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移植瘤模型动态观察
小鼠移植瘤模型动态观察

小鼠移植瘤模型动态观察摘要:利用小鼠移植瘤模型动态观察血管生成拟态的时空变化。
方法:采用B16黑色素瘤细胞和C57小鼠制作小鼠恶性黑色素移植瘤动物模型,成瘤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每天随机抽取一只小鼠处死,共12d,获得肿瘤样本114例。
常规HE染色和CD31、PAS染色。
显微镜下分别计数肿瘤组织中央区和外周区的高倍视野(400)下血管生成拟态以及内皮依赖性血管。
结果:在移植瘤形成的第1~8天,肿瘤组织内存在血管生成拟态。
第9~12天该结构被内皮依赖性血管替代。
肿瘤中央区、外周区血管生成拟态密度均呈现先递增后递减趋势;两个区域内的血管生成拟态密度比较:在第1~6天内肿瘤中央区高于外周区,在第7~8天肿瘤外周区高于中央区。
内皮依赖性血管在肿瘤组织的中央区和外周区呈现递减趋势。
两个区域内的内皮依赖性血管密度比较:在第1~7天肿瘤中央区内皮依赖性血管密度高于外周区,在第8~12d两个区域内的内皮依赖性血管密度无明显差别。
血管生成拟态密度与肿瘤组织的坏死率之间呈密切负相关(r=-0.978,P<0.05);内皮依赖性血管密度与肿瘤组织坏死率之间亦存在负相关(r=-0.230,P<0.05)。
结论:黑色素瘤移植瘤中血管生成拟态是肿瘤细胞为适应环境而产生的一种暂时性的血液供应方式,与内皮依赖性血管并存于肿瘤组织内。
随肿瘤生长变化而与内皮依赖性血管之间存在一定的时空变化规律。
【关键词】血管生成拟态;肿瘤血管生成;恶性黑色素瘤血管生成拟态是一种与传统的肿瘤血管生成途径完全不同的、不依赖内皮细胞的全新的肿瘤细胞的血液供应方式。
1999年由美国lowas大学的Maniotis和Folberg等提出,他们对眼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微循环研究时发现恶性黑色素瘤细胞通过自身变形和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模拟血管壁结构形成可输送血液的管道,从而重塑肿瘤的微循环,并且与宿主血管相连通,使肿瘤获得血液供应,命名为血管生成拟态[1~6]。
基于类器官方法构建正常免疫小鼠人胃癌移植瘤模型的方法和应用与流程技术

基于类器官方法构建正常免疫小鼠人胃癌移植瘤模型的方法和应用与流程技术免疫小鼠人胃癌移植瘤模型的构建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可以用于理解胃癌的发病机制、评估抗肿瘤药物疗效以及筛选新型抗癌药物。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类器官方法构建正常免疫小鼠人胃癌移植瘤模型的方法和应用与流程技术。
一、方法步骤:1.动物准备:选取适合实验的小鼠品系,例如BALB/c小鼠。
保持小鼠在特定病原体自由的环境中,并确保小鼠的体质健康。
2.细胞培养:选取适合实验的人胃癌细胞系,如AGS细胞系,进行体外培养。
细胞密度应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一般为2x106/mL。
3.移植瘤模型建立:将培养好的人胃癌细胞注射到小鼠体内,可以选择皮下注射或脾脏注射两种方式。
注射剂量根据实验要求进行调整,一般为2x106细胞/只。
4.实验观察: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体重变化和肿瘤生长情况。
通常,肿瘤移植3-4周后可以显现,并进一步生长。
5. 终点实验:当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时,一般直径达到 1.5-2.0 cm,可以进行终点实验,如活检、药物治疗等。
二、应用与流程技术:正常免疫小鼠人胃癌移植瘤模型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以下方面的研究:1.胃癌发病机制研究:通过观察移植瘤的生长过程,分析胃癌发展的影响因素,如遗传、环境等。
2.药物疗效评估:可以用该模型评估抗肿瘤药物的疗效。
给予小鼠不同的药物处理后,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分析药物的抗癌效果。
3.新药筛选:利用该模型可以筛选新型抗癌药物。
给予小鼠待测药物处理后,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并评估新药的抗癌效果。
4.分子机制研究:可以在该模型中应用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探索胃癌发展的分子机制。
该方法通过种植人胃癌细胞到小鼠体内,构建了一种近似真实的胃癌模型。
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动物的健康状况和细胞培养的质量,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通过该模型的应用与流程技术,可以深入研究胃癌的发病机制,评估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并筛选新型抗癌药物,对胃癌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整理版]抗肿瘤药物体内活性评价
![[整理版]抗肿瘤药物体内活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937f1916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2d.png)
