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有感1500字

合集下载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习《大学》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篇1最近,我在国学堂学了《大学》这本书。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大学》指出:“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一定要做到言行谨慎,不能自己欺骗自己。

在这方面,古代圣贤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南北朝时期,齐国有一个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

有一次,他用一束苎麻到荆州长沙的当铺作抵押换钱,后来赎回苎麻时,发现在苎麻中包着五两金子。

甄彬看到金子后二话没说,立即送还当铺。

当铺的人非常吃惊,于是用一半金子作为酬谢,并让甄彬把名字详细的告诉他,两人往复推辞了十多次,甄彬坚决不肯接受。

从此,甄彬还金的美名远播。

甄彬的家庭并不富裕,却能做到拾金不昧,这就是“慎独”的功夫啊!如今已是21世纪,很多人都能做到慎独,一事当前,先替他人着想。

一次,我的好朋友小红看到老奶奶过马路很不方便,就赶紧跑过去搀扶,我应该向小红学习。

学习了君子要“慎独”这段话,我在独处的时候也能做到言行谨慎。

自己在家的时候,也不玩电脑,不看电视,自己完成作业。

在学校也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到别人家串门,也不随便动别人的东西。

读了《大学》让我懂得,一个人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才能成大事。

没有良好的品德,学的再多也没用。

我们之所以接受教育,为的就是将来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篇2《大学》原属《礼记》中的一篇,在唐宋时期开始受到重视。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提出了“止于至善”的目标:“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大学》的读后感(通用7篇)

《大学》的读后感(通用7篇)

《大学》的读后感《大学》的读后感(通用7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的读后感篇1用了几天时间,把《大学》精读了几遍,真有一种相见恨晚、醍醐灌顶的感觉。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也。

”大学是千百年来读书人做学问必读的第一部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是2000年来士子们做人做学问的标杆。

程颐先生还说,大学是做学问第一部,《论语》《孟子》到在其次,学者做学问必须从这本书学起。

大学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觉得这条可以作为所有大学的校训,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人生的意义吗?再看看当今的大学,仿佛离这三条基本的方向还相差的挺远,大学的教育不仅仅是授人以技,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

之后这本书还说了实现这三条基本方向,实现天下大治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八条途径又以修身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意修身为本。

”如果修身搞不好,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关于做学问,《大学》里引用了一句《诗经》中的话“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意思是做学问就像磨制一块精美的玉器那样,需要反复的为之,精益求精。

做学问如此,磨练德行也是如此。

接着又提到了诚意的根本“勿自欺也”,所以说君子在独处的时候,更要小心谨慎,不敢随便。

最后,《大学》里提到几条关于“治国”“平天下”,摘抄几条经典的,“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意思是听案子的最佳状态就是没有案子,有点像中医里的理论“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大家都没有纠纷了,自然和谐社会就成就了,非常高。

还有“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 以利为利,即是以利为目标,那么上下交争利,国危矣!以义为利,即是以义为目标,方为长治久安之道。

《大学》的读后感篇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精选13篇)

《大学》的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精选13篇)

《大学》的心得体会《大学》的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精选13篇)《大学》的心得体会篇1相传《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一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今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启迪意义。

很早以前就接触过这本书,最近也经常在早晨基础教育的学校里听到朗朗的读《大学》的孩子们的声音,每次听到我的思绪都不禁会出现短暂的停顿,仔细分辨读的是哪一句,又是什么意思。

对于像《论语》、《大学》这种儒家经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有着不同的感悟,但是有一点是不会变的,优秀的、经典的道理是永恒的,是不会发生质的变化的,这是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我觉得我的态度应该是比较端正的,但我也非常清楚我对诸如《大学》这样的中国经典文学的理解是肤浅的,是需要不断学习的,但总碍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一直停滞不前。

也许是机缘巧合,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北京教科院组织的“北京市农村成人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并以学员的身份参加了“中华传统文化讲师团培训”,其培训的内容就是《大学》。

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认真的聆听了包括学习大学的重要意义、大学之道、知止而后有定等内容,从学习者的角度听取了马教授对大学的讲解。

