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学-8第四章-海洋环境要素

合集下载

海洋地质学——精选推荐

海洋地质学——精选推荐

海洋地质学海洋地质学第⼀章绪论●《海洋地质学》的含义●《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意义●《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法绪论-《海洋地质学》的含义和内容●《海洋地质学》是研究海⽔覆盖区岩⽯圈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的学科。

●海洋地形、海洋沉积、海洋构造和海洋矿产是其主要研究内容。

绪论-《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意义●海洋地质的研究具有重⼤的理论意义现代海洋占地球表⾯积的2/3,⽩垩纪时达4/5;不了解海洋就不能正确认识地球,不了解海洋地质就难有全⾯的地球观。

●浩瀚的海洋是正在进⾏沉积作⽤的天然实验室全世界⼤陆上沉积岩的分布⾯积约占陆地的75%,多是古海洋的沉积物。

对现代海洋沉积物的及其环境和机制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沉积学的内容,⽽且是将今论古的依据。

●海洋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海洋是我们⼈类赖以⽣存的主要地质环境之⼀。

绪论-海洋地质学的发展史●海洋地质知识的积累时期●海洋地质学的独⽴时期●海洋地质学的蓬勃发展时期●海洋地质学的新时期海洋地质知识的积累时期●1.航海中海洋地质知识的积累● 1872年12⽉6⽇-1876年5⽉4⽇,英国“挑战者”号环球航⾏,奠定了近代海洋学基础,具划时代意义。

●2.⼤陆地质调查中海洋地质知识的积累●⼤陆漂移说(Wegener,1912,1915)和Holmes(1928)的地幔对流说虽然当时未能得到⼤多数学者的⽀持,却为⽽后的板块学说的创⽴奠定了⼀定的基础。

海洋地质学的独⽴时期●20世纪30-40年代是海洋地质学的独⽴时期,⼤陆架油⽥勘探、声纳等调查技术的⾰新、海洋研究机构的建⽴,使海洋地质知识⽇益丰富。

40年代末,50年代出⼀批重要著作的问世,表明海洋地质已成为⼀门独⽴学科。

●●三部著作的发⾏,标志着海洋地质学成为⼀门独⽴学科:美国Sherpard的《海底地质学》(1948)、苏联克莲诺娃的《海洋地质学》(1948)和荷兰Kuenen的《海洋地质学》(1950)。

海洋地质学的蓬勃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后海洋地质学进⼊了蓬勃发展时期●1. 海底三⼤发现●⼤洋中脊系统、海底热流异常和海底磁异常是改变地球观的海底三⼤发现。

海洋地质学课程大纲(翟世奎修订)

海洋地质学课程大纲(翟世奎修订)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海洋地质学是研究被海水覆盖的地球岩石圈及其与地球其它圈层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海洋地质学根源于地质学,所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仍属于地质学的范畴。

由于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被海水所覆盖的岩石圈部分,所以海洋地质学与海洋学及其相关学科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与大陆古老岩石圈不同,大洋岩石圈是年轻的地质体,一般不超过2亿年。

因此,海洋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年轻大洋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地质结构和构造,发展演化及相关效应等的科学。

主要研究方法是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方法。

海洋地质学研究一般需要凭借各种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仪器设备进行,并且多由一个综合性的研究平台如调查船、海底观测站、浮标等作为支撑。

海洋地质学是随着高新技术的出现由地质学和海洋学结合交叉衍生出的一门较新的边缘学科,产生于上世纪初(1920年出现第一部“海底地质学”),发展于上世纪中叶晚期(1960-1980,深海钻探计划实施,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理论问世)。

所以,海洋地质学的特点:学科年轻、多学科交叉、依赖高新技术、发展前景广阔。

目前,海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解决满足人类对矿产资源和环境的需求,包括由此引发的军事和国家权益方面需求中的科学问题。

- 5 -海洋地质学研究在被海水覆盖的岩石圈上/中所发生的一切地质作用及其效应,以及地球其它圈层与该岩石圈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空间上,其下到软流圈,甚至地核,上到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甚至天体,横向上包括陆地与海洋;时间上,从古至今,直至未来;内容上,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方法技术上,物理、化学、数学和几乎所有的高新技术。

