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本质 教案

合集下载

货币的本质教案(试用)

货币的本质教案(试用)

货币的本质教案(试用)第一章:货币的起源1.1 学习目标了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货币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掌握货币的演变过程1.2 教学内容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纸币和数字货币货币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商品交换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加强、私有制和国家的出现货币的演变过程:从地方货币到统一货币,再到国际货币体系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理解货币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货币的演变过程小组讨论:学生们分享对货币演变的看法和理解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货币起源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第二章:货币的职能2.1 学习目标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和衍生职能理解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交换媒介、支付手段、价值储藏和价值尺度职能的含义和作用2.2 教学内容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交换媒介、支付手段货币的衍生职能:价值储藏、世界货币货币职能的实现:货币供应量与市场需求的关系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货币的基本职能和衍生职能,引导学生理解货币职能的作用和意义学生通过实例分析,了解货币职能的实现过程小组讨论:学生们分享对货币职能的理解和看法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货币职能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第三章:货币的计量3.1 学习目标了解货币计量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货币计量的方法和原则理解货币计量在经济分析和决策中的作用3.2 教学内容货币计量的概念:货币计量是指用货币单位来衡量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的过程货币计量的方法和原则:货币单位的选择、物价水平的衡量、实际值与名义值的转换货币计量在经济分析和决策中的作用: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决策、经济政策的制定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货币计量的概念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货币计量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实例分析,了解货币计量在经济分析和决策中的应用小组讨论:学生们分享对货币计量的理解和看法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货币计量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第四章: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目标4.1 学习目标了解货币政策的定义和目标掌握货币政策的工具和机制理解货币政策在经济稳定和发展中的作用4.2 教学内容货币政策的定义: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手段货币政策的目标: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就业、汇率稳定货币政策的工具和机制: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利率政策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货币政策的定义和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货币政策的作用和意义学生通过实例分析,了解货币政策的工具和机制小组讨论:学生们分享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和看法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第五章: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经济效应5.1 学习目标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和效应掌握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和微观经济效应理解货币政策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效应和挑战5.2 教学内容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就业、汇率波动货币政策的微观经济效应:企业融资成本、消费者储蓄和消费行为、金融市场的稳定货币政策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效应和挑战:通货膨胀压力、经济衰退、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5.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和效应,引导学生理解货币政策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作用和挑战学生通过实例分析,了解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和微观经济效应小组讨论:学生们分享对货币政策的经济效应的理解和看法第六章: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6.1 学习目标理解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基本流程掌握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中的角色和职责了解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与配合6.2 教学内容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基本流程:数据收集与分析、政策目标设定、政策工具选择、政策实施与监控中央银行的角色和职责:维护货币稳定、促进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执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与配合: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6.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基本流程,引导学生理解中央银行的角色和职责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与配合小组讨论:学生们分享对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的理解和看法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第七章:货币政策的国际比较7.1 学习目标了解不同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特点掌握主要国家货币政策的差异与共性理解货币政策在国际经济中的作用与影响7.2 教学内容不同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特点:美国、欧洲、日本、中国等主要国家货币政策的差异与共性: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效果货币政策在国际经济中的作用与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全球经济稳定性7.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不同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货币政策在国际经济中的作用与影响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主要国家货币政策的差异与共性小组讨论:学生们分享对货币政策国际比较的理解和看法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货币政策国际比较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第八章:货币政策的评估与反思8.1 学习目标掌握货币政策评估的基本方法与指标理解货币政策效果的衡量与评价学习货币政策失误的原因与防范措施8.2 教学内容货币政策评估的基本方法与指标: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就业率、汇率变动等货币政策效果的衡量与评价:政策目标实现程度、政策影响范围与深度货币政策失误的原因与防范措施:信息不对称、政策制定者的认知局限、外部环境变化等8.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货币政策评估的基本方法与指标,引导学生理解货币政策效果的衡量与评价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货币政策失误的原因与防范措施小组讨论:学生们分享对货币政策评估与反思的理解和看法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货币政策评估与反思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第九章:货币政策的未来挑战9.1 学习目标了解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与变化掌握货币政策在应对这些挑战时的局限性与困境理解未来货币政策可能的发展趋势与创新方向9.2 教学内容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与变化:全球化的影响、技术进步、人口老龄化、环境问题等货币政策在应对这些挑战时的局限性与困境:政策空间压缩、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国际协调的困难等未来货币政策可能的发展趋势与创新方向:数字货币、负利率、宏观审慎政策等9.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与变化,引导学生理解货币政策在应对这些挑战时的局限性与困境学生通过未来货币政策的情景分析,了解未来货币政策可能的发展趋势与创新方向小组讨论:学生们分享对货币政策未来挑战的理解和看法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货币政策未来挑战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第十章:货币政策的道德与法律规范10.1 学习目标理解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中的道德责任与法律规范掌握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中的合规要求了解货币政策对社会各界的影响与责任10.2 教学内容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中的道德责任:公平、透明、责任、诚信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中的合规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货币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掌握货币的演变过程重点环节2:货币的职能理解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交换媒介、支付手段、价值储藏和价值尺度职能的含义和作用重点环节3:货币的计量掌握货币计量的方法和原则理解货币计量在经济分析和决策中的作用重点环节4: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目标掌握货币政策的工具和机制理解货币政策在经济稳定和发展中的作用重点环节5: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经济效应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和效应掌握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和微观经济效应重点环节6: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理解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基本流程掌握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中的角色和职责重点环节7:货币政策的国际比较了解不同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特点掌握主要国家货币政策的差异与共性重点环节8:货币政策的评估与反思掌握货币政策评估的基本方法与指标理解货币政策效果的衡量与评价重点环节9:货币政策的未来挑战了解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与变化掌握货币政策在应对这些挑战时的局限性与困境重点环节10:货币政策的道德与法律规范理解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中的道德责任与法律规范掌握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中的合规要求全文总结与概括:本教案围绕货币的本质,从货币的起源、职能、计量、货币政策及其实施和效应、国际比较、评估与反思、未来挑战以及道德与法律规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和分析。

