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及新初一小古文阅读
小升初经典文言文阅读30篇

⼩升初经典⽂⾔⽂阅读30篇为者常成,⾏者常⾄①梁丘据谓晏⼦⽈:“吾⾄死不及夫⼦②矣!”晏⼦⽈:“婴闻之,为者常③成,⾏者常⾄。
婴⾮有异于⼈也。
常为⽽不置④,常⾏⽽不休者,故⑤难及也?”注释:①选⾃《晏⼦春秋?内杂下》。
②夫⼦:先⽣,对尊长的敬称。
③常:⼀定。
④置:弃置,放弃。
⑤故:通“胡”,何,什么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①故难及.也()②⾃古及.今,未尝闻也()③若有作奸犯及.为忠善者()④不及.汪伦送我情()2、解释下列句⼦。
3、晏⼦认为怎样才能容易的达到⽬的?(请⽤原⽂中的句⼦来回答)4、这则⼩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农夫耕⽥农夫耕于⽥,数息①⽽后⼀锄。
⾏者见⽽哂②之,⽈:“甚矣,农之惰也!数息⽽后⼀锄,此⽥竟⽉③不成!”农夫⽈:“予莫知所以耕,⼦可⽰我以耕之术乎?”⾏者解⾐下⽥,⼀息⽽数锄,⼀锄尽⼀⾝之⼒。
未及移时,⽓竭汗⾬,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
谓农夫⽈:“今⽽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耕难,乃⼦之术谬矣!⼈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者服⽽去。
【注释】①息:呼吸。
②哂(shěn):讥笑。
③竟⽉:满⼀⽉,整整⼀个⽉。
1、解释下列加点词。
⽓竭.汗⾬()⾏者服⽽去.()2、⽤现代汉语翻译此句:甚矣,农之惰也。
译:3、⾏者服⽽去中“服”的原因是:4、对⽂章内容理解正确的⼀项是:()A.农夫耕⽥的时候,“数息⽽后⼀锄”,说明农夫是个懒惰的⼈。
B.⾏者解⾐下⽥,最后累倒在⽥⾥,表现出他劳动⾮常卖⼒。
C.“乃⼦之术谬矣”中的“术”具体指耕作的⽅法技术等。
D.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法正确,再难的事也变得容易了。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期⽇中,过中不⾄,太丘舍去。
去后乃⾄。
元⽅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尊君在不?”答⽈:“待君久不⾄,已去。
”友⼈便怒⽈:“⾮⼈哉!与⼈期⾏,相委⽽去。
”元⽅⽈:“君与家君期⽇中,⽇中不⾄,则是⽆信;对⼦骂⽗,则是⽆礼。
”友⼈惭,下车引之。
元⽅⼊门不顾。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魏收改武学文魏收①年十五,颇已属文。
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
荥阳②郑伯调③之日:“魏郎弄戟(jǐ)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
夏月④,坐板床,随树阴讽诵⑤,积年,板床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
以文华显。
(选自《北齐书•魏收传》[注释] ①魏收:北齐人。
②荥(xíng)阳: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③调:嘲笑。
(④夏月:夏季。
⑤讽诵:背诵。
[文化常识]“戟”及其他。
上文郑伯嘲笑魏收说:“魏郎弄戟多少?”其中“戟”泛指所有兵器。
“戟”本是青铜制成的兵器,它将矛与戈结合在一起,既有“矛”直刺的功能,又有“戈”横劈的作用。
杜牧在《赤壁》诗中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其中说到的“戟”就是这种兵器。
除矛、戈、戟外,古代进攻的武器还有刀、斧、箭、炮等。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及__________②辍_________2.翻译:①颇已属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欲以武艺自达___________________;③积年,板床为之锐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以文华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3.“遂折节读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_①就改变志向努力读书;②因此跟随别人读书;③于是埋头读书;④就斩断兵器致力读书。
【译文】魏收十五岁,已经很能写文章。
等到随同父亲到边关,爱好练习骑马射箭,想通过练习武艺求得功名。
荥阳郑伯和他开玩笑说:“魏郎你用的戟多少重啊?”魏收很惭愧,于是回过头来读书。
夏季,坐在木板床上,跟随着被树遮蔽的影子移动背诵书。
经过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损了很多而精力充沛不懈怠,(后来)他凭借凭文章华丽而闻名于世。
【参考答案】1.①等到②停,此指懈怠 2.①很能写文章;②想通过练习武艺求得功名;③经过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损了很多;④凭文章华丽而著名。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
御:驾车。
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更换。
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
④调:谐调。
⑤诱:引导。
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阅读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向) 2.术未尽.也(穷尽)3.先则恐逮于.臣(被) 4.夫.诱道争远(发语词)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答: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
赞成。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郑人买履[lǚ]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赞刘谐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长袖阔带,“纲常"③之冠,“人伦"④之衣,拾纸墨⑤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
时遇刘谐。
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
"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⑦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
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⑧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
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
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选自明•李贽《李温陵集》)[注释]①道学:指崇奉儒家学说的人。
②屐(jī):木底有齿的鞋,此指鞋底。
③纲常:指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
它是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
④人伦:为人的伦理道德。
⑤纸墨:指儒家著作。
⑥羲皇:伏羲氏,传说中的古帝。
⑦纸烛:灯笼。
⑧李生:作者李贽自称。
[文言知识]词类的活用。
词类的活用,古今汉语中均有,只不过古汉语中稍多罢了。
现代汉语中“铁了心"的“铁”,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上文“敢呼仲尼而兄之”中的“兄”,是名词作动词用,“兄之”意为做他的兄长。
又,上文“李生闻而善”中的“善”,本为形容词,但在句子中要作动词用,解释为“认为好"。
