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元素周期表》教案

《元素周期表》教案

《元素周期表》教案[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能从原子结构的角度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能进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之间的相互推导,提升微观探析能力。

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及现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A Z X的含义,并能比较它们的不同,促进“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与结构1.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2.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1)原子序数: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的序号。

(2)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横行原则:把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4)纵列原则: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列。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2)族个数元素周期表中有18个纵列,共有16个族特点主族元素的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分类主族共有7个,包括第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族副族共有7个,包括第ⅠB、ⅡB、ⅢB、ⅣB、ⅤB、ⅥB、ⅦB族Ⅷ族包括第8、9、10三个纵列0族占据元素周期表的第18纵列,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3)常见族的别称族别名第ⅠA族(除氢外) 碱金属元素第ⅦA族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4.元素周期表方格中的符号的意义(1)一个横行即是一个周期,一个纵列即是一个族()(2)每一周期都是碱金属元素开始,稀有气体元素结束()(3)同周期中元素电子层数一定相同()(4)同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等于族序数()(5)0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6)元素周期表已发展成一个稳定的形式,它不可能再有新的变化了()答案(1)×(2)×(3)√(4)×(5)×(6)×1.最外层电子数是2的元素一定为第ⅡA族的元素吗?提示不一定,可能是第ⅡA族,也可能是0族或副族元素。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最全版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最全版

【演示】元素周期表发展史(资料二) 【活动】我们现在使用的元素周期表是根据什么编排的呢?请阅读 P4 第一至第五段,回答 下列问题:
1、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这与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是否相同? 2、原子序数是如何确定的?它和原子结构有何关系? 3、什么样的元素位于同一周期? 4、什么样的元素位于周一主族? 【回答】边回答边记录板书 1、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是按照原子叙述排列的。而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是按照相对原子 质量排列的。 2、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3、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位于同一周期。 4、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位于同一主族。 【板书】2、元素周期表中的编排原则
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
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
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元
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
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
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四、教学设计
【新课引入】这里有一份手稿,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展示】门捷列夫最初绘制的元素周期表
【提问】你能看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吗? 【回答】按照相对原子质量排列,且元素性质相似的元素在同一行。 【过渡】门捷列夫研制元素周期表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经历了很多波折的,下面 我们就来看一看门捷列夫的故事。 【演示】门捷列夫发现周期表的故事(资料一) 【板书】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元素周期律》教案篇一[教学目的要求]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4、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和迁移类比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实验仪器、有关药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引入](出示门捷列夫挂像),介绍门捷列夫是俄国伟大的科学家。

门捷列夫一生最伟大的功绩是什么?[学生回答]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教师板书]第三节元素周期律[教师引导]如何理解"律"、"周期"的含义?[学生讨论]略。

(可以从"星期"、"年"、"四季"等方面认识。

)[教师小结]律就是规律,是关于元素的规律;所谓周期,首先意味着周而复始的重现。

其次,严格说来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符合哲学上的观点:螺旋式上升。

望大家在这两节内容的学习中仔细体会。

我们现在明白了:元素周期律就是揭露元素发生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下面,我们就具体研究一下元素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周期性变化。

[教师小结]请同学阅读课本130页表5—5中原子序数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一栏。

其中原子序数指的是人们按核电荷数给元素编的号。

阅读后请同学从这样几个角度分析,同时完成表5—6。

[教师板书]核外电子排布横行纵列行与行之间[学生活动]略。

[教师板书]核外电子排布横行纵列行与行之间周期性变化[教师引导]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我们已经清楚了,请同学利用所学知识推测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情况,还是按照刚才我们提出的三个方面讨论。

[学生活动]略。

(新)人教版化学《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教案(推荐)

(新)人教版化学《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教案(推荐)

第2课时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2.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过程与方法1.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

2.通过元素周期表,学会分类研究问题的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元素符号的学习,初步形成“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

教学难点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常见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