下面就说说我的学习感悟,也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

且不说国家政策要求我们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单从儒学在中华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的影响与作用来看,就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学习的。

再者,在物质生活高度发展的今天,金钱至上、信仰缺乏、宗教侵蚀等,影响着中国年轻的一代,甚至是更多的中华儿女。

从这一点来看,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拾“明明德”与“克己复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相关推荐读《大学》有感1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大学》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大学》有感1本月共读的是《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说实在的,可能源于儿时的阅读习惯,对于这些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字一直都不是我偏爱的,所以这一本书也读起来很费劲,感悟也不是特别深刻,只能潦草记录。

《大学》中我最认同的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意是:通过向外的学习,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

格物与致知,是由向外学习到自我的内在体悟;诚意与正心,主要是内在存养与省察的功夫;修身是具体的言行修养,也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责任;后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实践与扩充。

从成功与失败的古今人物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觉不自觉地遵照《大学》所说的“修身是为人之本”的要求修炼过自己。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如果不能“修身”,那么很容易被这些纷扰所左右,甚至走向偏颇的方向。

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

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静下心,修身养性,只有丰盈自己的内心才能谈更大的远方。

中庸之道,几乎成为很多中国人标榜的行为准则,那么到底何为中庸?可能是言行不要偏激,态度力求温和,但中庸也可能变成表面的客套,以致失去一份真诚的心意,或为了息事宁人,以致不再坚持原则,但其实“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也就是说真诚到极点的人,行善没有片刻止息。

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了。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相关推荐《大学》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学》读后感1《大学》作为四书之一是古人必修的科目,千年之后,再读《大学》,也能从中感受到当时的思想风潮。

可以说它影响着千万古人,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具有中国色彩的思维方式与做人原则。

其中某些道理沿用至今,我们的思维方式仍受其影响。

《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止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简而言之,即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

这是它的核心。

再直白些,他讲的就是做人,做学问。

众人皆知,人性本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行只是因为成长的环境不同。

但我们所崇尚的都是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品行的君子。

做君子的基础首先要做到正心,诚意,修身。

首先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都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使自己有一颗正直的内心。

这样就算外界环境何其复杂,也不能扰乱你的判断,动摇你正确的态度。

俗话说:脚正不怕鞋歪。

再看看如今,不少官员因贪污受贿纷纷下台。

其实他们缺钱而贪,而是没有正心,被欲望所迷惑。

盲目追求名利,脸面。

认为受贿很有成就感,是自己权力的体现。

再说现在的大学生,不少皆沉迷于网络,或是游戏,或是小说,或是不良影片。

这显然也是不正心的表现。

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当然仍是学习。

学习理论知识,学习为人处事,而不是学习如何花着父母的钱娱乐,消遣。

其余次之。

其次做人要讲诚意。

“所谓诚意,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心慎独也。

”它既需要人们对诚意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愿意过有诚意的人生,同时还要逐渐养成习惯,以诚意人生为幸福,以违反诚意道德为痛苦。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大学》读后感(通用6篇)《大学》读后感1悠久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化。

上下五千年,无数圣人贤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一路传承,薪火相传,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大学语文老师让我们读一本关于古代的道理之书。

我选择了《大学》。

曾今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闲暇之余,游弋其间,细细品读,感。

悟人生,于物欲横流、亲情疏远、道德偏失之今日,不失为国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的一剂良方猛药。

”借老师的安排,重拾“四书”之《大学》,于自身之修养是一次很好的锤炼。

《大学》为“四书”之一,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子。

宋朝的朱熹把《大学》的原文进行了重新编排,分为“经”和“传”。

“经”是曾子记录的孔子的原话,“传”是曾子学生记录下来的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

开篇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个纲目”,然后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阐述了实现“三纲目”的途径。

通篇文辞简约,条理清晰,内涵深刻,对我们如何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等问题都具有深刻而实用的指导意义。

在《大学》中阐述的八个方面中,我对于“诚意”感受颇深。

升入大学,我面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我迷茫彷徨,我不知所措。

而那时我就告诉自己:“不用害怕,以诚意待人就好,做最真实的自己。

”在大学里,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都是以诚心诚意之心。

怀着诚意之心我交到一群好朋友。

诚意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厚;诚意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是美丽;诚意是鲜花,送之人手有余香。

