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重症疾病(汇总)

合集下载

消化系统重症疾病(汇总)

消化系统重症疾病(汇总)

第五章消化系统重症疾病第一节上消化道大出血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系屈氏(Treize)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此范围。

临床上根据出血量分为大出血、显性出血和隐形出血。

上消化道大出血一般是指在数小时内的失血量超出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

其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便血,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上消化道大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症,死亡率约占7%~10%。

虽由于急诊胃镜等检查的逐渐普及与救治条件的改善,失血性休克的死亡风险已趋下降,但对短期内超过1500ml的大量出血、全身代偿功能差、老年伴有严重伴随疾病等患者仍有较高的病死率。

因此,迅速确定病因、出血部位、准确估计出血量和及时处理,对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一、病因分类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因很多,依据其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上胃肠道疾病性出血、门静脉高压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导致的出血和全身性疾病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

其中在重症患者以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食管静脉曲张占前三位,特别是应激性溃疡常见。

(一)上胃肠道疾病1.食管疾病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

食管憩室炎),食管癌,食管消化性溃疡,食管损伤(物理损伤: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器械检查、异物或放射性损伤;化学损伤:强酸、强碱或其它化学剂引起的损伤)。

2.胃、十二指肠疾病消化性溃疡,胃手术后病变(胃肠吻合术后的吻合口溃疡、残胃炎、残胃溃疡或癌),胃黏膜脱垂,胃癌,急性胃扩张,胃血管异常(血管瘤、动静脉畸形、胃黏膜下哼径动脉破裂),十二指肠炎,其它病变(淋巴瘤、平滑肌瘤、息肉、血管瘤、钩虫病、杜氏病)。

3.空肠疾病空肠克隆病,胃肠吻合术后空肠溃疡。

(二)门静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1.肝硬化结节性肝硬化,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胆汁性肝硬化等。

中老年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中老年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中老年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负责将食物消化、吸收和排泄。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往往更容易受到一系列消化系统疾病的困扰。

这些疾病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对整个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和预防中老年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至关重要。

一、胃溃疡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特别是在中老年人群中。

胃溃疡通常由于胃酸和胃蠕动失调造成胃壁受损而引起。

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胃灼热感、恶心和呕吐。

中老年人容易患胃溃疡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饮食不规律和过量饮酒等。

预防胃溃疡可以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摄入刺激性食物和药物、保持情绪稳定等方式进行。

二、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酸和胃内容物逆流进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受损。

这种疾病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症状包括胸痛、嗳气、喉咙灼热感和咳嗽等。

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老年人容易患胃食管反流病的原因包括胃肠功能减弱、超重和饮食习惯不当等。

预防胃食管反流病的关键在于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避免夜间进食、减轻体重和避免咖啡、酒精等刺激性物质的摄入。

三、胆结石胆结石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多数情况下是胆囊中存在的结晶。

胆结石可能导致胆囊炎、胆囊发炎等严重问题。

常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和黄疸等。

中老年人患胆结石的原因可能与年龄增长、肥胖和高胆固醇饮食有关。

预防胆结石可以通过减少脂肪摄入、均衡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等方式进行。

四、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

消化性溃疡指胃和十二指肠发生的溃疡,常见症状为腹痛、消化不良、恶心和呕吐等。

中老年人发生消化性溃疡的原因与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感染幽门螺杆菌、过度饮酒和吸烟等有关。

预防消化性溃疡可以通过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药物的摄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及时治疗感染等方式进行。

