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资治通鉴》与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
但由于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变法处于被批评的局面,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目录1变法背景1.1 三大矛盾1.2 三冗危机1.3 两积问题2变法前奏3变法举措3.1 机构改革3.2 税赋改革3.3 兴修水利3.4 军队改革3.5 科举改革4变法影响1变法背景三大矛盾王安石变法[1]1、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
2、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
3、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
三冗危机1、冗官,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集中皇权。
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
官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采用恩荫制,一个官僚一生当中可以推荐数十个亲属当官;北宋大兴科举,科举应试人数增加,取士人数也增加。
2、冗兵,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稳定社会秩序,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造成冗兵问题。
3、冗费,冗官、冗兵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两积问题1、积贫,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资治通鉴》导读答案

1.1.1已完成1单选题】《资治通鉴》属于哪种史学体裁?()A、纪传体B、编年体C、纪事本末体D、纲目体我的答案:B2【单选题】“史学两司马”指的是?()A、司马迁、司马光B、司马迁、司马相如C、司马相如、司马光D、司马相如、司马懿我的答案:A3【判断题】梁启超称《资治通鉴》为“皇帝教科书”。
()我的答案:√1.1.2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赵匡胤称帝之前是什么身份?()A、北汉禁军将领B、地方军阀C、北汉宗室D、后周禁军将领我的答案:D得分:33.3分2【单选题】以下哪个不属于宋太祖结束武人政治的策略?()A、收夺武将权力B、加强中央政府对财政的管控C、鼓励武将饮酒D、加强禁军力量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3判断题】五代时期的混乱可溯源至发生在唐朝的安史之乱。
()我的答案:√1.1.3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与之前的王朝相比,宋朝统治者在政治上更注重和哪类群体结盟?()A、文人B、武将C、外戚D、宦官我的答案:A得分:33.3分2【单选题】科举制从哪个时代开始成为选拔官员最重要的途径?()A、隋朝B、唐朝C、宋朝D、明朝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3【判断题】在唐朝,只要考中进士就可以做官。
()我的答案:×1.1.4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在被定名为《太平御览》之前,这部书叫什么?()A、《太平广记》B、《太平寰宇记》C、文苑英华》D、《太平总类》我的答案:D得分:33.3分2【单选题】以下哪部书,不是编纂于宋太宗时期?()A、《太平广记》B、《太平御览》C、《册府元龟》D、《文苑英华》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3【判断题】为宣传宋真宗认真读书的事迹,宋代文臣编造了“苍鹤来朝”的故事。
()我的答案:×1.2.1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关于《册府元龟》和《资治通鉴》的关系,下列哪个描述是错误的?()A、《资治通鉴》是《册府元龟》的续编B、从政治与文化的角度看,《册府元龟》的编纂可以被视为是《资治通鉴》成书的铺垫C、两部书都曾初名《历代君臣事迹》D、两部书都致力于以史为鉴我的答案:A得分:33.3分2【单选题】以下关于《册府元龟》的哪个描述是错误的?()A、是一部长达千卷的大类书B、和《太平御览》一样包罗万象C、是宋初四大类书之一D、编成于宋真宗时期我的答案:B得分:33.3分3【判断题】《册府元龟》的特点与宋真宗作为继承型君主的身份有很大联系。
专题01第一讲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讲义(教师版)

古诗文第一讲课文初读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1今当涂2掌事,不可不学!”蒙辞3以军中多务4。