一颗孤独的心需要爱的滋润;一颗冰冷的心需要友谊的温暖;一颗绝望的心需要力量的托慰;一颗苍白的心需要真诚的帮助;一颗充满戒备关闭的门多么需要诚意这把钥匙打开呀!诚意让我拥有很多。

读完《大学》后,我更坚信“诚意”会让我在人生道路上更加成功。

在《大学》书中看到这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成就一番事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这是每一个人的梦想和追求。

读《大学》心得体会5篇

读《大学》心得体会5篇

读《大学》心得体会5篇读《大学》心得体会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

”后人将其精炼为七个字:知止定静安虑得。

纵浪大化中,我们须习得“定”字,秉持本心,方能成就一番伟业。

我认为,习得“定”字须有安贫乐道的态度。

曾经红极一时的兵王“许三多”,或许他先天的机能并不比他人优越,而后天的勤奋则是他无可匹敌的上方宝剑。

一开始的“为了班长留下”让他心有所止,有了自己做人的终止方向,内心安宁而能置身于“与万化冥合”的境界。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没有动摇他的信念,因为“定”而能“安”,他安于技艺之贫而能不断汲取兵中之髓,有了极其厚重的精神基础,至使其成为人上之人,兵中之王。

故孔子曰:“仁者静”。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无论水遇何阻力,他都能以柔克刚,因为始终记得自己,秉持本心。

岁月的洗礼,让先贤的智慧凝成精髓,“定”是苏轼的“我本无价跟赶在,故乡无此好湖山”的豁达,是陶潜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安守,也是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清高。

面对权势,他们能“不为五斗米折腰”;面对诱惑,他们也能“心不妄动”;而汪精卫信仰不定,故而投敌叛国,吴三桂情感不定,故而“冲冠一怒为红颜”,他们被永远刻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曾几何时,当代舞蹈家杨丽萍的孔雀舞可谓一舞倾国,可如今她也心有不“定”,当她喊出“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你么还好吗”之类的庸俗之语时,国内外的舞评家称之为“中国舞蹈界一根脊梁的坍塌”。

定力不足,让她未能深思熟虑此事带来的后果,而使她在观众心的形象大减。

是故,我们要向洪应明一样,咬得菜根以守之。

学会“定”,要做到在高潮时享受掌声,在低潮时享受人生。

中国首位女皇武则天,命途多舛,政治道路坎坷。

太宗年间,李世民的夜观星象,而知“武代李王”,大开杀戒,她只得逃亡,高宗年间,因长孙无忌的力阻而出家,换了常人恐怕此时早已自刎谢先王了。

《大学》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_心得体会

《大学》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_心得体会

《大学》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_心得体会《大学》读后感1中科院院士韩启德先生曾言:“我们中国在传统上是把治学和做人完全结合成一体的。

”是的,在儒学体系统治中国的2000多年来,大众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关于怎样做人的。

从仁、义、礼、智、信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似乎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人格系统,同时,也从思想文化的高度上,为华夏文明铺开了为人处世的漫漫长征。

而《大学》是在这条征途中闪烁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可能没有孔子那样声名赫赫的作者,但在我看来,它意义非凡。

它似乎极早地系统而直白地把做人放在了思想的核心、学习的基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不仅直接地告诉了我们修身之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性,更是摆出了一条如何修身的明智之途。

这样的思想高度,是前人所未达之所,亦是后来之人无法企及的。

朱熹曾指出:“《大学》是修身治人的规则。

如人起屋相似,须先打个地盘,地盘既成,则可举而行之矣。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崛起,人们似乎把做人和治学逐渐分离,学习的内容更多地倾向于应用科学,即格物、致知。

久而久之,社会上的一部分人失去了做人的规则,甚至还出现了应试教育这样僵化了的育人系统,令人不胜唏嘘。

实际上,这样的学习风气从根本上就已经失去了方向——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正心、诚意,是修身,故而,缺乏思想道德修养的求学是无法树人的,也是无法进步的,因为这样的人做不到真心诚意地热爱学问,而只是虚情假意地将学问当做是成功的工具,那么求索又怎么可能竭尽全力、精益求精呢?“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

