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

合集下载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 也。”
《说文》:“盈,满器也。”“溢,器满 也。”
《尔雅》:“麟,麕身,牛尾,一角。”
“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
“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 之兽。”
四、训诂的内容和范围
1、解释词义 2、串讲文义
尤其“章句”的体例,更注重串讲文章大 意,例如: 《楚辞.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代 其序。” 王逸:“淹,久也;代,更也;序,次也。 言日月昼夜常,忽然不久。春往秋来,以 次相代。言天时易过,人年易老也。”
训诂的方法指的是认识词义的途径,即一 个由不知到知的过程
本问题讲的是把已经知道的词义尽可能地 用合适的方式表现出来
1、直训 用同义词直接解释词义的一种释义方法。
(1)可以用一个词说解对应的另一个词。 《诗经》:“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毛传》:“怀,思;寘,置;行,列。”
(2)可以用一个词说解一组同义词。 《尔雅》:“林、烝、天、帝、皇、王、
训诂学常识
训诂学的内涵 训诂学的方法 训诂学常用的说解词义的方式 训诂的内容和范围 训诂学术语
一、训诂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内涵
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叫“小学” 小学包括文字、音韵和训诂学三个部分。
1、训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诗诂 训传》,这里边诂训就是训诂。
2、训诂学 现代学者 陆宗达 《训诂简论》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赵歧注:“老犹敬也,敬犹爱也。”
5、貌 一般指摹拟事物的形状,其所释词往往是
表示某种性质和状态的形容词。 《说文》:“茸,草茸茸貌。” 6、读为、读曰与读若、读如 读为、读曰往往用来说明假借字。例如: 《考工记》:“丰肉而短,宽缓以荼。” 注:“郑司农云:荼读为舒”

训诂学

训诂学

杨雄、许慎、郑玄像

第三节 保守时期——魏晋至隋唐的 训诂
• 这一时期的训诂是两汉训诂之绪余,保守 不等于衰落,而是有所拓展。
一、扩大训诂范围,遍及经史子籍
• 经史子籍,乃至佛经都有了注释,其中比 较好的注本,有裴松之《三国志注》、郦 道元《水经注》、郭璞《山海经注》等。
二、方法有所突破,出现了义疏和 集解
子夏与曾子
• 2、曾子(前505——前436),山东武城人, 临沂今存其墓,著有《大学》、《孝经》, 曾姓的共推祖先。孔子的主要传人,开创 了洙泗学派,思孟学派为其后继者,由于 子思的缘故,这一派成为当然的嫡系传人。
子夏与曾参

第二节 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
• 经学盛行、学术积累、章句注释,经过训 诂家不断努力,使训诂有了空前的发展。 汉代有了纸,毛笔也不断改善,客观上为 训诂提供了便利。汉朝重视经籍的搜集工 作,但战国古文和大篆以及功能成了古董, 需要重新解释。
子夏典故
• [子夏胜肥] 子夏见曾子,曾子说:你胖多了,子 夏说:我战胜了,所以胖了,曾子问何意。子夏 说:我羡慕尧舜的仁义道德,又羡慕世俗的荣华 富贵,两种想法不断打架,最后仁义道德战胜了 荣华富贵,所以心宽则体胖,发福了。 • [子夏悬鹑]鹑衣百结,衣服上补丁百结,子夏生活 贫寒又不愿做官,衣服破破烂烂,衣衫褴褛。 • [子夏索居]子夏生性不合群,只跟曾子要好,到晚 年才知道离群索居不好,要与人打成一片,但为 时已晚。
二、宋代训诂的特点
• 1、注疏由朴学变成宣扬理学的工具 • 六经注我,六经皆我注脚,斥汉人朴学为 “玩物丧志”。 • 2、宋人在注释中大谈义理,完全不同于汉 人 • 往往强经就我,违背了经文本意。
三、宋代训诂的成就

《训诂学》习题与答案

《训诂学》习题与答案

《训诂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中词语的意义、用法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通过分析字义、词义、句义以及语言环境来揭示古籍的真实含义。

2. 互训:互训是指两个或多个词语在解释彼此时相互引用,以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或关联性。

3. 引申义:引申义是指一个词的基本意义经过逻辑推理或类比扩展而产生的新意义。

4. 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在古代文献中,由于书写错误、音近形似等原因,一个字被另一个字代替的现象。

