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 1
三顾茅庐[1]
![三顾茅庐[1]](https://img.taocdn.com/s3/m/5fa6368e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a0.png)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
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 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 “你一点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 不要去了!”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 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 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 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 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 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 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又翻 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 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 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 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 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
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 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 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 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 兴地对关羽、张飞说: “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 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 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 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 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 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 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来到……,只见……
三顾茅庐的故事详细内容

三顾茅庐的故事详细内容
三顾茅庐是指刘备在寻求诸葛亮的才能之前,三次拜访了他的草庐。
这个故事
经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才于茫茫人海中的稀缺和珍贵。
下面是这个故事的详细内容。
刘备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创始人之一,他渴望找到一个聪明智慧、能够辅佐他治
理国家的人才。
听闻荆州有个名叫亮的人非常聪明,刘备深信他是自己寻找的人才。
于是他亲自前往拜访。
第一次拜访时,诸葛亮并未与刘备谋面,只派人告诉他:“我正在养病,暂时
不见外客。
”刘备不以为意,离去并留下了一封书信,表达了自己巨大的希望。
第二次拜访时,诸葛亮还是不见刘备,只是让门童告诉他:“我正在照料农田,暂时无法接待。
”刘备心急如焚,但仍然没有放弃,他再次离开了书信。
第三次拜访时,诸葛亮终于接见了刘备。
刘备见到他粗布衣裳、草鞋破旧,却
神采奕奕地整理书籍,立刻就知道他就是自己找寻已久的人才。
刘备向他详细说明自己的抱负,请求他加入蜀国为国家出谋划策。
诸葛亮心生同情,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在之后的岁月里,诸葛亮成为了刘备的首席谋士,他以卓越的智慧、超凡的才
能和无私的奉献,为刘备赢得了无数的胜利和民心。
他设计了“空城计”,使得敌军退兵;他建议在博望坡上点燃火焰,威慑敌军;他提倡农耕思想,改善了民众生活。
诸葛亮的才华和智慧被称为“千古之绝艳”,三顾茅庐的故事也成为历史上的佳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追寻人才需要耐心和坚持,而人才的珍贵不会被外表所欺骗。
相信并尊重别人的选择和时间,有时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三顾茅庐的故事内容概括

三顾茅庐的故事内容概括引言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之一,讲述了刘备多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
这个故事充满了智慧、毅力和坚持,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概括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并深入探讨其中的寓意和意义。
第一次拜访在东汉末年,刘备希望能够请到有才干的人来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向朋友打听,得知了诸葛亮的名字。
他心生敬意,亲自前往诸葛亮的住所。
然而,诸葛亮只是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身体不适无法应邀。
第二次拜访刘备对诸葛亮的才华和智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再次拜访。
这一次,他亲自披荆斩棘,长途跋涉来到茅庐。
然而,诸葛亮的门却再次没有打开。
刘备只能留下信函,并再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期望。
第三次拜访刘备对诸葛亮的才华和智慧深信不疑,决定再次前往拜访。
这一次,他派遣自己的手下去寻找诸葛亮,并向他传达自己的坚定决心。
终于,诸葛亮答应了刘备的请求,并成为了刘备的重要谋士。
从此,刘备和诸葛亮共同谋划抗击敌人,建立了蜀国。
寓意和意义三顾茅庐的故事流传至今,有着深刻的寓意和意义。
首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才华和智慧不应该被埋没。
刘备对诸葛亮的多次拜访,表达了对才华的追求和珍视。
诸葛亮也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刘备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启示我们,在人才选拔中要看重真才实学,给予人们充分的展现自己的机会。
其次,三顾茅庐的故事告诉我们,坚持和毅力是成功的关键。
刘备三次拜访,不畏艰难困苦,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支持。
这说明,在面对困难时,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而是要坚持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最后,三顾茅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和信任的体现。
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和赞赏,使得诸葛亮也对刘备忠诚无比。
这种忠诚和信任的精神,在团队合作和人际关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结论三顾茅庐的故事以其精彩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追求真才实学、保持毅力和坚持,并树立忠诚和信任的价值观,我们也能取得成功。
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翻译及原文三篇

