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讲训诂简史
训诂简史PPT精选文档

.
10
《仪礼 ·聘礼》:“十斗曰斛, 十六斗曰籔,十籔曰秉。”
《周礼 ·冬官 ·画缋》:“青与 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 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 五采备谓之繡。”
.
11
《礼记 ·曲礼上》:“修身践言 谓之善行。”
《礼记 ·礼运》:“争夺相杀谓 之人患。”
.
16
义训如“解者,缓也”(《周
易·序卦》)、“同官为
寮”(《左传·文公七年》)、
“晦,冥也”(《榖梁传·僖公十
五年》)、“东方曰夷,南方曰
蛮,西方曰戎,北方曰
狄”(《礼记·王制》)之类。
.
17
训诂的基本术语如“也”、 “言”、“曰”、“谓”、 “犹”、“为”等,在先秦典 籍中也有用例。
.
18
二、出现於秦汉之际的《尔雅》 一书,是第一部成系统的训诂 专著
献服务时期
六、元、明两代训诂学趋向衰落
七、清代训诂学发展到新的高峰, 成为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 代
.
4
.
5
一、先秦典籍中已出现 萌芽状态的训诂
.
6
训诂的起源,应该上溯到 先秦,因为先秦典籍中有大量 的训诂材料,足以证明这一观 点。
.
7
《周易 ·辞上》“一阴一阳谓之道”, “一阖一闢谓之变”。
清·胡承珙有《小尔雅义证》、宋翔
凤有《小尔雅训纂》、葛其仁有
《小尔雅疏证》)。《广雅》(三国
魏·张揖著)、《埤雅》(宋·陆佃著)、
.
14
形训如“夫文,止戈为 武”、“於文,皿虫为蛊”之 类。 《左传昭公元年》
.
15
音训如“政者,正也”(《论
训诂学史述略

训诂学史述略
标题:“训诂学史述略”
正文: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从训诂学的起源、发展,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简要概述。
训诂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其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辛苦的探索。
最早的训诂学家将其重心放在了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校勘上。
他们致力于恢复古代文献原貌,保护和传承古代智慧。
随着时间的推移,训诂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训诂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不仅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训诂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使之在现代社会中得以重现。
然而,在训诂学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争议和挑战。
例如,一些学者对于如何进行准确的文本校勘、注释的标准等问题上存在不同的看法。
这些争议性问题在学术界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推动了训诂学的发展和完善。
总结起来,训诂学是一门重要而复杂的学科,它以研究古代文献为基础,通过解读和校勘等手段,为我们理解和传承古代智慧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只有通过持续的探索和研究,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训诂学经历了哪几个时期教学课件

从训诂学的发展历史看,两汉时第一 个高峰,清代是第二个高峰。训诂一 直附属于经学,直到清末才发展成一 门独立的学科。
二、兴盛期——两汉
西汉时期为儒家经典做注来阐述儒家 思想观点,此外还为《老子》做注;东 汉时注释范围扩大,为《国语》、《史 记》、《汉书》、《吕氏春秋》、《楚 辞》等做注。说明训诂学有开始摆脱经 学附庸的趋势了。
主要有随文而释的注解书,还有通释 语义的专著,如《尔雅》,成为训释 词义专书之祖。总体而言,汉儒遍注 群经,为后人得以通读古籍奠定了基 础,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毛亨、郑 玄、许慎等。
