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汉语词汇语义学在训诂学基础上的构建

合集下载

《训诂学》训释词义的方法和原则教学课件

《训诂学》训释词义的方法和原则教学课件
训释词义的方法和原则
因形求义
一、“形义相一”与因形求义
寓义于形是表意文字的本质特征。汉字的最
初构形与它原本要记录的词义有着必然的联系。在 汉字的使用中,人们习惯上把字形所能反映的、又 能从文献用例中得到证实的某一义项称为字的本义, 把这个字称为本字。所谓因形求义,就是凭借对字 形的分析来判定本字及其本义。这是传统训诂学的 重要训释方法,后世的训诂学家把它与声训相对, 称之为形训。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称之为 “形义相一”。
2、方言音转
《方言·卷八》:“布谷,自关而东梁楚之间谓之结诰,周魏之间谓之 击谷,自关而西谓之布谷。”
《礼记·月令》:“鹰化为鸠。”郑注“鸠,搏谷也。”
• 汉代,地区不同,“布谷”又有“结诰”、“击谷”、“搏谷”等叫 法。
• 到魏晋之际,江东又把“布谷”叫“获谷”。梁宋一带叫“鴶鵴”。
• 《广雅·释鸟》:“击谷、鴶鵴、布谷也。”王念孙《广雅疏证》: “击谷、鴶鵴,声之转耳……《正义》云:‘布,搏声相近’…… 《六书故》云:‘其声着曰布谷,故谓之布谷。’又谓之勃姑,又谓 步姑、郭公者,击谷之转声,拨谷、勃姑、步姑者,布谷之转声也。” • 以上皆方言音转,虽未生新词,但有不同的语言形式,据音用字,乍 看不同,实则音义相系。
“声义相因”的两个表现: 1、同源词(意思相通,语音相近 ) “朱”本指“赤心木”,后来专指“赤红色”。 《广韵》将“赤也”列为第一义项。 《广雅·释器》:“朱,赤也。” 《广韵·虞韵》:“《字说》云:‘朱衣曰 袾’。” 《说文》:“絑,纯赤也。” 丹砂“硃”,“似虾而无足”的水虫叫“鮢”, 红色马叫“駯”,有一圈红羽毛的鸟叫“鴸 鹮”。 “袾、絑、硃、鮢、駯、鴸”与“朱”的音义相 关,这就是“声义相因”。
因形求义

训诂学与现代字词教学

训诂学与现代字词教学

训诂学与现代字词教学
“古人已经形成了一样贵重的文化遗产,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学习,去运用它们,去复兴它们”。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始终着力于弘扬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训诂学引导学生根据语言习惯认知和掌握文字。

训诂学以古代文献为线索,起源于宋代,是中华文化特有的教学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在现代社会,随着古代文献训诂学的消逝,人们如何能够培养学生的字词学习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字词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字词学习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语文的内涵。

现代字词教学的主要内容。

首先,在字词学习中,要着重改善学生的字词拼写能力,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其次,要重视语文内涵,让学生了解字词的历史渊源;再次,要引导学生站在语文传承的角度,以此培养学生认识语文典故和拓展文字内涵的能力;最后,要注重考查学生多样化的语文思维能力。

现代字词教学不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文字的魅力,让学生更多地融入语文的氛围,通过字词教学的融合让学生从不熟悉中认知,从不规则中找规律。

同时,需要大力弘扬传统语文训诂教学内涵,充分利用古代文献,坚持认知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从历史古今中学会认知,从文献藏象中体会到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总之,两种字词教学方式都能提高学生的文字学习能力,教学的实践证明:古代文献训诂学和现代字词教学可以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字词学习能力。

现代字词教学可以融入以古代文献训诂学为核心的传统语文教学中,以满足学生当今语言习惯和古代文字特色的多重能力需求。

训诂学与汉语双音词的结构和意义

训诂学与汉语双音词的结构和意义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年第4期训诂学与汉语双音词的结构和意义王 宁零 引言现代汉语双音词问题是当前国内外汉语研究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原因、双音词的历史发展、双音词的语法结构类型和语义结构类型、词与词组的区分等等,都是当代汉语研究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词汇教学(包括基础语文课的词汇教学、高校中文系语言学教学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既要解决依“理”教学与依“法”教学的问题,也要解决深入解释每个词语意义内涵的问题。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从共时研究的角度着眼是不够的。

历时的考查证明,现代汉语双音词是从各个不同的时代积淀下来的,因而与历代汉语的词汇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与现代汉语双音词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先秦文献语言。

