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宗罪”角度,看互联网产品与人性的深沉纠缠

合集下载

七宗罪解读 | 人性最深处的原始需求分析

七宗罪解读 | 人性最深处的原始需求分析

求而使用产品的具体实例。

最强烈的需求是人类原始的本能欲望,宗教上也叫七大罪:性欲、懒惰、傲慢、嫉妒、愤怒、贪婪、食欲。

性欲性欲:对性的渴望。

用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话来说,性是人的本能里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

所以这里把性欲放在人类需求的第一位。

性欲需求引发的场景寻找x情刊物、录像;约炮等,满足性欲需求最容易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或许社交网站类中x情网或App应该是最先实现盈利而且是盈利最大的互联网产品。

产品实例:搜索搜哦XV对日本国民GDP贡献,有兴趣的自行搜索下全球最大的x情网收入,或者平时留意下我们浏览网页时经常弹出的xx网页。

看看之前挂掉的快播,甚至现在最大的陌生人社交产品-陌陌也是打x情,约炮的擦边球迅速积累了大量的用户;通过卖情趣用品走红的90后马佳佳做了个不温不火的男女交友应用-嗨音;更大胆的直接做了情趣产品商城+情趣交流社区App-他趣、成人之美;另外两性交友的有婚恋社交App:世纪佳缘、有缘网、百合网、网易花田;还有基于同性的性需求还出现了blue男男社交App,lespark、lesdo女女同性恋社交App。

这里不适宜再深入探讨,总之性欲需求居首位当之无愧。

性欲关键字:性、约炮、同性、情趣懒惰懒惰:弗洛伊德大师说的性本能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内在动力;那么懒惰恰恰相反,懒惰是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阻碍。

懒惰表现为心理上的一种厌倦情绪,它麻木你的思想,约束了你的一切行为,你变得只想去做简单的事或者不想去做事,只想休息、享受。

而这样无所事事的懒惰衍生出另一种表现叫无聊。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产效率不断的提高,人类不必日夜劳作也可以养家糊口,尤其即将迈进小康社会的我们,空闲时间越来越多,工作以外的休息享受时间增加,懒惰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无聊的时间也就越来越多。

可是人类是一种奇怪又矫情的生物,喜欢懒惰的舒适、安逸但又受不了懒惰带来的无聊、烦躁。

为排遣无聊,人类会去尝试找好玩的事物消磨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或者寻找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

中国互联网公司七宗罪

中国互联网公司七宗罪

市场部也搞个微店……我觉得这种人天生就不是创业的料,一辈子没啥主见,净被别人洗脑了。

所以当你发现他们一天到晚总在朋友圈里转发各种谣言贴的时候,完全不必惊讶。

2、思想幼稚,理想天真国内的互联网公司老板算术都特别好,因为当被问及发展前景时,他们往往能激情澎湃地告诉你一套公式:全国有多少多少潜在用户 × 假如每个用户都消费多少多少钱 = 就能有多少多少的收入。

结果往往是一个美到爆的天文数字。

假如你进一步质疑这套公式的理想化,提醒他市场上已经有竞品或是巨头公司在做了,他又会胸有成竹地抛出老掉牙的二八原则:“没有哪家公司能吃下全部市场的,80%让给他们,我们吃剩下的20%嘛。

”结果虽不如刚才好看了,但依然能把人诱惑得蠢蠢欲动。

国内的互联网公司经常拿这招忽悠别人,当然也没少这样忽悠自己。

然而事实很残酷,国内互联网行业已呈寡头垄断趋势,绝大多数企业连那20%都吃不到。

BAT就不说了,远的像优酷土豆合并也不说了,就说今年的吧:携程把艺龙收购了,嘀嘀和快的合并了,58跟赶集也合并了……市场还是那么大,但每一次收购/并购,都让那些小公司越来越喘不过气。

是的,你依旧能看到那20%,但是你吃不到。

我不否认会有个别突围成功的企业,但是绝大多数,我说的是绝大多数企业,都熬不到春天到来的那一刻。

运气好的半道上被别的大鱼吃掉,运气差的自己掉进坑里死得连渣都不剩。

因为寡头垄断的其实不是市场,而是用户/流量入口。

想想腾讯和京东、微博和阿里就明白,入口都被垄断了,用户想找你也找不到,找了一圈又觉得好麻烦,最后用户想通了——还是寡头那儿最省事。

3、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中国有句俗语叫“一口气吃不成大胖子”,可偏偏很多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尤其是从VC那里拿到了钱的公司总爱挑战这句话。

