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浅谈任务型教学理论与二语习得

浅谈任务型教学理论与二语习得赵延志【摘要】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指一种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语言教学的途径。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来自许多方面,有社会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课程理论等。
本文从任务和任务型教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并在此基础上浅谈了任务型教学与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理论。
【关键词】任务;任务型教学;二语习得;输入假说;互动假说;输出假说一、任务关于“任务”一词有各种各样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1992:965)中对“任务”一词的解释是:“制定担任的工作,制定担负的责任”,这也是大多数人对“任务”的理解。
Nunan认为,语言学习中的交际任务是学习者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创造语言和相互交流的课堂教学活动。
在作这样的教学活动时,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于语言的意义,而非语言的形式上。
Willis认为,任务是学习者为了做成某件事情用目标语进行的有交际目的的活动。
Skehan对任务有如下表述:意义优先,任务完成为主,评估基于任务完成与否。
在《语言学习认知法》(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一书中Skehan较为客观地提出了任务的五个主要特征:意义是首要的;有某个交际问题要解决;于真实世界中类似的活动有一定关系;完成任务是首要考虑;根据任务的及结果评估任务的执行情况。
Long 认为,任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从事的各式各样的事情。
Crookes 认为,任务是一项有特定目标的工作或活动。
在语言教学中,“任务”泛指在课堂教学中为推进学习过程而要求学习者做的任何事情。
在谈到任务型教学时,“任务”这一概念通常是指以真实世界为参照、以形成语言意义为主旨的活动。
不同的专家学者对于任务的类型也有不同的划分方法。
由于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与真实生活中的任务有很多相似之处,Nunan (1989:40-41)根据任务相似的程度将其分为“真实世界的任务”或“目标任务”(real-world tasks or target tasks)和“教学任务”(pedagogical tasks)。
合作学习任务型教学:理论基础

合作学习“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任务型翻译教学模式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按照学生实际能力设计仿真任务,营造真实的或类似真实的学习情境,训练学生利用相关信息资源进行主动的信息输入、输出,沟通、合作学习完成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和特定环境的实际操作能力,获取相关技能。
“任务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极力推崇“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教学方法,。
是交际教学法的进化、延续与发展。
“任务型”教学法汲取、升华了以往各传统教学法的优势,相对更注重信息的人际传送、沟通与互动,其核心内容是以实际意义为中心,以完成真实交际任务为终端目标,强调目标任务具有真实诉求,而且活动容量大,环节密切关联。
任务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输入与互动假设(input and interaction hypothesis)Ellis(2003)将任务定义为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运用活动【1】3。
以完成具体、务实的任务为学习动力和动机,完成任务的过程即学习过程,通过展示任务成果获取、体验并体现成就【2】260。
Skehan(1998)对任务的描述是:意义优先,任务完成为主,评估基于任务完成与否。
他将任务的特点归纳为:1)任务必须以意义为中心;2)任务中设置的问题必须通过语言交际才能解决;3)任务与真实世界的活动存在着类似之处;4)首先必须完成任务;5)之后应根据任务完成的结果评估任务【3】125。
Nunan(2000)认为:交际性任务是一项课堂活动,学生用目的语进行理解、操练、使用或交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意义而非语言形式上【4】56。
任务型教学法认为,仅仅依靠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和语言知识学习无法让学习者真正掌握语言,使用语言才是获取语言能力的法宝。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根据所针对的交际目标,设计出真实的,或至少是接近真实的任务,且这些任务必须具备特定场景和程序,其过程应可预见、可操作、可控制;学生通过表述、沟通、协商、取舍、交涉、解释、询问、让步、争取等各种语言实践活动,达到目的,从而完成任务,以次达到训练、掌握语言的目的。
任务型语言教学