1.1示范教案(货币的本质

1.1示范教案(货币的本质

1.1示范教案(货币的本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经济学基础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货币的本质”,详细内容如下:1. 货币的定义及功能;2.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3. 货币的本质与价值尺度的关系;4. 货币的种类及其特点;5. 货币制度及其演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货币的定义、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 掌握货币的本质、价值尺度以及货币种类的相关知识;3. 分析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货币的本质和价值尺度、货币制度的演变。

重点:货币的定义、功能、种类及其在经济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货币实物,引导学生思考货币的起源和发展。

2. 新课导入:(1)讲解货币的定义、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分析货币的本质、价值尺度及其种类;(3)介绍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

3. 实践情景引入:(1)举例说明货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2)分析不同货币种类的特点及适用场景。

4. 例题讲解:(1)货币的定义及功能;(2)货币的本质和价值尺度;(3)货币制度的演变。

5. 随堂练习:(1)判断题:关于货币的定义、功能、本质的判断;(2)选择题:货币种类的识别及其特点;(3)简答题:简述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

六、板书设计1. 货币的定义、功能、本质;2. 货币的种类及其特点;3. 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货币的定义、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分析货币的本质、价值尺度及其种类;(3)简述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

2. 答案:(1)货币的定义:货币是经济活动中用作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等功能;(2)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3)货币制度的演变: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到数字货币。

货币的本质教案(试用)

货币的本质教案(试用)

货币的本质教案(试用)第一章:货币的起源1.1 讨论货币的定义:让学生了解货币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解释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和计价单位的作用。

1.2 探索货币的演变:介绍货币的演变过程,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纸币和数字货币。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货币及其特点。

1.3 分析货币的职能:解释货币的五大职能:交换媒介、价值尺度、计价单位、价值储藏和支付手段。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货币在不同职能中的作用。

第二章:货币的供应与需求2.1 探讨货币供应:解释货币供应的概念和来源。

分析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2.2 研究货币需求:解释货币需求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分析个人和企业对货币的需求以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2.3 分析货币市场:介绍货币市场的构成和作用。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货币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决定。

第三章:货币的创造与流通3.1 探讨货币的创造过程:解释货币的创造机制和货币乘数效应。

分析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在货币创造中的角色。

3.2 研究货币的流通机制:解释货币的流通过程和支付体系。

分析货币流通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3.3 分析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解释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和传导机制。

第四章:货币与经济的关系4.1 探讨货币与经济周期的关系:分析货币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和影响。

解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经济周期中的协调和配合。

4.2 研究货币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解释通货膨胀的概念和原因。

分析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4.3 分析货币与汇率的关系:解释汇率和外汇市场的基本概念。

分析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和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第五章:货币的未来发展5.1 探讨数字货币的发展趋势:介绍数字货币的概念和分类。

