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

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
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

数学建模中数学模型方法的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信息与计算科学 数学建模中数学模型方法的研究 一、前言部分 数学建模[]1是将实际问题抽象、简化,明确变量和参数,然后根据某种“规律”建立变量和参数间的数学关系,再解析地或近似地求解并加以解释和验证这样一个多次迭代的过程。但要进行真正好的数学建模必须要有有关领域的专家、工作人员的通力合作,也就是说数学建模的过程往往是一个跨学科的合作过程。 应用某种“规律”建立变量、参数间的明确数学关系,这里的“规律”可以是人们熟知的物理学或其他学科的定律,例如牛顿第二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也可以是实验规律。数学关系可以是等式、不等式及其组合的形式,甚至可以是一个明确的算法:能用数学语言把实际问题的诸多方面(关系)“翻译”成数学问题是极为重要的。 不同的建模者由于看问题角度不同所建立的模型往往是不同,我们通过介绍数学建模的几类方法和几个典型的数学模型,来让大家对数学模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二、主题部分 数学建模(Mathematical Modeling)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该数学模型所提供的解答来解释现实问题,我们把数学知识的这一应用过程称为数学建模。简而言之,数学建模是利用各种数学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数学建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20世纪70年代初诞生于英美等现代化工业国家。由于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的发展,大量的实际问题需要用计算机来解决,而计算机与实际问题之间需要数学模型来沟通,所以这门学科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迅速辐射至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参见文献[2][3]) 纵观数学的发展历史,数千年来人类对于数学的研究一直是沿着纵横两个方向进行的。在纵向上,探讨客观世界在量的方面的本质和规律,发现并积累数学知识,然后运用公理化等方法建构数学的理论体系,这是对数学科学自身的研究。在横向上,则运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各门科学和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里首先要运用数学模型方法构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导出其结果,再返回原问题实现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是对数学科学应用的研究,由此可见,数学建模既是各门科学研究的经常性活动,具有方法论的重要价值,又是数学与生产实际相联系的中介和桥梁,对于发挥数学的社会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及对策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及对策 【摘要】文章通过对西华大学380名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同学进行了自我管理能力的调查及其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男女学生在自我效能、人际公关、自我控制和身心健康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文科、理科、工科和艺术类学生在目标计划、观念意识、工作态度、趋势需要、自我效能和自我表现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农村和城镇学生在自我管理各方面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自我管理各方面也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此结论基础上,文章对导致结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管理;调查研究;分析;对策 文章主要以西华大学学生为样本,进行了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调查,并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大学生自我管理不仅是大学生自己的事情,同时也是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提出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支持模式。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现状 王荣发认为自我管理,是指社会的个体为了实现既定目标,以期有效地发挥主体能动作用,规划和控制自己的实践活动的过程。郭海龙认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就是指大学生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及为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卓有成效地利用整合自我资源(包括价值观、时间、心理、身体、行为和信息等),而开展的自我认识、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的一系列自我学习、自我计划、自我发展的活动。这是从广义角度来理解自我管理;如果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呈金字塔排列,自我管理是在塔的底部,它是开展其他活动的基础,其他活动都建立在有效的自我管理的基础之上。”其实,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就是对自己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就是要根据内在和外在的条件进行自我的管理和约束,达到社会和个人预期的目标。 从文献中发现,自我管理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最早对自我管理的研究集中在临床医学,研究者主要针对抑郁等心理行为问题和关节炎等慢性病,目的是通过提高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达到治疗效果;接着,教育领域通过研究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在工业领域也出现通过提高员工和管理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绩效促进企业发展。 在教育领域的研究中,研究者一开始主要聚焦在有情绪问题、人格障碍或行为障碍的学生,通过提高这些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学业成绩。随后研究者把自我管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扩展到了对普通正常学生的学业研究。这一研究的转移导致了自主性学习的研究热潮。

