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意蕴发展现状及可能进路教学教材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意蕴发展现状及可能进路教学教材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意蕴发展现状及可能进路教学教材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意蕴发展现状及可能进路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社会群体对优质教育的追求与日俱增,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越发突出,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最主要问题之一,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应对策略之一便是集团化办学,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成为解决民众对优质教育需求不断增长与优质教育资源稀缺这一矛盾的主要路径,即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需要走向“多极化”并不断提高其“可选择性”。因此,厘清集团化办学的内涵意蕴,探究其内在特征,是整体思考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必须首先研究的问题。

一、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意蕴

一般意义上,集团化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基于业务拓展、市场需要或竞争扩张,通过新建、合并、运作等较为自由的方式,由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转化,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过程。新时代背景下,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而导致教育发展空间缩水,“上学难”的问题演变成了“上好学校难”的现实境况。有鉴于此,当前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指在新的背景、新的教育现状下,为解决民众“上好学校难”的现实问题,为拓展新的教育市场发展机制,通过新建、合并等一系列方式建立教育联合机构的办学模式。“集团化办学创造性地运用了企业经营模式,并充分发挥其优势,实现了促使现有的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最大化效应的运作模式,它通过统一的教育理念和学校文化、教学标准规范等,促进集团向着集约管理的方向发展,并不断扩大名校的品牌影响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在一定时期,特定的区域内实现一个有效的优化配置。”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和肯定性,总览其办学历程及办学发展,可看出其具有以下内在特征。

一是辐射范围广。基础教育集团化的办学方式能够促使优质的教育资源被尽可能地扩大,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增大,有利于基础教育领域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二是流动范围大。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在相对范围、相对区域内的招生基础相对稳定,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的深入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在以集团化办学的学校内部、学校之间相互适度流动,这种基础性的做法,有效缓解了学生择校难的相应问题,解决了基础教育办学过程中诸多家庭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难题。三是互补性强。集团化办学能拓宽各个学校的教育视野,尤其是处于教育资源分配严重短缺的相关学校,集团化联盟将有效促进各个学校之间的资源互换,有利于强化集团内部各个学校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使信息化的交流更加丰富,信息的表达、传播渠道更加通畅,从而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和效果。四是带动性强。集团化办学主要呈现出“名校带新校”“名校扶弱校”“名校管民校”“名校连子校”“名校联名企”五种办学模式,这五种模式都是以名校为领头,以名校为起点和中心来开展的。

二、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现状

(一)当前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要优势

●行政支出减少,教学质量提高

在国外,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早已存在,国外校长是学校运作的管理人员,学校在财、物方面的所有需求通过校长向政府的外包机构提交。这种管理模式可以减少学校各自为政的管理弊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预防各类腐败的产生,因此,对我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集团化模式,在借鉴国外优良做法的基础上,行政管理节省的资金可用来确保教师的培训投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师自身的素养,增加教师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同时,集团化办学可以促使教师资源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流动,让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竞争意识和教学技能,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师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

名校之名,在于其拥有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足的师资队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基础教育

发展的过程中,师资是其核心竞争力,优秀的教师团队可以吸纳更多优秀的生源并形成正反馈关系。基础教育集团化,都是以一个总校和多个分校的模式呈现,有利于将各分校的优秀及骨干教师进行集中,并将团队重新构建和重新分工,从而高效地进行课程研发与教育教学工作,优秀教师可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轮换,让二者不断变换角色,从而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当然优秀教师也会流动到教育资源下游的分校,进行不同环境的教学经历,促使其在设计课程和教材的时候更能全面地思考问题和假设情景,从而在教学中实现优势互补,达到普通学校和名校齐头并进的发展效果。

●教育资源互补,各校合作共赢

当前,集团化办学基本都在不断实行专业化、规模化的办学管理模式,在此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对基础教育集团化进行较大规模的宣传,从而不断提升相关教育集团的办学影响力和品牌号召力,发挥教育集团所具有的强势品牌效应,进而推动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进一步发展,并逐步改善集团的运作效率,从而实现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效益化、精品化、特色化。与此同时,基础教育集团也应注重集团环境的建设,此处集团环境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种,目前基础教育集团的环境建设重点可放在外部环境的优化上,并以优化外部环境为立足点,来提高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办学地位,并从中汲取各种力量、搜集各种信息加以利用。

对其他层面而言,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各种思考与研究也是正确办学的主要聚焦目标之一,集团化办学单位需要采取主要的措施来降低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相关成本,实现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市场竞争力。在教育集团的内部,集团成员学校通过强化基础教育集团化的品牌优势,学习集团内部、集团之间先进教学、管理等相关理念,统整招生的方式,统一进行集中宣传,从而提高集团内部各成员学校的办学效益,避免单个学校办学规模小、强度弱的问题。

此外,教育集团和各成员学校之间的师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以及图书资源等都能在集团的管理下实现一定程度的交流和共享,教育集团同时还会组织一些活动来推动集团各成员学校不断提高现有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诸如国际交流、人力资源培训、研讨会、进修班等,这就为教育集团及其成员学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特色不鲜明,同质化突出