一有钱就盲目扩张,一年之内增招一百多人,可管理层的能力和意识还在原地踏步。

就好比一个人,身体倒是先成大胖子了,可脑子还跟核桃仁一般大,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不协调。

《七宗罪》引发我对道德和人性的思考

《七宗罪》引发我对道德和人性的思考

《七宗罪》引发我对道德和人性的思考作为一名专业影评人员,我时常被电影所触动,而《七宗罪》无疑是其中之一。

这部由大卫·芬奇执导的经典影片,以其深刻的故事情节和引人入胜的角色塑造,引发了我对道德和人性的深思。

电影以一系列连环杀人案为背景,讲述了两位主要角色,退休刑警索米尔和新晋刑警米尔斯的故事。

索米尔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刑警,他对人性的黑暗面早已见怪不怪。

而米尔斯则是一个天真善良的年轻刑警,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希望和信念。

这两个角色在调查连环杀人案的过程中,逐渐揭示出了人性的丑恶和道德的边界。

电影中的七宗罪,即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暴食和淫欲,被巧妙地融入了剧情中。

每个案件都以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方式展现了这些罪恶的本质。

而每个罪犯背后的故事也让人不禁思考,是什么样的环境和经历造就了他们的罪恶行为。

影片通过对这些罪恶行为的刻画,以及索米尔和米尔斯的对话,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多样性。

它告诉我们,人性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所塑造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善恶之辩,而道德的界限也因人而异。

在电影中,索米尔和米尔斯的对话引发了我对道德的思考。

索米尔坚信,人性本恶,而米尔斯则相信人性本善。

他们之间的辩论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我开始怀疑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开始思考善恶的界限究竟在哪里。

这部电影还通过对社会的揭示,对人性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

比如,社会的压力和竞争是否会导致人们堕落?人们的欲望和贪婪是否会让他们迷失自我?这些问题让我不禁反思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困境和人性的挣扎。

电影中的角色塑造也非常精彩。

布拉德·皮特饰演的米尔斯是一个善良而热情的年轻刑警,他的坚持和信念令人钦佩。

而摩根·弗里曼饰演的索米尔则是一个经验丰富且深思熟虑的刑警,他的智慧和洞察力令人敬佩。

这两个角色的对比和碰撞,使得电影更加引人入胜。

《七宗罪》的拍摄手法也非常独特。

大卫·芬奇运用了阴暗的色调和冷峻的氛围,营造出了一种紧张而压抑的氛围。

人性的七宗罪理论分析微信

人性的七宗罪理论分析微信

⼈性的七宗罪理论分析微信⼈性的七宗罪理论分析微信⼈性的七宗罪分别为:懒惰、贪婪、饕餮、淫欲、虚荣、嫉妒、暴怒。

⽽⼀个软件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七种欲望来设计的,下⾯就以微信为例来分析它背后满⾜的⼈性的七宗罪欲望。

第⼀:懒惰,微信最初设计出来就是为了⽅便⼈与⼈之间的沟通的,以前⼈们要进⾏沟通就得打电话,每次不仅需要电话费,⽽且不能满⾜⼈们随时随地的沟通。

久⽽久之,⼈们便会觉得打电话也是⼀个⿇烦的事,你需要考虑对⽅是否有空闲时间,⽽且聊天时间久了也需要电话费,⽽微信的出现就极⼤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不仅能够降低⼈们聊天的成本,只需要⼀些数据流量就可以与远在天边的⼈聊天,⽽且还可以随时随地的聊天,不⽤担⼼对⽅是否有空。

第⼆:贪婪,微信⽕起来的⼀⼤因素是它的抢红包功能,红包在中国⾃古以来就是⼀种幸运的象征,逢年过节每个⼈都期盼着能够获得红包,不管⾦额多少,都能让⼈获得愉悦的⼼情。

