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品教案 《秦腔》教案5
05 教学设计_秦腔

《秦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秦腔的特点,及其与秦地的地理构造和风土人情的契合统一。
2.学习文章通过场面细节描写和本土化的语言来描写文化现象,表现地域文化的技法。
3.感受“秦腔”所蕴含的深沉的文化底蕴,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从而对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作者在场面描写上的出神入化,鉴赏本文独特的语言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文章所传达出的大气、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有机结合起来的散文独特的地域特色,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深刻领会秦川人的精神面貌。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体会民间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读场面细节描写,体会秦人对秦腔的痴爱之情。
难点:赏析文章富有地域特色的语言及其表达的技巧。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国家地域辽阔,方言众多,因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很多地方都有代表自己地域文化的文学样式,如国粹京剧、广东粵剧等等。
而“秦腔”则是“关中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戏曲的鼻祖。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贾平凹先生的《秦腔》,一起来领略她独特的魅力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个“秦腔”唱段。
二、写作背景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者黄牛,八尺汉子眼泪流,岀嫁的姑娘也回头。
”这是陕西人民对家乡戏曲艺术的赞词。
唱戏大声吼起来,说的是秦腔声如黄河奔腾,如华山宏伟,如黄土深厚,高亢的秦腔融有山地民歌的吆喝和西北民风的淳朴。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桄桄”声)。
秦腔历经秦、汉、隋、唐、宋、等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
它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
目前,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秦腔》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秦腔》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文本解读】贾平凹以秦腔为描写对象,笔触广阔深远。
《秦腔》写出了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写出了那片土地上人民的性格,写出了秦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蕴。
欣赏时要关注作品丰富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秦腔所激发的喜怒哀乐场面表现出来,并且与秦腔艺术的韵味融为一体的。
【素养目标】1.了解贾平凹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秦腔。
2.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技巧。
3.体会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
4.品读作者所传达出的秦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感悟厚重的文化意蕴。
【教学重难点】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导入俗话说:五千年地上文明看山西,五千年地下文明看陕西。
提起陕西,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秦始皇兵马俑、黄土高坡、陕北民歌信天游,以及陕西特色风味羊肉泡馍。
黄土地不仅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秦腔”就是灿烂民族文化中的一株常春藤。
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2.了解秦腔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老黄牛,八尺汉子眼泪流,出嫁的姑娘也回头。
”这是陕西人民对家乡戏曲艺术的赞词。
唱戏大声吼起来,说的是秦腔声如黄河奔腾,如华山宏伟,如黄土深厚,高亢的秦腔融有山地民歌的吆喝和西北民风的淳朴。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桄桄”声)。
秦腔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
【教育资料】《秦腔》教学设计学习精品

《秦腔》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俗话说:五千年地上文明看山西,五千年地下文明看陕西。
提起陕西,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秦始皇兵马俑、黄土高坡、陕北民歌信天游,以及陕西特色风味羊肉泡馍。
黄土地不仅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秦腔”就是灿烂民族文化中的一株常春藤。
2.到陕西旅游,导游也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秦腔。
你认为,这中间用哪个字最切合秦腔的特点?(吼)二、文本解读1.从文中找出能表现秦腔特点的语句,并加以概括。
①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
②评论说得委婉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
(正面表现)③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侧面)(言下之意是:秦腔粗犷、朴实)====> 秦腔:高亢激昂,朴实粗犷。
2.在文中,作者认为秦腔高亢激昂,朴实粗犷的特点是怎样形成的?作者认为,秦腔的形成与秦地的风土人情(秦地的地理构造和秦人的特点)密不可分。
具体内容有:①几百年来,秦腔没有被淘汰……其解是有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
②这里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
(秦腔与秦地的关系)③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秦腔与秦人的关系)3.秦地有什么特点?它与秦腔如何“惟妙惟肖的一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概括。
