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行为的经济学分析1

合集下载

企业腐败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及防治对策

企业腐败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及防治对策

题 往 往 自己 说 了 算 . 目投 资 、 暗 箱 盲 搞
操 作 . 顾 职 工 利 益 , 用 职 权 为 亲 朋 不 善
好 友 谋 福 利 . 规 使 用 企 业 资 金 . 成 违 造
企业 资产 流失 等 。这 种失误 渎 职行 为造
成 的 损 失 远 远 大 于 纯 粹 的 贪 污 受 贿
几个方面: 21 贪 污 、 贿 以 及 侵 吞 企 业 资 产 . 受
非 常 大 . 以 利 益 关 系 为 纽 带 . 众 多 它 聚 人 ,在一 定 的组 织 权 力参 与 下完 成 . 如 集 体受贿 、 污等 。 贪
为 。 腐 败就 是政 治 家 、社 会 活动 家 、 “ 国 务之便 进 行 的经 济 违法 行 为 ” :国 际货
了相 应 的现代 企 业 制度 . 由于 社会 转 但
公 款 消 费 具 有 较 强 的 模 糊 性 及 隐
型 、 制转轨 , 业 内部 的治 理机 制还存 体 企
在 许 多不 完善 之 处 . 加 上政 府 对企 业 再 管 制 的力 度 E益 缩小 . 使企 业 腐败 分 t 致
益 最 大 化 的 现 象 频 繁 发 生 . 重 影 响 了 严
企 业腐败 问题 的经 济 学分析及 防治对 策
吴 强
( 州番 禺职 业技 术 学院 广 东 广 州 5 18 ) 广 14 3
摘 要 : 于腐 败 的概 念及 现 阶段 企 业腐 败 问题 的特 征 。 棘 轮 效 应 、 弈 论 、 累托 最优 状 态 、 基 从 博 帕 成
礼 公 子 利用 手 中权 力 进行 寻租 . 求 自身 利 社 会 公 共 机 构 中担 任 领 导 职 务 的公 职 会 的高 消 费 、 品 的高 档 次 、 款 旅游 、 谋

公办高校腐败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公办高校腐败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2 高校 腐败 的本 质及表现 形 式 .
1 高校 腐败的 “ . 经济人 ”特 性
高校 人员 主要 由党政 管人 员 等组 成 ( 当然也 包 括 学 生 主 体 , 本文主要 论述前 者 ) 。提 到党政管理 人员 、后勤 服务 人 员 及 教 学 、科研 人 员 ( 行 文 方 便 ,后 文 简 称 为
在这样 的环境下 , “ 寻租 ”活 动 日益猖獗 。同时在 另

同。但无论哪种腐败 ,其背后都隐藏着利益 ( 学术 腐 败 的 “ ” 最 终也 可转 化 为 “ ” 的 非 正 常 获 名 利 )
取 ,这个 利 益都 是 来 自于社 会 ,来 自于 国 家 ,所 以 其 本 质 都是 侵 害 了公 共利 益 ,降低 了资 源 的效 用 或 扭 曲了 资源 的配置 。所 以从 经 济 学 的视 角 透视 高 校 的腐 败 ,总结 规律 ,对 于认 识 腐 败 、防范 腐败 或 许 能起到 较好 的作 用 。 目前 ,高校 的腐 败 主要 表 现为 两 个 方 面 :一 是 党政 公 职人 员 通 过 为他 人提 供 录取 、考 试 之便 索 取 贿赂 ,后 勤管 理人 员 利 用设 备 采 购 、参 与 基 础建 设 之便 ,收 受金 钱 。二 是 高校 的学 术腐 败 ,如抄 袭 剽 窃 ;学 术评 审 中拉关 系 ,搞 “ 钱 交易 ” “ 钱交 权 、 学 易 ”等 等 。其 中也包 括 老 师在 评 分 、考 试 等 环节 发
作者简介 :魏训鹏 ,扬 州大学讲 师,硕士;史华楠 ,扬州大学研究 员;王汉林,扬 州大学副教授 。 ( 江苏扬州/ 20 9 2 50 )