⽽微信正是利⽤的⼈们这⽅⾯的⼼理,开发出来的红包功能,在⼀定程度上满⾜了⼈们的贪婪的欲望。

第三:饕餮,对于饕餮的话,应该体现在朋友圈⾥各种各样的晒美⾷上⾯吧,看着朋友们晒出的美⾷,或者⾃⼰吃好吃的时候也喜欢在朋友圈⾥晒⼀晒,都是满⾜饕餮欲望的表现。

第四:淫欲,对于淫欲的话,可能摇⼀摇算⼀个功能吧,能够让你摇到同时和你在摇⼀摇的异性,并且可以与他进⾏聊天。

第五:虚荣,这个欲望也主要体现在朋友圈上,每个⼈都喜欢在朋友圈晒⾃⼰优质的⽣活,⽐如吃了什么好吃的啊、去哪⾥游玩了呀、⼯作升职了呀、谈恋爱了呀等等,还有点赞功能,都是在⼀定程度上满⾜⾃⼰的虚荣的欲望。

第六:嫉妒,这个欲望我暂时没想到什么功能体现了。

第七:暴怒的话,应该也是没有的。

以上就是我⽤⼈性的七宗罪理论对微信的分析,有不⾜的地⽅欢迎⼤家提出!。

观后感七宗罪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与贪婪

观后感七宗罪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与贪婪

观后感七宗罪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与贪婪观后感:七宗罪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与贪婪在电影《七宗罪》中,导演大卫·芬奇通过剧情的设置和人物的刻画,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贪婪和邪恶。

这部电影以七宗罪为线索,展现了人性的阴暗面,让观众思考善恶的边界和人性的复杂性。

下面将从各个方面来探讨这个主题。

首先,该电影通过揭示主要角色的贪婪和欲望,凸显了人性的黑暗面。

主角米尔斯和索马领衔执法,追捕犯罪分子。

然而,在追踪的过程中,米尔斯和索马都受到了七宗罪的影响,暴露出他们自己内心的阴暗面。

例如,米尔斯被嫉妒之罪击倒,请求删除了索马的指纹,而索马则陷入了怒气之罪中,将追捕到的犯人毒打致死。

这些角色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让观众对内心的贪婪和欲望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其次,电影通过场景和氛围的营造,进一步加深了对人性阴暗面的揭示。

整个电影以暗淡的色调和昏暗的灯光为主导,给人一种压抑和诡异的感觉。

这种氛围的营造让观众更加感受到人性的阴暗面。

同时,在描绘罪行现场时,导演巧妙地使用了各种象征符号,如血液、尸体和旧书等,进一步暗示了人性的恶俗和黑暗。

这种刻画手法让观众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故事情节中,产生更深刻的共鸣。

再次,该电影通过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对话,突显了贪婪和欲望在人性中的普遍存在。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隐藏的欲望和不可告人的秘密,导致悲剧和死亡的发生。

例如,凶残的凶手约翰·多一恩通过杀戮来惩罚所谓的罪人,却因为他自己心中的贪婪而陷入了无尽的恶行。

同时,其他角色也在各自的领域展示了贪婪的一面,例如米尔斯的嫉妒,索马的暴怒和警长的懒散无为。

这些角色的塑造使观众意识到贪婪和欲望的力量是多么令人恐惧和危险。

最后,电影以其独特的结尾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米尔斯最终体验完整个七宗罪的制裁时,导演通过一系列的镜头表达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恶意的环环相扣。

观众在经历了一连串血腥恐怖的场景后,被逼迎接电影的震撼结局。

这种结尾形式让观众对人性的自省引发了更加深刻而持久的思考。

产品设计如何满足人性的七宗罪

产品设计如何满足人性的七宗罪

图一(图2)上面两个产品中都是典型的减少体力消耗的例子。

图1是自动发射小球的机器,小狗可以自己玩,这样就不用人来丢球了;图2是自动扫地机,每天可以定时扫地,扫完自动归位充电,这样人就不用自己扫地了。

类似的产品还有非常多。

(图3)(图4)图3中的各种传统遥控器一看就有让人头皮发麻的感觉,将很多一辈子不用或是使用几率非常小的按钮都摆出来了。

其实看电视时使用遥控器,一般情况下眼睛都是盯着电视屏幕的,如果需要仔细寻找遥控器上的按钮再来控制电视,这个体验是不好的,而且遥控器体积大、笨重,感觉既增加了脑力消耗,也增加了体力消耗。

因此遥控器是需要“盲操”的,如图4的遥控器就将各种按钮做了最大的精简,保留了最常用的功能按钮,其它的功能都是通过菜单键在电视屏幕上完成。

体积也非常的轻巧,完全满足盲操的需求,孰优孰劣一看便知。

(图5)(图6)图5是一个打字机,我们可以看到字母键的排序和我们平时用的PC键盘、笔记本键盘、手机等电子设备上的虚拟键盘一样,都是称为QWERT Y键盘。

有趣的是最原始的打字机上按键排序是为了有意降低打字速度的,因为早期打字机的机械结构造成如果打字速度太快可能会出现卡纸的情况,所以我们现在所有设备上的QWERT Y键盘的按键排序其实并不是打字速度最快的排列方式。

