•第九章 力与运动
•三、力与运动的关系
力的作用效果之一 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除此之外,力还有哪些作用效果?
手压气球
力的作用效果之二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升空的火箭
进站的列车
踢足球
是什么原因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不受力的物体?
速度逐渐变大 速度逐渐减小
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i下册第九章三、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I下册第九章三、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2.掌握描述力和运动之间关系的基本物理量;3.能够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解答相关问题;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力的概念和力量的表示方法;2.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力的概念;2.力的表示方法;3.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入本章内容,提问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2.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力的存在和作用。
步骤二:讲解力的概念(10分钟)1.通过示意图和具体实例,讲解力的概念;2.引导学生描述力的来源和作用。
步骤三:讲解力的表示方法(15分钟)1.介绍力的基本物理量——牛顿(N);2.讲解用箭头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3.引导学生运用箭头图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
步骤四: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2.讲解力对物体运动的三种基本影响方式,即改变物体的速度、方向和形状;3.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说明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步骤五:实验设计与实验(30分钟)1.分组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3.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规律。
步骤六:归纳总结(10分钟)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步骤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答几个与力与运动关系相关的问题,并要求学生用箭头图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直观的实验结果,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合理的练习题设计使学生能够进行知识运用和思维拓展。
整堂课设计紧凑,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
未来可以在实验设计的环节中增加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和表达能力。
2022年苏科版物理八下第九章《牛顿第一定律 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点附练习讲义

牛顿第一定律力与运动关系【学习目标】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理解惯性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解释常见的惯性现象;3、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要点梳理】要点一、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要点诠释:对定律的理解:1、“一切〞说明该定律对于所有物体都适用,不是特殊现象。
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
“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有两层含义:一是该物体确定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实际上,不受任何力的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二是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它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为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时的作用效果。
3、“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依旧可以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或者说: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5、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而是在实验的根底上通过分析、概括、推理总结出来的。
6、牛顿第一定律是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规律,它反映了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合力为零)时的运动规律,在不受任何力时,物体要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
要点二、惯性物体具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要点诠释:对惯性的理解。
1、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一切物体是指无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无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
