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开拓与开采

合集下载

矿井井田开拓与开采

矿井井田开拓与开采

开拓与开采第一节井田开拓一、井田境界矿井北面以28线往北500m为界;南以24线往南650 m为界;西以三煤-500m煤层底板等高线为界;东以三煤-750m煤层底板等高线为界。

井田南北走向长4.2 km,东西倾斜宽1.5~2.25km,井田面积为6.93 k㎡。

井田境界拐点坐标见表2-1-1。

二、储量本矿井井田范围共分布有10个钻孔,122b资源储量为375.03万吨,332资源储量为266万吨,333资源储量为1936万吨。

该矿井资源储量为2577万吨,工业储量2577万元,设计储量2320.02万吨,可采储量为1583万吨,具体分别见“表2-1-2”、“表2-1-3”、“表2-1-4”。

矿井工业储量表表2-1-2 单位:万吨矿井设计储量表表2-1-3 单位:万吨矿井可采储量表表2-1-4 单位:万吨注:利用大巷煤柱和采区边界煤柱作防水煤柱。

采区回采率取85%。

三、井型及服务年限本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30万吨/年,平均日产煤1000t,平均月产煤25000t。

扩建后矿井服务年限(T)ZкT=----------A·K试中:Zк-----可采储量(万t);A------设计生产能力(万t/a);K------储量备用系数,取1.4。

1583则,T=-------------=37.7(年)30×1.4矿井服务年限符合《煤炭工业煤矿设计规定》四、矿井工作制度年工作日为330d,每天三班作业,每班8h时工作制,每天净提升时间为18h。

五、开拓方式由于本矿井位于煤田中深部,煤层埋深大,与地表的最近距离达600米左右,尽管斜井开拓具有施工技术简单、投资少、人员上下方便、容易管理等特点,在矿区较多采用斜井开拓,但由于煤层埋深太大,采用斜井开拓主提升绞车难以选择、提升能力有限,影响矿井能力。

根据目前的生产技术水平及矿井生产能力要求,采用竖井开拓更为合适。

矿井开拓方式确定采用竖井开拓方式。

开拓方案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及地理环境,推荐以下几个方案:方案一:井口选择在五七农场,第一水平落在-525m,通过石门揭露三煤,沿三煤布置水平运输大巷;第一水平采用下山开采,运输大巷延伸至井田中部,然后通过暗斜井向-650m水平延深,开采-650~―750m水平的煤炭。

深矿井开拓的要求与巷道开采布置

深矿井开拓的要求与巷道开采布置

深矿井开拓的要求与巷道开采布置董喜连(七台河市茄子河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黑龙江七台河154600)诤j‘。

‘|77’?。

+j?。

“j”一一j27?j?。

j。

j?’j’|?1。

j,t。

…。

~?j;。

1l ?黼要】本支主要阐述了矿井开拓的内容缓要求、合理粕耄布置与开采布置、深矿井开拓和准备粕葺的支护等问题。

f鹾蓦枣i司深矿井;开拓;巷遗;支护矿井开拓是整个矿井和各水平开采总体性的工程布置、开采部署及其实施。

矿井开拓可划分为井田开拓与矿井开拓部署两部分内容。

井田开拓是布置和开掘由地表通达地下的井筒(平确)及为开采水平服务的巷道(开拓巷道)、通达煤层和采区的井巷布置和工程,矿井开拓部署是对井田内各煤层开采的方法和顺序做出总体性的安排并付诸实旋的总合。

矿井开拓要解决的是带全局性的生产建设问题,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要采用适当的方法,求得合理解决。

1矿井开拓的内容矿井开拓要对井田各部分煤层的开采做出原则性的安排,并对矿井开拓巷道布置和生产系统的技术方式作出抉择,主要内容包括:1)进行井田内的再划分,正确划分开采水平、阶段、分区、采区,合理确定开采水平的高度、数目及所在位置的标高。

2)正确选择井筒(平铜酮口)和地面工业场地的位置。

3)合理确定井筒(平酮)的形式、数目、功能、装备、断面和深度(长度),以及主、副井和风井的配置关系。

4)合理布置和开掘井筒(开碉)、井底车场及嗣室、主要石门、运输大巷、采区石门、总回风道、总回风石门及风井等为全矿或开采水平服务的开拓巷道,建立全矿井开拓系统,对采用水砂充填的矿井,还要确定充填井巷的位置及主要参数。

