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脱硫

合集下载

化学催化-微生物法同时脱硫(SO_2)脱氮(NO_x)的动力学模型初探

化学催化-微生物法同时脱硫(SO_2)脱氮(NO_x)的动力学模型初探
NOx +H O+ 竺 ! 竺 = 篓 . O, 竖 : ! = 圭 些 NO +H+ 9 -
根 据 上 述 过 程 分 析 和 化 学 工 程 学 原 率 主 要 取 决 于 气 相 和 液 相 中 污 染 物 的 扩
分 析 测 定 。 体 中 S 和 N0 浓 度 利 用 英 理 , 物 法 吸 收 净 化 废 气 过 程 的 总 吸 收 速 气 O, 生 的S 浓 度 采 用 碘 量 法 测 定 , 相 中 NO2 O, 液 散 速 率 ( 质过 程 速 率 ) 及 生 化 反 应 速 - 传 以
2 图3 示。 和 所
光 光 度 法 和 N一( 一萘 基 ) 1 一乙 二 胺 分 光 光 2。 生 化反 应类 型研究 2
研 究 该 法 净 化 S 和 NO 的 动 力学 机 理 , O, 并 度 法 测 定 。
2过程机理研 究
2. 1基 本净 化过 程 的分 析 在 生 物 膜 滴 滤 塔 净 化 系 统 中 , 学 催 化
摘 要; 本研 究通 过 化 学催 化 一微 生 物 法 同 时 净 化 实验 模 拟 烟 气 中S N 实验 研 究 及 其 动 力 学过 程 理 论 分 析 , 为该 实 验 系统 净 化 的 O和 O 的 认 过 程机 理主要 由化 学催化氧 化和微生物 氧化 两个 作 用过程组 成 , 生物膜 内S 、 O,NO的生化降解反应 为一级反 应, O NO在生物膜 上的 且S , 生 化降解反应 均为快速生化 反应 , 净化过 程速率 均受传质过程 的控 制。 此外 , 利用化 学催化 一微 生物法 同时净化 实验模 拟烟 气中S N0 O 的实验 数据建立的 动 力学模 型, 出l 浓度 、 对 7 : 净化 效率和生化 去除 量三个指 标的计算 值 与实验值进行 模拟 及对比验证 , 结果表 明 : 用该 利 理论建 立的动 力学模 型模拟 的计算值 与实验值之 间具有很 好的 相关性( 关系数 为0. 相 7 0—0. ) 9 。 8 关键 词 : 0 和N 化 学催化一微 生物法 生物膜滴滤塔 烟 气同时脱硫脱 氮 动力学模 型 s。 O 中图分类 号 : Tq1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6 4 9 X 2 1 ) 7c一0 2 —0 1 7 -0 8 ( 0 2 0 () 0 7 3

微生物脱硫工艺

微生物脱硫工艺

微生物脱硫工艺
微生物脱硫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去除硫化氢等硫化物的工艺。

这种工艺主要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煤等含硫化合物较高的工业领域。

微生物脱硫工艺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筛选合适的微生物菌种:首先需要筛选出适合脱硫的微生物菌种,这些微生物通常是一些厌氧细菌,如Desulfovibrio、Desulfotomaculum等。

2.培养微生物:将筛选出的微生物菌种进行培养,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pH值、氧气浓度等条件。

3.提供底物:在脱硫过程中,微生物需要利用硫化氢等硫化物作为底物进行代谢,产生硫化铁等产物。

4.控制条件:保持反应系统的温度、pH值、氧气浓度等参数在适宜范围内,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

5.收集产物:收集微生物脱硫产生的硫化铁等产物,并对其进行处理和回收利用。

微生物脱硫工艺相对于传统的化学脱硫工艺具有一些优势,如操作条件温和、无需高温高压、产物易处理等。

然而,也存在一些挑战,如微生物的生长速度较慢、受环境条件影响大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工艺优势和限制因素,选择合适的微生物脱硫工艺方案。