分析数字货币对传统货币体系的挑战和机遇。

5.2 研究数字货币的政策和法律框架:分析数字货币监管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讨论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和中央银行的应对策略。

2024年《货币的本质》教案(精选

2024年《货币的本质》教案(精选

2024年《货币的本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经济学原理》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货币的本质”,详细内容包括货币的定义、货币的职能、货币的本质特征及其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货币的定义,掌握货币的三大职能。

2. 分析货币的本质特征,了解货币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货币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特征及其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货币的定义、货币的职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现实生活中的货币现象,引发学生对货币本质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货币的定义,引导学生掌握货币的三大职能。

3. 例题讲解:分析货币的本质特征,解释货币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货币现象。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货币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货币的本质》2. 板书内容:(1)货币的定义(2)货币的职能(3)货币的本质特征(4)货币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货币的定义及三大职能。

(2)请举例说明货币的本质特征。

(3)请分析货币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2. 答案:(1)货币的定义:货币是一种通用的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储藏手段。

货币的职能:交易媒介、计价单位、价值储藏。

(2)货币的本质特征:稀缺性、可分割性、可替代性、持久性、普遍接受性。

(3)货币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促进商品交换、衡量经济活动、调节经济运行、保持经济稳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货币的定义和职能掌握较好,但在分析货币的本质特征和作用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货币现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货币的本质教案

货币的本质教案

货币的本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思想政治》第11课第二框“货币的本质”。

教材主要阐述货币的产生及本质,内容包括:货币的产生、货币的职能、货币的本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货币产生的原因和过程,知道货币的职能,理解货币的本质。

2.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货币的产生及本质。

难点:货币的职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货币起源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对货币产生的思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货币的产生和职能,思考货币的本质。

3. 课堂讲解:讲解货币的产生、货币的职能、货币的本质。

重点讲解货币的职能,如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4. 例题解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货币的职能和本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有关货币产生、职能、本质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货币的本质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货币的产生2.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3. 货币的本质七、作业设计(1) 货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 货币具有哪些职能?(3)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2. 答案:(1) 货币产生的原因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人们需要一种普遍等价物来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2)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3)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它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掌握的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课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分析和理解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本质》教案设计

《货币本质》教案设计

《货币的本质》教案设计第一课时:货币的本质【教学目标】1理.解商品的含义。

2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

3从.历史的角度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4理.解货币的本质。

【能力目标】1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的本质的能力。

2历.史地看待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能力。

3认.识商品—货币—货币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1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增强平等意识。

2培.养作为商品生产者为消费者着想的利他意识。

【教学重点】1商.品的含义。

2货.币的本质。

【教学难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

2货.币的本质。

【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分析综合法、比较归纳法、例证法等。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世博香港馆展出钞票图案记录的香港历史:展览从201年07月6日开始持续了一个月。

以70张钞票配上4段影像来构建一个香港“时间廊”。

看着那些古旧的“港纸”,看着老电影一般的影像,时间仿佛倒流,带你走进那个50港0元“大棉胎”(因钞票面积大而得名)可以买下一条街的老香港。

策划者说:“钞票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档案,因为它上面的图案正是当时社会生活、艺术、文化、建筑的反应。

”(多媒体显示)钞票(货币)是历史的产物,它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同时,个人的生活也离不开钞票(货币),作为消费者,生产、生活必需品大多数需要用钞票(货币)去购买,因此,我们的日常生活与货币、商品是密不可分的。

二、知识内容分析(一)商品的含义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1判.断一件东西是商品的条件:(1)劳动产品;(2)交换。

分析:(多媒体显示)2商.品的出现。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分析:社会分工使交换成为需要和可能,为商品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导致了商品的出现。

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称为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称为商品经济。

(二)商品的基本属性1使.用价值。

(1)含义: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货币的本质教案(试用)

货币的本质教案(试用)

货币的本质教案(试用)第一章:货币的起源1.1 货币的定义:介绍货币的概念、特点和作用,让学生理解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

1.2 货币的演变:讲解货币从古代的实物货币到现代电子货币的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货币的历史变迁。

1.3 货币的职能:介绍货币的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价值储藏、世界货币),让学生明白货币在经济中的多重角色。

