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谈读书
谈读书培根 培根《谈读书》教案(4篇)

谈读书培根培根《谈读书》教案(4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为了加深您对于谈读书培根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4篇培根《谈读书》教案,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培根《谈读书》教案篇一一、课文内容分析《古人谈读书》由三则文言文组成,记录了古人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
一则选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三句话。
一句写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第二句写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第三句是说孔子自己读书的时候多记多背,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
第二则选自朱熹《童蒙须知》(一作《训学斋规》),告诉我们读书要心想、眼看、口诵。
“心到”,是“三到”中较重要的,用心思考了,自然就会看得仔细,也会读得正确并记忆犹新。
文中“常”和“急”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常用义不太一样,“常”是曾经的意思,“急”是重要、要紧的意思。
第三则选自《曾国藩家书致诸弟》,告诉我们:读书首先要立下志向,这样才能不甘落后;其次要有见识、有见地,知道学海无涯,才不会容易满足;较后还要有恒心,只要持之以恒,就没有完不成的事。
这三方面缺一不可,都做到了,才能学有所成。
“盖”是用在句首的语气词,“断”在这里是“一定、定”的意思。
“河伯观海”的典故出自《庄子秋水》,说的是河神河伯从自以为了不得,到认识到自己目光短浅、缺乏见识的故事。
这里用河伯观海和井蛙窥天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课文配有古人席地而坐,手执竹简展卷苦读的插图,和文章主题相互呼应。
二、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于读书的好处已经有所体会,能对“读书明智”达成共识。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得了一些阅读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理解文意的能力,但在文言文的学习中,理解句意仍然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引导学生恰当使用借助工具书、借助注解、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等方法,关注古今异义,来理解文意。
培根谈读书的论证思路

培根谈读书的论证思路培根谈读书的论证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培根(Francis Bacon)是一位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也是读书的倡导者。
他曾说过:“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不可”。
因此,培根的论证思路是读书和思索同时进行,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首先,培根认为读书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他认为,读书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拓宽视野,增强理解能力。
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够得到正确的信息和深刻的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培根强调“读书是易事”,他认为只有通过阅读,人们才能够得到知识。
其次,培根认为思索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他认为,思索可以帮助人们深入理解知识,把握其中的内涵。
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够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因此,培根强调“思索是难事”,他认为只有通过思考,人们才能够形成知识。
最后,培根认为“两者缺一不可”。
他认为,只有将读书和思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们的学习。
因此,培根强调要既要读书又要思考,这样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
总之,培根的论证思路是读书和思索同时进行,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他认为只有通过阅读来获得知识,通过思考来形成知识,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促进学习。
正如培根所说:“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不可”。
探究培根思想时,不仅要学习其关于读书的论述,还要学习其他各方面的思想。
例如,培根的历史学习、方法论、实用主义、伦理学、心理学、哲学等,都是我们应当深入了解的内容。
只有通过对培根思想的学习,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理念及其思想对当下的启示意义。
培根谈读书_励志