抗肿瘤药物体内活性评价(KGSS008)实验目的:根据《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和《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测试受试样品对人癌裸鼠异种移植肿瘤生长有无抑制作用及作用强度。
0实验动物:BALB/c 裸小鼠,提供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原件和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复印件实验内容与方法:0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细胞,制备细胞悬液,接种于裸小鼠右侧腋窝皮下。
待肿瘤生长至50-100mm 3后将动物随机分组。
使用测量瘤径的方法,动态观察被试物抗肿瘤的效应。
至小鼠处死,手术剥取瘤块称重。
肿瘤体积(tumor volume ,TV):TV = 1/2×a ×b 2(a 、b 分别表示长宽)。
0相对肿瘤体积(RTV ): RTV = V t /V 0。
(V 0为分笼给药时(即d 0)测量所得肿瘤体积,V t 为每一次测量时的肿瘤体积。
)00相对肿瘤增殖率T/C (%),抗肿瘤活性的评价指标: 0T RTV 0T/C (%)= ────×10000 C RTV 0T RTV :治疗组RTV ;C RTV :阴性对照组RTV 。
00 实验信息(客户提供): 0样品名称: 00样品来源:□合成,□提取,□其他:00 样品量(准确称量): mg 00分子量: 00物理性状:□固体,□液体; 溶媒及溶解度: 0保存温度:□-20℃;□4℃;□室温;□其他:0给药方式:00给药剂量:00给药周期:00服务周期:6周0结果提交:提交实验报告书、荷瘤小鼠0收费标准:15000元/模型0实验范例0受试样品1、2、3、4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异种移植瘤抑制作用0。
活体成像技术动态观测华蟾素对裸小鼠BxPC3-luc2异体移植胰腺癌的抗肿瘤作用

活体成像技术动态观测华蟾素对裸小鼠BxPC3-luc2异体移植胰腺癌的抗肿瘤作用王剑超;范丽萍;徐旭栋;屠珏;寿旗扬;傅惠英【摘要】[目的]利用小动物成像技术,探讨华蟾素对裸小鼠BxPC3-luc2胰腺癌的抗肿瘤作用。
[方法] BxPC3-luc2胰腺癌细胞接种于24只雄性裸小鼠皮下7d后,分成3组:即空白组、华蟾素组[6g·kg-1华蟾素(生药)]、顺铂组(2mg·kg-1 DDP),每组8只,连续腹腔注射给药14d;用游标卡尺和活体生物发光成像仪分别在第7d和第14d检测各组裸小鼠胰腺癌肿瘤生长情况,并在第14d处死小鼠,取实体瘤称重。
[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华蟾素组体重无明显变化,肿瘤体积和重量明显减小,肿瘤光子量明显降低,在给药第7d和14d时,肿瘤光子量抑制率分别为30.11%和63.81%,但6g· kg-1华蟾素作用弱于2mg·kg-1顺铂,而华蟾素对小鼠体重无明显变化,具有一定的优势。
[结论]华蟾素具有较好的抑制裸小鼠BxPC3-luc2胰腺癌的作用。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inhibiting pancreatic cancer of Cinobufotalin by bioluminescentimaging(BLI) in the BxPC3-luc2 cell xenograft nude mice.[Method] Twenty-four nude mice were subcutaneously injected BxPC3-luc2 pancreatic cancer cells. After seven days, tumor-bearing mice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blank group, Cinobufotalin group(6g·kg-1, Cinobufotalin) and positive drug group(2mg·kg-1 DDP), eight mice for each group and continuous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14d. The tumor growth of pancreatic cancer in nude mice was detected by using the card scale and living creature luminescence imaging instrument at 7th and 14th days, and the animals were sacrificed at 14th day, and the solid tumor was weighed.