部分研究内容已经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

例如:(1)研究海底沉积物物质组成与沉积过程——海洋沉积学;(2)研究海洋基底物质组成及其成因机制——海底岩石学;(3)研究海底构造及其探测技术——海底构造地质学和海洋地球物理学;(4)研究海洋(包括海底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中元素迁移、转化、平衡和地球化学循环——海洋地球化学;(5)研究海洋盆地的形成、演化、沉积环境发展史——古海洋学;(6)研究海底矿产资源类型、分布及其成因机制——海底矿产资源(学);(7)研究海岸过程——海岸动力地貌学;(8)研究近岸工程地质环境——海洋工程地质学;……。

海洋地质学绪论

海洋地质学绪论

1.2.3 海洋构造-环境因素对全球变化产生主导作用 构 造 运 动 改 变 海 洋 格 局
海洋地质学 • 1 •绪论 1. 2 海洋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性
1.2.3 海洋构造-环境因素对全球变化产生主导作用
全 球 碳 循 环
海洋地质学 • 1 •绪论 1. 2 海洋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性
1.2.3 海洋构造-环境因素对全球变化产生主导作用
晚白垩纪 重大事件
海洋地质学 • 1 •绪论 1. 2 海洋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性
1.2.4 海洋地质研究引发地学革命
海洋地质学 • 1 •绪论 1. 2 海洋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性
1.2.4 海洋地质研究引发地学革命 整合大洋钻探计划 IODP
海洋地质学 • 1 •绪论 1. 2 海洋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性
1.3.3 地学革命与大洋钻探
板块构造学说
海洋地质学 • 1 •绪论 1. 3 海洋地质学发展简史
开创古海洋学
海洋地质学 • 1 •绪论 1. 3 海洋地质学发展简史
1.3.3 地学革命与大洋钻探
ODP硕果累累 决心号 JOIDES Resolution
海洋地质学 • 1 •绪论 1. 3 海洋地质学发展简史
约 95% 的沉积物堆积在海洋 沉积物类型丰富多样 复杂的沉积环境和沉积动力 条件
海洋地质学 • 1 •绪论 1. 2 海洋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性
1.2.2 海底地质现象极为活跃 火山活动
喷发类型丰富多样 约 80% 的火山喷发在大洋中脊 巨大火成区大多分布在海洋
海洋地质学 • 1 •绪论 1. 2 海洋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性
海洋地质学 • 1 •绪论

丰硕的成果

遵循事先拟定的考察路线和执 行站位任务

海洋地质学了解海底地质构造与海啸形成原因

海洋地质学了解海底地质构造与海啸形成原因

海洋地质学了解海底地质构造与海啸形成原因海洋地质学:了解海底地质构造与海啸形成原因当我们谈及海洋,往往会想到那波澜壮阔的蓝色世界,无尽的奥秘隐藏在其深处。

而海洋地质学,则是一把解开这些奥秘的关键钥匙,尤其是在探索海底地质构造以及海啸形成原因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想象一下,我们脚下的陆地有着高山、峡谷、平原等各种地形,而海底也同样如此。

海底并非一马平川,而是充满了起伏的山脉、深邃的海沟、广阔的平原和复杂的火山活动区域。

这些地质构造的形成和演化,是由地球内部的力量以及漫长的地质历史共同塑造的。

海岭,又称为大洋中脊,就像是海底的“脊梁”。

它是由于地幔物质的上涌,导致海底不断扩张而形成的。

沿着海岭,新的海底地壳不断生成,然后逐渐向两侧移动。

与之相反,海沟则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比如著名的马里亚纳海沟。

海沟的形成通常与板块的俯冲有关,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形成了深邃的沟槽。

而海底火山也是海底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的喷发不仅会改变局部的地形,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地质活动。

当岩浆从海底喷发出来,冷却后会形成新的岩石,有时还会形成火山岛。

那么,这些海底地质构造与海啸的形成又有什么关系呢?海啸,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海洋灾害,往往在瞬间就能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海啸的形成,通常有多种原因。

其中,海底地震是引发海啸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当海底发生强烈地震时,地壳会发生剧烈的错动和位移。

如果这种错动和位移发生在海洋底部,就会导致海水瞬间被抬起或下沉,从而引发大规模的海浪。

以板块俯冲带为例,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一个板块俯冲下去时,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和能量积累。

