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曲线中的热点问题(总结的非常好)

合集下载

(自己整理)圆锥曲线常考题型总结——配有大题和练习

(自己整理)圆锥曲线常考题型总结——配有大题和练习

圆锥曲线大综合第一部分 圆锥曲线常考题型和热点问题一.常考题型题型一:数形结合确定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题型二:弦的垂直平分线问题 题型三:动弦过定点问题题型四:过已知曲线上定点的弦的问题 题型五:共线向量问题 题型六:面积问题题型七:弦或弦长为定值的问题 题型八:角度问题 题型九:四点共线问题题型十:范围为题(本质是函数问题)题型十一:存在性问题(存在点,存在直线y kx m =+,存在实数,三角形(等边、等腰、直角),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圆)二.热点问题 1.定义与轨迹方程问题2.交点与中点弦问题3.弦长及面积问题4.对称问题5.范围问题6.存在性问题7.最值问题8.定值,定点,定直线问题第二部分 知识储备一. 与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相关的知识(三个“二次”问题)1. 判别式:24b ac ∆=-2.韦达定理:若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12,x x ,则12b x x a +=-,12c x x a⋅= 3.求根公式:若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12,x x ,则1,22b x a-=二.与直线相关的知识1. 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点斜式,斜截式,截距式,两点式,一般式2.与直线相关的重要内容:①倾斜角与斜率:tan y θ=,[0,)θπ∈;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d =或d =(斜截式)3.弦长公式:直线y kx b =+上两点1122(,),(,)A x y B x y 间的距离:1212)AB x AB y =-==-或 4.两直线1111122222:,:l y k x b l y k x b =+=+的位置关系:① 12121l l k k ⊥⇔⋅=- ②121212//l l k k b b ⇔=≠且5. 中点坐标公式:已知两点1122(,),(,)A x y B x y ,若点(),M x y 线段AB 的中点,则1112,22x x y y x y ++== 三.圆锥曲线的重要知识考纲要求:对它们的定义、几何图形、标准方程及简单性质,文理要求有所不同。

圆锥曲线高考热点追踪

圆锥曲线高考热点追踪


川, 由 f 【 一 = q - . . 。 砒_ 4 _ ‘ .
, 代 人
a2

a b 一 、 / b 2 : 0 ,两边同除以 , 得、 / f 1 z —
f X I + A 7 2 4 . k , 且 I X l - X 2 I : V ' — ( x 1 + x 2 ) 2 — - 4 x i x 2 : 4
解析 :本题 主要 考查 椭 圆的有关 性质 .难 度 中
… ( 1 ) 一
等. 如 图 ,l : = ,d : = 一 c = ,由等面积得 :d =
C C C
b c
_

若d 2 : 、 / d 。 , 则 : 、 / 垃
c a


整理 得 :、 /
例 1 . 已知 中心在原 点 的双 曲线 C的右焦 点为 F ( 3 , 0 ) ,离 心率等 于 ,在双 曲线 C的方程是 ( )
本考点主要考查点 、直线 、圆和 圆锥 曲线 四者之
等等= A - 孚 一 去= B c 每舌=
。 专一
解析 :本题为基 础题 ,因为 离心率 等于 ,C -
解析 : (I)由已知 可得抛物 线 的方程为 :X 2 = z P y ( p > 0 ) , 且 = 1 jP = 2 ,所 以抛物线方程是 :x 2 = 4 y .
( I 1 )设 A( - , x f)B( z , 丁 X 2 z) 所以 k a o = X I
f \ a/ 1 + 、 / : 0 , 解之得 : j , 所以离心率为 : a
、 / 一 ㈡ = .
评 注 : 求 解这 类 问题 的 关键 是依 据 图 形特 征 或 圆

分类例说圆锥曲线中的热点问题

分类例说圆锥曲线中的热点问题
特 定 式 子 的 最 值 或 . 常 与 数 解 析 式 的 求 法 、 阅

椭 Ⅲ 的定 义知 , 曲线 ( 足以M、 为左 、 右 焦
点, 长、 牟 f ¨ K为2 .
外) , 其 方 程 为 一
轴 长 为√ 3的 椭 I 翊( 在 顶 点 除
一 I( ≠ 2 ) .

“十c ] ;③ I P F ! ・P F : { ∈[ 6 : , n ] ;④ F PF ≤
F BF! .
[ i i j j 员 I N 内 . 心 P 的轨迹 为 『 j f 】 线 C.
( 1 )求 ( 、 的 程 :
2 )双 曲 线
综 , i AB 一 2 或 .
『 l l l 线 定 义的运H { 。 以 化 运 弹 .
彝妻 薹 霎 言 篙
能 熟练运用 曲线定 义, 则 能迅速 求解. 2 圆锥 曲线 中 的 最 值 或 范 围 问 题
1 )椭 圆

v ) , P ( . v _ , ) . I J 1 1 J 斤僻 弦 K _ P , 】 i 一√l 十是 I _ ’ …
/ …一

: 或

, J : i 一^ 【 -
- -
・ f 】 求
v : [ I 1 f 通 常使 川
系数 的火系 , 作如 ‘ 变形 :
F 、 F ?为椭

斗 一 1( “ > >( ) ) 的乍 、 右焦
f 】
点, P 为椭 圆的任 意 一 一 点, B为 短 轴 的 一 个端 点 . O 为
① i OPl ≥“ ;② 【 P F { ≥ r一 “ .

