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风文学作品中的乡愁情结

合集下载

张晓风

张晓风

张晓风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

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

认识篇张晓风,笔名有晓风、桑科等,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

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香港浸会学院,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

创作过散文、新诗、小说、戏剧、杂文等多种不同的体裁,以散文最为著名。

她的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

她其后的作品在内容和技巧上都不断发展和突破,从描写生活琐事,渐渐转变为描写国家情怀及社会世态,融入哲理,不断开拓。

主要作品有《白手帕》、《红手帕》、《春之怀古》、《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等。

【素材解读】话题1:与病魔斗争张晓风在美国演讲时,第一次公开她过去二十个月来对抗大肠癌的心路历程。

她说,生病就要勇敢面对,好比走惊险的山路“父子不相救崖”,没有人可以帮忙生病或代替死亡。

张晓风还引用中国神话中的典故,当孙悟空和妖精打架时,如果大叫妖精的名字,妖精便会自卑地逃走。

她说,当知道身体的对手是谁,对手也会逃走。

链接素材:斯蒂芬·霍金斯蒂芬·霍金,曾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在大学学习后期,开始患“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疾病),半身不遂。

他克服身患残疾的种种困难,坚持研究, 1978年获世界理论物理研究的最高奖爱因斯坦奖。

1985年霍金丧失语言能力,他用仅能活动的几个手指操纵鼠标在电脑屏幕上选择字母、单词来造句,通常为了合成一个小时的录音演讲要准备10天。

1988年写成科普著作《时间简史》,被译成几十种语言传播海内外,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人。

话题2:爱国怀乡张晓风的童年是在大陆度过的,8岁时即随父母赴台。

应该说她对故国的记忆是朦胧的,但只要打开张晓风的散文集,我们就会发现纸上承载着浓浓的乡愁,任谁都会为她笔下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和灵肉交融的故园情结而震惊,而感叹!虽然张晓风对故园的记忆是模糊的,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张晓风,从唐诗宋词秦月汉关中获得了对故园的认识和印象。

张晓风散文简论 张晓风散文

张晓风散文简论 张晓风散文

《张晓风散文简论张晓风散文》摘要:张晓风是台湾著名的作家,她的散文有一种温暖的情调在其中,弥漫着一种舒适的,沁人心脾的感觉,带给读者温情和快乐,张晓风散文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她散文里所表现的浓郁的思乡之情,发掘生命之美是张晓风散文创作的出发点,对生命的敬重与关注,对生命的充分肯定,是她散文创作的魅力所在张晓风是台湾著名的作家,她的散文有一种温暖的情调在其中,弥漫着一种舒适的,沁人心脾的感觉,带给读者温情和快乐。

张晓风的散文,典雅秀气之中带有对时光流逝、生命短缺的概叹和对世事无常,尘世纷扰的豁达,在她的文字里,有着她对人生的憧憬,信心和执着。

无论世事的变幻,她都以一个淡定的守望者,继续着她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

一、凡俗生活中的乐趣张晓风的散文题材多来源于她对生活的点滴感受和体悟,生活中一件微小的事情她偶尔也会体会出独特的感受。

她以一种平民化的姿态快乐的生活着,也以一种最真实的,最自然的情感表达对世俗的亲近和热爱。

《那夜的烛光》写台风之夜,自己与小女儿的一番平淡的对话,作者不禁想到,孩童的天真与烂漫,是最值得珍惜与回味的。

不管时光与岁月的流逝,那份美好会一直留在母亲的心中。

时光的流逝,有些东西会在不经意间流失,但是,那些曾经的小幸福会一直留在人的心里,反复回味,留恋。

张晓风在享受凡俗生活的同时,也热爱大自然中的天地万物。

她有一种万物平等的广博情怀,崇尚“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立,万物与我为一”的和谐境界。

她善于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抒发情感,感悟人生。

《行道树》一文中作者写出了行道树的心酸:“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

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这里,张晓风对扎根于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感同身受:行道树离开了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为人类造福,它们是忧愁并快乐着。

所以,只有真正的理解大自然,爱护大自然,才能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张晓风认为,生命的存在是大自然的恩赐。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张晓风散文》读后感1读了一个月的《张晓风散文》我发现她的文章很有韵味,可以让人思量许久。

她写的散文还让人读了后会感到十分的温和,让人明白的事不少,它不会有惊心动魄的描述,却在娓娓到来中让人感到温暖,还在温暖中有一种韵味。

有一篇作文《高山何所有》也是张晓文写的散文,这篇文章她没实用太多的语言来表示这一片孩子们可怜,而是用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来表示出对山区孩子们的同情心。

