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齐鲁文化与诚信传统的简单概述

合集下载

浅谈齐鲁文化在大学生品德修养方面的途径

浅谈齐鲁文化在大学生品德修养方面的途径

浅谈齐鲁文化在大学生品德修养方面的途径
齐鲁文化是山东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齐鲁文化在大学生品德修养方面的途径:
1. 倡导孝道思想:齐鲁文化强调孝道,提倡尊敬父母、关心家人的观念。

大学生可以通过实际行动,尊重父母、关心家人,培养感恩之心,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2. 崇尚诚信:齐鲁文化强调诚信为本,注重遵守诺言、遵纪守法,对待他人真诚友善。

大学生可以通过诚实守信的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诚信意识,塑造高尚的品德。

3. 弘扬传统美德:齐鲁文化崇尚君子之道,注重礼仪、廉耻、勤俭节约、正直等传统美德的培养。

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传统文化活动、阅读经典著作等方式,学习和传承这些美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4. 培育勇于担当的精神:齐鲁文化强调勇于担当,注重人们在困难和挑战面前的勇气和决心。

大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发挥主动作用,培养勇于担当的精神,提高自己的责任感和品德水平。

总之,齐鲁文化在大学生品德修养方面可以通过倡导孝道思想、崇尚诚信、弘扬传统美德和培育勇于担当的精神等途径来实现。

大学生应该积极借鉴齐鲁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浅谈齐鲁文化

浅谈齐鲁文化

引言概述: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齐鲁文化以山东省为中心,涵盖了山东省及周边地区,包括山东的历史、地理、人文、风俗等方面。

通过对齐鲁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正文内容:
一、齐鲁文化的历史背景
1.山东的地理及历史位置
2.山东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3.山东的儒家文化传统
二、齐鲁文化的思想内涵
1.儒家思想在齐鲁文化中的地位
2.齐鲁文化对人性的思考与体悟
3.齐鲁文化中的社会伦理观念
三、齐鲁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1.齐鲁文化的书法艺术
2.山东民间文艺及曲艺形式
3.齐鲁建筑艺术的特点
四、齐鲁文化的民俗风情
1.齐鲁地区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2.山东民间舞蹈及音乐艺术
3.齐鲁地区的传统美食与饮食文化
五、齐鲁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挑战
1.齐鲁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2.面临的传承困境与挑战
3.推动齐鲁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措施和策略
总结:
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形式和民俗风情。

通过对齐鲁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传承,可以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齐鲁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和策略来推动其传承和发展。

只有在这样的努力下,齐鲁文化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并为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齐鲁文化,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

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

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目录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形成及融合儒学的影响山东民间方言的魅力齐鲁庭院经济及风俗文化祭孔大典与复兴传统文化齐鲁文化与诚信传统齐鲁秘籍珍宝南迁纪事鲁文化在中国上古文化中的地位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形成及融合1982年夏,考古工作者在沂河、沭河流域发现了若干组细石器埋藏点,并命名为“沂沭细石器文化”,据考古研究,可能就是北辛文化的源头。

这一关键环节的发现,使沂沭的旧石器文化与北辛文化之间找到了联结点,并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谱系连接起来,组成了鲁南地区的中国史前文化的完整序列。

而这一山东的史前文化,就是山东的土著居民东夷人创造的,土生土长的东夷文化。

其中大汶口文化是以泰安的大汶口遗址命名的,分布范围广泛,距今约6000年;龙山文化首先发现于章丘龙山镇,分布范围与大汶口文化大体一致,距今约3900~4400年前。

这两种文化(大汶口、龙山)的发展时期被认为是东夷文化的鼎盛时期。

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封于齐,以治理夷人;周公被封于鲁,以拱卫周室。

分封齐、鲁,标志着东夷文化向齐文化演变,宗周文化则在鲁国完整地保存下来。

姜太公到了封地以后,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因其俗,简其理”促成了东夷文化向齐文化的转变。

与之相反,周公之子伯禽到鲁地后,变其俗,革其礼,推行重农抑商的周文化。

两种不同的文化使齐国和鲁国的人文经济趋于不同的发展方向:齐国的社会风尚带有明显的工商业氛围,崇功利,轻伦理,文化风气开放,注重实用;鲁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农业社会的文化特征,文化风气保守,因循周礼,不思变通。

齐文化的精神淄博的民俗传统

齐文化的精神淄博的民俗传统

齐文化的精神淄博的民俗传统民俗传统是一个地区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它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淄博作为山东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齐文化,其民俗传统更是别具一格。

