贿赂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美国的反腐败制度:设立独立的监察机构,推行公开透明的政府采购制度,严格监管 政治献金等。
德国的反腐败制度:建立廉洁教育体系,强化媒体和公民社会监督,设立反腐败协调 机构等。
新加坡的反腐败制度:推行严厉的法律制裁,建立高效的反腐败机构,推行公务员道 德教育等。
印度的反腐败制度:推动公民参与反腐败,设立独立的监察机构,推行信息公开和透 明度等。
定义: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腐败的机会成本:腐败者因贪污受贿而放弃的合法收入和正常发展机会 经济成本:腐败导致资源配置扭曲,降低市场效率,增加交易成本 社会成本:腐败破坏公平竞争,阻碍经济发展,损害社会公信力
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扭曲市场价格信号
增加交易成本和降低生产 效率
Part Seven
全球反腐败倡议:G20、OECD等国际组织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反腐败工作,加强国际合作。
跨国腐败案例: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在反腐败方面的成功案例,如国际刑警组织、世界银行 等。
国际法律框架:国际反腐败公约、国际刑事法院等国际法律框架,为各国开展反腐败工作提供 法律支持。
经验与启示:各国在反腐败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与启示,如加强国内立法、强化国际合作等。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反腐败提供有力保障。 强化监管机制,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 推进透明度和公开化,增加腐败行为的成本。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诚实守信和反对腐败的态度。
优化薪酬制度:通过合理的薪酬设计,激励员工积极反腐,减少腐败行为 的发生。
强化内部监督: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对员工的腐败行为进行及时发现 和制止。
定义:通过游说、 行贿等不正当手 段获取经济利益
原因:信息不对 称、制度不健全、 监管不到位
政府采购领域商业贿赂的法经济学分析

的权力 。所 以 评 审 专 家 也 就 成 了供 应 商 的重 要
“ 攻 关 ” 对象 ,供 应商 总 是 千方 百 计 地 同他 们 套 近 乎 ,以获 取 “ 印象 分 ”或 “ 人情分” ,从 而 获
作 探讨 ,以求对 治理 政府 采 购领域 中的商业 贿 赂
的发 展与 市场 竞争 的加 剧产 生 和发展 起来 的。 只 要有 市 场 交 易 的 地 方 ,就 有 商 业 贿 赂 滋 生 的 土 壤 。政府 采购 虽然 是一 种政 府施 政行 为 ,具有 公 共 目的性 和社 会政 策性 ,但 它 主要是 通 过商业 运 作 来完 成 的 ,在 本 质 上仍 然 属 于 市 场 交 易 行 为 , 具 有市 场 交易 过程 中的平等 性 与协商 性 。正是 这 种 与商 品 经济 、契 约经 济相 暗合 的特 性 ,决定 了 在 政府 采 购 领 域 存 在 着 商 业 贿 赂 得 以滋 长 的 土 壤 ,隐藏着 政府 财 政行 为偏 离其 初始 目标 的可 能
性 和权 钱 交易 的风 险 。事实 上 ,我 国政府 采购 领
体 来说 ,政 府采 购 中 的商 业贿 赂 主要有 以下几 个
层面。
一
是 以供应 商 为行贿 人 ,以采 购人 和采 购代
理 机构 的工 作人 员为 行贿 对象 ,以获取 政府采 购 合 同为 目的 的商 业贿 赂 。在政 府采 购 中 ,一些 供
应 商通 过或 明或 暗 的手段 ,向采购人 或 采购代 理
机 构 的工作 人员 提供 经济 利益 ,从 而使某 些采 购 人 或采 购 代 理 机 构 的工 作 人 员 接 受 其 具 有倾 向
行贿受贿的经济学分析

行贿受贿的经济学分析行贿受贿的经济学分析寻租理论在国外发展已有四十余年了,它的两个主要分支也正是经济学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具体体现。
规范寻租理论,即寻租的福利分析,主要分析寻租的社会成本和估算方法,而实证分析则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分支,它主要利用竞争租金的行为来解释利益集团操纵民主政府的行为,以改变政治制度和政策来创造租金。
[①]寻租理论的出现最初是由对垄断的研究引发的,哈伯格对垄断造成的福利损失做出经验估计,得出这部分福利损失不足国民总收入1%的结论,这部分福利损失被称为"哈伯格三角形"(如图1,即△ABE)[②].对此引发了很多经济学家的争议,蒙代尔曾大声惊呼" 除非对这些论文赖以建立的工具的正确性进行全面的理论反思……否则,人们难免会作出经济学不再重要的结论".[③]直到1974年安妮。
