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三)教案
(完整版)《元素周期表》教案 (人教版必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教学方法:启发、诱导、阅读、讨论、练习、探究等●教学用具:投影仪、多媒体、元素周期表挂图等●教学过程【引入】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这一百多种化学元素有什么内在联系呢?那么,有没有一种工具可以把我们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很好地表现出来呢?答案是肯定的。
那就是元素周期表,也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讲的主要内容。
【板书】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阅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四页的文字,回答:(1)哪一位科学家首先制得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2)编排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时,是以什么为编排顺序?现在的周期表又以什么为编排顺序?(3)什么叫原子序数?它和核电核数、质子数有什么关系?【板书】原子序数=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探究】你能否将1—18号元素编成一个小小的周期表?要求:1.将性质相似的元素归类。
2.体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递变规律。
编制原则:1.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归为一列。
2.将相同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在一行。
3.按原子序数的递增编排。
【投影】收集具代表性的由学生所编制的周期表。
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设计1:设计2: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H He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讨论】请大家讨论一下以上两种周期表的编排,哪一种更为合理呢?【小结】虽然He的最外层电子数与Be和Mg相同,但He原子的最外层已经排满了,达到了稳定结构,而Be和Mg都没达到稳定结构,因此He的性质与Be和Mg并不相似,反而与同是达到稳定结构的Ne和Ar相似,所以将He、Ne、Ar归为一列更合理。
【讲述】把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教案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一、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的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及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及结构。
(4)能描述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原子结构及周期表的结构。
(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化学史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2)使学生树立:“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教学难点: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1.新课导入【师】播放PPT 【师】这里有一份手稿,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表示疑问【师】播放PPT,展示最初的元素周期表【师】元素周期表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原子结构质量数: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即为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
并有以下关系: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电子层: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
把不同的区域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
分别用n=1,2,3,4,5,6,7或K、L、M、N、O、P、Q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
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低,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高。
【思考·讨论】P87页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电子一般总是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填满之后再填充下一层。
【思考·讨论】P89页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常见族的特别名称:第ⅠA族(除氢):碱金属元素;第ⅦA族: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元素周期表中单元格的意义四.板书设计原子结构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电子排布规律元素周期表结构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比较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异同。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元素周期律》教案篇一[教学目的要求]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4、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和迁移类比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实验仪器、有关药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引入](出示门捷列夫挂像),介绍门捷列夫是俄国伟大的科学家。
门捷列夫一生最伟大的功绩是什么?[学生回答]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教师板书]第三节元素周期律[教师引导]如何理解"律"、"周期"的含义?[学生讨论]略。
(可以从"星期"、"年"、"四季"等方面认识。
)[教师小结]律就是规律,是关于元素的规律;所谓周期,首先意味着周而复始的重现。
其次,严格说来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符合哲学上的观点:螺旋式上升。
望大家在这两节内容的学习中仔细体会。
我们现在明白了:元素周期律就是揭露元素发生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下面,我们就具体研究一下元素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周期性变化。
[教师小结]请同学阅读课本130页表5—5中原子序数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一栏。
其中原子序数指的是人们按核电荷数给元素编的号。
阅读后请同学从这样几个角度分析,同时完成表5—6。
[教师板书]核外电子排布横行纵列行与行之间[学生活动]略。
[教师板书]核外电子排布横行纵列行与行之间周期性变化[教师引导]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我们已经清楚了,请同学利用所学知识推测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情况,还是按照刚才我们提出的三个方面讨论。
[学生活动]略。
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5篇

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5篇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5篇化学元素周期表是依据原子序数从小至大排序的化学元素列表。
列表大体呈长方形,某些元素周期中留有空格,使特性相近的元素归在同一族中。
由于周期表能够精确地猜测各种元素的特性及其之间的关系,因此它在化学及其他科学范畴中被广泛使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5篇,盼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1学问与技能:使同学初步把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育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和规律思维力量;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位置间的关系的推导,培育同学的分析和推理力量。