热点6:弦或弦长为定值、最值问题-圆锥曲线高考热点终极破解

热点6:弦或弦长为定值、最值问题-圆锥曲线高考热点终极破解

圆锥曲线高考考查热点分析热点六:弦或弦长为定值、最值问题1、已知△OFQ 的面积为26,OF FQ m ⋅=(1646m ≤≤,求OFQ ∠正切值的取值范围;(2)设以O 为中心,F 为焦点的双曲线经过点Q (如图),26||,(1)OF c m c ==- 当 ||OQ 取得最小值时,求此双曲线的方程。

解析:(1)设OFQ θ∠=||||cos()1||||sin 62OF FQ mOF FQ πθθ⎧⋅-=⎪⎨⋅⋅=⎪⎩46tan θ⇒= 646m ≤≤4tan 1θ-≤≤-(2)设所求的双曲线方程为221111221(0,0),(,),(,)x y a b Q x y FQ x c y a b-= >> =-则∴11||||262OFQ S OF y ∆=⋅=146y = 又∵OF FQ m ⋅=,∴21116(,0)(,)()(1OF FQ c x c y x c c c ⋅=⋅-=-⋅= ) 22211126963,||12.8c x OQ x y c ∴= ∴=+=+≥当且仅当4c =时,||OQ 最小,此时Q 的坐标是(6,6)或(6,6)22222266141216a ab b a b ⎧⎧-==⎪⎪∴ ⇒⎨⎨=⎪⎩⎪+=⎩,所求方程为22 1.412x y -= 2、已知椭圆14222=+y x 两焦点分别为F 1、F 2,P 是椭圆在第一象限弧上一点,并满足121=⋅PF PF ,过P 作倾斜角互补的两条直线PA 、PB 分别交椭圆于A 、B 两点.(Ⅰ)求P 点坐标;(Ⅱ)求证直线AB 的斜率为定值;(Ⅲ)求△PAB 面积的最大值.解:(Ⅰ)由题可得)2,0(1F ,)20(2-F ,设)0,0(),(00000>>y x y x P 则)2,(001y x PF --=,)2,(001y x PF ---=,∴1)2(20221=--=⋅y x PF PF ,∵点),(00y x P 在曲线上,则1422020=+y x ,∴242020y x -=,从而1)2(242020=---y y ,得20=y .则点P 的坐标为)2,1(. (Ⅱ)由题意知,两直线PA 、PB 的斜率必存在,设PB 的斜率为)0(>k k ,则BP 的直线方程为:)1(2--x k y .由⎪⎩⎪⎨⎧=+-=-142)1(222y x x k y 得x k k x k )2(2)2(22-++ 04)2(2=--+k ,设),(B B y x B ,则2222222212)2(2,2)2(21k k k k k k x k k k x B B +--=-+-=+-=+,同理可得222)222k k k x A +-+=,则2224k kx x B A +=-,228)1()1(k kx k x k y y B A B A +=----=-.所以:AB 的斜率2=--=B A B A ABx x y y k 为定值. (Ⅲ)设AB 的直线方程:m x y +=2.由⎪⎩⎪⎨⎧=++=142222y x mx y ,得0422422=-++m mx x ,由0)4(16)22(22>--=∆m m ,得2222<<-m P 到AB 的距离为3||m d =, 则3||3)214(21||212m m d AB S PAB⋅⋅-=⋅=∆2)28(81)8(8122222=+-≤+-=m m m m 。

圆锥曲线求最值方法总结及典型例题

圆锥曲线求最值方法总结及典型例题

圆锥曲线最值问题—5大方面最值问题是圆锥曲线中的典型问题,它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解决这类问题不仅要紧紧把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而且要善于综合应用代数、平几、三角等相关知识。

以下从五个方面予以阐述。

一.求距离的最值例1.设AB 为抛物线y=x 2的一条弦,若AB=4,则AB 的中点M 到直线y+1=0的最短距离为 , 解析:抛物线y=x 2的焦点为F (0 ,41),准线为y=41-,过A 、B 、M 准线y=41-的垂线,垂足分别是A 1、B 1、M 1, 则所求的距离d=MM 1+43=21(AA 1+BB 1) +43=21(AF+BF) +43≥21AB+43=21×4+43=411, 当且仅当弦AB 过焦点F 时,d 取最小值411, 评注:灵活运用抛物线的定义和性质,结合平面几何的相关知识,使解题简洁明快,得心应手。

二.求角的最值例2.M ,N 分别是椭圆12422=+y x 的左、右焦点,l 是椭圆的一条准线,点P 在l 上,则∠MPN 的最大值是 .解析:不妨设l 为椭圆的右准线,其方程是22=x ,点)0)(,22(00>y y P ,直线PM 和PN 倾斜角分别为βα和.∵)0,2(),0,2(N M -∴,232220tan 00y y k PM =+-==α22220tan 00y y k PN =--==β于是)tan(tan αβ-=∠MPN 2321232tan tan 1tan tan 0000y y y y ⋅+-=+-=αβαβ 33622262262200200=≤+=+=y y y y ∵)2,0[π∈∠MPN ∴6π≤∠MPN 即∠MPN 的最大值为6π. 评注:审题时要注意把握∠MPN 与PM 和PN 的倾斜角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求几何特征量代数和的最值例3.点M 和F 分别是椭圆192522=+y x 上的动点和右焦点,定点B(2,2).⑴求|MF|+|MB|的最小值. ⑵求45|MF|+|MB|的最小值. 解析:易知椭圆右焦点为F(4,0),左焦点F ′(-4,0),离心率e=54,准线方程x=±425. ⑴|MF| + |MB| = 10―|MF ′ | + |MB| =10―(|MF ′|―|MB|)≥10―|F ′B|=10―210.故当M ,B ,F ′三点共线时,|MF|+|MB|取最小值10―210.⑵过动点M 作右准线x=425的垂线,垂足为H , 则54||||==e MH MF ⇒||54|H |MF M =. 于是45|MF|+|MB|=|MH|+|MB|≥|HB|=417. 可见,当且仅当点B 、M 、H 共线时,45|MF|+|MB|取最小值417. 评注:从椭圆的定义出发,将问题转化为平几中的问题,利用三角形三边所满足的基本关系,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常见思路。

圆锥曲线大题题型分类归纳大全

圆锥曲线大题题型分类归纳大全

圆锥曲线大题题型归纳梳理圆锥曲线中的求轨迹方程问题解题技巧求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类问题可难可易是高考中的高频题型,求轨迹方程的主要方法有直译法、相关点法、定义法、参数法等。