克鲁格发表《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通过对关税垄断的经验分析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看法,"寻租"(rent-seeking)一词也是在她的这篇文章中首次被提出来的[④].当出现新的理论或思想的时候,经济学家们总是习惯性的回头搜寻它的历史痕迹。
这时戈登·塔洛克的论文《关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浮出水面[⑤],他甚至在文章中指出"事实上,形成垄断的投资比这个四边形还要大……",相应的四边形被称为"塔洛克方块"(即四边形PPˊAE)。
但真正让寻租理论取得广泛应用的还是从巴格瓦蒂"直接非生产性寻利"(DUP)概念的提出[⑥],此后寻租理论便成为家喻户晓的话题。
正当人们陶醉于分析寻租行为如何使租金消散、社会福利如何损失的时候,K.J.科福特和D.L.科兰德不耐烦了,他们"不是为了界定寻租行为的种类和外延,而是要在治理那些公众所公认的寻租行为的政策措施上有所建树".[⑦]ABEP P寻租理论在我国首次提出当数《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在1988年连续刊载的克鲁格、塔洛克等关于寻租的著作。
公办高校腐败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1 高校 腐败的 “ . 经济人 ”特 性
高校 人员 主要 由党政 管人 员 等组 成 ( 当然也 包 括 学 生 主 体 , 本文主要 论述前 者 ) 。提 到党政管理 人员 、后勤 服务 人 员 及 教 学 、科研 人 员 ( 行 文 方 便 ,后 文 简 称 为
在这样 的环境下 , “ 寻租 ”活 动 日益猖獗 。同时在 另
一
同。但无论哪种腐败 ,其背后都隐藏着利益 ( 学术 腐 败 的 “ ” 最 终也 可转 化 为 “ ” 的 非 正 常 获 名 利 )
取 ,这个 利 益都 是 来 自于社 会 ,来 自于 国 家 ,所 以 其 本 质 都是 侵 害 了公 共利 益 ,降低 了资 源 的效 用 或 扭 曲了 资源 的配置 。所 以从 经 济 学 的视 角 透视 高 校 的腐 败 ,总结 规律 ,对 于认 识 腐 败 、防范 腐败 或 许 能起到 较好 的作 用 。 目前 ,高校 的腐 败 主要 表 现为 两 个 方 面 :一 是 党政 公 职人 员 通 过 为他 人提 供 录取 、考 试 之便 索 取 贿赂 ,后 勤管 理人 员 利 用设 备 采 购 、参 与 基 础建 设 之便 ,收 受金 钱 。二 是 高校 的学 术腐 败 ,如抄 袭 剽 窃 ;学 术评 审 中拉关 系 ,搞 “ 钱 交易 ” “ 钱交 权 、 学 易 ”等 等 。其 中也包 括 老 师在 评 分 、考 试 等 环节 发
作者简介 :魏训鹏 ,扬 州大学讲 师,硕士;史华楠 ,扬州大学研究 员;王汉林,扬 州大学副教授 。 ( 江苏扬州/ 20 9 2 50 )
・
7 ・ 2
・
教育管理 ・
公 办高 校腐 败 问题 的经济学 分析
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通过从腐败产生的根源寻租活动进行分析,认为其实质就是官僚阶层设租和抽租的过程。
鉴于寻租等腐败活动会造成资源误置、增加成本、妨碍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对如何预防腐败提出相应的经济学措施。
标签:腐败;租金;寻租1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从形式上来看,腐败主要表现为贪污贿赂、以权谋私、挥霍国家资财、为特殊利益者提供优惠便利、兼职经商、渎职以及徇私舞弊等多种形式。
尽管腐败具有多样化特点,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腐败的实质就是政治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的交换,即“权钱交易”。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示范效应的结果,只要有一个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捞取特殊利益,其他人就会模仿,出现“权力泛化”现象。
于是,市场经济中正常的商品交换被“权利交换”所取代,而权力已经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或者交换资源的资源,“权力上市”最终促成了权钱交易的实现。