但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废除文言文以来,白话与文言无形之中成了对立的东西,研究现代汉语的人很少重视文言,认为二者互不相关。

研究古代汉语的人则强调的是古今汉语的差异,生怕用现代语言来附会文言而错会了古人的意思。

实际上,先秦文献语言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太直接、太强烈了,可以说,离开了文言词汇,现代汉语词汇简直没有办法深入理解。

一 先秦文献词汇和现代汉语双音词的密切关系大量的语言事实表明,口语词的构词能量,往往低于来自先秦文献语言的文言词。

例如:竖—纵 “竖”和“纵”在“垂直”(与“横”相对)。

而由“竖”造成的双音词中只有“横竖”“竖立”两个是结合得比较紧密的。

但“纵”当“垂直”讲,却造成了“纵横”“纵贯”“纵深”“纵观”“纵览”“纵身”“纵队”等一系列结合紧密的双音词。

丢—失 “丢”和“失”在“丢失”意义上同义。

而“丢”在这个意义上组成的双音词只有“丢失”“丢弃”“丢掉”比较紧密。

“丢人”“丢脸”的“丢”,“丢失”义已较淡化。

大部分采用“丢失”义造的词都用“失”不用“丢”。

“失盗”“失明”“失恋”“失学”“失宠”“失效”“失势”“失音”“失重”“失传”“报失”“挂失”“失主”“丧失”“损失”“流失”“遗失”“亡失”等等都是典型的双音词。

第一章 训诂学、语义学、词汇学

第一章 训诂学、语义学、词汇学

二、传统训诂学的成就和不足:

《春秋· 桓公八年》:“祭公来,遂逆王后 于纪。”《谷梁传》:“遂,继事之辞
也。”

刘淇《助字辨略》

王引之《经传释词》
二、传统训诂学的成就和不足:

(5)关于方言词汇的研究: 《春秋· 昭公二十年》:“秋,盗杀卫侯之 兄辄。”《谷梁传》:“‘辄’者何也? 曰:两足不能相过,齐谓之綦,楚谓之蹑, 卫谓之辄。” 扬雄《方言》
二、传统训诂学的成就和不足:

邢昺《尔雅义疏》: 皆初始之异名也。初者,《说文》云:“从衣从刀, 裁衣之始也。”哉者,古文作“才”,《说文》 云:“才,草木之初也。”以声近借为哉始之哉。首 者,头也,首之始也。基者,《说文》云:“墙始筑 也。”肇者,《说文》作“暴”,始开也。祖者, 宗庙之始也。元者,善之长也,长即义。胎者,人 成形之始也。俶者,动之始也。落者,木叶陨坠之 始也。权舆者,天地之始也,天圆而地方。因名云 此,皆造字之本意也。及乎诗书雅记所载之言则不 必尽取此理,但事之初始俱得言焉,他皆仿此。

第一节 传统训诂学与词汇学

《左传· 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左传· 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为乏。”
《孟子· 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 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易经· 杂卦》:“恒,久也,节,止也,解,缓 也。” 《孟子· 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 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也可以说语义场是义素分析的依据。无论何种类型的语 义场,如类属义场、关系义场、顺序义场、同义义场、 反义义场等都为义素分析提供可供对比的义位。
义素分析法的局限
义素分析法将义位的内容加以分解、形式化,使语 义分析在摆脱传统释义法某种随意性的同时,增 加一定的科学性,这是义素分析法的价值表现。 但是,该种方法也并非尽善尽美, 一方面,在分析的过程中仍然难以避免某种主观性, 如义素的选择在数量和构成方面可能会出现因人 而异、因分析目的而异的情形; 另一方面,义素分析法目前还停留于几种词类如名 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的分析中,还无法普及到 所有类型词的分析,这是义素分析法存在的局限 和不足。

《2024年从训诂到历史文化语义学》范文

《2024年从训诂到历史文化语义学》范文

《从训诂到历史文化语义学》篇一一、引言训诂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承担着解读古代文献、传承文化精髓的重任。

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训诂学逐渐与历史文化语义学相结合,形成了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其与历史文化语义学的关系,以及二者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二、训诂学的基本概念训诂学,又称“小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词汇、音韵、语法以及文献解读的学科。

其目的是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解读,揭示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思想等方面的信息。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等,这些方法为解读古代文献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三、历史文化语义学的引入历史文化语义学,是运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符号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功能。

与训诂学相比,历史文化语义学更加强调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以及语言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变化。