第二章:货币的类型2.1 法定货币:讲解法定货币的定义、特点和发行机制,让学生了解国家对货币的控制和管理。

2.2 虚拟货币:介绍虚拟货币的定义、类型和应用,让学生了解数字货币和非实物货币的发展趋势。

2.3 加密货币:讲解加密货币的定义、特点和挑战,让学生了解区块链技术和去中心化货币的最新发展。

第三章:货币的创造与发行3.1 货币的创造:介绍货币的创造过程和机制,让学生了解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

3.2 货币的发行:讲解中央银行对货币发行的管理和调控,让学生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3.3 货币供应与需求:分析货币供应与需求的关系,让学生理解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原因和影响。

第四章:货币的作用与影响4.1 货币与价格:讲解货币与价格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货币价值对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影响。

4.2 货币与经济周期:分析货币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和衰退的影响。

4.3 货币与国际贸易:介绍货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汇率、国际贸易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5.1 货币政策目标:讲解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原则,让学生了解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5.2 货币政策工具:介绍中央银行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让学生了解货币政策如何影响经济。

5.3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让学生了解货币政策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的局限性和挑战。

第六章: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6.1 利率传导机制:讲解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影响经济的传导过程,让学生了解利率对投资、消费和信贷的影响。

《货币的本质》教学设计

《货币的本质》教学设计

货币的本质教学设计简介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在经济中的作用。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将学会:•理解货币的本质;•了解货币的发展历程;•了解货币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货币的本质和货币的几种基本形式;•了解货币的发展历程;•熟知货币的功能和作用。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经济问题进行思考。

3.情感目标:•发现货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能够对经济问题有自己的看法。

教学内容1.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定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几种基本形式。

2.货币的发展历程–借贷关系下的货币;–货币的物品化;–政府发行的货币;–现代货币的特点。

3.货币的功能和作用–作为价值尺度的功能;–作为交换媒介的功能;–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功能;–作为支付手段的功能。

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10分钟)引入货币的发展历程,并进行回顾。

让学生简单叙述一下他们所知道的货币历史,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2.课堂讲解(20分钟)讲解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几种基本形式和货币的发展历程,要求学生做笔记,以便之后的考核。

3.分组讨论环节(30分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主题为货币的作用。

让学生围绕货币的功能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以促进思维的发达。

4.整合汇报环节(20分钟)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的结果,将讨论的思路进行整合,并结合课堂内容得出结论。

5.结束环节(10分钟)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情况,总结学生所学的知识,再次激发他们的兴趣,为下次课程做铺垫。

作业及评分标准主观性较强的开放式问题可以作为作业,例如:•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有哪些?•你认为货币是如何诞生的?评分标准:•作业出现了各种具体的货币作用的描述,且有组织。

•作业中对货币的发展历程有总体的认识和描述。

•作业有结论,且所得结论即观点。

总结此次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学生理解货币的本质和其在经济中的作用等相关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一、新课的导入
在进入新课前,请同学们看一组照片:
(1)、商品的含义:(板书)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货币。

货币是用来干什么的?
————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
(用ppt展示一些商品的图片)
那么,什么是商品呢?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在这里呢要注意:商品首先是劳动产品。

例如同学们的笔记本是厂商生产出来,是工人们付出劳动之后得到的成果。

劳动成果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

厂商生产出来的笔记本不是自己用的,而是用来卖的,是用于交换的。

下面思考几个问题:
空气、阳光是不是商品?
超市里摆放在货价上的物品是不是商品?为什么?
妈妈为你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为什么?
同学送给你的钢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
接着区分商品、物品、劳动产品的区别:
(物品的外延最大它包括非劳动产品如阳光、空气等和劳动产品如超市货架上摆放的水果蔬菜等
商品的外延最小,属于劳动产品的一部分,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
在很早以前人们用羊和斧子进行交换
也就是说拥有羊的人和拥有斧子的人
彼此需要对方的产品
他们之间就产生一种交换
我可以简单的用一个图示来表示
(用PPT展示图示)
就是一只羊等于两把斧头
那同学能告诉我
为什么他们要进行交换?
我们可以用现在的生活去比较
比如早上你要去买食物
你为什么要买食物呢
比如说你要买鞋
你为什么要买鞋呢
这是因为你买这些东西是因为你需要它们,他们对你有用
那么我们给出一个概念
这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两把斧头的商品生产者,可能就需要一只羊,他要吃羊肉
而拥有羊的主人,他就需要两把斧头,他要劈柴
他们因为需要才进行交换
因此,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一个属性。