自我概念研究四

自我概念研究四 1引言 1.1选题背景 近年来研究者们一直对自我概念的研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他们的研究结果使我们认识到自我概念在个体内部有着影响和谐统一的作用而且影响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看法以及对未来的理想和信念。因此正确认识准确把握青少年自我概念特点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对个体家庭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关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中存在横向矛盾:在同一时期发表的结果截然相反2005年左右时结果有好有坏到2010年左右青少年在自我概念量表上的得分总体水平不高因此对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研究得到比较准确的结论一方面帮助我们认识青少年自我概念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提示教育者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正确的自我概念。 本研究从中国知等期刊上搜集的关于研究自我概念的中研究结果存在纵向矛盾从2005年甚至是更早到现在这一段时间中过程的体现杂乱无章没有一个总体一致的分析。因此本研究认为采用分析的方法能使存在差异的结果得到总体一致的分析旨

在揭示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特点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理论依据。1.2概念界定 1.2.1 自我概念 本研究把自我概念定义为: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自我及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各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对自我和对他人关系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1]。 1.2.2 分析 分析在1976年由G.V. Glass正式提出思想的话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它总结了各种有“合并统计量”的。具体地说就是整合现有的、针对某个问题所进行的研究的结果。如果这些研究结果差异不大可对其进行平均;如果各研究结果间的差异比较显著分析就要进一步解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郭伯良、张雷)[2]。 但是虽然分析的技术具有许多优势但是它在心理与教育领域的运用还比较少比较局限。就以我国的两本心理学核心期刊为例在《心理科学》和《心理学报》上自2000年共发表分析有关文章15篇其中10篇是分析具体应用类文章5篇是技术介绍类文章。这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发表的具体研究类文章依旧不多达不到分析的要求没有进行分析的必要;其二是分析本身的局限性其本身是非实验研究并未能掌握所有的中所包含的被试情况具体施测方法;其三对于其他的过于依赖会受其他研究好坏的

概念建模研究综述

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2年第1期 JISUANJI YU XIANDAIHUA 总第197期 文章编号:1006- 2475(2012)01-0044-05收稿日期:2011-07-27作者简介:杨斌(1980-),男,山东烟台人,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兵器科学与技术系讲师,研究方向:语义网,软件工程,概念建模;齐玉东(1974-),男,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义网,知识管理,软件工程,描述逻辑。 概念建模研究综述 杨 斌1,齐玉东1,孟凡磊 2(1.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兵器科学与技术系,山东烟台264001;2.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飞行器工程系,山东烟台264001)摘要:概念建模是指创建概念模型的行为,这些模型用来描述问题,与具体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和策略独立无关。在过去数十年中,大量概念建模方法和工具纷纷涌现,许多理论如本体论、语言学和认知学的引入,增强了概念建模的理论基础。基于本体的概念建模研究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本文对概念建模的发展、概念建模语言、基于本体的概念建模以及概念模型的质量评估进行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概念建模;概念建模语言;本体;模型转换;质量评估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6-2475.2012.01.012 Overview of Conceptual Modeling YANG Bin 1,QI Yu-dong 1,MENG Fan-lei 2 (1.Department of Ordna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val Aeronautical and Astronautical University ,Yantai 264001,China ;2.Department of Airborne Vehicle Engineering ,Naval Aeronautical and Astronautical University ,Yantai 264001,China )Abstract :Conceptual modeling is the activity of creating models.Models that describe problems are independently from the tech-nology and strategy used to solve the problem.In the past few decades ,a large number of conceptual modeling methods and tools have emerged.Many theories such as ontology linguistics and cognitive science enhance the concept modeling theoretical basis.Ontology based conceptual modeling got full attention.The development of conceptual modeling ,conceptual model language ,on-tology-based conceptual modeling and quality evaluation of the conceptual model have been studied.Key words :conceptual modeling ;CML ;ontology ;model transform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0引言 Mylopoulos [1]将概念建模(Conceptual Modeling ,CM )定义为形式化地描述我们周围的客观和社会世界的某些方面的活动,其目的是提供领域的理解和交流。概念建模在信息系统设计、人工智能中的知识表达、组织环境建模、业务处理、软件开发过程、软件需求等计算机科学的不同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对概念建模研究的意义愈显重要。 1概念建模发展历程 在形成领域中的概念时,人们并不考虑模型在计算机内部是如何表达的。概念建模是一种抽象的形式,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久负盛名。本节探讨概念建模 在不同阶段, 不同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另外,构成某一应用域的模型不仅有静态对象也有动态的事件 和行为。因此,在探讨概念建模技术的同时也会涉及这些方面。 概念建模的产生源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数据库领域之外技术的发展为概念建模奠定了夯实的 基础。首先, 抽象化被用于软件开发。Parnas 的研究[2] 对数据抽象提供十分准确和完善的说明,使得 软件片段能够相互作用;提出数据抽象的概念, 并将实现细节从用户角度隐藏。编程语言Simula 是建模领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标记。Simula 提出了一组新的概念,如对象、类、方法,特别是子类支持一般化抽 象的概念[3] 。Simula 被认为是第一个面向对象程序 设计语言,是面向对象技术的基石。AI 方面, Quillian 在文献[4] 中提出了语义网络,使用图形知识表示语言,用节点表示概念,用边表示关系,将继承作为推理的机制,这成为以后的概念建模技术的一个特点。Ross 在70年代中期所提出的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技

