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对比分析仅仅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系统进行对比,忽视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就是对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的理论,提出了调查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
学者们认为,偏误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一个恰当的起点。
什么是偏误分析?偏误分析的目的1)语言教师通过偏误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掌握的程度;2)研究者可以透过偏误看到第二语言是如何习得的;“偏误”和“差错”在语言获得的过程中,无论是母语习得者还是二语习得者,无论是儿童语言习得者还是成人语言习得者,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误。
英国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Corder(1967:20)曾指出:“无论我们多努力,总是会出现偏误。
”他认为,偏误的出现是由于语言学习者没有完全掌握和内化语言规则,从而导致产出的语言与目的语之间出现偏差、偏离,属于语言能力的范畴;而差错则是语言学习者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规则欠自动化或受记忆力影响等因素引起的言语行为的失误,属于语言运用范畴。
在这一意义层面上,Corder的“偏误”和“差错”与Chomsky的“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概念相互吻合。
差错是学习者言语行为失败的表现,而偏误则是学习者主体语言能力欠缺的体现。
目前学术界有关偏误理论的研究为数不少,它们在外语教学界也受到了普遍重视。
2.2 偏误分析理论偏误分析研究是对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进行观察、确认、描述、解释和评价,以了解学习者语言体系和语言发展的规律,从而指导教师根据学习者的实际语言偏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学习者也可以在发现偏误之后,修正偏误,调整在学习进程的学习策略和步骤。
偏误分析研究对产生偏误的原因做了更为广泛的探讨和研究,偏误的根源已不仅仅局限在母语的影响上,而被认为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3.1 正确对待学生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误偏误是学习者主动参与的、具有创造性的整个语言习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学习者语言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标志。
偏误分析

偏误和失误的区别 根据Corder(1967,1971),偏误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偏误(errors)是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语言形式, 反映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和能力问题; 第二类错误(mistakes)是指不符合语境的语言形式, 反映学习者的语言运用问题; 第三类差误(slips或lapses)是指口误或笔误,反映学 习者的身体、精神以及情感等方面的状态问题。 偏误分析一般研究的是前两类,即errors和mistakes。 失误指口误、笔误等语言运用上的偶然错误,是偶然 发生的,和语言能力无关;偏误是系统性的。
偏误分析
一、产生背景
对比分析仅仅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系统进行对 比,忽视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 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理论,并 提出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进行描写和分析的系统方 法。 偏误分析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70 年代后期,因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上的问题开始 衰落。
5、评估偏误
1)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词汇偏误和语法偏误;整 体偏误和局部偏误); 2)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对偏误的评估是否相同; 3)评估标准问题(三个标准:“可理解程度”;“ 可接受程度”,“冒犯程度”)
三、偏误分析研究
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 析》(1984)。此后鲁健骥又发表了《外国人学习汉 语的词语偏误分析》(1987)和吕文华一起发表了《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用失误》(1993)。 偏误分析研究分为语音、词语、语法、语篇和汉字五 个领域。 语音:汉语语音要素偏误分析和汉语声调偏误分析。 词语和语篇的偏误分析较少。 语法:国内研究的重心,成果较多。 汉字: 汉字书写偏误类型及认知策略研究。
偏误分析_精品文档

偏误分析1. 引言在科学和研究领域中,偏误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用于识别和纠正实验或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和偏差。
通过对偏误进行分析,可以提高实验或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从而得到更可靠的结果和结论。
本文将介绍偏误分析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常见的偏误类型。
2. 偏误分析的概念和定义偏误是指在实验或研究中出现的错误或偏差,可以导致结果的不准确性或失真。
偏误分析是通过审查研究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偏误,识别、分析和纠正这些偏误,以获得准确和可靠的结果。
3. 偏误分析的重要性偏误分析对于获得可靠的研究结果和结论至关重要。
以下是偏误分析的几个重要方面:3.1. 提高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对偏误进行分析,可以识别和纠正可能导致结果失真的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实验设计的缺陷、数据采集的误差、数据分析方法的问题等。