四、训诂学与历史文化语义学的关系训诂学和历史文化语义学在研究目的、方法、内容等方面存在密切的联系。

首先,二者都以解读古代文献、传承文化精髓为研究目的。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训诂学所采用的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等方法,为历史文化语义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最后,在研究内容上,训诂学主要关注古代文献的解读,而历史文化语义学则更加关注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以及语言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变化。

因此,将训诂学与历史文化语义学相结合,可以更加全面地揭示古代文献的文化、历史、思想等方面的信息。

五、训诂学与历史文化语义学的应用训诂学与历史文化语义学的应用广泛而深远。

首先,在古代文献的解读方面,二者为学者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和方法,使得古代文献的解读更加准确、全面。

其次,在文化传承方面,二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此外,在语言教学、文学创作等领域,二者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通过训诂学和历史文化语义学的结合,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和文学创作的水平。

汉字的词汇组成与词义构建

汉字的词汇组成与词义构建

汉字的词汇组成与词义构建汉字是我国独有的文字,它既是语言的表达符号,又承载着丰富而精确的信息。

汉字的形体和意义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词汇组成和词义构建系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汉字的词汇组成和词义构建方式。

一、汉字的词汇组成方式汉字的词汇组成可以分为几种基本方式,包括形声、会意、象形、指事和假借等。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方式。

1. 形声:形声是汉字较为常见的组成方式之一。

它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形旁表示字的意义,声旁表示字的发音。

形声字的例子包括“花”(由艹表示植物的形状,而“华”表示“花”的发音)、“安”(由宀表示房屋的形状,而“元”表示“安”的发音)等。

2. 会意:会意是指汉字的形体直接反映了其意义。

这种方式下,一个字的形状往往与其意义有关,能够直观地表达出来。

比如,“山”字的形状就像是一座山峰,所以人们能够很容易地联想到它的意义。

3. 象形:象形是指汉字的形状和其意义直接相关,字的形体模仿了所指事物的形状。

例如,“日”字的形状就像太阳的样子,所以它表示“太阳”或表示时间单位“天”。

4. 指事:指事是指汉字的形状和它所指代的事物有一定的关联,但不像象形那样直接模仿物体的形状。

它们依据事物本身的特征,通过简化和抽象的方式来表达意义。

例如,“上”字的形状就像一个人举起了手,表示高处或位置上方。

5. 假借:假借是指汉字的发音与已有的字相近,为了表示新的意义而“借”用了原本的字。

这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的现象。

例如,“买”字的发音与原本表示财物交换的字相似,就被借用来表示购买的意义。

以上是汉字词汇组成的几种基本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构建方式和特点。

了解这些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形意关系。

二、汉字的词义构建方式除了词汇的组成方式外,汉字的词义构建也是一门复杂而有趣的研究。

在汉字中,我们可以通过组合不同的字词来构建新的词义。

1. 合成词:合成词是指通过两个或更多的字组合而成的词。

这些字之间可以具有逻辑关系,也可以发生语义转换。

大规模汉语词汇语义知识库的构建

大规模汉语词汇语义知识库的构建

大规模汉语词汇语义知识库的构建嘿,朋友们!咱们今天来聊聊大规模汉语词汇语义知识库的构建,这可是个相当有趣又重要的事儿。

你想想,汉语词汇就像那满天繁星,数都数不清。

每一个词都有它独特的意思和韵味,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脾气一样。

那要把这么多“性格各异”的词汇整理成一个系统的知识库,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咱们先来说说为啥要搞这个知识库。

比如说,你在写一篇文章,突然卡壳,不知道某个词用得对不对,这时候要是有个强大的知识库给你指点迷津,那得多棒!又或者,你在跟别人交流,想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可就是找不到那个最合适的词,多着急呀!所以说,这个知识库就像是一个智慧的宝库,能在关键时候帮上大忙。

那怎么构建呢?这就好比盖房子,得先有个扎实的地基。

咱们得把汉语词汇的基本分类搞清楚,像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这就像是给房子打基础。

然后呢,得给每个词汇仔细地“画像”,搞清楚它们的意思、用法、搭配,这就像是给房子砌墙、装门窗。

这过程中,可不能马虎。

比如说“高兴”这个词,它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开心,在不同的语境里,程度和情感色彩还不一样呢!就像同样是笑,“微笑”“大笑”“狂笑”能一样吗?而且,咱们还得考虑到词汇的演变和发展。

时代在变,词汇的意思也可能会变。

就像“奇葩”这个词,以前可不是现在这个意思。

这就像是一条流动的河,不断有新的水流进来,也有旧的水改变了方向。

还有啊,收集词汇可不能只靠几个人,得发动大家的力量。

众人拾柴火焰高嘛!就像一场盛大的聚会,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珍藏的词汇宝贝来分享。

