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 第三章1秦荣辉
中国美术欣赏2

潇湘奇观图 米有仁
王希孟〔北宋〕(1090——?),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 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工山 水,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 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 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不久英年早逝。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两宋宫廷画院,以北宋政和、宣和时为最盛。 有名的北宋画院画家有李成、郭熙、米芾、崔 白、王希孟、范宽、张择端等,南宋有李唐、 苏汉臣、李忠安、刘松年、马远、夏琏、李嵩、 梁楷等。 宋代山水画被公认为是山水的黄金时代,为百 代师法,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独特境界在宋代 山水画中体现得最为纯粹、充分。
山水画(北宋)
《早春图》(图3 -8), 绢本、水墨,纵 158.3厘米、横 108.6厘米。此画今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描绘冬去春来大地 复苏的早春景象。 画家不用桃红柳绿 来表示春天的到来, 而是将春意蕴藏于 岩壑林泉之中,传 达出春回大地的信 息。
米芾( 1051-1107),字元章,祖籍太原,后迁 襄阳,宋徽宗时召为书画学博士,后任礼部员 外郎,人称“米南宫”。其诗、书、画均极具 造诣。他的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 “宋四家”。在山水酝方面喜欢江南烟雨云雾 山川变幻之景致,和其子米有仁特别创造了浓 淡枯湿、积点成山的山水画技法,后世称之为 “米点”,称其山水画为“米家云山”,开创 了文人画山水的新局面。
武宗元 朝元仙仗图
《朝元仙仗图卷》 局部
李嵩(1166—1243),宋钱塘(今杭州)人。出身贫寒,年少时 曾以木工为业。好绘画,被宫廷画家李从训收为养子,承授画 技,终成一代名家。人物画用笔细致,神采奕奕 。花鸟画精丽 严谨,不觉繁缛呆滞;山水画以意匠经营,情留象外,引人入 胜;界画不用界尺,而宫苑楼阁规矩绳墨皆备,不同凡响。绘 画题材丰富多彩,从宫廷到民间、从城市到农村、从生产到生 活、从吃喝到娱乐、从仙山到龙宫、从历史到现实均在画中有 所反映,以反映农村风土和农民生活的居多,所作有精工鲜丽 之院体画,作品甚丰,仅著录者就达50多幅。 他的画许多表现下层社会生活的农村生活风俗画。主要作品 《货郎图》《骷髅幻戏图》
3.中国美术史-秦汉美术

10
《荆轲刺秦王》
东汉 山东嘉祥县武梁祠画像石(拓片局部)
《荆轲刺秦王》描绘的是秦王环柱而走,荆轲被一人抱住,匕首穿透了殿柱,秦 武阳爬在地上发抖。画面气氛紧张,人物做了夸张处理。 画像善于抓住历史故事矛盾冲突的高潮,以夸张的戏剧性动作在构图的均衡平稳 中表现出动感和力度,画像具有工整、严谨、朴素、古拙的写实特色。
两汉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巩固发展时期,促 成了这一时期美术的繁荣,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各 个门类都取得相当辉煌的成就,体现了劳动人民卓越的艺 术创造力。
第二节 绘画艺术
T形帛画,全长约2米,自上而下分成3个部分,上 段天上部分绘有人首蛇身的蛟龙、金乌、蟾蜍和 玉兔、奔月的嫦娥等天国的神话传说。金乌指代 太阳。中段人间部分绘有墓主人辛追在3个侍女的 陪同下,正在飞升天国的路上,以及家人在祈求 死者灵魂升天的祭祀场面;最下段即地下世界,画 一怪人,赤裸着身体蹲在两条大鱼的背上,用头 和手支撑着地面,竭尽全力托举着地上世界。两 条长龙相交缠绕,将各个画面自然分割,并穿插 描绘着仙鹤、怪兽等,加强了各部分的有机联系。 帛画以有序的层次展示了汉初人们观念中的宇宙 图景,其主题思想,一般认为是“引魂升天”, 但也有人认为是“招魂以复魄”,使死者安土。
28
29
30
秦俑的艺术特点
1.崇尚写实、手法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在总体布局 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 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2.秦兵马俑反映了秦朝叱咤风云的气势,是以现实生活为题 材塑造的,是秦代禁卫军的真实写照,艺术手法细腻,具有 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显示为陶塑艺术的顶峰。
24
第三节 雕塑艺术 返回主目录
返回节目录
中国美术史-秦汉美术第三讲

秦汉美术—画像石和画像砖
中外美术史
• 一、汉代画像石 • 画像石:产生于西汉,盛行于东汉,主要分布在山东、河
南、四川(山东数量最多)。 • 山东最著名的画像石:孝堂山画像石和武氏祠画像石,武
氏祠画像采用“铲地法”的雕刻技法。