那么,权力是如何完成利益交换和资源掠夺这一腐败的过程呢?从经济学上来看,腐败产生的根源在于,控制着政治市场和经济资源配置权力的官僚在个人私利最大化的刺激下,因为制度的欠缺,出现了机会主义行为——“设租”与“寻租”,和直接的非生产性寻利行为。
1.1租金和寻租对腐败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租金和寻租。
租金一词作为特定意义上的术语是20世纪70年代才在应用经济学理论中出现的,经济学家布坎南认为“租金是支付给资源所有者的款项中超出那些资源在任何可替代的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款项的一部分”,因此租金是超出机会成本的收入,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超出资源或商品正常价值的价值,即“垄断利润”。
寻租就是寻求租金,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是狭义的寻租,是指利用行政、法律等手段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经济交易自由竞争,从而达到获取和维护即得利益的行为。
从经济学本质上来看,寻租及腐败是非市场经济(non-market economy)或政府失败(government failure)的一个基本类型,寻租是政府干预的副产品。
关于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原文发表于《战略与管理》2000年12月) 关于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An Economics of Corruption)汪丁丁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一. 引言 关于‘腐败’的经济学,它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它不像经济学既有的分析对象那样可以实证地度量和统计,以致实证研究机构例如“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不得不采用“腐败感(perceived corruption index)”这类指标。
尽管有如此的实证研究方面的限制, 腐败(不论是隐蔽的还是公开的),人们对腐败的切实感受,以及腐败对社会政治经济肌体的侵蚀,仍然是最受公众关注的社会科学研究题目之一。
因此,对腐败的研究文献(主要分布于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内)自1990年代以来迅速积累,至今已经颇有“浩如烟海”之感。
在西方传统中,‘腐败’一词来自拉丁文动词‘corruptus’,意思是“毁灭”、“破坏”。
它的希腊词根διαϕθ-意味着丑陋地死去或毁灭(页191,Liddell,1889)。
不难判断,罗马人从希腊文化中借来了这一语词的负面含义,用以指称官员的违法行为。
凡是有组织的地方就必定会有腐败,希腊人和罗马人一样无法免除腐败的侵蚀。
不同的是,后者建立了大规模的帝国组织而前者从来没有机会和欲望以个人自由为代价去建立罗马式的组织。
当组织规模扩大时,权力在组织成员之间的配置可能失去均衡,权力可能迅速集中到少数成员或少数公职那里,于是腐败就成为大规模组织的生死存亡问题,它往往导致整个组织的瓦解。
其次,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腐败’不同于作为感受的‘腐败’。
前者要求概念的可操作性,可观测性,以及与学科其它概念定义的逻辑自恰性。
一般意义上的‘腐败’如同这一语词在汉语中的含义那样广泛,它泛指一切形式的‘腐败(有机体的分解过程)’。
即便人们已经将腐败按照它发生的领域划分为‘立法的’、‘司法的’、‘行政的’,等类别,它仍然太过宽泛。
商业贿赂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思考

2 O — 0 8 1 2
理 论 创 新
商业贿赂 的经济学分析及 对策思 考
口 蒋 科
一
、
商 业 贿 赂 存 在 原 因 的经 济 学 取 得 _ 定 成 效 . 减 _ 一 大 批 行 政 有 效 治 理 商 业 贿 赂 的法 律 经 济 转 轨 r 一 削 r
分 析
审 批 项 目 . 配 置 资 源 的 权 力 更 多 地 时 期 的法 律 制 度 缺 失 与滞 后 . 多 应 把 很
5 .体 制 机 制 的 空 隙 较 大 是 商 业 大 浪 费 据 透 明 国 际 估 计 。 全球 每 年
就 会 运 用 商 业 贿 赂 争 取 交 易 机 会 和 我 国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还 在 健 全 完 善 过 达 3 0 0亿 美 元 。在 我 国 . 有 关 部 20 据 程 中 . 应 市 场 经 济 发 展 要 求 的 各 种 门资料显 示 . 适 建筑企业 每年 的经 营费
非法 得 益 . .