“一抹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迎风正反翻覆……”====> 秦地:空旷平坦,厚重实在。
秦地与秦腔,二者在“粗犷豪放”方面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4.秦人有什么特点?秦人又如何与秦腔达到“惟妙惟肖的一统”?“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的人群是多么‘二楞’的民众!”====> 秦人:二楞粗犷,朴实豪放。
秦人与秦腔,二者在“朴实粗犷”方面达到了“惟妙惟肖的一统”。
5.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我们也可以这么说: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的文化。
那么,作者笔下的秦人对秦腔又有着怎样的情感?为什么?①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
《秦腔》示范课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部编人教版)】

《秦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
2.探究文章的文化内涵。
3.比较阅读,发掘作家作品的个性魅力。
教学重点1.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
2.探究文章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广东有粤剧,北京有京剧。
在我国西北五省就流传着一种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的秦腔。
逢年过节,吼唱秦腔是秦人表达快乐、倾吐悲伤的最佳方式……二、作者简介贾平凹(1952-至今):身份:当代作家、中国作协理事、全国委员会委员、西安市文联主席、陕西省作协副主席主要经历: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
1982年,就职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从事专业创作。
后就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
2003年,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16年12月,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17年3月22日,被澳门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2018年1月,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7月,当选西咸新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作品:小说:《废都》(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满月儿》《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高老庄》《浮躁》(获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铜奖)《腊月·正月》《怀念狼》《兵娃》散文集:《贾平凹灵性散文》(获第二届三毛散文奖)特色: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
其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般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的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三、文体知识寻根文学:含义: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寻根”并不是回归传统,而是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较为有利的载体。
兴起时间:20世纪八十年代代表作家:贾平凹、韩少功、阿城代表作品:《文学的“根”》《棋王》现实意义: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许多作家和读者对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思考和热议,而且直到今天这种文化上的寻根求源也没有停下脚步。
《秦腔》教学设计

《秦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秦腔》是当代作家贾平凹的代表作,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乡愁乡情"。
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陕北乡村独具特色的秦腔文化,展现了乡村百姓朴素、悲悯的情感世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眷恋之情。
小说结构特异,以"秦腔"这一意象贯穿,将不同时空、不同人物的故事巧妙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了错落有致的艺术结构。
作品语言质朴生动,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诗意色彩。
选择本篇入教材,有助于引导学生感受优秀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理解地域文化对个体生命的塑造,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学情分析】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既向往都市的繁华,又对故乡的一草一木怀有深厚感情。
但由于生活阅历有限,部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识不够深入,对乡土文化的理解也较为表面化。
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导他们从自身的成长体验出发,思考故乡文化对个人生命的意义。
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以图片、视频、音乐等形式直观展现秦腔艺术的魅力,帮助学生跨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小说意境。
此外,要注意引导学生探讨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的现实问题,以小说为镜鉴人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贾平凹的创作风格,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理解"腔""调""戏台"等关键词的象征意义。
(3)把握米家镇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他们的悲欢离合。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的朴实与生动,在吟诵中体会小说意境。