权曰:“孤5岂欲卿治经6为博士7邪8!但9当涉猎10,见往事11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12鲁肃过13寻阳14,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15才略16,非复17吴下18阿蒙19!”蒙曰:“士别三日,即更20刮目相待21,大兄22何见事23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走近作者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中进士甲科。
宋英宗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熙宁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
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
哲宗即位,还朝任职。
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1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2当涂:当道,当权。
3辞:推托。
4务:事务。
5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6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7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8邪(Yé):语气词,同“耶”。
9但:只,只是。
10涉猎:粗略地阅读。
11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12及:到,等到。
13过:经过。
14寻阳:古县名,治所在今湖北黄梅西南。
15今者:如今,现在。
16才略:才干和谋略。
17非复:不再是。
18吴下:泛指吴地。
19阿蒙:吕蒙的小名。
20更:另,另外。
21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刮,擦拭。
22大兄:对朋友辈的敬称。
23见事:知晓事情。
废止新法。
数月后去世。
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录于《司马文正公集》中。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
[整理版]姜鹏的《资治通鉴》导读
![[整理版]姜鹏的《资治通鉴》导读](https://img.taocdn.com/s3/m/f74583ced5bbfd0a79567395.png)
三道问答题(根据讲的东西设置一个角度)第一讲:背景第二讲:开篇特点~第三讲:史记、资治通鉴等的叙事技巧多角度说明曹丕(人不咋的,心眼小);为什么司马光对曹丕那么没有好感还是支持曹丕不是曹植?(更能体现他的正统观)第四讲:纪年、年号与正统之间的联系、有什么变化;司马光对于正统的辩论主要是针对谁的?(考试会考哦)范祖禹编写武则天的时候,观点与之前(司马光)有什么变化?(都有强烈的道德主义立场,范祖禹道德主义倾向更强烈;范祖禹更激进,进一步深化义理化倾向。
司马光比较重视年号传递性,而范祖禹则干脆虚构武后的年号。
范祖禹通过剥夺武周政权的合法性,而表现出与司马光迥然不同的正统观)年号与正统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年号的选择、虚构表达正统的观念。
)宋以前和以后对正统的变化为何要维护正统司马光对正统的辩护针对谁范祖禹对正统的观点,与理学家的联系第五讲:冯道的评价为什么会变化,与观念变迁有什么关系?对冯道现象的看法,生前,五代,宋初与北宋中期的差别,从《资治通鉴》对冯道的评价,谈谈唐宋时期思想变化的轨迹。
生前——五代——宋初——北宋中期:生前~冯道现象正常;宋初;第六讲:对于整个故事背景要怎么理解和解析;《资治通鉴》的叙述和现实之间会存在什么差距?为什么要保留这种差距?目的在于哪里?背景——文官体制对皇帝的约束是软性的,伊霍故事对皇帝产生硬性规范作用。
(昌邑王不一定那么坏,中间还有很多政治斗争的因素。
)司马光宁愿忽略政治斗争的因素也要努力维护霍光,就是因为司马光要通过伊霍故事树立一个正确的政治传统和政治资源,威慑皇帝。
W2333一、编纂背景1、大背景●和西方一样,中国古人一直有“君权神授”的思想。
到了宋朝,古人对自然的认识积累达到了一个高峰,才慢慢从“神性”转变为“理性”。
宋朝前五代战乱,梁、唐、晋、汉、周都是短命王朝,50多年换了14位皇帝。
为了不重蹈覆辙,君王们开始从历史事件中借鉴,吸取教训。
《资治通鉴》也就在这个大背景下出现。
《资治通鉴》及续编解析

部杰出的编年体通史。是宋 代史学的一项光辉的成果。 全书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 三年(前403年),下迄五
忘。臣之精力,尽于此 书。”司马光为此书付出 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
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 年),共记载了16个朝代 1362年的历史,历经19年 编辑完成。
他便积劳而逝。《资治通 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 稿,司马君实都亲自动笔, 不假他人之手。清代学者
这一年作了一篇长论,以为:三
2)纪年问题 司马光说:“据汉传于魏,而晋 受之;晋传于东,以至于陈,而 隋取之;唐传于梁,以至于周, 而宋承之,故不得不取魏、宋、 齐、梁、陈、后梁、后唐、后晋、 后汉、后周年号以记诸国事,非 尊此而卑彼,有正闰之辨也。”
晋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 ❖ 南北朝时全用南朝年号。