出了就古音求古义的训诂原则,人们以此为 手段,使古代经史子集中的许多词义难题迎 刃而解,是训诂学上的一次革命。清代学者, 为群书所作的注解成千上万,出现的训诂专 书也不胜枚举,如戴震《方言疏证》、刘淇 《助字辨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 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传释词》、 郝懿行《尔雅义疏》、俞樾《古书疑义举 例》、毕沅《释名疏证》、朱骏声《说文通 训定声》等等。训诂资料汇编《经籍籑诂》 (阮元主编)和《康熙字典》也是清代值得 一提的成果。
陆九渊曾说:“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 即是说用六经来说明自己的思想观点,强调 “六经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经”。
五、复兴期——清
(一)清代训诂学复兴的原因
1、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得到发展
2、清政府文化政策的推动,朝廷为笼络知识 分子,设“明史馆”,修《四库全书》。
3、文字狱使知识分子不愿涉足政治,只好埋 头古书、皓首群经。
孟子:彻者,彻也;助者,藉也。
彻,通也。是说这种税制在周是天下通 行的税制。
藉,借也。意思是借助民力来耕种公田。
▲还可以用来辨析同义词
例如: 视之不见,名曰夷,平听也之, 不闻,名曰希,
训诂学讲稿训诂学发展简史

训诂学发展简史■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全盛时期■革新时期《韩非子・五蠹》中的“自环者谓之么,背么为公”。
从读音来推求词义《论语・颜渊》:“孔子曰:‘政者,正也。
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义者,宜也”。
直接给语词下定义《左传・文公七年》:“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吕氏春秋・季春纪》:“行而无资曰乏,居而无食曰绝。
”第一节形成时期以语义为主的研究时期。
■时间为先秦两汉。
■为解经服务,注重语义,尤其是词义的研究。
1、蕴蓄宏富:“其所承受大陆之气象,与两河流之精华,机会已熟,则沛然矣。
”2、社会变迁:周室之势既微,其所余虚文仪式之陈言,不足以范围一世之人心,遂有河出伏流一泻千里之概。
”3、思想言论自由:不容于一国,则去而之他。
4、交通频繁5、人才见重:“学问以辩而明,思潮以摩而起,道术之言,遂遍于天下。
”6、文字趋简,书籍渐盛:7、讲学风气盛行:一人启其端,而百人扬其华■古今文之争■毛亨《毛诗故训传》■郑玄《毛诗笺》、“三礼”注■高诱《淮南子注》《战国策注》■王逸《楚辞章句》■服虔《汉书音训》■《尔雅》《方言》《释名》《说文》第二节发展时期・以语音为主的研究时期魏晋南北朝至清以前・训诂学主要同音韵学结合进行,逐步摆脱了经学附庸・地位,成为和文字学、音韵学并列的一门学科魏晋南北朝・注释范围由经书扩展到了史书、子书和文集。
・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郭璞《尔雅注》、韦昭《国语注》・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张揖《广雅》顾野王《玉篇》、李登《声类》隋唐・保存了唐以前大量的古书佚文和丰富的训诂资第二节发展时期・以语音为主的研究时期魏晋南北朝至清以前・训诂学主要同音韵学结合进行,逐步摆脱了经学附庸・地位,成为和文字学、音韵学并列的一门学科魏晋南北朝■注释范围由经书扩展到了史书、子书和文集。
■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郭璞《尔雅注》、韦昭《国语注》■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注释范围由经书扩展到了史书、子书和文集。
训诂的起源和发展课件

第二节 建立与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
1、大师多:孔安国、许慎、马融、郑玄等博通群经 训诂大师。
2、作注广:出现了随文释义的传、注、章句。 3、成果丰:毛亨传《诗经》,孔安国注《论语》, 郑玄的《毛诗笺》、《三礼注》,赵岐的《孟子章句》 等。
4、产生了通释语义的训诂专书。如《尔雅》、 《方言》、《释名》、《说文解字》。
《孟子》“《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 泄’泄泄犹沓沓也。”
《国语·周语下》记载叔向聘于周,受到周王卿士单靖公 的接待,单靖公在宴会上吟咏《诗·周颂·昊天有成命》 一诗,叔向解释说:
