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教案最新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秦腔》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掌握秦腔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及其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

(3)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剖析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了解秦腔与其他戏曲剧种的区别。

(3)结合生活实际,感受秦腔的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秦腔》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2. 秦腔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及其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秦腔表演技艺的具体表现形式,如唱腔、念白、做功等。

2.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秦腔的热爱和传承发展的决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秦腔演唱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秦腔的魅力。

(2)引导学生讨论:你对秦腔有什么了解?你认为它有哪些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秦腔》,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自主探究,搜集有关秦腔的资料,加深对秦腔的认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秦腔》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主题的?(2)全班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借鉴、补充。

4. 课堂讲解:(1)讲解秦腔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及其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

(2)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描写,如唱腔、念白、做功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秦腔的表演技艺。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秦腔的感受。

(2)讨论如何传承和发展秦腔,使其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秦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传承和发展秦腔的责任。

五、课后作业2. 观看其他戏曲剧种的演出或视频,比较其与秦腔的异同,谈谈自己的感受。

《秦腔》教学设计

《秦腔》教学设计

《秦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秦腔》是当代作家贾平凹的代表作,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乡愁乡情"。

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陕北乡村独具特色的秦腔文化,展现了乡村百姓朴素、悲悯的情感世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眷恋之情。

小说结构特异,以"秦腔"这一意象贯穿,将不同时空、不同人物的故事巧妙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了错落有致的艺术结构。

作品语言质朴生动,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诗意色彩。

选择本篇入教材,有助于引导学生感受优秀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理解地域文化对个体生命的塑造,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学情分析】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既向往都市的繁华,又对故乡的一草一木怀有深厚感情。

但由于生活阅历有限,部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识不够深入,对乡土文化的理解也较为表面化。

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导他们从自身的成长体验出发,思考故乡文化对个人生命的意义。

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以图片、视频、音乐等形式直观展现秦腔艺术的魅力,帮助学生跨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小说意境。

此外,要注意引导学生探讨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的现实问题,以小说为镜鉴人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贾平凹的创作风格,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理解"腔""调""戏台"等关键词的象征意义。

(3)把握米家镇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他们的悲欢离合。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的朴实与生动,在吟诵中体会小说意境。

(2)通过合作探究理清小说结构,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3)通过讨论交流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的喜怒哀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民间戏曲的独特魅力,珍视优秀传统文化。

(2)理解故乡、亲情对个体生命的意义,增强文化认同感。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精选3篇)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精选3篇)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精选3篇)高中语文《秦腔》篇1活动目标:1、了解秦腔中“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

2、知道秦腔是戏曲之母,是陕西独有的戏曲艺术。

3、让幼儿感受秦腔戏曲的魅力从而产生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活动重点:了解秦腔中“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

活动难点:知道秦腔是戏曲之母,是陕西独有的戏曲艺术。

活动前准备:1、发动幼儿家长一起搜集有关秦腔的脸谱、服饰、头饰等图片及影像资料。

2、搜集来的资料以“我眼中的秦腔”为主题进行环境创设。

3、为幼儿讲解秦腔脸谱,行当的角色。

并在秦腔片段欣赏中巩固其知识。

为下次活动奠定一定的基础。

活动准备:多媒体脸谱面具活动过程:一、导入出示课件1、《姥姥门前看大戏》舞蹈片段导入看姐姐们都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得?姐姐们真开心啊都跳起来了,我想这场戏一定非常精彩,小朋友你们也想看嘛?那咱们一起去吧!二、基本部分1、出示秦腔《十五贯》片段。