7 ・ 2

教育管理 ・
公 办高 校腐 败 问题 的经济学 分析

“反腐”的根本在于“防腐”——一个行为经济学范例的启示

“反腐”的根本在于“防腐”——一个行为经济学范例的启示
维普资讯
4 8
第4 期
N . O4
宜宾学 院学报
J r l f i n n e i on b i rt u a o Y i U v sy
A r . O p l O6 i2
“ 反腐” 的根本在于“ 防腐”

个行 为 经 济 学 范例 的启 示
说纷纭、莫衷一是。
会的 政治经 济学 》一 文开始, 西方学者提出了 所谓的 “ 寻租理
腐败是为谋求个人私利而对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的滥用。 论” ,认为腐败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有权运用行政权 财
腐败现象是一个国际性的社会问 题, 其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 企业和 个人的 经济活动 进行干预和管制。这种干预和管制妨碍 当 前, 对腐败的成因有 着众多来自 不同学科不同角度的分析和 了 市场竞争的 作用, 创造了少数有特权进行不平等竞争的人凭 论述。有 人根据历史考察分析认为: 一个国家人均收入在 2 权力取得超 6 5 额收入的机会。这种超额收入被叫 “ 做 租金” 谋 ,而 美元至 1 0 0 美元时 0 期, 是经济结构、 社会状况巨 变的阶段, 求得到这种 也 特权以取 “ 得 租金”的活动则被称作 “ 寻租活动” 。 是官场滋生腐败的 阶段¨。当前我国腐败现象蔓延, J 正是因为 现 代经济学普遍认为, 一般条件下, 腐败与寻租有密切的
维普资讯
2O 年 4 O6 期
黄秋霞 :“ 反腐”的根本在于 “ 防腐”—— 一个 行为经济学范例 的启示
4 9
行为假设, 在此基础上研究经济活动规律的一门交叉学科。 “ 它 进行道德品 质教育”则时间 长而见效慢; 惟有 “ 防患于未然” 的 形成发展并迅速汇入主流, 大大增强了 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 ( 对钱盒子进行保护设置) 才是最直 无疑 接最省力也最有 选 效的 解释力和预见性, 标志着当代经济学的 发展进入了 一个新阶 择。 段。

腐败现象原因及其影响

腐败现象原因及其影响

腐败现象原因及其影响[提要]本文基于国内外学者关于腐败现象研究现状,进而归纳总结,从经济学、政治学、制度学、社会及历史文化等视角,阐述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说明腐败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腐败;原因;影响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遗留下来的腐败问题远未解决,也未能控制到令人满意的局面,现今各种腐败形式“与时俱进”,新的腐败问题也层出不穷,腐败风气和危害波及范围极广,治理难度也在不断加大。

因此,研究腐败的成因和影响意义重大。

一、腐败的原因(一)经济学视角。

主要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涉及到成本——收益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官员也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体一样,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拥有理性经济人的特性,前提是经济人假设。

道格拉斯·诺斯与罗杰乐·米勒认为,人们可以像分析经济活动那样分析犯罪行为。

加里·贝克尔和斯蒂格勒(Gary Becker and G. Stigler, 1974)认为,无论是否在经济领域,渎职犯罪的主体都在进行成本-收益的计算,都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苏珊·罗斯-阿克曼(Susan Rose-Ackerman)将腐败等同于贿赂,并运用委托-代理理论解释腐败为什么发生。

她指出,腐败是“一个第三方(相对于委托人和代理人而言)试图以额外支付来影响代理人决策,而且这笔支付代理人及第三方均未上报委托人”。

从宏观经济学视角看待腐败原因的学者,主要观点争端在于腐败的根源是否来自于有无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程度,公权的范围过大以及公权与私权之间的界限等问题。

