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案(公开课实用)
《陈情表》教案(公开课实用)

《陈情表》教案(公开课实用)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背景介绍介绍东晋时期的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陈情表》产生的时代背景。
介绍李密的身份和地位,以及他在东晋时期的作用。
1.2 作品简介简述《陈情表》的作者、成书时间及作品体裁。
概括《陈情表》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1.3 教学目标了解东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李密的身份地位。
掌握《陈情表》的作者、成书时间及作品体裁。
概括《陈情表》的主要内容,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文本结构分析《陈情表》的篇章结构,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布局。
讲解首段、主体段落和结尾段落的内容及作用。
2.2 重点词汇与句子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分析词汇和句子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2.3 文本主题与情感引导学生探讨《陈情表》的主题思想,如忠诚、孝道等。
分析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如作者对国家、家族和个人的忧虑与期望。
第三章:课堂互动3.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陈情表》中的重点词汇、句子和主题。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3.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陈情表》中的角色,如李密、皇帝等。
表演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角色的情感变化和修辞手法。
3.3 问题回答教师提出与《陈情表》相关的问题,学生抢答。
通过回答问题,巩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章:拓展阅读4.1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推荐与《陈情表》相关的文章、书籍,如其他东晋时期的文学作品。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拓宽知识面。
4.2 课堂分享学生分享拓展阅读中的心得体会,与同学交流。
教师点评学生的分享,促进课堂互动。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5.2 作业布置布置与《陈情表》相关的作业,如书写读后感、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等。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5.3 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陈情表》教学设计(6篇)

《陈情表》教学设计(6篇)《陈情表》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体会李密祖孙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本文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3、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2、学习本文高超的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景导学“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我们今天来感受一下李密的拳拳赤子孝心。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1、“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习过《出师表》,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
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2、作者: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
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
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
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二、朗读疏通课文,归纳知识点1、第1段2、第2段3、第3段4、第4段三、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
探究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章的艺术手法。
2、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1、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2、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情景导学结合现实,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交流探讨。
学习活动一、深入学习理解《陈情表》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2,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所陈何情?想达到什么目的?3、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4、题目中的“情”字有几层含义?5、讨论: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陈情表》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积累相关文化常识。
2、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3、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
《陈情表》语文公开课教案

《陈情表》语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陈情表》,使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掌握文本的基本内容,领会其文学特色。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解读《陈情表》,提高文本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李密忠诚为国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掌握《陈情表》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历史背景。
2. 分析《陈情表》的文学特色,领会其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鉴赏《陈情表》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2. 深入分析《陈情表》中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其忠诚为国的精神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陈情表》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陈情表》,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陈情表》的文学特色,如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李密忠诚为国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陈情表》,巩固学习内容。
3. 深入研究《陈情表》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其在文本中的作用和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陈情表》中的疑难点。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陈情表》作者忠诚为国情怀的共鸣。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陈情表》在古代辞表文学中的独特地位。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陈情表》的相关背景资料,以便在教学中穿插讲解。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展示《陈情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3. 准备课后作业的参考答案,以便及时批改和反馈。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陈情表》的基本内容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陈情表》中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作业中的表现,以及对作者忠诚为国情怀的感悟。
《陈情表》语文公开课教案

《陈情表》语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陈情表》。
(2)理解《陈情表》的历史背景、作者李密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陈情表》的文学特色,如辞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陈情表》。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忠诚为国、直言敢谏的精神品质。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陈情表》。
(2)分析《陈情表》的文学特色。
2. 教学难点:(1)理解《陈情表》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深入解读《陈情表》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密和《陈情表》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陈情表》的文学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陈情表》,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李密生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陈情表》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共同解决难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陈情表》的文学特色,如辞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2)分析《陈情表》的思想内涵,强调忠诚为国、直言敢谏的精神。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挑选学生进行背诵展示,鼓励其他学生学习。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陈情表》。
五、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2.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反馈。
3. 针对不足,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陈情表》的历史背景,如魏晋时期的官场斗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所面临的困境。
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上去体会《陈情表》中的情感变化。
3. 对比分析:选取其他时期的辞表作品,如《出师表》,与《陈情表》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陈情表》的独特之处。
《陈情表》语文公开课教案

《陈情表》语文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陈情表》的背景及作者李密。
激发学生对《陈情表》的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东晋时期的历史背景。
介绍李密其人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阐述《陈情表》的重要性和文学价值。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陈情表》产生的历史背景。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李密其人的性格特点及其对《陈情表》的影响。
第二章:文本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陈情表》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陈情表》的文法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内容:逐段解析《陈情表》的内容。
分析《陈情表》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陈情表》与其他文章的差异。
第三章:情感理解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李密在《陈情表》中表达的情感。
引导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感知作者的情感。
3.2 教学内容:分析《陈情表》中表达的忠诚、忧国忧民等情感。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句。
3.3 教学方法:采用情感体验法,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李密的心情。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感受。
第四章:文化内涵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陈情表》中的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理解《陈情表》在我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4.2 教学内容:分析《陈情表》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如礼仪、官职等。
阐述《陈情表》在我国文化史上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陈情表》中的文化内涵。
采用历史对比法,让学生了解《陈情表》在我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拓展与实践5.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2 教学内容:以《陈情表》为素材,进行作文训练。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陈情表》的看法。
5.3 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运用《陈情表》中的素材进行写作。
采用课堂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观点。
《陈情表》教案公开课

