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风散文《火中取莲》阅读理解

合集下载

张晓风散文集摘抄赏析

张晓风散文集摘抄赏析

张晓风散文集摘抄赏析【篇一:张晓风散文集摘抄赏析】2、华美透明到竟像是沾着月光下的江水写成的。

张晓风《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3、秋天的阳光像餍食后的花豹,冷冷的坐着。

寡欲的阳光啊,不打算攫获,不打算掠食,那安静的沉稳如修行者的阳光。

张晓风《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4、喝咖啡,在举杯就口之际,喝的是一点点凝聚成一小盏的亦虚亦实的嗅觉和味觉。

放下杯子以后,回味的是一点点窝心的感觉。

张晓风《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5、我们只拥有百年光阴。

其短促倏忽照圣经形容只如一声喟然叹息。

张晓风《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6、几年前,我在山里说过的一句话容许我再说一遍,作为终响:树在。

山在。

大地在。

岁月在。

我在。

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张晓风《我在》7、茫茫天地,你只死心塌地眷着伞下的那一刹那温情。

湖色千顷,水波是冷的,光阴百代,时间是冷的,然而一把伞,一把紫竹为柄的八十四骨的油纸伞下,有人跟人的聚首,伞下有人世的芳馨,千年修持是一张没有记忆的空白,而伞下的片刻却足以传诵千年。

张晓风《一一风荷举》8、一个炎热而忧郁的下午,我沿着人行道走着,在穿梭的人群中,听自己寂寞的足音。

张晓风《一一风荷举》9、人间永远有秦火焚不尽的诗书,法钵罩不住的柔情张晓风《一一风荷举》10、没有照相机,我也许只能记得很少,我也许会忘记很多。

但我已明白,如果我会忘记,那么,就让能记住的被记住,该遗忘的被遗忘,人生在世,也只能如此了。

张晓风《星星都已经到齐了》11、剪水为衣,抟山为钵,山水的衣钵可授之何人?叩山为钟鸣,抚水成琴弦,山水的清音谁是知者?山是千绕百折的璇玑图,水是逆流而读或顺流而读都美丽的回文诗,山水的诗情谁来领管?张晓风《常常,我想起那座山》12、唐人张谓有句这样的诗:看花寻径远,听鸟入林迷。