大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现状分析与培养研究

大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现状分析与培养研究 院系: 姓名: 班级: [摘要]在活动中,大部分的幼儿在上课时基本能够认真听讲,自制力和自觉性比较高,但仍有部分幼儿上课时喜欢做小动作,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在游戏规定场地里乱跑,注意力不能集中,易受其他幼儿的活动的干扰。为了让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更快地适应社会,教师应该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和独立意识,以此来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关键词] 大班幼儿自控能力培养 一、引言 自我控制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内在的一种自觉的能动力量,是个人对自己行为有所控制的体现。它主要指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控制主体自身的一种特殊的能动性。幼儿自制力主要表现在通过抑制直接的、短期的欲望而控制冲动性的能力,是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极其重要成分。自觉性指人对行动目的和行动动机有清楚而深刻地认识,并受社会的规范调节支配,即使在无人监督情况下,也坚持原则,使行动达到既定目的。坚持性是指个人在行动中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完成目的的品质。自控能力的发展对幼儿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幼儿要完成在社会中的每一项任务,就必须要学会自我控制。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水平处于一般的阶段,还没有达到高度灵活的自我监督调节,实现幼儿的自我控制的灵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仍存在各方面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到处可见体现幼儿缺乏自控能力的各种行为表现,入园时不能自觉做好入园准备,把书包放好;参加集中教育活动时不能认真听课,喜欢做小动作,说各种无关的话,与身旁伙伴嬉戏打闹;参加游戏活动时注意力不集中,只有三分钟热度,有始无终;进行区域活动时,一个区里的任务还没完成就跑到了其他区域;排队的时候与前后的同伴说话等,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幼儿在自我控制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促进幼儿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摘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梳理,并对有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干预及培养进行展望。 关键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干预及培养 一、情绪自我效能感概念 Bandura(1986)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与能力有关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应付或处理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作为自我的一个方面,它是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层面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Schultz(1990)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自信、自重与自尊等方面的感受。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概念最早由意大利心理学家caprara等人提出。Caprara等人(1999)认为个体在管理日常情绪体验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不仅在于个体的管理技巧和能力,还在于不同个体对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干上有很大差异,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Bandura等人(2003)同样强调个体管理情绪生活的能力感,他们认为个体具有自我情绪调节技巧是一回事,在不同的场合中能够坚持运用这些技巧是另外一回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Bandura,caprara等,200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情绪的形成、保持、回避和抑制能力的评价及对内部情绪调控的信心/信念(Caprara, Alessandri&Eisenberg, 2012)。 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 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与测量 Watson &Tellegen(1985)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为两个维度: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expressing positive affect , POS)和调节负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negative affect , NEG)。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指个体面对成功或其它愉快事件时,体验或表达注入快乐、热情、自豪等整形情绪的效能信念(Bandura etal ., 2003; Caprara & Gerbino , 2001) 。调节负性情绪的自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教学设计