基础教育集团普遍进行连锁办学,在这种模式下,逐渐导致校园文化的趋同,使各个学校缺乏应有的个性,导致“千校一面”的状况。部分教育集团的管理人员甚至认为,在保持集团成员学校原有的特色课程和适应集团所制订的课程管理两方面之间具有很大的矛盾。一般来说,集团化办学的目的就是让名校带动其他发展比较薄弱的学校同步发展,这本身就比较容易造成学校之间的同化。同时,当前学校教育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也是导致“同质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的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文化产业相对落后、经济欠发达等因素形成了人均资源占有率较低的现实,人口素质亟待提高,社会发展对人才急需的状况与高素质人才匮乏的现实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

基于此,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应该坚持和而不同,注重特色发展。以名校为龙头,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足够的支撑实力为背景,带动区域内若干所学校共同发展,同时也应尊重集团内各成员校的历史,挖掘每个成员校在独特的发展环境中形成的特色,在相对独立发展的基础上实现集团整体的优质化。

●管理缺乏科学性,机制不健全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运行需要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且具有科学性、高效性的管理机制。但由于我国在集团化办学方面起步较迟,进展较慢,因此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和健全,缺乏科学性和高效性。主要表现在:现行的集团化办学各分校距离分布不均,成员校之间距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文化内涵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文化内涵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金威 摘要:认真思考文化、计算机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进而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设计、实施过程中加强计算机文化意识,适时注入计算机文化的基本点,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能,这对于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计算机文化冯·诺伊曼基点 当人类进入新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基础教育与语文、数学一样,已经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文化教育。作为计算机文化的最佳导入点,计算机基础教育肩负着重要的时代责任,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是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教师结合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认真思考文化、计算机文化的内涵与外延,针对计算机基础教育领域内的文化内涵及其导入方法展开讨论,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一、文化起源与属性 “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原指“以文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应。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的解释,“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又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通常有两种理解,一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解,认为只要是能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事物都属于文化,例如“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等;二是严格意义上的理解,认为应当具有信息传递和知识传授功能,并对人类社会从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到生活方式都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事物才能称得上是文化。 一项事物如果打算被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文化”,它至少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属性: 第一,广泛性。这种广泛性应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它要涉及全社会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其二,它要涉及全社会的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应用领域。 第二,传递性。这种事物应当具有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功能。 第三,教育性。这种事物应能成为存储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手段。 第四,深刻性。这种事物的普及应用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极为深刻,即不是带来社会某一方面、某个部门、或某个领域的改良与变革,而是带来整个社会从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到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二、计算机文化由来与特征 “计算机文化”的提法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瑞士洛桑召开的第三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上,前苏联学者伊尔肖夫作了题为《程序设计第二文化》的主题报告,首次提出:“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第二文化”,那个时候人们对于“计算机文化”的认识水平主要是停留在程序设计语言上。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有了极大的拓展和变化,完全具备上述基本属性的“计算机文化”便应运而生。 我们国家,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就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正式更名为计算机文化基础。不仅如此,我国还在积极创造条件,在全国的中小学广泛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和实践课程。为什么?就是因为计算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从小就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文化。如果我们把对文化的解释稍加修饰,移植到计算机科学上,则可以认为“计算机文化”就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人们运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一般知识和能力。

教育集团化办学先进经验交流材料

风正扬帆正适时 ——修武县王屯教育集团发展纪实 修武王屯教育集团2014年9月筹备成立,一年多来,着力于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升群众满意度和美誉度,改变王屯教育的落后现状,通过健全组织、形成机制、强化措施,取得了人民群众满意、上级领导认可的成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一、挑战与机遇——王屯教育集团顺势而生。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任何一个新事物诞生的动力首先来自于内部思变的强烈需求。王屯教育集团的诞生也是从内向外开始的,这要从王屯乡小学教育的原来的状况说起。 现状一:王屯乡共有6所小学,在校学生1125人,教职工119人。六所小学发展严重不均衡,周流小学、付屯小学、黄村小学从基础设施、教师队伍到教学效果发展比较先进,而其余三所小学相对就要薄弱得多。习村小学紧邻修武县城,尽管教学质量很好,但对于不明就里的老百姓来说,县城学校的诱惑远远大于身边的村小,学生流失严重,每到招生时节和开学初,挂在校长和老师们脸上的都是苦笑。延陵小学距武陟县城不足十里,留守儿童的增多,私立学校的冲击,加上占学校教师比例很重的具有时代色彩的老民师,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家长舍近求远,让自家孩子外出求学,在攀比心理作用下,更多的孩子涌向了武陟各私立学校。董村小学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和村中不和谐,造成教师思想情绪消极抵触,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王屯乡整体教育状况不容乐观,令人堪