我国学者张维迎将腐败现象的原因界定为,公权占领了本该归属为私权运作的范畴。

张曙光认为,在公有制体制中,产生腐败和贿赂行为的客观基础相对光大。

郑也夫也认为,过多的政府权力干涉是腐败产生的原因。

(二)政治权力视角。

阿克顿勋爵曾经认为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不加限制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腐败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腐败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HUANG inj n Ja -u
( col fHu a i n a ,Hea o t h i Unvri ,Jaz o4 4 0 , C ia S ho o m nt a dL w y n nP l e nc ies y iou 5 0 3 hn ) yc t
Ab ta t o r p in i a s ca h n me o e u t g fo i si t n i n c l il s t e e o e sr c :C ru t o il e o n n r s li r m n t u i ma y s i ed , h r f r o s p n t o n o a f
维普资讯
河南 理工大学学报 ( 会科学 版) 社 ,第 8卷 ,第 2期 ,2 0 0 7年 4月
J un l fHe a oyeh i iv ri S ca S in e ) o r a n n P ltc ncUn es 18 . r2 0
后 ,现有 制度 对腐败 行 为的约 束机 制 不足 ,惩 罚太轻 ,使 得腐败 行 为 的预期 成本很 低 ,腐败行 为
相 对 “ 洁”行 为 来说 非 常 “ 廉 合算 ” ,使 腐 败行 为 大量发 生 变为现 实。 文 章提 出 了反 腐 败制 度 创
新 的 基本 思路 。
关 键 词 : 腐 败 ;制 度 ;公 共 权 力 ; 激 励 机 制 ; 惩 罚
中图 分类 号 :D 3 F6 6
文献 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7 —7 9 ( 0 7 20 1 —4 6 39 7 2 0 )0 —2 30
An lsso h r u to r m h e o n fI s iu i n o o is ay i n t e Co r p in f o t eViwp i to n tt t a Ec n m c o l

腐败行为的成本收益问题分析

腐败行为的成本收益问题分析

会 自动丧失从事遵纪守法 活动所可能得 到的收 益 . 群众 尊 重 、 导 赏 识 、 位 晋 升 、 金 、 如 领 职 奖 荣 誉等。非确定成本是指 当事 人对腐败行 为承担 的难 以预见 的风险性成 本。 由于腐 败行 为可 能被查处 , 可能侥幸逃 也 脱, 因而腐败分子存在着 一种 因为东窗事发 而需要付 出的成本 。这 种 成本将在何种程度上形成 , 关键看 其被查 办惩 处的情况。具体地说 , 非 确定性 成本与案件被侦破的几率 和对腐败 分子惩罚强度密切联 系。一 般情况下, 挪用公款被认为是风险性最高 的腐败 活动 , 贪污受贿 和权 力 交易风险相对较低 , 而生活腐 化和行政 不作为几 乎不存在 被惩处 的风 险。非确定性成本主要包括 : 一是政 治与行 政损 失。腐 败行 为一旦 败 漏便 面临着党纪 、 政纪的处分, 受到 降级 、 职 、 撤 开除等处理 。二是经 济 损失。腐败分子 因腐败行为 给国家 和人 民带来 很大损 失, 当然要对 其 进行罚款 、 、 征税 取消补贴和福 利待遇等经 济处罚。这里需要澄清 的是 非法所得的没收不是给腐败 者造成 的经济损失 , 因为它本 来就不属 于 腐败分子应得之物 。三是刑法制裁损 失。较严重 的腐败行为被查处后 必然要受到刑法的制 裁。腐 败者也 因此丧失 了部分或 全部人身 自由、
失。 以上关 于腐败成本的损 失, 以用下面 的模 型表示 : 可 C=(M+T+
H+S+0) P P+E+L+O ( +S+D) 。其 中, c代 表腐败 的预期 成本; P 为腐败行 为被查出的概率; T、 S O分别代表确定性 成本 中的物质 M、 H、 、 投入 、 时间损失 、 健康损失 、 精神 负担 、 实机会损 失; 、 L、、 、 现 P E、 O S D分 别代表非确定性成本 中的政治 与行 政损失 、 经济损 失、 刑法制裁损 失 、 未来机会损失 、 精神损失 、 间接损失 。M、 H、 、 P、 L、 、 、 T、 S O、 E、 O S D≥0;