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的熟悉,渗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同学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育同学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同学的学习爱好教学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详细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详细”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教学重难点: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原子的结构、性质、位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学校我们学过了元素周期律,谁还记得元素周期律是如何叙述的吗?[同学活动]回答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过渡]对!这样的叙述虽然很概括,但太抽象。
我们知道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
既然是规律,我们只能去发觉它,应用它,而不能违反它。
但是,我们能否找到一种表现形式,将元素周期律详细化呢?经过多年的探究,人们找到了元素周期表这种好的表现形式。
元素周期表就是元素周期表的详细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
它是人们的设计,所以可以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设计。
历史上原来有“表”的雏形,经过漫长的过程,现在有了比较成熟,得到大家公认的表的形式。
依据不同的用途可以设计不同的周期表,不同的周期表有不同的编排原则,大家可以依据以下原则将前18号元素自己编排一个周期表。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3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3课时一、教材分析: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科学。
要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必须从微观粒子入手,才能寻找到原因。
化学学科涉及分子、离子、原子、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多种微观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
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分子、离子结构,进而深入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化学变化规律。
在初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探索物质的奥秘。
通过本节了解原子构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间的关系,为后续周期律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质量数和AX的含义。
Z2.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提高同学们辨别概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确质量数和AX的含义。
Z难点: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同学们在初中已经有了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所以这节课原子表示方法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识。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六、课前准备: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读答案展示的方式)(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离子、分子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都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同种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原子的几个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带负电的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
也就是说,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
元素周期表的优秀教案

元素周期表的优秀教案元素周期表的优秀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元素周期表的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元素周期表的优秀教案篇11教学目标1、复习回顾原子的结构;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2、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学情分析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们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并会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信息,但是对元素和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的理解。
因此,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内容的需要,本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们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3重点难点1、使学生们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这些递变规律。
2、使学生们了解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周期表。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展示元素周期表,引导:这幅表格包括了人类发现的所有元素。
从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元素的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
可是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排列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看看这幅表格里面藏有什么样的秘密。
2、内容组织:复习回顾:我们首先来回顾下初中学习的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
提问:原子主要由哪几个部分构成?学生们回答,教师投影:原子的组成讲解:初中时学过,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用“A”表示,“Z”“N”分别表示质子数和中子数,即Z+N=A,在化学中我们用AZX表示某原子。
除了这种表示原子的方法外,我们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学生们回答:还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练习:对照元素周期表,画出前三横行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投影前三横行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问题1:这种排列具有什么特点?(提示:横行按什么顺序排列;纵行按什么顺序排列)学生们讨论总结:横行: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行,这样形成的横行称为周期。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教案

教案:元素周期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发展以及其重要性。
2.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排列规律和常用元素的原子序数。
3.培养学生运用元素周期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和发展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排列规律3.常用元素的原子序数4.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和发展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排列规律3.常用元素的原子序数4.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发展和结构。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练习法:巩固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排列规律:(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横行称为周期,纵列称为族。
(2)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顺序是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同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同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3.讲解常用元素的原子序数:引导学生掌握前20个常见元素的原子序数,以便于查阅和使用元素周期表。