忧。 现状二:教师队伍整体薄弱。一是教师老龄化严重,超过50岁仍然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有30多人,其中多数是转正的老民师,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比较低。二是教师流动性大,近几年,新分教师包括特岗教师补充的倒是不少,随着三两年稚嫩的适应期结束,还没为学校做多大贡献,就开始调离了。更为可惜的是从教多年的中青年教师,积累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成长为骨干教师后,不少人都选择调进县城,王屯乡成了“飞鸽牌”教师的中转“加油站”;三是教师专业成长意识弱,专业成长路径窄。受大环境影响,教师普遍不愿意主动学习,自我成长的意识不强,啃老本的比比皆是;单轨制小学,教师没有同科教师相互学习切磋,多数靠自己摸索,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制约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导致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缓慢,进而影响到我乡教师整体素质。 现状三:学生流失严重。因为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教师队伍薄弱,追求高质量教育的家长都选择宁愿放弃家门口的学校,而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把孩子送到修武、武陟等县城学校上学,特别是延陵小学、习村小学,全校学生由原来的二、三百人锐减到不足百人。 现状四:社会、家长满意度低。一是不同村的群众之间要相互比较,哪个村的学校建得好,哪个村的学校破烂,一比较就会生出一些不平之气;二是学校之间的不均衡、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和人才流失,引起大量优秀生源的流失,导致全乡教育教学成绩一直徘徊在低谷,造成王屯乡教育在百姓心目中核心竞争力的丢失,并逐渐产生恶性循环的怪圈。能不能找到一种出路,改变王屯乡小学教育的现状,这是一个挑战,成了王屯教育人夙夜难寐的困扰。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问题及优化思路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问题及优化思路 [摘要]文章在梳理当前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科学界定集团化办学概念和内涵,并以陕西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为缩影,提出集团化办学优化路径:完善立法,明确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地位、运行规范、保障及激励机制;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新模式,包括校企“工作站”模式、“引企入校”模式、“对话”模式和“前校后厂”模式。 [关键词]职教集团集团化办学办学体制模式研究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我国独创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与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很大的不同。在人才强国战略和工业强国战略的实施下,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各地组建职教集团的热情高涨。但总体上,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仍处于初期阶段,职业教育集团数量众多,精品稀少,效能发挥有限。 一、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没有官方确定的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概念和内涵。目前,对于集团化办学这一新型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概念和内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这种现象是极其少见的。没有一个明确确定的定义和内涵,如何建立机制就是一个没有基础的事情,直接导致集团化办学无所适从。 第二,职业教育集团发展模式单一,结构不尽合理。按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体构成和运行特征不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可划分为行业型(或专业型)、区域型和复合型。目前,全国范围内的职教集团类型基本上属于前述第一种类型。陕西省现有的21家职教集团中,18家属于行业型,占集团总量的86%,区域性职教集团仅有3家,仅占集团总量的14%,而且均为院校主导,这也是我国现在职教集团的一个缩影。集团化办学的基本原则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办学”,职业院校如何退出集团化办学的主导位置专心办学,是我国集团化办学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此外,从职教集团的区域布局来看,其空间分布未能与区域经济布局有效衔接。 第三,组织结构松散,难以发挥集约效应。我国现存职业教育集团大多是松散的理事会制,其组织形式上不具备法人身份,没有法定的举办条件、主体权利义务、运行规则,没有统一的合作载体和管理机制,从资源、组织结构到制度的集成非常有限,人、财、物等方面很难进行相互融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生产资源无法实现有效整合,导致集团内成员的联系没有必要的约束和利益基础,关系极其松散。虽然有集团章程作为重要文件,但基本上形同虚设,多数职教集团仅仅是成员单位的简单叠加。陕西省已成立的21家职教集团均采用理事会制,章程中均明确规定“集团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使集团内成员单位没有共

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情感内涵

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情感内涵 摘要:对情感及其教育教学意义的强调,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其不仅彰显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分类目标上,而且蕴涵于“实施建议”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中。建构学生的主体意义,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增进师生的情感关系三个方面,是解析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情感内涵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情感内涵;教育教学 对情感及其教育教学意义的强调,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它不仅彰显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分类目标上,而且蕴涵于“实施建议”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中。为了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心理学依据,自觉实践“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要求,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情感内涵。 一、建构学生的主体意义 建构课程对于学生的主体意义,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之一。以往的基础教育课程,虽然很注重知识内容本身的客体意义,但是对知识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主体意义缺乏应有的重视,即尽管知识本身具有学科的逻辑意义,但是对于学生缺乏实际的心理意义,以致常常因为缺乏社会生活的依托和确证而流于虚空、形式、无效。因此,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由知性教育向生活教育回归,其意义不仅在于社会生活是教育教学的起点,而且在于只有与学生社会生活相联系的教育教学内容才能有助于建构学生的主体(心理)意义,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进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具体来说,其情感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主体意义及其情感反应直接制约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接受意愿。一般来说,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接受意愿,受制于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能不能接受,二是愿不愿接受。其中,“能不能”主要受制于认知因素,即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愿不愿”则主要受制于情感因素,即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及其形式的情绪体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意愿。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能不能”的问题并不突出,因为教材内容通常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与之相比,“愿不愿”的问题始终是教育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结果的关键和难点。教育工作者经常强调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等,实际上都是旨在解决学生“愿不愿”学习的问题。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学生课程的主体意义及其情感反应的制约。这是因为,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不同,它不是对事物本身的表现,而是对事物与人自身关系的表现,即情感所表现的不是事物本身的客观意义,而是事物对人所具有的主观意义。因而,教育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是否具有主体意义,即是否与他们的社会现实和成长需要相联系,是否能够帮助他们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困惑,直接制约学生对教育教学的情感反应。并进而决定了学生对其态度和接受的意愿。同样,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接触某一教育教学情境时,其并非主要从课程内容本身的客体特性的

