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误分析例析
偏误分析——精选推荐

第6章偏误分析对待错误,可以有不同的态度。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说错误要竭力避免;“吃一堑,长一智”是说错误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说谁也免不了会犯错误。
下面这个故事讲的是另一种态度。
一位单身旅客在山间行走时,遇到一个指示牌,上写“此路不通”。
旅客看了看前边,觉得并无问题,就决定继续前行。
山路蜿蜒曲折,沿途风景秀美,旅客很高兴自己没有给指示牌吓倒。
就是此时,前面出现了一条河,河宽水急。
无奈,旅客只好沿原路回来。
不久又到了那块指示牌跟前。
这一次旅客惊奇地发现,那牌子的背后还写着一行小字:“欢迎你回来,笨蛋!”这种态度,就是所谓的“幸灾乐祸”。
仔细想想,下面约翰逊(Johnson,2002: 59)的这段话,虽然不能说是幸灾乐祸,但毫无疑问是“见错心喜”:50. 外语学习者的话语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其中的错误。
如果学习者的每句话都正确无误,我们就不知道他脑子里在想什么。
但是,话语中一旦出现错误,我们就可以研究它的特点,推测出错误的原因。
错误可能暗含着关于外语学习过程的重要信息。
这就好像是医生看病一样。
对于医生来说,患者的疼痛部位(而不是其他部位)能够告诉他更多的信息。
这种“错误反映学习过程”的观念,是本章要讨论的“偏误分析”的核心思想之一。
不难看出,这与对比分析关于错误的看法有本质上的不同。
6.1 偏误分析的背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占统治地位的语言学习理论是对比分析假说。
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认识的深入,研究者发现,用迁移理论不能解释学习者的全部错误。
这样,人们逐渐对对比分析失去了热情。
更重要的是,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也受到了很多批评。
乔姆斯基不断提醒人们,语言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语言运用是一个由规则支配的、创造性的过程,刺激-反应无法解释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全部。
在乔姆斯基(1968)看来,语言运用的创造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日常运用语言时,我们所说的话语大都是全新的,而不是对以前听过的话语的重复,甚至在结构上也和以前听过的话语不同。
分析偏误来源

分析偏误来源试举例分析偏误的来源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即第二语言学习者所形成的与母语和目的语两者都不相同的个人独特的语言系统。
偏误分析认为偏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这些偏误的来源归结为语际迁移、语内迁移、学习语境、交际策略和文化迁移。
一、语际迁移,即母语知识向目的语迁移。
母语(或第一语言)的负迁移会产生偏误,就外国人学汉语为例,主要指学生受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影响,把母语或第一语言的某些语法规则搬到汉语里。
例如,学生在回答否定形式的是非问句时,由于受到英语的影响,时常把否定和肯定回答搞反。
如:(1)“你不去逛街吗?”——*“不,我不去。
”(“是,我不去。
”)。
(2)“你没见她吗?”——*“是,我见到她了。
”(“不,我见到她了。
”)。
又如:(1)*“我们的校园很大和很漂亮。
”(又大又漂亮)。
(2)*“他汉语说得清楚和流利。
”(又/既清楚又流利)。
(3)*“我们大家唱歌和跳舞。
”(又唱歌又跳舞)。
这是把英语“and”的用法套用在汉语上而造成的偏误。
另外,学生在使用“也”、“就”、“都”、“才”等副词时,也可能由于受到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干扰而用错位置。
二、语内迁移,也称语内干扰语内迁移指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目的语内部规则相互迁移。
这种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主要是过度泛化,即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错误地或不完整地归纳和学习造成的结果。
这种偏误很可能是由一个目的语规则对另一个目的语规则产生的影响而造成的。
例如:(1)尽量不应该把两个人相比。
(应该——要)(2)他们不要伤害走路的人。
(要——愿意)这种混淆汉语助动词的句子并不是母语干扰造成的,而是由于不能正确的区分目的语规则的细微差别造成的。
又如:(1)*“我比他很高。
”(2)*“她的房间很干干净净的。
”(3)*“她很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4)*“老师说得很清清楚楚。
”等这些句子的偏误是副词“很”的过度泛化造成的,应删去“很”。
又如:(1)*“我每天早晨一个小时锻炼。
偏误分析——精选推荐

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
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
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
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