❖ 2)有一套比较完善 的编纂方法。
❖ 刘备在樊口,日遣逻吏于水
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 驰往白备,备遣人慰劳之。 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 署;傥能屈威,诚副其所
❖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 败,时方与客围棋,摄 书置床上,了无喜色,
望。”备乃乘单舸往见瑜问 围棋如故。客问之,徐
曰: “今拒曹公,深为得
之臣。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 ❖ 一年里有几个年号时,司马光就
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 用下半年这一年号。
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 反映出司马光维护周天子统治和
❖
原有的政治制度的意愿。这同书
以《资治通鉴》命名是完全一致
的。
❖ 下限于五代,大概是宋朝那段不 好修。
❖ 3)史料选择
❖ 首先是政治史,主要是 讲国家的兴亡,朝代的 兴亡。好皇帝最高标准 是西汉文帝、景帝,到 汉武帝就差一点了,但 尚有可取之处。封建社 会到唐太宗时到顶了。 《通鉴》也写政治腐败。
王安石变法

在新法推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6.阅读下列材料 (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 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光曰:“善理财者, 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 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 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宋史· 司马光传》 请回答: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论战各自阐述了什么主要 观点?为此,王安石采取什么理财措施? 王安石主张“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是“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 加赋”。 王安石采取理财措施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 水利法④方田均税法⑤市易法。
募役法
理财 措施
农田水利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 方田均税法 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增加 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市易法
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 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也有增加。
措施
内容
作用 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十家编为一保。 保丁在农闲时练兵,平时种田、维持社会 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既可加强对人 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同时减少了军费开支。 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加 以训练。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 量。
保甲法 军事 措施 将兵法
教育 措施
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 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 改革科举制度 考律令、断案等。有利于培养大量从事实 际事务的有用人才。 整顿太学 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 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授官,以资鼓励。使 学校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呕心沥血编通鉴 一心一意反新法 司马光在政治上是标准的守旧派人士, 他跟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发生了严重分歧,几度上书反对新法。他认为刑 司马 光题跋版画像 [4]法新建的国家使用轻典,混乱的国家使用重典,这是世轻世重,不是改变法 律。所谓“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司马光与王安石, 就竭诚为国来说,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 围绕着当时财政、军事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大刀阔斧的经济、军事改革措施来 解决燃眉之急。