5)合理确定矿井的提升方式、井下煤流运输方式和运输系统、辅助运输方式和系统、通风方式和通风系统及排水方式和排水系统,对采用水砂充填或水力采煤的矿井,还要确定‘充填系统或高压供水系统及其布置。

6)合理确定各煤层、各采区的配采方式与接替关系及开嗣啊-婷,处理好日常的采掘关系,及时做好工作面、采区和开采水平的开拓准备与接替。

煤矿开采技术——井田开拓方式

煤矿开采技术——井田开拓方式

第二章井田开拓方式第一节井田开拓的概念第二节斜井开拓目的要求:1、了解井田开拓方式的概念、分类和原则2、掌握斜井开拓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重点、难点和突破的方法:重点:斜井开拓难点:斜井开拓的使用条件突破方法:1、详细讲解2、边看模型边讲解教学内容和步骤(附后)第一节井田开拓概念一、井田开拓方式的概念井田开拓:由地表进入煤层为开采水平服务所进行的井巷布置和采掘工程称为井田开拓。

矿井开拓方式:矿井井筒形式、开采水平数目及阶段内的布置方式的总称。

二、井田开拓方式的分类1.按井筒形式(1)立井(2)斜井(3)平硐(4)综合2.按阶段内布置方式(1)采区式(2)分段式(3)带区式3.井筒形式+开采水平+阶段内布置方式三、确定井田开拓方式的原则1.合理确定矿井生产能力,井田范围,进行井田内的划分,确定井田开拓方式,井筒数目及位置。

2.选择主要运输大巷布置方式及井底车场形式。

3.确定井筒延伸方式及井田开采顺序。

基本原则:(1)多出煤、早出煤、出好煤、建设高产高效安全生产矿井创造条件,集中,简单。

(2)按《规程》完善通风条件,良好生产条件。

(3)减少煤柱损失,减少巷道维护量,提高矿井采出率。

(4)减少工程量,降低投资,减少建工工期。

(5)新技术机械化、自动化的推广创条件。

(6)考虑煤质、煤种区别。

第二节斜井开拓主、副井均为斜井的开拓方式,称斜井开拓。

一、片盘斜井开拓(斜井多水平分段式开拓)片盘斜井开拓是最简单的开拓方式。

典型的片盘斜井如下图所示,其井下部分有一个下山采区。

井田沿煤层倾向按标高划分为若干个分段,每段相当于采区的一个区段,倾斜长度适于布置一个采煤工作面。

(习惯上称为片盘)1.井巷掘进顺序自地面向下沿煤层开一对斜井,直至第一片盘下20〜30m,在第一片盘上部开片盘甩车场及第一片盘回风巷,在第一片盘下部开片盘甩车场及片盘运输巷,然后,经平或斜石门掘进上煤层的超前平巷及开切眼,即可开始第一片盘的回采。

+400+350+3002.生产系统:采煤系统、运矸系统、通风系统。

矿井开拓方式名词解释

矿井开拓方式名词解释

矿井开拓方式名词解释
矿井开拓方式是指在采矿过程中,采矿企业使用的开采方法。

它是一种采矿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开采矿石,从而获得更多的矿石。

矿井开拓方式主要有三种:顶板开拓、垂直开拓和水平开拓。

顶板开拓是指在
矿井中,采矿企业通过拆除矿井顶板,以获取矿石的方式。

垂直开拓是指在矿井中,采矿企业通过垂直开拓,以获取矿石的方式。

水平开拓是指在矿井中,采矿企业通过水平开拓,以获取矿石的方式。

矿井开拓方式的优点是可以有效地提高采矿效率,减少采矿成本,提高采矿企
业的经济效益。

另外,矿井开拓方式还可以有效地提高采矿企业的安全性,减少采矿企业的安全风险。

矿井开拓方式的缺点是可能会破坏环境,影响矿井周围的生态环境。

另外,矿
井开拓方式也可能会导致矿井的深度增加,从而增加采矿企业的安全风险。

总之,矿井开拓方式是一种采矿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采矿效率,减少采矿成本,提高采矿企业的经济效益,但也可能会破坏环境,影响矿井周围的生态环境,增加采矿企业的安全风险。