闵子骞失棰 山东嘉祥县武梁祠画像石(拓片局部) 东汉
荆轲刺秦王 山东嘉祥县武梁祠画像石(拓片局部) 东汉
• 野猪 陕西兴平县霍去病墓前石雕 西汉
• 马踏匈奴:陕西兴平县霍去病 墓石雕,突出表现在大型纪念 性石刻和园林的装饰性雕刻上 ,是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 刻,是留存至今的一组非常具 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
秦汉美术—汉俑(公元前206~公元220) 中外美术史
• 东汉墓前的石雕以石兽居多,石人雕刻从目前发现的情况 看遗存不多。较为有名的是山东曲阜乐安太守墓前两躯石 人雕象,以及河南开封中岳庙前的两躯石人雕象,两处的 石人雕象造型都较粗短,古朴稚拙,伫立如柱,略显呆滞 。
• 石兽 陕西咸阳出土 东汉
• 辟邪 四川雅安姚桥高颐墓前石雕 东汉
汉代石雕艺术的特点 汉代大型石雕风格上的共同点是:循石造型,因材施艺,较 多地保留了原石的形状和表面质感,稍作加工,取其意似, 不作细致刻画。它是一定美学趣味的产物,花岗岩的特殊质 感与这种古拙朴厚的风格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阳刚之美。很好 地表现出汉帝国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
长信宫灯:西汉长信宫灯,中国汉 代青铜器,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 、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 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 公斤。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 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 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 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
秦汉美术—秦汉代壁画和帛画
中外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第章

夏商周美术
夏商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的美术成就主要表现在青铜 器、玉器、陶器等方面。
VS
青铜器:夏商周时期,青铜器成为主 要工艺品之一。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制 作精湛,造型独特,如著名的司母戊 大方鼎等。玉器:夏商周时期的玉器 制作精美,工艺精湛,如玉璧、玉琮 等。陶器:夏商周时期的陶器制作工 艺不断提高,如马家窑文化等。
绘画:宋代的绘画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如郭熙的《早春图》等作品。元明清时期则以文人画为主 流,如元代的黄公望、明代的沈周等作品。书法:宋元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达到了高峰,如苏轼的行 书、米芾的草书等作品。园林: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达到了高峰,如苏州园林等作品。
02
中国绘画作品鉴赏
早期绘画
代表作品
《人物龙凤帛画》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美 术成就主要表现在绘画、陶瓷等方面。
绘画: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达到了高峰,如阎立本的《 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作品。陶瓷:唐代陶 瓷技艺高超,如三彩釉陶器等作品。五代时期则以青瓷为主 ,如龙泉窑等作品。
宋元明清美术
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美术成就主要表现在绘画、书法、园林等方 面。
特点
早期绘画多以实用为主,作品质朴,构图简单, 色彩单一,注重人物传神及细节描绘。
技法
以线造型,线条流畅,注重比例和对称,设色自 然,注重明暗和透视。
中期绘画
01
02
03
代表作品
《千里江山图》、《富春 山居图》
特点
中期绘画在风格和技法上 逐渐成熟,作品气势磅礴 ,构图繁复,色彩丰富, 注重意境营造。
岩画: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和西部山区,以及草原、 沙漠等地区。这些岩画描绘了狩猎、畜牧、战争、祭 祀等场景,以及人物、动物等形象。彩陶:在黄河、 长江、珠江等流域的原始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彩 陶。这些彩陶上的图案和色彩反映了原始人类的审美 情趣和对自然的观察。雕塑:原始雕塑主要以玉器、 陶器、石器等形式存在。这些雕塑作品形态各异,有 的表现了动物形象,有的则表现了人物形象。
中国美术赏析第三章(雕塑)教案

