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捕捉动情点(第一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合集下载

新人教语文语文:选修教案3.1《捕捉“动情点”》

新人教语文语文:选修教案3.1《捕捉“动情点”》

D&L精品教育辅导用书板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选修]第三章认识的深化与成篇第一节《捕捉“动情点”》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写作运思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学习捕捉“动情点”,学会选取生活中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感动,用心触摸,培养学生爱生活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怎样抓“动情点”;并理清“动情点”与文章结构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很多人看来,写作并不轻松,有人曾经用一副对联描写写作的愁苦情状: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

写作运思真的很难吗?这个“难”字可否去掉?让我们来看看两位法国艺术家说过的名言。

(学生齐读)“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雕塑家罗丹。

“生活中的点滴感动,永远存在于只要我们伸出手,就可以捉住它的地方。

”——文学家乔治•桑。

二、感悟何为“动情点”1、播放公益广告视频《给妈妈洗脚》。

本片带给你什么样的“点滴感动”?……写作中的运思,关键是要捕捉“动情点”!2、何为“动情点”?(情感的触发点。

……)请先看《噪音的世界》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是——在于外界环境对心情所产生的影响,即由工地的闹而引发一系列的感受和感想。

具体内容是对现实生活中充斥着钢筋水泥的纷乱嘈杂感到烦躁,转而向往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与清凉。

那么何为“动情点”?或触动你的心灵,或牵动你的情思,或引发你的思考,或启迪你的智慧。

简单地说,就是在生活的某一时刻打动了你的内心,牵动了你的情思的人、事、物。

它可能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根白发,一句话语;也可能是一排大雁,一座高山,一条小河,一间老屋,一朵鲜花;还可能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小事,甚至是一个极微不足道的细节……古人见柳思离别、望月念故人、赏秋悲人生、遇水生愁绪,在那一刻,柳、月、秋、水就是诗人的“动情点”。

总之,它能触动你的心灵,牵动你的情思,引发你的思考,启迪你的(写作)智慧,使你久久不能忘怀,甚至成为你刻骨铭心的记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捕捉动情点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捕捉动情点学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第一节捕捉“动情点”三国时著名作家曹植很有才华,南朝诗人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结果招致了兄长曹丕的嫉妒。

曹丕称帝后,多次迫害兄弟。

有一次,他威逼曹植在踱七步之内必须做好一首诗,否则就得治罪。

怀才不遇的忧郁,手足相残的悲愤,让诗人灵感迸发,他不到七步就吟出一首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中以豆、萁相煎,比喻骨肉相残。

诗人不是在保命,而是在愤怒地控诉!曹丕心生惭愧,又一次打消了杀害兄弟的念头。

正是由于曹植机智灵敏地捕捉到“动情点”——“本是同根生”,在他受到兄长的迫害时,以手足之情打动曹丕,才挽救了自己的性命,也留下了一首千古奇诗。

1.根据课文中的例子回答,什么是“动情点”?“动情点”有什么作用?【答案】2人教版高中语文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答案】(1)作者的“动情点”在于外界环境对心情所产生的影响,即由“闹”而引发一系列的感受和感想。

具体内容就是对现实生活中充斥着钢筋水泥的纷乱嘈杂感到烦躁,转而向往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与清凉。

(2)启发:只有捕捉“动情点”,才能创作出让人感动的好文章。

3.如何捕捉“动情点”?人教版高中语文 3人教版高中语文4 【答案】 捕捉“动情点”⎩⎪⎨⎪⎧注重情感的抒发浓墨重彩或白描合理布局,形成高潮4.什么是“横断面”和“纵断面”?【答案】 “横断面”就是从长过程中截取一段,或事物的一个侧面,或人物活动的一个片段,或一个场面,一个冲突,甚至一个情节,通过精细描绘更集中地表现中心。

“纵断面”是就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往下写。

5.写作时,如何处理“横断面”?【答案】 (1)“横断面”的截取一般就是写“动情点”及其连带部分。

(2)处理“横断面”的结构基本原则是“动情点”出现在文章尾部。

(3)处理“横断面”的谋篇要领是尽量“动情点”延后出现,并让倒叙、插叙和补叙为之服务。

语文:新人教版选修学案《文章写作与修改》3.1《捕捉“动情点”》

语文:新人教版选修学案《文章写作与修改》3.1《捕捉“动情点”》

第一章是关于“个性化写作”的内容。

第一节“写出自己的个性”。

“知识导引”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写出自己的个性的基本途径,二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必然会留下个性痕迹,三是寻求表达个性思想感情的语言形式。

