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分析之阿甘正传
电影《阿甘正传》的语言分析

电影《阿甘正传》的语言分析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电影以其内容的丰富,对学生多感官,立体式的刺激远远优越于其他模式;作为一种语言,英语以其使用的广泛性而备受青睐,而其承载的文化交流、理念输出的作用又与电影的功能极其相似。
所以将电影作为教学手段使用到英语教学中去,不仅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兴趣,更能让英语学习者领略到不同文化的精彩。
本文将从具体影片《阿甘正传》来分析在具体教学中电影的作用。
《阿甘正传》(Forrest Gump)是1994年由美国派拉蒙公司出品的一部经典影片,1995年获得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剪辑六项大奖。
影片以主人公阿甘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生活经历为主线,贯穿起这段历史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反映出二战以后美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的变化。
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非常适合用以教学的英文影片。
首先,作为一种类型电影,《阿甘正传》非常具有代表性。
在美国电影中,主人公为弱智或者有某种精神障碍人士,最后取得成功的故事屡见不鲜。
美国人将其称为“反智电影”。
不仅演员们对这样的角色青睐有加,争相竞争以此来挑战自己的演技,以求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即使是美国民众对此也津津乐道。
比如《雨人》(Rain Man),《呆呆往前冲》(Water Boy),《我是山姆》(I am Sam)等等。
这其实正是美国文化的一种体现,是美国梦的一种极端形式。
他们崇拜个人英雄主义,强调个人努力后获得成功,他们渴望奇迹,对外宣称的民主、自由也是美国人所感到自豪的。
这与这个国家建立之初的原因和目标相一致。
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文化是不同的,也正是应该为英语学习者所了解的,所以在播放影片之初,对这一情况加以说明,是十分有必要的。
这不仅能让学生明白整个影片的基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影片的角度,更是通过影片对美国社会当时主流思想的一种解读。
在对影片具体类型,所反映的美国文化加以解释后,我们有必要对《阿甘正传》中的历史事件加以说明,这部分应采取简单叙述为主,使学生在观看影片时能够不至于迷茫即可。
阿甘正传影视音乐赏析论文

《阿甘正传》电影插曲赏析电影插曲在影片中的作用大致可分三类:一种是对影片发展起推动作用,可以加快、减缓剧情发展的速度。
第二种是人物的主题音乐,用来强化人物的形象。
第三种是创作者的主观音乐,起煽情和调节氛围的作用。
摘要:《阿甘正传》电影插曲的概括《阿甘正传》的电影音乐专辑唱片的制作人罗伯特·加美克斯、乔·西尔和格兰.布鲁曼,在研究了各个时期的音乐后,从成千上万首歌曲中选出了31首,而后又请作曲家艾伦.西尔维斯蒂谱写了《阿甘组曲》,合起来,就是影片中所有的音乐,也是唱片的全部内容。
但影片中还有许多歌曲,远远不止这37首,有的只是一闪而过,有的歌曲则是从影片中的电视和电台中放出……等等。
而且导演在对这些歌曲在片中出现的时间地点处理的非常巧妙。
正文:对电默《阿甘正传》插曲的部分简析众所周知,在美国的现代社会历史中流行音乐、摇滚乐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众的消费文化里占有很大的比重。
从猫王到现在的西雅图G rang非主流音乐,都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美国社会的发展史。
它们虽然被放到背景音乐的位置,可导演为不破坏影片的情节发展,不使音乐喧宾夺主,采用点到为止的方式,使之适得其所。
但如果我们了解这些歌曲的内容,就会发现这三十多首歌曲实为点睛之笔,不仅烘托画面,更使意境回味深长。
1、影片中出现的第一首摇滚歌曲自然是猫王的《HoundDog》,是当时最热门歌曲,也是摇滚乐史上的名曲,是1956年8月18日连续蝉联全美11周热门流行歌曲第一名的8面的歌。
在影片中一个青年与Fo r-restGu mp学舞步,后来却用到自己的演唱上。
后来这位青年成了摇滚歌王。