通过纠正这些偏误,可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3.2. 改善实验或研究设计偏误分析可以揭示研究设计中的缺陷和潜在的偏误源。
通过分析这些偏误,可以改进实验或研究设计,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3. 提高数据的可靠性数据采集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偏误,如观察偏差、测量误差、选择偏误等。
通过对数据采集过程进行偏误分析,可以识别这些偏误并进行纠正,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3.4. 增加研究的可重复性通过对偏误进行分析和纠正,可以提高研究的可重复性。
当其他研究者想要重复你的研究时,准确的偏误分析和纠正措施能够帮助他们获得相似的结果。
4. 常见的偏误类型在进行偏误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种常见的偏误类型:4.1. 选择偏误选择偏误是指样本选择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例如,在调查问卷中,只有部分人群回答,而其他人群没有回答,会导致选择偏误。
4.2. 报告偏误报告偏误是指研究者在报告或出版研究结果时产生的偏误。
例如,研究者有意或无意地选择只报告符合假设的结果,而忽略了其他结果。
4.3. 测量偏误测量偏误是指测量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偏误分析报告

偏误分析报告
1. 引言
偏误分析是指对某个系统、方法或者模型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和偏差进行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偏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系统的问题所在,进而改进和优化系统。
本报告旨在分析并讨论某个系统中存在的偏误,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 偏误描述
在本章节,将对系统中的偏误进行详细描述,并为每个偏误给出具体的实例。
2.1 偏误一
这里描述第一个偏误的情况和具体实例。
2.2 偏误二
这里描述第二个偏误的情况和具体实例。
2.3 偏误三
这里描述第三个偏误的情况和具体实例。
3. 偏误原因分析
在本章节,我们将对每个偏误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找出造成这些偏误的根本原因。
3.1 偏误一的原因分析
3.2 偏误二的原因分析
3.3 偏误三的原因分析
4. 解决方案
在本章节,我们将针对每个偏误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改进系统性能和减少偏误的发生。
4.1 解决方案一
4.2 解决方案二
4.3 解决方案三
5. 结论
通过对系统中存在的偏误进行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偏误分析是优化系统和提升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2.通过深入分析偏误的原因,可以找出问题的源头,并通过相应的解决方案加以解决。
3.偏误分析需要持续进行,以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6. 参考文献
列举相关使用到的参考文献。
偏误分析和教学建议

偏误分析和教学建议一、偏误分析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
偏误是语言学习的一个正常现象,是学习者在掌握目标语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正确地分析和解决偏误对于提高学生语言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结合英语学习中常见的偏误进行分析。
1.语法偏误在语法学习中,学生常常会出现以母语习得结构为转化依据的错误,例如汉语中的“把”的用法在英语中并不存在,在句子结构上就会出现偏误。
例如学生会说:“把书放在桌子上”翻译成“Put the book on the desk”。
这种偏误是因为学生将汉语中的结构分析过程直接照搬到英语中,没有正确理解英语中的句子结构。
2.词汇偏误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常常会出现词义混淆的偏误。
例如学生会将“lonely”和“alone”混淆使用,这是因为在他们的母语中这两个词都有“孤独”的意思,所以在学习英语时很容易出现混淆的偏误。
这种偏误可以通过对词义进行详细解释和语境的教学来避免。
3.语音偏误学生在学习英语语音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出现发音偏误。
例如学生在发音时将“ship”读成了“sheep”,这是因为汉语中的声母“sh”和“s”在发音上十分相似,所以会出现此类偏误。
这种偏误可以通过加强发音练习和提高学生对语音特点的敏感度来进行纠正。
二、教学建议针对以上的偏误,以下是一些建议来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和纠正学生的偏误。
1.融入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语言输出和实践,通过任务的完成,可以有效地暴露学生的偏误,并在实际应用中纠正。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情境和真实场景,并让学生在语言输出中发现和修正自己的偏误。
2.提供多样化的练习和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练习和活动来帮助学生纠正偏误。
例如,可以设计填空题、补全对话、交际活动等,让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修正自己的偏误。
3.注重反思和改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反思和改进能力培养。
偏误分析_精品文档

偏误分析摘要:本文将介绍偏误分析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常见的偏误类型。
对于偏误分析的步骤和方法也将进行详细阐述。
最后,将探讨偏误分析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简要介绍相关领域内的研究和实践案例。
1. 引言在许多领域,包括教育、医疗和市场调研等,我们常常需要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收集数据和进行分析时可能会出现偏误(bias)。
偏误会导致我们对真实情况的认识产生偏差,从而影响我们的决策和判断的准确性。
因此,偏误分析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偏误分析的概念偏误分析是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其中存在的偏误,并评估这些偏误对数据的影响。