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翻译及原文1三顾茅庐原文却说玄德正安排礼物,欲往隆中谒诸葛亮,忽人报:“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
”玄德曰:“此莫非即孔明否?”遂整衣出迎。
视之,乃司马徽也。
玄德大喜,请入后堂高坐,拜问曰:“备自别仙颜,因军务倥偬,有失拜访。
今得光降,大慰仰慕之私。
”徽曰:“闻徐元直在此,特来一会。
”玄德曰:“近因曹操囚其母,似母遣人驰书,唤回许昌去矣。
”徽曰:“此中曹操之计矣!吾素闻徐母最贤,虽为操所囚,必不肯驰书召其子;此书必诈也。
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母必死矣!”玄德惊问其故,徽曰:“徐母高义,必羞见其子也。
”玄德曰:“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玄德曰:“先生何出此言?”徽曰:“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
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
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
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
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
”玄德曰:“何颍川之多贤乎!”徽曰:“昔有殷馗善观天文,尝谓群星聚于颍分,其地必多贤士。
”时云长在侧曰:“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徽笑曰:“以吾观之,不当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出之。
”云长问:“那二人?”徽曰:“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
”众皆愕然。
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
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
玄德叹曰:“真隐居贤士也!”次日,玄德同关、张并从人等来隆中。
遥望山畔数人,荷锄耕于田间,而作歌曰:“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
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玄德闻歌,勒马唤农夫问曰:“此歌何人所作?”答曰:“乃卧龙先生所作也。
”玄德曰:“卧龙先生住何处?”农夫曰:“自此山之南,一带高冈,乃卧龙冈也。
三顾茅庐 汉语成语

三顾茅庐汉语成语
"三顾茅庐"是一个源自中国历史故事的成语,原指刘备三次拜
访诸葛亮的故事。
刘备为了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前去诸
葛亮的住处茅庐,表示诚意和诚心。
这个成语后来被引申为表示尽
最大努力去邀请或招揽某人或办成某事情。
从历史上看,刘备三顾
茅庐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加入,也因此建立了蜀汉政权,被后人称
颂为忠诚、恳切、诚心的表现。
从文学角度来看,"三顾茅庐"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尊重师长、礼仪尊贤的传统。
刘备虽然身为一国之君,但在求贤若渴的态度上
表现出了谦虚和诚恳。
从现代社会角度来看,"三顾茅庐"也可以被理解为不轻言放弃,尽最大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个成语也常常用来形容一个
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畏艰难,不懈努力。
总的来说,"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历史
内涵和丰富的文化意蕴,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一
种品格的体现。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第1课时)》精品教学课件

学习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重点)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品味 文中人物独特的语言。(重点) 3.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古人胸怀大志的思想。(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生卒
年不详。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 人。他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于流俗,曾参与 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 学创作。作品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 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 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 师,留下一段佳话。
精读细研
通读全文,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刘备、诸葛亮的形象特点。
精读细研
1.圈画出文中与刘备相关的描写,思考:刘备的诚心诚意表 现在哪些方面?体现出刘备的哪些品质? 体现在语言上:
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 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
预习检查
读一读
miǎn zhānɡ
沔璋
yè
拜谒
ào
傲慢
kuài
吴会
nǎn
愧赧
dài
殆
bǐ
鄙贱
dài
怠慢
xù
存恤
预习检查 读一读
ɡuān
chǎnɡ
zhòu
ɡuàn
纶巾 鹤氅 贵胄 如雷贯耳
dān
sè
箪食壶浆 顿开茅塞
预习检查
胄:帝王或贵族的后代。
词语解释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初中《三顾茅庐》课文原文

初中《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初中《三顾茅庐》课文原文《三顾茅庐》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希望大家喜欢。
《三顾茅庐》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诸葛亮住的茅草屋。
刘备上前敲门,里面走出一个书童,说:“先生今天早晨出门了。
”刘备问:“上哪儿去了?”书童说:“我家先生行踪不定,不知道上哪儿去了。
”刘备又问:“什么时候回来?”书童说:“那更说不定了。
或者三五日,或者十几天,没准儿。
”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
回到住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
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
刘备叫人立即备马。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
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
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
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走。
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童。
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
三人只得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
刘备打算三访孔明。
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
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张飞满口答应。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高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书童又出来了。
书童告诉刘备,先生正在睡午觉。
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三顾茅庐的原文和译文