学校教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1、复习前课所学——(展示作品,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内容)2、课前思考——展示本节课所赏析的作品,让学生思考分析其显示的精神生活世界以及体现的艺术审美特质。
3、总结学生所答,概述本节课所鉴赏的作品的特点和历史演变。
讲授新课:中国美术赏析鬼斧神工一、内容1、概述中国古代雕塑(通过赏析书中所展示的相关作品引导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进程以及古代各个时期人们的审美特质)2、讲解中国古代雕塑各时期的发展第一节中国古代雕塑概述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雕塑艺术之林中独具风格。
中国原始雕塑的萌芽,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石器时代,先民们在制作石器过程中融会进了自己的审美意识,其中,“石之美者”的玉石更成为人们雕刻的主要材料。
更引人注目的是陶塑艺术。
陶器的使用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之一,人们在陶器制作中,创造出无数精美的艺术品。
夏代晚期和商周,青铜成为雕刻艺术的主流,中原地区的各种礼器以及四川等地的青铜立体雕塑都取得了杰出的艺术成就。
秦汉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出现的第一高峰期,秦始皇兵马俑、西汉的霍去病墓前石刻以及两汉的陶俑艺术并称为“秦汉雕塑之三绝”,它们共同奠定了秦汉雕塑在中国和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布,佛教造像渐渐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流。
隋唐,尤其是盛唐时期,中国雕塑艺术达到了历史的颠峰。
唐代佛教造像将宗教的神秘庄严与世俗的审美标准完美地统一起来,菩萨像的塑造姿态优雅,富有人情味。
宋代的雕塑的题材更接近于民间的日常生活。
元、明、清中国雕塑进一步衰落,但民间的充满生活情趣的雕刻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第二节俑的制作工艺与艺术造型俑是为了改变活人殉葬风俗而出现的替代品。
秦汉时期,秦始皇兵马俑、西汉的霍去病墓前石刻以及两汉的陶俑艺术并称为“秦汉雕塑之三绝”,他们奠定了秦汉雕塑在世界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秦兵马俑采用的是模制和手塑相结合分段制作的办法,先用模具作出身坯部分,用至少几十类模具作出大量与头形相近的头坯,然后分别对泥坯细部进行手塑处理,塑成互不雷同的头型,装贴订制的耳朵、头、发、帽子、嘴、胡子等。
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 第3章(下)

青 瓷 双 系 壶 北 京 故 宫 博 物 馆 藏 东 汉
长信宫灯 河北满城窦绾墓出土 西汉
二豹噬猪铜饰牌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汉
双人盘舞铜饰牌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汉
"杀人祭祀饰盖"贮贝器 云南晋宁出土 汉
羽人飞马玉雕 陕西咸阳出土 汉
返回主目录
三彩绣(左),乘云绣(右)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汉
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生产力的发展,人力物力的高度 集中,为雕塑艺术的繁荣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雕塑艺术在 继承先秦雕塑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 形成中国雕塑史上第一个高峰. 秦汉王朝统治者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追求奢 侈豪华的生活享受,利用国力大兴土木,大型的建筑豪奢 空前,隆重的雕塑及装饰应运而生.随着厚葬之风的盛行, 皇家贵族不惜耗费巨资,竞相营造坟墓,几乎想把在生前 享受到的一切全部带到他们幻想死后的幽冥"世界"里, 因此在坟墓里放置大量供死者"享用"或"劳役"的随葬 物品以及俑和动物模型等明器.在坟墓外,也设置有显示 死者功绩或威严的石人,石兽等,于是这一时期的明器雕 塑和陵墓表饰雕塑也极为兴盛.
二,明器雕塑 明器也称冥器,一作"盟器".是用于随葬的物品,包括专 为随葬而制作的代替实物的模型.明器雕塑包括俑,动物造 型,建筑模型等,一般采用陶,木,石,金属等材料制成. 俑是作为随葬用的人物形象模型的通称.秦汉时期明器雕塑 艺术的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俑和动物形象的塑造上.
兵马俑 陕西临潼秦始皇陵秦兵马俑坑出土 秦
一,仪卫性,纪念性雕塑 仪卫性,纪念性雕塑,包括陵墓表饰雕塑和设置在建筑物前 的雕塑,都带有仪卫或纪念的性质.由于都是设置在露天的 地面上,为使垂远长久,所以大多数是用石或金属做材料.