这个故事没有什么离奇的故事,而写的故事有一种勾人魂的魅力。

这是一个真实而又悲剧的故事,她写了几个山区的孩子长大了做了不少的努力,也做了不少的好事,可是他们还是被人瞧不起,人家都讨厌他们这些‘乡巴佬’。

后来他们到了他们发过誓的高山上面,他们本想把钱赚够了来报答他们的家园,可他们做了那末多的努力,工作还是没有找到,他们到了大山上感觉自己是多么的藐小和无助呀!可他们又有什么办法呢?这个故事不像大多数的故事一样有一个圆满而又夸姣的结局。

啊!为什么山区的孩子就不能有好的环境吗?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会这么想,而这篇文章的‘嚼劲’也十分的足,总让人对这个文章爱不释手,这就是张晓风写的文章的特点,总是可以让作者回味无穷。

张晓风这个作家写的作品中还绝对隐藏了一个对人生的哲理。

可是总是藏的很深,找出来不容易,耐人寻味,这也是她的作品的一个特点。

张晓风的散文就像勾人魂魄的人一样勾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去不断思量,去发掘!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2头一次读女作家的散文,带给我的感觉真是焕然一新。

男作家的散文可直抒胸臆,而张晓风的散文却如流水般温和,她将爱情,亲情,友情,熟练地展于笔下。

她的散文意蕴深厚,事事洞明,如广阔人生,淡有淡味,浓有浓情,怀旧的固然动人温情,探新的也能发人深思,没有那另行的忧郁轻飘的文风,她的散文叙述自然,冲淡宁静,文辞如水,一笔如舟,引领读者步步进入一条条漂亮的水流,她的散文,句法富有弹性,语言富有声色。

她的文章想象丰富与,所以说,读她的散文不会觉得无趣。

漂泊与寻根 席慕容诗作中的乡愁

漂泊与寻根 席慕容诗作中的乡愁

2222222乡愁情结: 席慕容创作的精神资源作为失根的一代, 席慕容和其他台湾文人一样, 抒写乡愁、乡恋及乡情, 成为她诗作中最动人的一页, 也构成她创作的精神资源。

抒写乡愁, 历来就是中国文人写作的一个母题。

故乡, 可以是具体的一城一村, 也可以延展为一种抽象的家园故园意识。

陶潜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是寻求心灵的归宿; 杜甫的“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是对国破的深刻痛惜; 李煜的“小楼昨夜又春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对往昔家国不堪回首的留恋; 崔灏的“日暮乡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是羁旅在外游子的乡愁。

故乡, 往往是远游者的精神家园, 是永远不能释怀的心灵归依。

席慕容在11岁就离开大陆了, 童年的记忆是模糊的, 几十年的岁月与南方一个岛屿厮守着。

对精神原乡永恒追问与寻根意识, 使她创作了有独特魅力的乡愁诗。

她那首短短的《乡愁》一诗, 表达了对故乡的一往情深“: 故乡的歌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这首诗, 里面涌现出“清远、模糊、雾里、离别”, 这些飘渺不定的词, 说明席慕容心里的故乡是想象的、虚幻的,却又带有挥之不去的愁绪和深深的眷恋。

她的乡愁既不同于台湾诗人余光中、郑愁予的, 也不同于女诗人蓉子的乡愁, 可以说是席慕容似的乡愁。

读席慕容的这首《乡愁》诗, 自然会联想到余光中那首著名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这是余光中式的乡愁, 是具体的以实物为依托的情感。

他于1949年21岁的年纪离开大陆, 一别几乎是半个世纪, 其乡愁的根在大陆, 他对大陆的记忆是清晰可观的。

高中阅读《我在》张晓风附答案

高中阅读《我在》张晓风附答案

高中阅读《我在》(张晓风)附答案高中阅读《我在》(张晓风)附答案现代文阅读(甲)(14分)我在张晓风记得是小学三年级,偶然生病,不能去上学,于是抱膝坐在床上,心里竟有一份巨大幽沉至今犹不能忘的隐痛。

为什么痛呢?因为你知道,你的好朋友都在那里,而你偏不在,于是你痴痴地想,他们此刻在操场上追追打打吗?他们在教室里挨骂吗?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啊?不管是好是歹,我想跟他们在一起啊!于是,开始喜欢点名,大清早,大家都坐得好好的,老师叫:“XXX!”“在!”正经而清脆,仿佛不是回答老师,而是回答宇宙乾坤,告诉天地,告诉历史,说,有一个孩子“在”这里。