“其诗曰‘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 命宥密。于缉熙!单厥心。肆其靖之。是道 成王之德也。 成王能明文照,能定武烈者也。夫道 成命者,而杨昊天, 翼其上也。二后受之,让于德也。成王不敢康敬百姓也。 夙夜,恭也。基,始也。命,信也。宥,宽也。密,宁也。 缉,明也。熙,广也。亶,厚也。肆,固也。靖,和也。 其始也,翼上德让,而敬百姓。其中也,恭俭信宽,帅归 于宁。其中也,广厚其心,以固和之。始于德让,中于信 宽,终于固和,故曰成。’
第七节 鼎盛时期--清代的训诂 一、兴盛原因
1、统治者倡导尊孔读经 2、爱国知识分子经世致用,重视文字、音 韵、训诂 3、二千多年的成果可以继承。
《老子·第三十八章》:“夫礼者,忠信 之薄而乱之首。”
《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 侵,轻曰袭。”
《庄子·让王篇》:“无财谓之贫。”
《左传》:“夫文止戈为武,皿虫为蛊, 反正为乏。”
《韩非子》:“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 厶,背厶者谓之公。”
《荀子》“君,群也。”
《左传》:“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
训诂的起源和发展
训诂简史(下)

桂馥:《札朴》、《晚学集》 赵翼:《陔馀丛考》、《廿二史 札记》
阮元:《揅经室集》 臧庸:《拜经日记》
俞正燮:《癸巳类稿》、《癸巳 存稿》 俞樾:《群经平议》、《诸子平 议》、《俞楼杂纂》 孙诒让:《札 迻》、《籀廎述 林》
此外清人还写过一些训诂学的单 篇论文,如王念孙的《释大》、 程瑶田的《果臝转语考》、汪中 的《释三九》等。
《佩文韵府》 、《骈字类编》两 书适於学者查找词语出典。 阮元主持编纂的《经籍纂诂》一 书,汇集了唐以前(包括唐代)古 书中的训诂资料,是研究训诂学 以及古代汉语的重要工具书。
清代训诂学者还编了一些专门收 录方言俗语加以注释并注明出处 的工具书,重要的有: 翟灏:《通俗编》、 梁同书:《直语补正》(收在 《频罗庵遗集》中)、
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世称大 徐本。 徐锴著《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 已注意到形声相生、音义相转之 理。
丁度刊修《广韵》成《集韻》。 王洙、司马光等编撰《类篇》。 吴棫 撰《韵补》、《诗补音》、 《字学韵补》、《楚辞释音》等 (後三种已失传)。
张有作《复古编》,严於辨正字 形,还第一个提出了“联绵字” 的名称,所列联绵字有58个。
钱大昕:《恒言录》、 胡文英:《吴下方言考》、 毛奇龄:《越语肯綮录》 陈鳣shan4 :《恒言广证》
汇释虚词的工具书,有刘淇的 《助字辨略》(这部书也考释了 一些俗语词)和王引之的《经传 释词》。抉发和阐明古书中一些 特殊条例的工具书,有俞樾的 《古书疑义举例》。
(三) 古籍的注释 三 古籍的注释
(四) 文集笔记的写作 四 文集笔记的写作
清人崇尚汉学,他们的文集笔记 一类著作,多以考据见长,其中 涉及训诂的不少。
黄生:《义府》、《字诂》 顾炎武:《日知录》 阎若璩:《潜邱札记》 戴震:《戴震集》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潜 研堂文集》
训诂简史PPT精选文档

.
47
其体例仿《尔雅》而用音训(间 有义训,为例不多),以音同、 音近之字解释字义,推究事物 所以命名的由来。其中虽不无 穿凿皮傅之处,但於探求语源, 辨识古音古义,实有重要贡献。
.
48
四、魏晋南北朝以迄隋唐
训诂学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而 为一切古文献服务
.
49
我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法,所有 的古文献都可以按照经史子集 四部进行大致的归类。在魏晋 六朝以迄隋唐时期,关於经部 的训诂,不用说仍然占有重要 的地位,这时出现了一些集解、 义疏之类的著述。
.
28
总的来说,《释诂》以下三篇 是解释古代一般词语的。
(据郝懿行说,《释诂》所收多 为同义词,《释言》所收多为 常用词,《释训》所收多为形 容写貌之词),《释亲》以下各 篇是关於各种古代名物的解释。
.
29
在训诂学史上,《尔雅》有着
崇高的地位。它总结了经生们 口口相传的先秦故训,是後人 解释先秦作品的语言时必不可 少的工具书。《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在评论《尔雅》时指出 “说经之家多资以证古义”,
.
54
宋·邢昺的《尔雅疏》(用郭璞 注),《孝经疏》(用唐玄宗注), 《论语疏》(用何晏注),孙奭的 《孟子疏》(用赵岐注)。全书凡 416卷,堪称经学训诂的集大成 之作。
.
55
早在东汉後期,训诂学的范围即已 扩大到经书之外(如王逸注《楚辞》, 服虔、应劭为《汉书》作音义,高 诱注《吕氏春秋》、《淮南子》、 《战国策》),而到了魏晋六朝隋唐 时期,这种趋势更有了迅猛的发展。
.