中国美术史各章节重点后完整版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美术1.我国原始时代美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混沌性特点:适用与审美的联合物;各门类水乳交融,相互依存2.从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石器制造看人类审盛情识的开展人们的审美艺术渐渐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现象的趋势,也为后世美术的分化和开展确定了技术的和精神的根底。
何为仰韶彩陶?简述仰韶彩陶各期的造型和纹饰特点所谓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的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色,拥有热忱明快的风格的陶器。
早半坡种类以西安半坡村旧址?人面鱼纹盆?、?鱼纹盆?、?鹿纹盆?:形象生动,出土彩陶为代表手法精练、笔触粗矿,变化纯真而特点鲜亮中庙底沟种类以庙底沟种类为盆的造型挺拔饱满,轻颖而庄重,大和小底曲腹盆代表和碗;装修风格有半坡的写实向变型开展,几何花纹许多晚马家窑种类造型完满,纹饰慎重,拥有鲜亮特点代表着整个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满、平、均的装修特点?舞蹈纹彩陶盆?怎么认识彩陶的艺术成就优美的造型和形式多样的装修图案纹样的联合成为原始文化最兴旺最优异和最光彩的成就。
彩陶造型的最大特点是适用性和艺术性相一致。
彩陶的造型简短凝重、气概浑厚,表现出朴素、纯真、健康、饱满的艺术。
?舞蹈纹彩陶盆?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表此刻那些方面?舞蹈是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的艺术形式,一般用音乐伴奏。
舞蹈在原始社会已经产生,先民们用舞蹈来庆贺丰产欢庆成功乞求上天或祭祀先人,这件彩陶盆就表达了欢喜的主题,集中反响了五六千年古人们的智慧和生活情味。
彩陶盆的设计制作,还表现了当时制陶工艺的娴熟和审美思想的进步。
舞蹈者的形象以单色平涂的手法绘成,造型精练明快,三列舞人绕盆沿形成圆圈,下有四道平行道纹,代表地面。
盆中盛水时,舞人可与池中倒影相映成趣。
小小水盆成了沉静的池塘,池边欢喜的人群映在池水之上,舞蹈的神韵让人心醉。
简述原始时代雕塑的主要内容和代表性作品的艺术特点原始时代的雕塑作品所表现的题材内容,除了与人类的物质生活亲密有关的各样动物形象外,就是人们所崇拜或喜欢的氏族成员形象,表现着远先人类对自然的形体、相貌、力量的初步认识和艺术的再现能力。
中国美术史第3章

中国美术史
②霍去病墓前石雕 汉代石雕中最具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的应首推 霍去病墓前石雕。霍去病墓前有《跃马》《卧马》 《立马》。这批石刻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体现了汉 代艺术特有的古拙美。雕刻手法采用“因材施雕”, 即在无数的自然石料中选择,因石得形,顺势雕凿, 在顽石中发掘出鲜活的生命力。
卧虎
中国美术史
②东汉陶俑 目前发现的东汉陶俑以四川为 多,也最为精美。大多数作品 姿态生动,表情传神,具有浓 厚的生活气息。各类劳动者、 奏乐者、说唱者,在陶塑匠人 的手下无不生趣盎然。代表作: 《击鼓说唱俑》《说唱俑》。
击鼓说唱俑
中国美术史
(二)石雕 ①纪念性石雕 大型纪念性石雕,多作为 宫殿、苑囿、陵墓等建筑 平面布局的特定设臵。现 在保存最多的是贵族、文 武官员以及富豪墓前的享 祠碑阙和石人石兽雕刻。
中国美术史
第三节
书法篆刻
一、秦代书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 “书同文”(即统一文字),这 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意义深远的文 字改革运动。秦代存世墨迹有帛 书和简书。代表书法家有李斯、 赵高、胡毋敬、程邈等。李斯是 小篆整理者,赵高、胡毋敬在小 篆发展历史进程中也起过一定的 作用。程邈对隶书的规范做过贡 献,被传说为隶书的创造者。