回答“在”字,对我而言总是一种饱满的幸福。

人们心目中的神明,所以神明,也无非由于其“昔在、今在、恒在”,以及“无所不在”的特质。

而身为一个人,我对自己“只能出现于这个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感到另一种可贵,仿佛我是拼图板上扭曲奇特的一块小形状,单独看,毫无意义,及至恰恰嵌在适当的时空,却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块。

其实人与人之间,或为亲情或为友情或为爱情,哪一种亲密的情谊不是基于我在这里、刚好你也在这里的前提?一切的爱,不就是“同在”的缘分吗?有一年,和丈夫带着一团的年轻人到美国和欧洲去表演,我坚持选崔颢的《长干曲》作为开幕曲,在一站复一站的陌生城市里,舞台上碧色绸子抖出来粼粼水波,唐人乐府悠然导出:“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渺渺烟波里,只因错肩而过,只因你在清风我在明月,只因彼此皆在这地球而地球对于个体生命来说又实在太大,所以不免停舟问一句话,问一问彼此隶属的籍贯,问一问昔日所生、他年所葬的故里,那年夏天,我们也是这样一路去问海外中国人的隶属所在的啊!我喜欢让自己是一个“紧急待命”的人,随时能说:“我在,我在这里!”那是端午节的晚上,在澎湖的小离岛。

为了纪念屈原,渔人那一天不出海,小学校长陪着我们和家长会的渔民朋友吃饭,那些面对台北人和读书人自觉有一份卑抑的渔人,一喝了酒,竟人人急着说起话来,说他们没有淡水的日子怎么苦,说淡水管如何修好了又坏了,说他们宁可倾家荡产,也不要天天开船到别的岛上去搬运淡水……而他们嘴里所说的淡水,在台北人看来,也不过是咸涩难咽的怪味水罢了——只是于他们却是遥不可及的美梦。

探究张晓风散文中的情感世界

探究张晓风散文中的情感世界

探究张晓风散文中的情感世界作者:章子钰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8年第10期内容摘要:张晓风作为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她的作品不仅笔触之间流淌着温情与感动,同时也体现了她对人生的感悟;不仅书写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而且融入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怀,通过阅读她的散文,我们不仅能够从中感受到人与自然、万物平等的和谐关系,也能够感受到女性特有的温柔与浪漫,感受到温柔的情感世界。

关键词:张晓风散文作品情感因素乡愁张晓风作为20世纪台湾文坛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擅长写散文、戏剧以及小说,其中散文的影响力较为深远、深受瞩目。

张晓风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入手,以“普通事”、“普通人”为典范,以诗化的语言、多变的抒情方式进行意见的刻画与情感的表达,使人在散文阅读过程中,让人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与感动,也能让人感慨世事无常。

在她的眼中,大自然是生命奇迹的代表。

张晓风运用她手中的笔墨传递出自然生命的可爱与澎湃。

张晓风的散文不仅有小我,更有大我的表现。

通过抒发对祖国宏大的感情,张晓风深刻地表现出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感悟。

对张晓风散文的情感世界进行分析与描述,我们能更加深刻地了解她的情感思想和个人风格,从而更深入地挖掘她的思想境界。

一.张晓风散文对于人生的感悟与关怀张晓风有着非常丰富的个人阅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对人生的看法趋向成熟,并善于将自身对人生的感悟、体会以散文的形式进行具体体现。

因此,每阅读其散文,皆能够让人感受到世间的悲欢喜乐,也能够深刻的感悟到世间最真挚的情感[1]。

通过张晓风的散文,我们能够看到她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敬畏与赞美。

例如,关于“生命”,张晓风曾在散文《只因为年轻啊》中,将“生命”视为“一桩太好的东西”,强调无论选择何种生存方式,皆像是在“浪费”;将“生命”比作“神话世界里的珍珠”源于“砂砾”且最终又“归于砂砾”并发出“在生命的面前”我们是“教师”亦或是“蒙童”的思索。