五、肝炎肝炎是指肝脏发炎,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类型。

消化系统疾病病例分析

消化系统疾病病例分析

上消化道出血
食管疾病
胃十二指肠疾 病
胆道出血
胰腺疾病累及 十二指肠
诊断
诊断要点: 1.呕血 2.黑粪 3.血便 4.失血性循环
衰竭
5.粪便及呕吐 物潜血阳性
6.贫血加重
鉴别诊断: 1.咯血 2.口鼻咽喉部出 血
3.食物及药物引 起的黑粪
胃镜: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部位和出血情况的首选方法。多
2014-9-16血常规:WBC:10.21×109/L,N%:74.2%,RBC: 3.0×1012/L,Hb:77g/L,HCT:26.6%,PLT:210×109/L。心肌 酶:AST:12U/L,LDH:169U/L,CK 27U/L,CK-MB 15U/L,cTNT 阴性。肾功能:BUN:28.1mmol/L,CR:289μmmol/L,UA: 472μmmol/L,血糖:7.13mmol/L,AMS 39U/l,血离子:K+: 4.9mmol/L,Na+:133mmol/L,Cl-:99mmol/L,TCO2:20.7mmol/L,
3.该患目前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不排除再次出现消化道 出血的可能,与患者及家属交待可能存在的风险,交待病 情及诊疗计划,患者家属知情。
上消化道出血概念
上消化道出血:屈氏韧带(Treitz Ligment) 以上,食道、胃、十二指肠或胰、胆、胃 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现。
上消化道大出血:数小时内,失血量超过 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常伴有急性 周围循环衰竭。
1.予一级护理,行心电血氧血氧监护,予低温流食,避免 过热及刺激性食物。
2.药物治疗:输血:红细胞悬液2单位;止血:奥曲肽、白 眉蛇毒血凝酶及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静点;抑酸:奥美 拉唑静点;保护胃粘膜:康复新液口服液及硫糖铝凝胶; 补液: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及丙胺酰谷氨酰胺静点;抗 HP治疗:在应用奥美拉唑基础上应用阿莫西林舒巴坦钠 及奥硝唑注射液。疗程7日,结束后继续口服抑酸药物4-6 周。

消化病学消化系统疾病和消化问题

消化病学消化系统疾病和消化问题

消化病学消化系统疾病和消化问题消化系统是人体进行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关键系统,它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直肠组成。

消化病学是研究与消化系统有关的疾病和消化问题的学科。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和消化问题,并对其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简要概述。

一、胃溃疡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主要是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不平衡引起的。

病人经常会出现胃痛、消化不良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胃溃疡的诊断通常通过胃镜检查和化验检查,治疗方法包括服用抗酸药物和消除幽门螺杆菌感染。

二、胃食管反流病(GERD)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由于胃酸和胃液回流至食管引起的疾病。

常见症状包括胸痛、反酸、咳嗽和吞咽困难等。

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可以通过症状评估和胃酸监测来确定,治疗方法包括改变饮食习惯、服用抗酸药物和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三、胆石症胆石症是由于胆囊内结石形成或胆管内结石梗阻引起的疾病。

常见症状包括腹痛、黄疸和恶心等。

胆石症的诊断可以通过超声波和血液检查来进行,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药物治疗和胆囊切除术等。

四、慢性肠炎慢性肠炎是指由于肠道组织的慢性炎症引起的疾病。

常见类型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

慢性肠炎的症状可包括腹泻、腹痛和体重下降等。

诊断通常通过结肠镜检查和组织活检来确定,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消炎药物、免疫抑制剂和营养支持等。

五、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问题,其主要症状包括腹胀、食欲不振和消化困难等。

消化不良可能是由于饮食习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其他潜在疾病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包括改变饮食、规律饮食并避免刺激性食物,必要时还可以使用促进消化的药物。

六、胃癌胃癌是一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症状通常在晚期才显现。

常见症状包括消瘦、食欲不振和黑便等。

胃癌的早期诊断通常通过胃镜检查和组织活检来确定,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等。

七、胰腺炎胰腺炎是由于胰腺组织的炎症引起的疾病。

常见症状包括腹痛、发热和恶心等。

胰腺炎的诊断可以通过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进行,治疗方法包括休息、脱水治疗和必要时使用抗生素。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防治指南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防治指南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防治指南消化系统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器官系统,它包括了口腔、食道、胃和肠道等部分。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环境污染等原因,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呈现出增多的趋势。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并提供相应的防治指南,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保护消化系统的健康。

1. 胃炎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生炎症的疾病。

可能的症状包括胃痛、胃酸倒流、恶心和呕吐等。

预防胃炎的关键在于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1)保持饮食平衡:合理搭配食物,减少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2)远离酒精和烟草:过量饮酒和吸烟会加重胃黏膜负担,增加患胃炎的风险。

(3)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长时间精神紧张和压力,定期进行运动和放松。

2. 胃溃疡胃溃疡是指胃黏膜或十二指肠黏膜出现溃疡的疾病,其主要症状为上腹疼痛、饱胀感和消化不良等。

胃溃疡的防治需要综合考虑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

(1)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和过量进食刺激性食物。

(2)禁烟和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增加溃疡的发生几率。

(3)避免使用NSAIDs:非甾体消炎药物(NSAIDs)使用过多可能导致胃溃疡的发生。

(4)药物治疗:如处方抗酸药物和抗生素等,应遵医嘱服用,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定期复查。