了解西方摇滚乐史的人都知道,正是猫王这一扭胯舞步,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摇滚乐因此成为了争议的焦点。
成功的秘诀——电影《阿甘正传》的语言分析

The Secret of Success ———Analysis of Forest
Gump's Language
作者: 延俊荣
作者机构: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基础部,山西太原030012
出版物刊名: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2-46页
主题词: 《阿甘正传》;语言;隐喻性;成功
摘要:人生活在语言当中, 人的思维方式及行为受制于语言.人的语言一般是隐喻性的.而电影《阿甘正传》中的阿甘因为智商和童年成长环境的特殊原因, 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非隐喻性的语言观, 其突出表现就是"跑就是跑".阿甘在思维上"用眼死死盯住'球'"的这种"痴"注定了他"真诚、仗义、执着", 而生活也给予了他相应的获得成功的回报.一颗回归了真善美的"球", 在生活中的每一次撞击都给假丑恶以猛烈的抨击, 这对我们被假丑恶蒙蔽了的心灵实在是一种深刻的启示。
电影的视听语言与叙事分析——以《阿甘正传》为例

▲THE FILM影视114电影的视听语言与叙事分析——以《阿甘正传》为例郭璐璐(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摘 要:电影作为新生的大众艺术,从诞生起便以其透明性、通俗易懂与娱乐性等特点被大众所接受,并成为日常生活中消遣的工具,其大众性与娱乐性也是早期电影和绝大多数商业电影追求或努力保持的特征。
大众关于电影的讨论,也大多集中在电影中的故事、情景、画面构图及演员的服装、对白(内心独白、旁白、人物间对话)、运用特效等方面。
在此,就要提到电影中的重要元素——视觉元素与听觉元素及叙事方式。
本文以经典电影《阿甘正传》为例,从影片中的视听元素与叙事方式两个方面出发浅析本部电影。
关键词:语言特色;视觉元素;听觉;叙事技巧1 视听语言的表征及意蕴1.1 视觉层面的象征性阐释视觉层面包含多方面的元素,如摄影机的机位,而机位又包括电影画面整体的构图、光线,光影与电影的整体色彩搭等等。
戴锦华教授认为:“用专业化的表述方式是,机位意味着某种画面的景别,即电影画面究竟是特写(分为特写、大特写)、近景、中景还是全景,意味着角度:仰拍、俯拍或平视。
而构图则是借自古老绘画艺术的语言元素,在种种电影的构图方式中,一种需要予以强调的元素,是所谓对‘画框中画框’的运用。
”[1]“人与物、人与镜中像相映照,可以借助种种关于镜像的隐喻,构成虚与实、真与伪、真言与谎言的表达。
”[1]构图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孤独、忧愁、欢乐等视觉呈现,构成某种直面或侧面的自我表述。
通过电影所呈现的视觉元素,可以构建电影的叙事结构或深层意义结构,从而达到展示成为心理剧的重要元素和手段之一。
另一重要的电影视觉元素是造型与光和色彩,如影片中人物的服装及头发造型、整体形象、整部影片的空间造型,它是影片的基调之一,人物的形象与电影想要表达的意义有密切的联系,无言地讲述着时光的故事。
当然,这也是在导演及美工的选景基础上才会有的效果。
光与色彩,既属于电影整体造型的一部分,又是电影视觉语言中的分支。
视听语言分析之阿甘正传

视听语言分析之阿甘正传好莱坞一直以来都是电影的王国,大量的商业巨制电影从这里产生,进而风靡世界。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非常经典的电影,《阿甘正传》就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好莱坞大片。
今天我们就从视听语言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部经典的作品。
本片改编自一部同名小说,影片通过阿甘对自己生活的讲述,深层次的剖析了美国当代历史,以幽默的方式对社会现象和战争进行讽刺。
作为一部以人物记录历史的影片,阿甘作为主要线索,经历了美国最动荡的一段历史。
影片也同样倡导了美德的回归,进行正确的精神引导,大力提倡人性关怀和人文主义精神。
它是好莱坞反智潮流电影中的经典名作。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美国社会的反智情绪高涨的时代。
于是好莱坞便出品了一系列贬低现代文明崇尚回归原始阐释人性的影片。