引导幼儿了解感受“唱”的表现形式。

你们对这种唱腔熟悉嘛?听听它与平时我们唱的歌曲有什么区别?(有很长的拖音,声音有高有低不一样。

等)。

那表情怎样?(难过生气)你们观察得真仔细,有的小朋友刚才还小声的和我一起在唱呢,那你们小声和我一起来唱唱吧。

教师总结:秦腔还是以“唱”为主,很多人把“演戏”说成是“唱戏”,这也可以说明,歌唱在秦腔中的重要地位。

因而唱得好不好是品评一个秦腔演员的标准。

在秦腔中有四种表现形式,刚我们模唱的那段就起名叫“唱”。

也叫唱腔。

2、出示《教学》片段。

引导幼儿了解感受“念”的.表现形式。

听起这段念白你觉得怎样?(有趣滑稽等)这段有唱嘛?(没有,只有念说)小朋友发现剧中的念白和我们平时的对话一样嘛?(不一样,声音有高低,节奏有快慢,语气不同等)。

教师小结:念也叫念白。

他也是秦腔表现形式之一。

3、出示《柜中缘》片段。

引导幼儿了解感受“做”的表现形式。

她在做什么?(穿针引线,缝衣服)秦腔中缝衣服的动作和我们平时见到妈妈缝衣服是的动作一样吗?(引导幼儿发现“做”的特点秦腔中的动作柔美些,夸张些)咱们一起来缝衣服吧。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秦腔》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贾平凹对秦腔的描写和情感表达。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秦腔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及其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秦腔的艺术特色。

(2)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手段,感受秦腔的魅力,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和欣赏,提高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解析,理解作者对秦腔的描写和情感表达。

2. 分析秦腔的艺术特色,了解其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秦腔历史背景的阐述,对其在中国戏曲发展中的重要性的理解。

2. 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秦腔》及相关资料的准备。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秦腔演唱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秦腔的独特魅力。

(2)引导学生关注秦腔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秦腔》,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秦腔的历史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对秦腔的描写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分析秦腔的艺术特色,介绍其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

5. 语文实践(1)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感受秦腔的语音韵律。

(2)选取课文片段进行表演,体验秦腔的表演风格。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秦腔》。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其他关于秦腔或者贾平凹的作品,如《废都》、《古炉》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以及秦腔在地方文化中的地位。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腔》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文学地位。

(2)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

(3)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作品内容,体会作品情感。

(2)运用讨论、分析、对比等方法,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3)熏陶学生的高尚情操,塑造健全人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秦腔》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作品文学手法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作品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比较法:引导学生将《秦腔》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了解《秦腔》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文学地位,熟悉作品内容。

2. 学生准备:预习《秦腔》,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秦腔》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秦腔》,感知作品内容,体会作品情感。

3.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案例分析:选取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

5. 欣赏与感悟: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秦腔》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7.2《秦腔》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7.2《秦腔》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对学生的鉴赏文章进行评价,关注其分析是否深入、观点是否独到、语言是否流畅,并给出建议。
3.对学生的课堂活动方案进行评价,关注其活动设计是否新颖、目的是否明确、预期效果是否可行,并提供改进建议。
教学反思
在教授《秦腔》这一课时,我深刻体会到秦腔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对秦腔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深感秦腔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展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秦腔的知识和技能。
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秦腔》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理解并分析秦腔的表演特点,如唱腔、念白、脸谱、动作等。
-鉴赏《秦腔》中所体现的陕西地域文化特色及其艺术价值。
2.教学难点
-秦腔的唱腔特色及其与普通话声韵调的异同,如“苦音”、“欢音”的区分。
-秦腔脸谱的象征意义及其在表演中的运用。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部分学生对秦腔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了解不足,导致他们在分析秦腔剧本和表演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秦腔历史和艺术特色的讲解,并引入更多的实例进行分析。其次,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秦腔的唱腔和脸谱理解不够深入,对于秦腔的独特之处把握不够准确。为了提高学生对秦腔唱腔和脸谱的理解,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秦腔唱腔和脸谱的实例,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听感受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秦腔的艺术魅力。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研究秦腔的经典剧目:鼓励学生选择一部秦腔经典剧目,分析其剧情、角色、唱腔等特点,了解秦腔剧目的艺术价值。

最新高一年级音乐鉴赏《秦腔》教案

最新高一年级音乐鉴赏《秦腔》教案

高一年级音乐鉴赏《秦腔》教案一、授课年级·高中一年级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秦腔的基本知识,能够总结秦腔的艺术特点;2、认知目标:学生能体会秦腔的艺术魅力,并了解秦腔中净角和丑角的行当特点3、情感目标:通过互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音乐课堂期待,有兴趣,但对于本单元的传统音乐的兴趣不够浓厚,大部分学生对中国戏曲缺乏基本的了解,根本不感兴趣,因此连最基本的常识都知之甚少。