【例1.】已知平面上两定点),,(),,(2020N M -点P 满足MN MP =•求点P 的轨迹方程。

【例2.】已知点P 在椭圆1422=+y x 上运动,过P 作y 轴的垂线,垂足为Q ,点M 满足,PQ PM 31=求动点M 的轨迹方程。

【例3.】已知圆),,(,)(:0236222B y x A =++点P 是圆A 上的动点,线段PB 的中垂线交PA 于点Q ,求动点Q 的轨迹方程。

【例4.】过点),(10的直线l 与椭圆1422=+y x 相交于B A ,两点,求AB 中点M 的轨迹方程。

巩固提升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4010B A 若直线02++-m y x 上存在点P ,使得,PB PA 21=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2. 已知()Q P ,,24-为圆422=+y x O :上任意一点,线段PQ 的中点为,M 则OM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3. 抛物线x y C 42:的焦点为,F 点A 在抛物线上运动,点P 满足,FA AP 2-=则动点P 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4. 已知定圆,)(:100422=++y x M 定点),,(40F 动圆P 过定点F 且与定圆M 内切,则动圆圆心P 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5. 已知定直线,:2-=x l 定圆,)(:4422=+-y x A 动圆H 与直线l 相切,与定圆A 外切,则动圆圆心H 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6. 直线033=+-+t y tx l :与抛物线x y 42=的斜率为1的平行弦的中点轨迹有公共点,则实数t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7. 抛物线y x 42=的焦点为,F 过点),(10-M 作直线l 交抛物线于B A ,两点,以BF AF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FARB 求顶点R 的轨迹方程。

高考数学(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课件:第八章第8讲圆锥曲线中的热点问题

高考数学(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课件:第八章第8讲圆锥曲线中的热点问题

第八章平面解析几何第8讲圆锥曲线中的热点问题1. 定值问题如果曲线中某些量不依赖于变化元素而存在,则称为定值, 探讨定值的问题可以为解答题,也可以为证明题,求定值的 基本方法是:先将变动元素用参数表示,然后计算出所需结 果与该参数无关;也可将变动元素置于特殊状态下,探求出 定值,然后再予以证明,因为毕竟是解析几何中的定值问题, 所以讨论的立足点是解析几何知识,工具是代数、三角等知 识,基本数学思想与方法的体现将更明显,更逼真.教材回顾▼夯实基础 课本温故追根求源2.最值问题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试题把代数、三角和几何等有机结合起来,问题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灵活性.常用的方法有⑴利用定义求解;⑵构造基本不等式;⑶ 利用数形结合;(4)构造函数等.3.范围问题求解析几何中的有关范围问题往往通过类比、联想、转化、合理地构造函数,然后去分析、研究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圆锥曲线上一些动点,在变化过程会引入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量,从而使一些线段长度及“,b, c, e 之间构成函数关系,函数思想在处理这类问题时非常有效.產D -做一做•1.直线y=〉+ 3与双曲线器一* = 1的交点个数是1解析:因为直线丿=纭+3与双曲线的渐近线y=^x平行,所以它与双曲线只有1个交点.2.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坐标原点,焦点在x轴上,以其两个焦点和短轴的两个端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一个面积为4的正方形,设P为该椭圆上的动点,C, D的坐标分别是(7, 0),(边,0),则PC PD的最大值为& .2 2解析: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器=l@>b>0), C2=a2—b2.由正方形的对角线性质可得:b=c,又该正方形面积为4,,则4X;X沪=4,所以b=c=逸,则C, D所以疋喀便仟斗=—心=4要点整食r1.必明辨的2个易错点(1)直线与双曲线交于一点时,易误认为直线与双曲线相切, 事实上不一定相切,当直线与双曲线的渐近线平行时,直线与双曲线相交于一点.(2)直线与抛物线交于一点时,除直线与抛物线相切外易忽视直线与对称轴平行或重合时也相交于一点.2.常用的1个结论设斜率为冰H0)的直线/与圆锥曲线C相交于£ B两点, A(x p ji), Bg丿2),贝!IAB = \Jl-{-k2lx 1—兀21=\/1+/ • yl(X1+X2)2—4X1X2=寸1+* • Wlpl=\J1+p ■<Ji+j2)2—4yjj2.產D;、绦二综[1.过点(0, 1)作直线,使它与抛物线y2=4x仅有一个公共点,这样的直线有 3 条.解析:设过点(0, 1),斜率为比的直线方程为y=kx+l.由得^x2+(2JI-4)x+1=0.(*) 当吃=0时,(*)式只有一个根;当&工0 时,4=(2氐_4)2_4疋=_16氐+16, 由/=0,即一16抵+16=0 得k=\.所以片0,或片1时,直线与抛物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又直线x=0和抛物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故所求直线有3条,2.以直线无±2y=0为渐近线,且截直线x-j-3=0所得弦只斤 丘 2_丫长为竽的双曲线方程为解析:设双曲线方程为x 2-4y 2=^消去〃得3兀2—24兀+(36+2)=0・设直线被双曲线截得的弦为AB, MA(xx ,J O, B(X 2, J 2),联立方程组 X 2—4y 2=l,x —y —3 = 0,兀1+ X2"~A = (—24) 2—12 (36+2) >0・所以 AB=(1+A:2) [ (xj+x 2) 2-4XX X 2]0 解得2=4,故所求双曲线方程是^—y 2= l.那么, 36+2 V 兀1兀2=J , 2_4X %+力 "J G 厂厂=8f(1 + 1)(2016•泰州模拟)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缶+器=1(。

高考数学热点问题专题解析——圆锥曲线中的面积问题

高考数学热点问题专题解析——圆锥曲线中的面积问题

圆锥曲线中的面积问题一、基础知识:1、面积问题的解决策略:(1)求三角形的面积需要寻底找高,需要两条线段的长度,为了简化运算,通常优先选择能用坐标直接进行表示的底(或高)。