关于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思考

关于基础教育集团化办 学的若干思考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关于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思考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集团化办学在我国应运而生。遵循规律、大胆探索、协同改革,对于集团化办学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集团化办学助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进入21世纪,我国教育普及化程度不断提高,改革成效显着。同时,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凸显,辅导热、办班热、择校风等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公平的现象屡禁不止。提高教育质量,办好每一所学校,使孩子们全面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任务。 集团化办学最初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是一种以契约为纽带构建的大规模多层次组织形态,是通过优势互补或以强带弱,推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的办学模式。它使传统学校由单一封闭走向联合开放,推动着学校组织变革。在很多地方,实施集团化办学已经成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重要举措,并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模式和学校品牌。 第二,集团化办学要鼓励多样化探索。 集团化办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三类:名校加薄弱学校、名校加新建学校、名校加民办学校。其共同特点是通过组织重构和资源重组,输出名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优秀文化和优良师资,带动薄弱学校、新建学校或民办学校共同发展,在较短时期内提高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 集团化办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紧密型关系,实行集团总校校长负责制,集团内各成员校不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人财物由总校统一调配;二是松散型关系,实行名校校长领衔制,集团内各成员校依然具有独立法

集团化办学家长问卷

尊敬的家长: 为了加强学校集团化管理,促进教师做好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现请您配合我们做好对学校集团化办学及班级任课教师的评价工作,我们将根据你们的评价,强化管理,以便改进工作,争取把我们学校办成你们满意的好学校。填写前,请您多向子女了解情况,以求真实准确。(只在选项上打“√”) 一、家长对学校集团化办学满意程度 总体评价:A、满意 B、比较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满意 1.老师经常和您交流孩子的情况吗? A、经常交流 B、有时交流 C、很少交流 D、没有交流 2.您认为教师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吗? A、很关心 B、比较关心 C、不太关心 D、不关心 3.老师对孩子的作业批改的及时、认真吗? A、很认真 B、比较认真 C、不太认真 D、不认真 4.您认为教师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吗? A、很重视 B、比较重视 C、不太重视 D、不重视 5、您认为孩子的任课老师教学水平如何? A、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弱 6、.您认为孩子任课老师组织管理水平如何? A、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弱 二、家长对学校师生关系状况满意程度 总体评价:A、满意 B、比较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满意 1.您认为老师能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吗? A、能 B、大多数能 C、极少数能 D、不能 2.您认为孩子的老师在师生关系方面做得如何?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不好 3.您的孩子喜欢上学吗?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4.孩子有不懂的问题愿意向老师请教吗? A、很愿意 B、比较愿意 C、不太愿意 D、不愿意 三、家长对孩子就读学校的食堂伙食满意度 四、总体评价:A、满意 B、比较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满意 1.学校每学年组织几次家长会或家长开放日活动? A、两次 B、两次以上 C、一次 D、没有 2.学校每学期向家长宣传校园文化、办学理念和工作目标吗? A、介绍 B、没介绍 C、不清楚 3.每学期学校征求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吗? A、经常征求 B、偶尔征求 C、不征求 D、不清楚 4、教师经常和你进行交流学生的在校表现或学习情况吗: A、经常 B、偶尔 C、从不联系 5.每学年老师用哪种方式与您沟通孩子的情况?(可多选) A、家访 B、面谈 C、电话 D、短信 E、飞信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是怎么样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教育改革取得了些什么成绩?中国教育的未来是什么?中国思想文化的方向在哪里?从胎教、幼教到早教,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从此以后,孩子们分秒必争地努力学习,从小学升中学,从中考到高考,不仅仅是孩子,连同大人父辈和教师们一起陷入一种最清楚而又难以逃避的困惑——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升官发财,似乎就是隐藏在这种现象后面的源动力——而其它的一切都似乎是冠冕堂皇的说辞。 中国的教育简史说起教育,不能不说说中国的教育史。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足见则教育是根据现实需要而变化的。而且教育应当是普及的,大众化的,教民育人是维持整个部族群体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关乎族群生死存亡的大事情。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奴隶贵族政治,垄断了文化教育,学在府尹,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也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目的是维持社会统治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出现阶级性和等级分化,而对于奴隶,则是几乎不需要专门的教育的。而奴隶的生活技能几乎是在生活中相互交流学习、口授传播或家传的。这时谈教育,我们是站在那种角度谈呢?对于历史过去,我们无可厚非薄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传统贵族秩序完全被打乱,官学教育体制被打破,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出现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人群体的扩散,学术思想和教育活动又是统治者需要和重用的基础,为求生存和扩张,各国统治者极力网罗和重用这些贤士。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终究在中国思想文化历史上出现了各种文化思想交相辉映,百家争鸣的奇特文化盛况,也由此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为丰富多彩,最为璀璨的一页。而这个时期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是孔子,他实行有教无类(最早的教育公平提法),主张有所为有所不为,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论语》、《礼记》,尤其是其中《大学》、《中庸》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这以至于影响到了后来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的发展。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学派——法家,这是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治国之术,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李悝(约前455~前395)、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战国末期韩非子成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在历史观方面,他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观点,而商鞅则将其应用自如,在秦国实施变法图