5. 反训:反训是指一个词既有正面的意思,也有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二、填空题1. 训诂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古代文献中的______和______进行深入研究。

答案:词语;句子2.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答案:字义分析;语境分析;比较研究3. ______是指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和分析,确定其准确的字义和句义。

答案:训诂4. ______是指一个词的本义与其衍生出的新义之间的关系。

答案:引申关系5. ______是指在古代文献中,一个字被另一个字错误地代替使用。

答案:错别字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训诂学的研究内容?A. 字义分析B. 文体研究C. 句义理解D. 词汇演变答案:B. 文体研究2. 下列哪一项不是引申义产生的原因?A. 类比推理B. 逻辑推演C. 语音变化D. 社会变迁答案:C. 语音变化3. 在以下哪种情况下,可能出现通假字现象?A. 同音字误写B. 不同音字误写C. 新造字代替旧字D. 习惯用法答案:A. 同音字误写4. 下列哪个词语不存在反训现象?A. “好”B. “快”C. “大”D. “高”答案:D. “高”5. 训诂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B. 探索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C. 揭示古代文献的真实含义D. 发现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答案:C. 揭示古代文献的真实含义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是训诂学的研究方法?A. 字义分析B. 语境分析C. 比较研究D. 社会历史考察E. 文体研究答案:A、B、C、D2. 下列哪些是引申义产生的原因?A. 类比推理B. 逻辑推演C. 社会变迁D. 语音变化E. 语境影响答案:A、B、C、E3. 下列哪些情况可能导致通假字现象?A. 同音字误写B. 形近字误写C. 俗字替代正字D. 笔画简化E. 印刷错误答案:A、B、C、E4. 下列哪些词语存在反训现象?A. “好”B. “快”C. “大”D. “小”E. “上”答案:A、B、C、D5. 训诂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A. 古代文学研究B. 历史学研究C. 语言学研究D. 文化遗产保护E. 教育教学答案:A、B、C、D、E五、判断题1. 训诂学只关注古代汉语的研究。

训诂学

训诂学

一、填空题1、传“传”本指古代驿站传递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为由此达彼之义,因而递达古今语言也称作“传”。

西汉时,齐人辕固生、燕人韩婴解说《诗经》,创立内传、外传之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书杂引古书古语,证以诗词,与经义不相比附,故曰外传。

”那么,内传就是与经义相比附的注解。

“大传”之名,始于西汉张生和欧阳生的《尚书大传》,是“撰其大义”的意思。

“小传”与其相对取“不贤识小”之义,是注释者的一种谦词。

2、说按:说即说明、解释的意思,引申为用以解说的词语。

3、解按:解的本义是分析,训诂就是分析语义,所以也叫解。

汉人注书,常“解诂”连言,亦作“解故”。

如贾逵《春秋左氏解诂》。

后世有所谓“集解”,与“集注”、“集传”同义,其义有二:一是通释经传,如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一是集各家的解说,如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4诂诂与故,古字通。

汉人注书,多名为故,也叫故训或训诂。

5、训训与诂连言,或称诂(故)训,如毛亨《诗诂训传》;或称训诂,如贾谊《左氏传训诂》。

又可与注连言,或称注训,如何休《论语注训》;或称训注,如刘兆《周易训注》。

还可与旨连言,如卫宏《古文尚书训旨》。

6、笺注书叫笺,从汉代的郑玄开始7、注《仪礼·士冠礼》贾公彦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

”8、释《尔雅》19篇均以释为名。

后世注书称释的很多,如陆德明《经典释文》。

9、校考核古书叫做校,有两种情况:一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一是校对文字,改正脱误。

后有人把校和注区分开来,于是另有校注、校诠等名。

如宋·鲍彪《战国策校注》10、微《说文》:“微,隐行也。

”经典假借为隐微、精微之微11、义《说文》:“义,己之威仪也。

”经典假借为谊,即义理的意思12、疏注疏的疏,兼取疏通与疏记之义。

13、义疏即疏通其义的意思,可以省称为义或疏。

皇侃《论语义疏》义疏别称:义注、义章、疏义、正义、注疏、讲疏等等。

14、从注疏的对象来说,可分为注和疏注只释经,疏兼释注从传注的作者来说,分他人所注和作者自注已有自注的书,如后人再加注解,则称其自注为本注或原注。

训诂学原理

训诂学原理

训诂学原理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学科,也是汉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形体、音韵、义理和用法,通过对古代文字的考证和解释,揭示古代文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为我们理解古代文献和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训诂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汉字,但其原理和方法对其他文字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训诂学的原理主要包括考据、比较和推理三个方面。