腐败的产权经济学分析

腐败的产权经济学分析

国有 企业 具 有 公有 性 质 , 家 是 人 民利 益 的代 表 , 企 业 的核 国 但
心 权 力是 由企 业 中具 有 行 政 官 员 身 份 的企 业 领 导 受 委 托 来 代 为 行
腐败 的防治提供 些许 帮助 。
【 键 词 】 败 问 题 ; 权 经 济 学 ; 败 治理 关 腐 产 腐
造 成 公 有 制 经 济 的 财 产 没 有 具 体 的 负 责 者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 些 某


产 权 经 济 学 的基 本 观 点 及 腐 败 诱 因
公有 制单 位 的 掌权 者 要 把 “ 有 制 ” 成 “ 有 制 ” 很 容 易 的 , 公 变 私 是 他
不确 定 , 权 的 明 晰 也 就 无从 谈起 。“ 有 者 虚位 ” “ 产 虚 置 ” 产 所 或 财 ,
基 本 观 点 及 腐 败 的诱 因入 手 , 析 了产 权 不 清 造 成 腐 败 的 具 体 原 因 , 分 进 而 对 产权 改 革 的 形 式做 了进 一 步 的 探 讨 , 以期 对 我 国 的 在 产 权 改 革 中
力 , 有 明 确 的 法律 去规 范他 们 的界 限 和范 围有 关 。 没 也 就 是说 , 进 式改 革 由 于 实行 了 双轨 制 过 渡 的改 革 形 式 , 渐 政 府的行政干预和 庞大的行政管理体 制在很大程度 上被保 留了, 这 种 情 况 不 仅 使 得 政 企 不 分 的 问 题 难 以 得 到 解 决 , 重 于 国有 经 济 产 权 关 系 的模 糊 , 致 “ 导 自主 经 营 、 自负
盈亏 、 自担 风 险 、 自我 约 束 ” 空 , 国有 资 产 运 营 及 保 值 、 值 有 落 而 增

腐败行为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腐败行为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能得到市 场效益 , 从事 腐败 活动则 必 须承担 全部 市
场成本 。在这 种情形 下 , 私人成本 与社会成本 、 私人
收益与社会 收益 是一 致的 。遵 纪守 法 、 履行 职责 能 够带来与 职位 相称 的报酬 , 而腐败 当事 人不 可能 得 到任何额外 好处 。因此 , 人们理 性 的选择 是正 当合
如果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一起着手从不同角度提高腐败的私人成本降低腐败的私人收益提高查处腐败的效率增加惩治腐败的力度这样腐败不仅不能给腐败者带来更多利益反而会使腐败者承担很大的风险和成本那么人们自然会屏弃这种行为反腐败也因此才能真正见成效
维普资讯
第 2 卷 第 3期 4 20 年 5月 02
益, 也就不会有 人去尝 试 。而 另一 些行 为尽 管可 能
危害社 会利益 , 只要其私人收 益足以超过私人成本 ,