其中《阿甘正传》便是通过一个智力障碍者的视角,描述了美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战,政府丑闻,外交,种族冲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与人们生活的生活状态——多数人的消极颓废与盲目热情。
《阿甘正传》这部影片就是让美国人回顾自己的历史,重新审视自己。
阿甘在此片中被塑造成一个天生弱智,却具备了人类最优秀美德的人。
他坦荡的面对生活带给他的挑战,在混乱中接受锤炼,只冲着一个方向奔跑,最终跑向了他的终点。
这是一部人生寓言,带给人们欢乐的同时,引发了广泛的思考。
在这部影片中,人物造型有很强烈的对比。
阿甘的形象出现时一般是清爽整洁的,与影片中出现的其他人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汤姆汉克斯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先天性智力残疾,却朴实真挚的阿甘。
幼年时阿甘拙笨,说话缓慢而坚定,而成年的阿甘说话滔滔不绝,包含了一种绝对的自信。
珍妮,她一直是阿甘的天使,正因为听了珍妮的话,阿甘才能永不停歇的跑着。
但是与阿甘不同,她的生活始终是随波逐流居无定所的,她从生活上到精神上都是个流浪者,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她想成为歌星,却只能在街上或者色情酒吧里卖艺,与一帮狐朋狗友们吸毒。
电影《阿甘正传》的叙事技巧和语言分析

电影《阿甘正传》的叙事技巧和语言分析【摘要】电影《阿甘正传》以其精湛的叙事技巧和语言分析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令人难忘的角色塑造,该电影深刻展现了人生的起起伏伏和不同命运之间的对比。
叙事技巧在电影中的运用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与主人公阿甘一同经历各种人生挑战和成长。
语言分析也贯穿于整个电影中,通过精准的对话和生动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不同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电影《阿甘正传》通过其深刻的内涵和感人的情节,彰显了叙事技巧和语言分析在电影创作中的重要性,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引起了人们对人生意义和情感体验的思考。
【关键词】电影《阿甘正传》,叙事技巧,语言分析,情节设置,角色塑造,对话,场景描写,内涵,电影创作。
1. 引言1.1 介绍电影《阿甘正传》电影《阿甘正传》是一部1994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由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主演汤姆·汉克斯。
该电影改编自《阿甘正传》小说,讲述了一个智商不够正常但却拥有坚强意志力和乐观心态的男主角阿甘在人生中的经历和成长故事。
阿甘在电影中经历了各种挫折和困难,却始终乐观向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这部电影以其温情感人的剧情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广泛的好评和赞誉,成为经典的电影之一。
通过阿甘的故事,电影向观众传达了关于生命、坚持和希望的深刻思考,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电影《阿甘正传》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成功,更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和尊重,成为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
1.2 阐述叙事技巧的重要性在电影《阿甘正传》中,叙事技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叙事技巧是导演在呈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时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它直接影响着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运用恰当的叙事技巧,导演可以有效地引导观众进入电影的世界,加深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共鸣,从而达到情感共鸣和思想沟通的效果。