培根谈读书培根谈读书知识就是力量(权力),是弗朗西斯培根最享誉后世的名言。
培根早于彼得·德鲁克数百年,就看出知识的重要性。
然而知识如何取得,自然是学习。
培根可是心智白板论的始作佣者。
培根认为,人生下来宛如一张白纸,经过后天教育,才习得各项生存于社会的技能和智慧。
知识的取得,则靠教育。
培根《论教育》,可以说是教育学相当重要的理论根源之一。
至于教育则靠阅读,因此培根说:“读书能够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
”培根毋宁认为,读书可以单纯只是好玩,也可以培养气质。
而最重要的则是培养处理事务的能力。
培根说:“人们在独居或退隐的时候,最能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谈话的时候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
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够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
”读书的功用之大,在于“学问能美化人生”。
然而,尽信书不如无书。
培根也说:“耗费过多时间去读书,便是迟滞;过分用学问自炫,便是造作;全凭学理判断事务则,是书呆子的癖好。
”培根似乎早在数百年前,就看透了读书人会势学傲物,以及专业————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主义的缺失。
不过,培根也不全然负面。
培根认为:“读书不是为辩驳,也不是盲从信服,更不是寻找谈话资料,而是权衡思考。
”培根认为,人类的本性需要学问诱导。
学问可以帮助人权衡思考判断。
机巧的人,轻视学问。
浅薄的人,惊服学问。
聪明的人,却能利用学问。
学问本身不会教人们如何使用,使用学问是在学问之外的一种聪明。
因此,书便有该读与不该读,以及该怎么读的问题了。
对此培根说:“有些书只需浅读,有些书可以狼吞虎嚥,有些书则需要细细品尝、慢慢消化。
”有些书不需要整本读完仅,读节本即可。
甚至有些连原书都不需要碰。
培根认为,读书使人渊博。
那么,该读什么书才好?培根给了我们一些宝贵的意见:历史使人聪明。
诗歌使人充满想像力。
数学使人精确。
哲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和修辞学使人善辩。
培根认为:“读书能陶冶个性,刬除心理障碍。
”像运动可以矫正2————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身体疾病一般。
培根《谈读书》原文及翻译

谈读书
读书之用有三: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怡神旷心最见于蛰伏幽居,增趣添雅最见于高谈雄辩,而长才益智则最见于处事辨理。虽说有经验才能就一事一理进行处置或分辨,但若要通观全局并运筹帷幄,则还是博览群书者能胜任。
读书费时太多者皆因懒散,寻章摘句过甚者显矫揉造作,全凭书中教条断事者则乃学究书痴。天资之改善须靠读书,而学识之完美须靠实践;因天生资质犹如自然花木,需要用学识对其加以修剪,而书中所示则往往漫无边际,必须用经验和阅历界定其经纬。
讲究实际者鄙薄读书,头脑简单者仰慕读书,惟英明睿智者运用读书,这并非由于书不示靠观察方可得之。
读书不可存心吹毛求疵,不可尽信书中之论,亦不可为己言掠辞夺句,而应该斟酌推敲,钩深致远。
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囫囵吞枣,但有少量书则须细细咀嚼,慢慢消化;换言之,有些书可只读其章节,有些书可大致浏览,有少量书则须通篇细读并认真领悟。有些书还可以请人代阅,只取代阅人所作摘录节要;但此法只适用于次要和无关紧要的书,因浓缩之收如蒸馏之水淡而无味。
读书可使人充实,讨论可使人敏锐,笔记可使人严谨;故不常作笔记者须有过目不忘之记忆,不常讨论者须有通权达变之天资,而不读书者则须有狡诈诡谲之伎俩,方可显其无知为卓有见识。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云: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上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读适当之书而令其开豁。
培根谈读书名言警句

1.“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你想想,读书能让咱心情好,还能让咱有本事,多棒呀!就像给自己的生活加了一把火。
” 例子:“咱读了一本好书,心情都变好了。
这就是培根说的读书怡情。
”2.“培根讲,‘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这话说得太对了!咱读不同的书,就有不同的收获。
就像在花园里采不同的花。
” 例子:“咱看了一本历史书,明白了好多道理。
这就是读史明智。
”3.“培根说,‘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可不是嘛!咱天生有不足,读书能补上,实践也能让读书更有用。
就像给车加油又保养。
” 例子:“咱觉得自己某方面不行,就读书学习,再去实践。
这就是培根说的道理。
”4.“培根讲,‘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哇,这可太有道理了!读书是为了让咱有自己的想法。
就像给自己的脑子装个导航。
” 例子:“咱读书的时候会思考,不会随便相信别人。
这就是培根说的读书的目的。
”5.“培根说,‘有些书只需品尝,有些需要吞咽,还有少数的应该细嚼。
’这比喻太形象了!咱读书得有方法。
就像吃东西有不同吃法。
” 例子:“咱有的书快速翻翻,有的仔细读。
这就是培根说的读书方法。
”6.“培根讲,‘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
’真没错!读书能让咱变得更好。
就像给自己的人生装修。
”例子:“咱通过读书,改掉了一些坏毛病。
这就是读书让人完善。
”7.“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这话说得真好!书能把知识传下去。
就像快递员送宝贝。
” 例子:“咱看那些经典的书,就像收到了珍贵的礼物。
这就是书籍的作用。
”8.“培根讲,‘如果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读书也一样,分享能让快乐加倍,让困惑减半。
’太对了!咱读书要和别人分享。
培根《谈读书》读后感