腐败 的私 人成本 与收 益分 析
就总会有人 愿意冒着风 险去做 。腐败行为 就是根据
这种逻辑作 出的一 种选 择。
人们在从事 政治 或经 济活 动时 , 都会 考 虑到其 私人所能得到的效用 。这个 效用不仅包括他 们从 当 前职业上既得的各种有形 的经济 利益和无形的精神 满足 , 还包括各种预 期 利益 的贴 现值 , 如利 润分成 、
每个公职人员 在行 为之 时 , 都会 明显 或隐蔽 地 把从公 职上正 当的证 明, 当既得利益越 大 , 机 腐败
收 稿 1 :0 l 3期 2 0 一甜 一l 8
作者筒介 : 何晴举(94 )男 , 16 一 , 湖南 鄙阳人 , 阳高等专科学校马列部讲 师. 邵 主要从事高技“ 两谭” 学与研究 。 教
法地执行公职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腐败是一种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特殊 经济 行为。导致腐败的相关因素主要有
公职人员社会角色双重性、混合经济、“政府产品”问题和制度缺失等。腐败行为有其特定的
成本和收益,公职人员是否采取腐败行为与其对于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有关。反腐的重点在
于遏制腐败,而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腐败成本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是遏制腐败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腐败行为 经济分析 对策 腐败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早在人类社
会生活中出现专职的公共权力行使者时就已产生。关于腐败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 政治 学
家、社会学家、法学家和经济学家等都从不同的角度给腐败下过不同的定义。例如,美国著
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是这样来定义腐败的,“腐败,即公职人员为实现其私利而违反公认规范的
行为”,“腐败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权力与财富的交换”。美国经济学家a·谢莱法和r·韦欣尼
则把腐败定义为“公职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出售政府财产”。国际基金组织把它定义为“滥用政
府权力以谋求私人利益的行为”。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腐败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用公共权力谋取
个人利益的特殊经济行为。学术界对腐败问题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拟从
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地剖析,然后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探讨腐
败发生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遏制腐败行为的具体对策。 一、腐败发生的相关因
素 从经济学角度对腐败进行解析,发现腐败的发生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1、公职人员社会角色的双重性 一般而言,公职人员是腐败的主体,因此分析腐败要从
公职人员的特点入手。公职人员同时具有双重的社会属性,一方面,公职人员是政府机构的
公务员,代表政府行使公共权力,这是公职人员的“政治人”属性。另一方面,公职人员也
有其物质、生理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这是公职人员的“经济人”属性。“政治人”属性集中表
现为“为公众谋福利”;“经济人”属性集中表现为“为个人谋私利”。对一般公职人员来说,
经济倾向往往更为现实,一旦时机合适,他们便极有可能摒弃“政治人” 属性,采取腐败行
为。 2、混合经济是腐败的客观基础 现代 经济的一般形态为混合经济,即政府干
预下的市场经济。政府干预是克服市场失灵的必要措施,但同时也为腐败提供了机会。当政
治领域与经济领域直接接触并交叉运行时,由于公职人员社会角色的双重性和人类自利的本
性,腐败行为的发生便难以避免了。混合经济的特征越明显,即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越深,
则公职人员腐败的可能性就越大。 3、“政府产品”是腐败的载体 腐败实质上就是
以权谋私,表现为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挪用或贪污公款及占有使用公物等。以
权谋私并不是权力和私利的直接交换,因为权力本身是无形的,它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这
个载体就是“政府产品”。在这里,“政府产品”并不是宏观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共物品,而是