50
所谓集解(或称集注),就是汇集 各家对於某部书的注解而成一 书,这类著作博采众说,有存 古之功。所谓义疏,也是一种 传注形式,其名源於六朝佛家 的解释佛典,以後泛指会通古 书义理,加以阐释发挥的书。
训诂学简史教学提要

训诂学简史教学提要训诂学简史教学提要先秦:训诂学的萌芽时期刘师培《中国文学教科书》:言语之迁变有数端,有随时代而殊者,如《尔雅》“夏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孟子》“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是也。
同一事物而历代之称名殊,则生于后代,必有不能识古义者;若欲通古言,必须以今语释古语。
同一名义而四方之称名殊,则生于此地必有不能识彼地之言者;若欲通方言,必须以雅言证方言。
且语言既与文字分离,凡通俗之文与文言之文有别,则书籍所用之文又必以通俗之文解之。
一、传解古代典籍的著述不断出现《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焉。
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
《后汉书·徐防传》:《诗》《书》《礼》《乐》定自孔子。
发明章句,始于子夏。
二、文献正文中的训释词义的材料日见增多《论语·卫灵公》:“子夏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
”《庄子·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孟子·滕文公下》:“《书》曰:‘洚水警余。
’洚水者,洪水也。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两汉:训诂学的兴盛时期兴盛的标志:一、传注体著作大量涌现,训诂大师层出不穷。
扬雄、刘熙、马融、贾逵、许慎、郑玄、高诱河上公《老子注》王逸《楚辞章句》二、通释语义的训诂专书开始出现。
《尔雅》《方言》《释名》《说文》三、训诂体式趋于完备,训诂方法有所进步。
“注”、“笺”“微”“音义”“传”“集解”“章句”魏晋南北朝隋唐:训诂学深入发展时期一、主要成就(1)随文释义之作大量出现,涉及个部类的古代典籍。
经部:如王弼《周易注》何晏《论语集解》、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史部:裴松之《三国志注》《史记》三家注子部:王弼《老子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杨倞《荀子注》集部:薛综《二京赋注》李善《文选注》(2)出现了一些质量较高的通释语义的专书张揖《广雅》顾野王《玉篇》陆德明《经典释文》慧苑《华严经音义》玄应慧琳《一切经音义》颜师古《匡谬正俗》二、主要特点(1)训诂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2)训诂体式、训诂方法的运用较之以前有较大突破(3)内容上,各体注疏之作引证丰富,解析详尽宋代:训诂学的变革时期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孙奭《孟子疏》《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埤雅》《广韵》一、重义理,轻考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讲训诂简史了解训诂学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训诂学、振兴训诂学。
训诂学历史源远流长,这里只作简要分析。
一、先秦朝代——训诂萌芽期(一)训诂的产生我国训诂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萌芽。
当时我国正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社会生产力日益发展,以汉族为主的各族文化蒸蒸日上,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不断地发展。
但由于诸侯割据,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于是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
加以今语和古语的不同,人们阅读古典文献,往往不容易理解,因此需要有人来为他们解释古今的异语和各地的方言,训诂就应运而生了。
明代古音学家陈第在《毛诗古音考》序言里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古今南北之异造成了语言文字的分歧差异,这就需要人们去“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在先秦时期,这种工作是口头的,零散的,不系统的,个别的训释材料也散见于文献正文中,如《孟子·梁惠王下》:“畜君者,好君也。
”《逸周书·谥法》:“和,会也;勤,劳也。
”《庄子·让王》:“无财谓之贫。
”还有一些训诂材料保存在解经性质的“传”“记”或“说”“解”之中,如《春秋》“三传”、《周易》“传”、《韩非子》“内外储说”、《管子》五“解”等,可见,训诂工作在先秦时期已经产生并形成一定的基础。
但需要指出的是,先秦时期的训诂尚未尚未独立和系统化,它属于训诂的萌芽时期,它因思想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由语言的分化与文字的演变所引起。