3. 胃癌胃癌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其早期症状不明显,进展迅速,容易被忽视。

预防和早期发现是胃癌防治的关键。

(1)饮食健康:多摄入富含纤维的蔬菜和水果,少食用过多盐腌、烟熏和烧烤食品。

(2)规律就餐: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和长时间空腹。

(3)提倡筛查: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接受胃部B超和内镜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病变。

4. 肝炎肝炎是肝脏发生炎症的疾病,其中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最为常见。

肝炎的防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接种疫苗: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的重要手段,应在婴儿出生24小时内完成接种。

(2)避免接触病毒源:避免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针头等,避免过度接触血液和其他体液。

中西医病名对照消化系统疾病

中西医病名对照消化系统疾病

中西医病名比较—消化系统疾病
西医疾病名称中医疾病名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疡急性胃炎胃瘅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痛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痞慢性肥厚性胃炎胃胀胃下垂、胃无力症胃缓急性胃扩充、十二指肠壅滞症食瘕胃结石胃石胃肠积液胃饮急性胃肠炎、细菌性食品中毒类霍乱急性肠炎暴泻慢性肠炎久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大瘕泄限制性或节段性或肉芽肿性肠炎
伏梁胃肠息肉肠瘤结肠癌直肠癌肠癌肠结核
肠痨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小肠瘅阑尾四周脓肿、急性阑尾炎肠痈直肠脱垂脱肛胃肠痉挛气腹痛肠道神经管能症、肠道易激惹综合征肠郁麻木性或功能性肠阻塞肠痹肠粘连、机械性肠阻塞肠结习惯性便秘脾约汲取不良综合征脾消、脾痿营养不良性水肿、蛋白丢掉性胃肠病脾水巨脾症、门脉高压症肥气
急性胰腺炎胰瘅慢性胰腺炎胰胀胰腺脓肿胰痈
糖尿病消渴糖尿病昏迷消渴厥内痔、外痔、混淆痔痔疮膈肌痉挛胃神经症呃逆病食管裂孔疝膈疝
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瘅食管神经症、贲门失缓和症、食管
憩室食管痹幽门阻塞、幽门痉挛胃反低血糖症、
倾倒综合征饥厥、或食厥消化不良伤食神经性厌食
厌食神经性贪食食亦。

重症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PPT课件

重症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PPT课件

编辑版ppt
4
临床表现
1、消化吸收障碍(腹泻或对肠内营
养不耐受)
影响因素:肠粘膜结构改变、消化酶活 力减弱、肠系膜血流减少;低蛋白血症、 肠道水肿、菌群紊乱、不适当的肠内营 养制剂和输注方式等。
编辑版ppt
5
临床表现
2、肠道动力障碍(腹胀、肠鸣音减弱及大 便不通,腹腔内压力增高甚至腹腔间室综合征)
编辑版ppt
54
阿米巴痢疾为暗红色果酱样的脓血便。 急性细菌性痢疾为粘液脓性血便。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可排出洗肉水样粪便, 并有特殊的腥臭味。
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版ppt
55
(二)全身症状:
1、贫血和血象变化:量不大但反复或持续小量出血。头 晕、头痛、眼黑、耳鸣、乏力、心悸、气短、食欲不振。 面色苍白、心率快、心尖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编辑版ppt
25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
(四)胰腺疾病
胰腺炎、癌等
◦ 慢性胰腺炎→肿大的胰腺压迫脾静脉→脾静脉血 栓→累及门静脉及门静脉高压→胃食管静脉曲张 破裂出血。
◦ 急性胰腺炎→急性胃粘膜病变→出血。
◦ 胃泌素瘤(胰腺非β细胞瘤)→分泌大量胃
泌素→刺激胃壁细胞分泌大量盐酸→溃疡→出血。
编辑版ppt
26
任何病因致消化道病变引起的出血(除 外口腔),主要表现为呕血和便血,轻 者可无任何自觉症状,重者可危及生命。
根据解剖部位可将消化道出血以屈氏韧 带为界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 血。
编辑版ppt
10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任何病因致屈氏韧带以上 的消化道,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胰腺、 胆道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包括胃肠吻合术后的 空肠病变出血,排除口腔、鼻、咽喉部出血和 咯血。