[Result] Tumor bearing nude mice with injection of Cinobufotalin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body weigh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tumor weight and volume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Tumor photon was also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nude mice treated with Cinobufotalin at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7th and 14th days, the inhibition rates of tumor photon were 30.11%and 63.81%respectively. But 6g·kg-1 Cinobufotalin was weaker than 2mg·kg-1 DDP. The effect of Cinobufotalin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for body weight in mice, had certain advantages. [Conclusion] Cinobufotalin has a good inhibition of BxPC3 pancreatic cancer in nude mice.【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5页(P695-699)【关键词】华蟾素;BxPC3-luc2胰腺癌;抗肿瘤;生物发光示踪术【作者】王剑超;范丽萍;徐旭栋;屠珏;寿旗扬;傅惠英【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杭州 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杭州 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杭州 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研究中心;浙江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研究中心;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杭州 31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1胰腺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困难、恶性度高、病程短、进展快、预后差。
肿瘤移植(TT)小鼠模型具体方法及步骤

肿瘤移植(TT)小鼠模型具体方法及步骤原型物种人来源黑色素瘤B16细胞导致的肿瘤肝转移及肺转移模式动物品系SPF级C57BL/6小鼠,健康,雄性,4~6W,体重为18g~20g。
实验分组实验分六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受试药组三个剂量组。
实验周期4-6 weeks建模方法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MM)的发病率较低, 但恶性度高, 转移早而广泛,且对常规放疗有较强抗性,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常规治疗主要有免疫治疗、化疗、生物治疗、近距放射疗法和外束放射疗法等。
近年恶性黑素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上升,肿瘤侵袭及转移是其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很大一部分肿瘤病人在初治时已有微小的或潜在的转移病灶。
为了能彻底治愈癌症,控制肿瘤侵袭和转移是治疗的关键。
黑色素瘤B16细胞株是生长在C57BL/6小鼠耳根部的自发性肿瘤,C57BL/6小鼠的B16移植瘤和转移瘤模型是肿瘤研究的常用模型之一。
小鼠成瘤实验:取对数生长的细胞,胰酶消化后培养基重悬收集细胞,用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BS)调整细胞密度备用。
选用C57BL/6J 小鼠建立B16 细胞肿瘤转移模型,每组10 只。
试验组小鼠尾静脉注射浓度为5×10 6 /L 的B16 细胞悬液0.1ml,每组于接种细胞次日起腹腔注射药物,10 日后改为隔日注射一次。
于第21天,处死动物,取肝脏及肺组织,解剖镜下计数转移的结节数量,数码相机拍照,并对各组小鼠肺转移结节的数目进行统计学分析。
应用肿瘤转移疾病模型模型评价各组小鼠尾静脉注射接种肿瘤细胞后,生长良好,体重无明显变化,组间无明显差异。
第21 天时处死小鼠,取肝脏及肺组织,解剖镜下观察,可发现肝脏及肺组织有明显转移的结节。
解剖镜下计数转移的结节数量,可见给药组小鼠肝脏及肺结节数目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
取材:1.实验结束后每组取肝组织、肺组织和肿瘤组织,每个组织从瘤体中央分为2份,一份置于甲醛固定;另一份液氮冷冻置于-80度保存,用于分子生物学和WB检测等等。
基于活体成像的裸小鼠肺癌移植瘤模型建立及意义

用脂质体将绿色荧光蛋 白表达载体 p E G F P — N 1 转 染至人非小细胞肺 癌细胞 株 N C I — H 3 5 8 , 经G 4 1 8筛选获 得稳定表 达绿色荧光蛋 白的 N C I — H 3 5 8 一 G F P细胞 , 接种至裸小 鼠皮下建立移 植瘤模 型。采用活体 成像 系统连续 5周监测小 鼠皮下 N C I H 3 5 8 一 G F P细胞 的动态生长情况 。结 果 获得 了在体外及裸小 鼠体 内均能够长期稳定表 达绿色荧光 蛋 白的 N C I — H 3 5 8 一 G F P细胞 。其接种后裸小 鼠皮下全部成瘤 , 活体成 像系统观察 发现 , 随着 N C I — H 3 5 8 一 G F P细胞接 种 时间延 长 , 移植瘤体积逐渐增大 , 荧光 光子数逐 渐增 加。结论 成功构 建可用 于活体成 像 的裸 小 鼠肺癌 移植瘤模 型; 该模型可作研究肺癌发生发展机制及抗肿瘤药物 的重要工具 。 关键 词 : 肺肿瘤 ; 绿 色荧 光蛋 白; 裸小 鼠; 移植瘤 ; 活体成像