因此,采矿企业在采用矿井开拓方式时,应该加强安全管理,确保采矿过程的安全性。

矿井开拓与开采02煤与瓦斯共采部分

矿井开拓与开采02煤与瓦斯共采部分

2050》煤炭年需求高达 38 亿吨,在能源结构中比例仍占 50% 。显
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作为我国的主导能源不可替代。
4
一、科学开采是煤炭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能源工业体系以煤炭为基础,以电力为主体;85%的发 电能力为燃煤发电,年消耗煤炭占煤炭总产量的50%;
煤炭比石油、天然气更具有资源优势,长期担当能源基础保
天然气 核电、水电 3.50% 7.70%
天然气 3.10% 核电、水电 7.20%
石油 11.90%
石油 20.40%
煤炭 76.90%
煤炭 69.30%
能源生产结构图
能源消费结构图
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中已经
确定,中国将“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 全面发展的能源战略”;中国工程院《国家能源发展战略2030~
由传统型小型矿井向现代化大型高产高效矿井转移; 从少技术、管理粗放时期的浅部多发到客观条件开采工艺都 发生很大变化的深部,因技术、管理进步不相适应仍然时有 发生; 2008 年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仍高达 1.182 , 2009 年降至 0.892 ( 2008 年美国 0.028 ,俄罗斯 0.41 ,波兰 0.25 ,印度 0.32),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安全形势严峻。
矿井开拓与开采
第三部分
煤与瓦斯共采
提 纲
一、科学开采是煤炭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理念创新引领煤矿瓦斯综合治理 三、技术创新是实现煤与瓦斯共采的关键 四、管理创新是推进瓦斯治本的保障
2
1
科学开采是煤炭工业 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科学开采是煤炭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煤炭是我国主体能源

任务3 矿井开拓、准备与回采的概念

任务3 矿井开拓、准备与回采的概念

二、按巷道的空间形态划分 三种:垂直巷道、水平巷道、倾斜巷道
垂直巷道
立 井
暗 立 井
溜 井
水平巷道
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倾斜巷道


暗 斜 井




二、矿井生产系统
矿井生产系统是指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煤炭 的运输与提升,矿井通风及排水,人员安 全进出,材料、设备、矸石的运输;供电、 供气、供水等所经的巷道线路及其实施, 是矿井安全生产的基本前提和保证。 运煤系统、通风系统、运料排矸系统、排 水系统、动力供应系统。
井 底 车 场
石 门
主要 运输 及回 风巷道
平硐:直接与地面相通的水平巷道。
斜井:直接与地面相通的倾斜巷道。
立井:直接与地面相通的直立巷道。
井底车场:井下主要运输巷道和井筒连接处的 一组巷道和硐室的总称。
石门:穿过各岩层掘进并与煤层走向垂直或 斜交的水平巷道。
主要运输及回风大巷:沿走向掘进,供全矿 井或某一个水平运输、回风用的水平巷道, 多数开掘在岩层内,也可开掘在煤层内。
●神东大柳塔矿综采面长400米,采高6米, 推进长度6000米,工作面年产1024万吨。
运料系统
运煤系统
通风系统
Zs
三 井田开拓的基本知识
1、井田开拓方式及分类 在井田范围内,为了采煤,从地面向地下开掘一系列巷道进入煤 体,建立矿井提升、运输、通风、排水和动力供应等生产系统,称为 井田开拓。这些用于开拓的井下巷道的形式、数量、位置及其相互联 系和配合称为开拓方式。 (1)井筒(硐)形式 按井筒(硐)形式可分为:立井开拓;斜井开拓;平硐开拓;综 合开拓和多井筒分区域开拓。 (2)开采水平数目 按开采水平数目可分为:单水平开拓;多水平开拓。 (3)开采水平大巷布置方式 按开采水平大巷布置方式可分为:分煤层大巷开拓,即每个煤层设 置大巷;集中大巷开拓,即煤层群集中设置大巷,通过采区石门与各 煤层联系;分组集中大巷开拓,即将煤层群分组,分组中设置集中大 28 巷。