(二)训诂的形式与意义先秦训诂有如下一些形式:P202第三,同义词和解释古书字义。
比如《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看不见的叫“夷”。
听不见的叫“希”,抓不住的叫“微”。
)因为“夷”“希”“微”是哲学上的术语,一般人不了解,便加以辨析说明。
这固然不是出于训诂的目的,但与训诂相接近。
P203以上种种,尽管目的不同,作用是相通的,都是从语言文字上给人以某种解释,训诂的实质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
尽管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但毕竟有其一定的历史价值。
在中国语言学史上,训诂学最先出现,这是合乎发展规律的,只有训诂学是最适应社会需要的,所以训诂学首先萌芽了,到了战国末期,训诂已经由萌芽逐步发展了。
二、两汉时期——训诂兴盛期真正的以解释文献语言为目的而进行系统的训诂工作是从汉代开始的,汉代,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训诂家和训诂专著,这是训诂学的兴盛期。
(一)兴盛的原因汉初,为了愈合长期战争的创伤,维护和平统一的政治局面,恢复和繁荣文化得到了朝廷的重视,于是学者们开始搜集秦火流传下来的文献古籍。
当时语言文字的变化也比较大,古文、籀文已成为古董,篆文也渐被简化了的隶书所替代。
加以去古渐远,古音古义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需要注解才行,这就势必产生了训诂的要求。
而且当时发明了纸,书写工具毛笔也在使用中不断地完善,这无疑也促进了训诂的发展。
特别是在政治上,汉武帝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家经学空前昌盛。
特别是古文经和今文经之争,更是大大促进了训诂的发展。
“今文经”就是用汉隶写成的儒家经典,多数靠口耳相传,不拘字词本身,而好发微言大义,治经重实用而轻学术,虽然也用“传”“说”“解”等书名,但实际上只是“为我所用”的义理推阐,很少有语言文字上的真正训诂。
真正的语言文字训诂工作的大规模开展,是由古文经学推动的。
“古文经”就是用先秦六国古文书写的而且在汉代逐渐被发现的一批儒家经典。
如鲁恭王毁孔子宅发现的古文《尚书》、《礼记》、《论语》等。
古文经中多古字古语,要明经义,必须先通晓文字,所以古文经学更偏重于识字考词,并且自觉地与传统的“小学”相结合,相互为用,使训诂工作有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与今文经学相抗衡,让朝廷承认古文经学是真经学而列入学官,古文经学家们展开了广泛而深入地语言文字和训诂注释研究工作,出现了一大批系统的训诂专著,从而使汉代的训诂工作空前兴盛。
(二)兴盛的表现1、出现了一大批训诂家。
著名的有毛亨、郑玄、许慎、扬雄、刘熙、孔安国、马融、贾逵、孔僖、高诱、服虔等。
他们的讲经材料都是以训诂的形式出现的。
2、出现了一大批训诂专著和注释书。
就篡集和系统研究训诂材料的专书来说,汉代已有四部开创性的篡集专书,即《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
这种专书训诂是在传注训诂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释义、探源和析形等训诂独立发展的结果。
《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辑录,经过长时间的递相增益,汉初才完备。
这部由儒家门徒缀辑古代诂训而成的专书,按事类分为十九篇,前三篇解释一般词语,后十六篇解释各种名物,往往将相关的归为一条,而用义界的方式分别加以解释。
《尔雅》的贡献在于汇集和保存了先秦主要典籍中的常用词语及其训释,并加以归类整理,从而突破了随文释义“既通于此而不必尽通于彼”的局限,开创了词典式的工具书先例,为后代学人学习古代文献、继承古代遗产,特别是为注经传经提供了方便,因而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被奉为训诂之祖,并擢为经书。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是文字学的开山之作,是我们今天借以解读古代文献的重要训诂专著。
除此之外,汉代还出现了大量的注释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仅《诗经》,两汉列于学官的就有鲁、齐、韩三家,另外还有《毛诗》流传于民间。
《诗经》的注释,西汉有“《鲁故》二十五卷,《鲁说》二十八卷,《齐后氏故》二十卷,《齐孙氏故》二十七卷,《齐后氏传》三十九卷,《齐孙氏传》二十八卷,《齐杂记》十八卷,《韩故》三十六卷,《韩内传》四卷,《韩外传》六卷,《韩说》四十一卷,《毛诗》二十九卷,《毛诗诂训传》三十卷。
”其它儒家经书也各有数家乃至十多家注释同时行世,可见注释成果之丰。
3、出现了各种训诂方法和术语传统的训诂方法如形训、声训、义训在汉代成熟。
《说文》全书用分析字形来探求词义,《释名》从声音入手解释名字命名之因,《尔雅》用同义词、近义词来进行训释,并且形成了丰富的训诂术语,如《说文》用“象之形”表示象形字,用“从某从某”表示会意字等。
(三)兴盛期的特点西汉统治者尊崇儒术,在国家设立五经博士,当时人多为儒家经典作注释以阐述儒家思想观点。
儒家以外的著作只注《老子》。