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教材分析 集合概念的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它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如数理逻辑、近世代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概率统计、拓扑等,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应用.在小学和初中数学中,学生已经接触过集合,对于诸如数集(整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点集(直线、圆)等,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节内容是初中有关内容的深化和延伸.首先通过实例引出集合与集合元素的概念,然后通过实例加深对集合与集合元素的理解,最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本节的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难点是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3.掌握集合的表示法,通过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集合语言),培养学生的理解、化归、表达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任务分析 这节内容学生已在小学、初中有了一定的了解,这里主要根据实例引出概念.介绍集合的概念采用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学生容易接受.在引出概念时,从实例入手,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便于学生理解,紧接着再通过实例理解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也是通过实例加以说明,化难为易,便于学生掌握.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集合? 2.在初中,我们用集合描述过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

在初中代数里学习数的分类时,学过“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说它的所有解为不等式的解集. 在初中几何里学习圆时,说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几何图形都可以看成点的集合. 3.“集合”一词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哪些词语的意义相近? 学生讨论得出: “全体”、“一类”、“一群”、“所有”、“整体”,…… 4.请写出“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 0,1,2,3,4,5,6,7,8,9.这些可以构成一个集合. 5.什么是集合? 二、建立模型 1.集合的概念(先具体举例,然后进行描述性定义) (1)某种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简称集. (2)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a是集合A中的元素,称a属于集合A,记作a∈A; 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 A. 例:设B={1,2,3},则1∈B,4B. 2.集合中的元素具备的性质 (1)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即给定一个集合,任何一个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元素也就确定了.如上例,给出集合B,4不是集合的元素是可以确定的.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重复的. 例:若集合A={a,b},则a与b是不同的两个元素.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综述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综述 摘要:自我控制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体现的功能,是个体一种内在能力,外在表现为一组相关行为,是个体自主调节(监控)自己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适应的能力。幼儿期是培养自我控制的关键时期,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关于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研究的同时,提出了培养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干预对策。 关键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 关于在日常家庭和学校环境中,什么是儿童自我控制的定义,不同理论流派的心理学家在各自的研究中使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例如冲动控制(impulse control)、顺从(compliance)、自我控制(ego-control)、自我调节/自我控制(self-regulation/self-control)、抑制性控制(inhibitoy control)。而在不同的概念框架下,对于自我控制发展的描述也用截然不同。Vaughn和Kopp(1984)指出:自我控制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体现的功能,是个体一种内在能力,外在表现为一组相关行为;是个体自主调节(监控)自己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适应的能力。自我控制引发或制止特定的行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延缓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景的行为方式。我国学者如朱智贤则从儿童个性发展角度研究,指出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心理成份之一,是个体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控制。并依据控制对象的不同将自我控制分为对内在心理历程的控制和对外在行为方式的控制两个方面,如行为的自觉性和对动机的自我控制属于对内控制,而行为的坚持性、自制力、独立性及对情绪反应的控制属于对外控制范畴。 一、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早期表现 早期儿童自控的最典型的表现是对母亲指示的服从(compliance)和延迟满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服从是最低水平的依从行为,儿童仅仅为获得奖赏或逃避惩罚而遵循规则或习俗。这类儿童对行为的社会性意义缺乏认识,只能在成人直接的监督下才可能完成对其的行为要求。延迟满足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Mischel提出的延迟满足含义是,为了以后获得更大的报偿而延迟立即就可得到的满足。在80年代初,Karniol、Miller指出,在现实情境中儿童极少会面临这样的选择情境,即一个小的立即就可以获得的满足与一个较大的但需要忍耐一段时间的奖赏。更多时候,是因为父母的要求而延迟满足。因此,Karniol、Miller 提出了延迟满足的EID(externally imposed delayed reward)范式,即儿童因外界的要求而延迟满足。[1](P. 293-307)这种研究范式很快就得到了大多数发展心理学研究者的认可。Vaughn,Kopp等人在一项研究中,采用了三个延迟满足任务。这三个任务都是采用的EID范式,第一个为电话任务(Telephone task),要求孩子不去碰他们伸手就能拿到的一个有趣的玩具电话,等到下一个游戏时再玩;第二个称为葡萄干—杯子任务(Raisin-cup task),将孩子喜欢吃的葡萄干(或其它孩子喜欢吃的食物)放在一个杯子下面,要求孩子在实验者允许之前不去碰那个杯子;第三个任务称为礼物任务(Gift task),要求孩子在实验者完成一项工作之前不要打开装着礼物