首先,考据是训诂学的基本原则,它要求研究者要对古代文字进行严密的考证,找出古代文字的真实含义。

其次,比较是训诂学的重要方法,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文献和文字,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从而推断出古代文字的真实含义。

最后,推理是训诂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古代文字的形体、音韵、义理和用法进行推理,揭示出古代文字的内在规律和含义。

在训诂学的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重对古代文字的原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包括古代文献、古代铭文、古代字典等。

其次,要注重对古代文字的形体、音韵、义理和用法的系统研究,找出古代文字的内在规律和含义。

最后,要注重对古代文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的研究,揭示古代文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总之,训诂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通过对古代文字的考证和解释,揭示出古代文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为我们理解古代文献和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训诂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古代文字和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希望通过对训诂学原理的深入研究,能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做出贡献。

训诂学的名词解释有哪些

训诂学的名词解释有哪些

训诂学的名词解释有哪些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释与校勘方法的学科。

它涉及的范围包括古籍经典、史书、群书、文集和各种文献遗存,以及古代文字、语言、音韵、文法等方面的知识。

在训诂学的研究中,学者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词语、句法、语义等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还原其原本的意义与表达。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训诂学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进行探讨。

1. 训诂:训指考证、解释,诂指解词义。

训诂即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考证和解释,揭示其真实含义的过程。

训诂学的核心目标是还原文献的原义,恢复其原本面貌。

在进行训诂研究时,学者根据古籍文献的语言特点、时代背景、作者意图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准确解读的目的。

2. 校勘:校勘即校正、考察古籍的文本文字,确立其准确性和可信度。

在古代手抄本的传承过程中,由于抄写者的差异、时间的演变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文本会产生各种错误和变异。

校勘学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比较、校对、整理和考证,找出各种错误并加以修正,以确保文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字义学:字义学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古代文字的含义和用法。

古代文字的形式与意义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因此研究古文字的字义就成为了训诂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字义学家通过对各类古版本文献的对比分析,以及根据古代字典、诗经等古籍的解释,探索古文字的真实含义,揭示古代人思维方式和观念体系的特点。

4. 考据学:考据学是训诂学的基础和方法论,旨在通过对古代文献的实物和古籍版本的考察,找出真实的文献原貌和流传过程。

考据学不仅关注文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还注重古籍的年代、版本、篇章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通过对古籍的研究,考据学家可以比较各个版本的异同,找出最可靠的版本,并解决文本中存在的疑点和难题。

5. 语义学:语义学是训诂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古代文献中的语句结构和用词方式往往与现代有所不同,因此理解古籍文献的语义就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语义学家通过对文献中语言的解构和剖析,分析词义的变化和语法上的差异,揭示古代文献的真实含义。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第一章:训诂学概述1.1 定义: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字、词语的语音、语义及其发展变化的学科。

1.2 意义:了解古代文献,解读古代作品,传承文化遗产。

1.3 训诂学与古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的研究离不开训诂学,训诂学为古代汉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第二章:训诂方法2.1 音训:根据字的古代读音来解释字义。

2.2 形训:根据字形来解释字义。

2.3 义训:直接解释字义。

2.4 声训:根据字的声旁来解释字义。

第三章:词义变化3.1 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扩大。

3.2 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缩小。

3.3 词义的转移:一个词的意义完全改变。

3.4 词义的的感情色彩变化:词义的感情色彩由褒义转为贬义或由贬义转为褒义。

第四章:古代汉语词汇4.1 古今异义词:古代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发生变化。

4.2 通假字:古代汉语中因字形相近而代替本字的现象。

4.3 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词类的灵活运用。

第五章:经典训诂著作5.1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系统分析汉字的形体、音韵和意义。

5.2 《尔雅》: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涉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等方面。