总之,大规模汉语词汇语义知识库的构建是个庞大又精细的工程,需要我们有耐心、有方法、有团队精神。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成一个真正实用、丰富、与时俱进的知识库,让汉语的魅力更好地展现出来!让我们一起加油,为这个伟大的目标努力吧!。

从语义学与训诂学对比看语义学发展

从语义学与训诂学对比看语义学发展

从语义学与训诂学对比看语义学发展作者:刘爽李星鹏来源:《文学教育》 2015年第7期刘爽李星鹏内容摘要:语义学真正得到分门别类并确定学科名称是20世纪早期的事情,训诂学是立足于汉语语言文化发展实际而产生的,因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直以来两者之间的关系都是汉语语言学界经久不息的议题。

在不争议语义学是什么的前提下,语义学与训诂学的差别还是存在于方方面面的,本文主要是就两者作一番浅显的对比说明,然后谈谈训诂学在现代语义学的语言环境下对语义学的发展有多大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语义学训诂学意义首先看训诂学是不是语义学,或者是多大程度上的语义学。

从训诂学与语义学相联系的角度来看,训诂学界定义训诂学时,将其与训诂对象联系起来的定义同样非常丰富。

有的学者直言不讳地指出训诂学就是语义学。

周大璞先生直言:“训诂学研究语义。

训诂学就是语义学。

”“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词义和词义系统,它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语义发展演变的规律。

”其他的诸多学者并未将语义学与训诂学等同起来,或多或少都有着限定或者委婉的讲法。

齐佩瑢先生认为训诂学是研究我国古代语言和文字的意义的一种专门学术,他称其为古语义学。

陆宗达、王宁两位学者认为训诂学对象是古代文献语言(即古代书面语言)的词义,主要任务是研究古代语词的形式(形、音)和内容(义)结合的规律以及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

白兆麟认为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学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

而综合性和实用性是这门学科的两大特征。

而且他认为训诂学是汉语言学科的应用学科。

张永言认为科学系统来说,训诂学可以说是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

它跟语文学的各个部门(如文字学,校勘学)和语言学的各个分科(如词汇学,音韵学,语法学,修辞学)以及其他一些人文学科(如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都有密切的联系。