《任务型语言教学》读书笔记剡湖街道中心小学姚秋国☆任务型教学这个名字我们已经不再陌生,但是从这几年的实践中,我总觉得大家还有很多认识上的差异。
有很多人认为任务型教学产生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环境,不适合外语教学,也有人认为不适合低年级的教学,还有人认为任务型教学就是不断地做各种任务,而回避语法的教学。
说法种种,心里也就有了许多疑惑。
于是便细读此书,想对任务型语言教学有更深入和广泛的了解。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1、心理语言学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主要有三种模式:互动模式,认知途径和交际效率。
2、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来自V ygotsky (1986)和Leont’ev(1981)的理论。
二、任务的定义任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娱乐活动中所从事的各种各样有目的活动。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是要模拟人们在社会、学校种类活动,把语言教学与学习者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应用结合起来。
任务型语言教学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做的事情细分为若干非常具体的“任务”,并培养学生具备完成这柴堆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任务也包括各种啬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技能的练习活动。
三、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原则形式与意义的结合原则,真实性原则,循环性原则,任务相依性原则,在做中学原则,扶助性原则,互动性原则。
☆过去我总认为任务型语言教学不注重语言形式,从“形式与意义结合”原则中深深地了解了,任务型语言教学并非主张在学生没有语言能力的情况下建立空中楼阁。
任务型语言教学还遵循了“扶助性原则”,强调学习语言的循序渐进。
四、课程标准与课程目标1、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目标:准确性,流利性和复杂度。
2、知识----能力的形成过程:自动化过程,重构过程,“知识---能力---运用能力”的运作过程。
☆过去我总是较多关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讨论,经过这一章节的学习才明白,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设计任务的大纲。
书中介绍了任务与课程教学目标,任务与行为表现评估的关系。
浅谈任务型英语教学中的“任务”

浅谈任务型英语教学中的“任务”随着交际教学法的推行,任务型教学法成为当前外语教学研究的热点,2010年制定的新课标也提倡在英语课堂中应用任务型教学法。
但目前众多教师对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层面认识不到位,在课堂实践中对任务概念不清,无法科学合理设计任务活动,更好实施任务型教学。
本文通过对任务型教学法及任务相关理论做出科学解释,对任务型英语教学课堂任务活动设计提出参考建议,使广大英语教师深入地理解任务型英语教学法,选取其中有用的部分为教学服务,甚而完善教育理念。
标签:任务型教学法;任务;活动设计一、引言随着交际教学法的推行,基于任务的教学法逐渐在英语教学中得到提倡。
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9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已成为当前外语课堂教学研究的热点。
教育部2010年7月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1]明确指出:“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但目前在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任务型教学缺乏理论层面的认识,没有真正领会任务的内涵,把各种操练活动都作为任务处理,致使任务型教学模糊不清,几乎失去了本色。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更好地了解“任务型”教学法,真正地发挥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有必要对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任务”进行较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并就如何更好根据英语课文设计任务活动,进而实施任务型教学法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二、文献综述任务型教学法自产生以来,就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起初是对国外理论的引进和借鉴,1998年中山大学夏纪梅、孔宪辉发表的《“难题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及模式比较》,标志着任务型教学法走上了发展的轨道[2]。
之后研究逐渐扩大,开始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阶段,吴旭东针对任务型外语教学的核心概念提出了难易度确定原则[3]。
岳守国介绍、阐述任务型教学法的概要、理据及其运用[4];方文礼分析了任務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5];覃修桂、齐振海分析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6]。
任务型教学法