教育的内涵

教育的内涵: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职能: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狭义: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 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 ①教育的终身化 ②教育的全民化 ③教育的民主化 ④教育的多元化 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人的教育) 教育学 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扩招与教育产业化)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技术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芜湖市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考核评价办法

芜湖市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考核评价办法 (试行) 为贯彻落实《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芜政[2014]39号),促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健康发展,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为打造教育名城助力,特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评价的对象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考核评价的对象是全市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成立或备案的以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核心的教育集团,优质学校办分校的核心中小学、幼儿园,以及结对帮扶工作的帮扶中小学、幼儿园。 组建优质学校教育集团、开展优质学校办分校、实施结对帮扶工作一个学年的,可以向其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考核。 未完成集团化办学、优质学校办分校和结对共建学年工作任务的县区不得推荐学校参加市级考核评价。(工作任务见芜教基[2014]58号) 二、考核评价的内容 依据市教育局《关于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中小学、幼儿园结对共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芜湖市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考核评价指标”、“芜湖市基础教育优质学校办分校考核评价指标”和“芜湖市中小学、幼儿园

结对帮扶考核评价指标”。优质学校办校区考核评价指标参照优质学校办分校考核评价指标执行。(考核评价指标见附件) 三、考核评价的方法 定期考核评价。考核评价工作从2014-2015学年起至2016-2017学年止,每学年进行一次。考核评价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自查自评和组织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得分85分以上的(包括特色分在内)为优秀。 分类考核评价。对已成立优质学校教育集团的,以教育集团为单位进行考核,分集团化办学(包含优质学校办分校)和结对帮扶两项工作进行评分;对未成立优质学校教育集团,实施优质学校办分校和结对帮扶工作的,以核心学校为单位进行考核,分优质学校办分校和结对帮扶两项工作进行评分;对实施结对帮扶工作的,只对开展帮扶工作的优质学校进行考核,对结对帮扶工作进行评分。 四、考核评价程序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考核评价工作分自查自评、县区评价、市级评价、实施奖补四个步骤。 1、自查自评:每年8月31日前,各优质学校教育集团核心学校、优质学校办分校核心学校、结对帮扶工作的帮扶学校认真对照标准,逐项逐条地对上学年集团化办学工作(包括教育集团运行情况、优质学校办分校和结对帮扶等)进行自查自评,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交自查自评结果和报告。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 教职成[2015]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现就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重要意义 1.深刻理解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重要地位。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和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职业教育必须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实践证明,开展集团化办学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重大举措;是提升治理能力,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健全政府职业教育科学决策机制的有效途径;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的重要载体;是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同步推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把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作为重要方向。

2.准确把握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面临的形势。近年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各地得到快速发展,态势良好,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成规模、效果明显、影响广泛的职业教育集团,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上的优势逐步显现。同时也要看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基础还比较薄弱,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成员合作关系不紧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支持与保障政策不完善,集团化办学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要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和参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3.明确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要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引领,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机制为重点,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作用,本着加入自愿、退出自由、育人为本、依法办学的原则,鼓励国内外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力量加入职业教育集团,探索多种形式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创新集团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全面增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活力和服务能力。 ——扩大职业教育集团覆盖面。到2020年,职业院校集团化办学参与率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企业参与集团化办学达到一定比例,初步建成300个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骨干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一批中央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职业教育集团,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局面基本形成。

浅谈当前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浅谈当前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内容摘要]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起点和基石。在我国,基础教育的范畴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和即将普及的高中阶段教育。基础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发展并普及提高,在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失衡现象,其问题日趋严重。各种失衡的现状需要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改善。 [关键词]基础教育;失衡现象;对策 绪论 基础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基础教育的失衡将势必引起受教育者成长中的失衡,这种失衡既有区域整体性,又有个人的方面性。目前中国事实上的基础教育,是指初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狭义讲来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讲来还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有人也把高中阶段的教育归入基础教育范畴,但是目前中国还没有普及这种类型的教育,所以,在事实上高中阶段的教育还不是基础教育。随着中国发展水平的提高,预计到2020年,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与失衡的现状 (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学教育(初中、高中)。1949年以前,中国的基础教育十分薄弱[1],教育发展最高年的1946年,全国只有幼儿园1300所,小学28.9万所,中学4266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基础教育,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普及教育。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 (二)基础教育不均衡现状及突出问题: 1、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均衡。