本文将从齐文化的精神和淄博的民俗传统两个层面来探讨。

一、齐文化的精神齐文化起源于齐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齐国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大国家,其文化在当时卓然有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齐文化的精神是淄博民俗传统的重要依托,代表着淄博人民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

首先,齐文化的精神体现了勇敢和进取的精神。

齐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将领,如齐桓公、晏婴等,他们勇猛果敢的作风赢得了人们的钦佩。

淄博人民秉承着这一精神,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敢于迎接挑战,勇往直前,不断进取。

其次,齐文化的精神强调了和谐和团结的意义。

齐国历史上重视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繁荣,鼓励民众互助互励,共同发展。

淄博人民自古以来就注重团结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相互扶持、和睦相处,为建设一个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最后,齐文化的精神强调了诚信和守信的重要性。

在古代齐国,注重诚信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也是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

淄博人民继承了这一传统,诚实守信、守法守规成为他们的道德底线,这也是淄博社会风气纯洁、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淄博的民俗传统淄博作为山东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俗传统。

淄博的民俗既受齐文化的影响,又具有鲁西南地区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淄博的民俗传统以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为主要内容。

其中,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进行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烟花爆竹等。

清明节是另一个重要节日,人们会祭祀先人、扫墓、踏青等,展示了对祖先的尊敬和对生命的敬畏。

此外,淄博的民俗传统中还有一些特色的庆典活动,如垛山会、狮子舞等。

垛山会是淄博地区流传已久的一项传统活动,多在秋季举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齐鲁文化名词解释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齐鲁文化名词解释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齐鲁文化名词解释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对齐鲁文化中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说明与概述。

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齐鲁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与精神风貌,进而推动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是引言部分,对文章进行了整体概述,并介绍了本文的结构安排。

其次是关于齐鲁文化的定义与背景,探讨了该文化的内涵及其形成背景。

接下来是从历史渊源方面揭示了齐鲁文化的渊源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生的演变。

然后,探讨了齐鲁文化的特点与影响,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这一文化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最后,在具体示例与解释说明的部分,以齐鲁文化中的重要名词作为案例,对其进行详细解释说明,进一步深入了解齐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传统习俗。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本文进行总结,并强调了齐鲁文化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齐鲁文化名词解释的探讨,加深读者对于这些概念与内容的理解,并提升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把握。

同时,通过对具体示例的分析,希望读者能更好地领悟齐鲁文化所代表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并将其应用于当代社会建设与发展中。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与体验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及其引领人们求真、向善、追求卓越的理念。

2. 齐鲁文化2.1 定义与背景齐鲁文化是指发源于中国山东省的一种重要文化传统。

山东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其丰富的历史遗产和人文景观而被誉为"孔孟之乡"。

齐鲁文化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内容,涵盖了艺术、哲学、历史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山东地区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早在公元前770年左右,山东就成为了我国最早建立起封建制度的国家之一-齐国。

而后,随着孔子的诞生和活动,山东逐渐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发祥地。

论齐鲁文化的道德传统

论齐鲁文化的道德传统

论齐鲁文化的道德传统
齐鲁文化的道德传统始于古代,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构成了今日华夏民族灿烂多彩的宝藏。

齐鲁文化融合了中国古代理论文化和汉文化,是汉字文化贯穿中国整个民族历史的主要根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齐鲁文化的道德传统,教导人们尊重生命与善待众生,关怀家庭与珍爱情谊,关心社会与服务大众,尊重祖先与礼仪习俗,拓扑未来与发展文明,以及求同存异、友爱相处,帮助他人和热心公益又等等多种道德准则。

齐鲁文化的道德传统,教育了所有人无论社会阶层是否高低,对于彼此之间应当有真诚的友谊,热情的邻里友谊,真挚的夫妻友谊,深厚的老师和学生友谊,充满爱和尊重的关系,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坚持传家之道,爱护环境。

齐鲁文化的道德传统,已经作为儿女对待父母的准则,以及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的目标的价值体系存在,但它也并不拘泥于传统,而是发展和演变,登记各地特色,甚至兼容几代同时而行。

齐鲁文化的道德传统,可以用来构建一个友好和谐的社会,让我们共同去学习和秉持,一起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齐鲁文化概述(二)2024

齐鲁文化概述(二)2024

齐鲁文化概述(二)---引言概述---齐鲁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

它以山东省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影响深远。

齐鲁文化以其多元的特点、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展示了山东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本文将在上一篇文章的基础上继续探讨齐鲁文化的特点和发展。