司马光则认为在守成时期,应偏重于通过伦理纲常的整顿,来 把人们的思想束缚在原有制度之内,即使改革,也定要稳妥,因为“大坏而更 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臣恐风雨之不庇也”。司马光的主张虽 然偏于保守,但实际上是一种在“守常”基础上的改革方略。王安石变法中出 现的问题,如新法不能有效落实和用人不当等情况,从侧面证明司马光在政治 上还是老练稳健的。 可以使用一句话来评价司马光的一生 :其实司马光 的一生主要就是干了这两件事情 编写《资治通鉴》反对王安石的新法 但是有 一点必须要注意就是:司马光之所以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仅仅是在政治观点上有 分歧,在本质上都是为国为民的真君子——纯粹君子之争,绝对不是为了一己 私利,不然王安石在痛恨司马光之余也不会由衷的道出:“司马君实,君子人 也!”一个令政敌都叹为君子的人,绝对不是一个小人!司马光在政治上的理 解比王安石要深刻得多,在为变法问题斗得死去活来之后,司马光留下了这样 的见解,基本可以概括他对王安石一生的看法“介甫无它,唯执拗耳”。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教案

教学设计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一.课程标准: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王安石上台的社会背景和宋神宗能起用他的原因,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的目的、内容、效果,通过了解宋神宗掌权时的社会状况和王安石变法,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变法的迫切性和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背景以及变法主要措施、目的。
引导学生分析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目的,培养学生阅读、归纳、概括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情境再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王安石博学多才,关心社会,洞察民情,富有革新精神;(2)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给他们发挥才干的机会,对今天干部的任用有一定的借鉴作用;(3)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难点: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
四。
教学方法运用比较法.学生主动探究的方法,归纳法,逐层加深学生的理解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小诗,你从王安石的这首诗中得到哪些启发?生1:农民命运悲惨。
生2:宋朝“积弱”局面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师:对,面对社会危机,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一.起用王安石提问: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概括总结原因:1.北宋社会矛盾仍然尖锐2.王安石变法主张和设想3.宋神宗的愿望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改革。
指导思想:积极开源,而非消极节流想一想:如果你是王安石你会从什么地方入手来变法?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1.王安石变法主要在哪几个方面进行?其变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变法主要围绕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三个方面进行,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
《资治通鉴》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资治通鉴》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资治通鉴》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简称《通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汉纪 后汉纪 魏 纪
卷9至卷38,共30卷 刘攽 卷 39 至卷 68 ,共 30 刘攽 卷 卷 69 至卷 78 ,共 10 刘攽 卷 卷79至卷118,共40 刘攽、刘恕 卷
晋 纪
宋 、齐、梁 、陈 、 卷 119 至 卷 184 , 共 刘恕 66卷 隋纪 唐 纪 卷 185 至 卷 265 , 共 范祖禹 81卷 卷 226 至 卷 294 , 共 刘恕、范祖禹 29卷
宋初政治文化与《资治通鉴》的修纂背景