2、同一地区重点校与薄弱校发展不均衡 3、各门课程发展不均衡 4、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发展不均衡 "招生方式"与"择校生"问题。在高质量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小学升初中究竟采取何种招生方式,是一个比较有分歧的问题。当优质初中无法满足学区内小学毕业生就近入学的需求时,如果采取通过考试选拔的做法,等于将"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移至小学阶段。近年来,根据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国家要求在已经"普九"的地区实行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实行就近入学的政策,其初衷十分明确,就是要打破学校和学生的身份界限,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以便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但是,在初中学校质量差距大的地区执行就近入学比较困难,并不能使社会满意,于是许多地区实行了"电脑派位"的做法[3]。但是,越是薄弱初中比例较大的地区,这种做法就越不一定公平,实际上有些类似于"电脑抽奖"。由于校际之间的差距,加之各地执行政策的差异,即使在各地实施免试就近入学或"电脑派位"等政策之后,义务教育阶段以缴费为主要手段的"择校生"现象反而大量出现,而且在大中城市、直辖市和省会城市,问题尤为突出。 "薄弱学校"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中小学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基础教育阶段存在了一大批薄弱学校[4]。近年来,各地政府在改造薄弱学校、缩小学校差距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过分强调学校硬件设施层面,注重学校外部条件和环境的改造,而对学校"软件"建设重视不够,因而成效不十分明显,在很多地方,改造薄弱学校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二、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导致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历史形成的,需要通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加以解决;有的是制度性原因,由于政府公共政策的不同取向或偏差,往往会加剧现实中的教育不公。相对于缩小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而言,通过政策调整来实现均衡发展,增进教育公平,是更为容易实现的。 (一)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当处理好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的关系、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关系,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按照教育法律,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公益性的,在已经"普九"的地区,必须强化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行为,确保公办教育的主体地位,这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努力推进均衡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政府有责任在确定教育现代化目标时,承诺减少(至少是不再人为扩大)公立学校之间不应有的巨大差距,

关于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思考

关于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思考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集团化办学在我国应运而生。遵循规律、大胆探索、协同改革,对于集团化办学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集团化办学助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进入21世纪,我国教育普及化程度不断提高,改革成效显著。同时,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凸显,辅导热、办班热、择校风等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公平的现象屡禁不止。提高教育质量,办好每一所学校,使孩子们全面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任务。 集团化办学最初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是一种以契约为纽带构建的大规模多层次组织形态,是通过优势互补或以强带弱,推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的办学模式。它使传统学校由单一封闭走向联合开放,推动着学校组织变革。在很多地方,实施集团化办学已经成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重要举措,并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模式和学校品牌。 第二,集团化办学要鼓励多样化探索。 集团化办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三类:名校加薄弱学校、名校加新建学校、名校加民办学校。其共同特点是通过组织重构和资源重组,输出名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优秀文化和优良师资,带动薄弱学校、新建学校或民办学校共同发展,在较短时期内提高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集团化办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紧密型关系,实行集团总校校长负责制,集团内各成员校不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人财物由总校统一调配;二是松散型关系,实行名校校长领衔制,集团内各成员校依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支配人财物;三是复合型关系,兼具紧密型教育集团和松散型教育集团的特点。 要根据办学需求和区域教育资源现状,探索灵活多样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可以是上述办学模式的一种,也可以尝试新的办学模式和内部治理结构。还应指出,集团化办学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种模式,但不是唯一有效的模式。我国教育人口众多,区域、城乡、学校间差异较大,要坚持因地制宜,倡导首创精神,探索多样化的办学新模式,避免一刀切、走形式、一哄而上。改革成功的标准是,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学生真正受益,家长和社会认可。 第三,集团化办学要尊重规律长期积累。 我国教育集团发展的时间较短,集团化办学的理论建构比较薄弱,实践经验积累不足,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一是提倡优势互补,促进合作共赢。今后,教育集团成员校之间的关系将由创建初期的抱团发展,转变为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共享、联动和创生,即基于个性的资源共享、基于共赢的成员联动和基于自主的协同创生。这种发展方式必须是系统的集成和优化,需要以教育集团成员校之间的互利合作为前提,做好集团文化认同和整合工作,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合作共赢。 二是坚持和而不同,注重特色发展。集团化办学以一所名校为龙头,带动区域内若干所学校共同发展,“龙头”学校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足够的支撑实力;“拉郎配”会导致“削峰填谷”,甚至会“稀释”优质教育资源。要避免“同质化”现象,尊重集团内各成员校的历史,挖掘每个成员校在独特的发展环境中形成的特色,在相对独立发展的基础上实现集团整体的优质化。 三是遵循教育规律,注重长期积累。精良教师队伍的建设,优良办学传统、校园文化和校风学风以及鲜明办学特色的形成,需要长期积淀、厚积薄发,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用钱简单堆砌。集团成员校要依托名校的软环境,如文化基因、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管理经验以及办学声誉等,集中精力抓好内涵建设,使学校的文化得到重塑,制度得到完善,质量得到提升,特色得到强化。要探索集团化运作规律,在优化治理结构、建立共享机制、校长教