煤矿开采学第三篇井田开拓及矿井开采设计第二十一章 矿井开采设计第十七章 井田开拓方式

煤矿开采学第三篇井田开拓及矿井开采设计第二十一章 矿井开采设计第十七章 井田开拓方式

课题目录
上页
下页 整理课件
式( 开一 拓)
立 井 单 水 平 带 区
课题目录
上页
下页 整理课件
开( 拓二
) 立 井 多 水 平 采 区 式
课题目录
上页
下页 整理课件
采用立井开拓时,一般以一对立井进 行开拓,装备两个井筒,井筒断面根据提 升容器尺寸、井筒内装备及通风要求。
《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箕斗提升井兼做 进回风井的要求与斜井时相同。
第十七章 井田开拓方式
第一节 斜井开拓 第二节 立井开拓 第三节 平硐开拓 第四节 井筒(硐)形式分析及选择 第五节 综合开拓 第六节 多井筒分区域开拓
整理课件
第一节 斜井开拓
主、副井筒均为斜井的开拓方式称为斜井开拓。 斜井开拓方式在我国煤矿中应用较广,半数以上的 矿井是斜井开拓。按井田内划分和阶段内的布置方 式不同,斜井开拓可以有许多种方式。这里只介绍 斜井多水平分段式开拓(即片盘斜井开拓)和斜井多 水平采区式开拓。
课题目录
上页
下页 整理课件
( 一 ) 片 盘 斜 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题目录
上页
下页 整理课件
开( 拓二
) 斜 井 多 水 平 采 区 式
课题目录
上页
下页 整理课件
斜井的提升方式
采用斜井开拓时,一般以一对斜井进行开拓。 小型斜井,可以只装备一个井筒,采用单钩串车提升; 中小型斜井,可装备两个井筒,主井用双钩串车提升,副
课题目录
上页
下页 整理课件
1—主斜井; 2—岩石运输大巷; 3—各分区水平运输大
巷; 4—分区煤层; 5—采煤工作面; 6—煤层露头; 7—分区境界; 8—井田边界; N01、N02、N03、 N04、N05—分区副

煤矿开采的采场开发与布置

煤矿开采的采场开发与布置

02
采场布置
采场巷道布置
开拓巷道
用于连接矿井与地面,是 采煤作业的主要通道。
准备巷道
为采煤工作面服务的巷道 ,包括回风平巷、运输平 巷和工作面开切眼。
回采巷道
随着工作面推进而不断掘 进的巷道,包括上下顺槽 和切割巷。
采场设备布置
01
02
03
04
采煤机
用于切割煤层,并装载到运输 设备上。
运输设备
的污染。
采场安全与环保的协调
综合规划
在采场设计之初,综合考虑安全和环保因素,制 定综合规划,确保采场安全与环保的协调发展。
科技创新
通过科技创新,研发更加安全、环保的采矿技术 和设备,提高采场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监管与评估
建立严格的监管和评估机制,对采场安全和环保 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技术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 技术和设备不断涌现,为采场技 术的进步与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
政策支持
政府对采矿业的发展给予政策支 持,鼓励企业进行采场技术的进 步与创新,提高采矿效率,降低 生产成本。
THANKS
感谢观看
05
采场技术进步与创新
采场技术进步
采场设计优化
通过改进采场设计,提高采矿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采场设备升级
采用先进的采矿设备,提高采场生产能力,降低工人劳动强度。
采场安全管理
加强采场安全管理,提高采场安全水平,保障工人生命安全。
采场技术创新
新采矿工艺开发
01
研发新的采矿工艺,提高采矿效率,降低采矿成本。
智能化采矿技术
02
利用智能化技术,实现采矿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采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矿井开拓与开采2.1 煤层埋藏及开采条件2.1.1 地质构造及特征1、地层及地质构造(1)地层特征矿区地表出露的主要地层为第四系(Q)、石炭系下统摆佐组(C1b)、上司组(C1s)、旧司组(C1j)、详摆组(C1x)、汤耙沟组(C1t)。

