嗓子总有痰 咳不出 中医有方
喉咙里有痰咳不出咽不下,要吭哧吭哧清嗓子,只用这三招就好了

喉咙里有痰咳不出咽不下,要吭哧吭哧清嗓子,只用这三招就好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最近因为过度劳累,加上天气突变,身体感觉有点累,尤其是嗓子不舒服,总感觉有痰贴着或卡着喉咙,这个痰还很顽固,咳不出咽不下,平时要吭哧吭哧清嗓子,但是没有咳嗽,让我很难受。
对于这样的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说明有炎症了,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发炎”。
根据这个情况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炎症。
炎症是我们身体的一种抗病反应,一般对身体有利的,例如渗出液能稀释毒素,其中所含的抗体能打扫带病菌并中和毒素;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凝结而成假膜,设立成一道遮蔽,能掩埋病原菌向深部蔓延;渗出物中的中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能吞噬带菌,还能吞噬打消坏死崩解的细胞碎屑等。
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身体免疫系统较低等),如果炎症过度反应就会对身体有害。
例如,渗出液过多则时常造成有关器官的机能掩藏,如胸腔积液可压制肺,显现喘气难处。
由此可见,我们要一分为二看待炎症,避免炎症向恶性进展,促进炎症向有益于身体的方面发展。
因此,我们要正确及时调理炎症问题。
痰在喉咙中,并不会给身体带来太大的伤害,就是会让人有种不舒服感觉。
我们往往只关注身体出现看似比较大的疾病或明显有重症时才会去调理,对没有明显疼痛的症状总是漫不关心。
为何会出现如此情况?怎么才能改善?首先,有可能感冒了,导致咽喉炎症,一般是病毒性炎症。
其次,生活不规律,熬夜,压力大等造成身体的免疫力降低,无法有效的清除病毒等异物,造成有痰的这种现象。
如何解决呢?有三招可以做。
第一,用中医方法中的艾灸。
艾灸大椎穴,每次30分钟,每天2次。
大椎穴第二,用营养消炎法。
用营养消炎中的多糖法。
多糖最为突出而普遍的功能就是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加强。
多糖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诱导白细胞介素1( IL-1) 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 的生成。
多糖能促进T 细胞增殖, 诱导其分泌白细胞介素2( IL-2) 。
多糖能促进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 LAK) 活性。
嗓子里总有痰?一个补肺、健脾化痰的方子,助你祛痰,让你清爽

嗓子里总有痰?一个补肺、健脾化痰的方子,助你祛痰,让你清爽大家好,我是沈医生。
很多朋友说自己嗓子里经常有痰、如鲠在喉,总想着清清嗓子、咳几声,咳出来点痰,才觉得舒服,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经常有那么多的痰呢?该怎么办?下面让我给大家讲清楚。
首先,为什么总是有痰?中医说了,脾为生痰之源。
所以痰多的源头多在于脾虚,脾虚了,脾代谢水液的作用就会减弱,身体中就会出现很多代谢不掉的废水,就会在体内聚集成痰。
所以很多人就想着吃一些二陈丸、参苓白术丸等这些健脾化痰的药物,来健脾化痰,但是吃了一段时间,发现效果不是很明显,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大家忽略了一点,只是健脾真的能把所有的痰都消除掉吗?要知道肺为储痰之器,还有很多痰是储存在肺中的,体内湿气多了,最容易上蒸为云为雾、困住肺脏,那日积月累,很多痰就会堵在气管、淤积在肺底。
所以,痰多这种情况,我们不仅要健脾,还要清肺、润肺化痰。
那具体怎么治疗呢?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个我在临床中常用的一个经验方法。
这个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瓜蒌、陈皮、浙贝母、清半夏、生地、麦冬、炒枳壳、炙甘草这11味药组成,既可健脾祛湿,又可润肺化痰。
下面我给大家分析一下这个方子。