公民办并举 打造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新模式

公民办并举打造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新模式 一、基本情况 遵义市职教园区是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教育“9+3”计划的意见》(黔府发【2013】1号)精神兴建的市级中等职业教育园区,选址于贵州省红花岗经开区,规划用地1000亩,总投资7.98亿元,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园区按照“政府统筹、整体规划、资源共享、专业整合、学区分建、突出特色”的宗旨规划建设,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确立以中职教育为主体的建园目标。 2014年3月进入园区以来,园区管理团队转变办学思路,强化内部管理,立足于服务本地经济,服务经开区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办学。园区现已入住学校四所,分别是红花岗区中等职业学校、遵义重美职业技术学校、遵义市旅游学校和遵义大刚驾校,学籍学生近6000名,在校学生2600余名。 由于地处中心城区,长期以来我区公办职业学校投入不足,专业竞争力不强,发展相对滞后,民办职业教育一直是我区职业教育的重要支撑。在目前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大前提下,根据我区实际情况,依托遵义市职教园区这一平台,区委、区政府抓住契机,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整合区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按照“政府统筹、整体规划、资源共享、专业整合、突出特色、公民办并举”的原则,打造我区职业教育新模式。 二、扶持民办教育的具体措施 1、成立遵义市职教园区管理委员会。 成立由分管教育的副区长担任主任,教育局局长为常务副主任,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遵义市职教园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下设办公室,各入驻学校的校长为成员,制定园区管理章程,负责园区日常管理,重大事项由园区管委会商议决定。 2、管理模式。 入驻园区的各中职学校按照章程统一管理: (1)各学校专业不重复设置,由园区办统筹安排,以利于学校打造自

县基础教育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县基础教育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根据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结合分管工作,和有关人员深入到乡镇联校、初中、县直学校、民办学校,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走访询问等形式对莘县的基础教育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通过调查,对全县的基础教育现状有了更全面的的认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对下步的发展进行了一些思考,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莘县基础教育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莘”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强化政府责任,不断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推进学前教育加快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支持特殊教育稳步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为人力资源强县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坚持政府为主,积极争取上级扶助奖励资金,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下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内部配套设施,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县共有3处省级规范化学校,27处市级规范化学校,17处市级示范

乡镇幼儿园,87处县级规范化学校。一是幼儿园建设实现新的突破。近两年来,全县幼儿园建设共投入XX多万元,新建幼儿园27处,改建29处,扩建7处。2010年5月,县实验幼儿园接受了省十佳幼儿园验收,明天幼儿园通过了省示范幼儿园验收。两处幼儿园均达到了全市领先地位。二是农村义务教育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逐步完善。两年多来,县财政把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列入预算,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奖励与专项资金,千方百计筹措县配套资金,建立了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XX年年落实资金1210万元,建设了14个项目学校教学楼。2010年落实资金1331万元,建设了15个项目学校教学楼。今年,项目学校立项20个,已通过公开招标,即将开工兴建。近五年来,农村中小学累计投入一亿多元,用于改扩建及新建校舍,长期保留的农村中小学有望在三年内实现全部楼房化。三是高中学校办学条件焕然一新。一中新校、实验高中不断完善内部设施,办学条件达到了全市一流,都是省级规范化学校。二中新建了图书馆、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学生宿舍楼,成为全市第二处省级农村规范化高中。实验高中东扩工程正在有序进行,制约实验高中发展的操场问题即将解决。 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