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小结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文献综述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
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
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 [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 题名[D]. 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 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8.报纸文章 : [序号] 作者. 题名[N]. 报纸名,年-月-日(版次).9.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越南留学生习得“都”的偏误分析□杨阳袁伟摘要:本文在汉语本体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偏误分析等理论为依据,对母语为越南语的留学生做了问卷测查,并对调查结果做了统计分析,以此考察他们在习得副词“都”时的偏误类型,得出相关理论并且提出了一些关于副词“都”的教学对策。
偏误分析例析[1]
![偏误分析例析[1]](https://img.taocdn.com/s3/m/d7b6101a580216fc700afd5d.png)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例析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 ,就是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 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 包括偏误的类型和偏误产生的原因等。
它作为一种理论和研究方法,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是就笔者直接接触到的真实的偏误材料进行偏误分析。
一、偏误例句及来源 :1. 我书包里词典有。
2. 我买了新书两本。
3. 我见到了 Mary 等去年见的朋友很多。
4. 我要练习跟你。
5. 我想见面你。
6. 我的汉语会话是不好,他们听不懂 . 。
7. 大概有十个学生们去济南。
8. 我和三个同学穿韩服唱了韩国传统歌,很精彩了。
9. 学生都善良,还有很好学生。
10. 我们班的男人、女人都很好学生。
11. 我们千佛山了。
12. 我们一起大润发吧。
13. 我们运动会了。
14. 泰山,早上很冷,日出,我喜欢。
15. 朋友,天冷,保重身体。
16. 他明天没和我们一起去。
17. A :后天是我奶奶的生日,我要回家。
B :真的吗?你奶奶几岁了?18. 你不高兴,我没考好。
19. 今天比昨天很冷。
20. 意识到这一点很是让我非常难过。
以上例句中例 1到例 7来自以韩语为母语的留学生的日常用语,例 8、例 9、例10来自留学生办的教室板报,例 11到例 18来自非洲留学生平时的交际用语,例 19、例 20来自留学生的校内日志。
其中韩国留学生和非洲留学生是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学习的汉语时间在半年到一年之间。
教室板报和校内日志,涉及到的留学生水平从初级到高级不等。
二、偏误的来源及例句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偏误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有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等五个方面,还有不少偏误是在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产生的。
下面结合例句作具体分析说明:1、母语负迁移。
学习者在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常常是依赖母语知识,同一母语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错误。
偏误分析3

4.有的“把”字句主要不是说明某个动作对某事物或人的处置, 而是说明某事对“把”后的宾语(一般是人)产生的影响。 “把”后的谓语常常是形容词或者心理动词。 昨天搬家把我累得够呛。 这件事真把他给愁死了。 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这可把老李高兴坏了。 5. “把”字句中的状语,有的必须放在“把”前面,有的则放 在“把”后动词前。 我从来没把她当作我的恋人,只把她当作我的妹妹。 她故意把门砰地一声关上了。 我可以把这块石头一下子举起来。 小李已经把行李都拿走了。 当状语的语义指向主语或“把+宾语+动词”时,必须放在“把” 前。这类状语有否定词、能愿动词或时间名词、时间副词、语 气副词等。 当状语的语义指向宾语时,一般放在动词前。 当状语的语义指向动词时,放在“把”前或动词前都可以。
二. “把”字句的谓语形式 1. “把”字句和各类补语。 老师把书放在桌子上。 她把那本小说改成了电影剧本。 妈妈把饭做好了。 我把他的话听烦了。 大家把课本拿出来。 妈妈把屋子收拾得很干净。 因为我把课文念得不流利,所以挨了老师的批评。 把孩子关了一天。 他把自行车修理了一上午。 组委会把比赛的时间推迟了一天。 她把箱子怎么打也打不开。 他把飞机票买不到。