中国美术史
一、秦始皇陵兵马俑
世界第八大奇迹 作用:殉葬 兵马俑的塑造手法非常 写实。将士、战马与真人、 真马相当,服饰、装饰都很 逼真。容貌神情各不相同。 不同的容貌神情又统一在全 军威武雄壮的气势之中,无 数直立静止的重复,给人以 整齐一律之感。
中国美术史
二、汉代雕塑 (一)陶俑 ①西汉陶俑 1965 年,汉文帝霸陵封土 邻近的陶俑坑发现了3000 个彩绘的兵马陶俑。1969 年山东济南北郊西汉前期 墓中出土了一组彩绘乐舞、 杂技、宴饮陶俑,多为 “长袖善舞”的翩翩形象, 姿态含蓄而生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往下看,就是人间。在 华盖与翼鸟下面,一老年 妇人拄杖而立,根据她的 服饰、发饰特点以及相对 突出的形象,并对照出土 的女尸,可以确定她就是 墓主人辛追夫人。在她的 前边有两位男子在跪地献 物,后有三婢女相送。场 面庄严肃穆,俨然就是辛 追夫人在进行一场正式的 升天仪式。
玉璧下端是两条穿璧相环的长龙, 玉璧上有对称的豹与人首鸟身像, 玉璧系着张扬的帷幔和大块玉璜; 玉璜之下是摆着鼎、壶和成叠耳 杯的祭祀场面。旁边围坐的应该 就是辛追夫人的家人,个个神色 悲哀,仿佛在哀悼她的逝去。 继续往下就是地府(黄泉)部 分。其中最显眼的赤身裸体的健 壮男人,就是传说中的地神—— 鲧,他托举着大地,脚下踩着两 条巨大的鳌鱼。 目前对于画中内容的描述, 都只是后人的猜测,那些图形的 真正含义是什么,至今没有一个 定论。
►
►
►
二桃杀三士 河南南阳画像石(拓片) 东汉
►
虎拉车 河南南阳画像石(拓片) 东汉
►
陕西省以陕北绥德出土的画像石最多。在题材内容方面, 少见圣贤节烈的历史故事,除部分神话传说之外,大多数 是现实生活的场面。 在布局结构上,花纹边饰在画面上占显著地位;在石块上 采用分格的表现形式,即把画面分成大小不等的方格,然 后在格内刻出各种内容的画像,这种形式在画像艺术中也 是独树一帜的。 雕刻技法也是以减地平雕为主,具剪影效果,也有在减地 后凸起的形象轮廓内略加刻阴线或用墨线描绘细部。对形 象的刻画概括、简练,取得质朴而简洁有力的效果。
第三章 上升期封建社会的美 术样式
——秦汉美术(1)
焦作师专美术学院 秦荣辉
一、 概述
►
秦汉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时期。是我国 民族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 秦王朝的统治时间虽然仅有短短的十几年,在政治、经济、 文化等领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如推行郡县制(分封制在秦 及西汉初期一直在实行,直到汉武帝才真正确立郡县制),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驰道。由于国家的统一,人 力物力的集中,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充 裕的条件。建筑、雕塑、绘画都到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 秦始皇陵出土的大型兵马俑,以空前的规模、数量和惊人的 写实风格,展示了秦代美术高超的艺术水平。 两汉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巩固发展时期,促成 了这一时期美术的繁荣,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各个门 类都取得相当辉煌的成就,体现了劳动人民卓越的艺术创造 力。