自我概念研究综述

自我概念应用研究综述 ? ? ? ? 摘要:自我是整个人格的核心,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认识和知觉,对个体的发展和社会交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人们在越来越承认和重视自我概念的同时,对其内涵、结构等具体问题却存在着分歧,使自我概念成为一个非常模糊和极具争议的概念。本文主要对自我概念在不同年龄段学生中的发展情况以及在各个不同领域的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梳理,并探讨其研究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自我概念发展应用小学中学大学 ? 1.????? 内涵及构成 1.1内涵 自我概念是个性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也叫做自我知觉、自我图式或自我结构,指的是个体通过自我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景、社会比较等多种途径形成的对自身生理状况、心理特征、社会属性等方面的比较稳定的认识。 ? 1.2结构 对自我概念的研究,有两种取向:一种是以James为代表的理论建构取向;一种是心理测量学的研究取向。主要的自我概念结构理论有:詹姆斯的自我概念结构理论、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结构理论、马卡斯的自我概念结构理论、Shavelson等的自我概念多纬度层次理论模型。 ? 2.形成与发展 哈特曼把自我从弗洛伊德自我本能概念的束缚下解脱出来,认为自我与本我是彼此独立存在的两种独立机制。埃里克森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自我是过去与现在经验的综合,自我有遗传、生理上的因素外,还受文化、历史因素的影响,并强调社会环境在自我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凯利也认为一个人是在观察自己和他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基础上形成我—非我的观念,由此界定自我,确定个人的概念系统。库利和米德对自我的来源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的、深层次的研究。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认为自我实际是“社会我”,个体主要是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形成自我的,强调了自我的社会性,米德承认且发展了库利的观点,指出自我来源于社会互动,个体在交流中学会了用他人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就产生了最初的自我,要发展成完整意义上的自我,必须以社会作为镜子,强调社会外在因素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沙利文受库利和米德的影响,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人际关系基础,强调家庭成员对儿童自我形成的直接作用,认为“自我”概念只有在人与人关系中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由此可见,自我概念从作为一种本能到重视人际关系基础,最终形成决定于广阔的社会文化环境。Eormuth则从生态系统观来把握自我概念的发展,把客体、他人和环境整合为一个自我生态系统,认为自我概念与自我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互动中驶向动态平衡。 自我概念发展变化的过程,也体现在实证意义方面的研究。弗洛伊德派别指出儿童期是自我概念形成和建立时期。Anderson认为生命的第一年对自我概念发展最为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概念的发展存在起伏现象。一般认为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发展是U字形曲线,在青春期开始下降,到青春期后期或成年又回升。Freemen的研究也发现自我概念的这种发展曲线的起伏变化现象。国内的一些相关研究的结果与上述结论相类似。

集合的概念 (说课稿)