因此有人发明了图6上的键盘,这个键盘在ID设计上更符合人体工学,各类按键的排列可以大大提高打字效率。

可是相信大多数人都没有使用过,甚至没见过这个键盘,可见作为一个产品它是失败了的。

失败的原因就是这个产品没有考虑人性中的懒惰,打字机时代就形成的习惯,变成了整个人类的打字方式,如果当前的习惯没有很明显影响效率,人是没有动力去接受一个新产品,学习一个新的打字习惯的。

所以大多数时候,我们做产品设计不要总想着改变用户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可怕的。

当然,也不是绝对不可以改变用户习惯,只要用户改变习惯所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改变习惯造成的脑力、体力消耗,那么这样的产品也极有可能获得成功。

人性那么广,我想看看——从互联网产品看人性

人性那么广,我想看看——从互联网产品看人性

2.炫耀虚荣人人都爱虚荣,互联网出现了“晒”文化。

互联网中,女性用户比男性用户更活跃,女性是“晒”文化的绝对主力。

通过晒,展现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展现出自己(比周围的人)过得很好。

社交产品中的微信朋友圈、QQ空间和微博是一个巨大的晒场。

旅游产品中,不用太大的激励,用户就自发晒出自己的旅行经历。

通过分享(炫耀)自己的旅行经历,让发帖者收获荣誉感,也让更多人加入到分享经历之中。

另一种方式则简单粗暴的多。

以美图秀秀为代表的众多照片秀产品,通过用户在社交网络中分享自己的照片,从而达到免费产品推广的目的。

以脸萌和足迹为代表“现象级”产品,则是利用了某一特殊炫耀功能,让潜在用户出现从众心理,在社交圈里突然爆发式增长。

这些产品正是利用了人性中爱慕虚荣,喜欢炫耀的特点,达到了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商业需求。

3.攀比晒的背后,总有攀比的心理作祟。

进化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个体潜意识中都希望比别人更加受人关注,在某一方面更加突出。

早期这方面最著名的代表就是QQ账号的等级(太阳月亮),以及付费QQ会员制度。

通过这种手段建立起严格的QQ世界等级制度,只有消费成为会员,才能享受更多优质服务。

微信也学了这招,在推出游戏功能前推出了打灰机。

打灰机的成绩会公开出来并形成排名,在用户心里无形产生了攀比心理。

因此才有淘宝刷分服务。

在微博中用户还会攀比谁的粉丝多,出现了买卖粉丝服务。

微博建立了榜单制度(热门微博),出现了争“上头条”的攀比现象。

4.贪婪“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人性总是贪婪的,总想占去更多的便宜。

第一是利用各种促销活动。

小的如淘宝中超低价商品的秒杀,团购服务、返利网站、商场促销和优惠券,让用户心甘情愿的消费。

更大的则是如双十一、XX周年盛典和女人节等等大力度促销活动,这些让利活动“迫使”用户乖乖掏空钱包。

第二是分享后的获利。

典型例子是Uber。

用户将自己的优惠码分享给别人,对方和自己都可以获得好处,而Uber则达到了推广的目的。

《七宗罪》人性中的丧失与堕落

《七宗罪》人性中的丧失与堕落

《七宗罪》人性中的丧失与堕落电影《七宗罪》是一部在人性中探索丧失与堕落的经典之作。

导演大卫·芬奇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思考角度,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扭曲而令人不安的世界。

影片通过七宗罪的象征,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和道德观念的崩溃。

在这个充满诱惑和罪恶的世界中,人们的内心逐渐失去了光明,堕入了无尽的深渊。

首先,影片通过七宗罪的形象,刻画了人性的堕落与丧失。

每个罪行都代表着一种人性的弱点和诱惑。

贪婪、嫉妒、暴怒、懒惰、傲慢、暴食和色欲,这些罪恶在影片中被赋予了具体的形象和故事。

每个角色都代表了一种罪恶,他们的行为和思想逐渐被罪恶所侵蚀,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毁灭。