人生的途程不也如此吗?每一条规画好的道路、每一个经纬明确固定的位置,如果依着手册的指示而到达了固然可羡可慕,但那些未求已应的恩惠却更令人惊艳。

那被嘤嘤鸟鸣所引渡而到达的迷离幻域,那因一朵花的呼唤而误闯的桃源,才是上天更慷慨的福泽的倾注。

张晓风散文《火中取莲》阅读理解

张晓风散文《火中取莲》阅读理解

张晓风散文《火中取莲》,完成1—5题。

班级姓名火中取莲①认识孙超这人,会使人有个冲动——想给他写传记,因为太精彩。

先从三代前说起吧。

②轰然一声,三进大屋的第一进炸成平地。

③接着,第二进也倒了。

④那是中日战争的年代,地点则在自古以来一直和“战争”连在一起的徐州城。

⑤一家人都逃光了,只剩下一位老妇人不动如山,端坐在第三进堂屋里。

有个日本军人直走进来,看见她夷然自若地抽着水烟袋,啪哒——啪哒——,日本人刚入城,是这片沦陷区的新主人,但她是这所屋子的主人,一向就是。

现在屋子虽炸了,但主人还是主人,她不打算站起身来。

⑥日本军人心虚了,他恭恭敬敬地放了一些东西在桌上,是罐头——沦陷区最实惠的礼物。

老妇人用大袖一拂,所有的罐头砰砰然全落在地上。

⑦依照当时日本军人的气焰,此刻洗劫全家,亦无不可,但那军人走开了,走到藏书的地方,拿了几本书就走了。

⑧那老妇人是孙超的奶奶。

⑨她把全家赶走,说:“逃得愈远愈好。

”可是她自己却留了下来。

只凭一口气,跟整个日本军比强。

⑩逃难时,孙超和母亲冲散了,母亲被炸死,父亲也回了老家。

开始自己流浪的那一年,他八岁。

等胜利还乡,他十六岁,在徐州女师附小读了二年半,又开始第二次的漂徙,平生最拿得出手的资历,大约就是流浪吧!?“绝不拿别人的东西!”?从小离家,但从来没遭过人白眼,只因家里规矩大,教得严——看到别人有好东西,规定先把手背到背后才准看,绝对不去碰一下。

这简单而彻底的训练使孙超成为一介不取的人。

而且,日后他艺术上也一空依傍,绝不捡现成的便宜。

他永远只取属于自己的东西!?孙超当过兵,在部队的那段日子,他学了两项绝活,其一是射击,其二是针灸,两者都是准确精密的艺术。

孙超似乎是一个对准确精密着迷的人。

迷上结晶釉以后,他守住窑门口,竟像圣贤守住一颗心似的慎重,虽然窑外有仪器表,窑内有探测锥,两者都可以知道温度,但都不是最精准的办法,最精准的办法还是靠目测。

有一次,他看得忘形,竟致瓦斯中毒,全身高烧到四十一度,在医院躺了两个礼拜。

《雨荷》张晓风阅读答案

《雨荷》张晓风阅读答案

《雨荷》张晓风阅读答案做阅读题回答问题要围绕“中心意思”作答,这也是归纳中心意思的意义所在。

很多学生疑惑自己答的内容不少,为什么得不了分,主要原因就在没有围绕中心答题。

每道答案都争取做到与中心意思有关。

雨荷(台)张晓风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然其间。

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

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你曾无知地在其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

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地惟我而又忘我。

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

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那么完美自足的世界!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中才有?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1.这篇短文文简韵浓,似一枝雨荷。

文章遣词造句极富诗意和哲理,品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雨荷》阅读题(1)第1段中写红莲“挺然”,如换成“傲立”,或“亭亭玉立”,表达意境会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2)第2段连用四个词语来形容红莲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见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3)第5段中说红莲“惟我”、“忘我”应怎么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4)第6段中“形象之外的美善”指什么?“一笔”与“多少”、“一片”与“多少”两组词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2.文中有两处破折号,请你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张晓风的雨荷阅读答案.doc

张晓风的雨荷阅读答案.doc
18含苞欲放突出了红莲的 有荷不怕困难,不怕寂寞的精神,就能战胜生命中出现的风风 雨雨。21,开放题(略)
篇四:张晓风的雨荷阅读答案
阅读并回答问题。雨荷(台)张晓风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 开的红莲挺然其间。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 的一-九年级语文-魔方格 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 然其间。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 漫天的雨纷然而乂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 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你曾 无知地在其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一一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 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地惟我而又忘我。 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 一株莲花里有 那么完美自足的世界! 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一一岂只有哲学书中 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 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 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1.这篇短 文文简韵浓,似一枝雨荷。文章遣词造句极富诗意和哲理,品读后回答下列问题。(1)第1段中写红莲“挺然”,如换成“傲立”,或“亭亭玉立”,表达意境会有何不同?
%1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地惟我而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 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 一株莲花里有那么完美自足的世界!
%1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道理?岂只有研究院 中才有答案? 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 骨!