4.应用实例分析:(1)利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元素:让学生练习查找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
(2)利用元素周期表分析化合物的组成:让学生练习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判断其组成元素。
5.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7.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元素周期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关注学生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难点补充:1.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和发展:介绍道尔顿、汤姆生、拉瓦锡等科学家对元素周期表的贡献,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发展过程。
《元素周期表》全套教案

《元素周期表》全套教案第一节元素周期表全套教案1元素周期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初步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掌握卤族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了解核素、同位素、质量数等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周期表的结构。
2.自主探究元素原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2.通过探究、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教学难点】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教学方法】第一课时:多媒体教学、讨论总结;第二课时:问题式教学;第三课时:讲授、阅读。
【教学用品】坩埚、三脚架、泥三角、坩埚钳、酒精灯、培养皿、试管、胶头滴管、钾、氯水、 NaBr 溶液、 KI 溶液、溴水、四氯化碳、投影仪、元素周期表挂图【教学课时】 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课前预习〗分小组查找关于元素周期表发展史的相关资料,制成幻灯片或资料卡片等,课堂上进行分组汇报。
〖教学流程〗查找资料(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实践活动汇报→讲授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学生设计不同类型的元素周期表→小结。
(导入)正如我们外出旅游离不开交通图、外出探险离不开指南针一样,我们学习化学离不开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我们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工具。
〖板书〗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实践活动汇报)元素周期表发展史: 1869 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将元素依次排列,编制了第一个元素周期表。
直到 20 世纪原子结构理论有了发展之后,元素排列的依据由相对原子质量改为原子的核电荷数,元素周期表才发展成课本后的形式。
(阅读) P4了解原子序数的概念。
〖板书〗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投影并讲授)元素周期表的结构(采用 Flash 动画形式,每一板块点击出现)〖板书〗一、元素周期表(一)编排原则:(横七竖十八)将元素:①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成横行;②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步骤、内容
【引入】活泼的金属元素Na的性质是我们所熟知的,现象是本质的反应,宏观是微观的体现。
现在让我们从原子结构这一微观角度来研究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关系。
【板书】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一、碱金属元素
【科学探究一】请同学们看书本P5,并完成该表。
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填写情况,总结异同点元素名称核电荷数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
碱
金
属
元
素
【板书】1、在结构上的相似性与递变性
相同点:最外层电子数都相同为1。
不同点:核电荷数从Li到Cs逐渐增多,电子层数依次增多,从2层增大到6层。
【讲解】金属性:指气态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大小的性质(由电离能的大小确定)。
还原性:指含有易失电子元素的物质的性质。
具有还原性的不一定有金属性
【思考与交流】物质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从碱金属原子的结构可推知其化学性质如何?是否完全相同?
【结论】最外层都有1个电子,化学性质相似;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电子层数递增,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讲解】因此、碱金属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并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一】取钾、钠各一粒,分别放在石棉网上的左、右两边,同时加热。
观察实验的现象。
【现象】钾首先熔化(熔点低),先与氧气发生反应,后钠再熔化与氧气反应。
【板书】2、化学性质
(1)、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思考与交流】请写出钠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尝试的写出锂、钾与氧
气在加热条件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碱金属与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加热)
锂O
Li
O
i
2
2
2
4L燃烧
+(白色、氧化锂)
钠
2
2
2
Na O
Na
O燃烧
+(淡黄色、过氧化钠)
钾
22KO O K 燃烧+(橙黄色,超氧化钾)
【提问】从钾、钠与氧气的反应实验中,请总结出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什么相似性、递变性? 【回答】相似性: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
递变性:周期表中碱金属从上往下,与氧气的反应越来越剧烈。
钾与氧气反应生成比过氧化物更为复杂的氧化物(超氧化物)
【过渡】我们知道金属钠除了与氧气反应外还能与水发生反应。
【板书】(2)、碱金属与水反应 【探究实验二】钾与水反应实验
【投影】视频演示Li 、Rb 、Cs 与水反应的实验,请学生观察,与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作比较.
钾与水反应 钠与水反应 【现象】:钾比钠活泼,轻微爆炸.
【思考交流】钠与钾性质有什么相似性与不同?这与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 【投影】↑+=+22222H KOH O H K
【思考与交流】根据实验讨论钠与钾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性。
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他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其余碱金属的性质又如何?
【回答】钠与钾都能与氧气、水发生反应,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不同点:周期表中碱金属从上往下,与水的反应越来越剧烈。
【归纳】 与水反应 现象
方程式
Na 在书面上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声音 ↑+=+22Na 222H OH O H Na
K 剧烈燃烧、轻微爆炸 ↑+=+22222H KOH O H K
Rb
更猛烈、燃烧、爆炸
↑+=+22222H RbOH O H Rb
【思考】上述反应有何相似性和不同?
【回答】相同点:碱金属与水反应都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
不同点:周期表中碱金属从上往下,与水的反应越来越剧烈。
【提问】碱金属有这样的相似性、递变性的本质原因在哪里?
【回答】因为,原子结构的最外层电子,原子半径的递变,有性质的递变。
【总结】随着荷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减小,最外层电子易失去,表现在参加化学反应时越来越剧烈,金属性增强。
【板书】 3、碱金属元素在化学性质上的规律:
○1 相似性:均能与氧气、与水反应,表现出金属性(还原性);
○2 递变性:与氧气、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有所不同;在同一族中,自上而下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增大; 【过渡】以上我们学习的是碱金属的化学性质,下面我们来学习碱金属的物理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