培根《谈读书》读后感
《培根谈读书》这本书是培根的一部文集,其中包含了他对读书和学习的思考和观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培根对知识和学识的重视,以及他对学习的热爱和追求。
培根在书中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他认为读书是一种获取知识和智慧的重要途径,能
够帮助我们提升认知能力、丰富人生经验。
培根还谈及了阅读时应该如何选择好书和
方法,以及如何深入理解和思考书中的内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读书和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也受到了培根对知识
的热爱和信仰的启发。
这本书让我对阅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也让我更加珍惜
和热爱读书。
总的来说,读完《培根谈读书》后,我更加坚信读书的重要性,并且意识到阅读对自
我提升和成长的重要作用。
这本书让我更加热爱读书,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希望通
过不断学习和阅读,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和博学。
谈读书培根原文谈读书原文及翻译四篇(实用)

谈读书培根原文谈读书原文及翻译四篇(实用)谈读书培根原文谈读书原文及翻译篇一许多东西都是今天拥有明天失去,唯有从好书中引发的考虑,可以永久的盘踞在你的脑海里。
这些考虑,有可能引起争辩,有的又使人感到妥帖,有的可能引起思潮,有的又可能平静如镜。
将嬉笑怒骂尽收眼底,实在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品味醇香可口的清泉,泉水流经的地方,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彩蝶飞舞,小鸟欢唱。
这样美丽的景象,无疑可以洗涤自己的灵魂。
假设不慎读到一本坏书,就好似进入一条被污染的河流,流过之处,花不能生草不能长,无一丝活力,只有一片死寂,这只能毒害灵魂。
读书如流水,川流不息,潜移默化,润心有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开卷有益,择善而读。
对一本好书,就是一次心灵的远行。
到那有着美丽风景的思想的远方,去共赴一场精神的盛宴;读一本好书如饮醍醐,心灵互相感应,渐渐不再急躁和慌乱。
一本好书像一位智慧长者,让你不至于在这个日趋喧嚣功利的物质年代迷失方向,迷失本性。
它闪烁的光芒无法概括,就如同阳光不能被概括。
正如一位作家所说:“书是一个多情的种子,假设说你一不小心沾惹上了‘她’,这一辈子就休想摆脱‘她’的纠缠。
”书是最好的朋友——在彷徨中它是参谋,在消沉时,它是慰藉。
书是时代的见证,是旅人返乡的航船和骏骑。
书是繁忙者最好的娱乐,是解除疲惫的安神丸,书是心灵最好的说教,也是大自然永久的花园和苗圃。
谈读书培根原文谈读书原文及翻译篇二生活里没有书箱,就好似大地上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箱,就好似鸟儿没有翅膀。
——题记小时候,我们摇头晃脑地背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大点后我们就热衷于各类童话而驰骋在梦的国度;如今我们已经会捧着厚厚的名著跟着爸爸讨论。
那么我闪到底该如何读书呢?我认为:读书有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
“眼到”,是指我闪读书时要全神贯注。
“口到”,就是指要大声读出来。
古人就是这么摇头晃脑地大声念着“之乎者也”的。
“心到”想必就是最重要的,只有用心读书才能领悟书中的精华。
培根 谈读书 原文