---正文---一、齐鲁文化的多元化1. 多样的民族文化融合2. 丰富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3. 多元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4. 深厚的宗教信仰体系5. 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二、齐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历史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塑造和发展2. 重视教育和思想的传播3. 传统节日的举办和保护4. 传统产业与现代发展的融合5. 齐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机制三、齐鲁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1. 曲艺和说唱文化的传统表演形式2. 绘画雕塑艺术的独特风格3. 戏曲和舞蹈的艺术表达4. 传统建筑的独特特色5. 文学与文化刊物的传统创作四、齐鲁文化的经典传世之作1. 古代典籍的重要著作2. 历史文献与古迹的珍贵遗产3. 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4. 传统戏曲剧本的经典之作5. 传统名画和艺术收藏品的珍品五、齐鲁文化的影响与价值1. 增强地方文化凝聚力和自豪感2. 丰富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与多样性3. 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4. 传递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观念5. 鼓舞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总结---通过本文对齐鲁文化的概述和探讨,我们了解到齐鲁文化的多元化特征、传承与发展、代表性艺术形式、经典传世之作以及其影响和价值。

齐鲁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其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贡献不容忽视。

我们应当努力保护和传承齐鲁文化,以推动中华文明的繁荣与传承。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是指在齐国和鲁国地域范围内形成的文化体系,不仅拥有雄厚的思想体系,还蕴含着深厚的道德观念和审美理念。

齐鲁地区培育了众多卓越的文化人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齐鲁文化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

首先,齐鲁地区的养殖农耕文明为齐鲁文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础。

在这里,古人们开始了种植粮食作物和养殖家禽牲畜的活动,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样。

在农耕文明的背景下,齐鲁地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组织形态和道德伦理观念。

其次,作为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至深。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和“致良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对后世的政治、经济和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中庸和和谐,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原则,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观念。

再次,齐鲁地区还孕育了众多的文化人才和精湛的艺术形式。

自古以来,齐鲁地区就有“文化之邦”的美称。

在齐鲁文化的熏陶下,孔子及其弟子们开创了弟子规模、规范的师徒制度,教育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学子。

此外,齐鲁地区还涌现了大量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如曾国藩、林则徐、曹雪芹等,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在文学、绘画、音乐、戏剧还是工艺美术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中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齐鲁文化还体现在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建筑艺术上。

齐鲁地区拥有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如孔庙、曲阜三孔、泰山等,这些古建筑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卓越智慧和精湛技术。

同时,齐鲁地区的民俗文化也非常丰富多样,如舞狮、舞龙、踩高跷等,这无疑是齐鲁文化的一大亮点。

它们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使得齐鲁文化更具魅力和独特性。

齐鲁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影响了中国,同时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积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齐鲁文化与诚信传统的简单概述一、正统的山东人山东人是一群很招人喜爱的国民,到过山东的,与山东人打过交道的,无不啧啧称赞。

山东人何以如此招人喜爱?是山东大汉那伟岸的体貌?不错,这确曾引起国人的青睐。

小说家写山东人,总免不了要描绘山东大汉的阳刚之美,他们笔下的秦琼、程咬金、武松……,个个虎背熊腰,端的一副豪迈神威。

考古学家也曾对山东人的体质产生过浓厚的兴趣。

吴金鼎,一位蜚声中外的考古学家,龙山文化第一遗址就是他在章丘城子崖发现的。

他还曾花了两年零九个月的时间调查研究山东人的体质,写出了《山东人体质之研究》一书。

山东人也博得了外国人的极大兴趣。

有名坂元宇一郎者,乃日本著名的“面相学”大家,他对中国人的面相作了系统的研究后指出,最标准的中国人的相貌就是山东人那种类型。

近年有两本关于河南人的书,一本是张向持的《解读中原》,一本是马说的《河南人惹谁了》。

这两本书都围绕一个现象:河南人被视为骗子,在民间故事、小说、网络上广为传播。

他们认为河南人被丑化了,他们为之愤怒。

他们又发现,人们在贬低河南人的同时,常常赞誉山东人。

《河南人惹谁了》很不服气地说:“山东人有什么好,不是和河南人一样土里土气吗?不过是一个爱吃葱,一个爱吃蒜而已。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山东人招人喜爱?《河南人惹谁了》说原因就在山东快书:有一段山东快书,名曰"武松打虎",开门见山头一句就是“铛力咯铛铛力咯铛,说一说山东好汉武二郎”。