在《阿甘正传》中,导演利用了多种叙事技巧,如倒叙、闪回、对比等手法,来展现主人公阿甘的成长历程和人生轨迹。
浅析电影《阿甘正传》的视听语言

浅析电影《阿甘正传》的视听语言作者:厉静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7期摘要:《阿甘正传》是一部非常经典且耐人寻味的好莱坞电影,至今仍能带给我们无尽的启示。
而一部优秀的电影必定拥有其出色的视听语言。
本文从人物、造型、声音、叙事、隐喻等角度来浅析影片的视听语言对整部影片的创作和表现手法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阿甘正传》;视听语言;表现作用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0-0111-01一、关于人物与造型影片中每个人物的塑造都是极具代表性的。
首先来看本片的主人公——阿甘。
在片中,阿甘被塑造成一个天生智障但却具备人类最美好品德的一个人。
阿甘的世界很简单,是非分明。
虽然智商比常人低,但他有自己的原则,一直遵循着自己的内心。
(1)阿甘的母亲。
在阿甘一生中,母亲对于他的人格培养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甘太太独自一人抚养阿甘,靠出租房屋为生。
但这个坚强的女人从来不向生活示弱,她教给阿甘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令阿甘能最终成长为现在的阿甘。
(2)珍妮,阿甘心中的天使,正是她令阿甘摆脱了脚撑的束缚,开始了他的奔跑生涯。
但是与阿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珍妮的生活总是与色情、暴力相联系,终日居无定所,大部分时候的形象都是阴暗负面的。
影片最后,珍妮又回归成了最初纯净美好的形象,给阿甘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
本片中色彩与光线的巧妙运用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中对比最明显的就是在阿甘和珍妮两个人物的塑造上。
影片在讲述阿甘的时候,多采用暖色调和较为明亮的色彩。
如在表现幼年阿甘在挣脱脚撑束缚尽情奔跑的画面时,影片采用的色调是橘黄色,给人的感觉就是充满希望、振奋人心。
反之,珍妮的画面则是以冷色调和暗色调为主。
一明一暗两种色调代表了阿甘和珍妮两种迥异的人生,同时也更好地表达了影片的主题。
二、关于声音声音是一部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片中最值得人称道的莫过于影片的配乐。
阿甘正传声音与音乐赏析

阿甘正传声音分析《阿甘正传》是部百看不厌的经典电影。
这部影片的音乐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本文从《阿甘正传》的声音入手,分析片中能详的配乐主题,反应时代性的嘲讽音乐插曲,影片语言和音响的使用,分享对于这部影片的音乐感受。
影片《阿甘正传》通过音乐叙事的方式来讲述一个智商只有75的美国人阿甘,在母亲不断的努力和鼓励下,凭借着自己的诚实守信、执着、坚强勇敢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了一个传奇的足球明星、兵乓球明星、战争英雄和亿万富翁的故事。
影片是以阿甘的成长经历为主线,通过影片中的片段外,还通过运用背景音乐间接来呈现不同时代背景的音乐表现跨越三十年的美国历史事件。
其中包括越南战争、水门事件、中美乒乓球外交、阿波罗号登月等。
影片使用了音乐叙事的方法,拓宽了观众的视野,让观众欣赏到阿甘的一生的精神的同时,也反映出了当年美国的历史背景,使观众能体验到一场音乐盛宴。
一、配乐在这部影片中,I'm Forrest Forrest Gump( 00: 00: 16 - 00: 02: 51)“羽毛主题”(主题曲)是我最喜欢的配乐,是影片中的原创配乐。
影片的开始,一片羽毛漂浮在空中,随风飘动,紧接着音乐响起。
这首充满灵性的音乐在开头框定了全片的音乐基调,以钢琴为主旋律,简洁的音乐,就如同漂浮在空中的羽毛般纯净、轻盈,飘进了人们心灵的深处,返璞归真的单调色调,唤起了人性中最纯真的感动。
小提琴的高音像是诉说着平凡生命中那些不平凡的事情,饱含深情。
羽毛最终飘落到阿甘的脚下,音乐渐渐远去。
整个配乐展现出清晰宜人的温暖气质,像一冽清泉直入心底,洗尽铅华。
片尾是I'll Be Right Here( 02: 14: 32- 02: 15: 19)是片头“羽毛主题”的重复。
与片头的羽毛主题作为呼应,让人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与延续。