生物脱硫的工作原理

生物脱硫的工作原理

生物脱硫的工作原理
1生物脱硫
生物脱硫是一种有效的脱硫技术,它利用微生物分解产生的生物脱硫代谢产物来直接或间接降低废气中的二氧化硫。

生物脱硫的过程可以分为脱硫前处理、微生物脱硫和脱硫最终处理三个步骤。

2脱硫前处理
此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将废气在温度、湿度和流速等物理参数上调节到最佳值,使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在前置处理器中容易分解,改善废气中空气流通性,从而为接下来基于生物脱硫物质分解式提供一个有利的微观环境状况。

3生物脱硫
此阶段使用神经细菌或硫氧还原菌将硫化氢(H2S)转化为硫酸(SO2),然后硫酸又转化为元素硫(S)。

不仅如此,一些其他的微生物,如变形菌和厌氧菌,也可以上游将氢化硫、醚类和环烷醚化合物转化为二氧化硫。

4脱硫最终处理
此阶段在生物脱硫后,废气中大量的硫化物,如硫酸钠、亚硫酸钠等,仍然存在,必须通过静电吸附、催化剂吸附和水洗净等方式进行最终脱硫处理,以达到净化废气的目的。

以上就是生物脱硫的工作原理,从前处理、微生物脱硫到最终脱硫,这些环节一步步的完成,目的在于降低二氧化硫,保护我们的环境。

硫专一途径微生物脱硫酶系的生化特性

硫专一途径微生物脱硫酶系的生化特性

硫专一途径微生物脱硫酶系的生化特性吕洋;吴更;许平【摘要】微生物脱硫具有化学脱硫法所不具备的低能耗、低投入等优点而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

本文在简要介绍微生物脱硫途径的基础上,介绍了硫专一途径中的几种酶生物化学特性,尤其介绍了酶的结晶研究方面的重要进展。

并对该酶系今后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Microbial desulfurization had advantages like low energy consumption and less investment,so it replaced hydrodesulfurization in recent years and became a research hotspot.The latest developments of three aspects of the biodesulfurization pathway,the desulfurization enzymes,which including the flavin reductase DszD,the dibenzothiophene monooxygenase DszC,the dibenzothiophene sulfone monooxygenase DszA,and the 2′-hydroxybiphenyl-2-sulfinate desulfinase DszB,and the future prospective of microbial desulfurization enzymes were introduced.【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2(040)005【总页数】5页(P3-7)【关键词】微生物脱硫;硫专一途径;二苯并噻吩;脱硫酶系【作者】吕洋;吴更;许平【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814.9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伴随着以化石燃料为代表的能源消耗的快速增加。

煤矸石微生物脱硫试验研究

煤矸石微生物脱硫试验研究
2 . . I wa lo f u d t a h e u p u ia i n p ro ma c v n i c e s d u o 2 . 45 t sa s o n h tt e d s l h r t e f r n e e e n r a e p t 8 3 z o a t r2 a s c lu e fe d y u t r d, 1
Ab t a t A ta n o h mo ih a t to h c s lu x d zn a t ru wa s lt d fo a i i Da u o o l sr c : s r i fc e l o u o r p i uf r o i iig b c e i m s io a e r m cd c t W k uc a wa t y c l c i g t e s m p e n n ih n u t r n t el b t ss o h tt e s r i a o d p ro ma c f s e b o l tn h a l sa d e r ig c lu ei h a .I e c wa h wn t a h ta n h d g o e f r n e o
s lh rz t nc ud a p o c c.0 9 / fe o kn o lwa ts 2 h u s n te d s lh rz t n ae wa up u iai o l p ra h a .7 g L atr s a ig c a se o r a d h e up u iai rt s o o
维普资讯
毕 银 丽 等 煤 矸 石 微 生 物 脱 硫 试 验 研 究
煤矸石微生物脱硫试验 研究
毕银 丽 柳 博会
( 国 矿业 大 学 ( 京 ) 源 与 安 全 工 程 学 院 , 京 10 8 ) 中 北 资 北 00 3

生物脱硫技术原理

生物脱硫技术原理

生物脱硫技术原理生物脱硫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或植物来去除工业废气、废水中的硫化物的一种技术。