(2)通过合作探究理清小说结构,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3)通过讨论交流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的喜怒哀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民间戏曲的独特魅力,珍视优秀传统文化。
(2)理解故乡、亲情对个体生命的意义,增强文化认同感。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精选3篇)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精选3篇)高中语文《秦腔》篇1活动目标:1、了解秦腔中“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
2、知道秦腔是戏曲之母,是陕西独有的戏曲艺术。
3、让幼儿感受秦腔戏曲的魅力从而产生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活动重点:了解秦腔中“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
活动难点:知道秦腔是戏曲之母,是陕西独有的戏曲艺术。
活动前准备:1、发动幼儿家长一起搜集有关秦腔的脸谱、服饰、头饰等图片及影像资料。
2、搜集来的资料以“我眼中的秦腔”为主题进行环境创设。
3、为幼儿讲解秦腔脸谱,行当的角色。
并在秦腔片段欣赏中巩固其知识。
为下次活动奠定一定的基础。
活动准备:多媒体脸谱面具活动过程:一、导入出示课件1、《姥姥门前看大戏》舞蹈片段导入看姐姐们都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得?姐姐们真开心啊都跳起来了,我想这场戏一定非常精彩,小朋友你们也想看嘛?那咱们一起去吧!二、基本部分1、出示秦腔《十五贯》片段。
引导幼儿了解感受“唱”的表现形式。
你们对这种唱腔熟悉嘛?听听它与平时我们唱的歌曲有什么区别?(有很长的拖音,声音有高有低不一样。
等)。
那表情怎样?(难过生气)你们观察得真仔细,有的小朋友刚才还小声的和我一起在唱呢,那你们小声和我一起来唱唱吧。
教师总结:秦腔还是以“唱”为主,很多人把“演戏”说成是“唱戏”,这也可以说明,歌唱在秦腔中的重要地位。
因而唱得好不好是品评一个秦腔演员的标准。
在秦腔中有四种表现形式,刚我们模唱的那段就起名叫“唱”。
也叫唱腔。
2、出示《教学》片段。
引导幼儿了解感受“念”的.表现形式。
听起这段念白你觉得怎样?(有趣滑稽等)这段有唱嘛?(没有,只有念说)小朋友发现剧中的念白和我们平时的对话一样嘛?(不一样,声音有高低,节奏有快慢,语气不同等)。
教师小结:念也叫念白。
他也是秦腔表现形式之一。
3、出示《柜中缘》片段。
引导幼儿了解感受“做”的表现形式。
她在做什么?(穿针引线,缝衣服)秦腔中缝衣服的动作和我们平时见到妈妈缝衣服是的动作一样吗?(引导幼儿发现“做”的特点秦腔中的动作柔美些,夸张些)咱们一起来缝衣服吧。
《秦腔》(教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秦腔【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字词,品味散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作者在散文抒发的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和哲学思想。
3、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秦腔》独特的艺术手法和美学风格。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散文中透露出来的深厚文化底蕴。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秦腔》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难点:体会作者在散文抒发的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和哲学思想。
第一课时一、导入。
秦腔,别称"梆子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贾平凹的《秦腔》来深入感受一下秦腔的魅力。
二、预习两篇散文。
1、作者作品贾平凹生于1952年,陕西省丹凤县人,当代文学家,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延河》《美文》杂志主编。
作品曾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作品被翻译为英语、法语、瑞典语、意大利语等30多个语种出版,并被改编为电影、电视、话剧、戏剧等。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在叙述态度和审美理想上主要体现为对自然的追求,可称作意象小说或意象主义小说。
他创造了大量的自然意象,人、事意象,社会、文化、民俗意象;描写了各种各样的神秘现象,具有一种神秘主义倾向,给作品带来了比较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贾平凹为文讲“真”,用真挚的情感去拥抱生活,以独立的思考去建立与时代的联系。
其散文创造了风格独异的境界,使读者能感受到文中浓浓的诗情画意、让人向往的明净幽远的意境、通达心底的深邃哲理,得到心灵净化般的美感。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废都》《秦腔》《古炉》《浮躁》《白夜》等,中短篇小说《黑氏》《美穴地》《天狗》等,散文《丑石》《月迹》《天气》等。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腔》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文学地位。
(2)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
(3)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作品内容,体会作品情感。
(2)运用讨论、分析、对比等方法,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3)熏陶学生的高尚情操,塑造健全人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秦腔》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作品文学手法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作品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比较法:引导学生将《秦腔》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了解《秦腔》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文学地位,熟悉作品内容。
2. 学生准备:预习《秦腔》,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秦腔》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秦腔》,感知作品内容,体会作品情感。
3.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案例分析:选取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