2、墓室壁画 秦代的墓室壁画至今尚未发现。 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始于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 汉统治阶级提倡孝道,盛行厚葬,“厚资多藏,器用 如生人”。汉代很多贵族豪强地主的坟墓都极具规模,流 行在墓壁上绘制壁画。 迄今发现的汉代墓室遗迹颇多,山西平陆、山东梁山、 河北望都、河北安平、河南密县、辽宁辽阳和金县、甘肃
►
► 画像石多发现于山东西部、南部,江苏北部,
四川西部的岷江地区,河南南阳及陕西绥德, 山西离石等地。比较有代表的画像石主要集 中在山东和河南南阳。
►
武氏祠位于山东省嘉祥县武宅山村西北,原是东汉晚期武氏 家族墓地上的4个石结构祠堂。 武氏祠画像石的题材内容极其广泛丰富,概括来说,有神话 传说、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三大类。 武氏祠画像石是采用阴刻与阳刻、面与线相结合的技法,即 形象外型作平面的凸起,形象轮廓的内部则以阴线刻,形象 外凹下部分,用尖刀凿成密密的平行条纹,这种技法,称之 为“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画像严谨规整,画面一般不大注 意纵深空间感的表现,物象多取近景平列,具有剪影式的效 果,形成严谨古朴、简洁传神的艺术风格。
►
秦汉时期美术主要包括:
► 绘画艺术:帛画、墓室壁画、画像石
画像砖、帛画 ► 雕塑艺术:地下陵墓雕塑 地上仪卫性雕塑 ► 建筑 ► 工艺美术:陶瓷、青铜、玉器、织绣
二 绘画艺术
•绘画在秦汉时期已从先秦的装饰功能中摆脱出来,发展成为 美术中的主要门类。出于政治教化和伦理教化的要求以及生 活时尚的需要,绘画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应用范围广,题材 内容丰富,创作技巧显著提高。
►
►
►
牛耕图(左) 禽、马、牛车(右) 陕北绥德画像石(拓片) 东汉
► 徐州画像石中
最具特色的, 是描绘建筑物 中有人物活动 的画面较多, 且场面较大, 以剖立面式的 手法来表现建 筑物,既可看 到建筑物的造 型与结构,又 可看到建筑物 中的人物活动, 使画面直观生 动,质朴简洁, 表现出石刻工 匠高度的艺术 创造才能。
辟车伍佰(左)、门下小吏(右) 河北望都一号墓壁画(局部) 东汉
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东汉墓壁 画 墓室壁画的主要内容是描绘死者 的仕途经历及其生前的享乐生活。 现存画面 50 多组,面积超过 100 平方米。墓壁绘有城池、幕府、 官署、楼阁、门阀、官舍、庄园 等各种建筑,并有车马仪仗、宴 饮府厨、乐舞百戏等场面,有农 耕、牧放牛羊、养蚕、渔猎等劳 动生活的场景。此外也有羽人, 奇禽异兽、各神祥瑞和死者升仙 等形象,并出现与佛教故事有关 的“仙人乘白象”的画面。还绘 有古圣先贤、忠臣孝子、烈士贞 女等历史故事。其题材内容之广 泛,是其他壁画墓难以相比的。 壁画中尤以《车马出行仪仗》和 《乐舞百戏》的场面最为精彩。 《车马出行仪仗》
一、画像石的代表作及其艺术特征 1、画像石的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平面阴线刻,即将石面磨平,在光面用金属工具凿刻阴线组 成形象。此种手法简便,但效果欠佳。 ②凹陷平面阴线刻,即将正面铲成凹平面,在凹面内用阴线刻 绘形象,形象四周留出加工时的粗疏线条,与凹面的平整和 流动的线条形成对比,效果颇佳。 ③减底凸起薄肉雕,即将底子铲去一层,使形像凸出画面,犹 如浮雕,再用阴线加工细部,再配以几何纹的边框,效果华 丽而庄重。 ④减底平面加阴线刻,即将底子减去一层,形像部分凸出,凸 出部分亦磨平,所需形象刻在上一层平面上,远看好象剪影, 整体感强。汉画像石多在形象四周加刻一个几何纹或花枝纹 边框,对画面起到限定和装饰作用。
建筑图 江苏徐州画像石(拓片) 东汉
苏北徐州一带,画 像题材内容广博丰 富,有反映现实生 活、历史故事、神 话故事的内容,还 有祥瑞吉祥的图案。
►
纺 织 图 江 苏 徐 州 铜 山 画 像 石 ( 拓 片 ) 东 汉
雕刻技法以减地浅 浮雕加阴线刻为主, 石面的粗糙不平与 线刻细腻真切相结 合,既有浑雄苍健 的阳刚之美,又有 流畅轻巧的阴柔之 丽。
►
《朱雀》河南洛阳卜千秋夫妇墓壁画(摹本局部) 西汉