5.3 《方言》:西汉扬雄著,研究古代汉语方言。

第六章:训诂学常用术语6.1 字词:汉字和词语的简称,是训诂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6.2 音韵:汉字的读音和韵律,对训诂学具有重要意义。

6.3 声旁:汉字中的部首,具有一定的表音功能。

6.4 形声:汉字的一种构造方式,由声旁和形旁组成。

第七章:训诂学的应用7.1 文献解读:通过训诂学方法,解读古代文献,揭示其原意。

7.2 古籍校订:根据训诂学知识,对古籍进行文字、词语的校正。

7.3 古代文化研究:通过训诂学方法,研究古代文化、风俗、历史等方面。

第八章:训诂学的发展历程8.1 先秦时期:形成初步的训诂学概念,出现《尔雅》等著作。

8.2 汉魏六朝时期:训诂学逐渐发展,出现《说文解字》等经典著作。

训诂学

训诂学

四、古注的内容
1、解释字词含义 、 尔雅·释诂 释诂》 《尔雅 释诂》:“林、烝、天、帝、皇、王、 君也。 后、辟、公、侯,君也。” 尔雅·释言 释言》 返也。 《尔雅 释言》:“还、复,返也。”
周南·关雎 窈窕淑女, 《诗经·周南 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 诗经 周南 关雎》 毛传: 窈窕,幽闲也。 逑。”毛传:“窈窕,幽闲也。淑,善。逑, 匹也。 匹也。” 子罕》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何 论语 子罕 晏注: 循循,次序貌。 晏注:“循循,次序貌。” 梁惠王上》 保民而王。 《孟子·梁惠王上》:“保民而王。”朱熹集 孟子 梁惠王上 爱护也。 注:“保,爱护也。”
传、笺、注
《说文》:“传,遽也。”段玉裁注:“传 说文》 遽也。 段玉裁注: 今之驿马。 者,今之驿马。” 说文》 表识书也。 《说文》:“笺,表识书也。” 说文》 灌也。 《说文》:“注,灌也。”
2.章句体 .
章句,意思是“离章辨句” 章句,意思是“离章辨句”,即分析章节句 读的意思。刘师培在《国语发微》中说: 读的意思。刘师培在《国语发微》中说: 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 “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 章句体兴于汉 ,汉儒用章句讲经,大都支离 汉儒用章句讲经, 繁琐,故被斥为“章句小儒” 繁琐,故被斥为“章句小儒”。
7、民国以来:训诂的继承和重新发 、民国以来: 展时期
章太炎《新方言》 章太炎《新方言》、《文始》、《国故论 文始》 小学答问》 衡》、《小学答问》。 刘师培《小学发微》 黄侃《黄侃论学杂著》 刘师培《小学发微》,黄侃《黄侃论学杂著》 (黄焯整理),王国维《观堂集林》。 黄焯整理),王国维《观堂集林》 ),王国维
3.义疏体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訓詁學一、訓詁和訓詁學1(一)“训诂”的提出1.章太炎(章炳麟)首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

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1)文字:《說文解字》2)音韻:《切韻》《廣韻》3)訓詁:《爾雅》2.学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馬建忠的《马氏文通》方开始。

3.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二)“训诂”的含义1.训诂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基础科学。

2.从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的工作,叫做“训诂”。

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3.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中對“訓詁”二字分别作了解释:1)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陆宗达先生概括为,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去解释,就是“诂”。

2)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4.黄侃先生用训诂学中的声训的方式来解释两个字的意思,即,“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5.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對“訓詁”二字的理解1)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伸之凡顺皆曰训。

2)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三)訓詁學的發展1.漢代:《說文解字》《爾雅》《釋名》2.清代——兩個派別1)以惠栋、江声为代表,称之为“钩沉”之学。

以辨识古训、疏明古义为主。

2)以戴震为代表的“创新”之学。

以纠正旧注、创建新说为主。

有清代的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俞樾等。

(四)训诂与文字、音韵的关系1.语言的三要素(吕叔湘):语音、词汇和语法。

1)文字學: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通过字形来辨明音、义。

(“六書”)2)音韻學:一种语言可能没有文字,但不可能没有音和义。

3)訓詁學:语义是汉语研究的核心。

2.文字的研究偏重于形,音韵的研究偏重于音,而训诂的研究着重于义。

古代的小学研究多是为理解古代文献服务的,所以语义的研究是核心,训诂是它们的着眼点。

语音和字形的研究,都最终服务于语义的研究。

二、訓詁學的內容(PPT例子)2(一)释词和解句1.释词:就是解释古书中字和词的含义,这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