(2)面积的拆分:不规则的多边形的面积通常考虑拆分为多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对于三角形如果底和高不便于计算,则也可以考虑拆分成若干个易于计算的三角形2、多个图形面积的关系的转化:关键词“求同存异”,寻找这些图形的底和高中是否存在“同底”或“等高”的特点,从而可将面积的关系转化为线段的关系,使得计算得以简化3、面积的最值问题:通常利用公式将面积转化为某个变量的函数,再求解函数的最值,在寻底找高的过程中,优先选择长度为定值的线段参与运算。

这样可以使函数解析式较为简单,便于分析4、椭圆与双曲线中焦点三角形面积公式(证明详见“圆锥曲线的性质”)(1)椭圆:设P 为椭圆()222210x y a b a b+=>>上一点,且12F PF θ∠=,则122tan2PF F Sb θ=(2)双曲线:设P 为椭圆()22221,0x y a b a b-=>上一点,且12F PF θ∠=,则1221cot2PF F Sb θ=⋅二、典型例题:例1:设12,F F 为椭圆2214x y +=的左右焦点,过椭圆中心任作一直线与椭圆交于,P Q 两点,当四边形12PF QF 的面积最大时,12PF PF ⋅的值等于___________思路:由椭圆中心对称的特性可知,P Q 关于原点中心对称,所以12PF F 与12QF F 关于原点对称,面积相等。

且四边形12PF QF 可拆成12PF F 与12QF F 的和,所以四边形12PF QF 的面积最大即12PF F 面积最大,因为121212PF F p p SF F y c y =⋅=⋅,所以当p y 最大时,12PF F 面积最大。