但通过上节课对京剧的学习,学生对京剧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本节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过程:一、导入1、看陕西地图交代关中地区的位置陕北---陕南---关中三地划分关中地区有陕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西安,西安是13朝古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2、欣赏歌曲《秦娃》,了解关中地区风土人情,引出秦腔视频中表现了陕西关中地区的风俗风貌简介陕西八大怪,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辣子一道菜,不座蹲起来,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碗盆难分开,唱戏吼起来。

引出秦腔。

二、新课教学1、秦腔的由来陕西简称,秦,所以叫秦腔。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秦腔的历史秦腔“形成于秦朝,精进于汉朝,昌明于唐朝,完整于元朝,成熟于明朝,广播于清朝,几经衍变,蔚为大观”。

3、秦腔的剧本秦腔是中国所有戏曲品种中剧本保留的最完整的一个剧种4、秦腔的艺术特点:通俗性,夸张性①表演技艺看视频,了解秦腔表演技艺中的繁多种类秦腔表演技艺十分丰富,身段和特技应有尽有,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棍、顶灯、咬牙、转椅等。

神话戏的表演技艺,更为奇特而多姿。

②唱腔看视频,总结秦腔唱腔的特点秦腔唱腔宽音大嗓,直起直落,刚柔并济。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循声识人,缘情觅根《秦腔》品读【教材分析】贾平凹以秦腔为描写对象,笔触广阔深远。

《秦腔》写出了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写出了那片土地上人民的性格,写出了秦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蕴。

使我们感同身受,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与心灵的震撼。

作为教师在品读时,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丰富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秦腔所激发的喜怒哀乐场面表现出来,并且与秦腔艺术的韵味融为一体的。

【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贾平凹及其文学成就、了解秦腔,以思维导图的形式重现文章的内容和层次。

2.分析文本内容,品味重点句子,学习场面铺陈、细节描写的多样手法。

鉴赏文章朴拙的语言之美。

3.感受文章围绕秦腔、秦川、秦人所展示出的和谐独特的风情之美,体悟厚重的文化意蕴与作者的深沉情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文本内容,品味重点句子,学习场面铺陈、细节描写的多样手法。

鉴赏文章朴拙的语言之美。

感受文章围绕秦腔、秦川、秦人所展示出的和谐独特的风情之美,体悟厚重的文化意蕴与作者的深沉情感。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性学习、对比阅读、情境化学习【课时设置】2【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高一学习的《故都的秋》《荷塘月色》都是聚焦自然风物、投射内心世界,由内辐射而外的个性情感魅力的篇章。

今天学习的《秦腔》,以作者故乡独有的艺术形式秦腔为抒写对象,充溢着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

陕西有句老话言:“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

”在贾平凹笔下,“秦腔如烈酒,五味杂陈,不可一饮而尽”。

秦腔慷慨激昂,苍劲雄壮,气势磅礴,不仅唱出了秦人的魂,更唱出了大西北黄土地的千年风情神韵。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贾平凹的《秦腔》,感受西北传统戏剧的魅力。

学习任务一:“我知”——晓常识1.“鬼才”贾平凹生于1952年,陕西省丹凤县人,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作品曾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腔教案
教学要点:
1、体会文章的大气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3、习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以及文化生活的有机结。

4、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5、体会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

6、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从而对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课时
导入课文:
俗话说:五千年地上文明看山西,五千年地下文明看陕西。

提起陕西,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秦始皇兵马俑、黄土高坡、陕北民歌信天游,以及陕西特色风味羊肉泡馍。

黄土地不仅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秦腔”就是灿烂民族文化中的一株常春藤。

一、秦腔作者简介
又名秦声, 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是我国最早形成于秦地的一种梆子声腔剧种,它发端于明代,是明清以来广泛流行的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声腔之一。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
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

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带
介绍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

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贾平凹的散文无论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倾向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

二、速读课文,把握内容,:
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并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1-5):通过比较道出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指出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6-11):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

梳理第二部分的内容分成四个层次,并归纳大意。

第一层次: 写农民唱秦腔,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爱。

第二层次: 写演戏的情景,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痴迷。

第三层次: 写看戏的场景,秦腔演出的同时也在演出秦人生活中的悲喜剧。

第四层次: 写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部分(12-13):总结全文,强调只有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
三、课文分析
1、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与秦腔有关的内容
明确:——与秦人一样死不离窝的秦腔
——与八百里秦川地理构造一统的秦腔
——与秦地百姓息息相关,抒发秦地人民喜怒哀乐的秦腔(村村有戏班,人人会清唱,听戏时的痴迷……)
2、从文中找出能表现秦腔特点的语句,并加以概括。