而且她还说“人生苦短,个人还是照着自己的性格活下去比较好”。

我喜欢-张晓风阅读练习及答案

我喜欢-张晓风阅读练习及答案

我喜欢-张晓风阅读练习及答案我喜欢-张晓风阅读原文⑴我喜欢冬天的阳光,在迷茫的晨雾中展开。

我喜欢那份宁静淡远,我喜欢那没有喧哗的光和热。

⑵我喜欢在春风中踏过窄窄的山径,草莓像个精致的红灯笼,一路殷勤地张结着。

我喜欢抬头看树梢尖尖的小芽儿,极嫩的黄绿色里透着一派天真的粉红。

⑶我喜欢夏日的永昼,我喜欢在多风的黄昏独坐在傍山的阳台上。

小山谷里稻浪推涌,美好的稻香翻腾着。

慢慢地,绚丽的云霞被浣净了,柔和的晚星一一就位。

⑷我喜欢看秋风里满山的芦苇。

在山坡上,在水边上,白得那样凄凉,美而孤独。

⑸我也喜欢梦,喜欢梦里奇异的享受。

我总是梦见自己能飞,能跃过山丘和小河。

我梦见棕色的骏马,发亮的有鬃毛在风中飞扬。

我梦见荷花海,完全没有边际,远远在炫耀着模糊的香红。

最难忘记那次梦见在一座紫色的山峦前看日出--它原来必定不是紫色的,只是翠岚映着初升的红日,遂在梦中幻出那样奇特的山景。

在现实生活里,我同样喜欢山。

⑹我还喜欢花,不管是哪一种,我喜欢清瘦的秋菊,浓郁的玫瑰,孤洁的百合,以及悠闲的素馨。

我也喜欢开在深山里不知名的小野花。

我十分相信上帝在造万花的时候,赋给它们同样的尊荣。

⑺我喜欢另一种花儿,是绽开在人们笑颊上的。

当寒冷的早晨我走在巷子里,对门那位清癯的太太笑着说:\\\早!\\\我就忽然觉得世界是这样的亲切,我缩在皮手套里的指头不再感觉发僵。

到了车站开始等车的时候,我喜欢看见短发齐耳的中学生。

我喜欢她们美好宽阔又明净的额头,以及活泼清澈的眼神。

⑻我喜欢读信。

我喜欢弟弟妹妹的信,那些幼稚纯朴的句子,总使我在泪光中重新看见南方那燃遍凤凰花的小城。

最不能忘记那年夏天,他从最高的山上为我寄来一片蕨类植物的叶子。

在那样酷暑的气候中,我忽然感到甜蜜而又沁人的清凉。

⑼我还喜欢看书,特别是在夜晚。

在书籍里面,我不能自抑地要喜爱那些泛黄的线装书,握着它就觉得握着一脉优美的传统,那涩黯的纸面蕴含着一种古典的美。

历史的兴亡、人物的迭代本是这样虚幻,唯有书中的智慧永远长存。

张晓风的愁乡石:愁乡石_优秀作文.doc

张晓风的愁乡石:愁乡石_优秀作文.doc

张晓风的愁乡石:愁乡石_优秀作文张晓风愁乡石:愁乡石◆名家巡礼张晓风,1941年生。

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

20世纪60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选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作品是中国,怀乡,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她又是极人道”。

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其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名家”。

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主要作品有文集《地毯那一端》《玉想》《三弦》《大地之歌》《再生缘》等,小说《白手帕》《潘渡娜》等,戏剧《画爱》《第五墙》《武陵人》等。

愁乡石张晓风到“鹅库玛”度假去那一天,海水蓝得很特别。

每次看到海,总有一种瘫痪感觉,尤其是看到这种碧入波心、急速涨潮海。

这种向正前方望去直对着上海海。

“只有四百五十海里。

”他们说。

我不知道四百五十海里有多远,也许比银河还迢遥吧?每次想到上海,总觉得像历史上镐京或是洛邑那么幽渺,那样让人牵起一种又凄凉又悲怆心境。

我们面海而立,在浪花与浪花之间追想多柳长安与多荷金陵,我乡愁遂变得又剧烈又模糊。

可惜那一片江山,每年春来时,全交付给了千林啼(鸟夬)。

有两三个人影徘徊在柔软沙滩上,拣着五彩贝壳。

那些炫人小东西像繁花一样地开在白沙滩上,给发现人一种难言惊喜。

而我站在那里,无法让悲激心怀去适应一地色彩。

蓦然间,沁凉浪打在我脚下,我没有料到那一下冲撞竟有那么裂人心魄。

想着海水所来方向,想着上海某一个不知名滩头,我便有一种嚎哭?中动。

而哪里是我们可以恸哭秦廷?哪里是申包胥可以流七日泪水地方?此处是异国,异国寂凉海滩。

他们叫这一片海为中国海,世上再没有另一个海有这样美丽沉郁名字了。

小时候曾经多么神往于爱琴海,多么迷醉于想象中那抹灿烂晚霞,而现在,在这个无奈多风下午,我只剩下一个爱情,爱我自己国家名字,爱这个蓝得近乎哀愁中国海。

而一个中国人站在中国海沙滩上遥望中国,这是一个怎样成涩下午!海水在远处澎湃,海水在近处澎湃,海水徒然地冲刷着这个古老民族羞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张晓风文学作品中的乡愁情结【摘要】自古我国就强调“家”的重要性。