首先,方中用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这4味药组成的补气第一方——四君子汤来健脾益气,其中人参、白术来补气,这两味药尤其擅长补益肺脾之气,再用茯苓来健脾、利水消肿、渗泄水湿,让湿无所聚、痰无所生,甘草再辅以补气,这四味药就为本方补益肺脾之气、祛水湿打好了充分的基础。
其次,加入了浙贝母、清半夏、瓜蒌这3味药,其中浙贝母清肺化痰止咳,还可解毒散结,是治痰之要药,清半夏燥湿化痰,尤其擅长治疗湿痰咳嗽、咯吐不出的情况,瓜蒌能够宽胸散结,把淤堵在肺、气管中的痰给通开,让这些痰向下走,让嗓子通畅起来,这3味药合用,就可以很好的把体内淤积的老痰、不容易出来的痰给打下去。
再用,生地和麦冬两味药来滋阴、润肺,其中生地养阴清热,一方面防止湿郁日久生热,另一方面联合麦冬一起滋阴,来润滑肺中的痰,让这些痰更加容易打下来。
一个方子,4味中药,帮你“咳出黏痰”,化解胸闷、胸痛、气不顺

一个方子,4味中药,帮你“咳出黏痰”,化解胸闷、胸痛、气不顺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跟大家聊聊,如何把我们嗓子里的黏痰咳出来。
嗓子眼里有黏痰,怎么咳也咳不出来——这可能是生活中很多人都遇到过的问题。
在我的门诊上,关于此类问题的咨询,数不过来。
对此,我倒真有一个收藏多年的办法。
今天借这个机会,写出来供大家借鉴。
你看一下吧——准备中药丝瓜络,橘络,瓜蒌,桔梗。
这些药啊,桔梗给它切成小碎块,丝瓜络、橘络以及瓜蒌,都扯碎。
做好以后,放入大水杯里头,灌入刚烧开的沸水。
闷泡20分钟之后,饮用。
趁热喝,一边喝一边加开水。
它是这个药液的水蒸气,你最好张开嘴能充分地吸入,以此来增进药效。
这个办法,哪里来的?说起来,都有十年了。
那是大概十年前,我参与了几期中药师技能提升培训。
其中,几个有多年经验的老药师,向与会者分享了自己的一些小妙招,很实用。
上文我说的这个,就是其中一个老药师的办法。
其实,这个小办法说来挺简单的。
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清热化痰,对于痰热壅于肺所致的黏痰、老痰、胸闷、胸痛等症状,有治疗意义。
其中的丝瓜络,其实是葫芦科植物丝瓜老熟果实的网状纤维或丝瓜的枯老果实。
它性味甘寒,入肺经和肝经。
这个东西可以通经活络,同时还能清热化痰。
肺经有热引起的咳嗽,用之最妙。
其中的瓜蒌,为葫芦科植物栝蒌或双边栝蒌的干燥成熟果实。
这个东西性味甘、寒,微苦,入肺经、胃经和大肠经,善于清热涤痰、宽胸散结。
《宣明方论》里头有一个润肺散,就是单用它来治疗肺热咳嗽、痰多。
其中的橘络,为芸香科植物橘果实中的中果皮和内果皮之间的维管束群。
这东西性味苦、甘、平,入肺经和胃经,可以化痰、通络、理气,对痰多黏稠伴随胸闷的人,十分适合。
还有一个是桔梗。
这个药谁都知道,是止咳化痰药,有很好的利咽之效。
它性平,不寒不热,可以说是百搭的药材。
因此,这四味药配合起来,主要功能就是清痰热、理肺气、利咽喉,对因为肺热导致的痰多、痰黏稠、胸闷等症状有调治意义,患者多舌红苔黄或者黄腻,脉象偏数,过往可能有吸烟史或者辛辣肥腻饮食史。
喉咙有痰的偏方

喉咙有痰的偏方喉咙有痰这种情况在生活中主要是因为咳嗽引起的,因为咳嗽会带有一些病菌伴随着吐痰带去身体。
面对喉咙有痰这种这种,患者在生活中如果是由于咳嗽引起的,可以适当的采用一些治疗咳嗽的偏方去治疗它,比如通过服用鱼腥草、金银花、海蛤粉、杏仁等药材来治喉咙有痰这种疾病。
★偏方一主治:治以疏风清肺,化痰止咳。
材料:鱼蛤石花汤:生石膏30g,鱼腥草10g,金银花10g,海蛤粉10g,杏仁10g,前胡10g,川贝母6g,桔红6g,木蝴蝶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约200ml,分3~4次服,少加白糖为引。
★偏方二主治: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材料:苏桔甘草汤:苏叶10g,桔梗6g,麻黄3g,甘草6g,桔红6g。
水煎,服法同前。
★偏方三主治:阴虚燥咳症见咳嗽日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哑,手足心热,午后低热,大便秘结,脉象细数,舌红少苔,指纹紫青。
治以清肺养阴,化痰止咳。
材料:养肺止咳汤:生地15g,北沙参10g,麦冬10g,五味子6g,小茴香6g。
水煎,服法同前。
★偏方四主治:秋冬天气寒冷或骤受风寒引起咳嗽,日久不愈,日轻夜重,咳嗽痰鸣,咯痰白稀,便溏溺清,纳呆神疲,脉细缓,舌淡苔薄白,指纹暗淡。
治以温肺散寒,化痰止咳。
材料:冬花五炙饮:炙冬花10g、炙杏仁10g、炙枇杷叶15g、炙紫花6g、炙米壳6g。
水煎,服法同前。
面对喉咙有痰这种情况,患者应该要在生活中采用正确的偏方去治疗它,这样才能够尽快的清楚喉咙有痰这种情况。
