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赏析
《归园田居其一》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归园田居其一》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注释篇一1少:指少年时代。
1适俗:适应世俗。
韵:情调、风度。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3羁鸟:笼中之鸟。
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4南野:一本作南亩。
际:间。
5守拙:守正不阿。
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
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
6方:读作“旁”。
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7荫:荫蔽。
8罗:罗列。
9暧暧:暗淡的样子。
10依:轻柔的样子。
墟里:村落。
11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12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13虚室:闲静的屋子。
余闲:闲暇。
14樊:栅栏。
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这两句是说自己像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原作篇二归园田居(其一),[晋]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第一首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人生常不得已。
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
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
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
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
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
归园田居古诗翻译及赏析

归园田居古诗翻译及赏析其篇一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里人,披衣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志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这一首,写作者归田后的闲适自得生活和对于庄稼的浓厚情感。
全诗可分为三层意思:开端四句是写田园生活的静谧;中间四句是写生活在田园与田夫野老相得的志趣;末四句是写作者对农作物的关注和与之共命运的情感。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中的野外、穷巷,是与繁华闹市、官场争斗相对立的。
轮,车轮。
鞅,驾车时马颈上套用的皮带。
轮鞅,指车马。
这两句写农村荒野僻静,少有应酬交往。
农村虽处“野外”,只有“穷巷”,但却没有“人事”的烦恼和“轮鞅”的喧哗,作者暗中流露出欣喜快慰之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荆扉”是柴门。
这两句写作者归隐后生活简陋愉快,思想单一纯真。
他安贫乐道,以守志为荣,以幽居为乐,“以善自名”。
“绝尘想”三字,看出他摒弃了个人利欲杂念,与当权者作了最后决裂。
这是由于“立善”的信念支持着他,使他保持了名节。
从这两句诗我们看到作者初归田园,颇有几分闲适。
他一边劳动,一边读书赋诗,饮酒弹琴,过着悠游自得的生活。
他开初的劳动不象后来那样艰苦,生活也不象后来那样贫穷。
这是因为他刚辞彭泽县令,还略有余资,犹有储存。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有奴子。
汉晋时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人,并且给主人种地、营商的,正是生财器具。
所以虽是渊明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
故在衣食温饱之余,得以逍遥自乐,这正是初归田园时的生活写照。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曲中”一作“里人”。
似以“里人”为是。
作者在耕作之余与农民随意交往,亲密无间。
他没有封建士大夫的架子,是那样平易近人;而农民也把他当作知己,热诚相待,这比起在官场“束带见督邮”的拘谨来,是多么自在!“时复”二句,生动地写出诗人劳动之余与农民随意攀谈交往的情状。
他们攀谈些什么呢?“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归园田居其一原文赏析

归园田居其一原文赏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诗作,原文如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叠字“依依”“暧暧”,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最后,这首诗的语言十分平淡朴实,诗人用朴素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抒写自己的感受,意境浑成。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田园风光的美好,也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归园田居鉴赏300字左右

归园田居鉴赏300字左右陶渊明归园田居赏析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陶渊明归园田居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归园田居鉴赏300字左右1《归园田居》.陶渊明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大致在魏晋以前,以儒家学说为核心,中国人一直相信人类和自然界都处于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
这一种外于而又高于人的个体生命的权威,在东汉未开始遭到强烈的怀疑。
于是就迎来了个性觉醒的时代;在文学创作中,相应地有了所谓“人的主题”的兴起。
但个性觉醒,既是旧的困境与背谬的结束,又是新的困境与背谬的发现与开始。
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永恒的宇宙的对立。
诗人们不断发出哀伤的感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自顾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赠白马王彪》);“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诗》)。
人们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无限存在对有限人生的压迫。
但是,即使说困境与背谬注定要伴随人类的全部进程(这是一个存在主义的观念),在不同的阶段上,人还是要寻找不同的解脱方式。
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诗意上的,人也要发现一种完美的生命形态。
所以到东晋末,在玄学的背景中,陶渊明的诗开始表现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
这就是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相反地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在他的这《饮酒》第五首之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而优美。
凭着它那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
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
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
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
《归园田居》原文翻译赏析

《归园田居》晋·陶渊明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作者背景】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注词释义】适俗:适应世俗。
韵:情调、风度。
尘网:这里指仕途、官场。
羁鸟:笼中之鸟。
池鱼:池塘之鱼。
南野:一本作南亩。
际:间。
守拙:守正不阿。
方:读作“旁”。
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荫:荫蔽。
罗:罗列。
暧暧ài:暗淡的样子。
依依:轻柔的样子。
墟里:村落。
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闲静的屋子。
余闲:闲暇。
樊:栅栏。
樊笼:这里比喻仕途、官场。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古诗今译】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错误地陷落在官场的罗网中,一去十三个年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名句赏析】——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深感自己周身的社会是充满着物欲与名利之争的,而他怀揣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选择归隐山林,《桃花源记》和本文章都流露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皈依田园,追求自由的生活理想。
归园田居其一每句赏析