这种堕落的过程让人不禁思考,人性是否真的能够抵挡住罪恶的诱惑,是否真的能够保持纯洁和正直。

其次,影片通过对人性的探索,揭示了道德观念的崩溃。

在这个充满罪恶和黑暗的世界中,人们对道德的认同逐渐模糊。

警察代表了正义和秩序,但他们也不免被罪恶所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决策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观众不禁思考,当道德观念被破坏和扭曲时,人们还能够依靠什么来判断善恶和真假。

影片中的角色们在面对罪恶时,往往选择了放纵和妥协,这无疑是对道德观念的一种背叛。

人性的黑暗面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彰显,而道德观念则显得黯然失色。

最后,影片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思考角度,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导演大卫·芬奇运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将故事以非常规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观影的趣味性,更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思考人性的本质和罪恶的存在。

影片中的每个细节都充满了象征意味,每个场景都带给观众深刻的思考。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仅是被故事所吸引,更是被影片所引发的内心冲击所震撼。

综上所述,《七宗罪》是一部在人性中探索丧失与堕落的经典之作。

影片通过七宗罪的象征,刻画了人性的堕落与丧失。

同时,它也揭示了道德观念的崩溃和人性的黑暗面。

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思考角度,影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时下最流行的话说,好的产品和服务一定要找到用户的痛点。

互联网的经验主义可以帮助我们去判断和找到这些痛点和需求,但如果我们追本溯源,用户的痛点、需求或者说是欲望究竟缘何而生?而这些又是什么?如何影响我们?或许除了实证科学之外,哲学和宗教就是解答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

在本文中,我想尽力避开宗教色彩和信仰,仅借用七宗罪的基本概念,表述人类与生俱来且不可战 代表产品:成人网站、SP、9158、初期QQ、劲舞团、豆瓣小组 1、望梅止渴的成人网站从落后的拨号上网时代至今,成人网站一直屹立不倒,面对越发成熟的网络监控和严厉的法律制裁,其依然通过将服务器转移至海外、网址更新器、社区发布信息、QQ群讨论等方式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

很久之前,还是小白用户的我一直对这些站长的无私奉献而心生敬佩,像许多人一样把他们当成向广大宅男散播福音且无欲无求的精神导师。

后来才认识他们也是有健康的盈利模式的,而且还是暴利。

其实,从远古时期刻在岩壁上让人脸红心跳的图画,到文字和印刷术出现后的成人书籍,再到影像技术成熟带来的成人录像带和成人光盘,人类一直在穷其所有,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来做出承载着人类欲望的产品,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成人网站的出现也是必然,其也将信息共享、免费吸引用户、流量变现的典型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发挥到极致。

欲望促使用户光顾,而这些网站将积攒的流量变现来维持运营并获得利益,各取所需。

还有两点更加重要的意义,第一,成人网站是最早的“在线教育”网站,教学效果显著,桃李满天下;第二,成人网站是最早开展全球娱乐产品代理发行业务的本土互联网公司。

比起成人网站的含蓄、内敛和实用主义,SP们就显的简单粗暴并毫无技术含量,同时也不够厚道。

其依靠大量写实主义的美女图片激发起受害者的欲望,使这些可怜虫不由自主的反复发送短信**到**。

如果说成人网站是依靠人类的欲望来赚钱,那SP就是依靠人类欲望得不到缓解和满足时的冲动和无助来骗钱,即叔本华所说的“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的那种状态。

与之类似的还有9185视频聊天室,其实在9158之前已经有茫茫多的视频聊天室昙花一现,但只有今天的9158充分利用了人类欲望产生时那种不可阻挡的冲动和无助,通过极具诱惑性的图片吸引用户进入聊天室,然后再通过精心设计好的服务模式一步步引导土豪们冲动的一掷千金。

拿销售行业的那句老话来比喻,成人网站卖的是牛排,而SP和9158卖的是滋滋声。

2、劲舞团的O2O其实不管是成人网站,还是SP和视频聊天室,这些说到底都还是用户自己骗自己,用户对着冰冷的电脑,通过接收相对低级的视觉、听觉信息来缓解欲望。

而真正能够实现O2O的只能非社交产品莫属,因为在缓解欲望方面,人的生理需求决定了不管线上折腾的多热闹,终究还是还回到线下来最终实施的。

在这方面首当其冲的便是早期的QQ,当时随着QQ用户的爆发式增长及好友查找功能的日益智能化,再加上视频聊天、QQ相册等元素,使得QQ在缓解欲望方面效果显著。

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陌生好友从认识到网恋,然后感情自然发展,交往逐步深入,是一个“单纯→欲望产生→欲望满足”的过程,与现实中的恋爱并无二致。