患者在生活中治疗喉咙有痰这种疾病,应该要根据它的发病原因去治疗它,不能够随便乱用药物去治疗喉咙有痰。
喉咙有痰怎么办中医教你化痰妙招(转)

喉咙有痰怎么办中医教你化痰妙招(转)喉咙有痰,咳不出来,咽不下去。
喉咙有痰是⾮常痛苦的,⼤家都想快速化痰,那么,⼤家对有痰的原因知道多少呢?今天,⼩编就喉咙有痰怎么办,⽌咳化痰的⾷物及⽌咳化痰偏⽅来跟⼤家讲讲。
⽬录1、痰多是什么原因2、喉咙有痰怎么办3、宝宝咳嗽有痰怎么办4、化痰吃什么中药5、⽌咳化痰的⾷物6、⽌咳化痰偏⽅7、⽌咳化痰⽳位 8、中医治疗化痰痰多是什么原因说到“痰”,不是学中医的⼈经常想到吐出的“痰”。
实际上,中医学中“痰”的范围⾮常⼴泛,包括“有形之痰”和“⽆形之痰”。
有形之痰指咳吐⽽出的痰液。
此外,有些疾病如头⽬眩晕、恶⼼呕吐、⼼悸⽓短、神昏或癫狂等也可能由痰引起。
这种看不见的痰,就是⽆形之痰。
“脾为⽣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痰的产⽣主要与肺、脾有关系。
肺主呼吸,调⽓。
当邪⽓侵袭肺时,容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
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各脏器。
如果湿邪侵犯⼈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不节,都能伤脾⽽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湿内停凝结成痰。
对于“有形之痰”⼤家可以⾃⼰分辨的主要有寒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
寒痰痰是⽩⾊的,病⼈怕寒冷,爱喝热的,⾆苔薄⽩。
这种情况是由寒冷的感觉造成的。
患者可以使⽤陈⽪、桔梗等泡⽔,同时可以治感冒。
热痰痰黄黏稠,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寒发⾼热数天后,转化⽽来,病⼈怕热喜欢喝凉的,⾆红苔黄。
此时就要清热化痰了。
饮⾷要清淡,不要吃些容易上⽕的煎炒⾷物,可以喝⼀些鲜⽵沥⽔或者梨汁。
湿痰痰为⽩⾊稀⽔样,病⼈有⾝体沉重、容易累或⼤便稀等症,⾆苔薄⽩或⽩腻。
这是由于湿邪侵⼊⼈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者饮⾷过于油腻,缺乏运动等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调。
这时要多吃些健脾的薏⽶、⼭药等⾷物。
同时加强锻炼,控制体重。
燥痰痰黏稠不易咳出,病⼈感觉⼝⿐咽燥,⾆苔薄黄。
这时要多喝⽔,可适当⽤沙参、麦冬等养阴的药物代茶饮,同时保持呼吸道湿润,室内可⽤加湿器。
喉咙有痰怎么办在⼲燥的天⽓⾥,我们嗓⼦有时候会有痰,现在我就告诉⼤家⼀些⽣活中的⼩常识,可以不吃药就能解决的问题。
中医调理化痰缓解痰多问题

中医调理化痰缓解痰多问题化痰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症,它指的是身体内部湿热之气积聚在肺中形成痰液。
痰多的问题常常伴随着咳嗽、咯痰等症状,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困扰。
为了缓解痰多问题,中医提供了许多有效的调理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调理化痰的方法,帮助患者缓解痰多问题。
1. 饮食调理饮食是中医调理的重要方面,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平衡体内的湿气。
对于痰多问题,中医建议患者少食寒凉、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如生冷食物、油炸食品、辛辣调料等。
相反,患者可以多食用温热食物,如荸荠、芡实、山药、百合等,这些食物有助于祛湿和化痰。
此外,适量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尤其是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对于调理化痰也有一定的帮助。
2. 草药调理中医草药是调理化痰的常见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中医师会开具适合的中药方剂。
一些常用的中药有半夏、杏仁、贝母、白芥子等。
这些草药有清热降火、止咳化痰等功效,可以帮助调理身体,减少痰液的形成。
患者在使用中药时应遵循医师的建议,并严格控制药量。
3. 西医结合中医调理可以与西医治疗结合使用,加强治疗效果。