主题教育活动的基本含义复习课程

精品文档 “主题教育活动的基本含义,是指把具有一定特征的某种基本思想作为核心内容,并在活动中使其得到充分体现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1]。”主题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围绕某一个主题或者某系列主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情景化了的思想认知教育、道德修养提升和法律意识启发,引导学生在认知冲突和思想对话中进行各种思想体验,促进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的发展,具有针对性、适切性、操作性、创新性、实效性等特点。 主题教育教学模式探索 《基础》主题教育模式将主题教育渗透于课内和课外,拟以“课堂主题情景剧表演”、“主题影视欣赏”、“主题书籍阅读”、“热点主题讨论”、“学生主题讲演”“主题实践活动”等新颖的特色教学方法构成的系统化与多样化相统一的主题教育模式体系。 (一)课堂主题教学 课堂主题教育模式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主题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围绕主题内容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造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辩论等等,同时可以设置“课堂主题情景剧表演”的创新性环节,即是把课堂交给学生。具体做法是,由教师根据主题内容分好团队,每个团队准备相应的表演主题,每次课由一个团队根据本课内容和主题进行表演,表演形式不限,限时15 分钟并提交表演汇报材料。“课堂主题情景剧表演”给每位学生提供了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机会,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快乐参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二)课外主题活动 包括“主题影视欣赏”、“主题书籍阅读”、“热点主题讨论”、“学生主题讲演”、“主题实践活动”等形式,环环相扣。主题影视欣赏:选择富有主题感的经典影片安排学生进行赏析并进行讨论。通过观看电影加讨论,加深学生对内容感性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对影视作品的鉴赏水平和能力。主题书籍阅读: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懂书,在书中引发思考,扩展知识面。具体做法,鼓励学生自己选择书籍或者推荐书籍进行阅读并撰写2 篇读后感或者成长日记。除了完成课程要求的文章也鼓励学生有效利用网络平台,通过空间和博客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人生启示,并使之成为自己的健康成长的方式。热点主题讨论:指导学生就当下的时事热点组织主题讨论,推动学生融入集体,在集体的讨论中提高思辨能力,对社会增加理性的认识。具体做法,按照课堂主题情景剧展示所分好的团队,以团队为单位,自行选择感兴趣的时事热点进行团队讨论,提交讨论记录及其总结。学生主题演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和有关知识点围绕某一主题安排学生开展演讲活动。通过演讲促进学生加深对有关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其具体做法是:提前把演讲题目告知学生,拟定参与演讲人员的名单,做好演讲活动的准备。在演讲活动中,教师结合该专题涉及的有关理论和知识点做好总结和点评。通过演讲活动提高学生收集资料、语言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通过角色转变,一方面让学生得到锻炼,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倾听到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思想。主题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题活动实践,推动学生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社会生活、洞察社会百态、锻炼社会生存技能与增加社会责任感。具体做法,以班级为单位,结合本班级专业,确立相关主题活动,提交主题实践活动报告并且派代表汇报实践活动过程、心得与总结,班级之间进行交流。 (三)《基础》主题教育模式评价体系 主题教育评价设置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双重评价模式,力求更加全面、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并将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纳入评价模式当中。显性评价:突破过去单一、僵化的考试方式,增加实践环节在考评中的比例,使教学考核结果更加合理化、多样化,初步设定如下考核方式:学生考评成绩(100 分)=“课堂主题表演展示”(30%)+“主题书籍阅读”、“热点主题讨论”、“主题实践活动”(各10%)+ 期末考试(40%)。由于主题讲演的要求较高,也无法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此环节可以作为加分的环节。隐性评价:积极与学院、学校相关部门合作,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如校刊、院刊、各类社团,为表现优异的学生及团队创造更多更好的实践平台和自我展示的机会。对于主题教育模式之探索,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进一步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力发挥精品文档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意蕴发展现状及可能进路教学教材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意蕴发展现状及可能进路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社会群体对优质教育的追求与日俱增,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越发突出,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最主要问题之一,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应对策略之一便是集团化办学,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成为解决民众对优质教育需求不断增长与优质教育资源稀缺这一矛盾的主要路径,即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需要走向“多极化”并不断提高其“可选择性”。因此,厘清集团化办学的内涵意蕴,探究其内在特征,是整体思考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必须首先研究的问题。 一、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意蕴 一般意义上,集团化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基于业务拓展、市场需要或竞争扩张,通过新建、合并、运作等较为自由的方式,由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转化,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过程。新时代背景下,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而导致教育发展空间缩水,“上学难”的问题演变成了“上好学校难”的现实境况。有鉴于此,当前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指在新的背景、新的教育现状下,为解决民众“上好学校难”的现实问题,为拓展新的教育市场发展机制,通过新建、合并等一系列方式建立教育联合机构的办学模式。“集团化办学创造性地运用了企业经营模式,并充分发挥其优势,实现了促使现有的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最大化效应的运作模式,它通过统一的教育理念和学校文化、教学标准规范等,促进集团向着集约管理的方向发展,并不断扩大名校的品牌影响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在一定时期,特定的区域内实现一个有效的优化配置。”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和肯定性,总览其办学历程及办学发展,可看出其具有以下内在特征。 一是辐射范围广。基础教育集团化的办学方式能够促使优质的教育资源被尽可能地扩大,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增大,有利于基础教育领域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二是流动范围大。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在相对范围、相对区域内的招生基础相对稳定,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的深入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在以集团化办学的学校内部、学校之间相互适度流动,这种基础性的做法,有效缓解了学生择校难的相应问题,解决了基础教育办学过程中诸多家庭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难题。三是互补性强。集团化办学能拓宽各个学校的教育视野,尤其是处于教育资源分配严重短缺的相关学校,集团化联盟将有效促进各个学校之间的资源互换,有利于强化集团内部各个学校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使信息化的交流更加丰富,信息的表达、传播渠道更加通畅,从而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和效果。四是带动性强。集团化办学主要呈现出“名校带新校”“名校扶弱校”“名校管民校”“名校连子校”“名校联名企”五种办学模式,这五种模式都是以名校为领头,以名校为起点和中心来开展的。 二、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现状 (一)当前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要优势 ●行政支出减少,教学质量提高 在国外,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早已存在,国外校长是学校运作的管理人员,学校在财、物方面的所有需求通过校长向政府的外包机构提交。这种管理模式可以减少学校各自为政的管理弊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预防各类腐败的产生,因此,对我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集团化模式,在借鉴国外优良做法的基础上,行政管理节省的资金可用来确保教师的培训投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师自身的素养,增加教师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同时,集团化办学可以促使教师资源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流动,让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竞争意识和教学技能,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师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 名校之名,在于其拥有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足的师资队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基础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