又有一则评书《秦琼卖马》,开篇第一句就是:“今天咱们要说的是山东好汉秦琼秦叔定卖马的故事。

诸位记住了,不论卖马还是打虎,不论武松还是秦琼,惊堂木一拍铜铁板一打都咚咚咚铛铛铛的立地有声,山东!山东!”这定位绝对明确。

久而久之传来传去,立马给人一种感觉,天下好汉尽出山东。

通过民间艺术的表达方式,推销地域的特色及优势,山东人确实是一大发明。

这种观点也只能是《河南人惹谁了》的“一大发明”而已。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山东人招人喜爱的地方不在他们的外表——至少主要不是,更非山东快书的脍炙人口所为,而在于他们的品德、性格。

山东人是最正统的中国人。

如是说决无夸张。

中国号为“礼义之邦”——当然,也有个别人不承认这个称号,日本人福泽谕吉就说这是中国人的“自夸”,他说:“中国不能叫做礼义之邦,而只能说是礼义人士所居住的国家。

”这位日本启蒙思想家玩了一个文字游戏。

而礼义之邦这顶桂冠又堂而皇之地落在了山东人的头上。

至少从元代于钦的《齐乘》起,“齐鲁礼义之邦”的名号就叫响了。

山东若非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地”,山东人若非最正统的中国人,岂能膺此称号!张天麟,一位荣获德国土平根大学博士学位的著名教育学家,说山东人乃中华民族的“长子”:我们知道凡是父亲的长子多数厚道而幼子则多数聪明。

唯其他是长子,所以他不免失之于过于厚道。

他看到他底老子创业不易,所以多俭朴而吃苦。

因此,他也不免失之过于守成。

然而,如果没有他的秉性忠厚,担当一切;如果没有他的吃苦耐劳,保守祖业;以及如果没有他底卓识远见(往往弟子们看他的卓识远见是迂腐)乃可任重道远,那么这个家庭早支持不住了。

于钦是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张天麟乃济南人。

如果说这两位山东人的话有自夸之嫌,那么就再请读者诸君看一下外地人的评论。

江苏无锡人钱穆,一位鼎鼎大名的国学大师,以擅长考据而著称。

他的高足美国著名哈佛大学博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余英时说,钱先生不是为考据而考据,而是为了一个更高的目的:从历史上去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

而在地域上,他则着眼于山东:若把代表中国正统文化的,譬之于西方的希腊般,则在中国首先要推山东人。

自古迄今,山东人比较上最有做中国标准人的资格。

一言以蔽之,中国传统文化之代表齐鲁文化,造就了正统的山东人。

齐鲁文化的精华之一,山东人的优秀品德之一,是诚信。

二、以诚信为本的齐鲁文化鲁是西周初年周公姬旦的封地。

周公是周礼的制定者,他为鲁国制定了以礼治国的方针。

周公的儿子伯禽,秉承父训,在鲁国全力推行周礼。

嗣后各位君主,也不遗余力。

于是,茫茫神州,数百诸侯,鲁国成为礼治的样板。

外地人到了鲁国,不去观看鲁国的礼乐典籍,就不算真正到过鲁国。

与礼治相呼应的,是经济上的男耕女织。

鲁国地处内陆,土地比较肥沃,洙、泗等河流又足资灌溉。

另一方面,农耕与礼治是相适应的。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经济上的利益往来,联结人际关系的,就只有伦理这一条纽带了。

礼治与农耕,造就了以崇尚伦理道德为特征的鲁国文化。

而诚信是其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这在《论语》中有充足的反映。

《论语》一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思想最重要的资料。

《论语》对中华民族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有人将其比作基督教的《圣经》。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与弟子屡屡谈及诚信问题。

如: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孔子看来,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

《论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文”指文献典籍,“行”制社会生活实践,“忠”即忠诚,“信”即诚信。

在孔子教育学生的四项内容中,诚信占了两项。

孔子思想是鲁国传统文化的产物。

传统造就了孔子,孔子继扬了传统。

不独孔子,鲁国其他人也以诚信为本。

《庄子·盗跖》讲了一个故事:有个叫尾生的人,一日与某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

大雨瓢泼,桥下涨水,却不见那女子来。

尾生坚守信约,在桥下苦等。

水越来越大了,他抱着桥桩,不忍离去,直至淹死。

这个尾生,据考证是鲁地人。

古人把尾生誉为诚信的楷模。

与鲁国隔泰山相望的齐国,实行了一条与鲁国不同的建国方针。

齐国滨海,那时营丘往北不远便是滩平水浅、汪洋一片的渤海,海中鱼、贝繁多。

海水可以煮盐,发明煮海水为盐的夙沙氏就是山东半岛上的一个古老的部族。

齐国开国之君姜尚因地制宜,把致富的希望寄托在大海上,大力发展渔业、盐业。

对脚下那片盐碱地,则大量栽种桑树。

桑树的一个特点,是对土壤的适应性强,盐碱地上也可以生长。

种桑是为了养蚕,发展丝织业。

此外,种桑还可以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大力发展渔、盐、纺织,同列国诸侯贸易,赚取利润。