浅谈任务型教学法摘要:任务型教学法有别于传统教学法,它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更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更适合专业素质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任务自主学习任务型教学法是以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由被动地接收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效果。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任务型教学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任务驱动教学思想而构建,以达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单纯依靠教师传授所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必要的学习资料和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它学习环境中的主要要素是“情景”“协作”和“会话”。
2.任务驱动教学思想。
任务驱动就是要把要学的新知识隐含在若干个学习任务中从而让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其最大的特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性,提到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主要特征任务型教学法主要采用“案例教学”的形式,而不是单纯的传授理论,它具有生动,具体,实践性强的潜在优势。
好的教学效果是建立在好的案例和好的组织基础上的,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代表性教学案例的编制应该是建立在教学实际背景的基础上的,通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是任务型教学法的关键特征。
2.启发性教学案例的设计应包含一定显而不露的问题,这就启发学生亲自去挖掘这些问题。
通过启发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更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性,从而让学生由被动地学转变为自主地学。
3.针对性教学案例的选材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
教学目标通常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任务型教学法可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自主思考和操作并逐渐领悟和掌握方法,提高专业技能。
三、任务型教学法的重要意义1.有利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传统教学法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课堂实

践《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将学生的发展作为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制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时间参与,合作与交流的方式和任务性的教育途径。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Teaching)以具体的任务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过程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就。
它以任务为中心,已完成任务为目的,让学生通过实际活动来学习语言,它使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达到高度统一。
它具有以下特点:(1)以意义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甚至无意以的语言形式为目的;(2)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一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某种关系。
学生通过“执行”并完成任务,学习词汇和短语。
更重要的是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无疑是外语教学的改进。
人民教育出版社JEFC的每个单元成功地将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符合,为教师及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任务,使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成为可能,这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互配合,将有利于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任务性教学也有以下几点:(1)任务型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围绕课文的主题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惊醒任务的设计,学生会对该任务表现出关心和兴趣,他们就容易产生实用新语言的欲望。
所以,在任务型的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任务的参与者之间的交流是一种互相支持的过程,为了完成任务,学生尽量调到各种语言和非语言资源,进行任务分析,进而完成任务,以达到解决问题而进行交流的目的。
例如:JEFCB1A Lesson 30 ,设计的任务(Task)是1) Ask somequestions about your friend ?2)Make your friend card..学生为把自己朋友的信息极可能多的表达出来,积极主动的查阅资料、翻阅报刊、查找词典、上网查询,甚至请教家长和老师,取得了良好效果。
浅谈新课标下的任务型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任务型教学【摘要】本文主要围绕新课标下的任务型教学展开讨论。
首先介绍了新课标的背景和任务型教学的定义,然后分析了任务型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以及实施方法和在新课标中的应用。
探讨了任务型教学的评价方式。
结论部分讨论了任务型教学在新课标下的意义,未来任务型教学的发展方向,以及对教师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了解任务型教学在新课标下的重要性和影响,以及为未来教学提供的启示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课标, 任务型教学, 理论依据, 特点, 实施方法, 应用, 评价方式, 意义, 发展方向, 教师的启示1. 引言1.1 新课标的背景新课标的背景是指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和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新课标的推出是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通过引进任务型教学,新课标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
1.2 任务型教学的定义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以任务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通过开展各种任务来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
任务型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相比,任务型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任务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通过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任务型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设计任务,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任务型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形成扎实的学习基础和综合素质。
2. 正文2.1 任务型教学的理论依据任务型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于认知心理学和学习理论。
浅谈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英语课堂中的实施