再一次听到这个配乐,心情比刚开始看影片的时候要更平静,心灵像被洗礼过一样,就如同这个配乐般纯净、轻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听语言分析之阿甘正传好莱坞一直以来都是电影的王国,大量的商业巨制电影从这里产生,进而风靡世界。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非常经典的电影,《阿甘正传》就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好莱坞大片。
今天我们就从视听语言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部经典的作品。
本片改编自一部同名小说,影片通过阿甘对自己生活的讲述,深层次的剖析了美国当代历史,以幽默的方式对社会现象和战争进行讽刺。
作为一部以人物记录历史的影片,阿甘作为主要线索,经历了美国最动荡的一段历史。
影片也同样倡导了美德的回归,进行正确的精神引导,大力提倡人性关怀和人文主义精神。
它是好莱坞反智潮流电影中的经典名作。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美国社会的反智情绪高涨的时代。
于是好莱坞便出品了一系列贬低现代文明崇尚回归原始阐释人性的影片。
其中《阿甘正传》便是通过一个智力障碍者的视角,描述了美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战,政府丑闻,外交,种族冲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与人们生活的生活状态——多数人的消极颓废与盲目热情。
《阿甘正传》这部影片就是让美国人回顾自己的历史,重新审视自己。
阿甘在此片中被塑造成一个天生弱智,却具备了人类最优秀美德的人。
他坦荡的面对生活带给他的挑战,在混乱中接受锤炼,只冲着一个方向奔跑,最终跑向了他的终点。
这是一部人生寓言,带给人们欢乐的同时,引发了广泛的思考。
在这部影片中,人物造型有很强烈的对比。
阿甘的形象出现时一般是清爽整洁的,与影片中出现的其他人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汤姆汉克斯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先天性智力残疾,却朴实真挚的阿甘。
幼年时阿甘拙笨,说话缓慢而坚定,而成年的阿甘说话滔滔不绝,包含了一种绝对的自信。
珍妮,她一直是阿甘的天使,正因为听了珍妮的话,阿甘才能永不停歇的跑着。
但是与阿甘不同,她的生活始终是随波逐流居无定所的,她从生活上到精神上都是个流浪者,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她想成为歌星,却只能在街上或者色情酒吧里卖艺,与一帮狐朋狗友们吸毒。
她的生活中总是充满了色情,暴力,毒品这些负面因素。
所以影片塑造出的珍妮的形象总是阴暗的,模糊的。
但是她对阿甘又是真诚的,所以在影片结尾处,珍妮的形象又回归了初识阿甘时的纯洁美丽。
丹中尉,一开始出场便是狂野的,翻脸如翻书,上一刻还在开玩笑下一刻又在严肃的下达命令。
他在战场上一门心思的求死,延续他家族的“光荣”捐躯历史。
在做完截肢手术后的丹中尉异常绝望,他认为生活的希望全都结束在了战场上,他本该死在那里,对阿甘的救命之恩完全不领情。
从战场回来后变得有些神经质,穿着邋里邋遢,说话粗声粗气,宣泄着他的不满。
但是在新年夜里,他的悲伤抑制不住的外泄,让观众感受到他真正的内心世界。
后来在海上他与风暴进行搏击,又以不屈不挠的反抗者形象出现。
最后“他和上帝讲和”后,以及在阿甘结婚时出现的形象是温和的,这
是他在经历人生几大起伏后回归本性的表现。
影片的拍摄技巧也是很值得称道的。
在体现珍妮和阿甘两个人的生活时,经常用不同的光效和色调。
在阿甘的生活中,大量的运用暖调。
而珍妮的生活片段则运用较多的冷色调。
影片中多次出现阿甘跑步的画面,跑步在这部片子里面算是出现最多的动作段落。
第一次跑步,阿甘摆脱了他腿上的支架,在这一场景中依旧出现大量的绿色,背景拥有很清晰的轮廓,自然的和谐美丽使人心情明朗。
第二次他得到了橄榄队教练的青睐,随后凭借着跑步这一特长,为橄榄球队赢得了比赛的胜利,在这一场景中出现了大块的红色和黄色,观众席上也是大片大片的红色标语,把球场比赛热烈气氛烘托起来,让人兴奋。
依旧是暖色调为主。
随后是越战中他在丛林中奔跑,救了自己的战友们。
这里也是使用大量的绿色和黄色,并且光线充足,线型较为清楚,营造出很好的光影效果。
与阿甘的生活段落色彩刻画相比,珍妮的生活环境大部分降低了色彩的明暗度,表现起其生活的压抑,同时体现珍妮本人内心的消极厌世。
影片通过这种明暗,色调的对比方式,暗示了阿甘与珍妮两人个性的相悖与命运的走向。