一旦这种压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极限,就会引发强烈的地震。

而这种地震往往发生在深海,其释放的能量能够迅速传播到海面,形成巨大的海啸波。

海底火山的爆发也可能引发海啸。

火山爆发时,巨大的能量会将大量的岩石、岩浆和海水抛向空中,同时引起海底地形的突然变化,导致海水的剧烈波动,从而产生海啸。

第四章 滨海沉积 海洋地质学 教学课件

第四章 滨海沉积 海洋地质学 教学课件
第四章 滨海沉积
海洋沉积主要研究: 现代海底的沉积环境, 发育机制, 沉积地形以及物质成分, 结构,构造等。
据水深划分为:滨海沉积,浅海沉积,深海沉积等。
(一)沉积环境
前滨:向海倾斜,1---5度,少数达30度。 中高波能。 河源沙为主,部分海岸侵蚀沙。 生物碎屑少。
后滨:风力作用为主。
沙滩

形成:涨潮—停止----落潮----静止。===细沙-粘土---细沙---
粒序:陆----海———细-----粗:反粒序。 动力强:海滩,动力弱:潮坪。
气候:冷:泥炭;热:藻类沼泽; 干旱:碳酸盐地形
地形单元:潮沟,沿岸堤。
陆—海:泥坪—混合坪—沙坪 宽度,坡度,与冲淤有关。
淤积坪:坡缓,宽大,潮沟发育好。 例如:苏北 ,浙南海岸。
分选良好。
构造:层面构造: 风成波痕,流水波痕,涡流波痕------后滨。 冲刷痕,刻痕,流痕。浪成波痕-------前滨。
层理构造:交错层理。拱形层理。 生物构造:各种形迹。后滨有陆地动物形迹。
第二节 障壁沙岛----泻湖沉积
障壁沙岛与大陆之间形成泻湖,二者构成障 壁沙岛----泻湖沉积体系。
形成环境:
粒度大:坡度大,宽度小。
具沟堤的双坡向海滩
滩角
波能中等,沿岸流弱时发育。以高潮位滩角 为主。间距1---2000米 。
裂流清晰,粗碎屑堆积。
滩 角
(四)海滩沉积物
成分:石英,长石,少量重矿物和生物碎屑。 火山海岸:火山碎屑。堤内富集重矿物。
结构:沙滩,砾滩,高潮线附近粗,两侧细
能量分配的反应。
冲刷潮坪:物源减少引起,坡度变大,海岸蚀退,堆积沿岸堤。 例如:苏北 废黄河口。1855---1985退后20km. 冲刷潮坪变为淤积坪时堆积沿岸堤便位于沼泽中, (不同于海滩沿岸堤)称海沼沙岭(Chenier)

海洋地质学知识点详细概括

海洋地质学知识点详细概括

海洋地质学知识点详细概括海洋地质学知识点详细概括1.锰结核⼴泛分布于什么位置?这⼏年国际⼤洋钻探计划发现的深海⾦属矿产之⼀的锰结核⼴泛分布于深海盆内。

2.属于深海底⾦属矿产之⼀的海底热液在什么部位出现?属于深海底⾦属矿产之⼀的海底热液⼀般沿增⽣板块边缘和构造带以热泉、间歇泉、喷⽓孔和渗透海底熔岩的形式活动。

3.“⿊烟囱”、“⽩烟囱”是怎么回事?1979年美国科学家在⽔深2700 m的东太平洋海隆直接观察到发⽣在深海底的奇观—“⿊烟囱”和“⽩烟囱”。

“⿊烟囱”是发⽣于洋壳内因地球内热作⽤于渗⼊海⽔后形成的海底热流,海底热流内含有⼤量的硫化物,很适合嗜流⽣物的⽣长,因此在“⿊烟囱”周围发现了美丽的⽩虾⽩蟹。

⽽⽩烟囱中的微粒主要为⾮晶质SiO2成分和少量Fe、Zn硫化矿物。

4.美丽的“⿊烟囱”通常出现在什么部位?美丽的“⿊烟囱”通常出现在洋中脊轴附近。

洋壳内热液的循环作⽤与离开洋中脊的远近有关,距中脊轴越来越远,洋壳内的热液循环作⽤就会逐渐变弱。

5.当前制约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因素主要是什么?当前制约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因素主要是资源的可利⽤性和可采性、经济合理性和对环境影响的预测。