指政府颁布的各种资格证书和证件(例如进出口许可证、营业执照、通行证和合格证等)以
及各种信息、服务和人事任免,还有政府制定的各种有关经济的法规制度、优先 发展 计划、
行业保护政策以及奖励评估和授权。这些均是微观经济主体需要或被迫购买的“商品”。政府
产品的种类越多,公职人员腐败的机会就越多。 4、制度的缺失是腐败的根本原因 在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旧制度体系因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而在很大程度上被废
弃了,而取代它的新体系还必须经过不断的摸索实验才能建立起来。在此过程中对公共权力
监督的真空地带就产生了,公职人员利用这个机会为自己谋私利而被发现的概率较小,从而
增加了公职人员采取腐败行为的动机。同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的飞速发展产
生了新的财源和权力渠道。新的财源往往具有产权不清晰的特点,而新的权力渠道往往缺乏
完善的 法律 制度和行政体系的约束或者监督。通过缺乏监督的权力来侵占产权不明晰的财
富只需很小的成本,于是具有双重属性的公职人员在权衡了收益和成本之后,就更偏向选择
腐败作为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手段。 二、腐败的成本—收益分析 上述只
是腐败发生的各个相关因素,它是否真实发生还要依赖于公职人员对其成本收益所作的分析。
这是因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腐败其实是一种基于理性选择的经济行为。 1、腐败的
成本 从个人角度看,腐败成本包括腐败的现实成本和机会成本。腐败的现实成本指腐败
一旦暴露所付出的代价,可以分为:腐败的惩罚成本,包括罚金、没收财产、开除公职、判
刑和剥夺政治权利等;腐败的道德成本,包括腐败实施后的心理负担和暴露后的舆论攻击;
腐败的对策成本,包括收买执法人员、转移赃款赃物和给上级送礼等对付“反腐”的费用。
腐败的机会成本指腐败的公职人员由于实施了腐败行为而可能失去的正常情况下的最大收益。
这包括:政治成本,即失去的升官机会及其社会地位所带来的利益;经济成本,即失去的正
常职位的收入及各种各样的福利。 2、腐败的收益 腐败的收益指公职人员由于实施
了腐败行为而得到的种种好处,包括非正常收入、各种福利等。腐败的收益并不是创造出来
的新价值,而是现有社会财富的不正当分配。所以,腐败的收益对腐败者来说是有利的,对
社会来说则是有害的,这也是惩治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3、腐败实施者的成本与收益
比较 理性的公职人员在面临腐败的诱惑时, 自然 会进行效益评估和可行性研究。只
有在他认为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腐败才会发生;在他认为成本超过收益时,他可能会
放弃腐败。这说明,预期收益越大,预期成本越小,腐败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在此,预期
收益是个变量,在犯罪人的自我选择下,总希望其尽可能的大,以便“值得”犯罪。所以,
防止腐败的重点应放在提高预期成本上,使之尽可能大于预期收益,让犯罪者觉得成本太大
而终止犯罪。当然,公职人员的比较分析往往是主观的,并无精确的数理 计算 。在他们的
主观预期中,腐败的暴露率是关键因素。如果没有暴露,腐败的各项成本就等于零;如果被
侦破抓获,腐败成本中的惩罚成本就是一个由党纪国法来衡量的量,即法定惩罚成本。所以,
腐败的暴露率和法定惩罚成本大小是预期成本的两个决定性因素。 三、遏制腐败
行为的具体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腐败是和公共权力相伴而生的,只要公共
权力存在,腐败就不会自行消亡。因此,反腐败的政策目标就不应当是如何彻底消除腐败,
而应该是如何最大范围和最为有效地遏制腐败。 1、加快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混合经济的存在是腐败产生的客观基础,因此,要减少腐败,就必须降低政府干预经济的程
度,尽可能减少“政府产品”。为此,首先必须通过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政府审批制度的改革,
解决权力尤其是审批权力过多、过于集中的问题。其次,进一步扩大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
还权于 企业 ,还权于社会;转变和限制政府的职能及其工作范围,贯彻“管少、管好、管
活”的精神,通过体制创新, 科学 合理地设置权力,切断以权谋私的纽带。再次,尽快消
除在政策、法规和制度等方面存在的缺位或错位,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总之要从体制
上、机制上和法制上清除产生腐败的土壤,堵塞权钱交易的漏洞,杜绝“官商”和“商官”
现象。 2、提高腐败的成本,使腐败成为一种不合算的行为 由上述分析可知,如果
能使腐败成本增大到超过腐败收益,则可以有效地抑制公职人员进行腐败的动机,从而达到
遏制腐败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