2.解句:解释整个句子的含义,常常涉及语法和修辞。

(二)辨析古書異例1.倒文:句中倒字、倒字葉韻、倒句、倒序。

2.省文:蒙上省、因下省、語急省略、以忽略而省、二人之辞而省曰字。

3.復文:同義字複用、複句、两字义类相同牵连用之而复(指偏义复词,如今之“国家”)、語詞疊用、一人之辞加曰字。

4.變文:用字錯綜、連類並稱、變文葉韻、上下文變換虛字、句中或人名种用助字。

三、訓詁學的作用(PPT例子)3(一)指導語文教學1.指导我们确认古代词语的正确含义2.帮助我们裁断歧说,决定取舍,避免盲从3.帮助我们弥补课本或选本注释方面的不足4.可以帮助我们匡正课本或选本里的误注之处5.能够使我们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二)指導古籍整理1.训诂与校勘2.训诂与标点3.训诂与注释4.训诂与翻译(三)指導辭書編撰1.纠正辞书在释义上的谬误2.考索和补充被漏略了的义项3.抉发词的意义结构间的内部联系四、訓詁的方法4(一)訓詁的條例(PPT例子)1.形訓: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

1)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是凭借字形的构造来探究字的本义。

2)说文将汉字字形的构造归纳为“六书”A.象形(日、月、山、丘、水、川、火、木、鹿、角、马、豕、鱼、犬、人、自、止、肉、车、册、象、桑、禾、雨、龟、舟、耳、目、贝、虫、子、手、女、皿、戈、弓、门、羊、牛等)B.指事:在像物或像实物的形符上加指示符号以示意(本、末、刃、亦等)。

C.会意:会合两个以上意符来表示一个跟这些意符本身的意义都不相同的意义的字(宿、从、北等)。

D.形声:形旁和声旁配合而构成新字(雞、齒等)。

E.转注F.假借2.聲訓:亦音训,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

1)例子《說文》:A.衣,依也。

(同音)B.愷(kai3,安乐):康也。

(雙聲)C.侨:高也。

(叠韵)2)采用声训比较多的:《白虎通》《释名》。

3.義訓:以通行词训释古语词或方言词的意义。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chu4)、落、权舆,始也。

《尔雅·释诂》(二)訓詁的方式1.互訓: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相互解释的一种释词方式,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相对的意义,把那个不等于它们在一切环境中绝对同义,該方式有循环解释的毛病。

1)《说文》同一部首的互训。

A.“讽,诵也。

”“诵,讽也。

”B.“茅,菅也。

”“菅,茅也。

”2)《说文》不同部首中的互训。

A.“珍,宝也。

”“宝,珍也。

”B.“玩,弄也。

”“弄,玩也。

”3)集合同义字以类为训。

●《尔雅》中最为多见:适、之、嫁、徂、逝,往也。

2.推原: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索词义的由来。

3.義界: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做出阐述或定义。

(三)訓詁的術語(了解一下就OK啦,重点在“反训”、“递训”,其他话说不考)1.释义的术语1)曰、为、谓之:用来释义,并用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间的细微差别。

使用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后面。

2)谓:甲谓乙也,用以说明这个词专指或影射某一特定的事物,一般用在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

被释的词在“谓”的前面。

3)貌:一般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格式是“adj貌”)4)犹:格式是“甲犹乙也”。

释者和被释者往往是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关系。

5)之言、之为言: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

用于声训,即除了释义,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或叠韵的关系。

2.拟音的术语:读如、读若——用来注音。

3.改字的术语:读为,读曰。

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又称作“破读”。

4.正误的术语:当作,当为。

这两个术语用来表示声误和字误的。

这种术语一般后面还有一个“……之误也”,说明造成错误原因。

5.其他术语1)互文见义:谓上下两句或同一句的上下两部分参互见义,互相补充。

2)析言浑言:是用来说明近义词的通别的。

A.析言:又称为对文、对言。

指近义词同中有异,强调区别。

B.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散言,强调共同性。

3)读破:又称为破字或易字。

A.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

B.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4)反训: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