张晓风散文集

张晓风散文集

《张晓风散文集》阅读测试1、张晓风,现75岁(2016年),中国台湾著名散文家,江苏铜山人。

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香港浸会学院,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

2012年作为亲民党候选人当选台湾地区第八届“立法委员”(不分区“立委”)。

2、张晓风创作过散文、新诗、小说、戏剧、杂文等多种不同的体裁,以散文最为著名。

她的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抒写婚前的喜悦,情感细腻动人,但她的成就并不止于此。

她其后的作品在内容和技巧上都不断发展和突破,从描写生活琐事,渐渐转变为抒写家国情怀及社会世态,融入哲理,不断开拓。

主要作品有《白手帕》、《红手帕》、《春之怀古》、《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丶《我喜欢》。

3、张晓风是中山文艺奖、国家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得主,曾经荣获十大杰出女青年。

有多篇作品入选大陆及台湾中学的教科书。

4、张晓风笃信宗教,喜爱创作。

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

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

5、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宛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6、张晓风经典名言填空:●青春太好,好到你无论怎么过都觉浪掷,回头一看,都要生悔。

●句子华美透明到竟像是沾着月光下的江水写成的。

——张晓风《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我们只拥有百年光阴。

其短促倏忽——照圣经形容——只如一声喟然叹息。

——张晓风《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树在。

山在。

大地在。

岁月在。

我在。

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张晓风《我在》●一个炎热而忧郁的下午,我沿着人行道走着,在穿梭的人群中,听自己寂寞的足音。

——张晓风《一一风荷举》●贴向生活,贴向平凡,山林可以是公寓,电铃可以是诗,让我们且来从俗。

——张晓风●时间到底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魔术师?都不是。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江西通用):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江西通用):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5 读·思(三)说明:共两大题,9小题,满分90分,作答时间为90分钟。

中考对接点一、小语段阅读(30分)胖子学裁缝星云有一个胖子,胖到没有一家服装店有适合他穿的衣裤尺寸,他因此非常难过。

他的父亲看到儿子因为穿衣的问题而苦恼,就告诉他:“”他想了想,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跑去学裁缝。

几年后,他缝制出心得,想到与他有着相同境遇的人一定不在少数,于是筹资开设制衣工厂,成立胖子服饰专卖店,生意好得不得了,此举不仅替自己也替别人解决了穿衣的问题,更因此得到了社会的掌声。

成功的人有一种积极、乐观的特质,能够让他们在危机、困难中振作,寻出一条生路,不会让自己沉溺在困境中,不知所措。

生命的智慧,往往在挫折中渐渐被发掘,渐渐成熟,所以不要害怕逆境,《菜根谭》有云:“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生命中每个境遇的出现,必然有它的道理,若有自觉力,就能看出个中端倪,寻出解决问题的蛛丝马迹。

(选自《意林》原创版2022年第4期,有删改) 1.胖子的父亲看到儿子的苦恼,告诉了他什么?请你结合语境,补写在文中画横线处。

(3分)2.胖子成功的原因是什么?(4分)3.好的故事常常发人深省,使人读有所思,读有所获。

阅读上文,你获得的最深感悟是什么?请以此为观点,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

(10分)写作提示:①观点要明确;②论证要合乎逻辑;③不少于100字。

两只信鸽黄瑞云一个信鸽爱好者驯养了两只很好的鸽子,这两只鸽子多次准确无误地飞回目的地。

但驯鸽者发现,它们总是有先有后,有时这只先回,有时那只先到。

他想:虽然两只鸽子都能飞回目的地,但它们在路上还是因为认错路而多飞了路程。

之所以有时这只先回,有时那只先到,肯定是有时那只飞了弯路,有时这只错了目标,不然一定是同时到达的。

他又想:如果两只鸽子靠在一起,共同辨认方向和目标,那一定能更加迅速、更加准确地到达目的地。

他把这一设想付诸实践:用一根两米长的绳子把两只鸽子并联起来,然后放它们飞行。

高三语文火中生莲阅读答案李舫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

高三语文火中生莲阅读答案李舫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

高三语文火中生莲阅读答案李舫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

不有韩夫【高三语文】阅读理解梦想者【美国】阿尔弗莱德·科波两个火箭分开半英里耸立着,而梦想者开始了他可怕的梦魇……在沙漠里黄铜色的天空下,这两个耸立的火箭看起来又高又亮。