情境导入一位不懂汉语的外国学生走进了我们的实验室,看着试剂瓶上的标签上,一脸茫然——因为他一个字也不认识。

同样我们走进外国的实验室,也难以认识试剂瓶标签上的文字。

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采用国际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这就出现了“元素符号〞。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元素符号提出问题元素符号如何书写,又表示什么含义?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1.表示方法:(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C、K、S等;(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Na、Mg、Cu等。

2.元素符号的含义:(1)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2)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一种物质。

(3)元素符号前面添加上数字时,只能表示多个原子,不能再表示该元素。

探究点二元素周期表提出问题元素周期表是按什么编排的呢?有没有规律?讨论交流阅读教材和元素周期表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结构:(1)在元素周期表中,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用不同颜色做了区分。

(2)横行(周期):元素周期表每一横行代表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3)纵行(族):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每1个纵行叫作一个族,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所以有16个族。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教案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教案

教案:元素周期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发展以及其重要性。

2.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排列规律和常用元素的原子序数。

3.培养学生运用元素周期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和发展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排列规律3.常用元素的原子序数4.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和发展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排列规律3.常用元素的原子序数4.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发展和结构。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练习法:巩固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排列规律:(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横行称为周期,纵列称为族。

(2)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顺序是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同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同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3.讲解常用元素的原子序数:引导学生掌握前20个常见元素的原子序数,以便于查阅和使用元素周期表。

4.应用实例分析:(1)利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元素:让学生练习查找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

(2)利用元素周期表分析化合物的组成:让学生练习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判断其组成元素。

5.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7.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元素周期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关注学生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难点补充:1.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和发展:介绍道尔顿、汤姆生、拉瓦锡等科学家对元素周期表的贡献,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发展过程。

元素周期表》教案

元素周期表》教案

元素周期表》教案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教学方法:启发、诱导、阅读、讨论、练、探究等教学用具:投影仪、多媒体、元素周期表挂图等教学过程引入: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

那么,有没有一种工具可以把我们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很好地表现出来呢?答案是肯定的。

那就是元素周期表,也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讲的主要内容。

板书: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阅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四页的文字,回答以下问题:1.哪位科学家首先制得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2.编排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时,以什么为编排顺序?现在的周期表又以什么为编排顺序?3.什么叫原子序数?它和核电核数、质子数有什么关系?板书:原子序数 = 核电核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探究:将1-18号元素编成一个小周期表,要求:1.将性质相似的元素归类。

2.体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递变规律。

编制原则:1.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归为一列。

2.将相同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在一行。

3.按原子序数的递增编排。

投影:收集具代表性的由学生所编制的周期表。

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讨论:请大家讨论以上两种周期表的编排,哪一种更为合理呢?小结:虽然He的最外层电子数与Be和Mg相同,但He 原子的最外层已经排满了,达到了稳定结构,而Be和Mg都没达到稳定结构,因此He的性质与Be和Mg并不相似,反而与同是达到稳定结构的Ne和Ar相似,所以将He、Ne、Ar 归为一列更合理。

讲述:将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再将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

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表,这个表就叫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有不同的形式,我们这里介绍的是其中一种常见的形式。

课件展示: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板书: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周期表》教案(人教版必

《元素周期表》教案(人教版必

《元素周期表》教案(人教版必)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和发展过程;(2)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族等概念;(3)学会利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元素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认识元素周期表的规律;(2)学会利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分析、预测元素性质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感受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3)增强环保意识,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周期、族的划分;(2)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如查找元素信息、分析元素性质等。

2. 教学难点:(1)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及其应用;(2)对周期表中特殊现象的理解和解释。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元素周期表的奥秘;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动态变化,增强直观感受;3. 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价值;4. 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元素周期表相关资料,如图片、图表等;2. 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3. 准备实例,展示元素周期表在生活中的应用;4. 划分学生为小组,便于合作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和发展过程;(2)提问:元素周期表有什么特点和作用?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分析其结构;(2)引导学生发现周期表中的规律,如周期、族的划分;(3)让学生尝试查找元素信息,如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

3. 案例分析:(1)展示生活中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实例;(2)让学生分析实例中元素周期表的应用;(3)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表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及其应用;(2)每组选取一个特殊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3)各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交流互动。