由新至老简述如下:1)第四系(Q)黄色、黄褐色粘土、亚粘土及植物根系,含砾砂、砂岩、泥岩碎块,主要分布在缓坡及沟谷地带,厚0~20m。

2)摆佐组(C1b)地表掩盖强烈,未出露完全,地层剖面仅测制其底部地层;浅灰、灰白色厚层至块状燧石结核灰岩,顶部为细晶白云岩。

以白云岩与下伏上司组泥晶灰岩分界。

厚大于40m。

3)上司组(C1s)上部灰岩页岩段:岩性主要由灰色中厚~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泥质灰岩、黑色页岩组成。

含燧石条带或团块。

含丰富的动物化石,主要有双壳类、珊瑚等。

中下部砂岩页岩段:由石英砂岩、页岩组成,以页岩为主,中夹多层泥质灰岩薄层,底为细粒石英砂岩。

下部灰岩段:主要岩性组合为泥晶灰岩、泥质灰岩夹页岩,以泥晶灰岩为主,含燧石团块,产丰富的动物化石,主要为双壳类、菊石、珊瑚等。

底部为泥质灰岩,与旧司组页岩分界。

本组厚420~500m左右。

4)旧司组(C1j)分布于矿区南西部,岩性以深灰~灰黑色中厚层状泥质灰岩、黑色页岩、泥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

以底部中厚层状泥晶灰岩、泥质灰岩与下伏祥摆组页岩分界,属整合接触。

本组厚约150~210m。

下部以泥质灰岩与页岩组成,向上页岩增多。

中部以泥质灰岩及泥晶灰岩为主,夹页岩薄层,含少量燧石团块,产双壳类化石。

上部以页岩夹泥晶灰岩为主,含燧石团块。

5)详摆组(C1x)本区的主要含煤地层,以页岩、砂岩为主,上部夹泥灰岩(或泥质灰岩)薄层。

厚230~452m。

含煤8~9层,单层煤厚0.1~1.90m,多以煤线及透镜体产出。

根据岩性组合及含煤特征可分为三段。

第三段(C1x3):厚140~204m,平均厚172m,主要岩性组合为:中~厚层状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页岩薄煤层及煤线组成,含菱铁矿团块及条带。