三顾茅庐的原文和译文以下是三顾茅庐的原文和译文:原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译文: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都不承认这件事。
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的品析,能深切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同时也培养学生以诚待人、诚心诚意去做事情的感情。
3、理解文中一些比喻句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4、仿照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相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国演义》中一个极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小故事,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老师要来检查一下大家上一课的学习情况。
1、请写出故事的名字。
(《三顾茅庐》)2、请写出故事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刘备诸葛亮3、听写词语:诚心诚意恭恭敬敬茅塞顿开4、你能试着用上其中的一些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5、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顾茅庐》。
(板书:三顾茅庐)从课题我们知道刘备三次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可是前两次都没有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那他有没有见到诸葛亮呢?(见到了)那刘备的心愿有没有实现呢?诸葛亮有没有出山辅佐刘备?诸葛亮被称之大贤,想请他出山的人很多,那么刘备是以什么打动了诸葛亮,也感动了我们呢?(是他的诚心诚意,板书:诚)【设计意图:听写词语并选择其中的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既是对第一课时所学生字的复习巩固,同时也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精读课文,理解“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1、学生自学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往往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表现出来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找出有几个要点,按“去请之前……去请时……到了诸葛亮家……诸葛亮悠然醒来”的顺序,标上序号,划出关键词语,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2、课堂交流交流一: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1)刘备在对谁说话?(张飞)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结拜兄弟)那刘备为什么如此生气呢?(2)读一读张飞的话(注意是“嚷”),你从他的话听出了什么?(无礼,粗鲁)你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麻绳”、“捆”)这个张飞,人称莽张飞,他性格急燥,想法简单,哪里了解大哥一次次恭恭敬敬去拜访诸葛亮的心情呢?不过老师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聪明人,刘备的心理肯定已经被你猜着了八、九分,能说说吗?(刘备想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可相机评价:你真是刘备的知音啊!你真跟刘皇叔心有灵犀呢!如果我是刘备,我会对你说:知我者非×××莫属也!【设计意图:通过抓张飞话中的关键词来了解人物的性格,并由此来揣测刘备的心理,并把它表达出来,这样做,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通过对文本的补白,丰富了文本内容。
】(3)同学们,你们懂刘备的心思,但张飞不了解,所以他表现出了无礼,而他的言谈举止又恰恰反衬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看来,我们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品质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了。
作者写得如此传神,我们也要把人物的形象,人物的神韵通过读表现出来。
下面我分别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刘备和张飞的话。
(可相机评价:听了他们的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张飞和怎样的的刘备?)【设计意图:个性化的语言体现个性化的性格。
从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中我们就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再把二者的语言进行比较,人物的性格一下子变得鲜明起来。
】交流二:“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抓住“半里多路”、“下马步行”)(1)刘备他们为何不快马加鞭,扬起一路灰尘赶马到草堂前,而那么早就下马步行呢?(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2)同学们可能有所不知,古人对特别有地位的人有这样的要求,叫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表示极大的尊敬。
当时的刘备是一方诸侯,而诸葛亮不过是一介草民,但刘备却对诸葛亮行如此大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意)(3)谁能读出刘备的诚意,谁就是小刘备。
交流三:“到了诸葛亮的家……诸葛亮才悠然醒来”(1)从“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你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都要“轻轻地敲门”呢?(生怕惊醒诸葛亮)(2)“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①“恭恭敬敬”地站是怎样的站?(弯着腰,拱手作揖)他完全可以怎样站?透过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②诸葛亮在舒适温暖的床上高卧不起,刘备却在春寒料峭的门外恭恭敬敬等候,等了多久?(半晌再加一个时辰,大概两三个小时)这个时候,在外面等候的张飞耐不住性子了,他一看,大哥竟然还在那儿等。
想一想,张飞会怎么做?(把诸葛亮拉起来;放火烧诸葛亮的屋子)张飞的心情我们能理解,一般的人有这般耐心吗?(没有)那刘备为什么就能做到呢?老师迫切地想来采访一下刘备,谁愿意来做一回小刘备?师:刘皇叔,您一直站在那儿等,难道您不觉得累,不感到冷吗?师:刘皇叔,这诸葛亮不过是一介村夫,还要摆臭架子,您苦苦等候这样一个人值得吗?师:刘皇叔,依我看这诸葛亮不过是徒有虚名,并无真才实学,我看他是不敢出来见您,有意躲避您啊?师:刘皇叔,我看这诸葛亮分明是在装睡,他是有意戏弄您,您可千万别上他的当啊! 【设计意图:这段话是刘备诚意的集中体现,教师带领学生“登山”,学生对刘备的“诚心诚意”体会更深了,而且文本的趣味性也增强了不少。