价值
再请同学们想想:为什么羊能跟斧头交换
为什么一只羊等于两把斧头
这个等号背后是什么相等
有人说是不是因为羊的使用价值和斧子的使用价值相等呢?
不是的,这里相等绝对不是它们的使用价值相等。

因为羊的使用价值跟斧头的使用价值是不能比的
劈柴的时候我们不能用羊去摔
涮羊肉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够涮斧子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使用价值不能是它们相等的东西
那么这里相等的东西是什么
我们说是养一只羊
或者生产一只羊他所付出的劳动
应该和两把斧子付出的劳动差不多
那么这个凝结在商品中的没有差别的人类劳动,也就是说付出体力和脑力
我们就把它叫做价值
所以凡是商品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属性
思考回答:劳动产品如果不用于交换, 是不是商品?有没有价值?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虽然经过了人类劳动,但它不用于交换,所以不是商品.
(2)不是商品的劳动产品没有价值.其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既然不是商品,就谈不上价值.
其二,劳动产品只有作为商品用于交换,有差别的人类劳动才有必要化做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比较其大小,商品才有了价值.
.(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同样可以满足人的某方面需要,但这只是它的有用性或说使用价值, 而并非价值)
结论:价值是商品的共有属性(一切商品都有价值)和特有属性(只有商品才有价值)
(3)货币的产生
商品耗费了人类劳动,所以我们购买东西的时候就要付款了,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所
支付的货币又是怎样来的呢?是不是商品出现的那一天,货币也跟着同时出现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论一下这个问题。

我们购买商品的时候需要支付货币,乍看起来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但实际上,货币的出现比商品晚得多。

货币既不像孙悟空那样是由石头爆出来的,也不是上帝创造的,它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出现了最初的商品交换。

由于当时的生产力的不发达,人们能够拿出来进行交换的商品不多,人们进行直接的物物交换就能够满足生活的需要了。

这时候的交换只是一种偶然的物物交换。

(副板书:偶然的物物交换)
比如说一个人带着一只野兔到市场上,想换回一些海鱼,而有海鱼的人也刚好需要一只野
物物交换成功。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这样,物物交换扩大了,交换变得越来越频繁了,交换的范围越来越大,交换的商品种类也越来越多
(副板书:扩大的物物交换)
比如说,有野兔的人要海鱼,有海鱼的人要盐,有盐的人要白菜,有白菜的人要野兔,这时有野兔的人要海鱼应该经过几个步骤呢?
有野兔的人用野兔和有白菜的人交换,换得白菜
有野兔的人用白菜和有盐的人交换,换得盐
有野兔的人用盐和有海鱼的人交换,换得白菜
有野兔的人用白菜和有海鱼的人交换,换得海鱼
如果有白菜的人不要野兔,那么这种交换还能进行吗?
原始人往往是费尽周折才能交换成功,有时几经周折都不能交换成功。

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发现,只有当双方都需要对方的东西的时候,交换才能成功,否则交换无法进行下去。

为了克服这样的一种困难,人们都会先将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再用这种商品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像上面的例子,如果大家都需要盐,乐意接受盐,即盐能换取市场上的任何东西,那么盐就成为了一般等价物了,人们只要拿着盐到市场上去,就不会有交换困难的情况出现。

(副板书: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物物交换)
一般等价物是商品,同时还表现着其他商品的价值,充当着各种商品进行交换的媒介。

在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东西有很多,像贝壳、牲畜、珍珠等等。

说到贝壳充当一般等价物,其实在汉字中可见一斑,像带贝字旁的字还真不少:赚、赔、赠、贼、贿、贵、购等等。

但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我们背着一大袋的贝壳去买东西,这就得小心翼翼的,因为说不定我们一不小心摔了一交,贝壳就全烂了;又或者我们在市场上去买东西,拉着一头牛去,我要买东西的时候就从牛身上割一块肉下来,那显然是不行的。

诸如此类的问题不断地出现,人类在不断的总结下,最终一般等价物的重任就落在了贵金属金银的身上了,因为金银有着其他物品无法比拟的优点,使得它渐渐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那么金银有什么优点使它能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呢?同学思考一下。

正是因为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的特点,使得它在各种物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材料。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它们就成为了货币。

(副板书: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产生)
偶然的物物交换野果
扩大的物物交换野猪布匹
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物物交换石斧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产生
可见,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本质
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正是它的本质的表现。

货币的出现解决了商品交换的不便,有利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商品经济因货币的出现大大进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