6. 海洋油⽓开发包括哪三个⽅⾯的内容?海底油⽓的开发,开始于20世纪初,它的发展经历了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的过程。

海洋油⽓⽣产过程可包括三个⽅⾯的内容。

⾸先是海底油⽓资源的勘探,常⽤地震波的⽅法来寻找海底油⽓矿藏。

其次是海底油⽓的开采,这主要是通过钻井平台进⾏。

最后是海洋油⽓的输送,⼀种是由船舶运输,另⼀种是海底管道运输。

海底油⽓的勘探、开采是⼀项⾼投资、⾼技术难度、⾼风险的⼯程,国际合作和⼯程招标是可⾏⽅式之⼀。

7.现代海洋地质调查技术有哪些?研究进⾏海洋地质学调查勘测的各种技术⼿段.⼤体可分为三部分:常规海洋地质调查技术、专项调查研究技术和地球物理测量.属第⼀类的有:地质取样、现场观测、遥感遥测技术、剖⾯仪、例扫声呐、海底照像和电视等;专项调查⼿段包括深海钻探、潜深观测等;地球物理调查包括地震、重⼒、磁⼒和热流等项调查.114.海洋地质调查⽅法有哪些?(⼀)海底地形地貌测量1、回声测深(单、双频)2、多波束测深(三维海底⽴体地形图)3、旁侧声呐扫描(⼆维海底平⾯地形图)(⼆)海底地层探测1、声学地层剖⾯仪(浅、中、深)地层厚度、层理结构和地层中异常埋藏体(浅层⽓、断层、埋藏古河道)2、地震勘探(单道、多道、三维)震源(⽓枪和电⽕花)和接收系统(接收器、放⼤器和记录仪)3、海底地震观测(三)重⼒测量根据重⼒异常值推算具有异常密度的地质体及密度变化界⾯的形状和埋藏深度。

海洋地质作用课件

海洋地质作用课件
也大。海水的密度 随着纬度和深度的
增加而增加。 海水密度差是大洋 环流的主要驱动力。
1. 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
海洋生物
底栖生物 游泳生物 浮游生物
固着:珊瑚 爬行:螃蟹 钻孔:蠕虫
各 种 鱼 类
笔石 藻类 放射虫
1. 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
海水的运动
海浪
潮汐
洋流
浊流
海水 的 波状 运动。
全球性的 海水作周 期性的涨 落的现象。
水的沉积作用
半深海和深海带的沉积作用
软泥沉积
常见的软泥沉积物有含硫 化铁的蓝泥和灰泥、含氧 化铁的红泥和含海绿石的 绿泥。深海带则主要为各 种生物软泥,如抱球虫软 泥、硅藻软泥、放射虫软 泥。
3.海水的沉积作用
半深海和深海带的沉积作用
浊流沉积
浊流作用可将浅海和 河口沉积物带到大陆 坡下或深海盆地中沉 积。典型的浊流沉积 物主要由粘土、粉沙、 沙组成。在空间上多 为扇体。
海洋地质作用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含 有丰富的矿物资源,震旦纪以来,大陆上五 分之四的地区发育有各种海相地层,因此, 研究海洋的地质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 现实意义。
海洋地质作用
内容提要
海洋地质作用
1. 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 2. 海水的剥蚀和搬运作用 3. 海洋的沉积作用
1. 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
3.海水的沉积作用
浅海带的沉积作用
生物沉积作用 浅海是生物最繁盛的 区域,生物的沉积作用十 分明显。当浅海中大量的 生物死亡后,尸体的硬质 部分可直接堆积在海底, 形成生物堆积。最常见的 有珊瑚礁、生物碎屑灰岩。
3.海水的沉积作用
浅海带的沉积作用
生物 沉积 作用
3.海水的沉积作用