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由思维到表达的写作过程。

学生的个性是客观存在,他无论怎样写,都会打上个性的烙印,教师的作用在于尊重个性,并引导个性健康发展。

“例文一”和“例文二”都是个性鲜明的文章。

不仅文章具有个性,藏在文章背后的思维方式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语言风格也具有鲜明的个性。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启发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更要具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文章的个性化特点,敏感地抓住其中闪光的地方,进行表彰和鼓励,并及时总结和归纳,使全体学生都能从中获益。

第二节“联想与想象”。

它是“个性化写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联想与想象”是一个老话题,其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思维特点。

同样是对“春”的联想,有的学生联想到第一个层次,有的学生联想到第二个层次,少数学生会联想到第三个层次。

同样是论述“失败”和“成功”的关系,能够突破传统思维模式,进行复合联想的学生,其思维的个性特点应该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

教师批阅学生作文,固然是在看布局谋篇、语修逻文,同时也是在看学生如何联想。

鲁迅的《灯下漫笔》就是从一件生活中极其平常的事情,联想到了中国人的奴性。

这不正是鲁迅式的联想吗?抓住了这样具体的实在的写作环节,再对学生进行指导,才是有针对性的,才是切实有效的。

第三节“学会沟通”。

这一节的内容与个性化写作是什么关系呢?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仔细考虑,两者关系非常密切。

本节开始“话题探究”中的两个故事,不就充分说明了思维方式不同,解决问题的效果也会不同吗?当我们把写作当成心灵沟通的桥梁的时候,受思维控制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或风格,就直接影响到沟通的质量。

因此说,归根到底,个性化的思维决定了个性化的写作,教师的作文指导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要从学生的思维内部做起,研究人的思维规律。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1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1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捕捉动情点》教学设计李芳【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捕捉“动情点”。

2引导学生研讨打造和升华“动情点”的方法,提升写作能力。

【教学思想】《新课标》明确了高中阶段作文教学的目标: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并能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

本课旨在提高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从写作手法的角度来看,要求学生在记叙的基础上学会多种描写手法,以及议论和抒情的手法。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体悟生活,用心捕捉“动情点”。

2 引导学生学会对“动情点”的生动再现。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增强抒情、议论的能力,升华“动情点”。

【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堂生成多种描写手法和议论、抒情的手法,并采用改写、续写等形式将这些手法运用到写作当中。

【教学安排】(一)捕捉“动情点”1引导学生思考何为“动情点”?明确:“动情点”就是情感的触发点,通过它能引起人们的种种情思。

2教师播放音乐——《让思念变成永恒》,引导学生在音乐声中打捞记忆中的“动情点”。

3组织学生口头交流,讲述自己的“动情点”。

4教师进行阶段性总结:这些动情点肯定都打动过讲述者本人,但就听众的真实感受而言,却未必都能被打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5 要求学生谈出自己听后的真实感受,教师汇总学生存在的问题,核心问题在于:①“动情点”重复率很高,学生往往只关注很小的生活范围,提到动情点,常常只涉及到父母兄弟姐妹,走不出家庭的小圈子,选择具体事件不够典型和富有个性,这说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不够细致。

②表达方式单一,学生往往只习惯于运用记叙且是平铺直叙这一种表达方式来再现“动情点”,这样就使表达不够生动形象,不具感染力,难以引起听者的共鸣。

(二)打造“动情点”1 教师抓住学生乐于关注家庭、表现亲情的特点,给学生打造一个具体的情境,要求学生在给出文段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文段进行修改。

语文:新统编版选修学案《文章写作与修改》3.1《捕捉“动情点”》

语文:新统编版选修学案《文章写作与修改》3.1《捕捉“动情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选修]第三章认识的深化与成篇第一节《捕捉“动情点”》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写作运思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学习捕捉“动情点”,学会选取生活中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感动,用心触摸,培养学生爱生活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怎样抓“动情点”;并理清“动情点”与文章结构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感悟何为“动情点”点拨:或触动你的心灵,或牵动你的情思,或引发你的思考,或启迪你的智慧。

简单地说,就是在生活的某一时刻打动了你的内心,牵动了你的情思的人、事、物。

二、探究如何抓住“动情点”提示:首先可以通过研读范文来提炼典型情景。

其次要勤于用思,注意提升自己的敏锐意识。

另外,还要关注细节,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三、写作技能积累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更好地凸显“动情点”,增强文章的力度。