授课时间:08 年9 月12 日 授课年级、科目、课题:高一数学集合的概念 使用教材:必修1(人教版) 说课教师:刘华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集合的概念”,本节内容选自高中数学必修1(人教版),下面我将主要从六个方面介绍我的教学方案。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集合是学习高中数学的重要工具之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小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人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等,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从教材我归纳出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集合元素的特征 (二)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2)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3)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结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 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学情分析: 针对现在的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差、计算能力差的特点,第一节课的内容不要求学生太多的计算,通过大量的举例让学生充分掌握集合的基础知识。 四、教法分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学习,将学生置于主体位置,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探索类比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发现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力求把握好以下几点: (1)通过实例,让学生去发现规律。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力求使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思想去看待问题。

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研究综述

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研究综述 宋 辉 杨丽珠 摘 要 自我控制对于人成功地适应社会相当重要,儿童期正是自我控制产生形成的重要时期。本文综述了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四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自我控制的结构;(2)自我控制的发生与发展;(3)自我控制发展的影响因素;(4)自我控制与个性发展关系。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提供借鉴,为培养儿童自我控制提供心理依据。 关键词 自我控制 结构 发生与发展 影响因素 自我控制与个性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排除干扰,采取某种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的实现。自我控制对于人成功地适应社会相当重要,它是一个人良好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儿童期正是自我控制产生形成的时期,对儿童自我控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拟对国内外关于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研究作一概述,以供借鉴。 一、有关自我控制结构的研究 自我控制是心理能动性的重要表现,是心理的整体功能,它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活动系统。有人将自控能力分为外显行为的自控和内隐行为的自控。外显行为的自控包括对情绪的控制、坚持性、自制力和独立性四个因素;内隐行为的自控包括对动机的控制和自觉性两个因素(谢军,1994)。还有的研究者对涵盖自控含义的自我监控结构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把自我监控分为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自我监控;自我监控的一般——特殊结构;自我监控的微观——宏观结构;自我监控的隐密——外显结构;自我监控的发生结构(董奇等,1996)。Zi m m er m an提出自我监控“W HWW”结构,认为自我具有动机自我监控、方法自我监控、结果自我监控和环境自我监控四维结构(Zi m m er m an,1994)。 国外对自控结构成分的研究具体体现在对自我调控的不同定义上,认为自我调控是一个复杂的构成物。它是一种遵照要求的能力;根据情境要求引发并结束活动的能力;在社会和教育的环境下调节言语的强度、频率和持久性并控制行为的能力;延缓实现一个渴望目标的能力;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情况下形成社会赞许行为的能力。 总之,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自我控制的结构有一定成效,但儿童自我控制结构的年龄特征研究还不完善,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二、儿童自我控制发生与发展的研究 人类个体绝非一出世就具备了控制自己的能力。儿童是在生理不断成熟的条件下,在成人的指导教育下,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不断交往发展各种心理能力,并逐渐克服其冲动性,学会控制自己的活动的。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获得是通过一步一步的学习过程完成的。幼儿的行为缺乏思考,冲动性是幼儿行为的主要特点。儿童控制自身冲动的能力有极大的个别差异。有些儿童能够很好地忍受正常的挫折,有些儿童则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拒绝或延迟满足,并表现为大发脾气或其他一些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大多数是后一 本文于1999年3月20日收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6期