家园、家乡、家国、家邦、家族,这一个个都强调了中华民族是以“家”为大。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治国齐家平天下”这些都告诉我们小到家大到国家都是需要我们的。

这样我国的思想文学,乡愁文学就在文学这个领域里独树一帜。

张晓风是台湾女作家,八岁离开家乡迁居台湾。

但是这样并没有切断他对祖国家乡的怀恋,相反乡愁更浓。

她用她细腻的笔触将乡愁诉诸笔端。

【关键词】乡愁;张晓风;细腻;文化乡愁;中国情结
中国由于古时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东朝大海,西面是茫茫的沙漠隔壁,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我们的祖先只能在内部大路上拓展生活,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模式养出了炎黄子孙对于“家”的概念的深度认识。

人们在努力的把家、把家乡归结为一个单位。

为国为家已经成为了我国从古代传到当代知识分子身上一个普遍
的理念。

那么,对于家乡的思念,恋家情结,对祖国的思念就成了中国文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

由于近代历史上的各种原因,台湾在我们的历史上成为一个特殊的例子。

由于历史原因,台湾和大陆分隔开来使得去了台湾的大陆人一辈子都没能回到大陆。

乡愁自然就成为了台湾文学很鲜明的一个文学特色了。

台湾这些作家大部分都是从大陆迁过去的,而由于当时的政策形势,只能够对着大陆遥望而无法踏上他们日夜思念的故土,所以,乡愁文学很自然的就在台湾文学中发展起来了。


对故土的思念寄托在文字上。

张晓风的乡愁简直是浓的化不开,在她的眼里,“中国”是一个世界上最好听的名字,中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国家,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传统,中国人朴实厚道,中国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在张晓风的文字里你无处不见她对中国深沉的爱,对故土无止境的思念。

祖国大陆的一切她眼中都可以化作一切可以寄托思念的东西。

一、文学经典透思乡
张晓风毕业于中文系,而且还在大学里教授中国古典文学。

她对故土思念至极,对于中华文化自然是有一种深沉的热爱,她的这份热爱,使得她比在大陆的人更能够深刻的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

张晓风对于古诗词的化用简直是信手拈来,甚至是在古代汉语中不好学的音韵学她都有所研究,若不是出于热爱,哪里会有如此深厚的研究。

她的文章中,语句美的如同袅袅青烟,不敢触碰,害怕由于自己的一时鲁莽而破坏了青烟带给人的轻妙、若有若无的美感。

其实在这些美感背后所能看到的全部都是张晓风对于祖国的深沉的爱和思念。

张晓风对于中国文化,以及在美学中的中国充满了一种诗意的向往的人文精神,中国文化经典是处处可以成诗的。

在她的《地泉一》和《地泉二》中处处提到的都是诗。

在《尔雅》中,作者读尔雅时似乎是穿越到两千年之前,似乎当时的天地山川、花鸟鱼虫、日月星辰以及民风民情、古音古律和汉字都在书中被作者尽收眼
底,这样的一览无余过后,独自品味剩下的独独是那一份那时的简单壮丽、洁白无瑕。

就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和中华文明成长着,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
透过张横渠讲学的虎皮讲座,透过赵之谦那个全是鹤的梦,透过《尔雅》这样一本难以读懂的古书,我们可以看到,真正让张晓风放不下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对故土的热爱。