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第四章 中国近海水文要素

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第四章 中国近海水文要素

200m为界
t 0.20 C/m s 0.10/m 0.10kg/m4
z
z
z
t 0.05 C/m s 0.01/m 0.05kg/m4
z
z
z
渤黄海中部:11月-翌年3月,垂向均匀;4月表层升温,5月明 显分层,7-8月跃层鼎盛时期,9-10月削弱 沿岸地区:始终混合均匀
南海中部:夏季双跃层
南海,9-12月 中南部深水区,11-12月 仍存在深跃层 深度50-200m,厚度30150m
1.3 温度的垂直分布
小结
中国近海强跃层区大体分成3种情况 一种出现在几个冷水团上方:渤中、辽东湾、北部湾、黄 海冷水团
一种出现在大河河口:长江口、粤西(珠江)、湄公河口;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最后一种跟环流有关:长江口以东(高温的长江冲淡水与 低温的苏北沿岸水)
夏季
南海:四周高中央 低 芽庄冷水(100m层 更显著,上升流) 南薇滩暖水
1.2 温度的水平分布
秋季
渤海:降温快,海湾低 于中央
黄海:南黄海暖水舌, 南北黄海之间纬向分布
东海:基本恢复到冬季 状态,台湾东北冷涡
1.2 温度的水平分布
秋季
渤海:跃层消失,冷水 块消失,中部高
黄海:冷水团减弱并移 至黄海槽附近,中心 9℃
东海:反应流系影响,黑潮, 台湾暖流,对马暖流,黄海 暖流,黄海沿岸流,东海沿 岸流,东海沿岸流与暖流的 温度锋
1.2 温度的水平分布
冬季
总体特征:表层以17°N 为界,北侧水温低梯度大, 沿岸低外海高;南侧水温 高梯度小 粤东:沿岸水,温度锋 北部湾:暖水舌 南海中部:SW-NE走向, 东北季风漂流 南海东侧:28 ℃,南海 暖水池,最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海洋化学背景
17
3、CO2和碳酸系统
海水中的CO2和碳酸系不仅控制了海洋中碳酸盐矿物 的溶解和沉淀,而且由于其与水反应生成碳酸(H2CO3), 进而分解形成H+和HCO3-,也就简接地控制了海洋中的pH 值,影响着电解质的平衡。
对含量一经改变,就会导致各种化学平衡朝着
不同方向进行。这些化学变化可以使物质分解
破坏、迁移或沉淀。通过长期缓慢的物质交换,
造成地质时期各种类型的沉积物及有用矿物的
富集。
4.2 海洋化学背景
6
就海洋系统而言,影响海水化学元素含量
分布,并导致矿物溶解和沉淀的最重要的化学
参数是pH值、Eh值和CO2(碳酸盐系统)。其中 pH值主要影响电解质的溶解/沉淀平衡,Eh值
主要影响变价元素的存在形式,也就决定着变
价元素矿物的溶解与沉淀,海水中溶解CO2决定 了碳酸盐系统的地球化学平衡,不仅决定着生
物(壳体)的沉淀与溶解,也是海洋与大气联
系的纽带。三者密切联系,共同作用
4.2 海洋化学背景
7
1、pH值
H2O = H+ + OH-,25ºC平衡常数: Kw=[H+][OH-]=10-14,
常温常压下纯水的[H+]=[OH-] =10-7 mol/L
pH=-logaH+=-log[H+]
常温常压下纯水 pH=7
4.2 海洋化学背景
8
1、pH值
海水中的H+浓度在10-7~10-8 mol/L(克离
子/公升)之间, pH值为7.5~8.2,呈弱碱性。
由于氢离子参与海水中大多数化学反应平衡,
100~200 m深度范围内,由于生物耗氧量以及有机
物的氧化使海水的含氧量降低为最小值(缺氧层);
底层水体由于受两极下沉水体充氧及温度较低而缺
氧不明显,缺氧层往往位于水体中部。
4.2 海洋化学背景
11
2、Eh值
在海洋的某些特殊深海闭塞静水区,可以出
现无氧带,以致这里的底栖生物完全绝迹。
在地质历史中出现过多次海洋“缺氧事件
1
海洋地质学导论
(第八讲) 主讲
2
本讲作业与思考题
1、海浪、潮汐、洋流对海底的主要作用?
2、浊流发生的机制及其在海底地形地貌及
沉积物分布中的作用?
3、温跃层、密跃层的基本概念及其成因?
4、何谓“沉积滞后效应”?
抓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提高 教师制作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 语文教学的能力。