《陈情表》教案精品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陈情表》的背景及作者李密。
2. 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教学内容】1. 介绍《陈情表》的成文背景。
2. 分析《陈情表》的作者李密。
3. 引导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陈情表》的背景及作者。
3. 示范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鉴赏。
第二章: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陈情表》。
2. 分析《陈情表》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1. 逐句解析《陈情表》文本。
2. 分析《陈情表》的主题思想。
3. 探讨《陈情表》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逐句理解文本。
2. 分析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鉴赏艺术特色,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第三章: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感受《陈情表》中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感受《陈情表》中的情感。
2. 分析情感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3. 学生情感表达实践。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感受《陈情表》中的情感。
2. 分析情感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3. 学生情感表达实践,提升表达能力。
第四章:文化传承【教学目标】1. 了解《陈情表》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陈情表》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2. 分析《陈情表》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了解《陈情表》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2. 分析《陈情表》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教学目标】2.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内容】2.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2.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章:分组讨论与分享【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2. 深化对《陈情表》的理解。
【教学内容】1. 分组讨论《陈情表》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陈情表》语文公开课教案

《陈情表》语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陈情表》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2)能够熟读并背诵《陈情表》;(3)能够分析并评价《陈情表》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陈情表》;(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勇于陈述真实情感,注重诚信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陈情表》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2. 《陈情表》的内容、结构、艺术特色。
难点:1. 《陈情表》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对《陈情表》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陈情表》的作者、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陈情表》,理解字词含义,掌握内容大意。
3. 课堂讲解:讲解《陈情表》的结构、艺术特色,分析作品表达的情感。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陈情表》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拓展:对比分析其他类似文学作品,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6.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勇于陈述真实情感,注重诚信的品质。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陈情表》,写一篇关于《陈情表》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后评价:1. 学生对《陈情表》的内容、结构、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认同程度;3. 学生对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陈情表》的深层含义;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3. 采用比较分析法,帮助学生掌握《陈情表》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陈情表》的相关背景资料;2. 准备与《陈情表》相似的文学作品,用于比较分析;3. 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陈情表》教案(公开课实用)

《陈情表》教案(公开课实用)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背景介绍介绍《陈情表》的作者李密,以及其历史背景。
解释《陈情表》的重要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1.2 课文阅读让学生阅读《陈情表》全文,理解其内容和主旨。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1.3 思考与讨论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陈情表》对于李密和蜀汉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讨论《陈情表》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技巧。
第二章:文学特色分析2.1 文学特点概述介绍《陈情表》的文学特点,如韵律、对仗、修辞等。
解释这些特点如何体现在课文中。
2.2 修辞手法解析分析《陈情表》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举例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如何增强课文的表现力。
2.3 语言风格探讨探讨《陈情表》的语言风格,如文雅、激昂、抒情等。
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李密的形象分析李密在《陈情表》中的形象,如忠诚、智慧、勇敢等。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李密的语句和描述。
3.2 其他人物形象分析课文中其他人物的形象特点,如刘备、诸葛亮等。
引导学生关注这些人物形象对故事发展的作用。
3.3 人物关系探讨探讨课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如李密与刘备、李密与诸葛亮等。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关系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第四章:情节与主题分析4.1 情节概述概述《陈情表》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其发展脉络。
强调重要情节和转折点对故事的影响。
4.2 主题探讨探讨《陈情表》的主题,如忠诚、义气、奋斗等。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支持主题的语句和事件。
4.3 思考与讨论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陈情表》中的情节和主题如何相互关联。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情节和主题对他们的启示和影响。
第五章:课堂活动与拓展5.1 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陈情表》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扮演角色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5.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陈情表》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观念的理解和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情表》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3.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教学时数:3 课时课前预习: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二、释题:陈:陈述。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三、整体感知课文:1、正音终鲜(xiǎn )兄弟期(jī )功强近常在床蓐(rù)猥(wèi)以微贱岂敢盘桓(huán )庶刘侥(jiǎo )幸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1)是谁陈情?李密(224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
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
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
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晋武帝。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
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1 .齐读第一段。
2 .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 .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 .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总摄作用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 .试背第一段。
四、小结: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
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委婉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学生齐诵第一段。
二、导入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
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
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1 .学生齐读第二段。
2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3 .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
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 .情以动人,理以喻人。
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
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晓之以理”——“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
(投影问题,逐条解决)(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提示:矜守名节。
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
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
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 .教师范读第四段。
6 .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7 .经过李密的一番委婉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1 .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2 .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3 .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4 .陈辞委婉,屈伸适宜。
(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1.词类活用:夙遭闵凶:名,忧患,不幸的事察臣孝廉:动,作孝廉,为孝廉臣之进退: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举臣秀才:动,作秀才,为秀才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动,远离猥以微贱:名,社会地位低下之人凡在故老:名,年老之人谨拜表以闻:使动,使皇上闻沐浴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则刘病日笃:状,一天天地2 .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3 .通假现象:闵,零丁,蓐4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5.判断句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②今臣亡国贱俘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6.被动句:而刘夙婴疾病7.修辞方式:比喻,对偶,婉曲(“舅夺母志”讳母亲改嫁)8.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五、补充文化常识;讲解练习。
一、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二、古代官职变动用词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
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
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
”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
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
三是降职,即“左迁”。
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
《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
《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
《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
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
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
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
《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
《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