2.把+N+动词+了 我把钱包丢了。她把大衣脱了。学校把他开除了。 用于这一句型的动词较少,“吃、喝、卖、丢、扔、解决”; “害、杀、开除、解雇、骗”;“推迟、提高、放大、延长、 放大、缩小”等。 3.把+N+动词+过 他把该走的地方都走过了。 你把这些题目都做过了? 一般当“把”的宾语带有全称意义的宾语或宾语为复数、动 词前有“都”时,用此句型。 4.把+N+动词+着 把钱带着。 把那些钱留着吧。 你把词典拿着。 你把资料先放着,等我有时间再看。 多出现在主观性较强的祈使句中,表示要求对方有目的地持 续某个动作。
偏误分析——精选推荐

偏误分析第⼗七节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第⼆语⾔的教学过程,也是第⼆语⾔学习者的习得过程。
中介语理论提出,学习者⾃⾝存在着⼀个介于第⼀语⾔与⽬的语之间的动态的语⾔系统——中介语,并重视对这⼀语⾔系统的研究。
研究时主要采⽤偏误分析的⽅法,即关注学习者在第⼆语⾔学习过程中所产⽣的错误,并进⾏系统地分析研究,以探求第⼆语⾔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因此,教学中⼀般的纠错并不等于偏误分析,进⾏偏误分析⾸先要区分“失误”(mistake)和“偏误”(error)。
失误是指在特殊情况下产⽣的语⾔错误,⽐如注意⼒不集中、疲劳、粗⼼或紧张等,具有偶然性。
第⼆语⾔学习者和操母语的⼈都有可能发⽣这类错误,⽽且在错误发⽣之后有能⼒进⾏改正。
所以,它属于语⾔运⽤范畴,不能反映说话⼈的语⾔能⼒。
例如在⼀位学习者的同⼀篇作⽂中,先后出现了以下两句话:(1)*从4⽉份的第三(个)星期开始,我妈妈每天给我打电话,想让我回家。
(2)从5⽉份的第四个星期开始,电视台停⽌播放那⾸歌。
前⼀句遗漏了量词“个”,⽽句法环境相同的后⼀句却未遗漏,可见前⾯的错误是由于她的疏忽产⽣的,属于失误。
偏误是指第⼆语⾔学习者在使⽤语⾔时不⾃觉地对⽬的语的偏离,是以⽬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
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的语⾔能⼒,属于语⾔能⼒范畴。
例如:(3)*天上都是⿊云,看起来(要)下⾬了,我们快回家吧!(4)*快⼋点了,你(要)起床了。
以上两例均出⾃初级阶段学习者的作业,由于他们还没有熟练掌握助动词“要”的⽤法,所以在该使⽤的地⽅却没有使⽤,这是他们在特定阶段的语⾔能⼒的表现,具有普遍性,所以他们所犯的错误属于偏误。
在教学实践中,纠错应该以偏误为对象,进⾏有效地分析。
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了解偏误的成因,进⽽预测偏误的发⽣,积极有效地进⾏教学。
例如:(5)*我每天吃晚饭在⾷堂。
此例是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的偏误。
汉语中当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共同出现时,地点状语⼀定要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前,时间状语之后。
汉语偏误分析实例以为为了和因为为例

汉语偏误分析实例以为为了和因为为例汉语偏误分析实例以"为了"和"因为"为例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但由于语言的灵活性和复杂性,人们在使用汉语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偏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为了"和"因为"这两个常见的词语为例,来分析汉语中的偏误情况。
一、"为了"的偏误分析"为了"是一个表示目的、理由的常用词语,但有时候人们在使用它时会出现一些错误的偏误。
1. 偏误一:顺序颠倒有些人在使用"为了"时,会将目的和行动的顺序颠倒,例如:"我出去玩为了休息",实际上应该是"我为了休息出去玩"。
2. 偏误二:语序错误有时候人们在表达目的时会将话语的前后顺序颠倒,例如:"为了赚钱,他努力工作",实际上应该是"他努力工作,为了赚钱"。
以上是一些关于"为了"的常见偏误分析,我们需要在使用它时注意语序的正确性和目的与行动的顺序是否一致。
二、"因为"的偏误分析"因为"是一个表示原因、解释的常用词语,但在使用它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常见的偏误情况。
1. 偏误一:原因不准确有时候人们在使用"因为"时,会给出错误或不准确的原因,例如:"因为下雨了,所以他没有来",实际上可能并不是因为下雨,而是其他原因导致他没有来。
2. 偏误二:因果倒置有些人在表达原因时,会将因果关系倒置,例如:"因为她生病了,所以没去上学",实际上应该是"她没去上学,因为生病了"。
以上是关于"因为"在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偏误分析,我们在使用它时要确保原因的准确性和因果关系的正确表达。
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
偏误分析
偏误
01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应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
02
例
1
句
2
分
3
析
4
我从小一直学钢琴 我从小一直学了钢琴 分类:传统分类:语法:助词的使用错误 局部性偏误:助词“了”的不理解 语内偏误:对目的语的规则不清楚(也有可能是语际偏误) 理解偏误:对于“了”的不了解 显性偏误:有明显语法结构错误
5
分析:一直”表示持续,动态助词“了”表示完成,这是两个矛盾的范畴.不过,这两个范畴有时可以共存,比如: 他一直当了30年医生. 由于有了“30年”这个时间段,把“一直”的持续限制住了.所以,“一直”、“了”可以同时用.但你的句子里没有一个时间段,却有了一个要命的“从小”,“从小”是表示“自小到现在,而且还将继续”,这样,“从小一直”和“了”就彻底对立了,无法同现、共存.