不 平 衡 问 题 n 显 . 配 不 公 带 来 人 们 和 领域 中 . 业 贿 赂 已 经 成 为企 业 运 分 商
2 经济人 ” .“ 促使 市 场 主 体 充 分 的心 理 失 衡 . 益 冲 突成 为 普 遍 的 社 行 的 “ 规 则 ” 就 必 然 会 促 使生 产 经 利 潜 .
经济学如何研究腐败问题

可 卡 因 。 经 警 方 的 仔 细 核 查 , 从 手 提 箱 中 搜 出 了 8 万 0 美 元 现 金 , 而 手 提 箱 的 主 人 是 一 位 委 『 瑞 拉 商 人 。 依 美 大 】 国 获 悉 的 情 报 ,这 一 事 件 涉 及 阿 根 廷 现 任 总 统 克 里 斯 蒂 娜 ・费 尔 南 德 斯 ・ 基 什 内 尔 ( itna e n dn e 德 Crsi F r d z
济 停 滞 。 与 此 同 时 , 腐 败 导 致 穷 国 愈 发 穷 困 、 法 制 破
科 学 文 摘
经 济
衡 量 腐 败 , 那 就 难 以 了 解 腐 败 兴 起 的 真 实 原 因 , 更 不 用 资 者 纷 纷 抛 售 持 有 的 股 票 ,雅 加 达 综 合 指 数 也 因 此 下 跌
经 选 自美国 外 交政策 杂志20 年9 1 7号 08 / 0 1 雷蒙德 ・ 费斯 曼 (am n i a )爱德 华 ・ Ry o dF m n s 米盖尔 (d a ge) Ew r Mi 1 d u 陈 锴/ 译
经济学如何研究腐败问题
腐 败 究 竟 是 如 何 在 全 球 滋 生 的 解 释 。无 数 的 财 富 与 利
益 被 腐 败 吞 噬 ,但 腐 败 在 人 们 眼 中 始 终 是 一 个 鲜 为 人 知 的 灰 色 地 带 。 所 幸 ,经 济 学 可 以帮 助人 们透 过走私 舞弊 与贿 赂来 剖析腐 败 的实 质 。
2 0 年 8 , 阿 根 廷 总 统 大 选 期 间 首 都 布 宜 诺 斯 艾 07 月 利 斯 处 于 警 戒 状 态 。 警 察 在 检 查 行 李 时 发 现 了 6 手 提 个
M ) 、 罗 伯 a rc o 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理论
本模型是一个简单的 2 人静态模型,即只有 2 个参与人,1 个政府官员,1 个企业。或 者更一般地,一个行贿者,一个受贿者。首先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官员和企业是完全理性的。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官员和企业都是追求自己 5 的最大利益的。 二是官员和企业对自己的情况有完全的了解。 具体到本文的情况,就是官员 完全了解自己未来收入的现值,企业完全了解项目的预期利润。 假设二:参与人 i(i=1 ,2)的预期收益(以下所分析的官员的未来收入的现值以及
关于贿赂的内涵,可参见苏珊•罗斯-阿克曼(Susan Rose-Ackerman)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所 写的辞条“贿赂”(bribery),见参考文献[1],第 301-303 页。 2 据 《中国经济信息》 2004 年第 22 期上的“中国开查商业贿赂”一文,自 1996 年国家工商总局颁布 《关于禁 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 以来,每年查处的商业贿赂案有几千宗,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商业贿赂的方 式也五花八门,有财务手段,如直接给付现金、 实物,假借一些促销费、 广告费、 宣传费、 赞助费、 科研费、 临 床费、折扣佣金等名义给对方单位或个人财物,以报销各种费用的方式或者用发票冲帐的方式来给对方好 处;也有非财务手段,如直接给好处或利益,受贿一方本身没有得到钱和物,但享受的是给予方(行贿方) 用钱财所换取的某种其他方面的利益,比如提供各种境内外旅游。还有种方式人们比较容易忽略,那就是 按照国家工商局规章的规定,经营者之间的附赠也是商业贿赂行为。 美国 《商业周刊》 甚至载文,认为贿赂是华人的商业模式。 (见 《经济研究资料》 2002 年第 9 期,第 59 页 3 关于寻租的概念,可参阅戈登•塔洛克(Gordon Tullock)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写的辞条“寻 租”,见参考文献[2],第 157-169 页。而关于寻租理论的介绍,可参阅参考文献[3]。 