本文将带领读者分步骤阐述生物脱硫技术的原理。

1. 硫化微生物生物脱硫技术的核心是硫化微生物,这种微生物可以通过甲烷、氢气、二氧化碳等营养物质进行呼吸代谢,产生硫化氢等硫化物。

微生物的种类较多,但对工业废气中的低浓度硫化物处理效果比较好的是硫酸还原菌(SRB)和色气单胞菌(T. thiooxidans)。

2. 合适的环境条件SRB和T. thiooxidans 单胞菌在生物脱硫技术中应用广泛,但是它们是革兰氏阴性菌,无法在空气中生长,只能在含硫废气、废水中生长。

为了保证微生物的生长,需要构建适合微生物生存的环境。

例如,增加反应器中的营养物、调节反应器pH值、温度等,营造出合适的气性、温度、压力条件,为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3. 养殖和繁殖在生物脱硫技术中,SRB和T. thiooxidans 都是革兰氏阴性菌,其繁殖和养殖需要注意防止污染和死菌的情况。

应建立合适的发酵方法和控制措施,提高菌体生长和繁殖的效率,并采用定期补菌、补充营养物等手段,保持高效的微生物群体。

4. 原理分析在生物脱硫技术中,硫酸还原菌和色气单胞菌可以利用废气中的硫化氢等硫化物作为能源,同时与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硫酸,并释放出电子。

其中,硫酸根离子可以反离子交换,进一步反应生成硫酸和二氧化硫。

硫酸还原菌还能产生ATP,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总之,生物脱硫技术是一种有效、环保的废气、废水处理方法,相比传统的化学法更加具有成本效益和降低环境污染的特点。

通过硫化微生物的呼吸代谢,逐步去除废气中的硫化物并进一步转化为硫酸,实现了生态环保的目的。

酸法生物脱硫原理

酸法生物脱硫原理

酸法生物脱硫原理宝子们!今天咱们来唠唠酸法生物脱硫这个超有趣的事儿。

咱先来说说啥是生物脱硫哈。

你想啊,在咱们这个世界上,有好多地方都会产生含硫的东西呢,像一些工业废气啊,那味道可难闻了,还对环境不友好。

生物脱硫呢,就像是大自然派出的一群小卫士,用生物的方法把硫给除掉。

那酸法生物脱硫又是咋回事呢?这就像是一场特别的化学反应小派对。

在这个派对里啊,有好多微生物小伙伴在忙活着。

这些微生物啊,它们可神奇了。

它们生活在酸性的环境里,就像咱们人喜欢住在舒适的房子里一样,酸性环境就是它们的小窝。

这些微生物有个特殊的本事,就是能够把那些含硫的化合物当作食物。

比如说硫化氢,这可是个味道超级臭的家伙,就像臭豆腐的臭味放大好多好多倍。

微生物看到硫化氢就像看到了美味的蛋糕一样,一口就“吃”下去了。

不过它们可不是像咱们吃东西那样简单地嚼嚼咽下去哦。

当微生物把硫化氢“吃”进去以后呢,它们身体里就开始发生奇妙的变化啦。

它们体内有一些特殊的酶,这些酶就像是一把把小剪刀,把硫化氢这个大分子剪成小块块。

这个过程就像是把一个大蛋糕切成好多小点心一样。

然后呢,这些被剪碎的硫元素就会被微生物进行重新组合,变成一些对环境没有危害的东西。

比如说,可能会变成单质硫,单质硫就像一个个黄色的小颗粒,看起来还挺可爱的呢。

在这个酸法生物脱硫的过程里,酸性环境可是相当重要的。

它就像是微生物的保护罩一样。

你想啊,如果环境的酸碱度不合适,就像微生物住的房子不舒服了,那它们就没办法好好工作啦。

酸性环境能够让微生物保持活跃,让它们的小身体里的那些酶都能欢快地工作。

而且啊,这个酸法生物脱硫还有一个特别棒的地方呢。

它不像一些传统的脱硫方法那样,需要用很多化学药剂,还会产生很多其他的污染物。

酸法生物脱硫就比较环保啦,就像是一个绿色的小天使在净化环境。

不过呢,这个酸法生物脱硫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啊,微生物也会闹小脾气呢。

如果环境里有其他的有害物质,或者温度、营养物质这些条件不合适,微生物就可能不好好干活了。

微生物脱硫工艺

微生物脱硫工艺

微生物脱硫工艺
1. 概述
微生物脱硫工艺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燃料中的硫化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的一种环保技术。