又,上文“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中的“昭”,本为形容词,指明朗,在句子中要理解为“照亮”天空。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的词性在句子中临时活用为其他词性。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哂②斯③易2.翻译:①窃唇吻之三四②其人勃然作色而起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3.解释下列词组与句子中的“徒":①自谓真仲尼之徒焉(上文) ②徒劳无益③家徒四壁;④徒步当车4.理解:“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是一个反问句,请用陈述句表示它的意思。
小升初古文一百篇及意思注释

小升初古文一百篇及意思注释在小学升初中的阶段,古文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文,我们精心挑选了一百篇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并附上了详细的意思注释。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后经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通过对这句话的学习,我们能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做人应有的态度。
再来看看《孟子》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其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这告诉我们要秉持正义和善良,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还有《老子》中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它的意思是:“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
”这让我们懂得事物都有两面性,要以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
《庄子》中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意思是“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这句告诉我们不要总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别人。
《列子》里的“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之间关于音乐的知音之情。
在诗词方面,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意思很容易理解,在床前看到明月洒下的光辉,还以为是地上的霜。
抬头仰望明月,不禁低头思念起远方的家乡。
这首诗简单而深刻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
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展现了雨后山林的清幽宁静。
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仅描绘了壮丽的景色,还蕴含着积极向上的哲理。
在寓言故事类的古文中,《守株待兔》告诉我们不能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
小升初经典古文阅读30篇

小升初经典古文阅读30篇1. 《论语》:对子贡的回答- 摘要:这篇文章是对子贡的问题进行回答,强调要诚实待人、尊重长辈、勤奋研究等道德价值观。
2. 《孟子》:仁者爱人- 摘要:这篇文章阐述了仁者对他人的爱与关怀,以及如何通过仁爱行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 《老子》:无为而治- 摘要:这篇文章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即通过放下私欲,顺其自然,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4. 《庄子》:蝴蝶之梦- 摘要:这篇文章以蝴蝶之梦为比喻,探讨了人生与梦境的关系,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5. 《论语》:为政第一- 摘要:这篇文章强调了做官的第一要务是保持廉洁,以身作则,以利他为己任。
6. 《孟子》:天命之论- 摘要:这篇文章讨论了天命的观念,强调个体应当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努力实现天命所赋予的使命。
7. 《老子》:无名之名- 摘要:这篇文章提出了“无名之名”的概念,论述了名与实的关系,告诫人们不要追逐虚荣与表面的虚名。
8. 《庄子》:逍遥游- 摘要:这篇文章描述了逍遥游的境界,讲述了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9. 《论语》:季氏八议- 摘要:这篇文章记录了孔子对季氏家族八个议题的回答,帮助人们理解孔子的思想和人格。
10. 《孟子》:性善论- 摘要:这篇文章阐述了人性善良的观点,强调人们应该发扬善良的品质,追求道德的完善。
11. 《老子》:道法自然- 摘要:这篇文章讲述了道法自然的理念,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谐。
12. 《庄子》:大宛之物- 摘要:这篇文章以大宛之物为例,表达了无尽的变化和相对性,探讨了事物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13. 《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 摘要:这篇文章强调了士人应该具备弘毅的品质,坚持正义、勇往直前。
14. 《孟子》:兴于诚,灭于虚- 摘要:这篇文章阐述了兴盛源于诚信,衰败来自虚伪,强调了诚实的重要性。
15.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摘要:这篇文章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的概念,告诫人们道理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王积薪闻棋王积薪①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
将游京师,宿于逆旅②。
既灭烛,闻主人媪③隔壁呼其妇④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
”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
”各言数十。
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⑤。
”积薪暗记。
明曰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唐国史补》)[注释] ①王积薪:唐朝著名围棋手。
②逆旅:旅店。
③媪:老妇人。
④妇:指媳妇。
⑤伏局:这局棋认输。
[文化常识]围棋。
我国的围棋,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就流行,久盛不衰。
《学弈》中说到的“弈秋”,就是著名的围棋手。
到了唐朝,围棋已定型为今天的纵横19道,361个点。
它最初叫“弈”,“围棋”这个名词在西汉时出现。
到魏晋南北朝,上至帝王、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喜爱下围棋,因此高手辈出。
当时已实行九等品级制,是今天围棋九段等级制的雏形。
汉朝的班固、马融等都总结过下围棋的经验,至唐与五代,关于围棋的专著已很多,如《棋图义例》、《棋势》等。
棋盘(棋枰)及棋子有木质、石质的,也有玉制的。
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的围棋,都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敌②京师③既2.翻译:①良宵难遣②明曰复其势3.理解:这则故事说明【参考译文】王积薪下棋的功夫很高超,自认为天下没有敌手。
有一次他到京师去,路上借个小旅馆过夜。
熄灯以后,听见旅馆老板老婆婆隔了墙壁叫她的媳妇,说:“今夜气候温和,没有什么消磨时光,和我下一局棋怎样?”媳妇回答说:“好。
”老婆婆说:“我在第几道下了一子。
”媳妇说:“我在第几道下了一子。
”这样轮流说,各下了几十子。
老婆婆说:“你输了!”媳妇说:“是我输了。
”王积薪把两人下棋的过程记在心里。
第二天,复验那盘棋的局势,发现两人下棋用意之妙,都是他远远比不上的。
【参考答案】1.①匹配②京城、国都③已经2.①美好的夜晚难以打发;②第二天(按婆媳下棋的过程)恢复局势。
小升初必做小古文27篇+中学文言文4篇

小学古文阅读27篇+中学文言文4篇小学古文阅读1.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什么都不能够刺穿的盾与可以刺穿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C 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1.义犬救主华隆好弋[1](yì)猎。