归园田居其一每句赏析《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哎,真的是让人一读就能感受到那种田园生活的悠闲自在。
开头的那几句,提到“采菊东篱下”,这真是一个让人忍不住想笑的画面。
想象一下,秋天的阳光洒在身上,微风轻拂,边走边捡那些黄灿灿的菊花,那种惬意,简直就是人生一大乐事。
很多时候,大家都忙着追求那些高楼大厦里的名利,结果忽略了身边的美好。
身边的小确幸,才是真正值得我们珍惜的呀。
再说“悠然见南山”,这可是个绝妙的意境!想象一下,眼前是一片蓝天,远处的南山耸立,山上绿树成荫,鸟儿在欢快地歌唱。
心里那种宁静,真是让人想大喊一声“好爽!”我们真的需要停下脚步,去看看大自然的美景。
别总是盯着手机,忽视了身边的风景。
那种悠然自得的感觉,像是吃到了一块最爱的蛋糕,甜蜜又满足。
然后“山气日夕佳”,哎呀,这可真是描绘得入木三分。
夕阳西下的时候,山间的雾气缭绕,像是给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种美,让人心中涌起一股柔情,仿佛一切的烦恼都随风而去。
这就像生活中,有时候明明心里有一肚子苦水,但一抬头,看见美好的风景,心情瞬间就好了很多。
真的是,风景这边独好,别让烦恼扰了自己的好心情。
再来看“晓风残月”,这种意境又是另一番美丽。
早晨的清风轻轻吹拂,残月挂在天边,朦朦胧胧,仿佛在给大地添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这时候,心里不禁感慨,生活就是这样,时而温柔,时而凶猛。
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或许有高有低,但总会有些令人动心的瞬间,让你愿意停下脚步去细细品味。
正是这些小细节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诗中的“渔翁唱晚”这一句,又让我忍不住想笑,真的是非常有趣。
那个渔翁,划着小船,悠然自得,唱着歌,仿佛一切烦恼都与他无关。
这种生活,谁不想要呢?在喧嚣的城市里,大家都忙着赶公交、上班,压得喘不过气来,而这个渔翁,简直就是生活的赢家啊。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都能学会享受生活,像渔翁一样,放慢节奏,唱着歌,生活岂不是会更加有趣?再往后,“古道西风瘦马”,这一句真的是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归园田居五百字赏析

归园田居五百字赏析《归园田居》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篇文章以描绘田园生活为主题,通过对自然、生活、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文章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将自己的感慨和思考融入其中,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下面就来对这篇经典的文章进行赏析。
首先,文章以“放归”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于归园田居生活的向往。
在文章开头,作者写道,“何谓田园?田园者,园也。
谓人之园田也。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理解和向往。
在作者看来,田园生活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人们向往的生活方式。
在这种生活状态下,人们可以远离喧嚣的都市,回归自然,享受宁静和安逸的生活。
其次,文章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文章中,作者描绘了自己的田园生活,描述了自己在田园中的所见所闻。
作者写道,“田园之美,独乐乐而莫之怀。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在作者看来,田园生活是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是一种让人心旷神怡的生活方式。
在这种生活状态下,人们可以尽情享受自然的美好,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神奇。
再次,文章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情的感慨。
在文章中,作者对于社会现实和人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思考。
作者写道,“人情之恶,独悲悲而莫之告。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和人情的不满和感慨。
在作者看来,社会现实和人情是复杂而丑陋的,是充满了欺骗和伪善的。
在这种社会现实和人情的环境下,人们很难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最后,文章以“放归”为结尾,表达了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在文章结尾,作者写道,“放归之后,人生得以真正的放松和解脱。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在作者看来,放归田园是一种解脱和放松,是一种摆脱社会现实和人情的束缚,重新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的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归园田居》是一篇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的文章。
归园田居原文及赏析

归园田居原文及赏析陶渊明《归园田居》原文及鉴赏篇一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问题1:“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顛。
”1、发挥想象,试复述出此部分写景的前后发展线索。
2、诗句写平常之景,抒不平常之情。
试结合这一部分加以说明。
译文篇二独自怅然拄杖还家,道路不平荆榛遍地。
山涧流水清澈见底,途中歇息把足来洗。
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
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把烛代替。
兴致正高怨恨夜短,东方渐白又露晨曦。
其篇三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
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骚满腹。
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
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
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
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也不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外狭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上首写桑麻,这首写种豆,在组诗上次序井然。
作者虽志在田园,但初归时的劳动效果不大理想,庄稼长得不好,豆苗还没有草多。
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芜贫瘠,杂草丛生,地广人稀,难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不善于劳动,一个封建士大夫,刚离官职的县太爷,既没有耕作经验,又没有耕作能力,种不好庄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
他对“草盛豆苗稀”的状况是不甚满意的,但不文过非,这符合他一贯“任真自得”的性格。
萧统说他为人率直,不矫饰言辞,曾与人饮酒,不论贵贱,若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诗人襟怀坦荡如此。
尽管豆苗长得不景气,可他却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
“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
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
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
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诗人心灵的舒畅,通过艺术的笔触,净化为一种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诗歌美,活脱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
“带月”句可说是神来之笔,它变劳苦为欢快,化困倦为轻松,具有点染之功。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道,是指从南山归家途中的小道,它偏僻荒野,草木丛生,难以行走。
这两句是进一步写田园荒芜,归耕艰难。
以上六句叙写耕作生活,真切朴实,宛如在目。
最后作者抒发感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而诗人却说“不足惜”,只要使“愿”无违。
他的“愿”究竟是什么?它既有儒家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反朴归真、顺应自然的意念,并且这二者常常融为一体。
因此,他把劳动当作“立善”的手段,精神的寄托,生活的依靠,理想的归宿。
只要保持名节,他劳而怨。
末两句在诗意上作一转折,使作品进入一个思想高度,韵味悠深,耐人寻绎。
这首五言诗,主要是采用“赋”的手法,通过叙事来表现思想感情,其中没有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也没有比兴的运用,几乎全用叙述,只在未尾稍发议论,以点明其主旨。
全诗叙写真实,发自肺腑,所以《后山诗话》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
”《藏海诗话》说:“子由叙陶诗,‘外枯中膏,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乃是叙意在内者也。
”日本学者近藤元粹说这首诗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
陶诗受到中外诗评家的如此赞誉,可见其征服人心的艺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