《 升 仙 图 》 河 南 洛 阳 西 汉 卜 千 秋 夫 妇 墓 壁 画
《 伏 羲 》 河 南 洛 阳 卜 千 秋 墓 室 壁 画
《河南洛阳烧沟 61 号西汉墓壁 画》 : 内容有神话传说以及墓 主人乘龙升天和历史故事等,其 中尤以历史故事画最具特色,如 《二桃杀三士》和《鸿门宴》等。 画中笔法简练豪放,线条粗旷劲 利,对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和 情绪都描绘得淋漓尽致。
►
山东沂南画像石(拓片局部) 东汉
►
河南南阳画像石在东汉时期最为鼎盛。画像题材内容极为丰 富,有神话传说中的奇禽异兽及神异形象,还有天文图象的 日月星座等。描绘现实生活的画面,如乐舞百戏、角抵戏、 车骑出行、骑射、宴饮等,都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历史故 事的画面,主题突出,布局疏朗,形象鲜明生动。 在艺术表现上,工匠们善于在写实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艺术的 想象和大胆的提炼与夸张,表现对象最具典型特征的姿态动 作与强力动感的美,奔放有力。 南阳画像石,主要是用减地浅浮雕加阴线刻的表现方法,形 象外的底子铲成素面、或剔成直线或斜纹。在留有敲凿痕迹 的形象上,再用苍劲有力的阴线刻出细部,是一种浮雕与阴 线相结合的雕刻技法。形象的塑造,不以精雕细琢见长,而 以泼辣洗练取胜,具有粗犷浑朴、奔放豪迈的艺术风格。
宫壁画残片外,Leabharlann 有一些装饰图案,如漆绘、 砖上的线刻画、瓦当等。 ► 汉代绘画不断出土的汉代文物中,我们又能 见到许多绘画作品,它们的绚丽、生动,也 足以使人惊叹不已。现在能看到的汉画绝大 部分与墓葬有关,如画像石、画像砖、墓室 壁画、帛画等。
1、帛画 帛画,按照古代丧仪,应称之为 “铭旌’。据研究,帛画起源于 战国中期的楚国,消失于东汉。
宫殿寺观壁画: 秦代的宫殿衙署普遍绘制壁画,汉代宫廷、各地官服、 学校、王公贵族的住所、各地祠堂中都有壁画的绘制。 这些精美的图案和阔绰的画面,显示封建统治的威严; 标榜吏治的清明;或图绘历史故事,作为成败得失的鉴 戒;或绘制本朝功臣肖像,作为广大臣僚励志的楷模。 这些壁画现已不复存在。
► 秦代绘画遗存保留下来的非常少,除了咸阳
►
►
荆 轲 刺 秦 王 山 东 嘉 祥 县 武 氏 祠 画 像 石 东 汉
《武氏祠画像石》
西王母、历史故 事、车骑画像 (拓片) 墓室画像石 山东武氏祠出土
►
闵子骞失棰 山东嘉祥县武氏祠画像石(拓片局部) 东汉
►
山东沂南画像石发现于沂南县城西的北寨村东汉晚期墓,内 容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而更多的是表现现实生活场面, 如车马出行、乐舞百戏、宴饮、丰收、祭祀等。而在乐舞百 戏中的七盘舞、管弦乐人、绳技、鱼戏、马术等,具有浓厚 的民间色彩和地方特色。人物动态生动活泼,雕刻技法也是 减地平雕加阴线,而线条比武氏祠的更为奔放流利,减地也 较粗犷,轮廓自由活泼。
酒泉、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等地都发现有墓室壁画。
汉代墓室壁画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题材内容大致可归纳 为七类: (l)表现墓主庄园生产活动的农耕、桑园等。 (2)表现墓主仕宦经历的车马出行等。 (3)表现墓主享乐生活的燕居、庖厨等。 (4)宣传伦理道德的经史故事如孔子、老子一类的古代圣贤, 荆轲、伍子胥一类的忠臣义士等。 (5)神话故事类主要有东王公、西王母一类仙人和表现天上 世界的仙禽、神兽等。 (6)在天人感应论影响下产生的祥瑞图等。 (7)天象类如日月星宿、云气和象征四方星座的四神――青 龙、白虎、朱雀、玄武等。 各类内容的分布,一般是1、2、3、4类多绘于前、中、后 室或耳室。5、6、7类多绘于墓室顶部和墓门部位。墓壁材 料分砖石两类,一般是先在砖石表面抹一层石灰泥,干后作 画。作画步骤是先用墨笔勾轮廓,然后平涂颜色,画面效果 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