4 盛宇明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腐败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的政府腐败主要是因为政府 干预经济的范围太广,以至于存在过多的腐败供给源和对腐败强烈的需求。因此,只有大幅度地缩小政府 的干预经济的范围,才是遏制腐败的根本措施。见参考文献[4]。 5 自从西蒙(H. Simon)提出有限理性的概念后,有人认为这是对完全理性概念的否定。 有限理性假设是指 人的行为接近理性,是较弱的一种利己性假设,而不是对完全理性概念的否定。在这一点上,笔者赞成田 国强的观点(见参考文献[5],第 117选择严格大于,因为处罚毕竟是有精神损失的,无论一个人“脸皮”多厚。
2
结论 1:同等条件下,现在收入高的官员,受贿的可能性要小于现在收入低的官员。 这可以解释以下现象:(1)对级别高的官员行贿,贿赂的金额要足够大,才有可能 “打动”他;(2)提高官员的收入,可以减少受贿的可能性,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所提 倡的“高薪养廉”的主要原因。 结论 2:同等条件下,自认为年轻有为的官员,受贿的可能性相对低于那些( 1 )认 为自己没什么前途,(2)年龄相对较大的官员。 这可以解释以下现象:(1)“59 岁现象”。(2)觉得自己再怎么混也没有多少前途 的为什么容易被“拉下水”。 结论 3:同等条件下,享受型官员受贿的可能性大于稳健型官员受贿的可能性。 2、贿赂的金额。其他条件不变,则贿赂的金额越大,官员受贿的可能性越大。 3、 查处的概率。 从(3)式不难看出,假定 B 和 Rg 不变,则 越大,不等式右边的值 就越大,受贿的可能性就越低。这一结论是简单易明的。
(二)企业行贿的条件
为简化分析,以承包一项市政建设工程为例。 企业之所以行贿,是希望获得这项工程。 用 E ( ) 表示这个工程的预期利润。 在本文后面的分析中,预期利润用来衡量政府干预经济 的程度,预期利润越大,则意味着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多。 首先假定,如果不行贿,就得不到工程11。也就是说,不行贿的收益为 0。 而如果行贿,则获得的收益为 E ( ) ,支付的成本为 B。 但同样,行贿有被查处的风险。 由于行贿和受贿是对称的,行贿被查处的概率等于受贿被查处的概率,为 。一旦被查处, 结果是白白支付了贿金 B。12所以,行贿的净收益为: Reb (1 )E ( ) B ( B ) (1 ) E ( ) B (4) 将行贿与不行贿比较,可以得到行贿的必要条件是: (1 ) E ( ) B 0 即: B (1 ) E ( ) ( 5) 不等式右边的值越大,越有可能产生贿赂,所以,可得出结论: 1、 E(π)越大,贿赂的可能性越大。 也就是说,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越大,贿赂的可能 性越大。 2、 ψ 越大,贿赂的可能性越小。 也就是说,政府打击腐败的力度越大,则贿赂的查处 率越高,贿赂的可能性越小。 这两点结论都是显而易见的。
1
1
企业对项目的预期利润)是共同知识(common knowledge),而且两人同时行动。6 假设三:不考虑贿赂被查处后当事人的精神、名誉等损失。
(一)官员受贿的条件
政府官员是否接受贿赂,取决于他7对风险、 未来收益等的判断以及贿赂金额的大小等 因素。 用 B 表示贿赂金额;Rg0 表示官员现在的合法年收入; 表示他所判断的贿赂被查处 的概率,有 0 1 ;t 表示他到退休为止的工作年限; a 表示他所判断的自己今后年收 入的增长率,这与他对自己未来的晋升信心等有关; 表示折现率,即明年的 1 元钱相当 于今年的 1 /(1 ) 元。 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官员到退休为止8的所有收入的现值为: k k 1 t 1 a 1 1 a 1 a R g Rg 0 (1) 1 Rg0 a 1 1 k 1 所以,官员预期自己今后一生的收入的现值与以下三个变量有关: 1、 现在的收入水平 Rg0。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现在收入水平越高,则预期未来的收入也 会越高。 2、 官员对晋升的预期。假定其他因素不变,越是预期自己能够晋升的,意味着 a 越大, 则未来收入会越高。 3、 折现率 。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折现率越高,则预期收入的现值越低。 