1、精心剪裁,巧设高潮,凸显“动情点”。

2、集中渲染,画龙点睛,凸显“动情点”。

3、细化情景,虚实相生,凸显“动情点”。

四、写作实践1、阅读下文,从“动情点”角度作出诊断,然后再修改。

中午回家,妈妈买了十只才出生一天的小鸡,这些小鸡很可爱。

也许是害怕吧,它们都陌生好奇。

它们的动作也千奇百怪,十分有趣。

第三天,爸爸把- 2 -它们搬出屋子晒太阳。

这些小鸡吃饱了,喝足了,都快乐地玩了起来。

它们与前两天不大相同。

一个星期过去了,可以喂一些杂食了。

它们吃食时是最热闹的时刻,我特别爱看这一饶有兴趣的镜头。

啊,多可爱的小生命啊。

我真盼望它们快快长大。

诊断:文中一些重要词语太笼统,太概括。

如小鸡“可爱”,怎样可爱,是形态可爱,动作可爱,还是色彩可爱等;如小鸡动作“十分有趣”,“趣”在哪里,是叫声有趣,行走有趣,还是其他有趣;如“它们吃食时是最热闹的时刻”,如何热闹,文中只字未提。

这些都是本文最为关键、最为精彩、最为动情的内容。

修改:就小鸡吃食时的热闹情景进行扩展:它们吃食时是最热闹的时刻,有时一只鸡抢了一块食,别的看见了也来争。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

捕捉“动情点”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明确规定了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尤其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这次作文课,我之所以拟定了“捕捉动情点”这一训练主题,就是因为它既能立足于学生写作的实际需要,从源头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又能体现“课标”新精神;提供例文,也即昭示具体的写作方法;师生讨论的过程,能“生成”某些意想不到的写作智慧;学生亲述自己的经历,是捕捉“动情点”的过程,也是美好的情感体验;写作练习,更是趁热打铁的实践体验。

二、教材分析捕捉“动情点”位于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三章,第一节。

《文章写作与修改》这本选修教材是对必修教材的拓展和提高,它侧重于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能将学生带到一个奇妙的汉语世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捕捉“动情点”在这一章甚至整本书中地位非常重要,它对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这节课抓好了,抓出成效了,即是前两章学习成果的体现,又为后一章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写作训练,已经对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基本方法有所了解,但是,他们写出的文章缺少给人留下较深印象的“亮点”——既能统摄全篇又能充分表现感情的“动情点”,以致写出的文章平铺直叙,平淡无味。

所以,本次作文指导课以此为切入点,拟定出较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师生例文的具体解说,学会什么是文章的“动情点”。

破除写作神秘感,使学生充分认识写作“动情点”的作用,学习如何捕捉“动情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写作练习,进行实践体验,在体验、交流、评价中加深对写作原理的领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达到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例文的讨论以及个人生活经历、见闻的回味,认识写作情感态度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捕捉身边的感动。

第一节捕捉“动情点”(第一课时)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第一节捕捉“动情点”(第一课时)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第一节捕捉“动情点”(第一课
时)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
选修)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目录
CONTENTS
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2 导学案背景与目标 3 动情点的定义与作用 4 如何捕捉动情点 5 动情点在导学案中的运用 6 案例分析:动情点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动情点运用过于 生硬:可能让学 生感到不自然或 难以接受
动情点与教学内 容脱节:可能导 致教学重点偏离 或影响教学效果
动情点运用过于 频繁:可能导致 学生产生疲劳感 或失去兴趣
总结反思与展望未来
对本次导学案的总结反思
本次导学案的亮 点:成功激发了 学生的兴趣和热 情,引导他们积 极思考和讨论。
本次导学案的不 足:部分环节的 设计还需要进一 步优化,以更好 地适应学生的需 求。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结合自身经历,感受作品情感
回忆自己的经历,与作品情感产 生共鸣
尝试从不同角度理解作品,拓宽 思维视野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动机
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作品 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动情点在导学案中的运用
导学案中的动情点设计
定义:动情点是指在导学案中能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的关键点。
添加 标题
导学案的编写目的: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的 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同时培 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
导学案的目标设定
掌握“动情点”的概念和特点 学会捕捉“动情点”的方法和技巧 理解“动情点”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捕捉“动情点”》导学案

《捕捉“动情点”》导学案

《捕捉“动情点”》导学案
第一节捕捉“动情点”导学案
主备人:付勇审核人:闻冲使用时间:2021年月日
【学习目标】
1.学会感动,用心触摸,培养学生爱生活的情怀。

2.学习捕捉“动情点”,学会选取生活中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3.学会写作运思的技巧。

【学习重点】怎样抓住“动情点”。

【学习难点】理清“动情点”与文章结构的关系。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很多人看来,写作并不轻松,有人曾经用一副对联描写写作的愁苦情状
上联: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
下联: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
写作运思真的很难吗?这个“难”字可否去掉?让我们来看看两位法国艺术家说过的名言。

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文学家乔治;桑说:“生活中的点滴感动,永远存在于只要我们伸出手,就可以捉住它的地方。


二、互动
(一)何为“动情点”?
1、公益广告《给妈妈洗脚》。

画面的内容:劳累一天的年轻的母亲,晚上给自己的孩子洗完脚只,又大汗淋漓地端着一盆水给自己的婆婆洗脚.孩子没有睡觉,跟在后面偷偷看到了,就仿效着也端着一盆水走向这位年轻的妈妈。