浅谈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英语课堂中的实施教育部新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式,建议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全面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对任务型教学法的思考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建议。
1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1.1任务教学的内涵所谓任务型教学(task-basedapproach),就是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提出隐含知识特征的任务,并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提高其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1.2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Euis(1990)认为,任务型语文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输入与互动(inputandinreractionisthypothesis)”。
学生所需要的不是简单的语言形式,而是可理解的输入和合适的输出的机会。
因此,外语课堂教学应包括“变化性互动(modifiedinteraction)”的各项活动,即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目的语进行理解、交际,从而自然地、有意义地促进对目的语的习得。
1.3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特征鲁子问(2002)总结出了任务型教学的五个基本特征:①任务型教学是交际法的一种新的形态,而不是交际法的替代物;②任务型教学强调教学过程,力图让学生通过完成真实的生活任务而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③任务型教学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④任务型教学强调以真实生活任务为教学中心活动;5、任务型教学要求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综合语文运用能力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作者:武宇
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3年第11期
摘要:目前,任务型教学法已经受到我国广大英语教师的重视,被积极尝试应用到各种类型的课堂活动中并且已经显露出良好的效果。
任务教学法为什么能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呢?它符合哪些英语学习的规律呢?那还要从任务型教学理论基础谈起。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动机理论;输入假说;输出假说;交互假说
一、输入假说
根据Ellis(1985)所说,如果人们想要提高第二语言,就必须有第二语言的输入。
输入指的是学习者听到或者读到的语言样本。
另一位语言学家Krashen(1982)提出了输入的”i+1”理论,即如果语言学习者接收到的语言比他现在的语言水平难一点,那么他的语言水平将得到提高。
这里i代表学习者的目前的语言能力,i+1代表比学习者目前语言水平超出一点的语言。
不论Ellis,还是Krashen,都提出了语言输入对语言学习者的重要性。
任务教学法可以给学生提供比传统教学法更多的水平适当的语言输入,所以它可以使学生提高语言水平。
总的来说,语言输入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来自学习者阅读或听到语言学习材料,另一个方面是来自小组活动或同伴活动中所用的语言。
对于第一方面,当学生为了完成一个任务而阅读或者听一些学习材料的时候,他们能得到比在传统的课堂上更多的语言输入。
当然,教师应该控制输入语言的适宜程度并且选择比学生现有语言水平稍难一点的语言材料。
在传统课堂上,学生的语言输入材料只是教师所给的单词、句型结构、语法知识,而这些和任务型教学课堂上的语言材料相比,肯定要少很多。
对于第二方面,在任务型教学的课堂上,当学生小组活动的时候,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的语言。
因此,他们有更复杂的语言输入。
如果这些语言比学生现有语言水平稍难一点的时候,学生将能提高他们的语言学习。
这样,学生应该能通过参加任务型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
二、交互假说
Long提出了交互假说。
他认为第二语言习得发生在语言交流的时候。
这个假说的基本观点是当人们在交谈中互相理解有困难的时候,他们就会进行对所用语言意思进行商讨,这种商讨包括对语言的调整,对所用语言结构进行的修饰。
这种商讨的结果是说话双方对语言输入理解更加透彻,因此促进了语言习得。
在任务型教学中,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互相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有时候会对理解对方的意思有困难。
这时说话的双方通常会对谈话内容进行商讨和调整,从而使对方听懂自己的意思。
商讨的结果是听话人明白了说话人所输入的语言,从而得以促进听话人的语言习得。
随后,当语言学习者在以后的时间里说英语时,他们能够更好地记住正确的表达法并且能说得更正确、更合适。
由此可见,任务教学法应该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
三、输出假说
Swain(1985)提出了语言输出理论。
他认为学习者语言习得方面,语言的输出比输入更为重要。
Swain用他在加拿大让学生进行学习时得到的调查结果作为支持他观点的论据。
学生的母语是英语,教师用法语教授他们所有的科目,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法语。
但是学生仍然不能很好地用法语说和写。
Swain把这归咎于缺少语言输出。
四、动机理论
动机的概念本身是复杂的。
Gardner曾经指出动机包含了4个方面的含义。
一个目标,努力的行为,达到目的的愿望以及对待任务活动的积极态度。
任务型教学包含了这四个方面。
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这个任务就是学生活动的目标。
这种做法叫作任务驱动教学法。
如果这个任务被很好地设计了,学生对活动就会有积极喜爱的态度,产生完成任务的愿望,他们也就会做出行为上的努力。
根据这个理论,任务型教学法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或者兴趣,继而能帮助提高学生语言。
任务型教学已经被大家所认知和接受,对任务型教学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
认识到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用这种教学法,搞好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Swain,M.(1985).“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in S. Gass and C. Madde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2]Swain,M. 1995.“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 G. Cook and B. Seidlhofer (eds.). 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C]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王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