偏误分析旨在从数据中消除偏误,并提供更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
3. 偏误分析的重要性偏误分析对于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通过进行偏误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数据收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这有助于提高数据分析的精确性,并减少因偏误带来的错误决策。
4. 偏误类型偏误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包括:(1) 选择偏误:由于样本选择不当,导致数据集不具有代表性。
(2) 测量偏误:由于测量方法或工具的问题,导致数据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3) 报告偏误:由于信息的不完整、错误或误导性,导致数据的解释和分析出现偏差。
(4) 采样偏误:由于采样方法的问题,导致样本不具有代表性。
(5) 处理偏误:在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中,由于使用了不恰当的方法或模型,导致结果出现偏差。
5. 偏误分析的步骤偏误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收集:收集需要分析的数据。
(2) 偏误识别: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识别可能存在的偏误类型。
(3) 偏误评估:评估不同偏误对数据的影响程度,并确定哪些偏误需要优先解决。
(4) 纠正措施:根据偏误分析的结果,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消除偏误的影响。
(5) 结果验证:验证纠正措施的有效性,并评估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偏误分析的方法偏误分析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其中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1) 对照组设计:通过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识别实验组中可能存在的偏误。
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
偏误分析
偏误
01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应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
02
例
1
句
2
分
3
析
4
我从小一直学钢琴 我从小一直学了钢琴 分类:传统分类:语法:助词的使用错误 局部性偏误:助词“了”的不理解 语内偏误:对目的语的规则不清楚(也有可能是语际偏误) 理解偏误:对于“了”的不了解 显性偏误:有明显语法结构错误
5
分析:一直”表示持续,动态助词“了”表示完成,这是两个矛盾的范畴.不过,这两个范畴有时可以共存,比如: 他一直当了30年医生. 由于有了“30年”这个时间段,把“一直”的持续限制住了.所以,“一直”、“了”可以同时用.但你的句子里没有一个时间段,却有了一个要命的“从小”,“从小”是表示“自小到现在,而且还将继续”,这样,“从小一直”和“了”就彻底对立了,无法同现、共存.
4、书包有三本书 书包里有三本书 分类: 传统分类:领属关系不清楚 局部性偏误:主语的误用 语内偏误:对目的语的规则不清楚 理解偏误:对于方位和领属关系的不了解 隐形偏误:有明显的语义不通
error analysis名词解释

error analysis名词解释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和规律。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
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
简介:偏误分析是在语言学理论中介语假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早由鲁健骥介绍到中国(80年代初)语言特点:1、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和作用: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理论,语言学基础则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
2、偏误分析的偏误的分类:对偏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科德根据中介语的发展过程,将偏误分成三类:(1)前系统偏误:指目的语的语言系统形成之前的偏误。
学习者处于尚未掌握目的语的规则和系统,处于摸索阶段,出现较多的偏误;(2)系统偏误: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正逐渐发现并形成目的语的规则和系统,但还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规则,因而出现的规律性的偏误;(3)后系统偏误:指目的语系统形成后的偏误。
此时学习者基本掌握了有关语言规则,一般能正确运用,但有时会出现错误,造成偏误。
3、偏误的来源:(1)语内/母语负迁移。
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因而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偏误。
(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的语言现象上,造成偏误,也称为规则泛化或过度泛化。
(3)文化负迁移。
有的偏误不完全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语言形式上的偏误,或是语言使用上的偏误。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指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以积极的方式去应对解决,与此同时,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迁移、过度泛化和简化(即以上几条),造成偏误的交际策略则是回避和语言转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
基础 理论
对比分析
语言学 结构主义
心理学
行为主义 迁移理论
偏误分析
认知理论 普遍语法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被看成是规则形成的过程, 即学习者不断从目的语的输入中尝试对目的语规则 做出假设,并进行检验和修正,逐渐像目的语靠近 并建构目的语的规则体系。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人区别于动 物的主要标志,语言运用是一个由规则支配的、