5. 欣赏与感悟: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秦腔》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腔》教案
第一课时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贾平凹散文的特点及秦腔的有关知识。
2、学习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以及文化生活的有机结合。
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我国地域广大,方言众多,因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戏曲,代表着本地文化的某些特点,比如广东的粤剧,以北京为主的京戏等,秦腔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主要流传于西北五省,在观众中,特别是农村观众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逢年过节,吼唱秦腔是秦人表达快乐、倾吐悲伤的最佳方式。
二、作者简介: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
於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包括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
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
贾平凹与他妻子韩俊芳同是丹凤县棣花镇人,两人婚姻之美满在贾平凹的文中表露无遗,女儿倩情亦是贾平凹之深爱。
贾平凹喜吃杂粮野菜,不动膏粱腥荤。
平生无什么特别嗜好,唯独喜爱每日转动笔杆子,硬使当今文坛浪飞潮涌,无日安宁始心足。
国外人士均誉他为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贾平凹作品集: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
贾平凹在散文领域颇有建树,早期的《月迹》、《一棵桃树》,书写儿童眼睛中美丽单纯的世界,注重诗意境界的酝酿。
在80年代中期,他转而写陕西的风土人情,展示当地的人文风景和生活情态。
贾平凹的散文无论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倾向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
三、秦腔介绍:
秦腔,又名秦声, 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是我国最早形成于秦地的一种梆子声腔剧种,它发端于明代,是明清以来广泛流行的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声腔之一。
唱腔以梆子腔板腔体为主,角色有三大行十三小行,三大行为生、旦和花脸。
十三小行是胡子生、老生、小生、武生、正旦、花旦、小旦、老旦、彩旦、武旦、大花脸、二花脸和三花脸。
现存传统剧种三千多种,多为历史故事,剧中主要人物也多是帝王将相、忠臣义士、英雄豪杰和才子佳人。
(秦腔剧照图片四幅)
四、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与秦腔有关的内容?
明确:——与秦人一样死不离窝的秦腔
——与八百里秦川地理构造一统的秦腔
——与秦地百姓息息相关,抒发秦地人民喜怒哀乐的秦腔(村村有戏班,人人会
清唱,听戏时的痴迷……)
五、深入分析:
1、(读1—4段)分别概括秦地、秦腔、秦人的特点。
明确:秦地:辽阔、厚重、生机勃勃
秦腔:高亢响亮、震撼人心
秦人:粗犷、朴实、豪放
2、(读1—4段)找出最能表现秦腔与秦地、秦人关系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明确:(1)“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
(2)“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
(3)“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
正如西方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指出的那样,“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一个地方的自然风光、人文地理、乡俗民情导致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
3、(第二部分)秦人痴迷秦腔体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如:戏班排演,急切盼望,搭戏台,看戏人山人海等。
六、理解主旨:
《秦腔》这篇文章是不是仅仅给我们介绍一个地方剧种?还有没有其它的思想内涵?
明确:《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
这是一篇浑厚深重的文化散文,其中不仅濡染了秦地的民情风俗,而且传神地展现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风骨。
第二课时(公开课)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章的大气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2、培养质疑问难的精神和探究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1.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体会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
3、探究题的思路及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从而对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秦腔唱段《吼秦腔》
二、赏析:
1、场面描写
⑴复习场面描写的概念及技巧、作用。
⑵分析示例:课文第8段“终于台上锣鼓停了……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
”
(3)小结鉴赏的思路:(运用)手法——(写出)内容——(达到)效果
2、你认为文中有哪些语句写得最精彩的?试加以分析。
3、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①运用繁笔细致描摹。
②语言简朴,多用口语。
三、探究
1、考试大纲对“探究”的阐释;
2、探究①:
有人说:“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同意题目说法的要抓住课文的主旨;不同意题目说法的要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3、归纳探究题的思路;从文本出发得出观点,搜集理据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强调。
搜集论据时既要紧扣文本,又要联系现实;论证的过程既要自圆其说,又要言之成理。
4、探究②:为什么秦腔只能在西北几个地方“有些市场”而不能在更广阔的地域流行呢?与什么因素有关?
(可以从经济、政治、环境、民俗人情等方面来思考。
)
5、探究③:联系你家乡民俗文化中的例子(如年例、木偶戏、小吃、方言、婚俗特色等),探究某种文化现象。
(可以简单介绍,也可以思考其局限性,衰落的原因等。
)。