即P 位于短轴顶点时,12PF F 面积最大。

由2214x y +=可知2,1,a b c ===()())120,1,,P F F ,进而计算出12PF PF ⋅的值为2- 答案:2-例2:已知点P 是椭圆2216251600x y +=上的一点,且在x 轴上方,12,F F 分别为椭圆的左右焦点,直线2PF的斜率为-,则12PF F 的面积是( ) A.B.C.D.思路:将椭圆化为标准方程为22110064x y +=,进而可得6c =,所以()()126,0,6,0F F -,计算12PF F 的面积可以以12F F 为底,y P 为高,所以考虑利用条件计算出P 的纵坐标,设(),P x y,则有26PF y k x ==--,所以22162516006x y yx y ⎧+=⎪⎪=-⎨-⎪>⎪⎩可解得y =19y =-(舍去),所以1212111222PF F S F F y =⋅=⋅⋅= 答案:B例3:已知F 为抛物线2y x =的焦点,点,A B 在该抛物线上且位于x 轴的两侧,2OA OB ⋅=,则ABO 与AFO 面积之和的最小值是( )A. 2B. 3C.8D.思路:由2OA OB ⋅=入手可考虑将向量坐标化,设()()1122,,,A x y B x y ,则12122x x y y +=,进而想到可用韦达定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讲圆锥曲线中的热点问题【高考考情解读】 1.本部分主要以解答题形式考查,往往是试卷的压轴题之一,一般以椭圆或抛物线为背景,考查弦长、定点、定值、最值、范围问题或探索性问题,试题难度较大.2.求轨迹方程也是高考的热点与重点,若在客观题中出现通常用定义法,若在解答题中出现一般用直接法、代入法、参数法或待定系数法,往往出现在解答题的第(1)问中.1.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1)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将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若Δ>0,则直线与椭圆相交;若Δ=0,则直线与椭圆相切;若Δ<0,则直线与椭圆相离.(2)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将直线方程与双曲线方程联立,消去y(或x),得到一个一元方程ax2+bx+c=0(或ay2+by+c=0).①若a≠0,当Δ>0时,直线与双曲线相交;当Δ=0时,直线与双曲线相切;当Δ<0时,直线与双曲线相离.②若a=0时,直线与渐近线平行,与双曲线有一个交点.(3)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将直线方程与抛物线方程联立,消去y(或x),得到一个一元方程ax2+bx+c=0(或ay2+by+c=0).①当a≠0时,用Δ判定,方法同上.②当a=0时,直线与抛物线的对称轴平行,只有一个交点.2.有关弦长问题有关弦长问题,应注意运用弦长公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设而不求”;有关焦点弦长问题,要重视圆锥曲线定义的运用,以简化运算.(1)斜率为k的直线与圆锥曲线交于两点P1(x1,y1),P2(x2,y2),则所得弦长|P1P2|=1+k2|x2-x1|或|P1P2|=1+1k2|y2-y1|,其中求|x2-x1|与|y2-y1|时通常使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即作如下变形:|x2-x1|=(x1+x2)2-4x1x2,|y2-y1|=(y1+y2)2-4y1y2.(2)当斜率k 不存在时,可求出交点坐标,直接运算(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 3. 弦的中点问题有关弦的中点问题,应灵活运用“点差法”,“设而不求法”来简化运算.考点一 圆锥曲线的弦长及中点问题例1 已知椭圆G :x 2a 2+y 2b 2=1(a >b >0)的离心率为63,右焦点(22,0),斜率为1的直线l与椭圆G 交于A ,B 两点,以AB 为底边作等腰三角形,顶点为P (-3,2). (1)求椭圆G 的方程; (2)求△P AB 的面积.解 (1)由已知得c =22,c a =63.解得a =23,又b 2=a 2-c 2=4. 所以椭圆G 的方程为x 212+y 24=1.(2)设直线l 的方程为y =x +m . 由⎩⎪⎨⎪⎧y =x +m ,x 212+y 24=1.得4x 2+6mx +3m 2-12=0.①设A ,B 的坐标分别为(x 1,y 1),(x 2,y 2)(x 1<x 2),AB 中点为E (x 0,y 0), 则x 0=x 1+x 22=-3m 4,y 0=x 0+m =m 4;因为AB 是等腰△P AB 的底边, 所以PE ⊥AB .所以PE 的斜率k =2-m4-3+3m 4=-1.解得m =2.此时方程①为4x 2+12x =0. 解得x 1=-3,x 2=0. 所以y 1=-1,y 2=2. 所以|AB |=3 2.此时,点P (-3,2)到直线AB :x -y +2=0的距离d =|-3-2+2|2=322,所以△P AB 的面积S =12|AB |·d =92.解决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的相关问题,其常规思路是先把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消元、化简,然后应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建立方程,解决相关问题.涉及弦中点的问题常常用“点差法”解决,往往会更简单.椭圆x 22+y 2=1的弦被点⎝⎛⎭⎫12,12平分,则这条弦所在的直线方程是____________. 答案 2x +4y -3=0解析 设弦的两个端点为A (x 1,y 1),B (x 2,y 2), 则x 1+x 2=1,y 1+y 2=1.∵A ,B 在椭圆上,∴x 212+y 21=1,x 222+y 22=1. (x 1+x 2)(x 1-x 2)2+(y 1+y 2)(y 1-y 2)=0,即y 1-y 2x 1-x 2=-x 1+x 22(y 1+y 2)=-12,即直线AB 的斜率为-12.∴直线AB 的方程为y -12=-12⎝⎛⎭⎫x -12, 即2x +4y -3=0.考点二 圆锥曲线中的定值、定点问题例2 已知椭圆C :x 2a 2+y 2b 2=1经过点(0,3),离心率为12,直线l 经过椭圆C 的右焦点F交椭圆于A 、B 两点,点A 、F 、B 在直线x =4上的射影依次为D 、K 、E . (1)求椭圆C 的方程;(2)若直线l 交y 轴于点M ,且MA →=λAF →,MB →=μBF →,当直线l 的倾斜角变化时,探求λ+μ的值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λ+μ的值;否则,说明理由;(3)连接AE 、BD ,试探索当直线l 的倾斜角变化时,直线AE 与BD 是否相交于定点?若是,请求出定点的坐标,并给予证明;否则,说明理由.