浅析城乡统筹绿道规划建设的意义

浅析城乡统筹绿道规划建设的意义 摘要: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基于对中国绿道规划建设内容、过程、保障措施的反思,指出了乡村绿道规划建设是深化中国绿道规划建设的主要切入点,阐述了绿道层次性与相互衔接建设是城乡空间规划布局的内在要求;提出了各类乡村绿道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与作用,探讨了以乡村绿道带动城市绿道建设与提升的发展方向与手段,最后从技术创新和体制保障两方面提出了实现我国绿道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建议,并进一步阐明了绿道建设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风景园林;绿道;美丽乡村,绿道规划 Abstract:Based on the reflection of the content,process,safeguards of China's greenwa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it points out that the rural greenway is the main entry point which is deepening China's greenwa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n the backdrop of urban-rur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It describes the fact that greenway hierarchy and interconnection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urban and rural space planning,puts forward the main contents and functions of the rural greenway of various types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and then discusses that the rural greenway is the direction and means of upgrading urban greenway construction.Finally,it provides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for the greenwa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system safeguard in China,and further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greenway construction in China's development.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greenway;Beautifulcountryside;Greenway planning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作者:林玉庆来源:本站原创添加日期:09-07-12 19:58:14 点击:2495 摘要: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本综述主要介绍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概念界定、形成机制、培养途径、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自我效能理论的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社会学习理论归因理论 一、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中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在其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框架体系。自我效能感被人们接受以后,广泛的应用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二十多年来,人们围绕着自我效能感这一研究课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在理论和实践成面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二、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 1、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A.Bandura,1986)。 2、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Schultz)。 3、是使个体能够有效的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Barfield,1974)。 4、是个体对特定环境作出反应的一种心态(Ashton&Webb,1986)。 5、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影响成绩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感觉(C.Midgley)。 6、是个人对自己所从事某种工作所具能力以及对该工作可能做到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价(张春兴,1991)。 7、是个体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周国韬、戚立夫,1993)。 8、是个体对自己所采取的行为影响行为结果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自我体验(杨心德,

Ontology理论研究和应用建模

Ontology理论研究和应用建模——《Ontology研究综述》、w3c Ontology研究组文档以及Jena编程应用总结1 关于Ontology 1.1Ontology的定义 Ontology最早是一个哲学的范畴,后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被人工智能界给予了新的定义。然后最初人们对Ontology的理解并不完善,这些定义也出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列表如下: 关于最后一个定义的说明体现了Ontology的四层含义: ●概念模型(cerptualization) 通过抽象出客观世界中一些现象(Phenomenon)的相关概念而得到的模型,其表示的含义独立于具体的环境状态 ●明确(explicit) 所使用的概念及使用这些概念的约束都有明确的定义 ●形式化(formal) Ontology是计算机可读的。 ●共享(share) Ontology中体现的是共同认可的知识,反映的是相关领域中公认的概念集,它所针对的是团体而不是个体。 Ontology的目标是捕获相关的领域的知识,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这些词汇(术语)和词汇之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

1.2Ontology的建模元语 Perez等人用分类法组织了Ontology,归纳出5个基本的建模元语(Modeling Primitives):●类(classes)或概念(concepts) 指任何事务,如工作描述、功能、行为、策略和推理过程。从语义上讲,它表示的是对象的集合,其定义一般采用框架(frame)结构,包括概念的名称,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的集合,以及用自然语言对概念的描述。 ●关系(relations) 在领域中概念之间的交互作用,形式上定义为n维笛卡儿积的子集:R:C1×C2×…× C n。如子类关系(subclass-of)。在语义上关系对应于对象元组的集合。 ●函数(functions) 一类特殊的关系。该关系的前n-1个元素可以唯一决定第n个元素。形式化的定义为F:C1×C2×…×C n-1→C n。如Mother-of就是一个函数,mother-of(x,y)表示y是x的母亲。 ●公理(axioms) 代表永真断言,如概念乙属于概念甲的范围。 ●实例(instances) 代表元素。从语义上讲实例表示的就是对象。 在实际建模过程中,概念之间的关系不限于上面列出的4种基本关系,可以根据领域的具体情况定义相应的关系。 1.3Ontology和语义网络