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惯性指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即静止的物体总要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总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不是力。
因此在提到惯性时,只能说“物体具有惯性〞,或“由于惯性〞,而不能说“受到惯性作用〞或“惯性力〞等。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力与运动 复习课件(共31张PPT)

典型例题
2.如图所示,小华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 钩住长方体木块A,木块下面是一长木板,实验时拉 着长木板沿水平地面向左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示 数即可测出木块A所受摩擦 力大小.在木板运动的 D( 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木块A受到的是静摩擦力 B.木块A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C.拉动速度变大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D.木块A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向左
重点辨析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根本区别是 什么?一本书放在桌子上,哪两个是平衡力?哪两个是相互作用 力?有什么样的关系?你还能举个例子吗? 平衡力 相 同 点 大小 方向 受力物体 不 同 点 力的性质 力的变化 相等 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不一定相同 一个力变化另一个 力不一定变化 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同种性质 同时产生、同时变化、 同时消失 相互作用力
非平衡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合力方向与速度在同一直线且方 向相同加速 合力方向与速度在同一直线且方 向相反减速 合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 直线则运动方向改变
练一练
12.科学研究表明:空气对运动物体的阻力与物体速度 的大小有关,物体速度越大,其受到的空气阻力越大。 若不考虑雨滴质量的变化和风速的影响,雨滴由云层向 地面下落的过程中,其运动情况是先做 运动, 后做 运动。(选填“加速”、“减速”或 “匀速”)
练一练
3.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图7中小明和小华的观点 ( D )
知识梳理
惯性
什么叫惯性?怎么理解?你能举例说 明吗?对惯性的理解要注意什么? 1.一物体在任何条件下都具有惯性。 无论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2.惯性是性质不是力,惯性是物体的 属性。只能讲 “具有惯性”。 3.惯性只与质量有关,质量大惯性大。 与运动的快慢等无关。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9-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93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牛顿第一定律的描述及其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 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
3. 物体受平衡力时的运动状态不变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认识到力与运动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提升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其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以及物体受平衡力时的运动状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小车、滑轮、弹簧测力计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乘坐地铁时感受到的加速和减速,引导学生思考力和运动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3. 课堂实验(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受到不同力时的运动状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 力的作用效果。
3. 物体受平衡力时的运动状态。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2.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物体在受到不同力时的运动状态变化。
3. 解答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力与运动的关系。
同时,可以布置一些拓展延伸的任务,如让学生探究其他物理定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弹力 重力 摩擦力一. 弹力1.关于弹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弹力B.拉力不属于弹力C.压缩的弹簧能产生弹力D.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产生的力叫弹力2.如图所示,图中事例不存在弹力的是( )3.如题所示,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是( )A .4N 和8NB .4N 和4NC .4N 和0ND .8N 和8N4.实验室常用的弹簧秤如图甲所示,弹簧的一端与连接有挂钩的拉杆相连,另一端固定在外壳上的O 点,外壳上固定一个圆环,整个外壳重为G ,弹簧和拉杆的质量忽略不计。
现将该弹簧秤以如图乙和丙的两种方式固定在地面上,并分别用同样的力F 0(F 0 > G )竖直向上拉弹簧秤,则稳定后弹簧秤的读数分别为A .乙图读数为F 0-G ,丙图读数为F 0+GB .乙图读数为F 0+G ,丙图读数为F 0-GC .乙图读数为F 0,丙图读数为F 0-GD .乙图读数为F 0-G ,丙图读数为F 05.飞船在圆轨道上飞行时处于"失重"状态,以下哪个实验不能在飞船中进行A .用弹簧握力计测握力B .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C .用弹簧测力计测摩擦力D .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第7题图 圆环弹簧拉杆挂钩 甲 乙F 0F 0 丙6.(2011·恩施中考)在实验时,小明将一个正常的铁质外壳测力计的挂钩挂在铁架台上,静止时有如图所示的示数。