(1)待定系数法;(2)用直线的斜率为参数建立直线方程,代入椭圆方程消y 后可得点A ,B 的横坐标的关系式,然后根据向量关系式MA →=λAF →,MB →=μBF →把λ,μ用点A ,B 的横坐标表示出来,只要证明λ+μ的值与直线的斜率k 无关即证明了其为定值,否则就不是定值;(3)先根据直线l 的斜率不存在时的特殊情况,看两条直线AE ,BD 的交点坐标,如果直线AE ,BD 相交于定点的话,这个特殊位置时的交点就是这个定点,这样只要证明直线AE ,BD 都经过这个定点即证明了两直线相交于定点,否则两直线就不相交于定点.解 (1)依题意得b =3,e =c a =12,a 2=b 2+c 2,∴a =2,c =1,∴椭圆C 的方程为x 24+y 23=1.(2)因直线l 与y 轴相交,故斜率存在,设直线l 方程为 y =k (x -1),求得l 与y 轴交于M (0,-k ),又F 坐标为(1,0),设l 交椭圆于A (x 1,y 1),B (x 2,y 2), 由⎩⎪⎨⎪⎧y =k (x -1),x 24+y 23=1,消去y 得(3+4k 2)x 2-8k 2x +4k 2-12=0, ∴x 1+x 2=8k 23+4k 2,x 1x 2=4k 2-123+4k 2,又由MA →=λAF →,∴(x 1,y 1+k )=λ(1-x 1,-y 1), ∴λ=x 11-x 1,同理μ=x 21-x 2,∴λ+μ=x 11-x 1+x 21-x 2=x 1+x 2-2x 1x 21-(x 1+x 2)+x 1x 2=8k 23+4k 2-2(4k 2-12)3+4k 21-8k 23+4k 2+4k 2-123+4k 2=-83.所以当直线l 的倾斜角变化时,直线λ+μ的值为定值-83.(3)当直线l 斜率不存在时,直线l ⊥x 轴,则ABED 为矩形,由对称性知,AE 与BD 相交于FK 的中点N ⎝⎛⎭⎫52,0, 猜想,当直线l 的倾斜角变化时, AE 与BD 相交于定点N ⎝⎛⎭⎫52,0, 证明:由(2)知A (x 1,y 1),B (x 2,y 2),∴D (4,y 1),E (4,y 2),当直线l 的倾斜角变化时,首先证直线 AE 过定点⎝⎛⎭⎫52,0,∵l AE :y -y 2=y 2-y 14-x 1(x -4),当x =52时,y =y 2+y 2-y 14-x 1·⎝⎛⎭⎫-32=2(4-x 1)·y 2-3(y 2-y 1)2(4-x 1)=2(4-x 1)·k (x 2-1)-3k (x 2-x 1)2(4-x 1)=-8k -2kx 1x 2+5k (x 1+x 2)2(4-x 1)=-8k (3+4k 2)-2k (4k 2-12)+5k ·8k 22(4-x 1)·(3+4k 2)=0.∴点N ⎝⎛⎭⎫52,0在直线l AE 上.同理可证,点N ⎝⎛⎭⎫52,0也在直线l BD 上.∴当直线l 的倾斜角变化时,直线AE 与BD 相交于定点⎝⎛⎭⎫52,0.(1)定值问题就是在运动变化中寻找不变量的问题,基本思想是使用参数表示要解决的问题,证明要解决的问题与参数无关.在这类试题中选择消元的方向是非常关键的.(2)由直线方程确定定点,若得到了直线方程的点斜式:y -y 0=k (x -x 0),则直线必过定点(x 0,y 0);若得到了直线方程的斜截式:y =kx +m ,则直线必过定点(0,m ).(2013·陕西)已知动圆过定点A (4,0),且在y 轴上截得弦MN 的长为8.(1)求动圆圆心的轨迹C 的方程;(2)已知点B (-1,0),设不垂直于x 轴的直线l 与轨迹C 交于不同的两点P ,Q ,若x 轴是∠PBQ 的角平分线,证明:直线l 过定点.(1)解 如图,设动圆圆心为O 1(x ,y ),由题意,得|O 1A |=|O 1M |, 当O 1不在y 轴上时,过O 1作O 1H ⊥MN 交MN 于H ,则H 是MN 的中 点,∴|O 1M |=x 2+42, 又|O 1A |=(x -4)2+y 2, ∴(x -4)2+y 2=x 2+42, 化简得y 2=8x (x ≠0).又当O 1在y 轴上时,O 1与O 重合,点O 1的坐标为(0,0)也满足方程y 2=8x , ∴动圆圆心的轨迹C 的方程为y 2=8x .(2)证明 由题意,设直线l 的方程为y =kx +b (k ≠0), P (x 1,y 1),Q (x 2,y 2),将y =kx +b 代入y 2=8x 中, 得k 2x 2+(2bk -8)x +b 2=0. 其中Δ=-32kb +64>0.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x 1+x 2=8-2bkk 2,① x 1x 2=b 2k2,②因为x 轴是∠PBQ 的角平分线,所以y 1x 1+1=-y 2x 2+1,即y 1(x 2+1)+y 2(x 1+1)=0, (kx 1+b )(x 2+1)+(kx 2+b )(x 1+1)=0, 2kx 1x 2+(b +k )(x 1+x 2)+2b =0③将①,②代入③得2kb 2+(k +b )(8-2bk )+2k 2b =0, ∴k =-b ,此时Δ>0,∴直线l 的方程为y =k (x -1),即直线l 过定点(1,0). 考点三 圆锥曲线中的最值范围问题例3 (2013·浙江)如图,点P (0,-1)是椭圆C 1:x 2a 2+y 2b2=1(a >b >0)的一个顶点,C 1的长轴是圆C 2:x 2+y 2=4的直径.l 1,l 2是过点 P 且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其中l 1交圆C 2于A ,B 两点,l 2交椭 圆C 1于另一点D . (1)求椭圆C 1的方程;(2)求△ABD 面积取最大值时直线l 1的方程.解 (1)由题意得⎩⎪⎨⎪⎧b =1,a =2.所以椭圆C 1的方程为x 24+y 2=1.(2)设A (x 1,y 1),B (x 2,y 2),D (x 0,y 0). 由题意知直线l 1的斜率存在,不妨设其为k , 则直线l 1的方程为y =kx -1. 又圆C 2:x 2+y 2=4, 故点O 到直线l 1的距离 d =1k 2+1, 所以|AB |=24-d 2=24k 2+3k 2+1.又l 2⊥l 1,故直线l 2的方程为x +ky +k =0.由⎩⎪⎨⎪⎧x +ky +k =0,x 2+4y 2=4. 消去y ,整理得(4+k 2)x 2+8kx =0, 故x 0=-8k 4+k 2.所以|PD |=8k 2+14+k 2.设△ABD 的面积为S ,则S =12·|AB |·|PD |=84k 2+34+k 2,所以S =324k 2+3+134k 2+3≤3224k 2+3·134k 2+3=161313, 当且仅当k =±102时取等号. 所以所求直线l 1的方程为y =±102x -1. 求最值及参数范围的方法有两种:①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列出一个关于参数的函数关系式,将其代入由题目列出的不等式(即为消元),然后求解不等式;②由题目条件和结论建立目标函数,进而转化为求函数的值域.已知椭圆C 1与抛物线C 2的焦点均在x 轴上且C 1的中心和C 2的顶点均为坐标原点O ,从每条曲线上的各取两个点,其坐标如下表所示:x 1 -6 4 3 y-3-61(1)求C 1,C 2(2)过点A (m,0)作倾斜角为π6的直线l 交椭圆C 1于C ,D 两点,且椭圆C 1的左焦点F 在以线段CD 为直径的圆的外部,求m 的取值范围.解 (1)先判断出(-6,0)在椭圆上,进而断定点(1,-3)和(4,-6)在抛物线上,故(3,1)在椭圆上,所以椭圆C 1的方程为x 26+y 22=1,抛物线C 2的方程为y 2=9x .