13 重症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

13 重症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

第十三章重症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目的要求:1.掌握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及防治原则。

2.掌握重症急性胰腺炎严重度评估及诊治。

3.掌握急性肝功能衰竭常见病因、诊断与治疗原则。

4.熟悉肠功能障碍的概念和临床表现。

5.熟悉腹腔高压和腹腔间室综合症(IAH/ACS)的识别及处理。

6.熟悉急性肝功能衰竭相关技术:肝脏功能监测方法、人工肝支持系统。

第一节重症患者的肠功能障碍近年来重症患者的胃肠功能问题普遍受到关注,而且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方面重症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很高,另一方面,胃肠功能问题在MOD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胃肠功能障碍往往与病情严重度和预后息息相关,如:腹胀、肠麻痹导致的腹腔高压,肠屏障功能障碍导致的肠源性感染等均能显著加重病情,对预后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肠功能障碍的概念“肠功能衰竭”一词在20世纪50年代即已出现,然而,迄今肠功能衰竭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可以明确监测的参数。

有学者将肠功能衰竭分为两型,一型是以短肠综合征(SBS)为代表的功能性肠道减少;另一型则是各种因素导致的运动功能受损和广泛实质损伤所致的肠衰竭。

黎介寿(2004年)认为胃肠功能障碍的概念比“肠衰竭”的概念更准确,应包括粘膜屏障功能障碍、消化、吸收障碍和动力障碍三个方面。

在当前ICU领域,“肠功能障碍”或“胃肠功能障碍”并没有形成确切的概念和诊断标准,而是泛指重症患者相关的胃肠道问题,包括腹胀、腹泻、应激性溃疡、无结石性胆囊炎、肠粘膜屏障损害,腹腔高压甚至包括肠梗死等一组临床表现。

二、肠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常见类型包括:消化吸收障碍、肠道动力障碍和肠黏膜屏障受损(一)消化吸收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或对肠内营养不耐受,研究发现,ICU患者腹泻的发生率高达30.7%。

腹泻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包括:肠粘膜结构改变;消化酶活力减弱;肠系膜血流减少等。

还有其他影响因素包括:低蛋白血症、肠道水肿、菌群紊乱,以及不适当的肠内营养制剂和输注方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消化系统重症疾病第一节上消化道大出血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系屈氏(Treize)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此范围。

临床上根据出血量分为大出血、显性出血和隐形出血。

上消化道大出血一般是指在数小时内的失血量超出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

其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便血,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上消化道大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症,死亡率约占7%~10%。

虽由于急诊胃镜等检查的逐渐普及与救治条件的改善,失血性休克的死亡风险已趋下降,但对短期内超过1500ml的大量出血、全身代偿功能差、老年伴有严重伴随疾病等患者仍有较高的病死率。

因此,迅速确定病因、出血部位、准确估计出血量和及时处理,对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一、病因分类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因很多,依据其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上胃肠道疾病性出血、门静脉高压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导致的出血和全身性疾病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

其中在重症患者以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食管静脉曲张占前三位,特别是应激性溃疡常见。

(一)上胃肠道疾病1.食管疾病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

食管憩室炎),食管癌,食管消化性溃疡,食管损伤(物理损伤: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器械检查、异物或放射性损伤;化学损伤:强酸、强碱或其它化学剂引起的损伤)。

2.胃、十二指肠疾病消化性溃疡,胃手术后病变(胃肠吻合术后的吻合口溃疡、残胃炎、残胃溃疡或癌),胃黏膜脱垂,胃癌,急性胃扩张,胃血管异常(血管瘤、动静脉畸形、胃黏膜下哼径动脉破裂),十二指肠炎,其它病变(淋巴瘤、平滑肌瘤、息肉、血管瘤、钩虫病、杜氏病)。

3.空肠疾病空肠克隆病,胃肠吻合术后空肠溃疡。

(二)门静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1.肝硬化结节性肝硬化,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胆汁性肝硬化等。

2.门静脉阻塞门静脉炎,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受邻近肿块压迫。

3.肝静脉阻塞肝静脉阻塞综合征(Budd-Chiari综合征)。

(三)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1.胆道出血胆管或胆囊结石,胆道蛔虫病,胆囊或胆管癌,肝癌、肝脓肿或肝动脉瘤破入胆管。