①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

②评论说得委婉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

(正面表现)
③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侧面)
(言下之意是:秦腔粗犷、朴实)
====> 秦腔:高亢激昂,朴实粗犷。

3、在文中,作者认为秦腔高亢激昂,朴实粗犷的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作者认为,秦腔的形成与秦地的风土人情(秦地的地理构造和秦人的特点)密不可分。

具体内容有:
①几百年来,秦腔没有被淘汰……其解是有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

②这里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

(秦腔与秦地的关系)
③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秦腔与秦人的关系)
4.秦地有什么特点它与秦腔如何“惟妙惟肖的一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概括。

“一抹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迎风正反翻覆……”
====> 秦地:空旷平坦,厚重实在。

秦地与秦腔,二者在“粗犷豪放”方面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5.秦人有什么特点秦人又如何与秦腔达到“惟妙惟肖的一统”
“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的人群是多么‘二楞’的民众!”
====> 秦人:二楞粗犷,朴实豪放。

秦人与秦腔,二者在“朴实粗犷”方面达到了“惟妙惟肖的一统”。

6、(读1—4段)分别概括秦地、秦腔、秦人的特点。

明确:秦地:辽阔、厚重、生机勃勃
秦腔:高亢响亮、震撼人心
秦人:粗犷、朴实、豪放
7. 作者贾平凹也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那么,作为一位作家,他对秦腔又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情呢这说明了什么(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并加以理解和概括。


作者将从高高的土屋窗口飘出的雄壮的秦腔叫板,置于“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饿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的背景之下,使得秦腔充满了苍凉而厚重的历史感,难怪作者由此感叹:“猛然发现了自己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叹因为在作者看来,“秦腔”不仅仅是秦地的剧种,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持久不衰的生命力的象征。

8、作者为什么“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作者漫游在秦川大地上,联想到它悠久而雄壮的王朝历史,耳闻目睹了秦腔秦人,深深地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补充简介:13个王朝建都在此,历史悠久,气势雄壮,政治文化厚重。

9.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我们也可以这么说: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的文化。

那么,作者笔下的秦人对秦腔又有着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①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

……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

②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③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痛苦了……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 一句话: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

所以,秦人对秦腔的热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因此,我们可以用“痴迷”来加以概括。

10.那么,文章是如何来表现秦人对秦腔的那种痴迷的呢举例说说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阅读文章第6——第8自然段的场面和细节描写,并略做分析。


①戏班排演②搭建戏台③看戏时的盛况④来客看戏招待
⑴点面结合。

⑵多种描写结合,以言行描写为主。

⑶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11、作者以悠游、流丽的笔触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地人民喜怒哀乐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从中凸现出的蓬勃的生命力。

秦腔,就是秦地人民享受生活的五大要素之一。

从秦地人对秦腔的拥护,到听戏时的痴迷,以及对善唱秦腔者的尊重……秦腔生于斯,正是因为它以浓烈的曲调抒发了老百姓的悲情与欢快,所以才会如此让人人心入骨地迷恋,它就如陕北的信天游一样,秦腔就是秦地人民酣畅表达自我、抒发悲苦的抒情渠道。

12.结尾一句有何作用
——再次点明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强调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呼应了开头,强化了主题。

第二课时
四、归纳主题。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

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五、总结艺术特色:
秦腔生长的地方是苍凉、辽远、空廓和悠长的,它是贾平凹的文字底色,这种浑厚的文风作用于《秦腔》便形成了本文大气厚重的艺术特色。

《秦腔》的字里行间充溢着散文的大气,试举例分析之。

——如作者写自己听到土屋的窗口飘出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由于这一情景置放在“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这样一个背景下,便使得飘出的秦腔充满了苍凉和厚重的历史感,难怪作者由感而发:“猛然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六、黄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产生过灿烂的民族文化,这“文化”当然也包含了秦腔在内,那么“秦腔”象征了什么
——象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持久不衰的生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