从以上和意义相联系的各种较典型的对训诂学的释义来讲,大家更多的是语义的角度和语义的重心来诠释训诂学的对象和任务,并不倾向于将其与语义学等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之语义的积累与社会历史发展的 长度成正比,汉语语义学面对的现 象应当是世界语言中最丰富的。汉 语词汇语义学也必然因此总结出更 为全面的规律。
训诂学走向现代的学科归属
1906年,章太炎先生在日本举办 国学讲习会,作《论语言文字之学》 的讲演,接受了西方学术的影响, 提出将“小学”改造为“中国语言 文字学”的明确主张。
20世纪50年代苏联语言学对语义 的关注和对马尔的批判
语义系统论和结构描写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提出音义 关系任意性、系统性、意义和价值、 联想关系。
易卜生(G.Ipsen)特里尔(J.Trier)的语 义场理论。
布拉格学派(1933)和哥本哈根学派 (1943)提出的不同的成分分析法。
训诂学的语义观
关于语义问题争论的焦点
近年来,关于语义问题的争论焦点, 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第一, 语义与语法的关系;第二,语义在 语言学里的独立研究价值;第三, 音义关系的任意性和理据性。在这 三个问题上,各个流派的观点是有 区别的。
语义中心论
语义与语法的一致性和相互的作用, 已经逐渐成为语言学界的共识,但 是,在语法与语义谁是具有主导地 位的问题上,仍然是有分歧的。传 统训诂学从学术渊源上是以语义为 中心的,它的语义观是语义主体论。
语义指向——句子成分的语义联系
“指向”一词首先由吕叔湘提出。
邵敬敏正式提出“语义指向”这一术语。
陆俭明(1997):“语义指向是句中某 一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一成分相关。”
王红旗(1997):“ 处在句子的同样 句法位置上的具有同样语法性质的词语, 可以同句子的不同句法成分发生语义联 系的现象,是句法成分的语义关系同语 法关系相对应的现象。
语义学兴盛带给中国语言学的机遇
对中国的汉语语言学来说,语义学 的兴盛不是21世纪的新事物、新 潮流,而是历代学者一直没有间断 的追求,是在“小学”基础上发展 出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的主流。
汉语是一种语义丰富的语言
思维和交际要求语言表达具有基本 的细密程度,汉语悠久的历史和典 籍的众多证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 的表达细密程度与其他语言并无二 致。句法形式简单,词汇和语义必 然复杂多变。
音义关系的约定性和理据性的统一
结构语言学过分强调音义关系的约定性;认知 语言学则全盘否定约定性。训诂学的方法论是 承认音义关系总体的约定性,同时又重视词汇 构成的理据。所以。训诂学特别强调词源意义 和词汇意义在本质上的不同,同时也把词源意 义对词汇意义特点和语义结合功能放入研究的 视野。这就决定了训诂学的语义研究必须打破 共时研究与历史研究的绝对界限,重视使用来 自文献的泛时性语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 风格。
方位包含在词义里
推——主客体远离(双向) 推辞、推让、推拒——客体相离:向外 推诿、推却——主体相离:向后
拉——主客体靠近(单向) 拉近、拉紧、拉拢——客体相近:向内
按、压、抑、印——客体向下
词汇意义系统论
语义以词音和语法为依托形式,但它是自成 系统的,它的系统在自身的聚合中实现,并不 依靠语法。训诂学从表意汉字中发现了词汇意 义的独立性,训诂学把词义看作自己互相依赖 的一群而不仅仅依赖于具体环境,这样的语义 观才可以使语义学脱离语法学而成为独立的语 言学门类, 进行普遍句法纯形式的探讨,在发 展比较成熟以后,进入险境,方法 上需要增加新的因素,使语义的介 入成为必然的趋势。
在当代的全球化环境中,双语的对 译需要尽快实现电子化,这一工作 赋予语言学要从信息论的角度探讨 语义解释的模型。
高科技的发展迫切要求智力的开发, 语言习得问题成为不可避免的尖锐 话题,引发了认知心理学对语言学 的介入,认知心理学以语言的接受 能力为关注的目标,重视语言的意 义。
基于训诂学的汉语词汇语义学的特点
言语意义与语言意义的区别和联系 古今沟通,重视历史,描写与解释
并重 系统的描写与成分的分析并重 树立正确的语义观,重新认识词义
对词汇意义的再认识
社会性与广义性
“所谓词的广义,是从两个方面来说的: 一方面,词的某一义项所能适用的物类 和事类往往不止一种……另一方面,某一 义项能适用的是这一物类和事类的全体, 而不单指其中的某一个。任何词在贮存 状态时,都具有这两种广度。但是当他 一进入使用状态,这两种广度都要受到 一定的限制,指向单一了,有的甚至具 体到某一特指上去。”

①细绳子、细枝条、细 竹笋、细脖子、涓涓 细流、细铁丝、细线、
②细小米、细布、细磁 碗、细皮嫩肉
③细声细气、慢声细语、 细嗓门
指向 动词
粗疏 粗略
⑤做事过急过快过粗、 方法过粗、工作做得 粗、粗选、粗读、大 类粗分
1928年,黄季刚先生在中央大学 授《训诂学》课程,第一次建立起 训诂学学科体系;以语言学理论为 指导,把训诂学纳入语言学轨道
1947年,王力先生在《开明书店 二十周年纪念文集》上发表了 《新训诂学》一文,提出“新训诂 学”的概念。在继承旧训诂学的基 础上,建立纯粹观察、比较和解释 的、与语义学相当的新学科。在材 料上要把每一时代的语言看作有同 等价值的语料。
社会性是语言意义的本质特征
指向
指向 名词
粗大
粗糙 粗重 粗鲁

①钢筋粗、脖子粗、粗 细小 麻绳、腿短而粗、 粗的竹筒、指头粗、 碗口粗的树、脸盆 粗的松树、又粗又 长的铁链、腰粗、 粗线条、粗眉大眼
②粗钢、粗面馕、粗硬 的铺板
细密
③喘粗气、粗声吼着、 粗嗓门
轻微
④对媳妇动了粗、粗言、 粗话、令人恶心的 粗口、报粗口
汉语词汇语义学在训诂学基础 上的构建
前言
中国语言文字学 学科结构的两次变革
青年语法学派保罗(H.Paul) 1886年在历史比较法论著《语言 史原理》(第二版)中加入了“语 义变化规律”一章,提出了语义变 化的类型:扩大、缩小、转移、其 他。
具有现代意义的语义学一般认为是 法国语言学家布雷阿尔(M .Breal), 1883年他提出“语义学” (semantique)这个名称,1887年出 版《语义学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