该工艺具有操作条件温和、成本较低、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脱硫过程中。

2. 原理
微生物脱硫工艺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硫还原菌将硫化物还原为硫元素或硫化氢,然后再利用其他微生物将硫元素或硫化氢进一步氧化为硫酸盐。

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阶段:
阶段一:硫还原菌催化硫化物还原反应
硫化物 + 电子供体→ 硫元素 + 氢离子
或者
硫化物 + 电子供体→ 硫化氢 + 氢离子
阶段二:硫氧化菌催化硫元素或硫化氢氧化反应
硫元素 + 氧气 + 水→ 硫酸盐
或者
硫化氢 + 氧气→ 硫酸盐 + 水
3. 工艺流程
微生物脱硫工艺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 预处理:将含硫燃料进行粉碎、浸出等预处理,使硫化物转移到液相中。

(2) 生物反应:将预处理后的溶液与硫还原菌和硫氧化菌接种,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生物反应。

(3) 固液分离:将生物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固液分离,获得脱硫后的燃料和含硫酸盐的溶液。

(4) 产品回收:对脱硫后的燃料进行干燥等后续处理,对含硫酸盐的溶液进行浓缩、结晶等处理回收硫酸盐产品。

4. 应用前景
微生物脱硫工艺具有环保、经济等优势,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脱硫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工艺技术的不断完善,微生物脱硫工艺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金属、更高是盐浓度、更宽的pH值和温度范围,更能适应
低溶解度反应物的反应,而且要简化制备方法降低成本
总纲
1.微生物脱 硫技术概述 2.煤炭脱硫
周柳艺
冯永杰
郝理想 6.其他方 面的应用 5.在大气中 的应用
曹丹
3.在水处理 中的应用
钟雪芬
薛铖
4.石油脱硫
含硫废水的生物处理
1
2
3 4 5
含硫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微生物浸出脱硫法
生物浸出法:生物浸出法是通过微生物的氧化作用将黄铁 矿氧化分解成铁离子和硫酸,硫酸溶于水后将其从煤炭中 排除的脱硫方法。 FeS2+7O2+H2O
1
微生物
FeSO4+H2SO4 Fe2(SO4)3+H2O
FeSO4+ 2 O2+H2SO4 FeS2+Fe2(SO4)3 2S+3O2+H2O
处理后的气体、 液体或沉淀物等 末端产物还需再 处理
成本高
二次 污染
投加化学药品也 会引起二次污染 ,并可能存在设 备腐蚀等问题
3.生物处理方法
3.1有氧生物氧化
通过控制硫化物与氧的比例、硫化物浓度及污泥负荷 , 用无色硫细菌在有氧的条件下将硫化物氧化为单质硫及少
量硫酸盐
3.1.1 Thiopaq 工艺
堵塞等问题
脱硫方法及其比较
(3)燃前脱硫技术主要包括通过洗选减少硫分、灰分,以 降低SO2的排放的选煤技术、水煤浆技术、型煤技术和动
力煤配煤技术等。
• 优点:选煤是洁净煤技术的源头技术, 既能脱硫又能 降灰 同时还可以提高热能利用效率 选煤的费用又远 远低于燃中和燃后脱硫