这则广告带给你什么样的“点滴感动”?
2、思考交流:何为“动情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捕捉动情点(第一课时)导学案 (人教
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
1.学会感动,用心触摸,培养学生爱生活的情怀。

2.学习捕捉“动情点”,学会选取生活中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3.学会写作运思的技巧。

【学习重点】怎样抓住“动情点”。

【学习难点】理清“动情点”与文章结构的关系。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很多人看来,写作并不轻松,有人曾经用一副对联描写写作的愁苦情状
上联: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
下联: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
写作运思真的很难吗?这个“难”字可否去掉?让我们来看看两位法国艺术家说过的名言。

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
现。

”文学家乔治•桑说:“生活中的点滴感动,永远存在于只要我们伸出手,就可以捉住它的地方。


二、互动
(一)何为“动情点”?
1、公益广告《给妈妈洗脚》。

画面的内容:劳累一天的年轻的母亲,晚上给自己的孩子洗完脚只,又大汗淋漓地端着一盆水给自己的婆婆洗脚.孩子没有睡觉,跟在后面偷偷看到了,就仿效着也端着一盆水走向这位年轻的妈妈。

这则广告带给你什么样的“点滴感动”?
2、思考交流:何为“动情点”?
(二)探究:如何抓住“动情点”?
1、展示图片,回顾生活点滴:你能捕捉以下图片中的动情点吗?
(这双脚每天都要跋涉两个小时山路。

大雪封山也不例外。

这个学生说,他从来没有迟到过。


(这双脚每天都要跋涉两个小时山路。

大雪封山也不例外。

这个学生说,他从来没有迟到过。


2、请大家阅读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冬天》,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请你概括作者选取的三个冬天的生活场景。

(2)、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形容三个片段的共同点。

3、阅读教材“知识导引”部分,思考:横断面、纵断面两个文学概念的内涵。

(三)、欣赏:学生作文片段
选段一:
风吹起妈妈的头发,裤管空荡荡的,我挥手,妈妈也挥手…… 很远了,马上就要转弯了,我踮着脚尖,趴在窗户上,看到妈妈也踮着脚尖探着身子和我挥手……
选段二
门外的楼梯隐约传来了一丝丝响动,那么轻、那么微弱、缓慢,那声音慢慢地靠近,到了门口,颓然停下。

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的听到一丝轻微的金属碰撞声,一个物体慢慢地插入锁孔,又是一声轻轻的转动声。

门,悄然打开了,“轻点,孩子睡着了”,这是母亲的声音。

我能感受到她正踮着脚尖向我走来。

没有声音,我却能感受得到,那个轻轻的脚步,正一步步地温暖我的心。

“又踹了被子!”
母亲轻轻地拉过被子,慢慢地移到我的身上,又抽身慢慢地离去……
自始至终,家中的灯没有亮一下,也没有发出什么很大的声音,只有父母那踮起的脚尖,一步步踩在我的心头。

选段三
一团浑浊的糊状液体在鼻孔前探头探脑,随即像一条蠕动
的虫子爬出洞口,向下缓缓移动。

渐渐地,虫子爬到上唇边,似乎迟疑了下,既而又肆无忌惮地前行,于是虫子就变成了一座桥,横跨在上下两片嘴唇之间。

嘴张开,桥便拉细了,像要拦腰截断。

只见他舌尖移动,迅速在唇前括了个圈,桥不见了。

(四)、讨论:“动情点” 与文章结构有什么关系?
1、阅读P45《回家》找出文章的三个“动情点”?结合
例文,思考“动情点” 与文章结构有什么关系?
2、如果只有一个集中的动情点,应放在文章的什么位
置?
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更好地凸显“动情点”,增强文章的力度。

⑴精心剪裁,巧设高潮,凸显“动情点”。

“动情点”决定着全文的高潮,牵动着全文的结构,所以在写作运思的过程中既可以通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来使情感厚重感人;也可以通过调动各种不同的叙述顺序,加强细节描写等方式来“浓缩”文章的结构,使情感更加集中、动人。

⑵集中渲染,画龙点睛,凸显“动情点”。

人的七情六欲是相通的,能令你动情的内容,往往也能使别人动情。

然而令人动情的,不一定是事物或物件的整体或整个过程,往往是事物的某个部位或事件的某一细节。

因此作文不能只写事物的轮廓,而应抓住最让人动情的内容渲染之、凸现之,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自己的文章更有力量。

⑶细化情景,虚实相生,凸显“动情点”
“动情点”只是一个触发点,要想让读者从心底里涌动起喜怒哀乐,产生情感的共鸣,还需要注意生活情景的真实情感。

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

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付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