丹比穿着他笨重的压力装,站在那里看着它们。

他的心在歌唱:“这就是我生来要追寻的……”他让他的想像力奔驰,想像自己已经在空中,狂饮着造物者的荣耀。

“太阳和星星在紫色的天空中一起闪耀着,而在下面的地球只是一堆绿尘……”他想。

佛得曼碰了碰他的肩膀:“准备好了吗”丹比回到现实并点点头,随着佛得曼和一小群技师穿过沙漠向火箭走去。

发射器的内部就像一个冷冷的洞穴一样。

丹比让他自己融入那冷冷的气息中,他拉下一个手套,露出手臂让佛得曼注射。

这个精神医生安静地准备注射器。

现在,他转身向下看着丹比。

“好了,可以打针了。

”他安静地说,“这会让你在最难过的那段时间好好休息。

”技术人员完成了他们的检查。

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走过来祝福丹比,然后鱼贯走进炽热的日光中。

“你很确定”佛得曼问,“你真的要去吗,,。

“天啊!”丹比想,“他竟然问我要不要去!我一生等待的就是此刻。

从有记忆以来,我就梦想着它,为它而活,佛得曼竟然问我要不要去!”“是的,”丹比说,“我要去。

我赢得这个权利了,对不对”精神医生虚弱地笑一笑:“你赢得这个权利,这是没有疑问的。

但,孩子,想一想,你一生在追求一个梦,现在你正好抓到它,你花了许多年梦想你会是第一个上月球的人,但……”“佛得曼,听着,”丹比用紧张的声音说,“自我有记忆以来,我一直为这个目标努力着。

甚至当我还是个孩子时,就因此被讥笑,被排斥。

我是不同的。

我总是很孤单,只有这个梦才是我的伙伴。

我现在有了这个机会,你能问我是不是要它吗你问得一点道理都没有。

为什么你不干脆问我要不要呼吸?”佛得曼瞥了一眼他的表:“你还有时间改变主意,你是知道的。

有一位后备太空人也准备好了。

”丹比转开他的脸。

素材 张晓风

素材 张晓风

张晓风个人经历张晓风,现76岁(2017年)。

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江苏铜山人。

8岁随母亲一起赴中国台湾,曾先后就读于北一女中和屏东女中,最后毕业于东吴大学,曾任教东吴大学和香港浸会学院。

36岁时,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

阳明大学创校以后就来此校任教,一直担任该校通识教育中心教授至2006年退休。

张晓风创作过散文、新诗、小说、戏剧、杂文等多种不同的体裁,以散文最为著名。

她的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抒写婚前的喜悦,情感细腻动人,但她的成就并不止于此。

她其后的作品在内容和技巧上都不断发展和突破,从描写生活琐事,渐渐转变为抒写家国情怀及社会世态,融入哲理,不断开拓。

主要作品有《白手帕》、《红手帕》、《春之怀古》、《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丶《我喜欢》。

张晓风笃信宗教,喜爱创作。

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

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

评价:编者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

”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宛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创作历程张晓风的散文艺术创作历程,又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前后衔接的段落。

第一个段落以她于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为标志,她以一个聪颖纯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条清澈澄碧、纤尘不染的潺潺溪流。

第二个段落,犹如小溪奔向了风云激荡、爱恨交织、浊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乡石》(1977)、《步下红毯之后》(1979)至《你还没有爱过》(1981)为标志,可视为由第一个段落到第二个段落的过渡和完成。

第二段落的时间幅度较长,《再生缘》(1982)也可视为是这一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从你美丽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庑渐趋廓大,犹如从湖泊递变为壮阔浩渺的大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晓风散文《火中取莲》,完成1—5题。