——Johnson,2002: 59
二、偏误分析的产生背景
主因是对比分析仅仅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系 统进行对比,忽视了对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
偏误分析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 70年代后期,因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上的问题开始 衰落。
直到70年代,Corder发表了一系列偏误分析的 文章后,偏误分析才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公认 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刘颂浩.《第二语言习得导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鲁健骥.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J].语言文字应用,1992,(01). [4]罗晓杰.偏误理论与二语习得[J]. 外语学刊,2003,(02). [5]朱焕芝.对外汉语教学的偏误分析及应对策略[J].湖北大学学报,2010,(10) [6]乔丽.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J]. 河北大学学报,2009,(06)
偏误分析理论认为,学生的语言偏误反映了学生 对目的语的掌握情况,是学习者对目的语语言规则进 行判断与整理的结果,它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学生的语 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
错误反映学习过程
50. 外语学习者的话语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其中的错误。如果学习 者 的每句话都正确无误,我们就不知道他脑子里在想什么。但是,话语 中一旦出现错误,我们就可以研究它的特点,推测出错误的原因。错误可 能暗含着关于外语学习过程的重要信息。这就好像是医生看病一样。对于 医生来说,患者的疼痛部位(而不是其他部位)能够告诉他更多的信息。
16
此外,科德并不怎么认可偏误或“偏离”(deviant) 等词,科德选择的术语是“特异性”(idiosyncracy)。
不过,特异性也好,偏误也好,都是与目的语对比的结 果,指的都是与目的语相异的形式,它俩实质上并没有太大 的不同。学者们后来使用更多的术语,仍然是“偏误”。
在偏误分析中,偏误也不仅仅指系统的错误,而是指 所有的错误,包括“表现错误”(performance error)。 在下文的讨论中,我们把“偏误”和“错误”看成是可替换 术语。
错误
系统性 (systematic)
“老虎”说成“老五”
表现问题
“我衣服洗、 我饭吃、
我把婚结”。
能力问题
科德偏误分析观内容
⑴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发展过程的每个阶段都使用一种 特定的语言,科德称之为“特异方言” (idiosyncratic dialect),又称“过渡方言”。
⑵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特异方言处在变化过程中,具有不 稳定性。特异方言代表了学习者的“过渡能力” (transitional competence)。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 程中所出现的偏误进行观察、分析和分类,从而了解学习者本身 的语言习得障碍,揭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它涉及来自 母语干扰的语际分析,来自目的语干扰的语内分析、交际中的社 会语言环境、心理及认知策略,以及其他相关的影响因素。
偏误分析属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的有 机组成部分。“中介语”,就是介于学生本族语和目 的语之间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创造 的语言系统。
⑶从本质上说,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错误和儿童习得母语 时出现的错误没有什么区别。
⑷错误代表的是学习者现有语法和目的语语法之间的差 别。对错误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学习者的内在大纲 (built-in syllabus) 。
学习者偏误的重要作用
①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及达到的阶段。 ②研究者可以了解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目的语的。 ③学习者可以验证他们对第二语言规则的理解正确与否。
创造性的过程,刺激-反应无法解释语言学习和 语言运用的全部。
创造性
⑴日常运用语言具有创新性。
⑵语言运用不受外界刺激的控制 。 ⑶日常的语言运用连贯、得体。
四、科德的偏误分析观
彼德·科德(S.Pit Corder,1918~1990)是英国应 用语言学研究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科德是偏误分析最 早的倡导者。
3 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
4 科德的偏误分析观
一、“偏误”及偏误分析的性质定义
所谓“偏误”(error)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某词 汇、发音、语法、语义和语用等语项时出现的语误,对比标准 目的语,表现出学习错误或不完善的特征(faulty or incomplete learning),偏误与偏误之间是成系统、有规律 地联系着的。
1967年,科德(Corder )发表了《学习者语言 偏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tion of Learner Errors) 一文 ,在认知心理语言学的基础上提出了 “偏误分析”理论,把“教”与“学”结合起来分析 偏误产生的原因。
在这篇文章中,科德提出,应该区分“失 误”(mistake)和“偏误”(error)。
本节课内容
第六章 偏误分析 (Error Analysis)
课堂学习内容:
一、偏误分析的背景 二、科德的偏误分析观 三、偏误分析的步骤 四、偏误分类
五、偏误范围和区域 六、偏误分析评价 七、小结
对 强式说 比 分 析 弱式说
误分析的性质定 义
2 偏误分析的产生背景
根据Corder(1967,1971),偏误可分为三类:
分类 添加标题
偏误(errors) 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语言形式。 错误(mistakes) 不符合语境的语言形式。
差误(slips 或lapses)
口误或笔误。
失误与偏误的区分
失误(mistakes)
偏误(errors)
口误、笔 误
偶然性 (occas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