c e n t p r o t e i n( G F P )f o r s t u d y i n g h u ma n l u n g c a n c e r b y u s i n g a n i n v i v o i m a g i n g s y s t e m.Me t h o d s H u ma n n o n - s m a l l l u n g
山东 医药 2 0 1 3年第 5 3卷 第 2期
基 于活体成像 的裸小 鼠肺癌移植瘤 模 型建 立 及 意义
姜 昱竹 , 谢 书阳 。 胡雪梅 , 王跃 嗣
( 滨 州 医学院烟 台校 区 , 山 东烟 台 2 6 4 0 0 3 )
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的建立及其磁共振表现

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的建立及其磁共振表现
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的建立及其磁共振表现
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于它的治疗一直是科研领域的热点。
而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是研究肝癌发展与治疗的常用模型之一,本文将阐述该模型的建立及其磁共振表现。
一、模型建立:
1. 选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并注射人肝癌细胞或小鼠肝癌细胞至小鼠肝脏内;
2. 观察小鼠肝脏的变化及肿瘤的生长情况;
3. 通过剖尸解剖及病理学检查进行确诊。
二、磁共振表现:
1. 外形特征:在磁共振扫描图像中,肝癌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异常信号病灶;
2. T1加权成像:肝癌呈低信号,且不均匀分布;
3. T2加权成像:肝癌呈高信号或略高信号,并且有较清晰的分界;
4. 坏死表现:部分肝癌在中心区域会出现坏死,造成信号呈现低值或空白。
综上所述,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是研究肝癌发展与治疗的常用模型之一。
在磁共振扫描中,肝癌具有特定的形态和信号特征,可提供诊断参考。
此模型的建立与研究对于深入了解肝癌的病理生理特征和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进行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如何进行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及鉴定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及鉴定是癌症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可以用于研究肿瘤的发生机制、治疗策略以及评估新的抗癌药物。
下面将详细介绍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及鉴定的方法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
肿瘤模型建立的方法主要包括人工移植方法、化学物质诱导方法和遗传工程方法。
一、人工移植方法:1.将人类肿瘤细胞、移植物肿瘤组织或细胞株移植到小鼠体内,可以通过裸鼠或免疫缺陷小鼠模型建立人类肿瘤模型。
当细胞或组织取出并经过相关处理后,通过给小鼠注射或将其移植到小鼠体内,研究人类肿瘤的生长和发展。
2.移植人体肿瘤片段。
3.使用免疫缺陷小鼠模型,如裸鼠、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等,可以接受外源组织移植而不会引发排斥反应。
二、化学物质诱导方法:1.化学物质诱导肿瘤模型是通过给予小鼠致癌物质或诱导剂来诱发肿瘤发生。
2.应遵循相关伦理原则使用易获得且时间成本低的致癌物质。
3.诱导剂可通过各种途径给予小鼠,如口服、皮下注射、腹腔注射等。
4.对于使用化学物质诱导的肿瘤模型,需要在给药期间和给药后对小鼠进行定期观察和血液检测,以评估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情况。
三、遗传工程方法:1.遗传工程方法可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特定肿瘤相关基因引入小鼠体内,例如,通过敲除或激活肿瘤抑制基因或癌基因等,产生特定类型的肿瘤模型。
2.通过基因敲除、敲入或点突变技术,可改变小鼠体内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以模拟人类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确定小鼠肿瘤模型建立成功后1.观察和检测小鼠是否出现明显的肿瘤体积增大和质地变硬等症状。
2.定期观察小鼠的体重变化,以评估肿瘤对小鼠健康状况的影响。
3.使用体重表、肿瘤质量表等测量工具定期测量肿瘤体积,以评估肿瘤生长速度。
4.进行组织学检测,通过活体组织活检或解剖后进行病理学检测,以确定肿瘤种类和分级。