2.胰腺疾病胰腺癌,急性胰腺炎并发脓肿溃破。

3.胸、腹主动脉瘤破入食管、胃或十二指肠4.纵隔肿瘤或脓肿破入食管(四)全身性疾病1.血液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碍性性贫血等。

2.尿毒症3.结缔组织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其他血管炎。

4.应激性溃疡严重感染,创伤,烧伤,手术,休克,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脑血管意外或其他颅脑病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心力衰竭等引起的应激状态。

5.急性感染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二、临床表现(一)呕血与黑便呕血与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以后均有黑便,黑便呈柏油样,粘稠而发亮,是血红蛋白的铁经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

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下者可只表现为黑便,在幽门以上者常兼有呕血。

但在幽门以下如十二指肠病变出血量较大、速度快,血液可反流入胃,除黑便外也可有呕血。

呕血多为棕褐色,呈咖啡样,这是由于血液在胃内潴留,经胃酸作用形成正铁血红蛋白所致。

若出血速度快而出血量大,未经胃酸充分混合而呕出,则为鲜红色。

当出血量大,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粪便呈暗红色,酷似下消化道出血。

(二)失血性休克上消化道大量出血若出血量较大、失血较快、出血不止可致失血性休克,临床可出现头昏、黑蒙、晕厥、心悸、口渴、出冷汗等一系列组织灌注不足表现。

由于循环血容量迅速减少,患者静脉充盈甚差,体表静脉塌陷,脉搏细弱,四肢湿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

但在失血性休克早期,血压可因代偿而基本正常,甚至一时偏高,应注意血压波动、脉压变窄,如不及时抢救,血压将迅速下降甚至测不出。

老年患者器官代偿功能低下,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即使出血量不大,也可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增加死亡率。

(三)贫血上消化道大出血后均有急性失血后贫血。

在出血早期因有周围血管收缩与红细胞重新分布等生理调节,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的数值可无明显变化。

在出血后期,组织液渗入血管内,使血液稀释,一般须经3~4小时以上才出现贫血。

其程度除失血量外,还与出血前有无贫血基础、出血后液体平衡状态等因素有关。

(四)氮质血症在上消化道大出血后,血液蛋白的分解产物在肠道被吸收,血中尿素氮浓度增高,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

一般一次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约24~48小时可达高峰,3~4日后才降至正常。

如临床上无明显肾功能不全证据,而血尿素氮继续升高或持续超过3~4日,可提示上消化道继续出血或再出血。

(五)发热大量出血后,多数病人在24小时内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可持续3~5日。

发病机理可能因循环血容量减少,周围循环衰竭,贫血,血分解蛋白的吸收等因素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分析发热还要注意寻找其他因素,比如有无并发肺炎。

三、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评估(一)紧急评估患者出现呕血、黑粪及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和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基本可成立。

重症患者要点患者的意识状态、气道和呼吸以及血液动力状态进行严密评估。

1.意识判断意识障碍既是急性失血严重程度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患者呕吐误吸,导致窒息死亡和坠积性肺炎的重要原因。

Glasgow评分在8分以下表示患者昏迷,应当对呼吸道采取保护措施。

2.气道和呼吸评估评估患者气道是否通畅,如存在任何原因的气道阻塞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其开放。

呼吸评估包括呼吸频率、呼吸节律是否正常,是否有三凹征等呼吸窘迫的表现,是否有氧合不良的表现。

如患者出患者的呼吸频速、呼吸窘迫、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特别是当使用高流量吸氧仍不能缓解时,应及时实施人工通气支持。

对于伴有意识障碍的上消化道出血者,因无创通气增加误吸的危险,不提倡应用。

4.血流动力学状态评估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及时测量脉搏、血压、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粗估失血量,判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是否稳定。

(见表5-1)表5-1 上消化道出血严重程度分级分级失血量(ml) 血压(mmHg) 心率(次/min) 血红蛋白(g/l) 症状休克指数* 轻度<500 基本正常正常无变化头昏0.5中度500~1000 下降>100 70~100 晕厥、口渴、少尿 1.0重度>1500 收缩压<80 >120 <70 肢冷、少尿、意识模糊>1.5 *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出现以下表现表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应立即开始液体复苏:心率>100次/分,收缩压<90 mmHg或较平时水平下降超过30 mmHg,四肢末梢湿冷,出现发作性晕厥或其他休克表现,持续的呕血或便血。