齐国的经济方针,是以工商立国。

在政治上,则是尊贤上功。

尊贤,就是唯才是举;上功,就是崇尚功业。

鲁国搞的是礼治,讲伦理,重尊卑;齐国不讲这一套,唯才是举,崇尚功业,以此来激励民人奋力进取,博得功名富贵。

齐国的建国方针带有极强的功利性。

齐国的经济、政治方针造就了独特的齐文化。

《汉书·地理志》记述齐地民俗云:初太公治齐,修道术,尊贤智,赏有功,故至今其土多好经术,矜功名,舒缓阔达而足智。

其失夸奢朋党,言与行缪,虚诈不情,急之则离散,缓之则放纵。

从“言与行缪,虚诈不情”来看,齐人不讲诚信。

实际不然。

秦汉时民谚云:“齐楚多辩智。

”中国人向来推崇讷言力行,看不起“嘴上功夫”。

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齐人能言善辩,给人以华而不实之感。

实际上,齐人也特别讲诚信。

兹举一例,以为谈资。

齐国人鲍叔牙有个朋友叫管仲,是颍上(今属安徽)人。

两人一块儿做些小本生意,管仲出力不多,分钱的时候却常常多要多占,鲍叔牙也不和他计较,还向人解释说,管仲不是贪财,因他家中有老母,需要赡养。

管仲给鲍叔牙出生意,鲍叔牙照着去干,都失败了,他也不认为是管仲的主意不好,而是时机不到……鲍叔牙待管仲,一片真诚。

管仲后来成为齐国名臣,鲍叔牙的信任、推荐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

“管鲍之交”被誉为交友的楷模。

而确立“管鲍之交”的,是齐人鲍叔牙。

齐人的诚信与鲁人不完全相同。

鲁国以礼治国,其诚信是建立在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基础上的,其诚信具有浓厚的伦理性;齐以工商立国,其诚信是建立在互利互惠基础上的,其诚信具有契约性。

三、传承不衰的诚信传统人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产物。

文化传统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齐鲁文化塑造了山东人鲜明的传统性格。

笔者在《山东人》那本小册子中曾总结说:“粗犷、豪放、刚烈,节俭、好客、勤劳,坦直、忠信、孝义,如此等等加在一起,就是‘山东人’。

”其中,“坦直、忠信、孝义”,实质上就是诚信。

春季里刮春风,黑了天就点上灯,生来的老鼠会打洞,麦子能推面,芝麻能打油,脖子上面长了个头,沙锅打了一定漏。

夏季里天气长,人怕痨病地怕荒,秋后的兔子怕鸟枪,开河就流水,盖屋就垒墙,关帝庙里有周仓,胡子长在嘴巴上。

秋季里开菊花,进了门就来到了家,老鼠见猫心害怕,娶了是个媳妇,不娶是个闺女,姑表两姨是个亲戚。

冬季里下大雪,一个人穿着两只靴,四十五天个半月,人要娶妻,女人要出嫁,苦瓜熟了是甜瓜,句句都是大实话。

山东人就像他们吟唱的这首《大实话》一样质直诚实。

他们胸怀坦荡,感情直露,天晴天阴,全挂在脸上。

“有事你就快说吧!”他们会把你的委婉视为“絮叨”而不耐烦。

他们喜欢开门见山,单刀直入。

50多年前,吴金鼎先生就对山东人的“直”予以高度的颂扬:山东人的直,是及纯正而不含任性、蛮横或粗野的味道。

其直是发源于良心深处,公正庄严的动机。

所以,这样的直是一种美德。

时至今日,山东人仍然在传承着诚信的美德。

对此,外地人给予高度的评价。

如辛向阳先生主编的《“说道”山东人》说:忠诚的信念厚厚地渗透沉淀在山东人心田的原野上,随处都开着忠诚的花朵,结出累累果实。

忠诚构成了山东人生生不息的本质。

他们举手投足间都带有忠诚的踪影。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山东人的诚信传统将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芒,照亮“诚信山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