上部主要岩性黑色页岩夹泥质灰岩,含少量菱铁矿团块,产双壳类、腕足、珊瑚等化石。

中部主要为黑色页岩、砂质页岩,局部夹石英粉砂岩薄层,含较多菱铁矿团块及条带,厚度较大,岩性单一。

下部主要由石英砂岩、石英粉砂岩、泥质粉砂岩、页岩、煤层组成,含煤层三层:M1、M2、M3;其中M3为局部可采煤层,其余煤层不可采。

以底部M3煤层底板石英砂岩与下伏页岩分界,标志清楚,属整合接触。

第二段(C1x2):厚125~215m,平均厚度170m,主要岩性组合为:石英砂岩、石英粉砂岩、泥质粉砂岩、页岩组成旋回性韵律。

上部夹薄煤层或煤线,页岩中含菱铁矿团块及条带,产双壳类,海百合化石,以及生物遗迹化石。

以底部厚层状石英砂岩与下伏页岩、砂质页岩分界,标志清楚,属整合接触。

第一段(C1x1):厚113~147m,平均厚130m,为主要的含煤段,主要岩性组合为:石英砂岩、石英粉砂岩、泥质粉砂岩、页岩、煤层或煤线。

产双壳类、海百合化石,生物遗迹化石,以及碳化植物茎叶化石碎片等。

矿区含煤层八层,有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三层,编号为M5、M5、M9。

M5、M9在矿区内较为稳定,属全区可采煤层,M3为极不稳定煤层,属局部可采煤层。

6)汤耙沟组(C1t)本组总厚560.2m。

主要岩性为灰~深灰、灰黑色中厚—厚层状致密灰岩及结晶灰岩,下部夹硅质灰岩、页岩、炭质页岩;顶部为泥质灰岩,局部为燧石结核。

自下而上颜色变浅,硅质含量减少,泥质成分增多。

产丰富的动物化石。

主要有双壳类、珊瑚、腕足、海百合等。

(2)地质构造矿区主要构造单元为六盘水断陷威宁北西向构造变形区,主要构造形迹位于龙街向斜南部扬起端与北西向翻努背斜交汇部位,总体呈单斜构造,次级褶皱不发育。

地层总体走向近北西西,倾向南西,地表倾角10~39°,一般10~20°左右。

矿区共发现断层13条,在南西部老锅厂以南一带,特别是浅部大小断层较多。

1)褶皱构造翻努背斜:位于矿区北东,轴向310~320°,核部地层为上泥盆统地层(D3)。

因翻努背斜位于拟建矿井边缘,对煤层开采影响不大。

2)断裂构造F1断层(呢起崖断层):位于矿区外北东部,断层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全长近5000m,倾向南西,倾角较陡,断于汤粑沟组灰岩之中。

为区域性正断层,该断层对本矿区范围内煤层无直接影响。

F2正断层发育于矿区东部,走向100°~120°,倾向北东,倾角约70°,落差20-40m。

对井下的开采有一定影响。

F3断层:位于矿区北东部,呈北西南东向延伸,北西起于山后头汤粑沟组灰岩,推测与F4相交。

向南东延伸,斜穿矿区后在王家院子逐渐减弱,消失于旧司组灰岩之中,全长3800m。

断层倾向北东,倾角较陡推测大于60°。

是一条南西盘(下盘)下降,北东盘(上盘)上升的逆断层。

受此影响,在锅泥沟附近造成区内各煤层错断。

井下见该断层上盘煤层下挫近30m,对矿区东部煤层影响较大,造成对煤层的连续性破坏。

F4断层:位于矿区西部边界处,呈北东~南西延伸再转向近南北向,全长近4500m。

断层倾向西,倾角约45°。

断层沿地层倾向切割矿区所有地层,造成煤层错动变形,据地表岩性判断短距在60m以上,上盘(西)上升,为逆断层,断层向南东方向逐渐减弱,南东不消失于上司组灰岩中。

下一步有待查明该断层对煤层的影响程度,本次以该断层作为矿区西部自然边界。

F5正断层发育于矿区南部,走向30°~50°,倾向北西,倾角约70°,落差20~40m。

断层沿地层倾向切割矿区所有地层,造成煤层错动变形,对矿区东部煤层影响较大,造成对煤层的连续性破坏。

对井下的开采有一定影响。

另外ZK9-1、ZK1-1钻孔中均揭露了次级小断层。

综上所述,区内受以上断层影响,发育较多次级小断层,其断层走向多为北东至南西向,这些次级断层对煤层的稳定性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矿区总体属单斜构造,地层倾角平缓至中等,区内褶皱构造发育,大小断层较为发育,断层走向以北西向为主,并伴生较多次级小断裂,对煤层的稳定性、连续性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造成煤层的重复或缺失,其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类型。

2.1.2 煤层及煤质1、含煤地层矿区含煤地层为详摆组(C1x),厚260~320m,岩性为页岩、砂岩、泥岩及煤层,按含岩性组合特征分为三段,由新至老描述如下:第三段(C1x3):岩性为灰黑色页岩、砂质页岩、炭质页岩和石英砂岩等,含局部可采煤层(M3)及煤线三层,厚度45.6~56.1m。

以M3底板与C1x2分界,标志清楚。

第二段(C1x2):岩性为褐灰、灰黑色砂质页岩、炭质页岩、泥质砂岩、砂质泥岩和石英砂岩等,厚度为91.5~112.7m。

以一层厚4~5m的粉砂岩与C1x1分界。

第一段(C1x1):岩性为灰黑色页岩、炭质页岩、粉砂岩等,含有煤层及煤线4层,可采煤层为二层,既M5、M9,其中M5平均厚度为1.60m,M9平均厚度为1.0m。

本段厚度122.9~151.3m。

2、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矿区含煤岩系为石炭系下统详摆组(C1x),为一套以滨海相为主的含煤碎屑岩沉积建造。

岩性为石英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炭质页岩、泥岩、夹灰岩及煤层,出露较完整,平均厚352m。