5.对肿瘤样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子生物学检测等,以确定肿瘤的分子特征。
总结:建立和鉴定小鼠肿瘤模型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鼠移植瘤模型动态观察
摘要:利用小鼠移植瘤模型动态观察血管生成拟态的时空变化。
方法:采用B16黑色素瘤细胞和C57小鼠制作小鼠恶性黑色素移植瘤动物模型,成瘤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每天随机抽取一只小鼠处死,共12d,获得肿瘤样本114例。
常规HE染色和CD31、PAS染色。
显微镜下分别计数肿瘤组织中央区和外周区的高倍视野(400)下血管生成拟态以及内皮依赖性血管。
结果:在移植瘤形成的第1~8天,肿瘤组织内存在血管生成拟态。
第9~12天该结构被内皮依赖性血管替代。
肿瘤中央区、外周区血管生成拟态密度均呈现先递增后递减趋势;两个区域内的血管生成拟态密度比较:在第1~6天内肿瘤中央区高于外周区,在第7~8天肿瘤外周区高于中央区。
内皮依赖性血管在肿瘤组织的中央区和外周区呈现递减趋势。
两个区域内的内皮依赖性血管密度比较:在第1~7天肿瘤中央区内皮依赖性血管密度高于外周区,在第8~12d两个区域内的内皮依赖性血管密度无明显差别。
血管生成拟态密度与肿瘤组织的坏死率之间呈密切负相关(r=-0.978,P<0.05);内皮依赖性血管密度与肿瘤组织坏死率之间亦存在负相关(r=-0.230,P<0.05)。
结论:黑色素瘤移植瘤中血管生成拟态是肿瘤细胞为适应环境而产生的一种暂时性的血液供应方式,与内皮依赖性血管并存于肿瘤组织内。
随肿瘤生长变化而与内皮依赖性血管之间存在一定的时空变化规律。
【关键词】血管生成拟态;肿瘤血管生成;恶性黑色素瘤
血管生成拟态是一种与传统的肿瘤血管生成途径完全不同的、不
依赖内皮细胞的全新的肿瘤细胞的血液供应方式。
1999年由美国lowas大学的Maniotis和Folberg等提出,他们对眼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微循环研究时发现恶性黑色素瘤细胞通过自身变形和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模拟血管壁结构形成可输送血液的管道,从而重塑肿瘤的微循环,并且与宿主血管相连通,使肿瘤获得血液供应,命名为血管生成拟态[1~6]。
2005年10月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第5期2005年10月张凡等:小鼠黑色素瘤移植瘤中血管生成拟态的时空变化第5期血管生成拟态概念的提出丰富了肿瘤血液供应理论,但目前对它与内皮依赖性血管之间的演变规律缺乏认识,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血管生成拟态的时空变化概念:即血管生成拟态是肿瘤血液供应的一种暂时性替代模式,在肿瘤发生发展的一定时期内存在,在肿瘤的不同区域存在不同的变化趋势,并利用小鼠移植瘤模型连续观察对我们的假说进行验证。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C57小鼠购自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动物室,6~8周龄,共20只,雌雄各半,体重25~30g,编号后天津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洁净实验室饲养。
1.2 实验方法先将黑色素瘤细胞株B16复苏,1640细胞培养基上培养6d,使细胞排满瓶底,0.2%胰酶消化成单细胞悬液,调整细胞密度达到1107/ml。
75%酒精消毒小鼠鼠蹊部,每只小鼠鼠蹊部皮下注射0.2ml细胞悬液。
每天观察动物生命体征及肿瘤细胞生长状况,10d
后接种部位开始出现皮下肿块。
根据随机数字表每天抽取一只小鼠处死,共持续12d。
解剖并仔细检查动物全身,共获得肿瘤样本114例。
全部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
1.3 计算机图象处理一抗CD31、HMB45为鼠抗小鼠单克隆抗体,即用型,6ml包装,SNATA CRUZ生产,进口分装;CathepsinD、MMP2、MMP9兔抗多克隆抗体,使用空军总医院医学工程研究所的BIN DAF IMG 图象采集处理系统(91年版)计算每张切片中坏死面积。
1.4 计数方法
1.4.1 区域划分中央区与外周区的划分:避开肿瘤坏死,将每张切片中肿瘤组织镜下视野均匀分成三等份,即内1/3、中1/3、外1/3三个区域,内1/3区域即为中央区,外1/3即为外周区。
血管生成拟态周围与远离血管生成拟态、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与远离内皮依赖性血管的划分:以血管生成拟态、内皮依赖性血管为中心的高倍视野定义为血管生成拟态、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距离上述视野一个高倍视野的肿瘤细胞即为远离血管生成拟态和内皮依赖性血管。
血管生成拟态判断标准:无内皮细胞衬复的PAS阳性管道、衬复PAS阳性物质的肿瘤细胞围成不规则管腔,且管腔内存在红细胞,周围没有出血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
1.4.2 计数方法低倍镜下找到血管生成拟态和内皮依赖性血管存在的典型区域,换成高倍镜(400),连续计数10个高倍视野内的血管生成拟态、内皮依赖性血管,取其均值即为血管生成拟态密度、内皮依赖性血管密度。
同时计数血管生成拟态周围、内皮依赖性血管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