初中化学教案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教案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教案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对于初中化学学科来说,化学元素周期表是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知识点。

它不仅是深入学习其他化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

本教案将围绕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展开,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建和运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1 掌握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常见元素的基本信息,包括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1.2 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能够阐述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1.3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如元素的周期性和族性。

2. 能力目标:2.1 能够运用元素周期表解决与元素相关的实际问题;2.2 能够运用元素周期表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

3. 情感目标:3.1 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3.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常见元素的基本信息;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运用元素周期表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构建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全面认识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与扩展(5分钟)介绍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好奇心和思考。

可以通过问一些问题或展示一些与化学元素相关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2. 探究元素周期表的构建(15分钟)通过展示以下几个重要科学家的贡献,帮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构建的历史:2.1 门捷列夫的周期律法则;2.2 门捷列夫的周期表;2.3 亨利·莫塞里的化合价概念;2.4 亨利·莫塞里的周期表;2.5 亨利·莫塞里的八族法则。

3. 学习元素周期表的基本信息(15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指导,自主查询元素周期表中常见元素的基本信息,包括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并进行记录和整理,以便后续的学习和讨论。

4. 分析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15分钟)引导学生对元素周期表进行观察和分析,探究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基本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周期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使学生理解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进行解释。

3、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现元素周期表,使学生对元素周期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位置间的关系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编制过程的了解,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以此引导自己今后的学习和
实践。

2、使学生了解周期表的意义,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难点: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设计思路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并会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知识,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的理解。

因此,本节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金属性、非金属性等)的关系。

为了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设计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材中关于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主要是通过探究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性质得出同一主族元素得失电子的能力、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递变的趋势,这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如何思考,主要是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化学思想,认识量变引起质变的事物变化规律,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元素周期表中有多少横行、纵行?多少周期、多少族?
2.不同元素排在同一个横行即同一个周期,依据什么?
3.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族序数与什么有关?
4.罗马数字Ⅰ、Ⅱ、Ⅲ等表示什么意思?A、B分别表示什么?
5.什么是主族?什么是副族?
科学研究证明,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如组成氢元素的氢原子,就有以下三种:我们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原子叫核素。

效果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
1周期,共2种元素
短周期 2周期,共8种元素
3周期,共8种元素
周期 (七个横行) 4周期,共18种元素
长周期 5周期,共18种元素
6周期,共32种元素
不完全周期 7周期,目前已发现26种元素
二、原子结构
质子
1、原子 核外电子
2、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3、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原子。

同位数: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原子核
中子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三、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族元素
1.碱金属原子结构特点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
递变性:电子层数逐渐增加
2.碱金属单质化学性质特点
相似性:单质性质相似,均能与O2和H2O剧烈反应
递变性:钾比钠反应剧烈,即钾比钠活泼
推广: 金属性强弱Li < Na < K < Rb < Cs
比较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方法:
①单质与水或酸置换出H2的难易
②单质与单质之间的置换
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1.碱金属单质物理性质特点
碱金属元素的单质物理性质也表现出一些相似性和递变性
课堂知识结
构清晰,同时
便于学生记

第三课时

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书写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思考并回答:相同点(最外
层7个电子),不同点(电子
层数增加)
回忆旧
知识
过渡结合上节课所学碱金属原子的结构与其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卤族元素是否也有类似的规律了?其性质又与碱金属有什么不
同了?
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
结合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
系思考问题.
引入新
知识
卤族元素引导分析:由于碱金属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表现为易失去
一个电子,即还原性和金属性;而卤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
电子,表现为易得到一个电子,即氧化性和非金属性,由此可推知
它们也应该像卤族的代表物氯一样,具有相似的性质.由于电子
层的增加,活泼性可能会减弱。

回忆氯气的性质,学生相互
补充,得出卤族元素的单质
能够与金属单质、氢气、水
和碱等发生化学反应。

类推
思想
培养事实上是否如此呢?下面我们通过几组实验事实来探讨卤族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

引入
实验
数据
探究结构
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