接着,他把这个测力计像如图中乙那样,上下各挂一个50 g的钩码,并挂到甲测力计下,则甲、乙两测力计的示数分别是( )A.1.0 N和1.5 N B.1.0 N和0.5 NC.2.0 N和1.0 ND.2.0 N和1.5 N7.在探究弹簧长度与力的关系时,选取甲、乙、丙、丁完全相同的四根弹簧,将甲、乙弹簧左端固定在墙上,用大小为F的力拉甲的右端,用大小为F的力压乙的右端,在丙弹簧左右两端施加大小为F的拉力,在丁弹簧左右两端施加大小为F的压力,四根弹簧都水平静止,如图所示,此时四根弹簧的长度分别是L甲、L乙、L丙、L丁,则()A.L甲=L乙=L丙=L丁B.L乙=L丁<L甲=L丙C.L甲=L乙<L丙=L丁D.L丁<L乙<L甲<L丙8.小明和小忠想把一条弹性绳拉开,使弹性绳两端的拉环能分别套在相隔一段距离的两根柱子上,用来晒衣服.现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按图甲的方法做;另一种是按图乙的方法做.关于这两种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中每个人所用的力比图乙中每个人所用力要小B.图乙中每个人所用的力比图甲中每个人所用力要小C.图甲中每个人所用的力与图乙中每个人所用力相同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图甲中每个人所用的力与图乙中每个人所用力的大小二.重力1.关于重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B、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C、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D、重力的方向总与水平面垂直2.足球运动员把足球踢向空中,如图所示。
若不计空气阻力,我们用G表示重力,F表示脚对球的作用力,则下列表示足球在空中飞行时的受力图中,正确的是( )A. B. C. D.3. 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的关系”的是()4.图中表示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是()A.F1 B.F2 C.F3 D.F45.一座平直的跨海大桥全长1.6km,桥头立着图16所示的两个标志牌。
如果一辆匀速行驶的载重汽车恰好达到两标志牌的最大限定值,该车通过桥中央时对桥面的压力为 N,通过该桥所用时间为 h。
(g取10N/kg,车长不计)三.摩擦力1. 下列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不是滑动摩擦力的是()A.自行车刹车时,闸皮和闸圈之间的摩擦B.用圆珠笔写字,笔尖的圆珠与纸之间的摩擦C.用卷笔刀削铅笔,刀与铅笔之间的摩擦D.紧急刹车车轮不转动时,车仍向前运动了一段距离,这时车轮所受的摩擦力2.如图4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作直线运动,实验记录如下表。
由此可知,木块与水平桌面的滑动摩擦力为A.4.5N B.1.5N C.3N D.2.1N3.小强用10N的水平推力匀速推动放在水平地面的课桌,则课桌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大小为 N;某同学将该课桌内的书包拿走后,把课桌沿原路用水平力推回的过程中,课桌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小于/等于/大于)10N.4.小明观察如下漫画,总结了四个观点,错误的是A.甲图此刻人对箱子推力等于箱子受到的摩擦力B.乙图此刻箱子受到的摩擦力大于甲图此刻箱子受到的摩擦力C.丙图此刻人对箱子推力大于箱子受到的摩擦力D.丙图箱子在同一水平面上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变甲乙丙5.如图所示是人在步行前进时的情景.地面对鞋底的摩擦力方向是向(填“前”或“后”),所以对人前进来说,摩擦力是力(填“动”或“阻”).鞋底面制成凹凸不平的花纹,这是采用的方法来增大摩擦的.6. 如图是“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关系”的实验。
在甲、乙两次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块,使木块在水平木板上作匀速直线运动。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乙中的木块速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B.图甲中的木块只受到拉力、滑动摩擦力等两个力C.图甲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D.该实验得出的结论:物体间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小7.小明用图示装置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在木块上加放砝码B.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C.使木块侧放减小接触面积D.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木块8. 如图所示,一长方体木块,置于同一粗糙水平面上,甲图木块竖放,乙图木块平放,丙图木块平放并在其上加一重物,在甲、乙、丙三种情况下,匀速拉动长方体所需的水平力分别为F甲、F乙、F丙。
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F 甲<F 乙<F 丙B .F 甲>F 乙>F 丙C .F 甲<F 乙=F 丙D .F 甲=F 乙<F 丙9. (2014烟台)在研究摩擦力时,小明同学用一块各侧面光滑程度完全相同的木块,在同一水平桌面上进行了三次实验.如图所示,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三次示数F1F2F3的大小关系为( )A .F1=F2>F3B .F1>F2>F3C .F2>F1>F3D .F1<F2=F310.如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叠放着甲、乙两个木块,甲木块用一根细绳拴在左边固定的竖直板上,现在用力把木块乙从右端匀速地抽出来,所用的力F=15N ,则甲、乙两木块所受的摩擦力是( )A .甲为零,乙受向右的15N 的力B .甲和乙都受向右15N 的力C .甲和乙都受向左15N 的力D .甲和乙都是15N ,甲受向右的力,乙受向左的力11.小明同学喜欢动手用简易器材探究物理问题。
某天,他用一块较长的木板N 与木块M 及弹簧测力计,按如下方法研究滑动摩擦力有关的因素。