当痰多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时,西医药物可能是必要的选择。
患者可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在西医医生的监督下使用合适的药物。
同时,患者也可以结合中医的饮食调理和其他方法,全面调理身体,缓解痰多问题。
4. 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缓解化痰问题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患者应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长时间的疲劳。
此外,保持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排除体内的湿气。
中医推荐患者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等。
这些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助于湿气的排泄。
总结起来,中医调理化痰缓解痰多问题的方法是多方面的。
通过饮食调理、草药调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患者平衡体内的湿气,减少痰液的生成,从而缓解痰多问题。
同时,中医与西医的结合治疗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患者在调理过程中应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根据医师的建议进行治疗。
咽喉痰多的中医治疗方案

一、概述咽喉痰多,中医称之为“痰阻咽喉”或“痰饮内阻”,是指痰液停留在咽喉部位,导致咽喉不适、咳嗽、咯痰等症状的一种病症。
中医认为,咽喉痰多多由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津液输布不畅,痰湿内生所致。
治疗咽喉痰多,中医主张以调理脏腑、祛痰止咳为主要方法。
二、病因病机1. 肺气虚弱:肺主气,司呼吸,若肺气虚弱,不能宣发肃降,则易导致痰湿内生,痰液停滞于咽喉。
2. 脾虚湿盛: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虚湿盛,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湿上犯咽喉。
3. 肾阳不足:肾主水液代谢,若肾阳不足,水液代谢失常,痰湿内生,上扰咽喉。
4. 外感风寒:外感风寒之邪,侵袭肺系,导致肺气失宣,痰液内生,停滞咽喉。
5. 热毒侵袭:热毒侵袭咽喉,导致肺热壅盛,痰热互结,痰液增多。
三、中医治疗方案1. 调理肺气(1)方剂:苏子降气汤加减组成:紫苏子、杏仁、半夏、厚朴、前胡、桔梗、枳壳、甘草。
功效:降气化痰,宣肺止咳。
(2)中成药:苏子降气丸、川贝枇杷膏。
2. 健脾利湿(1)方剂:六君子汤加减组成:茯苓、白术、炙甘草、半夏、陈皮、生姜。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化痰。
(2)中成药:六君子丸、参苓白术丸。
3. 温补肾阳(1)方剂:金匮肾气丸加减组成:附子、桂枝、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
功效: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2)中成药:金匮肾气丸、右归丸。
4. 外感风寒(1)方剂:小青龙汤加减组成:麻黄、桂枝、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2)中成药:小青龙颗粒、感冒清热颗粒。
5. 热毒侵袭(1)方剂:银翘散加减组成:金银花、连翘、薄荷、桔梗、牛蒡子、甘草、芦根。
功效: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2)中成药:银翘解毒片、感冒清热颗粒。
四、饮食调养1.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2. 多吃具有润肺、止咳、化痰作用的食物,如梨、蜂蜜、银耳、百合等。
3.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痰液稀释排出。
中医:咳嗽有痰老不好?原来病因有3种,4个常用中医方,止咳化痰