班级姓名
火中取莲
①认识孙超这人,会使人有个冲动——想给他写传记,因为太精彩。

先从三代前说起吧。

②轰然一声,三进大屋的第一进炸成平地。

③接着,第二进也倒了。

④那是中日战争的年代,地点则在自古以来一直和“战争”连在一起的徐州城。

⑤一家人都逃光了,只剩下一位老妇人不动如山,端坐在第三进堂屋里。

有个日本军人直走进来,看见她夷然自若地抽着水烟袋,啪哒——啪哒——,日本人刚入城,是这片沦陷区的新主人,但她是这所屋子的主人,一向就是。

现在屋子虽炸了,但主人还是主人,她不打算站起身来。

⑥日本军人心虚了,他恭恭敬敬地放了一些东西在桌上,是罐头——沦陷区最实惠的礼物。

老妇人用大袖一拂,所有的罐头砰砰然全落在地上。

⑦依照当时日本军人的气焰,此刻洗劫全家,亦无不可,但那军人走开了,走到藏书的地方,拿了几本书就走了。

⑧那老妇人是孙超的奶奶。

⑨她把全家赶走,说:“逃得愈远愈好。

”可是她自己却留了下来。

只凭一口气,跟整个日本军比强。

⑩逃难时,孙超和母亲冲散了,母亲被炸死,父亲也回了老家。

开始自己流浪的那一年,他八岁。

等胜利还乡,他十六岁,在徐州女师附小读了二年半,又开始第二次的漂徙,平生最拿得出手的资历,大约就是流浪吧!
⑪“绝不拿别人的东西!”
⑫从小离家,但从来没遭过人白眼,只因家里规矩大,教得严——看到别人有好东西,规定先把手背到背后才准看,绝对不去碰一下。

这简单而彻底的训练使孙超成为一介不取的人。

而且,日后他艺术上也一空依傍,绝不捡现成的便宜。

他永远只取属于自己的东西!
⑬孙超当过兵,在部队的那段日子,他学了两项绝活,其一是射击,其二是针灸,两者都是准确精密的艺术。

孙超似乎是一个对准确精密着迷的人。

迷上结晶釉以后,他守住窑门口,竟像圣贤守住一颗心似的慎重,虽然窑外有仪器表,窑内有探测锥,两者都可以知道温度,但都不是最精准的办法,最精准的办法还是靠目测。

有一次,他看得忘形,竟致瓦斯中毒,全身高烧到四十一度,在医院躺了两个礼拜。

等身体好了,他依然时时刻刻去看窑,只是改良通风设备,并且加买了防毒面具。

⑭第一次碰陶,是因工作的需要,他买了许多书,累积了许多资料,对于陶瓷这种“窑门没打开之前,完全不敢肯定”的刁钻性格,他深深折服了。

面对艺术加科学的双重难题,他变得斗志昂扬起来。

他生平喜欢困难的东西,像二十岁的时候,读那本胡适的《古代哲学史》,便是一场硬战。

一本书看了半年,总算生吞活剥咽下去了,懂不懂不敢说,但至少以后看类似的书就不再觉得困难了。

⑮有人把陶瓷艺术叫成“炎艺术”,让人看了不免一惊。

世上的艺术,有些真的是要经千度的火来煅,万分的情来炼,才能成形成器的啊!陶瓷艺术就是这一种。

陶是奇怪的东西,既可以是小儿无心的玩捏,也可以是一生探之不尽、究之不穷的大学问。

看来人也是大化或工或拙的捏塑吧?否则为什么人也是如此单纯又如此复杂的个体?为什么人也是探针指测不明,形制规范不尽,釉彩淋漓不定的一种艺术?人本身也是一种成于水、成于火、且复受煎熬于火的成品吧?
⑯艺术理论上有人颇以为作品因个人的境遇而有悲喜,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莫里哀一生穷愁潦倒,最后死在舞台上,却是喜剧圣手;莫扎特贫病交加,英年早逝,其乐章却华美流畅,如天际朝霞,花溪春水,浑不知人间有忧愁。