畜(xù)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2]。
隆后[3]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
犬遂咋[4](zé)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
犬彷徨(páng huáng)嗥吠(háo fèi),往复路间。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隆闷绝[5]委地,载归家,二日乃苏。
隆未苏之间,犬终不食。
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摘自《太平广记》短文注释:[1]弋:射。
[2]将自随:带着它跟随自己。
[3]后:后来,以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一)
1.去:离开(2)破:击破
2.从此以后手不离书,以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
3.如:曹冲称象;瓦特留心观察水沸腾发明蒸汽机
二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二)
(1)A.嬉:游戏,玩耍B.贾:商人
(2)孟母三迁
三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三)
1.C
2.(1)止:阻止(2)遂:于是……就……
3.婴儿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
4.(略)言之成理即可
四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
③而身.为宋国笑身.()
④冀.复得兔冀.()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四)
1.①走:跑②释:放下③身:自己④冀:希望
2.议论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兔是不可能再得到的,而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3.守株待兔(略)
五
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斯.②从而谢.焉谢.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
(五)
1.①斯:这样②谢:道歉
2.有志者不食嗟来之食
3.(略)
六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2.翻译文中画线句
子:。
3.这个故事讲的是成语。
4.这个成语的含义
是:。
(六)
1.转身
2.叶公并非真正喜欢龙,而是喜欢那些像龙而又不是龙的东西。
3.叶公好龙
4.有的人表面喜欢某样事物,却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七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
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逮:不给他
B.衡乃与其佣作佣作:雇佣劳作
C.而不求偿偿:报偿
D.邑人畏服之如是邑人:同乡
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
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七)
1.A
2.凿壁偷光
3.三个故事:凿壁偷光、佣作求书、说《诗》感受:(略)
八、尹翁归传
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
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
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
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后去吏居家。
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
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
”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何伤?”遂召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吏,便从归府。
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
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
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
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
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后堂待见。
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
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斗变:斗殴闹事。
B.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秉:执掌。
C.延年曰:“何伤?”伤:伤害。
D.汝不任事也任:胜任。
2、对下列句子中的“其”和“乃”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甚奇其对②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
③定国乃谓邑子曰④今君乃亡赵走燕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3、从句意关系看,下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②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
③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④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③
4、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尹翁归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一组是()
①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②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
③案事发奸,穷竟事情④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⑤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
A.①②④B.③④⑤C.②③⑤D.①③④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尹翁归通晓法令条文,精于击剑,且不畏权贵,不受贿赂,所以他官职虽小,商人们都很怕他。
B.得到太守田延年的赏识器重之后,尹翁归表现出很强的办案能力,按罪量刑,依法办案。
C.尹翁归第二次为官后,仕途通达,由卒史而督邮,而都内令,又升迁为弘农都尉,最终官拜东海太守。
D.尹翁归能取得优异的政绩而青史留名,田延年功不可没。
因为尹翁归虽然倨傲狂妄,但田延年不但没有计较他、苛求他,反而采取了宽容态度,并放手重用他。
6、结合上下文翻译文中两个画线句子。
①属县长吏虽中伤。
译文:
②又不可干以私。
译文:
参考答案
八、
1、C(这里的“伤”是妨碍的意思)
2、C(①中的“其”,代词,他的;②中的“其,代词”,指“我”;③中的“乃”,副词,就;④中的“乃”副词,竟然,
3、B(①句并列关系,②句④句是因果关系,③句是转折关系)
4、D(②反映尹翁归直爽的性格和书生气,⑤写尹翁归官拜太守去向廷尉于定国辞行,与表现他的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无关)
5、D(“独伏不肯起”这一细节表现了尹翁归的直爽性格和书生气,而不是倨傲狂妄)(6)①所属各县的官吏被人检举而受到查办。
②(我)又不能以私情来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