(2)设C (x 1,y 1),D (x 2,y 2),直线l 的方程为y =33(x -m ),由⎩⎨⎧y =33(x -m )x 26+y22=1,消去y 整理得2x 2-2mx +m 2-6=0, 由Δ>0得Δ=4m 2-8(m 2-6)>0, 即-23<m <23,①而x 1x 2=m 2-62,x 1+x 2=m ,故y 1y 2=33(x 1-m )·33(x 2-m ) =13[x 1x 2-m (x 1+x 2)+m 2] =m 2-66.欲使左焦点F 在以线段CD 为直径的圆的外部, 则FC →·FD →>0,又F (-2,0),即FC →·FD →=(x 1+2,y 1)·(x 2+2,y 2) =x 1x 2+2(x 1+x 2)+y 1y 2+4>0. 整理得m (m +3)>0, 即m <-3或m >0.②由①②可得m 的取值范围是(-23,-3)∪(0,23).1. 求轨迹与轨迹方程的注意事项(1)求轨迹方程的关键是在纷繁复杂的运动变化中,发现动点P 的运动规律,即P 点满足的等量关系,因此要学会动中求静,变中求不变.(2)求出轨迹方程后,应注意检验其是否符合题意,既要检验是否增解(即以该方程的某些解为坐标的点不在轨迹上),又要检验是否丢解(即轨迹上的某些点未能用所求的方程表示).检验方法:研究运动中的特殊情形或极端情形. 2. 定点、定值问题的处理方法定值包括几何量的定值或曲线过定点等问题,处理时可以直接推理求出定值,也可以先通过特定位置猜测结论后进行一般性证明.对于客观题,通过特殊值法探求定点、定值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圆锥曲线的最值与范围问题的常见求法(1)几何法:若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能明显体现几何特征和意义,则考虑利用图形性质来解决;(2)代数法:若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能体现一种明确的函数关系,则可首先建立起目标函数,再求这个函数的最值,在利用代数法解决最值与范围问题时常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①利用判别式来构造不等关系,从而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②利用已知参数的范围,求新参数的范围,解这类问题的核心是在两个参数之间建立等量关系;③利用隐含或已知的不等关系建立不等式,从而求出参数的取值范围; ④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出参数的取值范围; ⑤利用函数的值域的求法,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设直线l :y =k (x +1)与椭圆x 2+3y 2=a 2(a >0)相交于A 、B 两个不同的点,与x 轴相交于点C ,记O 为坐标原点. (1)证明:a 2>3k 21+3k 2; (2)若AC →=2CB →,求△OAB 的面积取得最大值时的椭圆方程. (1)证明 依题意,直线l 显然不平行于坐标轴, 故y =k (x +1)可化为x =1ky -1.将x =1k y -1代入x 2+3y 2=a 2,消去x ,得⎝⎛⎭⎫3+1k 2y 2-2yk+1-a 2=0,①由直线l 与椭圆相交于两个不同的点,得 Δ=4k 2-4⎝⎛⎭⎫1k 2+3(1-a 2)>0, 整理得⎝⎛⎭⎫1k 2+3a 2>3, 即a 2>3k 21+3k 2. (2)解 设A (x 1,y 1),B (x 2,y 2)由①, 得y 1+y 2=2k1+3k 2,因为AC →=2CB →,得y 1=-2y 2,代入上式,得y 2=-2k1+3k 2.于是,△OAB 的面积S =12|OC |·|y 1-y 2|=32|y 2|=3|k |1+3k 2≤3|k |23|k |=32. 其中,上式取等号的条件是3k 2=1,即k =±33.由y 2=-2k 1+3k 2,可得y 2=±33. 将k =33,y 2=-33及k =-33, y 2=33这两组值分别代入①, 均可解出a 2=5.所以,△OAB 的面积取得最大值的椭圆方程是x 2+3y 2=5.(推荐时间:70分钟)一、选择题1. 已知方程x 2k +1+y 23-k=1(k ∈R )表示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A .k <1或k >3B .1<k <3C .k >1D .k <3答案 B解析 若椭圆焦点在x 轴上,则⎩⎪⎨⎪⎧k +1>03-k >0k +1>3-k ,解得1<k <3.选B.2. △ABC 的顶点A (-5,0)、B (5,0),△ABC 的内切圆圆心在直线x =3上,则顶点C 的轨迹方程是( )A.x 29-y 216=1B.x 216-y 29=1 C.x 29-y 216=1(x >3)D.x 216-y 29=1(x >4)答案 C解析 如图|AD |=|AE |=8,|BF |=|BE |=2,|CD |=|CF |, 所以|CA |-|CB |=8-2=6.根据双曲线定义,所求轨迹是以A 、B 为焦点,实轴长为6的双曲线 的右支,方程为x 29-y 216=1(x >3).3. 设M (x 0,y 0)为抛物线C :x 2=8y 上一点,F 为抛物线C 的焦点,以F 为圆心,|FM |为半径的圆和抛物线的准线相交,则y 0的取值范围是( )A .(0,2)B .[0,2]C .(2,+∞)D .[2,+∞)答案 C解析 依题意得:F (0,2),准线方程为y =-2,又∵以F 为圆心,|FM |为半径的圆和抛物线的准线相交,且|FM |=|y 0+2|, ∴|FM |>4,即|y 0+2|>4, 又y 0≥0,∴y 0>2.4. 若点O 和点F 分别为椭圆x 24+y 23=1的中心和左焦点,点P 为椭圆上的任意一点,则OP →·FP→的最大值为( )A .2B .3C .6D .8 答案 C解析 设P (x 0,y 0),则x 204+y 203=1,即y 20=3-3x 204, 又因为F (-1,0),所以OP →·FP →=x 0·(x 0+1)+y 20=14x 20+x 0+3 =14(x 0+2)2+2, 又x 0∈[-2,2],即OP →·FP →∈[2,6], 所以(OP →·FP →)max =6.5. 已知中心在原点的椭圆与双曲线有公共焦点,左、右焦点分别为F 1、F 2,且两条曲线在第一象限的交点为P ,△PF 1F 2是以PF 1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若|PF 1|=10,椭圆与双曲线的离心率分别为e 1,e 2,则e 1·e 2的取值范围是( )A .(0,+∞)B .(13,+∞)C .(15,+∞)D .(19,+∞)答案 B解析 设椭圆与双曲线的半焦距为c , PF 1=r 1,PF 2=r 2. 由题意知r 1=10,r 2=2c , 且r 1>r 2,2r 2>r 1, ∴2c <10,2c +2c >10, ∴52<c <5⇒1<25c2<4, ∴e 2=2c 2a 双=2c r 1-r 2=2c 10-2c =c 5-c ;e 1=2c 2a 椭=2c r 1+r 2=2c 10+2c =c 5+c. ∴e 1·e 2=c 225-c 2=125c 2-1>13.