第二,一些原本有欲望的人通过QQ找到了相同的人来进行缓解或发泄,QQ作为一个中介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对于我们这代伴随着QQ 成长起来的人群来说,貌似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其貌不扬、不善言辞,但是却能通过QQ这一利器来猎艳无数的民间高手。

劲舞团当时的成功证明了只有从共同兴趣出发的社交才能取得好效果。

那这样一款原本单纯的音乐游戏为何将YP功能发挥的如此之好?而同期比劲舞团更好玩、技术含量更高的劲乐团为何就不具备此功能?我想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玩家在劲舞团中的化身足够漂亮和迷人,容易使人产生一个美好的幻想并强加于现实,而幻想势必会催生欲望。

第二,舞蹈是关于肢体的运动,在催情方面的作用要远远大于音乐,舞蹈中美好且一致的肢体动作会产生内啡肽,随后与促使人类社交和情爱的后叶催产素相配合,再加上迷走神经受到强烈刺激时带给我们的良好感受,就产生了舞者快感。

在这种情况下,几乎全部的前期准备工作都已经在线上做足,那线下的后期实施就是那么的水到渠成了。

豆瓣小组也是一个基于共同兴趣进行社交的典型代表,只是缺乏劲舞团这样的先天优势,线上只能进行初步的牵线搭桥,大部分工作还是需要小组成员在线下完成。

但豆瓣独特的文艺清新气质给足了大量有志之士幻想的空间,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色欲者纷纷来此朝圣,而结局能否尽如人意,就看男女文青们各自的实力了。

“慢公司”豆瓣表示,我只能帮你们到这儿了,你们慢工出细活。

同样基于共同兴趣发展到社交再堕落到欲望的还有网络游戏,并肩战斗过的革命情谊更容易建立起信任,而会长在想象中也往往都是英勇高大、让人崇敬的偶像。

或许大家对尘封多年的“铜须门”事件依然印象深刻。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我始终坚信在缓解人类欲望方面会出现更多、更酷的产品。

去年,微软提交的有关远程力回馈的专利获得了通过,该专利能够通过远程技术和特定的硬件设备模拟摩擦、触感、压力、振动、噪音、三维反馈、温度变化来向用户传递诸如拥抱、握手等现实活动体验。

而IBM 去年的5in5报告中也提到,将通过开发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模仿能力来进一步推进计算机的认知功能,使计算机和其他设备获得模仿人类感官的更多能力。

或许在不远的未来,人类的各种感觉都将会变成数字化以便于传播和反馈,人类对于感觉的获取也不再局限于现实生活中与人真实的接触,还可以依靠互联网和可穿戴设备来体验。

那时,在法律、道德和伦理的框架内,互联网真的有可能仅通过线上就能完全解决人类的欲望问题。

就像《少数派报告》里的一个情节,用户躺在玻璃罩子里,身体插着各种数据线,完全通过技术来满足欲望。

II. 贪食和贪婪(avaritia&gula)——希望占有更多 代表产品:点评工具、淘宝等电商、棋牌游戏、微博贪食的定义是放纵食欲和酗酒,但丁对其的解释还加上了囤积过分的食物。

贪婪的意思是希望占有比所需要的更多。

这两者在本质上有些类似,都是指比起人类有限的需求,其想获取的总是更多。

1、点评工具的永恒阳光人类对于美食的追求总是永不止步,之前是通过媒体广告、朋友推荐和实地考察来寻找美食,满足自己贪婪的食欲,而现在互联网在餐饮服务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更加科学的分类、更加清楚的排名及更加客观的评价,还通过LBS来进行更加主动和智能的推送,而团购的出现也使我们可以以优惠的价格品尝到各种美食。

近几年出现的品质生活类电商和微博营销号更是使用户足不出户便可寻得天下美食。

这些产品都抓住了人类贪食的冲动,并想法设法来迎合贪食的需求。

但这些产品的功能又与贪食原罪有些区别,贪食的含义是人类放纵食欲吃的更多,但“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而这些产品却是帮助我们提高吃的质量。