而在最后,珍妮重新回到阿甘身边的时候,两人的内心世界逐渐相统一,珍妮场景的色彩也与阿甘趋于一致,光效也统一使用了自然光效。
珍妮一身白色裙子向阿甘走来,色彩又如同两人幼年的时候,白色与绿色相间,开阔明亮,充满朝气。
让观众明白珍妮的生活已经不像从前一般,而是以一种更乐观的方式面对人生,也喻示了珍妮经历若干波折后的精神上的重生。
影片通过对光线与色彩的配置,更加完美的塑造出人物性格,也表达了导演的意图和影片的主题,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同时能激发观众的想象里,让观众潜意识的接受这些暗示信息。
色彩与光效的使用也推动了叙事,增强影片真实感,加强了影片的观赏性。
在这部影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想必也给观众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那就是那根飘浮着的羽毛。
这根羽毛也多次出现在镜头当中。
影片一开始便以羽毛作为视线引导,镜头追随羽毛,一直到人物出现。
结尾处,羽毛又随风而起,飘荡到更远处。
在《阿甘正传》的一开场,一根羽毛引导观众的视线,同时出现了开场音乐,钢琴的轻盈与小提琴的柔美融合在一起,为“羽毛”塑造出声音造型,也推动着影片的气氛。
随着羽毛的起伏,观众感受到的音乐也是如羽毛般飘忽不定,随风飘荡,正如生活一般充满了不确定感,难以预料。
而在影片结尾处又重复出现这一主题,此时,音乐的含义却多于开头,有了一份对生活的感慨,多了几分感动。
生活就像这根羽毛一样,或随风飘荡,或落于尘泥,我们无权选择它的方向。
但是我们有权利选择如何面对。
在美国的社会中一直存在着种族歧视的问题。
种族问题也是《阿甘正传》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首先是阿拉巴马的民权运动,州长华莱士拒绝黑人入校,但最终妥协。
在开往军营的车上,观众可以看到车上都是白人与白人坐在一起,黑人
与黑人坐在一起。
阿甘在车上碰上了从前在校车上一样的钉子。
最后他和黑人巴布坐在一起,这也是他在军营中唯一的好朋友。
巴布的祖先都是做虾的,在饭店里给白人端菜。
在阿甘送给巴布母亲股份之后,人物关系转换了,换成了白人给黑人端菜。
种族问题以一个幽默的报复方式呈现处理。
电视在这部影片里成为重要的叙事手段,通过它,展现了美国当代的政治文化包括阿拉巴马州民权运动,华莱士被射伤,肯尼迪总统接见全美大学生橄榄球队,约翰逊总统接见越战功臣,肯尼迪总统被刺杀,福特总统被刺杀,尼克松水门事件,还有登月……电视新闻经常作为一个剪辑点建立起镜头与镜头,段落与段落只见的关系。
在叙事上,也承担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为我们呈现出美国社会状态——暴力冲突严重,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国内的真实情况。
声音是一部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人声在影片中表现为对话和旁白以及内心独白,整个故事由阿甘的旁白来讲述,阿甘的声音柔和,平缓,情绪起伏不大,娓娓道来,奠定了整部影片舒缓平实的基调。
幼年时的阿甘,说话有些木讷,字字清晰,虽然拙笨但是很朴实。
阿甘总是重复“笨有笨的的作为。
”,这句话塑造出了阿甘自信的性格,而“我更加的思念珍妮。
”这句话贯穿影片始终,成为珍妮场景与阿甘场景的剪辑点,连接两个人的关系,推动了情节发展,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感情专一,真诚的阿甘。
而电影音乐,也记述了这一时代最有代表性的音乐——摇滚。
电影中的摇滚音乐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帮助影片叙事推进影片节奏,也同样发人深省,突出了人道精神和人文主义情怀。
音响为影片增添了生活气息,阿甘的场景中,总是宁静的,充满自然的气息。
而珍妮的场景中,充满了城市噪音,是浮躁而喧闹的。
这些场景中,导演想要表达的是对现代工业的排斥与对自然的向往。
影片中关于漫漫人生的种种韵味,苦与乐、生与死、战争与爱情、冷漠与友谊、成功与失败,伟大与卑微,值得我们去一辈子细细品味。
在我们骄扬跋扈时,在我们患得患失时,在我们迷惘彷徨时,在我们伤痕累累时,我们想总可以在满目的荒谬之中苟活下去,就冲着阿甘这个理由。
我们还要尽我们的所能,让更多人知道阿甘的故事,纵然这世界走到尽头,必然是消失于无形,但活着的人总需要一缕希望的曙光。
或许人生就像那根飘浮的羽毛一样,要么飘浮不定,要么乘风破浪,但是人生也像那根羽毛承载着我们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