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煤的燃前脱硫,尤其 是通过选煤来降低煤的含硫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于成本高,所以我国目前应用较少
脱硫方法及其比较
(2)燃烧中脱硫技术主要指向炉内喷入钙系脱硫剂的煤炭 燃烧技术和添加固硫剂的型煤技术。其中沸腾燃烧固硫方 法主要是利用脱硫剂如CaO在床层温度下热解进行固硫反 应。利用该方法脱硫,要达到较高脱硫效果Ca/S的摩尔比 必须大于10,因此提高脱硫剂的利用率,降低Ca/S比, 能实现炉内固硫和低温燃烧,从而降低SO2的排放量 缺点:燃烧中脱硫普遍存在效率不高,且有易结渣、磨损和
脱硫率(%)
70~90 90 90 95~97 95~97 95~97
离心转盘物化法
排烟循环流化床法
干法 电子束照射法 石灰/石灰石 湿法 双碱法 海水脱硫
微生物脱硫
• 生物脱硫,又称生物催化脱硫(简称BDS),生物脱硫是利 用微生物或它所含的酶催化含硫化合物(H2S、有机硫) 将其所含的硫积放出来的过程 • 利用微生物脱硫与化学和物理方法脱硫相比具有投资少、 运行成本低、能耗少、可有效减少环境污染等优点
微生物脱硫技术
microbe antisulfide technique
第一小组:周柳艺、曹丹、冯永杰、 钟雪芬、薛铖、郝理想
总纲
1.微生物脱 硫技术概述 2.煤炭脱硫
周柳艺
冯永杰
郝理想 6.其他方 面的应用 5.在大气中 的应用
曹丹
3.在水处理 中的应用
钟雪芬
薛铖
4.石油脱硫
十二五规划
1.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总 量为2267.8 万t/a、年均 浓度为 40 μ g/m3,到 2015 年,重点区域二氧 化硫排放量下降 12% 2.深化二氧化硫污染治理 的措施 火电行业 钢铁、石化等非电行业 的烟气
微生物脱硫技术的展望
高效功能菌 的选育 对硫代谢途 径的控制 复合微生物 脱硫技术的 研究
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该领域的研究将成为微生 物脱硫技术发展的基础
如何使微生物代谢硫的产物更易从反应相中分离, 或将代谢物固定在相中将是决定微生物脱硫技术 能否得到市场认可的关键 因微生物脱硫的工业化离不开微生物系统的综合 作用。因此发展多菌群、单/多相反应器的研究, 以及生化/物化法的复合技术将是工程研究人员 的关注重点,也是微生物脱硫技术市场化的关键
危害
含硫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硫化物,有臭味,具有较强 的毒性和腐蚀性,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排至污水管道也会影响废水构筑物的正常运转
2.含硫废水的处理方法
物理化学处理 加氯法 中和法 曝气法 氧化法 沉淀法 气提法 湿式空气氧化法 超临界水氧化法 树脂法 生物处理
物化-生物 联用处理
有氧生物氧化
3.生物处理方法
3.2 缺氧生物处理
1、光合细菌进行厌氧氧化,将硫化物氧化为单质硫去除
2、反硝化细菌(需要加硝酸盐) 3、绿硫菌(GSB) 和Tygon 材质管固定膜连续流光生物反应 器处理含H2S废水
3.3 其它生物处理技术
• 生物固定化技术:德国科技工作者将降解硫磷等 9
种农药的酶 ,以共价结合法固定于多孔玻璃及硅珠 上 ,制成酶柱处理硫磷废水 ,去除率可达 95 %以 上,且酶活性无明显损失
废浆
固液分离 干燥 清洁煤
微生物脱硫存在的问题
1.加工前破碎煤的费用高
2.微生物繁殖慢,反应时间长,一般需要几天或几周,而细菌浸出 可达几个月,难以保证脱硫工艺的稳定性,需开发高效率的连
续工艺,提高微生物稳定性
3.微生物和生物催化剂对温度十分敏感,在大规模生产中,传热问 题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4.脱硫后的硫氧化产物需进一步处理,且费用高 5.煤是一种非均质物质,对于煤中有机硫的监测还缺乏一种确定的
1993年,荷兰 Paques 公司首次使用 Thiopaq工 艺
T E X T
工艺的核心是一个气升式生物反应器 ,在该反应 器中,硫细菌在接近常温常压条件下将硫化物氧化 成单质硫 采用稀 Na2CO3 溶液吸收 H2S 生成 NaHS,与常规方 法利用NaOH溶液吸收 H2S 相比 ,避免了对吸收液 的二次处理,节省了费用
目前国内常用的脱硫技术