折现率反应了 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折现率高的人,更喜欢现在的消费;反之,折现率低的人,更喜欢未 来的消费。9 官员在是否接受贿赂这个问题上的决策,取决于接受贿赂和不接受贿赂的净收益的比 较。如果不接受贿赂,则官员的净收益是(1)式所表示的 Rg,而如果接受贿赂呢? 接受贿赂又不被查处,净收益为 Rg+B,而如果被查处,则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 除了要没收非法所得外,还要受到刑事处分,而一旦受到刑事处分,则会被开除公职10, 这就意味着官员既不可能得到贿赂收入,也不可能得到应该得到的合法收入,即收入为 0。 根据前面的假定,被查处的概率为 ,所以,接受贿赂的净收益为: b Rg (1 )( R g B ) (0) (1 )( R g B ) (2) 对于官员来说,是否接受贿赂,取决于接受贿赂与不接受贿赂的净收益的比较,只有 b R 当 g R g 时,才会考虑接受贿赂。所以,就得到: (1 )( R g B ) R g 化简得: B Rg (3) 1 (3)式是官员受贿的必要条件。 也就是说,要贿金达到一定的值以上,受贿才有可能。 不等式左边的值越大,受贿的可能性越大;不等式右边的值越大,受贿的可能性越小。 从(3)式得知,官员是否接受贿赂取决于三个因素: 1、 官员预期自己未来收入的现值。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现值越大,受贿的可能性越小。 结合前面对 Rg 的分析,就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贿赂的经济学分析
胡伟清 1,2 张宗益 2
2
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系(400050)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400044) email:winninghu@
1
摘要 贿赂的产生是因为在行贿者和受贿者之间存在一个贿赂空间,如果贿赂空间缩小, 则贿赂也会减少。 而贿赂空间的大小与以下三个因素密切相关:官员的未来收入现值、 政府 干预经济的程度、 政府查处反腐败的力度。 要减少腐败,只有“三管齐下”:提高官员的收 入、 减少政府干预经济的范围和程度、 加大对腐败的查处力度,其中,减少政府干预经济的 程度是根本。 贿赂会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损失包括三个部分:政府的查处成本、 涉案官员 应该对社会的贡献以及企业降低生产标准导致的“贿赂损耗”。 关键词:贿赂 贿赂空间 贿赂损耗 社会福利 中图分类号:F06,F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贿赂1,是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从分析的角度看,也是最复杂的一种腐败。与贪 污、渎职、公款消费等等相比,贿赂要涉及到更多的因素,而且涉及到更多的领域。 在现阶段的中国,腐败问题已经引起党内外、 政府内外的广泛关注。 贿赂,已经渗透到 各个领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比如,商业领域的贿赂之风,已经成为“家常便 2 饭”。 但人们深恶痛绝的,主要是政府官员接受贿赂。 因此,本文就以政府官员受贿为分析 对象。 对贿赂问题的经济分析,主要采用的是寻租理论3。 后来,也有人用供求理论对腐败问 题进行了分析4。本文采用最简单的成本——收益分析法对贿赂问题作了经济分析,得出的 结论是:贿赂的产生是因为在行贿者和受贿者之间存在一个贿赂空间,如果贿赂空间缩小, 则贿赂也会减少。 而贿赂空间的大小与以下三个因素密切相关:官员的未来收入现值、 政府 干预经济的程度、 政府查处腐败的力度。 要减少腐败,只有“三管齐下”:提高公务员的合 法货币收入、减少政府干预经济的范围和程度、加大对腐败的查处力度。 本文的安排如下:第一节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对贿赂产生的 条件、 贿赂空间、 贿赂合谋、 贿赂导致的社会福利损失等问题进行探讨,第二节利用一个假 设的实例进行分析,第三节是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