含煤层或煤线8—9层,单层煤厚0.1~1.90m,多以煤线及透镜体产出。

煤层总厚4.9~6.4m左右,含煤系数1.8%。

其中单层厚大于0.8m的全区可采煤层2层(M5、M9),其中M3在F5断层以东达到可采厚度,西部根据钻探和小窑开采见煤情况看均为不可采,因此M3为局部可采煤层。

其余煤层均不可采。

M3煤厚0.4~1.6m,平均厚度1.00m。

M5煤厚1.3~1.9m,平均厚度1.60m。

上距M3煤层130m左右。

M9煤厚0.7~1.4m,平均厚度1.05m。

上距M5煤层45~50m左右。

区内可采煤层M5、M9厚度较稳定,M3为不稳定煤层,结构简单至复杂,煤类简单,可采范围内煤质变化不大,各可采煤层主要特征见表2-1-1。

威宁县锅泥沟煤矿综合地层柱状见图AZ1129-107-13、煤层顶、底板岩性特征、物理力学性质、结构及变化规律1)M3煤层直接顶板为厚0.6~0.8m泥质粉砂岩,之上为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

直接底板为泥质粉砂岩或石英粉砂岩,局部地方有少许黑色含炭页岩。

2)M5煤层直接顶板为深灰色炭质泥岩,其上为厚3~13m深灰色页岩夹灰白色石英粉砂岩细条带,其直接底板为黑色含炭页岩,之下为泥质粉砂岩或石英粉砂岩。

表2-1-1 可采煤层主要特征表3)M9煤层直接顶板为厚1~3m深灰色页岩,在其底部见黄铁矿条带或团块(为3号标志层),老顶为石英砂岩,底板为黑色页岩。

因此,三煤层的顶、底板属于一般稳固性顶底板岩性,须在开采过程中加强两邦及顶、底板的支护。

4、煤层露头(含隐露头)及风化带情况在地表及以下0~10m深度范围内,煤表现为黑色粉末状、细颗粒状,呈土状光泽,局部表现为粘土、煤华,见大量粘土充填于裂隙中。

地表以下10~20m 深度范围内,肉眼观察煤呈黑色,硬度增大,裂隙面光泽较暗,新鲜面呈玻璃、似金属光泽,裂隙发育,裂隙面见粘土沿裂隙充填痕迹。

地表以下50m深度后,肉眼观察呈黑、灰色,具有粉状、粒状和鳞片状断口,煤中裂不明显。

根据原资料斜井取样结结果,煤层的风化带宽约15~18m,氧化带宽度10~14m,风氧化带宽25~32m左右。

5、煤质及煤种煤质资料来源于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二○二地质队威宁项目部二○一○年三月编制的《贵州省威宁县锅泥沟煤矿补充勘查地质报告》。

矿区含可采煤层二层M5、M9煤层,局部可采为M3煤层。

1)煤的物理性质M3煤层为灰黑色半亮~光亮型煤,光泽较强。

以亮煤为主,镜煤次之。

中~细条带状结构,层状、块状构造。

参差状、阶梯状断口。

比重小,性脆、松散。

见少量黄铁矿颗粒或粒状集合体。

M5煤层为灰黑色半亮~光亮型煤,光泽较强。

以亮煤为主,暗煤、镜煤次之。

中条带状结构,层状、粉状构造。

参差状、阶梯状断口。

比重小,性脆、松散。

见少量黄铁矿颗粒或粒状集合体。

M8煤层为灰黑色半亮型煤,光泽较强。

以亮煤为主,暗煤次之,条带状结构,上分层具块状构造,下分层具粉状构造。

参差状、阶梯状断口。

比重小,性脆、松散。

上分层顶部见黄铁矿颗粒或粒状集合体。

M9煤层为灰黑色半亮型煤,光泽较强。

以亮煤为主,暗煤次之,条带状结构、粉状构造。

参差状、阶梯状断口。

比重小,性脆、松散。

上分层顶部见黄铁矿颗粒或粒状集合体。

2)煤的化学性质(1)水分(Mad)矿区内可采煤层M5煤层原煤水分为1.30%,属特低全水分煤。

M9煤层原煤水分为1.54%,属特低全水分煤。

(2)灰分(Ad)矿区内可采煤层M5煤层原煤灰分为12.00%,属低灰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