有的人是奇怪的战士,受创愈重,流血愈多,他愈刻意隐藏怆痛,只让你看、也只许你看他的微笑。

孙超似乎也是这种人,看到他的结晶釉,清澈美丽,透明处是雪,艳异时似紫水晶原矿,令人想起云母,想起冰河,想起菲薄匀整的细胞切片图。

我虽因性情所趋,一向比较偏好质木素朴之美,也不得不承认孙超所经营的精致无瑕的艺术。

这种精纯唯美,几乎可以解释为一种赌气。

命运,你要给我
砂砾吗?好,我就报之以珍珠。

命运陷我于窑火吗?我就偏偏生出火中莲花。

一只陶皿,是大悲痛大磨难大创痕之余的定慧。

那些一度经火的器皿,此刻已凉如古玉,婉似霜花。

经过火——但不要让你看到烟熏火燎之气,经过火——但只容别人看到沉静收敛的光华。

⑰我说到哪里了?是孙超的半生?还是他的火中取莲的结晶釉?我自己也弄不分明了。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为塑造孙超奶奶的沉勇形象,文章既从正面叙写她坚决留守家中一事,又用日本军人的表现侧面衬托。

B. 作者把孙超流浪的经历称之为“平生最拿得出手的资历”,戏谑之词中饱含着作者对孙超的怜惜之情。

C. 文章第⑮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人究竟是不是‘大化或工或拙的捏塑’”的思考与困惑。

D. 作者在第⑯自然段中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且将整句与散句结合,使得文章语势激荡而又意味深长。

2. 本文题目“火中取莲”有哪些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6分)
3. 本文读来有一种“厚重”之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份“厚
重”的。

(6分)
4.文中主人公是孙超,却用了大量笔墨来写奶奶,有何用意?6
5.请概括孙超的人物形象?6分
【参考答案】
1.C(“困惑”错,从“否则”领起的两个问句可以看出作者对“人也是大化或工或拙的捏塑”持肯定态度,而不是困惑)
2.本文题目“火中取莲”有哪些意蕴?
①本意:指孙超于窑火中煅造出的结晶釉作品;②比喻意:指孙超一生坎坷,却能保持一介不取的高洁品行;
③ 主旨:指人们在坎坷与磨难的人生历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对艺术的升华或人性之美(人们虽历经磨难,但不对命运低头的执着之美)。

(每点2 分,共6 分;意思接近即可) 86字。

3.本文读来有一种“厚重”之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份“厚重”的。

①选材上:选材丰富,文中关于艺术与人生的故事涉及中外;
②行文思路上:时间跨度大,从三代前的奶奶写起,从孙超的童年写到成年;由制陶器到做人。

【教书匠】托物言志
③主题上:呈现了种种人生苦难,更呈现了于苦难中生长出的人性之美。

110字。

(每点 2 分,共 6 分,意思接近即可)
【教书匠】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请掌握答题方向角度!
——形散:①选材;②艺术手法;神不散:③主旨集中。

【教书匠问题】①;②;③。

4.文中文中主人公是孙超,却用了大量笔墨写奶奶,有何用意?
【答】①内容:奶奶留守夷然自若、比强,表明孙超出生于书香之家,继承了奶奶从容镇定,敢于比强的刚强性格;
②为写主要人物作衬托铺垫:照应后文孙超流浪、当兵、买书啃书,着迷陶艺,斗志昂扬,铸就一生坚强不屈;
③揭示哲理:大悲大痛大难而定慧。

人经历煅炼、困难、磨难,才变得坚强、收敛、成熟、完美。

140字。

——掌握答题方法。

试问?最后写莫扎特等人的作用,同理。

——衬托、揭示
5.请概括孙超的人物形象?6分
①生逢乱世,生于书香之家,家教严格,一介不取,深受奶奶影响;
②人生曲折,经过煅炼:战争、失散、流浪、当兵、读书,着迷并煅炼出精密的结晶釉;
③人生精彩:对难题斗志昂扬,肯钻研不服输、精益求精,性格变得慎重、沉静收敛、成熟,人性的美好。

——116字。

——90%的词语来自文本。

学会整合。

2019-01-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