经筵制度——对终极权力的驯化努力
教育制度——文治与教化的基础 科举制度——基层文化势力进入权力层的纽带
《资治通鉴》与王安石变法
二、《资治通鉴》释名
《资治通鉴》释名
纪 别 周、秦纪 卷 数 卷1至卷8,共8卷 备 注 长编撰修者 撰进时间 以 《 通 志 》 为 底 治平四年(1067)至九 英宗于是年正月崩, 稿 月二十八日间 神宗继位,未即改年 号,十月,正式赐书 名为《资治通鉴》 治平四年(1067)至二 十五日间 熙宁元年(1068)十一 月前后 熙宁元年(1068)十一 月前后 熙宁四年(1071)九月 至熙宁七年(1074 )十 一月间 熙宁八年(1075)夏至 其中梁纪卷159、160, 熙宁九年(1076)秋间 隋 纪卷 178 曾调 出修 订,与唐纪同时撰进 元丰三年(1080)九月 至元丰六年(1083 )十 一月间 元丰七年(1084)十一 月
臣祖禹曰:建成虽无功,太子也;太宗虽有功,藩王也。太子,君之贰、父之统 也,而杀之,是无君父也。立子以长不以功,所以重先君之世也,故周公不有天 下。弟虽齐圣,不先于兄,久矣。论者或以太宗杀建成、元吉比周公诛管、蔡, 臣窃以为不然。……管、蔡流言于国,将危周公而间王室,得罪于天下,故诛之, 非周公诛之,天下所当诛也。周公岂得而私之哉?……若夫建成、元吉岂得罪于 天下者乎?苟非得罪于天下,则杀之者,己之私也,岂周公之心乎?或者又以为, 使建成为天子,又辅之以元吉,则唐必亡。臣曰,古之贤人守死而不为不义者, 义重于死故也。必若为子不孝、为弟不悌,悖天理、灭人伦而有天下,不若亡之 愈也。故为唐史者书曰“秦王世民杀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立世民为皇太子”, 然则太宗之罪著矣! (《唐鉴》卷一)
鉴》卷一百二十五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 ……
(元嘉二十五年五月)
当两大钱行之经时,公私不以为便;己卯,罢之。
《资治通鉴》与王安石变法
臣祖禹曰:昔荣夷公好专利,厉王悦之,召穆公知王室 之将卑。以为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而或专之, 其害多矣。夫利,物之所生,而天下之所以养人也。专之必 壅,壅则所害者多。故凡有利必有害,利於己,必害於人。 君子不尽利以遗民,所以均天地之施也。圣王宁损己以益人, 不损人而益己。《记》曰:“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盜臣。” 是以兴利之臣鲜不祸败,自桑弘羊以来,未有令终者也。唐 世言利始於宇文融,融既流死,而韦坚、杨慎矜、王鉷继起, 又益甚之,(皆开元之幸人也,或以括户取媚,或以漕运承 恩,或以聚货得倖,或以剥下获宠,负势自用,人奚敢违。) 极于杨国忠,皆身首异处,宗族塗地,其故何哉?壅利而所 害者众也,天下之怨归之,故其恶必复,其祸必酷,而唐室 几亡。其后以刘晏之能,犹不免,况其非道者乎!必若公刘 之厚民,管仲之富国,李悝之平糴,耿寿昌之常平,不为掊 克,上下皆济,则身享其荣,后嗣蒙其庆矣。吉凶祸福之效, 如此可不戒哉!(《唐鉴》卷五)
五代纪
《资治通鉴》与王安石变法
三、《资治通鉴》与王安石变法
《资治通鉴》与王安石变法
(帝)御迩英阁,司马光读《资治通鉴》至曹参代萧何为相, 一遵何故规。因言参以无事镇海内,得持盈守成之道,故孝 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上曰:‚使汉常守萧何 之法久而不变,可乎?‛光曰:‚何独汉也。夫道者,万世 无弊,夏、商、周之子孙,苟能常守禹、汤、文、武之法, 何衰乱之有乎?‛上曰:‚人与法,亦相表里耳。‛光曰: ‚苟得其人,则何患法之不善;不得其人,虽有善法,失先 后之施矣。故当急于得人,缓于立法也。‛(《续资治通鉴 长编拾补》卷六引《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五十三。)
经典人文
《资治通鉴》与王安石变法
主讲人:姜 鹏 (复旦大学历史系)
一、宋初政治文化与《资治通鉴》修纂背景
宋初政治文化与《资治通鉴》修纂背景
• 武人政治的逐步消亡与文治导向的确立 • 四大类书的修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
苑英华》《册府元龟》)
• 从《册府元龟》(类书体历史事迹汇编)到《资 治通鉴》(编年体通史)
end
谢谢!
肃宗以皇太子讨贼,至灵武遂自称帝,此乃太子叛父,何以讨禄山也?唐有天下几 三百年,由汉以来享国最为长久。然三纲不立,无父子君臣之义,见利而动,不顾 其亲。是以上无教化,下无廉耻。古之王者,必正身、齐家以率天下。其身不正, 未有能正人者也。唐之父子不正,而欲以正万事,难矣!其享国长久,亦曰幸哉。 (《唐鉴》卷六) 臣祖禹曰:齐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又相桓公以霸,何哉?桓公、 子纠皆以公子出奔,子纠未尝为世子也。桓公先入而得齐,非取诸子纠也。桓公既 入,而杀子纠,恶則恶矣,然纳桓公者,也。《春秋》书“公伐齐,纳纠”,称 “纠”,而不称“子”,不当立者也。“齐小白入於齐”,以小白系之“齐”,当 立者也。又曰“齐人取子纠杀之”,称“子纠”,所以惡齐也。是以管仲不得终讎 桓公,而得以之为君。今建成为太子,且兄也;秦王为藩王,又弟也。王(珪)、 魏(徵)受命为东宫之臣,则建成其君也。岂有人杀其君而可北面为之臣乎?且以 弟杀兄,以藩王杀太子而夺其位,王、魏不事太宗可也。夫食君之禄而不死其难, 朝以为讎,暮以为君,于其不可事而事之,皆有罪焉。臣之事君,如妇之从夫也, 其义不可以不明。苟不明于君臣之义,而委质于人,虽曰不利,臣不信也。(《唐 鉴》卷一)
五、君主独裁的悖论与士大夫政治的兴起
范仲淹难题