总之,虽然这些产品从人类贪食的冲动出发,但还是在好的方向上实现了一些修正。

这个时候,把我们钉在餐桌上的已经不是代表上帝的执法者,而是我们贴心的互联网美食助手。

2、亲,一定要再贪婪一点哦对于“希望占有比所需要的更多”,淘宝网的砍手党应该是理解的比较深刻。

贪婪促生了购物欲,但在传统情况下,我们的购物过程都是包含着身体运动、付钱行为和获得物品。

占有更多的贪婪会使我们尽可能的多购物,而对金钱的贪婪会让我们在付钱时感觉到心疼和不舍,对体力的贪婪也会让我们在身体过分运动时感觉到劳累,后两者都会对我们无限大的购物欲望进行有效的制约,从而帮助我们达到一个相对合理的平衡。

但电商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个平衡,首先,我们不再需要付出体力和过多的时间去苦苦寻找自己想要的产品,并货比三家以确定最好的质量和最优惠的价格。

如今我们只要动几下手指,再等待几天就可以拿到最准确的商品。

在这里,体力对于购物欲的制约消失了。

其次,自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出现货币,掏出货币付款这一动作都是象征着自己财富的减少从而对我们产生负面的心理暗示,这一行为和心理暗示一直随着人类的进化而不断加深。

而如今,当我们通过电商购物时,付款已经变成了简单的网银转账或余额支付,原本真实货币的转移已经变成了电脑上数字的变化,而我们对新的变化还未建立起强大的神经连接,也缺乏足够的心理暗示。

因此,金钱减少对购物欲的制约也消失了。

电商网站就是利用我们的贪婪而发展壮大起来的,但他们也丝毫不会停止,他们会一再削弱我们对金钱的感觉(例如,余额宝的出现);会不断带给我们更加流畅和舒服的购物体验;会采取更加高明的互联网促销方式来麻痹我们的理智;会通过大数据和数据挖掘更贴心的为我们推送商品。

在电商的冲击下,我们的贪婪的确已经失去控制,而我们贪婪的极限也在不断提高。

或许在不久的未来,“双十一败家”和“再淘宝就剁手”就真的不是一句玩笑话了。

3、棋牌和贪婪的美好关系关于棋牌游戏与贪婪,想从一段亲身经历开始。

不久前被老大拉去参加某棋牌网站举办的线下Hold’em比赛,此前对Hold’em一无所知的我只能在路上现查规则。

比赛开始后,可能是因为运气足够好,也可能是其他高手无法对一个门外汉的表情、动作和牌路进行有效解读,我一度以很大优势成为全场的Chip Leader。

其实这个时候不管是从理性上还是情感上,我都应该借机把筹码全部输给实力更强的老大,以实现最优结果。

然而接下来在与老大的几次直接交锋时,我却完全失去理性,好像有种力量在控制着我只盯着牌面,只想着该怎样下注。

后来我一再反省当时的行为,那时其实并没有考虑筹码多少意味着什么,也没有畅想获胜的奖励是多么诱人,只是在那个特定时刻完全无法放弃“赢更多”的机会,这可能就是人类贪婪的本性。

在它面前,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完全被多巴胺和肾上腺素掌控的低等生物,跟巴浦洛夫实验中的猎犬没有太大区别。

棋牌游戏的回合制和博弈机制的确是刺激人性赌性和贪婪的最恰当的游戏。

而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棋牌游戏正是将这种赌性和贪婪完全释放出来并持续扩大,今天的用户可以随时拿出手机打开棋牌APP来贪婪一把,而不用像之前那样还需要打电话约朋友凑牌局。

加上“银商”的从中作祟,使我们能看到真实的劳动成果,或者误以为找到了一条发财致富之道,从而将贪婪的本性再度放大而失去控制。

过去曾经常听到某某因为赌博欠下高利贷而家破人亡的故事。

而如今,沉迷于网络棋牌游戏的案例也层出不穷,就在写这篇文章时随便刷了下微博,就看到一条“女子玩棋牌网游十个月输掉20万欲跳楼”的消息。

在面对直击我们贪婪原罪的棋牌游戏面前,只靠我们自身的努力或许真的难以应对。

4、想当“皇帝”来微博微博具有多个属性,也对应了人类不同的原罪,这里讲的贪婪主要是源于微博的媒体属性。

信息传递是媒体的功能但不是目的,媒体的目的在于获得更多的受众,从而获得更大的权利和商业利益。

这一点在微博上表现的一览无余,大V们想方设法获得更多的粉丝,以满足他们对权力和利益的贪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