培根谈读书原文
以培根谈读书
读书是一种美妙的体验,它能够带给我们无尽的乐趣和启迪。
培根曾经说过:“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阅读可以让我们充实自己。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丰富自己的思想和内涵。
书籍是智慧的源泉,它们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无论是文学作品、历史书籍还是科学研究,每一本书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可以让我们沉浸其中,获得新的见解和体验。
读书可以让我们变得敏捷。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和思想,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书籍,比如小说、散文、诗歌等,来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阅读可以激发我们的思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写作可以使我们变得精确。
通过将所读所思所想写下来,我们可以更好地整理自己的思绪,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读的内容,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培根认为写作是对思维的一种锻炼,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读书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它可以让我们充实自己,敏捷思维,精确表达。
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一种享受和启迪。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因此,我坚信读书是每个人都应该坚持并享受的一种活动。
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海,感受读书的魅力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本文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请举例并分析其作用。
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读书 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 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读书使人充实,讨论 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等。排比使文章条理分明; 有节奏感,朗朗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增强了文章 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运用对比说理。正面说了以后,再从反面来说,使说理 更加全面、有力。例如,文章的最后一个层次,先从正面说 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 神上的缺陷。
鉴赏评价
说说作者介绍了哪些读书的方法?并就此谈一谈你的看法。
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 和仅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有不同的读法。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结构图示
读书的目的:怡情、傅彩、长才
反复推敲思考 谈读书 读书的方法 不同的书读法不同
端正态度、 正确读书
读书的作用:塑造性格、弥补缺陷
整体感知
1.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 正确目的。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味同嚼 蜡矣”):阐述读书的方法。
写法探究
多用比喻说理、排比说理和对比说理。 本文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精辟,比喻、排比、对比的修辞手法运用恰当。 运用比喻说理。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运用排比说理。例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 之学使人善辩”。排比的运用使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 来富于气势,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2.本文第一层中何处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被读书之不足,盖天生 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自然花草”比喻人天生的才干,“修剪移接”比喻 读书学习可以“补天然之不足”,这样使论述的道理通 俗易懂,深入浅出。
比喻论证的作用是用容易理解和浅 显的具体事物来比喻不易理解和较深的 事理,具有形象性,能将抽象的道理具 体化,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而 更有说服力。
蒸馏(liú) 滞碍(zhì) 睾肾 (ɡāo)
吹毛求疵(cī) 阐证(chǎn)
(2)词语释义 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给言辞)增添光彩。 文采藻饰:修饰言辞,使之富有文采。 学究:指迂腐的读书人。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 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滞碍:不通畅。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谈读书
弗朗西斯·培根
作者介绍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 英国哲学家、作家。他推崇科学、发展 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 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他的主要著作 有《随笔》《新工具》《培根论人生》 等。
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怡情(yí) (zǎo)
傅彩(fù) 藻饰
矫(jiǎo) 狡黠(xiá) 诘难 (jié)
拓展延伸
和读书有关的名言
பைடு நூலகம்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
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鲁迅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 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 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 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 动……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 朗朗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 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4.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主旨。
本文就读书的问题发表了种种看法,正面阐述了读 书的正确目的、具体的读书方法,同时归纳了读书的 重要作用,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 缺陷,以此鼓励人们多读书。
品味赏析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中的 “怡情”“傅彩”“长才”三个词语可以颠倒位置吗? 为什么?
不能颠倒位置。这三个词语是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 排列的,形象地写出了读书的作用之大、之多,所以不 能颠倒位置。
2.“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 用读书”中的“鄙”“羡”“用”有什么作用?
总结
《谈读书》就读书的问题发表了种种看法,正面 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具体的读书方法,同时归 纳推断读书的重要作用——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 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以此鼓舞人们多读书。本 文观点丰富,见解独到,通过学习本文,我们认识 到了读书的方法和益处。开卷有益,让我们徜徉在 书海之中,快乐阅读吧!
第三层(从“读书使人充实”到结尾):阐述读书的 作用——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2.文中告诉我们读书有哪三种方法? 摘要、浏览、精读。
内容探究
1.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有那些?读书的三种偏向是 什么?用的是哪些论证方法?
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 和长才。
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鄙”“羡”“用”这三个字极为准确地分析了 不同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突出了正确的读 书目的——用书。
3.如何理解“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这句话?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论证,说明书经提炼后易丧失大量精华,使读者获得的价值与乐趣降低,形象地说明了“代读”的弊端。 4.理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这句话。 这句话论述了“读书”“讨论”“作用”在培养人的素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