纵观古人的种种事迹,张晓风或是浅笑案前,或是沉沉低叹,都是将自己思乡爱国的情感寄托于这样的文化点评上,这样,她的乡愁得到了一定的释放和慰藉。

那也是她对于精神家园的一种归属感的表现。

二、儿子对母亲
张晓风很喜欢将自己对家乡对祖国大陆的那份感情化成是典故来向读者娓娓道来。

在中国文学中,我国文人喜欢将祖国称作是自己的母亲。

t.s艾略特说过“一个人的归宿是他自己的村庄。

”而对于在台湾岛上的大陆游子来说,他们最终的归属感都是在大陆。

所以乡愁文学在台湾文学中就显得特别的突出。

在《许士林的独白》中,张晓风以第一人称许士林的叙事视角来进行叙述,讲述了自己对娘亲,就是那个被压在雷峰塔下的白娘子的思念。

在张晓风这个“许士林”的眼中,他的娘亲“血是温的,泪是烫的,我知道你的名字是‘母亲’”。

①p84在他的眼中,母亲是井旁汲水的女子,是临水浣衣的女子,是窗下绣花的女子,是灯下纳鞋的老妇人。

在这个“许士林”的眼中,娘的形象早已经化作
世间千千万万的中国女子的形象存在在他的身边,所以是“娘,我每日不见你,却又每日见你”。

但是在白娘子和许士林之间横亘着一座雷峰塔。

塔顶是荒凉日光。

没有“娘”的日子,春光和秋月都无奈逝去。

似乎这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同“娘”而一起关到了塔底。

张晓风八岁的时候就随着父母迁居台湾,对于故乡只是存在在模糊的回忆之中。

这不正是符合了许士林幼年别母的情节么?与母亲分别的孩子,思念母亲自然是生命中不可抹去的一部分。

张晓风笔下,许士林眼中的娘是美丽的,是痴情的,是善感的。

法海的一个钵怎能罩得住母子情深?同样的,大陆和台湾岛之间的这湾水也阻隔不断身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对大陆的怀乡之情。

“而即使身体,娘,他们也只能镇住少部分的你,而大部分的你却在我身上活着,是你的傲气塑成我的骨,是你的柔情流成我的血……娘……你仍在西湖,在千山万水间自在的观风望月并且读圣贤书,想天下事,与万千世人摩肩接踵”①p88。

作者借许士林之口来说,虽然远离家乡,但是身在外的中国游子身上始终有着炎黄子孙的气节和风貌,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国的活体,虽然祖国母亲动弹不得,但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是祖国母亲的眼,替她去看清世界的每一个地方走她没有走过的路,无论走到什么地方,我们都能感到的是“母亲”那关切的目光和无私的爱。

终究有一天,雷峰塔会倒掉化成飞散的泥土,台湾最终回到祖国大陆的怀抱。

三、浓重的中国情结
在《乡愁石》中写到在“鹅库玛”度假的时候,站在海岸边,距离上海只有四百五十海里。

但是却觉得比银河还要宽。

站在异国寂凉的海岸眺望祖国大陆,心情可想而知。

只能站在异国他乡摇摇眺望着自己的祖国,这是怎样的一种撕心裂肺的乡愁!海边的七颗小石子看起来不如海边的贝壳漂亮美丽,但却让张晓风爱的如此深切,只因为他们躺在海滩上接受着来自中国海的浪头,来自上海的潮汐的雕琢,寄托着张晓风深深的爱国思乡的情感。

张晓风同这七颗小石子的命运多少有些相同,都生活在岛上,都曾日夜凝望着一个方向。

这七个小石子除了叫“乡愁石”还能有什么名字呢?
张晓风曾经说到“如果有人分析‘我’,其实也只有两种东西: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基督教’。

”张晓风早就将“中国”、“爱国”等元素写进自己的血液里,写进生命里。

读过张晓风的散文,不禁要思考,那些离开故土的人们从古典文化到乡音乡景都在不停的展现着故乡,展现着祖国一切美好的东西。

我们天天就立足于祖国大地,是否认认真真的研究过我们的故乡,是否真真切切的读懂了“中国”二字?
张晓风爱中国,她希望所有的炎黄子孙都能凝聚在一起,再造我们国家历史上的辉煌和成就。

她说“我渴望赢回的是故园的形象,是散在全世界有待像拼图一般聚拢来的中国。

”在张晓风眼里,中国是她的唯一,她爱的,不仅仅是苦难中的中国,还是梦中的中国,有关于中国的一切都被张晓风深深的爱着。

张晓风用自己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温婉向世人缓缓的诉说着自己的怀乡爱国的感情。

张晓风
常常将这种情感诉诸笔端,她以饱满的感情,把笔端伸进整个中华民族的肌肤纹理。

她的爱国之情是由爱家逐步扩大到爱家乡,最后大到爱国爱民族,爱这个民族的一切。

所以,张晓风那浓浓的乡愁把读者都融化了进去。

让人感动,让人落泪!
注释:
①张晓风.从你美丽的流域[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