】(3)就这样,刘备在春寒料峭的门外足足等了两三个小时,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只见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刚刚刘备不还是很有耐心吗?怎么一下子变得如此急切呢?你能体会刘备当时的心情吗?假如你就是刘备,把你的心情传达给大家。
交流四:“诸葛亮出山后……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1)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在同一张床上睡觉,这样的关系可谓是(亲密无间、情同手足)。
(2)刘备还高兴地对自己的结拜兄弟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鱼和水是什么关系?在这里,谁是鱼,谁是水?(刘备是鱼,诸葛亮是水,再好的鱼没有水也是不能生存的)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重要性,刘备为拥有诸葛亮这样的人才而感到高兴)你能通过读把刘备内心的兴奋之情表达出来吗?(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才26岁,而刘备已经46岁,也就是说,刘备整整长诸葛亮20岁,按年龄和辈分,他完全可以做诸葛亮的父亲,然而刘备却把他视为自己的老师,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和他的谦恭)2、那么,诸葛亮值得刘备为他如此诚心相邀吗?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这是一个比喻句,它的前后两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茅塞顿开”还可以换成哪些词?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也时有发生,比如:△当你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老师或同学的指导会让你_______。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时,父母或老师的一番话会使你_________。
而诸葛亮的一番话,让刘备(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设计意图:举一反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运用“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刘备以他的诚心和谦恭感动了诸葛亮,从此,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南征北战,帮助他打了很多很多胜仗,你知道哪些胜仗?(火烧赤壁、三气周瑜、空城计、草船借箭……)最后还建立了蜀汉王朝,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十一年后,刘备离开了人世,诸葛亮回忆起这段往事,感慨万千地写下了这样的话语——出示《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这段古文虽然比较深奥,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诸葛亮对刘备有一种(深深的感激之情)。
是啊,所以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
古时候是如此,在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财富的今天,就尤为突出了。
所以“三顾茅庐”这个词语到了今天也就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了。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诸葛亮的《出师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他对刘备深深的感激之情,这样,不仅丰富了文本内容,强化了学生的感知,而且也使他们从中悟到了: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
】4、同学们,课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出示:“他们来到隆中……景色秀丽宜人。
”(1)指名读。
5 (2)填空:只见那里的山冈(),好像一条()的卧龙。
冈前几片松林(),潺潺的溪流(),茂密的竹林(),景色()。
(3)齐读这段话,并试着背诵。
(4)这段话和我们这个故事好像没有多大的联系,是否可以把它去掉呢?(不能去掉)理由一:“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条卧龙隐射的就是诸葛亮,他也是在隆中等待时机腾飞,等候贤明的君主来发现他。
理由二:秀丽宜人的景色恰恰可以看出诸葛亮生活的环境很好,他应该是个儒雅之士,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可以折射出这个人的修养品性。
理由三:美丽的景色可以衬托人物的心情,说明那天刘备去拜访的心情特别好,也寓含着这次拜访会成功,刘备的心愿能够得以实现。
(5)你也用上“来到……只见……”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这段话的出示有这样几方面的作用:(1)品赏优美的语言文字,并进行背诵积累。
(2)用“来到……只见……”这样的句式进行仿写,为学生提供一次课内练笔的机会。
(3)探究这段景色描写的句子是否可以删去,不再停留于对言语内容的感悟,还有对言语形式的推敲,将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理解巧妙地融为一体。
】三、课外拓展,迁移阅读1、同学们,刘备用“诚”唤醒了沉睡着的诸葛亮,用“诚”让诸葛亮拥有了无穷的力量,用“诚”让诸葛亮驰骋沙场,报效国家,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呀!同样是求贤,我们来看看《三国演义》中雄才大略的曹操是如何做的?出示《曹操求贤的故事》。
出示阅读要求:用“_______”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说说你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什么?2、《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走进这部历史巨著,去领略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去感受那一幕幕恢宏的历史画卷吧! 【设计意图:两次拓展,一是《曹操求贤的故事》,这是与文本主题—“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相关联的补充阅读;二是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阅读天地,让他们走进《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巨著,去享受丰盛的营养大餐,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这样的拓展适人、适时、适文、适量,可以说是很有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