二、填空题6. 直线y =kx +1与椭圆x 25+y 2m=1恒有公共点,则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 m ≥1且m ≠5解析 ∵方程x 25+y 2m =1表示椭圆,∴m >0且m ≠5.∵直线y =kx +1恒过(0,1)点, ∴要使直线与椭圆总有公共点,应有: 025+12m≤1,m ≥1, ∴m 的取值范围是m ≥1且m ≠5.7. 设F 1、F 2为椭圆x 24+y 2=1的左、右焦点,过椭圆中心任作一直线与椭圆交于P ,Q 两点,当四边形PF 1QF 2面积最大时,PF →1·PF →2的值等于________. 答案 -2解析 易知当P ,Q 分别在椭圆短轴端点时,四边形PF 1QF 2面积最大. 此时,F 1(-3,0),F 2(3,0),不妨设P (0,1), ∴PF →1=(-3,-1),PF →2=(3,-1), ∴PF →1·PF →2=-2.8. 已知抛物线方程为y 2=4x ,直线l 的方程为x -y +4=0,在抛物线上有一动点P 到y 轴的距离为d 1,P 到直线l 的距离为d 2,则d 1+d 2的最小值为________. 答案522-1 解析 过点P 作抛物线的准线的垂线,垂足为A ,交y 轴于B ,由抛物线方程为y 2=4x 得焦点F 的坐标为(1,0),准线为x =-1,则由抛物线的定义可得 d 1+d 2=|P A |-|AB |+d 2=|PF |-1+d 2, |PF |+d 2大于或等于焦点F 点P 到直线l , 即|PF |+d 2的最小值为|1-0+4|2=522,所以d 1+d 2的最小值为522-1.9. (2013·安徽)已知直线y =a 交抛物线y =x 2于A ,B 两点.若该抛物线上存在点C ,使得∠ACB 为直角,则a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答案 [1,+∞)解析 以AB 为直径的圆的方程为x 2+(y -a )2=a ,由⎩⎪⎨⎪⎧y =x2x 2+(y -a )2=a 得y 2+(1-2a )y +a 2-a =0. 即(y -a )[y -(a -1)]=0,由已知⎩⎪⎨⎪⎧a >0a -1≥0,解得a ≥1.三、解答题10.已知直线x -2y +2=0经过椭圆C :x 2a 2+y 2b2=1(a >b >0)的左顶点A 和上顶点D ,椭圆C的右顶点为B ,点S 是椭圆C 上位于x 轴上方的动点,直线AS ,BS 与直线l :x =103分别交于M ,N 两点. (1)求椭圆C 的方程;(2)求线段MN 的长度的最小值.解 (1)如图,由题意得椭圆C 的左顶点为A (-2,0),上顶点为 D (0,1),即a =2,b =1. 故椭圆C 的方程为x 24+y 2=1.(2)直线AS 的斜率显然存在且不为0,设直线AS 的方程为y =k (x +2)(k >0),解得M (103,16k3),且将直线方程代入椭圆C 的方程,得(1+4k 2)x 2+16k 2x +16k 2-4=0.设S (x 1,y 1),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2)·x 1=16k 2-41+4k 2.由此得x 1=2-8k 21+4k 2,y 1=4k 1+4k 2,即S (2-8k 21+4k 2,4k1+4k 2). 又B (2,0),则直线BS 的方程为y =-14k (x -2),联立直线BS 与l 的方程解得N (103,-13k ).∴|MN |=⎪⎪⎪⎪16k 3+13k =16k 3+13k ≥216k 3·13k =83. 当且仅当16k 3=13k ,即k =14时等号成立,故当k =14时,线段MN 的长度的最小值为83.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 (x ,y )为动点,已知点A (2,0),B (-2,0),直线P A 与PB 的斜率之积为-12.(1)求动点P 的轨迹E 的方程;(2)过点F (1,0)的直线l 交曲线E 于M ,N 两点,设点N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Q (M 、Q 不重合),求证:直线MQ 过x 轴上一定点. (1)解 由题知:y x +2·y x -2=-12.化简得x 22+y 2=1(y ≠0).(2)证明 方法一 设M (x 1,y 1),N (x 2,y 2),Q (x 2,-y 2), l :x =my +1,代入x 22+y 2=1(y ≠0)整理得(m 2+2)y 2+2my -1=0. y 1+y 2=-2m m 2+2,y 1y 2=-1m 2+2,MQ 的方程为y -y 1=y 1+y 2x 1-x 2(x -x 1),令y =0,得x =x 1+y 1(x 2-x 1)y 1+y 2=my 1+1+my 1(y 2-y 1)y 1+y 2=2my 1y 2y 1+y 2+1=2.∴直线MQ 过定点(2,0).方法二 设M (x 1,y 1),N (x 2,y 2),Q (x 2,-y 2), l :y =k (x -1),代入x 22+y 2=1(y ≠0)整理得(1+2k 2)x 2-4k 2x +2k 2-2=0, x 1+x 2=4k 21+2k 2,x 1x 2=2k 2-21+2k 2,MQ 的方程为y -y 1=y 1+y 2x 1-x 2(x -x 1),令y =0,得x =x 1+y 1(x 2-x 1)y 1+y 2=x 1+k (x 1-1)(x 2-x 1)k (x 1+x 2-2)=2x 1x 2-(x 1+x 2)x 1+x 2-2=2.∴直线MQ 过定点(2,0).12.(2013·课标全国Ⅰ)已知圆M :(x +1)2+y 2=1,圆N :(x -1)2+y 2=9,动圆P 与圆M 外切并且与圆N 内切,圆心P 的轨迹为曲线C . (1)求C 的方程;(2)l 是与圆P ,圆M 都相切的一条直线,l 与曲线C 交于A 、B 两点,当圆P 的半径最长时,求|AB |.解 (1)设圆P 的半径为r , 则|PM |=1+r ,|PN |=3-r , ∴|PM |+|PN |=4>|MN |,∴P 的轨迹是以M 、N 为焦点的椭圆,左顶点除外, 且2a =4,2c =2,∴a =2,c =1, ∴b 2=a 2-c 2=3.∴P 的轨迹曲线C 的方程为x 24+y 23=1(x =-2).(2)由(1)知:2r =(|PM |-|PN |)+2≤|MN |+2=4, ∴圆P 的最大半径为r =2.此时P 的坐标为(2,0). 圆P 的方程为(x -2)2+y 2=4. ①当l 的方程为x =0时,|AB |=23, ②设l 的方程为y =kx +b (k ∈R ), ⎩⎪⎨⎪⎧|-k +b |1+k 2=1|2k +b |1+k 2=2解之得:⎩⎪⎨⎪⎧ k =24b =2或⎩⎪⎨⎪⎧k =-24b =-2. ∴l 的方程为y =24x +2,y =-24x - 2. 联立方程⎩⎨⎧x 24+y 23=1y =24x +2化简:7x 2+8x -8=0∴x 1+x 2=-87,x 1x 2=-87,∴|AB |=1+k 2(x 1+x 2)2-4x 1x 2=1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