继续加强大阅读,课内指导,课 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丰富 学生的语言积累。
确立大语文观,开展丰富多彩的 实践活动。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提高教学质 量。
采取一切可行的方法,提升学生 的语文整 体素养 ,包括 学生的 听、说 、 读、写的 能力, 提高学 生的语 文品位 , 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
三、工作内容 1、本学期语文组要加大组织学习 新课程标准和研究新教材的力度,结 合本校存在的问题,有重点的组织专 题性学习。
因此,很多矿物的形成和生物的活动都与氢离子
浓度有关。海水的弱碱性有利于海洋生物利用
CaCO3组成介壳,海水的pH值恰恰在适于方解石 和白云石等矿物形成的pH值范围内(pH=7.2~
9),因此,海洋成为生命的摇篮。
4.2 海洋化学背景
9
1、pH值
海水的pH值主要取决于二氧化碳的平衡。
在温度、压力、盐度—定的情况下,海水的pH 值主要取决于H2CO3离解形成的各种离子浓度, 而海水中H2CO3的浓度取决于CO2,而后者又与大 气中的CO2含量有关。
元素离子的浓度;Eh
值则主要影响变价元
素的存在形式,也就
控制着变价元素化合
物的溶解与沉淀。
4.2 海洋化学背景
15
3、CO2和碳酸系统
CO2和碳酸系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平衡系统之一,它和 氧一样,在生物一大气一水之间进行着复杂的循环,对
大气-海洋界面、海水的化学性质、生物的生存和海洋
沉积物的沉积过程都起着重要作用。地壳岩石中分布广
泛的碳酸盐类沉积,就是在CO2参与下形成的。 一般气体在海水中的溶解量与其在大气中的分压成
正比,但CO2是个例外。CO2与水的反应,大大提高了CO2 在海水中的浓度。海水对CO2的吸收取决与3个过程:一 是海水的静态容量(达到平衡后海水中的CO2含量),二 是大气—海洋之间的CO2交换,三是海水垂直混合速率。
4.2 海洋化学背景
16
3、CO2和碳酸系统
海水从大气中吸收CO2的能力很大,而且最初
它所能吸收的CO2是现今的几倍。要准确估计海水
吸收CO2的能力是较为困难的,因为整个体系处于
动态之中。CO2与水生成碳酸,碳酸离解得到碳酸
氢根和碳酸根,这是海水中溶解碳的主要化学形
式。CO2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因为藻类光合 作用消耗CO2而在呼吸中放出氧,另一个原因是 CO2的溶解度随压力增加而增加。
3
海洋地质学
第四章
海洋环境要素
4
第四章 海洋环境要素
4.1 海洋物理学特征 4.2 海洋化学背景 4.3 海洋生物与生物地质作用 4.4 小结
4.2 海洋化学背景
5
海水中含有数十种元素,主要以悬浮微粒、
胶体和离子三种形式存在。在海洋中,由于气
候、海流、潮汐、蒸发与降雨等因素,造成了
各地海水在化学成分上的重大差别。元素的相
H2CO3 H+ + HCO3-
CO2(x) + H O 2 (aq) H2CO3
4.2 海洋化学背景
10
2、Eh值
在海水中溶解有部分游离氧,其含量控制着海
水的氧化还原性质。反映氧化还原强弱的指标称为
Eh值(单位为伏或毫伏),又称为氧化还原电位。
海水中的游离氧对于生物活动关系重大。在海
水表层,由于生物光合作用,含氧量最大;在水深
其突出特征是:氧化环境下形成的矿物
中变价元素呈高价态。
4.2 海洋化学背景
13
2、Eh值
海水中的pH值和
Eh值是反映海洋环境
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两个指标,二者有着
密切的联系。从某种
角度看,两个指标控
制着地球上整个生命
系统。
4.2 海洋化学背景
14
2、Eh值
海水中的 pH值控
制着电解质的溶解平
衡,也就控制着金属
anoxic event” (由于海底缺氧,在沉积物中形成
黑色、富含有机碳、一般无底栖生物扰动,常含
黄铁矿和重金属的海相纹层状沉积层事件)。
4.2 海洋化学背景
12
2、Eh值
按Eh值的高低可将海水环境分为氧
化、中性、还原等环境。氧化环境中常
见的自生矿物有氢氧化铁和氧化铁,而
还愿环境下则形成白铁矿和黄铁矿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