”坚持治学与做人的统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现代教育不可逆转的涡流。

同时,也只有不断追求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修身之道,方可成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

《大学》读后感2初次接触《大学》,不求甚解,读完一遍以后的感受即是感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大学》有感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读《大学》有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大学》有感1500字:
去年跟雅茹妹妹一起坐地铁回家,她拿着一本国学经典《大学》在看。

我很是好奇,她告诉我说得用坐车的空闲时间都可以读好多书了。

我平常上下班在车上的时间足足有2个小时,除了刷朋友圈还是刷朋友圈,刷得我腰酸背疼脖子痛,外加老眼昏花。

我为何不利用这个时间来读读书呢?于是乎我在2018年的7月9日决定开始读《大学》、背《大学》。

当你下定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所有的困难都会为你让路,比如离开大学很多年了,基本上没有读过书背过书了,比如记忆力大不如前了,比如不能集中精力啦……为了能克服这些困难。

我用的就是《中庸》上的一个方法:“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人家能一遍记住的我就用一百遍,人家十遍能记住的我就用一千遍。

于是乎上下班的路上再也不会只刷朋友圈了,而是读书,背书,每天背一小段,字数并不多,只有20-30个字,但是要真正背下来真的不容易。

走路背,吃饭背,冲凉也在背,甚至做梦都在背书。

经过30天的坚持,终于在2018年的8月10号背完了第一遍。

仅仅是分段背诵而已。

第二步就是通篇背。

我只用了13天的时间把前后贯穿起来背,
还可以倒背。

所谓的倒背不是每个字都倒过来,而是从最后一段向前推倒着背。

同时也抄写了6遍。

抄写的时候都是用心去抄的,争取不错一个字。

第三步是什么?当然是理解其意思啦。

虽然背完了,其实我都不知道大学的三纲,六证,八目是指什么。

不足为奇,老祖宗的东西就是不好理解,几千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不容理解我们现在的语言。

刚好接下来有《大学》串讲的内容,就是讲三纲,六证,八目。

总算知道了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六证是指:知止,定,静,安,虑,得。

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囯,平天下。

《大学》的宗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第四步,加深理解。

刚好《大学》精讲的课程也开始了。

每个周末都有一节课程,上了两个月。

大漠老师不辞辛苦地牺牲周末休息的时间为我们义务讲课,读后感真的很难能可贵。

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与此同时,自己还结合听杨军老师的《大学》精义,是在上下班的路上听的。

终于理解了:“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的真正含义。

从去年12月份开始每天坚持打卡读一遍或者背一遍。

几乎不读书的老公在我的影响下也拿起了《弟子规》和小宝一起背诵了。

晚上忘记打卡的时候,他们还时常提醒我要打卡了。

就连大小宝都能自然地背出《大学》第一段了。

这就叫潜移默化,身教大于言传。

试着用老祖宗的字体来感受一下,结果人气爆棚,似乎有点好名了。

大学》的重点是什么?修身,修身,修身!如何修身?要学以致用,而不是纸上谈兵。

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曾国藩十二课程:第五步,修身。

如何修身?修身从写日课开始,日课不同于我们平常的日记,日记只是记录一天发生的事情,而日课则需要自我反省,重点在反省后能改掉之前的种种坏毛病。

《论语》记载,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


从2月份开始写日课到现在刚好1个月时间,性格由原来的暴跳如雷改到现在基本能够冷静下来。

原来看到老公和大宝就生气,现在看到他们已经不再生气了,可以笑脸相迎了。

用大宝的话说,写日课就是写检讨(他偷看了我的日课,也不是偷看,就放在书桌上,他想看就看)。

现在的大宝也愿意听我讲了,之前我们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一般人遇到问题都喜欢找别人的原因,而《大学》修身则要求“反求诸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改变自我。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

”只有修身才可以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只坚持修身一个月,家庭关系就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你想来试一试吗?作者:唐利云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