5)递训:几个字展转相训,意义相同。

(四)訓詁的方法(PPT例子,话说有阅读题压在这)51.据古训1)引據法:一般是指通过查阅字典、辞书以及古书的注释,找出对于疑难词语的确切解释。

2)歸納法:通过搜集、归纳、排比语言材料的办法,求得确切的解释。

2.破假借(“假借”的情况:造字假借,用字假借)3.辨字形4.考异文异文:某一句话中的某一个字,在不同的版本或篇目中换成了另一个字。

5.通语法:词汇和语法是并行的,它们之间有互相交叉和渗透的地方。

6.审文例1)连文:是“同义并列复合词”(同义复词)。

2)對文:指处在结构相似的上下两个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上的字和词。

这样的字词往往是同义或反义的。

3)俪偶:是指若干句法相似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现象。

在相俪偶的句子中,处在相应地位上的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的。

4)上下文:训诂中遇到难解或看似易解而实非易解之词,不可遽然下结论,须仔细审辨上下文。

5)整部书的用词7.因声求义:通过字、词的声音线索去探求字、词的古义。

(PPT例子)1)陆宗达:字形对于语言中的词来说,是外在的因素,语音才是词真正的物质外壳。

2)清代A.戴震《六书音韵表序》:“故训声音,相为表里。

”B.王念孙《广雅疏证序》:强调“训诂之旨,本于声音。

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

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

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挈(qie4)其纲”。

C.阮元:义以音生,字从音造(《揅yan2经室集》)。

D.戴震:“疑于义者,以声考之;疑于音者,以义证之。

”3)利用声音来求义源有三个方面:A.解决同音替代问题,排除通假造成的形、义分离现象。

B.解决方言词的问题,其得方言词声音变化的轨迹C.推求语源,解释某些词诠释命名的由来,即从声音线索推求语源的方法。

a)为什么根据声音可以推出同源词来呢?➢这是因为,人类语言发展的初期,词的音、义之间是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

但是,在词不断增多的过程中,随着词义的引申,就要在原来词的基础上分化出新词来。

新产生的词由于是旧词派生出来的,语音上必然与旧词相同或相近(双声、叠韵)因此,声音近似而意义相关的词,往往是同源词。

b)劉熙《釋名》:大量运用了“声训”。

i.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来源,探索词的命名的意义。

ii.广泛地综合了各地的方言,分辨它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来探索词义的特点。

c)王聖美“右文說”:主张形声字的声符皆有表意作用,同声符之字,意义必能相通。

但这种说法有的是凭空设想,不求根据。

d)章太炎的《文始》:以声音为线索,用语根分析派生词,发展了因声求义的方法。

8.探求语源:即从语源上求得彻底的解决。

9.考察古代社会:了解一个词的意义的发展变化,不近要考虑它的形体和声音的变化,而且还要对与这个词有关的人类社会生活的情况有所了解。

五、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6(一)歷史的觀點1.即发展的观点。

语言是发展的,词汇和词义也都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之中。

2.郭在贻认为,词汇和词义的古今演变,大体有三种情况:1)一是词汇的消长,即旧词的消失和新词的产生。

2)词的结构,古今不同。

A.有一些古今同形的词,实际上并不同义。

如“消息”“地方”“虽然”“身体”等等。

B.詞義的變化a)詞義的擴大:菜、皮、布、庫、江、河b)詞義的縮小:金、臭、禽、瓦、坟c)詞義的轉移:i.概念的轉移:犧牲、走、湯ii.色彩的轉移:爪牙、謗iii.程度的轉移:感激(二)辯證的觀點:指不要孤立地去研究一个对象,运用于训诂学就是要把它同音韵学、校勘学、文字学、语法学、修辞学互相串联起来,进行研究。

1.训诂与音韵:所谓“故训音声,相为表里”(戴震)。

研究训诂,必须通音韵。

2.训诂与文字:文字是词的书写形式。

3.训诂与校勘:校勘能校正古书中的讹字、脱字、衍字、倒字等错误。

要读通古书,必须先将古书在传抄过程中所造成的讹误加以廓清。

4.训诂与语法。

(三)唯物的觀點:重视语言的社会性,切忌随心所欲地解释词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