自我决定动机研究综述

自我决定动机研究综述 摘要:自我决定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 代表着当下动机理论研究的趋向。文章综述了自我决定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及具体内容,归纳了典型领域研究成果,分析了未来研究的走向,并对该理论的发展进行了讨论与评价。关键词:自我决定动机;测量;应用领域 动机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它涉及人类行为的基本源泉、动力和原因,最能反映人类行为的目的性、能动性特征, 而自我决定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 代表着当下动机理论研究的趋向。准确理解自我决定动机理论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动机的理解,并为动机问题研究的前景指明道路。一、自我决定动机 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和Ryan提出的,它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愿的和自我决定的。自我决定理论是人本主义的一个动机理论,它假设人是积极的有机体,人天生就具有追求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倾向,努力去应对持续的挑战,并把外部经验与自我感进行整合。根据个体自我决定的程度不同,自我决定理论把人的动机分为:缺乏动机、控制动机和内在动机。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包括四个小型理论:有机整合理论主要阐述外部动机发展为内部动机的过程经历了哪些不同类型的动机;基本需要理论主要归纳了人类先天存在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以及它们与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关系;认知评价理论主要解社会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于内部动机的影响;因果定向理论主要描述人们的先天倾向中的个体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怎样影响个体对于环境的选择和适应。上述四个小型理论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并未得到同等程度的发展,多数的研究主要围绕前三个小型的理论展开,重点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动机对行为的影响,考查了社会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对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影响,研究了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又是怎样影响到自主动机的。 二、自我决定动机的测量 随着人们对自我决定理论的关注,相关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者相继编制了一些量表,用于研究不同人群的自我决定动机。目前国内使用的量表主要是对国外量表的修订。唐本钰、张承芬对 sheldon 等人编制的自我决定量表(SDS)进行了翻译并用我国大学生样本进行验证,发现同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该量表有两个分问卷组成,共有十个题目,每个分问卷五个,既可以分开使用也可以合起来

集合概念的由来

集合是科学家创造的吗? 数学概念都很抽象,但是重要的核心概念都不是数学家吃撑了刻意创造的,要不然数学就不属于自然科学了呀。 “集合”和“数”很类似,属于人类不得不承认的事实。这与四则运算、微积分一样,都不是发明而是发现。 外星人可以没有人样,却不能没有数学。他们的语言、外貌、生活方式也许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但是他们必须会数数。 上世纪中旬美国向茫茫太空发射了地球使者——寻找外星人的旅行者号飞船,地球名片就是数学语言,因为只有数学是生物的通用自然语言。 古人类是为了分配管理猎物而不得不进行统计,演变成了自然数,农业产生后,丈量土地,萌生几何学。 后来人类关注的事物越来越多越复杂,就不得不分别考虑整体与局部,这就是分析、归纳的思维,于是集合的感念就形成了。 数有四则运算,集合同样有四则运算(并、差、交、余),同样都是来源于人类生活当中的事情。 组合计数的依据就是集合运算,概率论从赌博中诞生,集合同样在概率计算里扮演主角,数学家用集合来定义自然数,很漂亮。 有一个很有力的证据可以证明集合不是数学家创造的,那就是曾经的数学危机——集合悖论(限于篇幅不能介绍了)。 如果数学家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创造集合概念,那么,他们肯定要给集合下定义,这是数学家公认的程序。 可是至今没有集合的定义,也正是因为如此,数学家早就对集合概念不满,想办法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你猜结果如何?狼来了,发现了集合悖论。致使当时许多数学家极度悲观,认为数学大厦必定坍塌。 因为很多数学概念都用集合来定义的呀,集合出矛盾了,整个数学不就自己打自己的嘴吗?一时间数学界一遍恐慌,有些不服气的数学家想办法亡羊补牢,提出各种整改方案,至少也算是啊Q精神吧。 无巧不成书,数学家哥德尔又发现了不完备定理,给还抱着幻想的数学家当头一棒,宣判了完美主义者的死刑。 真是屋漏偏逢下雨天,直到上世纪初,数学元气才算复苏。原来,数学大厦真是破烂不堪,将就着吧。 我说这个历史故事,就是为了佐证集合这玩意儿不好惹,数学家们用它来盖房子,结果大伤元气,所以集合绝不是他们创造来自残的东东。 至于集合能解决什么问题,就像数能解决什么问题一样,数不清。 数就像温和的女孩,要多乖有多乖,绝不闹事,数不清道不完,魅力无限。 集合就像调皮的男孩,能干,啥事都扛得住,谁惹他就让谁难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