方法
半干法 喷雾干燥法(SDA)
原理
湿状态脱硫,干状态捕捉硫酸 钙和亚硫酸钙,烟气热量干燥 雾滴水分 床中石灰石或氧化铝在流态翻 滚中吸收SO2 用电子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等离 子体氧化烟气中的SO2 CaCO3+SO2+1/2O2+2H2O=C aSO4·2H2O+CO2 SO2被碱性物质,如亚硫酸钠吸 收,加入石灰或石灰石来沉淀 亚硫酸钙或硫酸钙 海水高缓冲性及海水碱性直接 吸收SO2
4.生物法处理酸性煤矿废水
4.3 生物法的优势
微生物法处理酸性矿山废水具有费用低 、 适用性 强 、 无二次污染 、 可回收短缺原料单质硫等优点 ,成 为有潜力的含硫酸盐酸性矿山废水的处理方法
含硫废水的处理方法 生物处理方法
生物法处理酸性煤矿废水
总结
1.含硫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1 2
化工 制药
3
石油
4
制革
主要 来源
印染
56造纸来自1.含硫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1.含硫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在水中的存在形式
水中硫化物包含溶解性的H2S、HS­和S2-,酸溶性的金 属硫化物,以及不溶性的硫化物和有机硫化物
脱硫方法及其比较
• 在我国,燃前脱硫在煤的应用十分广泛。燃烧前脱硫方法: 物理脱硫法、化学脱硫法、生物脱硫法 • 这里所用的生物脱硫法主要是脱去煤中的无机硫,因有机硫 的脱硫方法还在研究中,且我国研究基础少,主要是一些国 外在研究
• 目前煤的微生物脱硫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微生物浸出脱硫
法、微生物助浮脱硫法
4.生物法处理酸性煤矿废水
4.2 作用原理
生物法处理酸性矿山废水的基本原理就是在厌氧条 件下利用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 Reduction Bacteria, SRB)使SO42-还原为H2S,再用化学法或生物法将H2S氧化 为单质硫,进而从水中回收紧缺物资单质硫。由于单质硫 的回收,使处理本身产生环境社会效益的同时又具有一定 的经济效益
方法
6.煤炭中某些杂质对微生物的毒性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劲和代谢
发展方向
针对以上问题,考虑从以下方面来解决:选育训化高效脱硫 菌,利用遗传工程学的原理构建对脱硫有特殊效果的工程菌 对脱硫液进行综合处理回收,实现无废排放,防止二次污染 • 微生物脱硫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菌种的开发上。目前的方向是 通过遗传工程来改进微生物和酶的性质,使之能承受更多的
• 工艺复杂,长期运行的稳定性尚待研究
4.生物法处理酸性煤矿废水
4.1 煤矿废水的危害
硫化系矿山在开采过程中所含的硫化物被氧化为硫 酸而产生的酸性矿山废水中含有高浓度的硫酸盐。含硫酸 盐酸性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使受纳水体酸化,降低 pH,危害水生生物,并产生潜在腐蚀性。含硫酸盐酸性废 水也会破坏土壤结构,减少农作物产量
微生物
微生物
Fe2(SO4)3+2S H2SO4
微生物
微生物浸出脱硫法

该方法脱硫的优点是装置简单,只需在煤堆上面洒上含 有微生物的水,通过水的浸透,实现煤的微生物脱硫,生 成的硫酸在煤堆底部收集,达到从煤中脱去除硫
• 缺点是处理时间较长,采用这种方法处理一批煤大约需 30 d 左右,相对于大型电厂来说是不适用的,而且浸出 的废液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容易成为二次污染
下沉到底部,从而把煤和黄铁矿分开
微生物助浮脱硫法
• 优点:反应时间短,脱硫时间只需数分钟,可处理大量 煤。此外该法在把煤中黄铁矿脱硫时,灰分也可同时沉底 ,所以也具有脱去灰分的作用。所以这种方法在微生物脱 硫中应用较多
工艺流程图
原煤 粉碎、过筛
微生物 疏水剂 捕集剂
煤浆 微生物预处理煤浆 浮现煤浆 微生物浮选脱硫装置 煤浆 清洁煤浆 污水处理 污水
氧化硫硫杆菌
氧化亚铁硫杆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