《老子》之所以受到特殊礼遇,又与汉初曾经崇尚黄老有关。
东汉注释范围比西汉扩大,内容涉及多方面,不限于注释儒家的经典和道家的《老子》,还包括《国语》、《战国策》、《史记》、2《汉书》《吕氏春秋》、《楚辞》以及纬书、术数之类。
这说明当时的训诂学有开始摆脱经学附庸的趋势,也反映出谶纬迷信的思想对训诂学有很深的影响。
西汉随文释义的注解和通释语义的专著中,形训、音训、义训的训诂方式业已广泛运用,既涉及字形和词的音义,也涉及句法、章法及修辞等。
(四)训诂学基础的奠定汉人遍注群经等,使后人能据以通读古籍并作进一步考释;汉人通释语义,使后人能据以了解字词意义与作用,并进一步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探索,其体例与方法也都为后世所依循,为训诂学的发展开辟了蹊径,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毛亨、郑玄、许慎等,是这一时期奠基的代表人物。
(五)在训诂学史上的地位汉代以前,人们离《诗》、《书》之类的著作还不算太远(战国时代距西周也不过四五百年),一般人还看得懂,所以不需要多中训诂。
到了汉代,距离《诗》、《书》、《礼》《春秋》的时代逐渐远了,社会上就要求有训诂的知识帮助阅读古籍。
除了随文释义的注释书之外,《尔雅》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成为训诂词义专书之祖。
方言的复杂促使方言学的兴起,《方言》成书,成为比较方言学的先驱。
文字符号的变化,促进了字书的出现,逐渐形成文字学基本理论,并由高质量的《说文解字》的问世而达到了高峰。
声训的具体提出,使人们考虑到语音和语义的关系问题,开了语源学的先河。
总之,汉代训诂的成就,给后世语言文字的分析研究作出了范例。
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为后世语言学所借鉴。
如果没有汉代人的训诂实践和理论探讨,后代训诂学的发展要困难得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越靠后,困难就越增多,由此看来,汉代训诂的成就在训诂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三、魏晋隋唐时期——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齐佩瑢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训诂学处于“训诂学的中衰”期(《训诂学概论》)第四章),这话说得过头了点。
其实这个时期的训诂基本上沿着两汉“高潮”的余波发展,也有新的成就,只是和汉代训诂学高峰比较起来,显得不那么突出,有些方面表现出保守(保守不等于衰落)倾向。
王宁教授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其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再度注释的出现所谓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地解释。
这种解释既要补充说明两汉的注释没有说明的地方,又要对汉代已经注解的地方用中古的语言与文化再次梳理,以便使当时的人们对经书原文有更深刻的了解。
再度注释的代表作是孔颖达奉敕编写的《五经正义》。
汉代的训诂大多是针对经典文献而进行的,间或也有注释训诂材料的,但大多简略,对后世影响不大。
直到魏晋南北朝,才开始有人对某些训诂材料加以系统的再度注释,如郭璞注《尔雅》和《方言》,皇侃作《礼记义疏》和《论语义疏》,刘炫有《孝经述义》、《毛诗述义》等。
再度注释的目的是为了疏通和证明一度注释,其中有一些成果已经是进一步的考证,这种训诂体式,深化了训诂内涵,并留下了更为重要的训诂材料,间接开启了清代的考据之学。
再度注释的考证性质,郭璞在《尔雅序》里已明确提到:“事有隐滞,援据征之;其所易了,阙而不论。
”他的《尔雅注》或引方言,或援今语,或标明语转,或揭示引申,都是为了证明当时人不“易了”的词义。
更值得重视的是,其于名物训诂能注重实证,如《释草》以下诸篇往往用目验之实物加以刻画描写。
因考证而揭示的“诂训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名”以及“转相训”等条例,对后世训诂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义疏之类的再度注释大概受到佛教讲经的影响,佛教徒为了传播教义,使民众易于理解和接受,往往在经注的基础上推衍义旨,替佛经作疏,其解释比注经更为详细。
这种佛教经疏直接启发了儒家,他们为儒家经典作疏,阐明注义,申述经旨,掘发义理,使经学由传注的字义训诂发展成为义疏之学。
义疏的特点也在于考据,唐代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既是南北朝诸儒义疏的集大成,也是考证经注的代表作。
它把前代各家义疏的不同文字和解释重新加以研究,然后作出一种既能发挥前人见解,又能让读者信服的正确的解释。
这种工作必须对前人所做过的各种解释加以分析,较其异同,然后补充大量的证据,既证实或反驳了自己赞成或反对的成说,又推出了自己新的见解。
义疏之类的二度或三度注释材料,不仅能保存大量的古训古义,而且能给人们提供有效的考证方法。
例如《五经正义》中就曾综合运用过本证法、旁证法和理证法等,这些方法都为清代的考据学所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