先将长木板N 平放,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M 在N 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甲,此时木块M 所受滑动摩擦力为f 甲;然后再将N 支起,仍然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M 沿N 斜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乙,此时木块M 所受滑动摩擦力为f 乙。
对小明同学的实验讨论正确的是 ( )A .两次M 所受滑动摩擦力f 甲 < f 乙B .小明实验是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C .乙情况弹簧秤的示数等于f 乙D .小明实验时控制相同的量是接触面积大小12. 木块与小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遇到一障碍物时,小车停下,木块从车上的a 点滑至b 点(如图甲),是因为木块具有 ;木块能停在b 点,说明木块在滑动过程中受到向 (填“左”或“右”)的摩擦力作用.为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小明在障碍物上固定了弹簧测力计拉住木块,用手拉着小车向左运动(如图乙).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 (填“左”或“右”),大小是 N .13.样操作的错误是:物体不在 上运动。
纠正错误后,若使木块由铺有毛巾的木板运动到光滑的木板上,则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M甲 M N 乙 甲 乙 a b 左 右 33 2 2 N 障碍物障碍物14.如图甲是工厂中运送煤块的皮带传输机,图乙为它的工作过程简化图,转动轮带动水平皮带匀速向右运动。
当将一煤块A轻轻放在皮带的左端,煤块在皮带的作用下,相对于地面向右作速度增加的变速直线运动,此时煤块所受摩擦力的方向(选填“向左”或“向右”)。
经过较短时间后,煤块随皮带一起以相同的速度向右作匀速运动,此时煤块所受的摩擦力。
(选填“为零”、“方向向左”或“方向向右”)15.如图4甲所示,水平地面上的一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0~2秒,物体没有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B.2~4秒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C.2~4秒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3ND.4~6秒,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水平推力是一对平衡力16.如图甲所示,水平地面上的一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及物体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第1s末物体处于______状态,此时物体所受摩擦力大小为______N,4s~5s间物体所受摩擦力大小为______N.17.小明和小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实验时,将木块放在一水平木板上,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使木块在长木板上做______运动.改变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分别测出每次的滑动摩擦力f,实验数据如下表.实验次数 1 2 3 4 5 6压力F/N 2.0 3.0 4.0 5.0 6.0 7.0 滑动摩擦力f/N 0.6 0.8 1.2 1.5 1.9 2.1(2)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滑动摩擦力f与压力F的关系图象.(3)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与接触面所受压力F大小的关系式是______.(4)理论上,该实验次数越多越好,其好处是______.(5)小华在实验时发现:开始拉动静止的木块直到木块匀速滑动时,测力计的示数会发生变化.并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F-t图象.如图乙所示.其中0~4s木块处于静止状态.由图象可知:要使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至少要用______N的水平拉力拉木块,通过请教老师后知道这是物体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如果实验时木块所受的拉力是2N,则下列对木块所处状态的判断,正确的是______.A.静止 B.匀速直线运动C.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6)小明猜想:物体间的静摩擦力最大值与物体间的压力有关,压力越大,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就越大.请你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实验器材:木块一个,砝码若干,______.(补充所缺器材)简要做法:______.如何判断:______.18.在学过摩擦力知识后,小明想探究:摩擦力大小是否与压力、重力都有关系?他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实验.实验步骤如下:①把金属盒放在质量不计的白纸上,读出台式测力计示数;拉动白纸的过程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②将质量不计的氢气球系在金属盒上,读出台式测力计示数;拉动白纸的过程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③再往金属盒注入适量的沙子,使台式测力计示数与步骤①中的示数相等,拉动白纸的过程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实验序号台式测力计示数F1/N 金属盒总重力G/N 弹簧测力计示数F2/N① 4.8 4.8 1.8② 3.2 1.2③ 4.8 6.4 1.8实验相关数据如下表:(1)此实验是根据______原理测出摩擦力大小的.(2)与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拉动金属盒测量摩擦力相比,拉动白纸进行实验具有容易操作的优点,具体体现在:______.(写出一条即可)(3)请你补齐上表中空格处的数据,其值为______N.(4)实验中是通过______来改变金属盒总重力的.(5)比较实验步骤______(填序号)的数据,说明摩擦力大小与重力无关.19.四.惯性1.下列属于利用惯性的是;属于防止惯性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