4、书包有三本书 书包里有三本书 分类: 传统分类:领属关系不清楚 局部性偏误:主语的误用 语内偏误:对目的语的规则不清楚 理解偏误:对于方位和领属关系的不了解 隐形偏误:有明显的语义不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例析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就是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和偏误产生的原因等。
它作为一种理论和研究方法,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是就笔者直接接触到的真实的偏误材料进行偏误分析。
一、偏误例句及来源:
1.我书包里词典有。
2.我买了新书两本。
3.我见到了Mary等去年见的朋友很多。
4.我要练习跟你。
5.我想见面你。
6.我的汉语会话是不好,他们听不懂.。
7.大概有十个学生们去济南。
8.我和三个同学穿韩服唱了韩国传统歌,很精彩了。
9.学生都善良,还有很好学生。
10.我们班的男人、女人都很好学生。
11.我们千佛山了。
12.我们一起大润发吧。
13.我们运动会了。
14.泰山,早上很冷,日出,我喜欢。
15.朋友,天冷,保重身体。
16.他明天没和我们一起去。
17.A:后天是我奶奶的生日,我要回家。
B:真的吗?你奶奶几岁了?
18.你不高兴,我没考好。
19.今天比昨天很冷。
20.意识到这一点很是让我非常难过。
以上例句中例1到例7来自以韩语为母语的留学生的日常用语,例8、例9、例10来自留学生
办的教室板报,例11到例18来自非洲留学生平时的交际用语,例19、例20来自留学生的校内日志。
其中韩国留学生和非洲留学生是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学习的汉语时间在半年到一年之间。
教室板报和校内日志,涉及到的留学生水平从初级到高级不等。
二、偏误的来源及例句分析:
第二语言学习者偏误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有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等五个方面,还有不少偏误是在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产生的。
下面结合例句作具体分析说明:
1、母语负迁移。
学习者在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常常是依赖母语知识,同一母语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
错误。
韩语的基本语序为“主语+宾语+谓语”、“修饰语+被修饰语”,受母语的影响,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常出现像这样的语法偏误。
如:
例1 我书包里词典有。
例2 我买了新书两本。
例3 我见到了Mary等去年见的朋友很多。
但是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留学生的语序意识增强,偏误发生的机率变得越来越小。
另一方面,非英语母语的留学生,除了受母语的影响,由于先接触和学习了英语、有时课堂也以英语为中介语,因此,也常发生因受英语影响的偏误。
如:
例4 我要练习跟你。
(英语为I want to practice with you 。
)
例5 我想见面你。
(I want to meet you. Meet在英语中既可作及物动词也可做不及物动词,但是汉语
“见面”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加宾语“我”。
)
例19 今天比昨天很冷。
(在英语的比较句中表示差别的形容词要变成比较级,而不能以词语的原型出
现。
如“这个比那个大很多”翻译成“This one is much bigger than the other”,
受此类影响出现了例句中的偏误。
)
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学习者在目的语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
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偏误,这种现象也称为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fion)或者过度泛化。
如:
例6 我的汉语会话是不好,他们听不懂.。
(学习者在最初的学习中,会了解到“是”用来表示判断、
说明陈述对象的情况。
但是如果判读、说明部分含有“不”、
“没”则不需要用“是”。
)
例7 大概有十个学生们去济南。
(“们”的基本用法是“用在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但是,
如果代词或是名词前有具体的数词修饰限制时,则不能再用“们”。
此处属于“们”的泛化。
)
例8 我和三个同学穿韩服唱了韩国传统歌,很精彩了。