(二)二次评估(全面评估)大出血患者在解除危及生命的情况、液体复苏和初始经验治疗开始后,或初次评估患者病情较轻、生命体征稳定时,进行二次评估。

二次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病史、全面查体和实验室检查等。

通过此次评估,对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可能的疾病诊断、有无活动性出血及出血预后作出判断。

1.估算出血量少量出血:并无明显呕血症状及肉眼血便,同时大便和胃液潜血试验均显示为阳性,黑便的出现一般须每日出血量在50~70ml以上。

中量出血: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呕血,或者肉眼观察可见明显黑便,并排除存在循环障碍者。

胃内储积血量在250~300ml可引起呕血,一次出血量不超过400ml时,因轻度的血容量减少可由组织液与脾储血所补充,并不引起全身症状。

大量出血:短期内,呕出或排出大量暗红色血或鲜血,并伴随循环障碍。

少数患者仅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而无显性出血,应注意。

2.判断出血部位询问病史:详细询问患者或患者家属,了解其相关家族史,观察出血的颜色、色泽、稠度、出血部位及出血时伴随的症状。

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部疼痛多提示出血来自消化道溃疡,特别是在出血前疼痛加剧,出血后减轻或缓解,更有助于消化道溃疡的诊断。

中年以上的患者近期出现上腹痛,伴有厌食、消瘦者,应警惕胃癌的可能。

有服用阿司匹林等损害胃黏膜的药物、酗酒史或应激状态者,可能为急性胃黏膜损害。

过去有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或慢性酒精中毒史,并有肝病与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者,可能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所致。

3.体征检查给予患者腹水、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肝掌等检查,这些检查有助于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诊断与鉴别;同时观察患者锁骨上淋巴结是否存在肿大现象,这有助于胃癌的诊断。

4.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对于诊断消化道有着重要的作用,检查内容主要有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呕吐物或大便的隐血试验、血肌及肝功能、尿素氮等。

5.辅助检查急诊钡餐因血块干扰影像,且须变换患者体位并按压腹部,急诊钡餐不适于重症患者,而且影像其它检查的进行,现已很少用于急性上消化道的诊断。

过去使用过的吞线试验等也已不再使用。

胃镜检查可迅速帮助医师确诊,是诊断消化道出血时常用的一种辅助检查方式,其安全可靠,能发现X线钡剂检查时不易察觉的糜烂性胃炎、胃溃疡、贲门黏膜撕裂症等。

胃镜检查应于液体复苏治疗、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需仔细检查贲门、胃底部、胃体垂直部、胃角小弯、十二指肠球部后壁及球后处,这些部位是易遗漏病变的区域血管造影内镜检查如无阳性发现,可做选择性动脉造影检查,经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分别进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多可明确诊断。

当出血量大于0.5 ml/min时能发现造影剂外溢,是最直接的血管造影阳性征象。

该技术对大量出血患者的诊断定位率为50%~72%,但在少量活动性出血或出血停止时其诊断率却下降至25%。

除了显示活动性出血外,血管造影还能诊断非出血病灶,如血管畸形和小肠肿瘤等。

胶囊内镜是一种全新的消化道图像诊断系统,它由类似胶囊的图像捕获发射系统、体外图像接受系统及图像分析系统三部分组成。

“胶囊”被吞服后,借助胃肠蠕动,通过消化道,将其连续捕获的图像以数字形式发送至体外,以备图像还原和观察。

主要用于小肠疾病的诊断,缺点是不能操控,对病灶的暴露有时不理想,也不能取活检及进行内镜下治疗。

放射性核素显影目前主要采用注射核素99m Tc标记的自体红细胞后进行扫描,当出血量达到0.05~0.12ml/min时扫描即可得到阳性结果。

创伤小,可起到初步的定位作用,对Merkel 憩室合并出血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可在24 h或更长时间内反复扫描,但注射标记物后超过6 h 扫描,假阳性率会增高。

6.判断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一次出血后黑便持续天数受患者排便次数的影响,如每天排便一次,约3天后粪便色泽恢复正常。

因此,不能仅从有无黑便来判断出血是否停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