• “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体。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 仪。”(《长编》卷一百八,天圣七年十一月癸亥条) • “君道宜强,臣道宜弱”(《润州谢上表》,文集卷十五) • “官人之法,人主当知其迟速升降之序,其进退近臣,不 宜全委宰相。”(《推委臣下论》,文集卷五) • “区别邪正,进退左右。操荣辱之柄,制英雄之命。” (同上) • “天尊地卑,道之常矣。君处上,臣处下,理之常矣。” (《易义》,文集卷五)
臣光曰: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 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曏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泰伯之贤,太宗 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 则事非获已,犹为愈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 惜哉!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 指拟以为口实乎!(《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
《资治通鉴》与王安石变法
(帝)御迩英阁,吕惠卿讲《咸有一德》:‚咎单遂训伊尹相汤,立典型以传 后世。及其歿也,咎单惧沃丁废而不用。於是训其事以告之。与曹参遵萧何之 法,其文则似是,其实则非也。先王之法,有一岁一变者,则《月令》‘季冬 节国以待来岁之宜’,而《周礼》‘正月始和,布于象魏’是也。有数岁一变 者,则尧、舜‘五载修五礼’,《周礼》‘十二载修法则’是也。有一世一变 者,则‘刑罚世轻世重’是也。有数十世而变者,则夏贡、商助、周彻,夏校、 商序、周庠之类是也。有虽百世不变者,尊尊亲亲贵贵长长,尊贤使能是也。 臣前日见司马光以为汉惠、文、景三帝皆守萧何之法而治,武帝改其法而乱, 宣帝守其法而治,元帝改其法而乱。臣按,何虽约法三章,其后乃以为九章, 则何已不能自守其法矣。惠帝除挟书律、三族令,文帝除诽谤、妖言,除祕祝 法,皆萧何法之所有,而惠与文除之,景帝又從而因之,则非守萧何之法而治 也。光之措意,盖不徒然,必以国家近日多更张旧政而规讽;又以臣制置三司 条例,看详中书条例,故有此论也。‛(《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六引《续 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五十三。)
《资治通鉴》与王则天世为中国患,朝廷旰食,倾天下之力不能克。 郝灵荃得其首,自谓不世之功。(宋)璟以天子好武功,恐好 事者竞生心徼幸,痛抑其赏,逾年始授郎将。灵荃恸哭而死。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一)
《资治通鉴》与王安石变法
熙宁之初,王安石、吕惠卿等造立新法,……又启导先帝,用 兵开边,结怨外域,至熙宁七八年间,天下愁苦,百姓流 离。……王韶开边熙河,章惇开边湖南,沈起引惹交贼,寇陷 三州,朝廷讨伐,前后死伤二十万。吕惠卿、沈括、俞充、李 稷、种谔等兴造西事,死伤者又二十万。先帝悔悼,以谓辅臣 曰:‚安南、西师死伤皆不下二十万,朝廷不得不任其咎。‛ (《论邪正札子》,《范太史集》卷二十六)
天下有道,庶人不议
• “不敢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是不为 身名计。”(《上执政书》,文集卷八) • “作官,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 (《晁氏客语》转引) • “事君有犯无隐,有谏无讪,杀其身有益 于君则为之。”(《上资政晏侍郎书》, 文集卷八) •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灵乌赋》,文 集卷一)
《资治通鉴》与王安石变法
1、关于经济 初,上以货重物轻,改铸四铢钱。〔元嘉七年铸 四铢钱〕民多翦凿古钱,取铜盗铸。上患之。录尚 书事江夏王义恭建议,请以大钱一当两。右仆射 何尚之议曰:「夫泉贝之兴,以估货为本,事存 交易,岂假多铸!数少则币重,数多则物重,多 少虽异,济用不殊。况复以一当两,征崇虚价者 邪!若今制遂行,富人之赀自倍,贫者弥增其困, 惧非所以使之均壹也。」上卒从义恭议。(《资治通
四、《资治通鉴》以后历史编纂的变化
君實修《資治通鑑》至唐事,正叔問曰:“敢與太宗、肅宗 正簒名乎?” 曰:“然”。 又曰:“敢辯魏徴之罪乎?” 曰:“何罪?” “魏徴事皇太子,太子死,遂忘戴天之讐而反事之。此王法 所當誅。後世特以其後來立朝風節而掩其罪。有善有惡,安 得相掩?” 曰:“管仲不死子紏之難而事桓公。孔子稱其能不死,曰: 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與徴何 異?” 曰:“管仲之事與徴異。齊侯死,公子皆出,小白長而當立, 子紏少亦欲立。管仲奉子紏奔魯。小白入齊,既立,仲納子 紏以抗小白,以少犯長。又所不當立,義已不順。既而小白 殺子紏,管仲以所事言之,則可死,以義言之,則未可死。 故《春秋》書‘齊小白入於齊’,以國繋齊,明當立也。又 書‘公伐齊,納紏’,紏去‘子’,明不當立也。至齊人取 子紏殺之,此復繋‘子’者,罪齊大夫既盟而殺之也。與徴 之事全異。” (《二程遗书》卷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