(“了”可以表示“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
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但是此例句中
“很精彩”并不是一种变化,而是一种状
态,此处属于“了”的泛化。
)例16 他明天没和我们一起去。
(对“没”和“不”的区别还没掌握住)没,用于客观叙述,限于指过
去和现在,不能指将来。
不,用于主观意愿,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
,
留学生常出现倾向于“没”或是“不”的现象,从而造成“没”或是
“不”的泛化。
此处是明天的事,应该用“不”。
)
例20 意识到这一点很是让我非常难过。
(汉语用词的重复。
除了汉语知识的负迁移外,也受到了留学
生表达意思的影响。
留学生特别强调难过的程度,导致了偏
误的出现。
)
3、文化因素负迁移。
一些偏误并不完全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了语言形式上的偏误,或是
语言使用上的偏误。
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受本国文化的影响,或是由于未能正确理解目的语文化所造成的。
如:
例15 朋友,天冷,保重身体。
(此例句的使用者是个40多岁的非洲留学生,常对20岁左右的中国学
生这么说。
“保重”是个很正式的词,一般是长者之间,或是对长者
说,此处显然是对中国文化不了解造成的偏误。
)
例17 A:后天是我奶奶的生日,我要回家。
B:真的吗?你奶奶几岁了?(“几岁”一般是问不到十岁的儿童,问老年人一般用“多大年纪”
或是“高寿”。
说话人没有顾及到问的对象的年龄,违背了交际
原则,没有理解中国的文化。
)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或是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为克服困难、达到有效学习和顺利交际的目的常常会采取各种计划和措施,这分别表现为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其中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迁移、过度泛化和简化;造成偏误的交际策略很多,回避和语言转换是其中最常见的两种。
如:例11 我们千佛山了。
(有个非洲留学生,总是发不好qu这个音,所以常常在交谈中不说“去”这个
字。
)
例12 我们一起大润发吧。
(回避“去”字)
例13 我们运动会了。
(我们参加运动会了。
留学生不会“参加”这个词,采取了回避态度。
)
例14 泰山,早上很冷,日出,我喜欢。
(意思是要说“虽然早上泰山顶上很冷,但是我还是喜欢在那
里等着看日出。
”说话者采取了简化策略,避免了连词的使
用。
)
例18 你不高兴,我没考好。
(简化策略。
因为我没考好,你不高兴了。
)
5、学习环境的影响。
外部因素也是偏误产生的原因之一。
这里所说的学习环境的不良影响,主要指教师不够严密的解释和引导、甚至不正确的示范,教材的科学性不强或编排不当,课堂训练的偏差等。
例9“学生都善良,还有很好学生。
”和例10“我们班的男人、女人都很好学生”。
学生除了对“很+形容词”修饰名词的认识不足以及对“是”的掌握不好外,也受到了学习环境的影响:教师常说“好,很好”、“你们都是好学生”不加区别。
学生们又想给自己很高的评价,办板报时一般没有严格的要求和指导,于是就出现了板报上的偏误。
另外,学习环境中,对待上述所说的各种偏误的态度,也是外部环境对偏误产生的一个重要影响方面。
三、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偏误的产生因素是多样的,很多偏误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机械地归类有时候不是特别恰当,但是,这些归类还是为第二语言的教授和习得提供了很多借鉴。
1.在注重分析母语和目的语引起的偏误的同时,还应注重分析和避免学习者所接触过的其他语种对学习者造成
的负迁移。
尤其是现阶段常用英语作为初学者学习汉语的媒介,更要注意英语的负迁移对学习者学习的影响。
2.在第二语言的习得或讲授过程中要多注意语序问题,此外就是语用问题。
3.留学生教室里的诸如板报之类的东西,最终呈现的结果要严要求,因为它们出现的偏误影响的很可能不是几
个人,一班人,甚至可以影响不止一届的留学生。
这就涉及到对待偏误的态度,在这一点上,要避免大众化的偏误。
办板报的过程中可以不纠错,以免影响学生们交流的积极性,板报成型后可用艺术化的手法作必要的修改,以确保不传播偏误。
偏误分析目前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对第二语言教学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对偏误分析的研究仍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和发掘,作为第二语言的教授者或是学习者更要特别注意对直接接触到的实例的分析、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