中医:咳嗽有痰老不好?原来病因有3种,4个常用中医方,止咳化痰咳嗽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有个误区,一到夏季,出现咳嗽、咳痰,觉得吃点清热解毒的止咳药就可以了,殊不知,因用药过于寒凉,伤及肺气耗伤肺阴,导致咳嗽迁延难愈。
其实,这种咳嗽并不简单,中医将其称之为“暑咳”,因该病具有暑邪常兼夹湿邪的致病特点,暑湿邪热易蕴结肺胃,导致肺气耗伤,若不从根本上调理,盲目用药,很容易导致肺阴更伤,加重病情,变为慢性咳嗽。
咳嗽有痰老不好?原来病因有3种,4个常用中医方,止咳化痰《时病论·暑咳》曰:“暑咳之为病,独在暑月也”,祖国医学认为,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暑邪较盛,若因感受暑邪所致的咳嗽则为暑咳。
暑咳的产生多在立夏到立秋大约4个月的时间,历代医家总结认为,暑因其火热炽盛的特性,致病力强且多夹湿,更具有黏腻的特性,可耗气、迫津外泄、阻遏阳气。
暑湿之邪首先犯肺卫,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从而导致出现咳嗽。
若不重视,暑咳迁延会耗伤气阴,循经入脾胃累及肝肾,导致咳嗽迁延不愈。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将暑湿之邪理解成一种致病的因子,当它们侵扰人体时,会首先影响肺的功能,从而引起咳嗽。
正如《医学三字经》记载:“气上呛,咳嗽生,肺最重,胃非轻,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入,外撞鸣,痨损积,内撞鸣。
” 明确指出,咳嗽发生于肺,但与脾胃、肝肾等脏腑密切相关。
咳嗽有痰老不好?原来病因有3种,4个常用中医方,止咳化痰祖国医学认为,夏季炎热,暑热之邪较盛,而在五脏六腑中,肺为娇脏,故暑热首先犯肺卫,导致肺的功能失调,肃降失度,气上逆而为咳。
加上暑季潮湿多雨,暑热多兼夹湿邪,湿性黏滞,暑与湿胶着缠绵,如油入面,困遏肺脏,这也是肺气不清而咳嗽频发的重要原因。
暑咳在肺,患者一般表现为咳嗽不畅,痰少色白,痰黏难咳出,咽痒咽痛,恶寒,或者出现口渴。
内热欲饮,烦躁,尿黄,大便干,舌红苔薄黄或腻等症。
咳嗽有痰老不好?原来病因有3种,4个常用中医方,止咳化痰一般来说,如果咳嗽不重视,或者过用寒凉药物,会导致肺阴更伤,使得暑湿之邪犯脾胃,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因“脾为生痰之源”,所以,如果暑咳在脾胃,通常咳嗽声会较重,咳痰量多,痰色或白或黄或黄白相间,伴有胸闷,头汗出,体倦沉重,口渴欲饮,纳呆食少,或者有腹痛水泻,小便短赤,大便溏黏,舌体胖大,舌苔黄厚腻等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嗓子总有痰咳不出中医有方
*导读:痰湿体质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感觉嗓子里
总是有痰,无论怎么咳就是咳不出,想咽又咽不下,该怎么办呢?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在《……
痰湿体质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感觉嗓子里总是有痰,无论怎么咳就是咳不出,想咽又咽不下,该怎么办呢?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为大家推荐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瓜蒂散。
瓜蒂散为涌吐剂,具有涌吐痰涎、宿食之功效,是将甜瓜蒂(炒黄)4克,赤小豆6克,研成细末后,和淡豆豉5克一同加水煎,分两次服下。
需要提醒的是,瓜蒂必须用甜瓜蒂,而不是任何瓜蒂都可以;服药后,如果痰涎、宿食得以吐出,则不需再继续服用;该方催吐力较强,老年人及体质虚弱者不宜服用。
老年人或体质虚弱者需要催吐时,可取人参芦5-10克,研末,开水调服,该方出自元代医家吴绶,名参芦散;后朱丹溪又在其中加入了另一味药竹沥,名参芦饮,同样适用于体弱者催吐。
肾虚咳喘治有偏方
处方:核桃仁50克,莱菔子10克 (研为粉末),冰糖适量。
用法:冰糖熬化加入上药拌匀制成糖块,每日含化数次。
功效:补肾平喘。
主治:肾虚咳喘,特别是咳喘日久、短气息促、动则大喘,并伴有腰膝酸软者。
李德超
慢支咳嗽喝百部汤
处方:百部20克。
用法:将百部水煎2次,合并药液约 60毫升,每次服20毫升,每天3次。
可加少许白糖或蜂蜜矫味。
主治:慢性气管炎,症见咳嗽胸闷,吐痰较多,每至冬季复发,春夏季减轻者。
梁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